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纺织品检测结果准确性的提升措施探究
1
作者 沈维 李舒浩 +1 位作者 李峰 文舒 《纺织报告》 2024年第12期21-23,共3页
随着全球化贸易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对纺织品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确保纺织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文章围绕如何提升纺织品检测的准确性进行深入研究,首先概述了提升纺织品检测数据准确性的必要性,其次详细探讨了影响纺... 随着全球化贸易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对纺织品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确保纺织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文章围绕如何提升纺织品检测的准确性进行深入研究,首先概述了提升纺织品检测数据准确性的必要性,其次详细探讨了影响纺织品检测结果准确性的主要因素,包括检测环境、设备条件、人员技能、试剂耗材、检测标准以及质量控制体系等,最后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准确性的措施,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设备耗材管理制度、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强化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体系等,旨在为提高纺织品检测结果准确性提供科学、实用的指导建议,提升纺织品检测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测结果 准确性 人才 设备 检测方法 质量控制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起源、发展和应用
2
作者 薛晓熠 周敏 沈之霞 《塑料包装》 2025年第1期63-68,42,共7页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结合了气相色谱的高效分离和质谱的高灵敏度,自问世以来,迅速发展成为重要的分析工具。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GC-MS的分析能力和效率显著提升。本文综述了GC-MS的起源、相关技术的改进、发展及其在食品分析、...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结合了气相色谱的高效分离和质谱的高灵敏度,自问世以来,迅速发展成为重要的分析工具。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GC-MS的分析能力和效率显著提升。本文综述了GC-MS的起源、相关技术的改进、发展及其在食品分析、环境分析、药物代谢分析等领域的应用,希望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食品分析 环境分析 农药检测 饮用水检测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Tarkall-C合金铸铁中硼元素
3
作者 常守勤 殷海艳 +1 位作者 陈怡璇 丁栋 《分析仪器》 2025年第1期31-34,共4页
通过优选适宜的仪器测定参数、分析谱线和基体校正,建立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Tarkall-C合金铸铁中硼元素含量的分析方法。精密度试验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3.6%,加标回收率在98.0%~107.8%之间,并与光... 通过优选适宜的仪器测定参数、分析谱线和基体校正,建立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Tarkall-C合金铸铁中硼元素含量的分析方法。精密度试验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3.6%,加标回收率在98.0%~107.8%之间,并与光度法进行了比对,两种方法的测定值吻合度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rkall-C合金铸铁 硼元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下载PDF
食品用塑料包装材料中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
4
作者 邵卫卫 姜方方 周敏 《塑料包装》 2025年第1期58-62,共5页
按照GB31604.3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和迁移量的测定》的方法处理分析样品,通过建立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不确定度的数学模型来研究食品用塑料包装材料中DEHP不确定度评定的方法,同... 按照GB31604.3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和迁移量的测定》的方法处理分析样品,通过建立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不确定度的数学模型来研究食品用塑料包装材料中DEHP不确定度评定的方法,同时分析测定过程中不确定度的各种来源并计算各种不确定度的分量。该检测方法不确定度评定结果为:当DEHP含量为5.704mg/kg,其扩展不确定度为0.1104mg/kg(k=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包装材料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 不确定度
下载PDF
微塑料的主要来源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薛晓熠 沈之霞 《塑料包装》 CAS 2023年第6期39-45,共7页
