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CR-ABL融合基因检测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断中的价值
1
作者 郭竑 林江 +3 位作者 马吉春 刘嫣方 闻向梅 钱军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7期132-134,共3页
目的:探讨BCR-ABL融合基因检测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鉴别、诊断的价值,以及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各个病程(慢性期、加速期与急变期)进行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临床常见骨髓增殖性肿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 目的:探讨BCR-ABL融合基因检测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鉴别、诊断的价值,以及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各个病程(慢性期、加速期与急变期)进行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临床常见骨髓增殖性肿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标本进行BCR-ABL融合基因的定量检测。结果: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初发患者中,BCR-ABL融合基因水平均阳性,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均为阴性。在CML患者中,初发患者与加速期和急变期的患者相比,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和血小板计数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6、0.039和0.001,而BCR-ABL融合基因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发与缓解后患者的BCR-ABL融合基因水平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BCR-ABL融合基因检测可以对CML与临床常见骨髓增殖性肿瘤做鉴别诊断,并对其病程进行监测,是一个有价值的指标,可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骨髓增殖性肿瘤 BCR-ABL融合基因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基于drop-off ddPCR方法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C-KIT基因N822位点突变及其临床应用
2
作者 李婷 金晔 +7 位作者 袁倩 姚冬明 向鹤麟 肖高飞 于迪 冷加燕 林江 钱军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51-155,160,共6页
目的:建立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患者C-KIT基因N822位点突变的drop-off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定量检测方法,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针对C-KIT基因第17外显子设计一对引物及探针,优化drop... 目的:建立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患者C-KIT基因N822位点突变的drop-off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定量检测方法,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针对C-KIT基因第17外显子设计一对引物及探针,优化drop-off ddPCR反应条件及体系,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使用所建立的方法对140例已行Sanger测序的AML初诊患者骨髓标本进行检测,并用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验证结果;用drop-off ddPCR对3例阳性患者化疗后C-KIT突变频率进行动态监测。结果:drop-off ddPCR检测C-KIT基因N822位点突变的最适退火温度为54℃,空白检测限为1.62拷贝数/μL,最低检测下限为10.12拷贝数/μL,线性良好。140例AML初诊患者样本中Sanger测序检出2例阳性(1.4%),而ddPCR共检出突变7例(5.0%),突变频率为0.29%~7.41%;进一步应用常规NGS方法对ddPCR阳性样本进行验证,共检出阳性3例(2.1%),等位基因频率为1.26%~8.00%。动态监测3例阳性患者C-KIT突变频率,结果显示治疗达完全缓解时C-KIT突变频率明显下降甚至降低至0。结论:本研究建立了检测C-KIT基因N822位点突变的drop-off ddPCR技术,具有良好的方法学检测性能,其灵敏度高于Sanger测序和NGS,有望用于阳性患者缓解后的可检测残留疾病监测及治疗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op-off微滴式数字PCR C-KIT基因 基因突变 微小残留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 预后
下载PDF
融合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3
