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盐酸凯普拉生对幽门螺杆菌体外抗菌活性的影响
1
作者 苏梅 娄雅静 +1 位作者 曹子睿 秦引林 《医药前沿》 2025年第11期7-12,共6页
目的分析盐酸凯普拉生对幽门螺杆菌体外抗菌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盐酸凯普拉生三联疗法(凯普拉生+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对幽门螺杆菌标准菌株ATCC43504和克拉霉素耐药菌株YM-2024-D2-009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固定三联疗法... 目的分析盐酸凯普拉生对幽门螺杆菌体外抗菌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盐酸凯普拉生三联疗法(凯普拉生+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对幽门螺杆菌标准菌株ATCC43504和克拉霉素耐药菌株YM-2024-D2-009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固定三联疗法药物浓度比,加入不同浓度的枸橼酸铋钾,形成四联疗法,判读四联疗法各浓度药物的体外抗菌结果,并比较三联疗法和四联疗法的抗菌活性。结果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标准菌株ATCC43504的MIC为凯普拉生∶克拉霉素∶阿莫西林=0.000975000000∶0.024375000000∶0.048750000000μg/mL;添加枸橼酸铋钾后,四联疗法的药物浓度为三联疗法MIC的1/2~1/32。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克拉霉素耐药菌株YM-2024-D2-009的MIC为凯普拉生∶克拉霉素∶阿莫西林=0.003900000∶0.097500000∶0.195000000μg/mL;添加枸橼酸铋钾后,四联疗法的药物浓度为三联疗法MIC的1/2。结论盐酸凯普拉生三联疗法和四联疗法均能有效抑制幽门螺杆菌标准菌株和克拉霉素耐药菌株的生长,其中四联疗法效果优于三联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盐酸凯普拉生 体外抗菌活性 三联疗法 四联疗法 标准菌株 克拉霉素耐药菌株
下载PDF
微透析(微灌注)技术在经皮给药制剂中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汤宏敏 郑丽娥 +2 位作者 冯瑞妮 潘宪伟 陈华 《中国药品标准》 CAS 2024年第2期118-125,共8页
通过梳理微透析(微灌注)技术的原理及特性,总结其在经皮给药制剂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并提出相关建议,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经皮给药制剂 微透析 皮肤开流微灌注 皮肤药代动力学
下载PDF
外用药物制剂体外释放试验技术要求概况 被引量:1
3
作者 殷连珍 李慧敏 +2 位作者 苏梅 肖群 潘宪伟 《中南药学》 CAS 2024年第3期741-747,共7页
外用药物制剂具有复杂的药物递送途径,通常局部起效,辅料成分复杂,处方组成和制备工艺参数的微小差异就有可能导致产品的质量特性不同,从而影响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体外释放试验(IVRT)可用于表征一个产品批次的稳态药物释放速率,表... 外用药物制剂具有复杂的药物递送途径,通常局部起效,辅料成分复杂,处方组成和制备工艺参数的微小差异就有可能导致产品的质量特性不同,从而影响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体外释放试验(IVRT)可用于表征一个产品批次的稳态药物释放速率,表征某些工艺、配方和/或生产的变更对药品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可用于论证产品批量放大或上市后变更的等效性。尽管IVRT不能模拟体内性能情况,但其仍是一项关键质量属性,应订入产品放行和货架期质量标准。本文参考国内外相关技术指导原则及文献,对皮肤外用制剂的IVRT研究技术要求概况进行综述,以期为业内人士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用药物制剂 经皮给药 体外释放试验 一致性评价
原文传递
外用药物制剂体外透皮试验技术要求概况
4
作者 潘宪伟 苏梅 +2 位作者 刘新 李慧敏 殷连珍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11期1426-1436,共11页
外用药物制剂具有复杂的药物递送途径,通常局部起效,辅料成分复杂,处方组成和制备工艺参数的微小差异就有可能导致产品出现不同的质量特性,从而影响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近年来,体外透皮试验(in vitro permeation test,IVPT)被广泛用... 外用药物制剂具有复杂的药物递送途径,通常局部起效,辅料成分复杂,处方组成和制备工艺参数的微小差异就有可能导致产品出现不同的质量特性,从而影响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近年来,体外透皮试验(in vitro permeation test,IVPT)被广泛用于外用药物制剂的开发及其生物等效性评价。但该试验操作复杂,影响因素较多,操作不当,就有可能导致不同试验之间的结果无法比较,进而影响此类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本文参考国内外相关技术指导原则及文献,对外用药物制剂IVPT研究的技术要求进行综述,期望为业内人士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用药物制剂 经皮给药 体外透皮试验 一致性评价
原文传递
川芎硫磺熏蒸前后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鉴别 被引量:7
