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神经电刺激预防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缺损形成的疗效观察
1
作者 陈伟鸿 王轶群 李卫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260-265,共6页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预防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缺损(previous cesarean scar defect,PCSD)形成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1年11月于江苏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产科行剖宫产分娩...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预防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缺损(previous cesarean scar defect,PCSD)形成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1年11月于江苏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产科行剖宫产分娩的初产妇151例,随机分为体尾组(n=51)、宫角+体尾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行常规产后护理,体尾组于剖宫产术后6 h采用2个电极片分别贴至宫体的体表投影部位和骶尾部,宫角+体尾组于剖宫产术后6 h采用4个电极片分别贴至双侧宫角体表投影、宫体体表投影和骶尾部,行TENS治疗,20 min/次,1次/d,连续3 d;3组分别于产后6周和6个月行阴道超声检查,比较产后6周和6个月子宫大小、憩室形成数量及憩室大小。结果:3组间产妇产后6周和6个月时子宫长度、宽度及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6个月时子宫均明显小于产后6周(P均<0.01);与对照组相比,体尾组和宫角+体尾组产后6周、6个月PCSD形成率均明显降低(P均<0.05),但体尾组和宫角+体尾组之间PCSD形成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PCSD形成者产后6周与6个月憩室宽度、深度及残存肌层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剖宫产术后6 h行TENS可显著降低PCSD形成,采用2个电极片或4个电极片通路对降低PCSD形成效果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神经电刺激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缺损 剖宫产 憩室
下载PDF
CK2β与E-cadherin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对患者3年生存率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胡静 朱莉 谈微微 《甘肃科学学报》 2022年第5期41-46,共6页
探讨蛋白激酶CK2β与E-钙黏蛋白(E-cadherin)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对患者3年生存率的预测价值。选择2013年3月—2017年2月江苏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妇科收治的60例宫颈癌患者,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宫颈癌组织和旁癌组织E-cadherin与CK2β的阳性... 探讨蛋白激酶CK2β与E-钙黏蛋白(E-cadherin)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对患者3年生存率的预测价值。选择2013年3月—2017年2月江苏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妇科收治的60例宫颈癌患者,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宫颈癌组织和旁癌组织E-cadherin与CK2β的阳性表达情况,分析二者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并探讨其对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显示:宫颈癌组织CK2β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旁癌组织,而宫颈癌组织E-cadherin阳性率明显低于旁癌组织(P<0.05);宫颈癌组织E-cadherin\,CK2β蛋白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程度等标志物相关(P<0.05),而与肿瘤直径、病理类型、脉管瘤栓、深肌层浸润及宫旁浸润等指标无关(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宫颈癌患者3年生存率与肿瘤直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CK2β蛋白表达和E-cadherin表达等标志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Ⅲ~Ⅳ)(OR=1.335,95%CI:1.029~1.733)、分化程度(低分化)(OR=2.018,95%CI:1.034~3.937)、淋巴结转移(OR=2.770,95%CI:2.093~3.667)、CK2β蛋白阳性表达(OR=2.563,95%CI:2.102~3.124)和E-cadherin阳性表达(OR=0.415,95%CI:0.339~0.508)是宫颈癌患者3年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研究表明E-cadherin与CK2β表达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和分化程度相关,且E-cadherin与CK2β是影响宫颈癌患者3年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钙黏蛋白 蛋白激酶CK2β 宫颈癌 预后
下载PDF
影像学检查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轶群 陈娟 +1 位作者 李卫 刘百岁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7年第6期544-548,共5页
女性盆底是一个复杂而紧密联系、多层次相互影响的系统整体。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isorder,PFD)主要是由盆底支持结构损伤所致,主要症状和体征为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和压力性尿失禁。临床上通常... 女性盆底是一个复杂而紧密联系、多层次相互影响的系统整体。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isorder,PFD)主要是由盆底支持结构损伤所致,主要症状和体征为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和压力性尿失禁。临床上通常依靠体格检查和POP-Q评分评估PFD。但POP-Q评分不能评估患者解剖结构的异常;体格检查经常低估盆腔器官的脱垂程度,用于评估患者排泄异常并不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X线盆腔器官造影术 三维超声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剖宫产切口瘢痕憩室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4
4
作者 陈伟鸿 石文印 +3 位作者 宗明慧 王敏 王轶群 李卫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1期107-112,共6页
目的基于CiteSpace软件对剖宫产切口瘢痕憩室(PCSD)的研究现状进行可视化分析,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00年1月至2021年12月PCSD相关研究文献,采用CiteSpace 5.8 R3软件对该领... 目的基于CiteSpace软件对剖宫产切口瘢痕憩室(PCSD)的研究现状进行可视化分析,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00年1月至2021年12月PCSD相关研究文献,采用CiteSpace 5.8 R3软件对该领域研究的发文量、发文国家、发文机构、作者和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1037篇,其中中国知网987篇,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111篇。中国是发文量最多的国家。国内PCSD的发文量经历了3个不同的发展阶段,2018年发文量最高。相较于国外形成的密集合作网络结构,国内各机构之间合作关系分布疏松。国内外发文量最多的是汪希鹏教授带领的团队。国内中心性最强且出现最多的是“剖宫产”;国外中心性最强的是“risk factor”。国内突现度最强的是“子宫切口”,国外突现度最强的是“management”。结论中国是PCSD研究的核心国家,国内研究可能存在区域不平衡性,国内外研究热点略有差异,未来PCSD发生率有进一步升高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切口瘢痕憩室 剖宫产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下载PDF
