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徐州地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研究
1
作者 颜学兵 吴文漪 +2 位作者 魏来 杜绍材 陶其敏 《临床荟萃》 CAS 1998年第16期730-731,共2页
为了解本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分布倩况,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RFLP),对107例丙型肝炎患者中血清HCV-RNA阳性的90例进行基因型分析.分型结果表明,HCV-Ⅱ(1b)占78.9%(71/90),HCV-Ⅲ(2a)型占18.9%(17/6O),HCVⅡ/Ⅲ(1b/2a)... 为了解本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分布倩况,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RFLP),对107例丙型肝炎患者中血清HCV-RNA阳性的90例进行基因型分析.分型结果表明,HCV-Ⅱ(1b)占78.9%(71/90),HCV-Ⅲ(2a)型占18.9%(17/6O),HCVⅡ/Ⅲ(1b/2a)混合型占2.2%(2/90).提示:①本地区HCV流行株基因型主要为Ⅱ型,同时存在Ⅲ型与Ⅱ/Ⅲ混合型.徐州地区HCV基因型分布符合我国HCV基因型分布的特征,可能反映我国中原地区HCV基因型的分布.②Ⅱ/Ⅲ混合型感染可能与反复输入血制品及多次血液透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基因型 研究
下载PDF
血清Ⅲ型前胶原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颜学兵 吴文漪 张言超 《临床荟萃》 CAS 1996年第24期1138-1139,共2页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变发展的必经阶段。探讨早期诊断肝纤维化,动态观察肝纤维化过程的临床指标,是近年来颇受重视的研究课题之一。国内外许多学者报道,血清Ⅲ型前胶原肽(PⅢP)是诊断肝纤维化较好的血清学指标,但因PⅢP进口药...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变发展的必经阶段。探讨早期诊断肝纤维化,动态观察肝纤维化过程的临床指标,是近年来颇受重视的研究课题之一。国内外许多学者报道,血清Ⅲ型前胶原肽(PⅢP)是诊断肝纤维化较好的血清学指标,但因PⅢP进口药盒价格昂贵,不易推广应用。我们应用国产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试剂盒测定了116例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PCⅢ含量,以探讨PCⅢ测定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血清 Ⅲ型前胶原 诊断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研究及其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颜学兵 《临床荟萃》 CAS 1996年第11期488-490,共3页
1989年choo获得首株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基因克隆,并完成了核酸序列测定。至目前已报道了许多HCV全序列及部分序列,对这些毒株序列进行比较研究,发现HCV基因组存在很大变异,即株间变异大,因而认为HCV存在不同基因型,并进行了广泛研究。... 1989年choo获得首株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基因克隆,并完成了核酸序列测定。至目前已报道了许多HCV全序列及部分序列,对这些毒株序列进行比较研究,发现HCV基因组存在很大变异,即株间变异大,因而认为HCV存在不同基因型,并进行了广泛研究。HCV分型标准初步定为:同型之间的核酸序列的同源性应大干80%,并且具有一些型特异性的核酸序列,型与型之间的变异应大于20%。分型研究显示不同基因型与HCV感染的地区分布、临床表现、预后以及对干扰素治疗的反应可能具有相关性。因此,对HCV进行基因分型,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现将近几年分型研究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基因分型
下载PDF
病毒性肝炎骨密度检测的初步研究
4
作者 封波 陈明 李秀芹 《临床荟萃》 CAS 1998年第6期248-249,共2页
为探讨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炎骨密度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应用SD-1000型骨矿分析仪测量左侧桡尺骨骨密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肝炎骨密度无明量降低(P>0.05).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变骨密度明显降低,后者更显著(P<0.01)。慢性肝病病程≥1... 为探讨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炎骨密度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应用SD-1000型骨矿分析仪测量左侧桡尺骨骨密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肝炎骨密度无明量降低(P>0.05).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变骨密度明显降低,后者更显著(P<0.01)。慢性肝病病程≥10年较病程<10年者.骨密度明显降低(P<0.05);肝炎肝硬变血清白蛋白<30g/L较血消白蛋白≥30g/L者.骨密度明显降低(P<0.01)。结论:慢性肝病患者骨密度降低。骨密度检测可作为问接衡量肝病严重程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骨密度 测定
下载PDF
肝细胞癌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临床观察
5
作者 颜学兵 吴文漪 《医学理论与实践》 1998年第1期3-4,共2页
用ELISA法检测了92例肝细胞癌(HCC)及53例其他恶性肿瘤患者(对照组)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及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结果:HCC组血清HBV—M及抗—HCV阳性率为87.O%和14.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2%和3.8%(P均<0.05)。HC... 用ELISA法检测了92例肝细胞癌(HCC)及53例其他恶性肿瘤患者(对照组)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及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结果:HCC组血清HBV—M及抗—HCV阳性率为87.O%和14.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2%和3.8%(P均<0.05)。HCC组抗—HCV阳性病人中84.6%HBV—M阳性。提示:HBV是本地区引起HCC的主要病因,而HCV也可能是HCC的致病因素之一,但HCV单独致癌的可能性不大,主要是通过调节和协调HBV而起致癌作用。且不同地区HCV毒株致癌效应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下载PDF
