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2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几种临床引发Ⅰ型过敏反应的中药注射剂致敏性再评价 被引量:7
1
作者 蒋宝平 田磊 +2 位作者 方泰惠 程建明 樊晓峰 《安徽医药》 CAS 2014年第1期20-23,共4页
目的通过主动全身过敏试验(ASA)及被动皮肤过敏试验(PCA)对几种临床易于发生Ⅰ型过敏反应的中药注射剂的致敏性进行再评价。方法取生理盐水、卵蛋白、清开灵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对豚鼠进行主动全身过敏试验和... 目的通过主动全身过敏试验(ASA)及被动皮肤过敏试验(PCA)对几种临床易于发生Ⅰ型过敏反应的中药注射剂的致敏性进行再评价。方法取生理盐水、卵蛋白、清开灵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对豚鼠进行主动全身过敏试验和大鼠被动皮肤过敏试验:(1)Elisa法检测主动全身过敏试验中采集的豚鼠血浆中IgE、组胺、类胰蛋白酶、β-氨基己糖苷酶的含量。(2)观察被动皮肤过敏试验中大鼠背部出现的蓝斑情况。结果主动全身过敏试验中卵蛋白组、生脉注射液组、丹参注射液组豚鼠血浆中IgE、组胺及β-氨基己糖苷酶含量均高于生理盐水组;被动皮肤过敏试验中卵蛋白组、生脉注射液组、丹参注射液组可见明显蓝斑。结论主动全身过敏试验结合被动皮肤过敏试验表明卵蛋白、生脉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有致敏性,可引起Ⅰ型过敏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过敏反应 致敏性 ELISA
下载PDF
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顾任钧 邹得方 +3 位作者 陶睿智 陆可沁 任浪 孙志广 《中国医药导刊》 2023年第5期482-490,共9页
目的:系统评价《伤寒论》经方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对象为从建库到202... 目的:系统评价《伤寒论》经方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对象为从建库到2022年2月1日收录的所有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相关文献并对所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半夏泻心汤治疗FD有效率RR=1.25,95%CI[1.19,1.32];半夏泻心汤降低FD患者综合症状评分WMD=-1.90,95%CI[-2.53,-1.28];缓解腹痛WMD=-1.45,95%CI[-2.20,-0.69];缓解腹胀WMD=-0.79,95%CI[-1.01,-0.57];缓解嗳气WMD=-0.42,95%CI[-0.67,-0.16];缓解反酸WMD=-0.40,95%CI[-0.75,-0.04];降低胃半排空时间:MD=-10.19,95%CI[-14.79,-5.59];降低胃全排空时间:MD=-25.00,95%CI[-29.31,-20.69];提升胃蠕动幅度(短直径):MD=0.25,95%CI[0.16,0.34];提升胃蠕动幅度(长直径):MD=0.97,95%CI[0.89,1.05];提升胃蠕动频率:MD=1.07,95%CI[0.29,1.85];减少胃肥大细胞个数:MD=-5.15,95%CI[-7.69,-2.61];增加胆囊收缩素分泌:MD=18.25,95%CI[10.61,25.89];增加胃动素分泌MD=39.01,95%CI[30.35,47.66]。所纳入的文献中没有报道使用半夏泻心汤后发生不良反应。结论:研究发现半夏泻心汤可以有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改善腹痛、腹胀、嗳气等相关症状、增加胃肠动力和胃肠激素分泌,且使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无明显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新的思路,未来需要更多高质量的试验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泻心汤 功能性消化不良 随机对照试验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下载PDF
中药及其活性物质调控干细胞分化与功能研究进展
3
作者 章腾 宋梦瑶 +3 位作者 钱程 邹伟 王爱云 陆茵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9-216,共8页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传承至今已经历了数千年的沉淀和临床验证。古代医家依据中医药理论,使用天然药物和自然手段促进机体的自我调节和损伤修复。近年来,干细胞作为修复机体损伤的重要工具,掀起了研究热潮。随着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传承至今已经历了数千年的沉淀和临床验证。古代医家依据中医药理论,使用天然药物和自然手段促进机体的自我调节和损伤修复。近年来,干细胞作为修复机体损伤的重要工具,掀起了研究热潮。随着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涉及领域的不断扩大,中医药与干细胞之间的潜在关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研究人员投入研究。从再生医学与干细胞、中药调控干细胞的优势以及中医药和再生医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方面进行阐述,梳理了当前该领域研究动态和前沿趋势,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理论 中药 再生医学 干细胞 生物材料
下载PDF