5
作者 裴科 蔡皓 +4 位作者 刘晓 娄雅静 宋晓庆 乔凤仙 蔡宝昌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393-1399,共7页
目的:评价硫磺熏蒸对川芎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对川芎硫磺熏蒸前后的醇提物及水提物进行分析。红外光谱图采用Omnic 8.0软件采集;二阶导数图谱采用OPUS 6.5软件对红外光谱图进行平滑及求导处理;吸收波数采用... 目的:评价硫磺熏蒸对川芎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对川芎硫磺熏蒸前后的醇提物及水提物进行分析。红外光谱图采用Omnic 8.0软件采集;二阶导数图谱采用OPUS 6.5软件对红外光谱图进行平滑及求导处理;吸收波数采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川芎经过硫磺熏蒸之后,在波数2 000-750 cm-1区间内变化明显,某些吸收峰削弱或消失,同时也有一些新的吸收峰出现。结论:硫磺熏蒸对川芎的化学成分有一定的影响,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并结合二阶导数和主成分分析可有效、直观、快速地鉴别硫熏和非硫熏川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磺熏蒸 川芎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二阶导数 主成分分析
原文传递
益气活血方药在肺炎治疗中的应用及其用药规律解析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媛媛 张闻 +2 位作者 李逸轩 朱彦 杨剑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4期524-532,共9页
肺炎为临床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其症状的轻微或严重程度与引起感染的病原体种类、患者的年龄和整体健康等因素有关。若肺炎早期未能加以控制,可能引发呼吸衰竭甚至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根据现有研究,中医益气活血法治疗肺炎能够通过抑... 肺炎为临床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其症状的轻微或严重程度与引起感染的病原体种类、患者的年龄和整体健康等因素有关。若肺炎早期未能加以控制,可能引发呼吸衰竭甚至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根据现有研究,中医益气活血法治疗肺炎能够通过抑制炎症级联反应、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微循环及提高机体免疫等作用,达到减轻患者肺部炎症,提高肺功能的疗效,进而减少肺炎由轻症向重症的转化,降低病死率,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通过归纳益气活血法治疗肺炎的临床用药,总结了益气活血方药在肺炎治疗中发挥的作用机制及用药规律,以期为益气活血法在肺炎,尤其是当下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的病毒性肺炎提供中医药治疗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活血 肺炎 临床应用 用药规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下载PDF
HPLC法测定四黄清心丸中黄芩苷含量 被引量:2
7
作者 韩越 王逸萍 《亚太传统医药》 2013年第12期24-25,共2页
目的:采用HPLC法测定四黄清心丸中黄芩苷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条件为流动相甲醇~0.2%磷酸(60:40)等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80nm,色谱柱为AgilentZorbaxSB—C,。色谱柱(2.1mm×150mm,5μm),柱温为35℃,流速0.... 目的:采用HPLC法测定四黄清心丸中黄芩苷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条件为流动相甲醇~0.2%磷酸(60:40)等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80nm,色谱柱为AgilentZorbaxSB—C,。色谱柱(2.1mm×150mm,5μm),柱温为35℃,流速0.35mL/min。结果:黄芩苷在0.t~10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较好的线性关系(r=0.999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5.65%,RSD=3.40%。结论:该实验建立的方法简单、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四黄清心丸中黄芩苷的含量测定及该复方制剂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LC 四黄清心丸 黄芩苷
原文传递
脑脉利颗粒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7
8
作者 任弋 苏梅 +3 位作者 郑静 秦引林 陈涛 季晖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0-104,共5页
