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人口减少对耕地利用转型的作用路径研究
1
作者 刘雅雯 肖长江 +1 位作者 马晓冬 李鑫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88-1101,共14页
人地关系是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探究乡村人口变化对耕地利用转型的影响机制,对调控乡村地域系统、保障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论文将耕地利用转型解构为空间布局转型、数量结构转型、利用方式转型与功能效率转型4个方面,构建一... 人地关系是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探究乡村人口变化对耕地利用转型的影响机制,对调控乡村地域系统、保障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论文将耕地利用转型解构为空间布局转型、数量结构转型、利用方式转型与功能效率转型4个方面,构建一个乡村人口减少影响耕地利用转型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3组假设,并以江苏睢宁县为例用计量模型予以实证。结果表明:(1)乡村人口变化分别通过影响耕地空间布局转型、数量结构转型与利用方式转型而综合作用于功能效率转型;(2)乡村人口减少对耕地空间布局转型有正向作用,而空间布局转型进一步对其功能效率转型有促进作用,即乡村人口每下降1%,耕地空间集聚水平就提升1.352%,耕地空间集聚水平每提高1%,功能效率会相应提高0.136%;(3)乡村人口流失加剧了耕地数量结构转型,进而导致耕地功能效率降低,阻碍功能效率转型,即乡村人口每向外转移1%,耕地向其他农用地转移数量就会增加0.248%,耕地向其他农用地每转移1%,粮食生产效率则下降0.097%;(4)乡村人口减少有利于耕地向现代化利用方式转变,促进耕地利用方式转型,进而提升耕地功能效率,即乡村人口每下降1%,耕地现代化利用水平就会提升0.488%,耕地利用现代化水平每提升1%,耕地生产效率提高0.135%。研究阐明了乡村人口减少对耕地利用转型的作用路径,可为乡村人地关系与乡村转型发展调控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人口 耕地利用转型 人地关系 结构布局 功能效率
原文传递
城市绿地空间供需评价与布局优化——以徐州中心城区为例 被引量:28
2
作者 李鑫 马晓冬 +1 位作者 薛小同 Khuong Manh Ha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771-1779,共9页
以徐州市为例,基于0.25 m空间分辨率的Google影像与网络爬虫技术获取空间绿地与居住小区人口;采用两步移动搜索法评价小区尺度的绿地供给情况,结合相关标准分析其空间供需状况;为最大限度减少绿地供给不达标小区数量,用空间启发式算法... 以徐州市为例,基于0.25 m空间分辨率的Google影像与网络爬虫技术获取空间绿地与居住小区人口;采用两步移动搜索法评价小区尺度的绿地供给情况,结合相关标准分析其空间供需状况;为最大限度减少绿地供给不达标小区数量,用空间启发式算法搜索合适的低效工业地块转换为绿地得到优化的绿地布局。研究发现:徐州中心城区绿地供需存在空间不公平,39%的小区绿地供给小于20.1 m2的需求标准,供给饱和区主要在云龙湖与泉山森林公园片区,不足区则主要在老城与金山桥片区;绿地空间配置应与人口空间分布保持一致,因此要在高层住宅集聚区配置大中型公园绿地;在空间上选取合适数量与位置的低效工业地块转换为绿地,转换431hm2的工业地块可使绿地不达标小区数目减少37个,而得到优化的绿地空间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绿地供需匹配 两步移动搜索法 空间启发式算法 绿地布局优化
原文传递
多功能视角下苏北乡村功能演化特征与振兴模式 被引量:3
3
作者 钱月祥 马晓冬 马敬如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3期1-7,共7页
经济发达省份欠发达地区城乡发展失衡、乡村发展滞后,需要以多功能视角划分地域类型并提炼差异化发展模式.以苏北县域为单元,构建乡村地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和主导功能识别法揭示乡村多功能演化特征,在划分乡村多功能地域类... 经济发达省份欠发达地区城乡发展失衡、乡村发展滞后,需要以多功能视角划分地域类型并提炼差异化发展模式.以苏北县域为单元,构建乡村地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和主导功能识别法揭示乡村多功能演化特征,在划分乡村多功能地域类型的基础上提炼出乡村发展模式.研究发现:苏北地区乡村功能结构随时间变化显著,功能演化呈现出不同趋势,而多功能演化则呈现明显的地域关联性,经济发达以及毗邻城市核心区的县域乡村多功能发展相对较快,且呈现明显的"马太效应".根据乡村功能演化特征,将苏北地区乡村地域划分为单功能主导型、双功能并重型、综合发展型和低水平均衡型4个大类及9个小类.据此,提炼出5种乡村发展模式,即农业现代化模式、生态农业+旅游模式、新型城镇化模式、产业融合模式和多功能驱动模式,并给出内涵解释和科学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功能 演化特征 地域类型 振兴模式 苏北地区
下载PDF
淮海经济区贫困县的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胡睿 马晓冬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1期7-11,共5页
以淮海经济区为研究区域,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法,分析了淮海经济区社会发展的区域分异,并揭示了贫困县分布的区域特征,探讨了影响贫困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贫困县尤其是国家级贫困县主要分布于... 以淮海经济区为研究区域,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法,分析了淮海经济区社会发展的区域分异,并揭示了贫困县分布的区域特征,探讨了影响贫困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贫困县尤其是国家级贫困县主要分布于皖北和豫东地区,呈现显著的东西差异,并由皖北—豫东向苏北—鲁南逐渐递减;从空间格局来看,淮海经济区县域贫困具有很强的空间依赖性与集聚特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值集聚区与低值分散区主要分布于豫东和皖北地区,高值集聚区与高值分散区则主要分布于苏北地区与鲁南部分地区;淮海经济区县域贫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县 区域分异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基于多功能的环城乡村游憩潜力评价与类型区划——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