作者 郭竑 钱军 +3 位作者 刘嫣方 马吉春 闻向梅 林江 《医药前沿》 2023年第29期119-121,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初发和缓解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融合基因,分析融合基因对AML患者诊断、病程监测及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选取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22年1月确诊为AML的患者标本105例,对AML患者标本进行白血病相关融合... 目的:通过检测初发和缓解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融合基因,分析融合基因对AML患者诊断、病程监测及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选取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22年1月确诊为AML的患者标本105例,对AML患者标本进行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检测,留取骨髓血5 mL,应用多重RT-PCR法,部分阳性融合基因采用RQ-PCR法。结果:90例初发患者中,63.33%的患者出现融合基因,其中HOX11融合基因阳性率最高(26.67%);3例出现复合型融合基因,其中,2例患者同时出现AML1-ETO和HOX11融合基因,阳性率为2.22%;1例患者同时出现HOX11和MLL-AF10融合基因,阳性率为1.11%;M3患者均检出PML-RARa融合基因。9例缓解患者融合基因水平与初发时相对含量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9)。当患者出现病情反复时,其融合基因水平也随病情变化。结论:本研究通过对初发及缓解AML患者的相关融合基因检测,发现融合基因的检测对AML患者诊断、病程监测及预后评估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融合基因 缓解
下载PDF
四色与八色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凌逸 李皓 +5 位作者 陈巧云 闻向梅 徐子浚 马吉春 林江 钱军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32-37,共6页
目的比较分析四色和八色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微小残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相关性、阳性率和比例差异。方法采用骨髓细胞形态学方法、四色流式细胞术和八色流式术检测22例AML患者... 目的比较分析四色和八色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微小残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相关性、阳性率和比例差异。方法采用骨髓细胞形态学方法、四色流式细胞术和八色流式术检测22例AML患者的40份骨髓标本中微小残留病灶。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比较骨髓细胞形态学方法、四色和八色流式细胞术检测MRD结果之间的相关性,通过Mann-Whitney检验分析MRD比例之间的差异。结果四色和八色流式细胞术检测40份AML患者骨髓MRD相关性较好(R^(2)=0.9922,P<0.0001),同时四色、八色流式与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测MRD相关性好(四色:R^(2)=0.8453,P<0.0001;八色:R^(2)=0.8065,P<0.0001)。两种流式细胞术检测40份骨髓MRD阳性率均为85%,两者阳性率一致。四色流式细胞术分析MRD比例均值为6.45%(0.04%~45%),中位数为0.4%;八色流式细胞术分析的MRD比例均值为6.20%(0.04%~44.81%),中位数为0.37%。八色流式分析MRD比例略低于四色流式,但两者MRD比例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四色和八色流式分析MRD比例均小于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测比例(P分别0.020,0.016)。结论四色和八色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标本MRD相关性较好,阳性率一致。八色流式分析MRD结果可靠,适合临床流式分析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微小残留病灶 四色流式细胞术 八色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Drop-off微滴式数字PCR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NRAS基因突变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向鹤麟 金晔 +6 位作者 袁倩 姚冬明 李婷 于迪 冷加燕 林江 钱军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3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建立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神经母细胞瘤RAS病毒癌基因同源物(NRAS)基因突变的drop-off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方法,并评价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针对NRAS G12和G13突变位点设... 目的:建立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神经母细胞瘤RAS病毒癌基因同源物(NRAS)基因突变的drop-off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方法,并评价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针对NRAS G12和G13突变位点设计特异性drop-off ddPCR引物和探针,建立最佳反应体系,并对该方法进行性能验证。应用该方法对140例临床样本进行初筛,其检测结果与Sanger测序进行比较,并用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进行验证。结果:建立drop-off ddPCR检测NRAS基因G12/G13突变的方法,灵敏度达0.158%,重复性、线性良好,其空白限为5.40拷贝数/μL,最低检测下限为15.84拷贝数/μL。在140例初诊AML患者中,drop-off ddPCR检出NRAS突变28例(20%),其突变负荷为0.26%~52.85%(中位2.14%);而Sanger测序仅检出7例(5%)阳性,为进一步验证,将21例Sanger测序结果阴性而drop-off ddPCR检测阳性的样本进行NRAS基因NGS,检出14例阳性,而另外7例NGS阴性的样本,其drop-off ddPCR检测突变频率为0.53%~1.50%(中位1.10%)。结论:建立了drop-off ddPCR技术检测AML患者中NRAS基因突变的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可用于对NRAS基因G12/G13突变进行定量检测,有望可用于AML患者预后判断和疾病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op-off微滴式数字PCR NRAS基因 急性髓系白血病 基因突变 微小残留病灶 预后
下载PDF
MDS-del(5q)伴骨髓纤维化和JAK2-V617F突变1例
6