确定经口给予受试药脑脉利颗粒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除伪手术组外的其他各组大鼠均采用线栓法闭塞大脑中动脉(MCAO)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通过神经功能学评分、脑梗死面积测定、脑含水量计算、病理组织学评分以及... 确定经口给予受试药脑脉利颗粒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除伪手术组外的其他各组大鼠均采用线栓法闭塞大脑中动脉(MCAO)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通过神经功能学评分、脑梗死面积测定、脑含水量计算、病理组织学评分以及脑组织生化指标的测定来评价脑脉利颗粒的抗脑缺血、抗脑水肿和抗氧化作用。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脑脉利颗粒在6和3 g/kg的剂量下能显著缩小脑梗死面积、降低脑病理组织学评分、降低脑组织H2O2和MDA含量、提高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抑制羟自由基能力;此外,6 g/kg剂量组还能显著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功能学损伤、减少脑含水量,增加脑组织中GSH含量、提高GSH-Px、SOD酶活力。结果提示,脑脉利颗粒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抗氧化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脉利颗粒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 自由基 抗氧化
下载PDF
脑脉利颗粒对实验性脑血栓模型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苏梅 陈群英 +3 位作者 段晓波 滕德义 陈涛 郑马庆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6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观察经口给予脑脉利颗粒(NML)对实验性脑血栓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小鼠尾静脉注射血栓诱导剂(胶原蛋白、肾上腺素)诱导实验性脑血栓模型,观察致瘫时间和存活时间;大鼠右侧颈总动脉注入混合血栓诱导剂(ADP、凝血酶、肾上腺素)诱导... 目的:观察经口给予脑脉利颗粒(NML)对实验性脑血栓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小鼠尾静脉注射血栓诱导剂(胶原蛋白、肾上腺素)诱导实验性脑血栓模型,观察致瘫时间和存活时间;大鼠右侧颈总动脉注入混合血栓诱导剂(ADP、凝血酶、肾上腺素)诱导脑血栓模型,测定脑缺血后脑组织含水量、脑指数及脑组织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等。结果:NML可剂量依赖性地延长小鼠偏瘫发生时间和死亡时间,减轻偏瘫症状;NML能显著降低大鼠脑血管通透性、右侧脑指数、脑含水量以及右/左脑半球湿重之比,降低大鼠右侧大脑半球MDA含量,增加SOD活性;改善大鼠右侧近脑室周围组织结构紊乱现象。结论:NML对实验性脑血栓后缺血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脉利颗粒 脑血栓 脑水肿 抗氧化应激
下载PDF
复方熊去氧胆酸口服液对大鼠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尤梅桂 苏梅 +1 位作者 陈同 季晖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6年第4期293-296,共4页
目的:观察复方熊去氧胆酸口服液(C-UDCA)对四氯化碳(CCl4)致大鼠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皮下注射40%CCl4-花生油溶液制备肝纤维化模型,检测经口给予CUDCA后对大鼠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各项生化指标及肝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结... 目的:观察复方熊去氧胆酸口服液(C-UDCA)对四氯化碳(CCl4)致大鼠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皮下注射40%CCl4-花生油溶液制备肝纤维化模型,检测经口给予CUDCA后对大鼠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各项生化指标及肝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结果 :CUDCA各剂量组能显著减轻CCl4导致的肝脂肪变性、肝细胞损伤和纤维组织增生。与UDCA相比,C-UDCA-H能显著降低血清ALT、AST、HA、PCⅢ、CⅣ、LN及肝组织Hyp含量,显著升高血清Alb、A/G、肝组织GSH含量;C-UDCA-M亦能显著降低血清HA、LN含量。结论:CUDCA对CCl_4致大鼠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且C-UDCA-H、C-UDCA-M的作用优于UD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熊去氧胆酸口服液 肝纤维化 四氯化碳 大鼠
下载PDF
复方熊去氧胆酸口服液对大鼠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尤梅桂 苏梅 +1 位作者 陈同 季晖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6年第2期121-124,共4页