5
作者 于鑫磊 马晓冬 甄雨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3期1-6,共6页
乡村游憩带是传统环城游憩带中的一个重要环带,随着我国后生产主义乡村和城市后郊区化的发展,传统乡村游憩的功能与空间格局均发生了重构,这种重构在城郊乡村表现得尤为明显.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基于对新时期乡村游憩资源新的认知观,多... 乡村游憩带是传统环城游憩带中的一个重要环带,随着我国后生产主义乡村和城市后郊区化的发展,传统乡村游憩的功能与空间格局均发生了重构,这种重构在城郊乡村表现得尤为明显.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基于对新时期乡村游憩资源新的认知观,多维构建环城乡村游憩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系统阐释研究区内乡村游憩潜力特征及分布规律,并根据潜力评价结果划分发展类型、提出发展建议.研究发现:铜山区乡村游憩中的生态观光潜力和农事参与潜力普遍较高,康养休闲潜力和民俗体验与文化传承潜力普遍较低.铜山区乡村游憩发展潜力空间分布极不均衡,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吕梁山一带、中西部近城区一带和北部环微山湖一带.根据潜力评价结果,将铜山区划分为乡村综合游憩区、乡村生态康养休闲区、乡村农事观光体验区和乡村风土民俗娱乐区4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生产主义乡村 后郊区化 环城乡村游憩 空间重构 潜力评价 铜山区
下载PDF
村域尺度的城郊乡村多功能演化与发展路径——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甄雨 马晓冬 孙昕哲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6-457,共12页
城郊地域是乡村多功能发展典型区域,文章选取典型的城郊乡村地域——徐州市铜山区的319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构建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揭示2009—2019年研究区乡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生态保育和生活保障等4类功能的时空演化特征... 城郊地域是乡村多功能发展典型区域,文章选取典型的城郊乡村地域——徐州市铜山区的319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构建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揭示2009—2019年研究区乡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生态保育和生活保障等4类功能的时空演化特征,利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功能间交互变化,总结功能演化类型,探究城郊乡村发展路径,以期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从村域层面看,城郊乡村地域多功能演化的数量结构分异性与空间格局的集聚性并存;(2)根据乡村地域功能间的相关性与交互性演化过程,功能间交互演化的总体关系与局部关系存在一致性,也存在一定差异性,可将其归纳为5种功能演化类型;(3)乡村地域功能演化的路径具有动态性和复杂性特征,可划分为功能融合发展、主导功能引领发展、双功能协调推进发展和多功能综合发展等4种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郊乡村 多功能演化 交互类型 调控路径 徐州市铜山区
原文传递
江苏省乡村绿色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6
7
作者 马晓冬 胡颖 黄彪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9-167,共9页
以经济发达的江苏省为研究区域,建立乡村绿色发展指数测算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泰尔指数、莫兰指数等方法,探讨2007—2017年江苏省乡村绿色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构建回归模型揭示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近10年来,江苏省乡村绿色发展... 以经济发达的江苏省为研究区域,建立乡村绿色发展指数测算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泰尔指数、莫兰指数等方法,探讨2007—2017年江苏省乡村绿色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构建回归模型揭示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近10年来,江苏省乡村绿色发展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区域差异逐步缩小,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内部差异大是造成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2)研究期内,省域乡村绿色发展水平及其分维指数呈现出苏南—苏中—苏北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异特征,但绿色生态指数呈现反向递增的空间格局;乡村绿色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态势,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低值集聚区分布在苏北地区。(3)经济发展、农村人力资本含量等对江苏省乡村绿色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城镇化、工业化以及财政支农力度对乡村绿色发展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乡村绿色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乡村绿色发展但效果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绿色发展 农业机械化 农村人力资本 城镇化
原文传递
乡村地域系统人-地-业要素互馈机制研究 被引量:29
8
作者 李鑫 马晓冬 胡嫚莉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981-1994,共14页