作者 卢蒙 马玉娟 +3 位作者 徐子浚 周静东 季勇慧 钱军 《中国肿瘤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1182-1183,共2页
患者男性,64岁,2021年6月因“头晕5个月伴乏力2个月”就诊于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9.54×10^(9)/L,血红蛋白46 g/L,血小板244×10^(9)/L,平均红细胞体积(MCV)121.7 fL。中性粒细胞64%、嗜酸性粒细胞12%... 患者男性,64岁,2021年6月因“头晕5个月伴乏力2个月”就诊于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9.54×10^(9)/L,血红蛋白46 g/L,血小板244×10^(9)/L,平均红细胞体积(MCV)121.7 fL。中性粒细胞64%、嗜酸性粒细胞12%、原始粒细胞1%,易见泪滴状红细胞,偶见小巨核细胞;血乳酸脱氢酶249 U/L,EPO>750 mIU/mL;超声示:脾长径162 mm。骨髓涂片:增生减低,粒系比例增高,原始细胞1%,嗜酸性粒细胞易见,易见泪滴状RBC;可见小巨核细胞。骨髓活检示:增生极度活跃(>90%),粒红比增高,嗜酸粒细胞易见,巨核细胞增多、散在或簇状分布,胞体小、分叶少的巨核细胞及核深染浓集的巨核细胞较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del(5q) 骨髓纤维化 JAK2
下载PDF
塞来昔布逆转MCF-7/Adr细胞多药耐药及其机制探讨 被引量:6
7
作者 陈琛 许文林 +3 位作者 秦茹娟 房新建 方莉莉 陈巧云 《实用肿瘤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37-242,共6页
目的观察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肿瘤多药耐药(MDR)的逆转作用,并探讨其初步作用机制。方法在乳腺癌耐药细胞株MCF-7/Adr中,应用MTT方法检测塞来昔布对多柔比星(阿霉素,DOX)的耐药逆转倍数;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基... 目的观察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肿瘤多药耐药(MDR)的逆转作用,并探讨其初步作用机制。方法在乳腺癌耐药细胞株MCF-7/Adr中,应用MTT方法检测塞来昔布对多柔比星(阿霉素,DOX)的耐药逆转倍数;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基因及蛋白的变化;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膜P-gp的表达、功能、细胞周期和凋亡。结果塞来昔布作用24小时后,MCF-7/Adr细胞对DOX的敏感性明显增加,浓度为10μmol/L及20μmol/L时,耐药逆转倍数分别为1.82和3.80,呈现剂量依赖性。COX-2、mdr1、c-Jun、YB-1、survivin等在基因和蛋白水平明显下调(P<0.01),NF-κB无明显差异(P>0.05);20μmol/L作用24小时,P-gp的功能受抑制;G0+G1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减少(P<0.05),凋亡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塞来昔布可有效逆转MCF-7/Adr细胞多药耐药,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呈现剂量依赖性,初步机制可能涉及干预转录因子的表达而下调mdr1,阻滞细胞周期及增加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基因 MDR MCF-7/ADR细胞 塞来昔布 P糖蛋白 转录因子
下载PDF
塞来昔布预防MCF-7细胞获得性耐药发生 被引量:5
8
作者 陈琛 许文林 +3 位作者 方莉莉 房新建 杨靖 陈巧云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49-1053,共5页
目的:观察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celecoxib)对乳腺癌细胞株MCF-7获得性耐药的预防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采用小剂量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xo)对MCF-7细胞进行诱导,建立获得性耐药诱导模型,... 目的:观察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celecoxib)对乳腺癌细胞株MCF-7获得性耐药的预防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采用小剂量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xo)对MCF-7细胞进行诱导,建立获得性耐药诱导模型,同时以此模型,联合应用塞来昔布进行耐药预防研究。MTT法检测多柔比星对MCF-7细胞的生长抑制效应及半数抑制浓度(half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值;RT-PCR方法检测MDR1、MRP1、GST及TopoⅡ等多药耐药相关基因的变化;Western印迹法检测蛋白的变化;FCM法检测细胞膜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的表达及功能。结果:多柔比星(0.05μg/mL)作用7d,MCF-7细胞内MDR1及MRP1在mRNA及蛋白水平均上调,而GST及TopoⅡ未见明显变化;联合塞来昔布(10和20μmol/L)进行干预,可有效抑制多柔比星诱导的MDR1及MRP1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上调,细胞膜P-gp功能均降低。多柔比星与塞来昔布(10μmol/L)联合作用组,MCF-7细胞对多柔比星的IC50值为(0.38±0.04)μg/mL与多柔比星单药组的(0.67±0.03)μg/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可有效预防MCF-7细胞获得性耐药的发生,且具有明显的化疗增敏作用,其初步作用机制部分涉及塞来昔布抑制多柔比星引起的P-gp及MRP1的上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抗药性 肿瘤 环氧化酶2 MCF-7细胞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9