微塑料属于国家重点管控的新型污染物。为了更好地掌握微塑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文综述了微塑料的主要来源、危害以及检测方法,并对每种分析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和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比较,针对目前分析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进一步... 微塑料属于国家重点管控的新型污染物。为了更好地掌握微塑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文综述了微塑料的主要来源、危害以及检测方法,并对每种分析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和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比较,针对目前分析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来源 危害 检测方法
下载PDF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重金属检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敏 邢伟齐 +3 位作者 卲卫卫 章丽丽 吴敏 汪仕韬 《塑料包装》 CAS 2023年第4期26-30,40,共6页
本研究主要针对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存在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展开了研究。系统分析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重金属的来源、规定与标准、检测方法,以期为重金属检测研究提供参考,提高食品接触材料的质量安全,保护消费者食品安全。
关键词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包装材料 重金属 检测方法
下载PDF
食品检验中测定质控样糙米粉无机砷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慧敏 章丽丽 陈雪琪 《塑料包装》 CAS 2023年第6期46-50,85,共6页
通过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仪对质控样糙米粉中的无机砷进行测定,并对其测量不确定性进行评定。结果显示糙米粉中无机砷的含量为0.15 mg/kg,其扩展不确定度为0.014 mg/kg;证书提供的标准值区间为0.12~0.18 mg/kg,测定结果在标准值... 通过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仪对质控样糙米粉中的无机砷进行测定,并对其测量不确定性进行评定。结果显示糙米粉中无机砷的含量为0.15 mg/kg,其扩展不确定度为0.014 mg/kg;证书提供的标准值区间为0.12~0.18 mg/kg,测定结果在标准值区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仪 糙米 无机砷含量 不确定度
下载PDF
食品用包装材料中荧光增白剂危害及检测技术研究
8
作者 王敏 吴敏 +1 位作者 邢伟齐 汪仕韬 《轻工标准与质量》 2023年第6期81-85,共5页
荧光增白剂是一种无色的荧光染料,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可激发出蓝光、紫光,与基质上的黄光互补而具有增白效果。对荧光增白剂的来源与危害、相关法规与标准、检测技术进行综述,提出食品包装荧光增白剂管理措施,为食品用包装材料中荧光增... 荧光增白剂是一种无色的荧光染料,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可激发出蓝光、紫光,与基质上的黄光互补而具有增白效果。对荧光增白剂的来源与危害、相关法规与标准、检测技术进行综述,提出食品包装荧光增白剂管理措施,为食品用包装材料中荧光增白剂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保护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用塑料包装材料 荧光增白剂 检测技术
下载PDF
用于光电化学水分解的光电极氧空位调节综述
9
作者 俞立豪 邵卫卫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CAS 2024年第2期94-103,共10页
光电化学(PEC)分解水制氢是一项有望取代化石燃料的绿色能源生产策略.传统光电极由于其光生载流子的快速复合和缓慢的动力学会导致水分解性能不佳.在电极材料中注入氧空位可调节光电极的电子和光学性质,从而有助于光电极中固有缺陷的形... 光电化学(PEC)分解水制氢是一项有望取代化石燃料的绿色能源生产策略.传统光电极由于其光生载流子的快速复合和缓慢的动力学会导致水分解性能不佳.在电极材料中注入氧空位可调节光电极的电子和光学性质,从而有助于光电极中固有缺陷的形成.已有研究表明,将氧空位引入光电极是增强其PEC分解水性能的有效方法.对于不同类型的半导体光电极材料,介绍了通过氢气还原、等离子体处理和过氧化氢处理引入氧空位的方法以及氧空位影响光电极PEC性能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基于新的表征技术对氧空位的深入理解和新的发现,并对光电极氧空位调节策略及应用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化学 分解水制氢 光电极 氧空位
下载PDF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复合膜中25种溶剂的残留量
10
作者 姜方方 邵卫卫 《塑料包装》 CAS 2024年第6期24-29,共6页
目的:本文针对复合膜中的25种溶剂残留量,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进行准确、高效的分析。方法:样品通过顶空-气相色谱法进行检测,试验过程中不断优化条件,建立了相应的检测方法,并对其检测方法进行了相关验证。结果:当取样面积为100cm2时,... 目的:本文针对复合膜中的25种溶剂残留量,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进行准确、高效的分析。方法:样品通过顶空-气相色谱法进行检测,试验过程中不断优化条件,建立了相应的检测方法,并对其检测方法进行了相关验证。结果:当取样面积为100cm2时,该方法中19种非苯类溶剂在0.1mg/m2-5mg/m2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验证方法检出限为0.05mg/m2,回收率为95.72-109.86%,精密度为0.73-5.52%;6种苯类溶剂在0.05mg/m2-2.5mg/m2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验证方法检出限为0.025mg/m2,回收率为96.84-103.60%,精密度为0.41-2.16%,可以满足标准中对复合膜溶剂残留量的检测的需求。结论:本研究为复合膜的质量控制及生产过程中的溶剂残留监控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对于保障产品质量和消费者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膜 顶空-气相色谱法 溶剂残留量