目的:观察复方熊去氧胆酸口服液(C-UDCA)对大鼠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方法:采用酒精灌胃加高脂、高铁饲料饮食诱发制备大鼠酒精性脂肪肝模型,检测经口给予C-UDCA后对大鼠肝功能各项生化指标、肝组织各项生化指标及肝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 目的:观察复方熊去氧胆酸口服液(C-UDCA)对大鼠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方法:采用酒精灌胃加高脂、高铁饲料饮食诱发制备大鼠酒精性脂肪肝模型,检测经口给予C-UDCA后对大鼠肝功能各项生化指标、肝组织各项生化指标及肝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结果:CUDCA能明显改善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肝功能及肝组织的各项生化指标;与熊去氧胆酸(UDCA)组对比,C-UDCA高、中剂量组能显著降低血清ALT、AST水平,显著升高大鼠肝组织SOD活性;C-UDCA高剂量组还能显著降低大鼠肝组织NO、Hyp含量,显著升高血清Alb和肝组织GSH含量。光镜下各给药组大鼠肝脏脂肪病变较模型组有明显减轻。结论:C-UDCA对酒精加高脂、高铁饮食诱发大鼠酒精性脂肪肝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C-UDCA的作用优于UD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熊去氧胆酸口服液 酒精性脂肪肝 大鼠
下载PDF
脑脉利颗粒中芍药苷、益母草碱、黄芪甲苷及盐酸水苏碱含量测定 被引量:4
12
作者 苏梅 陈涛 +2 位作者 韩承业 秦引林 吴尧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5年第4期361-364,共4页
目的:建立脑脉利颗粒中芍药苷、益母草碱、黄芪甲苷及盐酸水苏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甲醇、酸水等不同的溶剂提取,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液-质联用法等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脑脉利颗粒中含有芍药苷4.241 mg·g-1,益母草碱0.17... 目的:建立脑脉利颗粒中芍药苷、益母草碱、黄芪甲苷及盐酸水苏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甲醇、酸水等不同的溶剂提取,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液-质联用法等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脑脉利颗粒中含有芍药苷4.241 mg·g-1,益母草碱0.173 mg·g-1,黄芪甲苷0.01 mg·g-1,盐酸水苏碱3.798 mg·g-1。结论:制剂中其他组分与所测定的各组分分离良好,不干扰测定。本法可用于脑脉利颗粒中芍药苷、益母草碱、黄芪甲苷及盐酸水苏碱的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脉利颗粒 芍药苷 益母草碱 黄芪甲苷 盐酸水苏碱
下载PDF
脑脉利颗粒对斑马鱼血管新生的促进及对血小板聚集性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苏梅 娄雅静 +3 位作者 姜雅琼 郭胜亚 徐懿乔 秦引林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CAS 2019年第5期24-29,共6页
目的 初步研究脑脉利颗粒对斑马鱼血管新生的促进作用与机制,及其对血小板聚集性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更有价值的理论支持。方法 通过对斑马鱼肠下血管面积、肠下血管出芽数、总RNA浓度和纯度、心脏红细胞染色强度等指标,... 目的 初步研究脑脉利颗粒对斑马鱼血管新生的促进作用与机制,及其对血小板聚集性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更有价值的理论支持。方法 通过对斑马鱼肠下血管面积、肠下血管出芽数、总RNA浓度和纯度、心脏红细胞染色强度等指标,评价脑脉利颗粒对斑马鱼血管新生的促进作用和血小板聚集性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结果 脑脉利颗粒在250和500μg/ml浓度时有显著的血管新生促进作用,且在500μg/ml浓度时能明显上调VEGFR1基因表达(P<0.01),在1000μg/ml浓度时有显著的血栓形成预防作用(P<0.01)。结论 脑脉利颗粒具有显著的血管新生促进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VEGFR1的表达有关,且对血栓形成有显著的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脉利颗粒 斑马鱼 血管新生 VEGFR1 血栓预防
下载PDF
诺新康注射液对脓毒血症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苏梅 陈涛 +1 位作者 秦引林 马瑞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1328-1334,共7页
目的:评价诺新康注射液对脓毒血症所致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进行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脓毒血症模型,尾静脉连续给药18 d,观察给药后各实验组大鼠的存活率;SD大鼠进行CLP手术后每日尾静脉给药一次,于术后28、52、76 h... 目的:评价诺新康注射液对脓毒血症所致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进行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脓毒血症模型,尾静脉连续给药18 d,观察给药后各实验组大鼠的存活率;SD大鼠进行CLP手术后每日尾静脉给药一次,于术后28、52、76 h观测大鼠心脏血流动力学参数,采集大鼠血清及心肌组织匀浆,测定白介素-1(IL-1)、IL-6、IL-10、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迁移率族蛋白1(HGMB1)、心肌肌钙蛋白-I(c TN-I)、心肌肌钙蛋白-T(c TNT)、C反应蛋白(CRP)及脑尿钠肽(BNP)等因子的水平。结果:大鼠连续给药18 d,诺新康注射液能显著提高脓毒血症大鼠的生存率;大鼠连续使用诺新康3次后,治疗作用进一步体现,表现为较为全面地改善左心功能指标,显著降低除IL-1及IL-10以外的所有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P<0.05,P<0.01)。诺新康的治疗作用存在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心肌病理学分析的结果亦支持这一治疗特点。结论:诺新康注射液对脓毒血症所致的心肌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且存在一定的剂量依赖性,该作用在连续用药3次后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新康注射液 脓毒血症 心肌损伤