乡村振兴需要系统化的理论支持,人-地-业要素是乡村地域系统的核心,探索乡村地域系统结构及其人-地-业要素互馈如何塑造乡村发展动力不仅有现实迫切性,更有重要学术意义。论文运用逻辑分析法对乡村地域系统人-地-业要素互馈机制进行考... 乡村振兴需要系统化的理论支持,人-地-业要素是乡村地域系统的核心,探索乡村地域系统结构及其人-地-业要素互馈如何塑造乡村发展动力不仅有现实迫切性,更有重要学术意义。论文运用逻辑分析法对乡村地域系统人-地-业要素互馈机制进行考察。结果表明:乡村地域系统可分为本底要素、直接要素与间接要素三大子系统,本底要素是乡村发展的“基础台”,直接要素是乡村发展主体,而间接要素是乡村发展的“调节器”;人-地-业互馈的科学内涵是通过相互作用来优化要素数量组合与空间匹配而塑造乡村发展动力,驱动乡村地域系统向优化状态迁移;人-地-业要素互馈机制框架中三者存在相互作用路径,是一个联动互馈环,有动态性、传播性与关联性特征;人-地-业要素互馈理论框架可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村庄规划、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乡村振兴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人-地-业要素互馈耦合调控实际上是塑造乡村发展动力的过程,应根据互馈路径在综合权衡基础上确定互馈调控强度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业要素 乡村地域系统 互馈机制 发展动力 互馈调控
原文传递
后生产主义乡村多元价值空间重构研究——基于无锡马山镇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8
9
作者 姚娟 马晓冬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5-142,共8页
阐释后生产主义乡村内涵和特征基础上,以无锡马山镇为实证,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图谱比较法,比较分析城郊乡村从生产主义到后生产主义的经济形态、功能布局及空间景观的变迁。研究表明:后生产主义乡村具有非农化、多功能化、生态化和空间资... 阐释后生产主义乡村内涵和特征基础上,以无锡马山镇为实证,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图谱比较法,比较分析城郊乡村从生产主义到后生产主义的经济形态、功能布局及空间景观的变迁。研究表明:后生产主义乡村具有非农化、多功能化、生态化和空间资本化特征,并呈现多元景观和价值空间;近30年马山镇从传统山村——乡村工业化——生态旅游度假岛的发展过程,也是从生产性乡村逐步演化到后生产性乡村的过程;马山后生产性乡村多元价值空间重构过程,是在空间生产机制作用下,面向旅游消费、高品质居住和生态服务等多元价值空间产生、扩张和集聚,具有后生产主义乡村特征的景观在镶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生产主义乡村 多元价值 空间重构 马山镇
原文传递
城乡融合导向下乡村发展动力机制 被引量:37
10
作者 李鑫 马晓冬 +1 位作者 Khuong Manh-ha 祝金燕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926-1939,共14页
乡村振兴关键是要运用城乡互动关系的变化,加强城乡合作实现乡村发展,亟需对城乡融合导向下的乡村发展动力机制进行研究。运用概念性框架法与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城乡融合导向下乡村发展的动力机制与路径,并以徐州市2018年120个乡镇为样本... 乡村振兴关键是要运用城乡互动关系的变化,加强城乡合作实现乡村发展,亟需对城乡融合导向下的乡村发展动力机制进行研究。运用概念性框架法与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城乡融合导向下乡村发展的动力机制与路径,并以徐州市2018年120个乡镇为样本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城乡同质融合是乡村发展的外部动力,城乡互补融合是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外部动力包括城乡基础设施融合与公共服务融合两方面,其间接作用于乡村发展的效应大小分别为0.1558与0.6836;内部动力包括乡村吸引力与要素集聚两方面,其直接作用于乡村发展的效应分别为0.702与0.3356;外部动力主要靠政府投资推进城乡基础设施融合与公共服务融合来实现,内部动力则要靠乡村规划来塑造。本文对地方政府在操作层面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乡村发展 动力机制 结构方程模型 徐州市
原文传递
城乡融合视角下淮海经济区城乡转型特征与路径 被引量:21
11
作者 马晓冬 李鑫 +1 位作者 顾晓波 胡睿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853-1866,共14页
城乡融合不仅是社会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也是城乡持续转型过程。以淮海经济区为研究区,剖析了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通过城乡转型多维定量评价与比较,诊断了研究区城乡融合状态,提出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结果表明:(1)淮海经济... 城乡融合不仅是社会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也是城乡持续转型过程。以淮海经济区为研究区,剖析了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通过城乡转型多维定量评价与比较,诊断了研究区城乡融合状态,提出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结果表明:(1)淮海经济区城乡融合发展面临"两分离一切变"而导致的"三不足"的困境,即传统农区的"居业分离"、资源型城市的"产城分离"和省际交界区的"切变效应",导致乡村转型的内在动力不足、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带动力不足和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的区域协同力不足。(2)城乡转型状态呈现出经济、社会和空间多维相关的特征,转型过程的城乡异速不同步和转型格局的城乡异构非均衡现象并存;采用对比聚类法,划分出城乡转型滞后型、乡村转型滞后型、城市转型滞后型和城乡转型同步型四种类型。(3)推进淮海经济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是要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发展"碎片化"困境,分类推进城乡协同转型发展,加强省际交界区城乡发展的跨域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城乡转型 跨域协同 淮海经济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