LncAC079944.2通过miR-149-5P/EFNA1轴调控子宫内膜容受性
5
作者 商俊宇 陈雨美 朱小兰 《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05-715,共11页
目的筛选并鉴定与子宫内膜容受性(endometrial receptivity,ER)密切相关的lncRNA:lncAC079944.2,并进一步探究其调节ER的作用与机制。方法根据对GEO数据库的两个数据集共71个子宫内膜组织样本转录组数据的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 目的筛选并鉴定与子宫内膜容受性(endometrial receptivity,ER)密切相关的lncRNA:lncAC079944.2,并进一步探究其调节ER的作用与机制。方法根据对GEO数据库的两个数据集共71个子宫内膜组织样本转录组数据的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筛选出与ER显著相关的RNAs。对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在江苏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生殖中心就诊患者的子宫内膜样本分析验证生物信息学筛选的RNAs与其临床表达的一致性。应用细胞功能学实验分析筛选的lncAC079944.2对Ishikawa细胞(子宫内膜癌细胞,替代子宫内膜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等功能的影响。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qRT-PCR、免疫印迹实验等验证lncAC079944.2、EFNA1的表达模式以及和筛选的miRNA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验证三者在细胞功能上的影响。结果LncAC079944.2在分泌中期表达较分泌早期明显上调(P<0.001),反复种植失败(recurrent implantation failure,RIF)患者分泌中期表达较正常患者分泌中期明显降低(P<0.001)。在干扰lncAC079944.2的表达后,Ishikawa细胞的增殖(P=0.004)、迁移(P=0.001)与侵袭(P<0.001)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弱。qRT-PCR结果显示lncAC079944.2的表达后,EFNA1的表达也呈现下降趋势(P=0.030),而加入miR-149-5p inhibitor后,EFNA1的表达有所恢复(P=0.034)。同样地,在加入miR-149-5p inhibitor后,Ishikawa细胞因lncAC079944.2的表达受到干扰而减弱的增殖(P<0.001)、迁移(P=0.001)与侵袭(P=0.008)能力有所恢复。在胚胎黏附实验中,干扰lncAC079944.2的表达会抑制JAR细胞球体(模拟胚胎)和Ishikawa细胞之间的黏附(P<0.001),而加入miR-149-5p inhibitor后,胚胎和Ishikawa细胞之间的黏附程度回升(P<0.001)。结论LncAC079944.2与ER相关,下调lncAC079944.2可显著降低ER。LncAC079944.2可作为miR-149-5p的分子海绵,调节EFNA1的表达,影响Ishikawa细胞的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并影响胚胎与Ishikawa细胞的黏附,从而影响ER。LncAC079944.2可通过miR-149-5p/EFNA1轴调控ER,有望成为ER评估的新指标,为寻找新的改善ER的策略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cAC079944.2 EFNA1 miR-149-5p 子宫内膜容受性 ISHIKAWA细胞
原文传递
阴道白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尹玉君 曹卫平 李卫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6-160,共5页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除细菌性阴道病外的第二大阴道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由白念珠菌感染所致的机会性阴道黏膜感染。唑类抗真菌药物氟康唑是临床治疗VVC的首选药物,由于临床广泛及不规范的使用,阴道白念珠菌...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除细菌性阴道病外的第二大阴道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由白念珠菌感染所致的机会性阴道黏膜感染。唑类抗真菌药物氟康唑是临床治疗VVC的首选药物,由于临床广泛及不规范的使用,阴道白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药呈上升趋势。本文就阴道白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药机制,包括药物作用的靶点突变或高表达、药物外排泵的过度表达、应激反应的调节及生物膜的形成等进行综述,以期为VVC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白念珠菌 氟康唑 耐药机制
原文传递
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226例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殷新明 刘颂平 温坚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15年第7期1135-1138,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并发症的相关情况,有效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该院2009年1月-2014年5月31日226例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6例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中,并发...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并发症的相关情况,有效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该院2009年1月-2014年5月31日226例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6例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8.85%(20/226)。并发症发生率与子宫体积大小无明显相关,与盆腔手术史、肥胖及盆腔粘连情况有关,肥胖、有盆腔手术史或盆腔重度粘连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并发症与肥胖、盆腔手术史及盆腔粘连严重程度有关。严格掌握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正确进行术前评估,适时中转开腹,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全子宫切除术 并发症
原文传递
非编码RNA调节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陈雨美 李桃琼 +1 位作者 林莉 朱小兰 《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1-108,共8页
子宫内膜容受性是胚胎着床的关键要素,评估并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有助于提高胚胎着床率。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非编码RNA在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已被众多研究证实,在辅助生殖领域的研究也备受关注,非编码RNA通... 子宫内膜容受性是胚胎着床的关键要素,评估并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有助于提高胚胎着床率。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非编码RNA在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已被众多研究证实,在辅助生殖领域的研究也备受关注,非编码RNA通过调控相关基因、细胞因子的表达,或作为竞争性内源RNA,在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近年来非编码RNA中的微小RNA、长链非编码RNA、环状RNA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容受性 非编码RNA 微小RNA 长链非编码RNA 环状RN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