下载PDF
脑脉利颗粒对大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苏梅 娄雅静 +1 位作者 王姗 秦引林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CAS 2021年第6期22-26,共5页
目的研究脑脉利颗粒对大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加隐动脉内膜损伤的方法建立大鼠ASO模型,通过检测大鼠下肢动脉血流情况、下肢动脉狭窄情况以及血清中TG、TC、LDL、HDL、TNF-α等指标,评价脑脉利颗粒改... 目的研究脑脉利颗粒对大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加隐动脉内膜损伤的方法建立大鼠ASO模型,通过检测大鼠下肢动脉血流情况、下肢动脉狭窄情况以及血清中TG、TC、LDL、HDL、TNF-α等指标,评价脑脉利颗粒改善大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作用。结果脑脉利颗粒组可以恢复ASO大鼠下肢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P<0.01),改善血管狭窄,降低血清中TG、TC、LDL、TNF-α、IL-1β、IL-6和ET-1的含量(P<0.05),升高血清中HDL、NO和VEGF的含量(P<0.05)。结论脑脉利颗粒能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改善脂质代谢紊乱、炎症反应和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作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脉利颗粒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内皮细胞功能紊乱 脂质代谢紊乱
下载PDF
制药企业药品研发阶段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6
16
作者 葛旭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21年第1期165-166,共2页
制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到质量管理的价值,重视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通过质量控制的方式保障药品研发的实际质量。药品质量是制药企业在当前背景下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立足药品质量管理推动制药企业的创新发展,在... 制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到质量管理的价值,重视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通过质量控制的方式保障药品研发的实际质量。药品质量是制药企业在当前背景下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立足药品质量管理推动制药企业的创新发展,在提高研发管理质量基础上保障企业的发展。但是研究指出制药企业在药品研发阶段开展质量管理出现未能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和研发人员不具备较高的管理意识等问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解决对策。主要分析了制药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药企业 质量管理 药品研发 管理意识 技术转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大鼠心肌细胞H9c2氧糖剥夺/复氧损伤模型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苏梅 娄雅静 +1 位作者 王姗 秦引林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1年第9期13-18,共6页
目的评价丹参酮ⅡA磺酸钠(Sodium tanshinoneⅡA sulfonate,STS)注射液对大鼠心肌细胞H9c2氧糖剥夺/复氧(OGD/R)损伤模型的影响。方法通过CCK-8法确定药物处理细胞的适合浓度范围。从中选取3个浓度STS加入到细胞培养基中。细胞建模后通... 目的评价丹参酮ⅡA磺酸钠(Sodium tanshinoneⅡA sulfonate,STS)注射液对大鼠心肌细胞H9c2氧糖剥夺/复氧(OGD/R)损伤模型的影响。方法通过CCK-8法确定药物处理细胞的适合浓度范围。从中选取3个浓度STS加入到细胞培养基中。细胞建模后通过流式分析检测凋亡率、细胞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形态和纤维化程度以及免疫荧光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心肌肌钙蛋白(cTnT)表达量。结果 STS处理H9c2细胞的安全浓度为≤15μM。5μM、10μM和15μM的STS均能显著且剂量依赖性下调OGD/R模型中细胞的凋亡率。Masson染色结果表明,不同浓度STS处理后与模型组比较其着色减弱,表明STS能一定程度地减轻细胞因造模导致的纤维化。免疫荧光双染结果表明,经过中、高浓度的STS处理后,能显著回调大鼠心肌细胞H9c2 OGD/R模型中PCNA和cTnT的表达水平,且细胞密度趋近正常,细胞形态得到改善。结论 STS能有效预防和修复因OGD/R所造成的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细胞 H9C2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 氧糖剥夺/复氧损伤模型