作者 吴朝阳 吴雅荣 +7 位作者 王法春 陈巧云 季勇慧 钱震 杨小飞 盛晓静 张永宁 钱军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8年第5期432-434,共3页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3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23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9例)及18例正常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3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23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9例)及18例正常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初治急性白血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D3+细胞、CD4+细胞、CD4+/CD8+比值及NK细胞下降(P<0.05),CD8+细胞略升高(P>0.05)。化疗后12例取得完全缓解,再次检测上述指标接近正常对照组(P>0.05)。初诊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组CD4+细胞及CD4+/CD8+比值低于初诊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组(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明显异常。与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相比,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细胞免疫功能更为低下。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水平检测在评价急性白血病疗效及判断预后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T细胞亚群 NK细胞
下载PDF
YB-1表达对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靖 许文林 +4 位作者 李娟 弓晋灵 吴晓君 陈巧云 王法春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0年第3期207-211,共5页
目的:观察Y-盒结合蛋白-1(YB-1)对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YB-1 shRNA重组载体转染入人类乳腺癌MCF-7细胞,经G418筛选及克隆化培养后获得稳定转染株。运用RT-PCR和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MCF-7细胞中YB-1... 目的:观察Y-盒结合蛋白-1(YB-1)对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YB-1 shRNA重组载体转染入人类乳腺癌MCF-7细胞,经G418筛选及克隆化培养后获得稳定转染株。运用RT-PCR和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MCF-7细胞中YB-1 mRNA和YB-1蛋白的表达水平,运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运动、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同时运用RT-PCR和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细胞中MMP-2的表达水平,并用明胶酶谱法检测MMP-2蛋白的活性。结果:稳定转染YB-1 shRNA的细胞中YB-1的表达明显低于转染随机片段的细胞和未转染组细胞,且细胞的运动、迁移和侵袭能力以及MMP-2的表达及活性也较后两组细胞明显下降。转染随机片段的细胞和未转染组细胞间无明显差异。结论:YB-1 shRNA可以沉默乳腺癌MCF-7细胞中YB-1的表达,并降低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以及MMP-2的表达及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盒结合蛋白-1 MCF-7 SHRNA 迁移和侵袭能力 MMP-2
下载PDF
一种新CD44变异体(CD44v17)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1
作者 弓晋灵 许文林 +3 位作者 李娟 杨靖 吴晓君 陈巧云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0年第3期248-252,共5页
目的:探讨一种新CD44变异体(CD44v17)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本实验室在MCF-7/Adr中新发现的一种CD44剪切拼接变异体CD44v17(基因库NO.FJ216964)设计特异性引物,应用SYBRG reenⅠ荧光染料,采用实时PCR法检测了52... 目的:探讨一种新CD44变异体(CD44v17)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本实验室在MCF-7/Adr中新发现的一种CD44剪切拼接变异体CD44v17(基因库NO.FJ216964)设计特异性引物,应用SYBRG reenⅠ荧光染料,采用实时PCR法检测了52例乳腺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CD44v17 mRNA的表达情况,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CD44v17 mRNA的表达量,分析CD44v17 mRNA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生物学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CD44v17 mRNA表达(3.10±1.12)明显高于相应癌旁正常组织(2.31±0.84)(P<0.01);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组(4.07±1.13)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2.75±0.89)(P<0.01);肿瘤组织>5 cm组CD44v17 mRNA表达(4.18±0.95)明显高于肿瘤组织≤5 cm组(2.96±1.07)(P<0.05);髓样癌(5.27±0.30)显著高于导管内癌(3.28±1.08)和浸润性导管癌(2.92±1.04)(P<0.05),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CD44v17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临床Ⅲ期CD44v17 mRNA表达(4.18±0.92)明显高于Ⅰ期(2.73±0.97),Ⅱ期(2.76±0.96)(P<0.05);乳腺癌CD44v17 mRNA表达与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cerbB-2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CD44v17 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能与乳腺癌的侵袭、转移及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44v17 实时荧光定量PCR 乳腺癌