下载PDF
液质联用法测定化学纤维中的双酚A
11
作者 黄莉 邱星伟 +2 位作者 任祥红 尹丽华 茅燕华 《上海纺织科技》 2024年第10期25-28,共4页
研究不同前处理条件对化学纤维中双酚A含量测定的影响,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化学纤维中双酚A含量的方法。以丙酮-二氯甲烷为溶剂,采用超声波萃取法提取样品,过滤后在LC-MS/MS上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双酚A在10.0... 研究不同前处理条件对化学纤维中双酚A含量测定的影响,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化学纤维中双酚A含量的方法。以丙酮-二氯甲烷为溶剂,采用超声波萃取法提取样品,过滤后在LC-MS/MS上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双酚A在10.0~200.0μg/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方法定量限为0.10 mg/kg,加标回收率为80.63%~95.46%,相对标准偏差为2.74%~5.81%。该方法快速可靠、灵敏度高、稳定性好,适用于化学纤维中双酚A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萃取法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双酚A 化学纤维
原文传递
不同废水中COD与TOC的区别及相关性研究
12
作者 杨丽君 汪文杰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4年第5期22-23,29,共3页
本文从定义(意义)、测定原理、测定对象、干扰因素等方面论述了COD与TOC的区别及相关性。简要分析了页岩、印染、医药、食品和化工行业共五类废水中的COD随TOC变化的规律,表明两者的变化趋势虽然总体一致,但也会出现波动,两者不能相互替... 本文从定义(意义)、测定原理、测定对象、干扰因素等方面论述了COD与TOC的区别及相关性。简要分析了页岩、印染、医药、食品和化工行业共五类废水中的COD随TOC变化的规律,表明两者的变化趋势虽然总体一致,但也会出现波动,两者不能相互替代,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所以对于复杂水质宜选用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D TOC 区别 相关性
下载PDF
生物基薄膜在食品包装材料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冯伟丽 孙锦彩 《塑料包装》 CAS 2023年第6期5-10,共6页
当今世界,“白色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在满足包装性能要求的情况下,生物降解包装薄膜材料已部分取代传统包装材料成为食品包装行业的一大趋势。本文综述了生物降解薄膜材料的研究现状,并对其发展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生物降解 淀粉 聚乳酸 改性
下载PDF
聚乳酸材料迁移试验研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姜方方 《塑料包装》 CAS 2023年第6期35-38,共4页
食物接触材料的安全性能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聚乳酸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目前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材料中。本文介绍了聚乳酸的性质和在包装材料中的应用,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通过模拟该材料在日... 食物接触材料的安全性能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聚乳酸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目前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材料中。本文介绍了聚乳酸的性质和在包装材料中的应用,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通过模拟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实际接触环境进行迁移试验。结果表明:聚乳酸会在食品包装材料的不同使用环境下,产生不同程度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接触材料 聚乳酸 迁移试验 未来发展趋势
下载PDF
ICP-MS法同时测定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中10种重金属含量
15
作者 王敏 汪仕韬 +2 位作者 吴敏 邢伟齐 卲卫卫 《塑料包装》 CAS 2023年第6期26-30,共5页
探究了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中Cr、Co、Ni、Cu、Zn、As、Se、Mo、Cd、Pb等10种重金属含量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样品经剪碎后取样,以硝酸+过氧化氢(5∶3)为消解液,微波消解后用水定容,用ICP-MS测定,通过标准曲线对一次性可降解餐饮... 探究了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中Cr、Co、Ni、Cu、Zn、As、Se、Mo、Cd、Pb等10种重金属含量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样品经剪碎后取样,以硝酸+过氧化氢(5∶3)为消解液,微波消解后用水定容,用ICP-MS测定,通过标准曲线对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中重金属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优化检测条件,10种重金属元素在线性范围内有着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在0.99902~0.99999之间,方法检出限在0.0065~0.1002mg/kg之间,各重金属元素的加标回收率在87.1%~106.3%之间,精密度RSD在1.07%~5.29%之间。该方法准确度高、操作简单、测量快速,可以满足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中10种重金属同时测定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微波消解 重金属