α—干扰素治疗前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NF—α及TGF—β1的变化
6
作者 丁芹 陈明 张言超 《中国现代医药科技》 2004年第3期11-13,共3页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α—干扰素(interferon—α,IFN—α)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水平变化规律。方法 对进行...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α—干扰素(interferon—α,IFN—α)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水平变化规律。方法 对进行IFN—α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轻度)男性患者20例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及6个月时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及TGF—β1水平。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NF—α、TGF—β1水平分别为健康对照组的9倍及3倍(P<0.01)。IFN—α治疗后,TNF—α、TGF—β1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1个月与治疗6个月时的水平亦有差别。在治疗6个月后,有应答组TNF—α不能降至正常,但TGF—β1却能降至正常;而无应答组TNF—α、TGF—β1均不能降至正常。有应答组血清TNF—α下降较迅速,治疗1个月时差别即有显著性,且一直持续至治疗6个月,而无应答组TNF—α下降相对较慢,直至治疗6个月时差别才与治疗前有显著性;无论对治疗有无应答,TGF—β1下降均相对较慢,直到6个月时才与治疗前有差别,且与治疗1个月时比差别有显著性。结论 IFN—α抗病毒治疗可降低包括按传统标准对IFN—α无应答在内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NF—α和TGF—β1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干扰素 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 血清 TNF-α TGF-Β1 肿瘤坏死因子-α 转化生长因子-Β1
下载PDF
22例肝硬化患者的护理体会
7
作者 朱晓玲 《医学信息(下旬刊)》 2010年第11期237-237,共1页
目的:探讨和分析肝硬化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22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护理经验,及时给予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采用药物治疗配合精G护理,好转17例,无变化3例,死亡2例。结论:全面系统的护理可以为患者提供准... 目的:探讨和分析肝硬化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22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护理经验,及时给予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采用药物治疗配合精G护理,好转17例,无变化3例,死亡2例。结论:全面系统的护理可以为患者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预防和治疗并发症,降低其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护理
下载PDF
包含YMDD基因序列的乙型肝炎病毒P区基因变异的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封波 魏来 +1 位作者 陈明 李秀华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9-31,共3页
目的 研究包含YMDD基因序列的乙型肝炎病毒(HBV)P区基因的一级结构及其变异特点。 方法 从4例未经任何抗病毒治疗的HBV感染患者外周血血清中扩增HBV P基因区序列(长度为1057 bp),双酶切后克隆入pUC19载体中,每份标本随机取20个经限制性... 目的 研究包含YMDD基因序列的乙型肝炎病毒(HBV)P区基因的一级结构及其变异特点。 方法 从4例未经任何抗病毒治疗的HBV感染患者外周血血清中扩增HBV P基因区序列(长度为1057 bp),双酶切后克隆入pUC19载体中,每份标本随机取20个经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法鉴定为阳性的克隆,采取错配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法检测YMDD基序变异,最后取其中两个标本共10个阳性克隆进行双向测序。 结果 标本1和2克隆间核苷酸变异率分别为0.3%~1.1%,0.4%~1.7%。80个阳性克隆中,有2个克隆YMDD基序变异为YMGD。 结论 包含YMDD基序的HBV P区存在准种分布特征,在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血清中,存在一种新的YMDD变异形式,即YMGD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MDD基因 基因序列 乙型肝炎病毒 HBV 基因变异 肝脏损伤
原文传递
肝癌患者及正常人群中黑色素瘤相关抗原1的基因多态性 被引量:5
9
作者 汪莉萍 陈红松 +5 位作者 梅铭惠 覃理灵 丛旭 费然 徐静 魏来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51-155,共5页