下载PDF
脑脉利颗粒质量标准提高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苏梅 郭丽娟 秦引林 《现代中医药》 CAS 2022年第4期49-53,共5页
目的对脑脉利颗粒中原有的定性和定量方法进行标准提高。方法在原标准基础上,对鉴别(2)丹参酮ⅡA的鉴别研究替换展开剂“苯”;鉴别(4)采用姜黄对照药材对姜黄进行鉴别。对于含量测定项目,将原薄层扫描法(TLCS)测定盐酸水苏碱含量提高为... 目的对脑脉利颗粒中原有的定性和定量方法进行标准提高。方法在原标准基础上,对鉴别(2)丹参酮ⅡA的鉴别研究替换展开剂“苯”;鉴别(4)采用姜黄对照药材对姜黄进行鉴别。对于含量测定项目,将原薄层扫描法(TLCS)测定盐酸水苏碱含量提高为高效液相色谱法-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检测,外标两点对数法计算盐酸水苏碱含量。结果对建立的鉴别方法进行了专属性和耐用性方法学研究,均符合规定。对提高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方法学研究,包括专属性、线性与范围、溶液稳定性、精密度、耐用性、准确度等。并采用提高后的标准方法对生产的10批样品进行了检测。结论提高后的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仪器方法更先进,专属性更强,准确度更高,控制脑脉利颗粒的质量更加精准和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脉利颗粒 TLC鉴别 HPLC-ELSD含量测定 盐酸水苏碱
下载PDF
脑脉利颗粒中丹参酮ⅡA姜黄素人参皂苷Rg1含量测定 被引量:2
19
作者 苏梅 倪辉 +1 位作者 秦引林 陈涛 《现代医药卫生》 2016年第21期3282-3284,3288,共4页
目的建立脑脉利颗粒中丹参酮ⅡA、姜黄素、人参皂苷Rg1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甲醇提取,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脑脉利颗粒中丹参酮ⅡA、姜黄素、人参皂苷Rg1含量测定。结果脑脉利颗粒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为2.25 mg/10 g,姜黄素的含量... 目的建立脑脉利颗粒中丹参酮ⅡA、姜黄素、人参皂苷Rg1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甲醇提取,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脑脉利颗粒中丹参酮ⅡA、姜黄素、人参皂苷Rg1含量测定。结果脑脉利颗粒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为2.25 mg/10 g,姜黄素的含量为0.47 mg/10 g,人参皂苷Rg1的含量为12.53 mg/10 g。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简便、灵敏、准确,无干扰测定,可用于脑脉利颗粒制剂中丹参酮ⅡA、姜黄素、人参皂苷Rg1的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谱法 高压液相 丹参酮ⅡA 姜黄素 人参皂甙 脑脉利颗粒
下载PDF
HPLC法测定注射用雷贝拉唑钠含量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淑玲 倪辉 +3 位作者 苏梅 周玉香 李敬芝 何杨 《现代医药卫生》 2016年第15期2306-2309,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注射用雷贝拉唑钠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以0.01 mol/L磷酸氢二钾缓冲液(pH 7.0)-甲醇(53∶47)作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4 nm,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25℃,测定注射用雷贝拉唑钠... 目的:建立一种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注射用雷贝拉唑钠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以0.01 mol/L磷酸氢二钾缓冲液(pH 7.0)-甲醇(53∶47)作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4 nm,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25℃,测定注射用雷贝拉唑钠的含量。结果雷贝拉唑钠浓度在19.968~199.680μg/mL时线性关系良好[Y=21.8035X-17.3734,相关系数(r)=1.0000],注射用雷贝拉唑钠高、中、低3种浓度平均回收率(n=9)为99.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08%],中间精密度试验的RSD为0.30%(n=6),重复性和耐用性良好。HPLC法测得3批(S28-140101、S28-140102、S28-140103)注射用雷贝拉唑钠的含量分别为101.3%、99.7%、100.1%。结论 HPLC法简便、灵敏、准确,可作为注射用雷贝拉唑钠含量的检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咪唑类 药用制剂 色谱法 高压液相 质量控制 雷贝拉唑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