下载PDF
食品接触材料中壬基酚迁移量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16
作者 邵卫卫 陈雪琪 《塑料包装》 CAS 2023年第6期31-34,84,共5页
本文依据标准GB 31604.50-202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壬基酚迁移量的测定》和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对食品接触材料中壬基酚迁移量进行评定。通过建立数学模型,从样品前处理、标准曲线、测量结果的... 本文依据标准GB 31604.50-202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壬基酚迁移量的测定》和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对食品接触材料中壬基酚迁移量进行评定。通过建立数学模型,从样品前处理、标准曲线、测量结果的重复性和回收率等方面分析不确定度来源,然后计算合成不确定度。结果显示壬基酚迁移量测试结果不确定度的最大来源于标准曲线拟合,样品前处理迁移试验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接触材料 壬基酚迁移量 不确定度
下载PDF
抗冲改性聚氯乙烯(PVC-M)给水管材管件中锡的测定与分析
17
作者 章丽丽 刘慧敏 沈鑫宇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25年第5期53-56,共4页
采用微波消解法对PVC-M给水管材管件及其原料进行处理,采用浸泡法和超声波法对PVC-M给水管材管件进行浸泡,用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原料中的锡含量及浸泡液中的锡迁移量。PVC-M管材、管件中锡含量超过100 mg/kg,相应的人造自来水浸泡液... 采用微波消解法对PVC-M给水管材管件及其原料进行处理,采用浸泡法和超声波法对PVC-M给水管材管件进行浸泡,用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原料中的锡含量及浸泡液中的锡迁移量。PVC-M管材、管件中锡含量超过100 mg/kg,相应的人造自来水浸泡液中锡迁移量也超过标准限值0.002 mg/L。原料PVC树脂粉、抗冲加工改性剂MBS、填充剂、着色剂中锡含量较低,锡主要来自于添加的钙锌复合稳定剂和有机锡热稳定剂。为了避免锡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涉水PVC-M管件管材生产企业应使用无毒无害的热稳定剂,确保生产出来的PVC-M给水管材管件符合《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卫生安全评价规范》(2001)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给水用抗冲改性聚氯乙烯(PVC-M) 给水管材管件 热稳定剂 氢化物原子荧光法
下载PDF
不规则未知镀层样品的成分分析
18
作者 常守勤 陈怡璇 殷海艳 《轻工科技》 2025年第2期144-147,共4页
在材料表面镀一层功能性材料是改善材料耐腐蚀性、耐磨性及导电性的最常用的方式。镀层的种类繁多,对未知样品的分析比较复杂,尤其是不规则样品。本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仪、红外碳硫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对未知镀... 在材料表面镀一层功能性材料是改善材料耐腐蚀性、耐磨性及导电性的最常用的方式。镀层的种类繁多,对未知样品的分析比较复杂,尤其是不规则样品。本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仪、红外碳硫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对未知镀层样品的镀层及基体材料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镀层是铬,基体材料是铸铁。结合样品的形状,推出此未知样品为活塞环,镀层为铬,而且从扫描电镜的形貌结果来看,是网纹结构的镀铬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规则样品 镀层 成分分析
原文传递
防护服装职业用高可视性警示服逆反射系数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19
作者 沈维 陈红 +1 位作者 王晓丽 王园 《山东纺织科技》 2024年第6期34-36,共3页
文章按照GB 20653—2020《防护服装职业用高可视性警示服》附录C相对测量法,分析了防护服装职业用高可视性警示服逆反射系数测量过程中影响结果的各个不确定度分量,最终对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进行了合成和扩展评定。
关键词 逆反射系数 警示服 测量不确定度
下载PDF
不锈钢在空气中的自然钝化对点蚀试验影响的研究
20
作者 谢建平 常守勤 +1 位作者 丁栋 殷海艳 《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 CAS 2024年第3期37-40,48,共5页
本文选取S32750(F53)和S32205(F60)两种双相不锈钢,通过改变钝化时间和试验温度探究空气中自然钝化时间对点蚀试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于不锈钢的耐点蚀温度时,随着试样在空气中钝化时间的增加,腐蚀率有降低的趋势,且越靠近耐点... 本文选取S32750(F53)和S32205(F60)两种双相不锈钢,通过改变钝化时间和试验温度探究空气中自然钝化时间对点蚀试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于不锈钢的耐点蚀温度时,随着试样在空气中钝化时间的增加,腐蚀率有降低的趋势,且越靠近耐点蚀温度,腐蚀率随钝化时间长短的变化越大;在钝化24 h后,腐蚀率基本趋于稳定。因此,机加工后的不锈钢试样在做耐点蚀性能检测时,宜采用24 h自然钝化以消除因加工破坏钝化膜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锈钢 自然钝化 点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