目的 研究黑色素瘤相关抗原1(MAGE-1)在中国肝癌患者中的表达,并阐明MAGE-1基因变异是肿瘤细胞内的突变还是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以及基因变异在人群中的分布状况。 方法 提取19例原发性肝癌(HCC)患者的癌组织、癌旁组织总RNA,用逆转录... 目的 研究黑色素瘤相关抗原1(MAGE-1)在中国肝癌患者中的表达,并阐明MAGE-1基因变异是肿瘤细胞内的突变还是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以及基因变异在人群中的分布状况。 方法 提取19例原发性肝癌(HCC)患者的癌组织、癌旁组织总RNA,用逆转录-多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组织MAGE-1基因mRNA的表达,并通过PCR产物测序分析编码基因是否存在变异,提取HCC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和外周血细胞基因组DNA,以及23例正常献血员外周血细胞基因组DNA,分析MAGE-1编码基因的变异状况并利用软件对变异抗原蛋白的生物学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 结果 癌组织中MAGE-1表达阳性率为47.4%(9/19),癌旁组织无表达。序列测定显示,MAGE-1 cDNA编码基因存在3种类型:一类是Ⅰ型(GenBank M77481),发生率为11.1%(1/9);另一类型(C159T,A272G,G393A)发生率为55.6%(5/9),称之为TGA型,导致编码的2个氨基酸的改变分别是T32A和R72Q;第三种类型(A272G,C991T,A1125G)发生率为33.3%(3/9),仅A272G引起一个氨基酸的替换(T32A),称之为GTG型。经对基因组DNA分析,证实以上3种基因类型不是肝癌组织的基因突变,而是SNP,其在肝癌患者和正常献血员中分布的比例分别为:Ⅰ型占26.3%(5/1 9)和60.9%(14/23);TGA型占57.9%(11/19)和47.8%(11/23),GTG型占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黑色素瘤相关抗原1 基因多态性 基因表达 逆转录-多聚合酶链反应 检测
原文传递
丙型肝炎病毒血症与临床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颜学兵 吴文漪 +1 位作者 张言超 潘修成 《临床医学》 CAS 1996年第1期33-34,共2页
对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并用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中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RNA)。结果:①本地区CHC患者黄疸发生率为28%,②60%CHC患者血清中可检出HCV—RNA,⑧黄疸组病人HCV—RNA检出率(8... 对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并用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中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RNA)。结果:①本地区CHC患者黄疸发生率为28%,②60%CHC患者血清中可检出HCV—RNA,⑧黄疸组病人HCV—RNA检出率(85.7%)明显高于无黄疸组病人(50%)(P<0.05),④不同范围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内HCV—RNA检出率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聚合酶链反应 病毒血症 临床
原文传递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TT病毒核酸的优化条件 被引量:5
11
作者 魏来 陶其敏 《华人消化杂志》 1998年第12期1023-1025,共3页
目的探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TTV核酸的优化条件,初步测定慢性丙型肝炎及慢性非甲-戊,非庚肝炎患者中TT病毒的检出率.方法将标本分别予以4℃保存1wk、室温保存1wk及1wk内将标本于-35℃与室温间反复冻融6... 目的探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TTV核酸的优化条件,初步测定慢性丙型肝炎及慢性非甲-戊,非庚肝炎患者中TT病毒的检出率.方法将标本分别予以4℃保存1wk、室温保存1wk及1wk内将标本于-35℃与室温间反复冻融6次3种储存方法.分别以SDS-蛋白酶K方法(方法1),NP-40法(方法2)及聚乙二醇法提取TTVDNA,分别以套式PCR与单管套式PCR检测TTV.以PCR直接序列分析方法测定扩增产物以验证扩增产物的特异性.结果在10份已知病毒标志均为阴性的血清中,方法1与方法2提取核酸后可在4份血清中检出TTV,方法3提取核酸后的检出率为0.1次PCR、单管PCR与单管套式PCR对10份已知病毒标志均为阴性血清的TTV检出率分别为10%,40%和40%.将2份血清按原血清、10-1~10-10系列稀释后检测,发现,1次PCR、套式PCR和单管套式PCR的检出水平分别为原倍、10-5与10-4及阴性、10-4与10-4.4℃保存1wk、室温保存1wk及反复冻融标本的最低检测稀释度为10-5,10-4,10-3与10-4,10-4,10-3.对一份PCR产物进行序列分析证实为TTV特异性基因.检测31份慢性丙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病毒DNA PCR
原文传递
2a型HCV E1、E2/NS1区基因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12
作者 封波 吴文漪 +3 位作者 陈红松 陈勇 丛旭 魏来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 了解丙型肝炎病毒 (HCV) 2a型基因组E1E2 NS1区序列 ,为进一步研究HCV包膜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方法 用逆转录套式PCR(RT nPCR)从江苏省 1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扩增出两条分别约 770bp、110 0bp的片段 ,分别以限制性内切... 目的 了解丙型肝炎病毒 (HCV) 2a型基因组E1E2 NS1区序列 ,为进一步研究HCV包膜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方法 用逆转录套式PCR(RT nPCR)从江苏省 1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扩增出两条分别约 770bp、110 0bp的片段 ,分别以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BamHⅠ和EcoRⅠ、HindⅢ双酶切后连入pUC19载体中 ,转化感受态细胞 ,经限制性酶切长度多态性分析 (RFLP)和PCR法证实为阳性克隆后 ,用全自动序列分析仪测序。结果 分别测得约 770bp、110 0bp的核苷酸序列 ,拼接后得到的完整核苷酸序列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分别与HCV 1、HC C2、HCV BK、HC J6、HC J8相应序列作比较 ,显示分离株HCV在核苷酸水平上与以上分离株的同源性分别为 60 .5 %、60 .1%、5 9 7%、87 8%、67.5 % ;在氨基酸水平上的同源性分别为 67.3 %、66.4%、65 .0 %、87 8%、79.0 %。结论 分离株 (HCV JS)与HC -J6同属 2a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病毒包膜蛋白质类 序列分析 变异
原文传递
阿米巴肝脓肿病人肝血流图动态观察
13
作者 吕兴侠 陈明 +1 位作者 张晓筠 王胜国 《河南医药信息》 1997年第1期14-15,共2页
关键词 阿米巴肝脓肿 肝脓肿 肝血流图 诊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