下载PDF
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肽药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汪雪峰 董利阳 +2 位作者 王钧 倪鸿昌 苏川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32-735,共4页
近年来研究发现,靶向于特异表位的多肽药物治疗自身免疫病,可避免传统药物的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在自身免疫病动物模型及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较好的治疗效果。该文从抑制自身免疫反应的候选多肽来源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治疗自身... 近年来研究发现,靶向于特异表位的多肽药物治疗自身免疫病,可避免传统药物的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在自身免疫病动物模型及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较好的治疗效果。该文从抑制自身免疫反应的候选多肽来源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治疗自身免疫病多肽药物的研究进展和趋势,为全面深入了解自身免疫病免疫耐受机制及寻求新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病 多肽 药物 治疗 研究进展 特异表位
下载PDF
食管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13
作者 付白清 吴朝阳 +2 位作者 许亚平 王法春 陈巧云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8年第6期532-534,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食管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观察其与临床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食管癌患者及16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4+CD25+Foxp3+T细胞占CD4+T细胞... 目的:通过检测食管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观察其与临床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食管癌患者及16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4+CD25+Foxp3+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收集食管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研究Treg细胞变化与临床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食管癌患者外周血PBMC中CD4+CD25+Foxp3+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为(3.72±1.39)%,高于对照组(1.15±0.36)%,P<0.01;食癌管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比例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位置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情况及TNM分期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可能在食管癌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检测其比例对于判断食管癌的病期及预后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性T细胞 食管癌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多柔比星诱导白血病细胞耐药产生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秦茹娟 许文林 +3 位作者 周磊磊 唐华容 沈慧玲 王法春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7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观察多柔比星诱导人白血病细胞系K562产生耐药的规律,初步探讨耐药产生的机制。方法:在设定的浓度梯度和作用时间下,用多柔比星处理K562细胞,采用RT-PCR法测定mdr-1基因及其他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dr-1基因编码... 目的:观察多柔比星诱导人白血病细胞系K562产生耐药的规律,初步探讨耐药产生的机制。方法:在设定的浓度梯度和作用时间下,用多柔比星处理K562细胞,采用RT-PCR法测定mdr-1基因及其他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dr-1基因编码的P糖蛋白(P-gp)的表达水平,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Sur-vivin的表达。结果:多柔比星在体外能诱导K562细胞产生耐药性,随着多柔比星作用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K562中mdr-1及P-gp的表达逐渐上调,MRP,TopoⅡ,YB-1和NF-kappaB基因的表达亦有改变,GST则无明显变化,凋亡相关基因Survivin及其编码的蛋白在耐药产生过程中表达亦上调。结论:多柔比星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方式诱导K562细胞产生耐药,多种耐药相关基因参与诱导耐药的形成,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变亦是其耐药形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柔比星 K562细胞 多药耐药 MDR-1基因 P糖蛋白
下载PDF
雷公藤甲素通过调节microRNA21的表达干预K562/A02细胞的化疗敏感性 被引量:4
15
作者 惠璐璐 许文林 +4 位作者 沈慧玲 陈巧云 朱小兰 龙璐璐 徐颖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2年第2期104-109,共6页
目的:研究雷公藤甲素对K562/A02细胞多药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MTT)法检测雷公藤甲素细胞毒性;采用非毒性浓度雷公藤甲素作用于K562/A02细胞,AnnexinV/PI双标法检测细胞凋亡;荧光定量PCR检测microRN... 目的:研究雷公藤甲素对K562/A02细胞多药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MTT)法检测雷公藤甲素细胞毒性;采用非毒性浓度雷公藤甲素作用于K562/A02细胞,AnnexinV/PI双标法检测细胞凋亡;荧光定量PCR检测microRNA21表达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Bcl-2蛋白表达水平。microRNA21反义寡核苷酸转染K562/A02细胞,观察细胞增长率,凋亡率和Bcl-2表达的变化。结果:非毒性浓度(5 nmol/L)雷公藤甲素明显增强K562/A02细胞对多柔比星的敏感性,并能增强多柔比星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使K562/A02细胞平均凋亡率由4.3%明显上升到18.5%(P<0.05);雷公藤甲素作用后,microRNA21和Bcl-2蛋白水平降低;microRNA21反义寡核苷酸转染K562/A02细胞后,降低了Bcl-2表达,提高多柔比星敏感性和多柔比星诱导的细胞凋亡。结论:雷公藤甲素增强K562/A02细胞对多柔比星的敏感性,并诱导其凋亡,可能与下调microRNA21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甲素 多柔比星 微小RNA21 耐多柔比星人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 B细胞淋巴瘤 白血病-2蛋白
下载PDF
雷公藤甲素对K562/A02细胞阿霉素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惠璐璐 许文林 +4 位作者 陈巧云 朱小兰 龙璐璐 徐颖 秦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6-69,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雷公藤甲素(TPL)对K562/A02细胞阿霉素敏感性的影响。采用MTT法检测TPL细胞毒性和阿霉素药物敏感性;流式细胞术检测P-糖蛋白表达和细胞内阿霉素浓度;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MDR1启动子活性。结果表明:TPL增强K562/A0... 本研究旨在探讨雷公藤甲素(TPL)对K562/A02细胞阿霉素敏感性的影响。采用MTT法检测TPL细胞毒性和阿霉素药物敏感性;流式细胞术检测P-糖蛋白表达和细胞内阿霉素浓度;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MDR1启动子活性。结果表明:TPL增强K562/A02细胞阿霉素敏感性。TPL作用后,K562/A02细胞P-糖蛋白表达相关平均荧光强度(MFI)由123±13下降到39±13(P<0.05);K562/A02细胞内阿霉素相关MFI由18±5上升到34±6(P<0.05),TPL能够有效抑制K562/A02细胞的药物外排。TPL降低MDR1启动子转录活性约75%。结论:TPL通过下调P-糖蛋白表达增强K562/A02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其有可能成为一种耐药逆转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甲素 K562/A02细胞株 阿霉素 多药耐药
下载PDF
汉防己甲素诱导人胃癌BGC-823细胞自噬和凋亡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6
17
作者 方悦 曹渊 +2 位作者 秦蓉 沈慧玲 许文林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30期1-5,共5页
目的观察汉防己甲素诱导人胃癌BGC-823细胞自噬与凋亡的作用,并探讨两者发生以及相互关联的分子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汉防己甲素作用于人胃癌BGC-823细胞,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 目的观察汉防己甲素诱导人胃癌BGC-823细胞自噬与凋亡的作用,并探讨两者发生以及相互关联的分子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汉防己甲素作用于人胃癌BGC-823细胞,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Bcl-2和自噬标记蛋白LC3、Beclin1的表达,MDC自噬特异性染料荧光染色观察自噬泡的聚集。结果 TET对BGC-823细胞的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呈明显的时间、剂量依赖性;TET可诱导BGC-823细胞发生凋亡;TET可诱导BGC-823细胞发生自噬,自噬作用在8、10μg/mL TET给药组达到高峰,后随着浓度的增加逐渐下降;在TET给药前用3-甲基腺嘌呤(3-MA)阻断自噬后,低浓度(8μg/mL)TET诱导的凋亡率明显升高;高浓度(20μg/mL)TET诱导的凋亡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ET能明显抑制人胃癌BGC-823细胞的生长,并诱导其发生凋亡和自噬。TET诱导的自噬作为保护性机制,可发挥拮抗凋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防已甲素 自噬 凋亡 Beclin1蛋白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细胞遗传学分析及其预后意义 被引量:5
18
作者 费霞 江云伟 +2 位作者 林江 王法春 唐华容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5年第2期149-151,共3页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其演变与MDS的亚型和转归的关系。方法:采用骨髓细胞直接法和(或)短期培养法按常规制备染色体,采用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结果:8例MDS检出染色体异常核型,占40%,主要异常有5q-,+8,...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其演变与MDS的亚型和转归的关系。方法:采用骨髓细胞直接法和(或)短期培养法按常规制备染色体,采用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结果:8例MDS检出染色体异常核型,占40%,主要异常有5q-,+8,-7,t/del(3)(q21),-18;MDS-RAEB和RAEBT(63.7%)比MDS-RA(11.1%)异常核型检出率高(P<0.05),且多为复杂异常;核型异常者进展为白血病的危险性明显高于核型正常者。结论:MDS的核型分析对其明确诊断,分型和预后评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 转化
下载PDF
肿瘤抗原MUC1调节骨髓来源抑制细胞的产生 被引量:4
19
作者 马吉春 林江 +9 位作者 姚冬明 邓兆群 钱炜 钱军 陈芹 杨静 李云 陈星星 闻向梅 郭竑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70-974,共5页
目的探讨MUC1对骨髓来源抑制细胞(MDSC)产生的影响。方法将过表达MUC1细胞(B16-MUC1)和对照细胞(B16-neo),接种于C57BL/6小鼠皮下,待肿瘤形成后,取骨髓、外周血、腹腔液和脾,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细胞数量;分离C57BL/6小鼠股骨骨髓细... 目的探讨MUC1对骨髓来源抑制细胞(MDSC)产生的影响。方法将过表达MUC1细胞(B16-MUC1)和对照细胞(B16-neo),接种于C57BL/6小鼠皮下,待肿瘤形成后,取骨髓、外周血、腹腔液和脾,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细胞数量;分离C57BL/6小鼠股骨骨髓细胞,分别与B16-MUC1和B16-neo细胞共同培养24 h和48 h,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细胞;采用Transwell小室法分析MUC1对MDSC细胞的趋化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细胞中MUC1蛋白表达。结果与接种B16-neo组C57BL/6小鼠相比,B16-MUC1细胞接种组小鼠在腹腔液和外周血中CD11b+GR-1+MDSC细胞含量明显降低(P<0.05);正常C57BL/6小鼠骨髓细胞分别与B16-neo和B16-MUC1细胞分别共同培养24 h和48 h后,与B16-neo细胞共同培养组相比,B16-MUC1细胞共同培养组的CD11b+GR-1+MDSC含量明显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与B16-neo培养组相比,B16-MUC1细胞共同培养组迁移至滤膜下的MDSC细胞数量增加(P<0.05);骨髓细胞与B16-MUC1细胞共同培养组的MDSC细胞中,MUC1的表达增高。结论 MUC1能够抑制骨髓来源抑制细胞(MDSC)的产生,参与MDSC的募集,并诱导MDSC自身表达MUC1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C1 MDSC 免疫调节 肿瘤
原文传递
vegf shRNA对耐药白血病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增强作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沈慧玲 方莉莉 +4 位作者 陈琛 房新建 陈巧云 李娟 许文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1期34-39,共6页
本研究采用RNA干扰技术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耐药白血病细胞K562/A02药物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针对人vegf基因合成3个特异性shRNA干扰片段,采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其导入K562/A02细胞,用RT-PCR检测vegf及mrp1的mRNA表达水平,... 本研究采用RNA干扰技术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耐药白血病细胞K562/A02药物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针对人vegf基因合成3个特异性shRNA干扰片段,采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其导入K562/A02细胞,用RT-PCR检测vegf及mrp1的mRNA表达水平,用Western blot检测VEGF、MRP1、AKT及P-AKT的蛋白表达情况,用MTT法检测阿霉素对各组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胞内罗丹明123(Rho123)积聚情况。结果表明:转染vegf shRNA后,K562/A02细胞vegf的mRNA表达下调,其中vegf shRNA2组和vegf shRNA3组与HK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以vegf shRNA3组最显著,VEGF蛋白表达也出现下调,与mRNA的表达基本一致;MTT检测结果显示阳性转染组对阿霉素的敏感性增加,其中vegf shRNA2组和vegfshRNA3组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与HK组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阳性转染组胞内Rho123积聚增多,与HK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阳性转染组细胞凋亡增加,其中vegf shRNA2组和vegf shRNA3组与HK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转染组MRP1mRNA蛋白及表达均下调,以vegf shRNA3组下调最显著;阳性转染组P-AKT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以vegf shRNA3组最明显,而总的AKT无明显变化。结论:vegf shR-NA可以抑制vegf的基因的转录及翻译,从而增加耐药白血病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是vegf shRNA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而促进细胞凋亡及下调MRP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F SHRNA RNA干扰 白血病 K562/A02细胞 阿霉素 药物敏感性 MRP1 细胞凋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