基于血管新生解析活血化瘀的科学内涵--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学术思想概述
4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2017年第10期1587-1592,共6页
一、创新团队简介(参见本期封面)防治肿瘤一直是世界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创新团队融东西方医学于一体,围绕中医药参与防治肿瘤过程引发的关键科学问题联合国内外著名实验室进行系统研究,创新中医药防治肿瘤的理论体系,构建创新... 一、创新团队简介(参见本期封面)防治肿瘤一直是世界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创新团队融东西方医学于一体,围绕中医药参与防治肿瘤过程引发的关键科学问题联合国内外著名实验室进行系统研究,创新中医药防治肿瘤的理论体系,构建创新研究方法与技术平台,形成创新技术与产品,楔合世界及我国"一带一路"在民生、健康领域的重大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团队 活血化瘀 江苏省高校 西方医学 血管生成 理论体系 中医药人才 肿瘤病 南京中医药大学 抗肿瘤新药
下载PDF
丹酚酸B在心血管疾病中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89
5
作者 林超 刘兆国 +3 位作者 钱星 姚远 徐斌 卞慧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49-452,共4页
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已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头号杀手。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药物以降低该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丹参因其具有较好的活血化瘀功效,目前已被广泛的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且取得较... 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已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头号杀手。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药物以降低该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丹参因其具有较好的活血化瘀功效,目前已被广泛的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且取得较好的疗效。丹酚酸B是丹参提取物中的主要水溶性成分之一,研究证实丹酚酸B具有多种药理活性,不仅对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同时也能够明显的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MI/R)的损伤。该文就近年来丹酚酸B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药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阐述丹酚酸B调控心血管疾病的药理作用机制及其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关系,为丹酚酸B的临床应用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酚酸B 心肌梗塞 缺血/再灌注 心肌细胞肥大 分子机制 治疗策略
下载PDF
中药及其组分配伍的整合作用研究实践与进展 被引量:45
6
作者 陶丽 范方田 +4 位作者 刘玉萍 沈存思 王爱云 陈文星 陆茵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3-156,共4页
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即明确中药(方剂)复杂药效物质基础及其配伍机制,但几十年来大部分中药的确切机制仍没有被阐明。原因一,中药的靶点不是西方人所理解的病的靶点,而是证的靶点。证强调疾病表型之间的关联,故中药的靶点是联... 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即明确中药(方剂)复杂药效物质基础及其配伍机制,但几十年来大部分中药的确切机制仍没有被阐明。原因一,中药的靶点不是西方人所理解的病的靶点,而是证的靶点。证强调疾病表型之间的关联,故中药的靶点是联系的靶点,组合的靶点;原因二,中药药效的物质基础不是一种有效单体,而是多种成分的有效组方。方是在证的基础上进行合理配伍和加减而建立的,是有规律和规则的,相应的中药不是孤立地作用于病的靶点而是系统地作用于证的靶点。西医有可以治疗该疾病相应靶点的药物,那么中医就有该证相应组合靶点的复方。目前认为,中药配伍的意义在于通过由特定活性物质群介导的多靶点、多途径整合作用发挥方证对应的终末效应。同时将中药配伍筛选为有效组分配伍,利用有效组分配伍阐明中药整合作用已成为近年来的普遍研究模式。而在传统的实验药理上,融合数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的定量药理学、逆向药理学、多向药理或网络药理学有助于理解中医药在治疗复杂性疾病中体现的整体性、系统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组分配伍 定量药理 逆向药理 网络药理 配伍机制 整合作用
下载PDF
心梗所致心衰大鼠模型复制的改良初探及评价 被引量:8
7
作者 喻斌 周静 +3 位作者 吕高红 许惠琴 李伟 方泰惠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77-580,共4页
目的对心梗所致心衰大鼠模型的复制提供改良方法,并提供相应的指标评价体系。方法在常规大鼠心梗诱导心衰模型的基础上,对大鼠体重、麻醉药剂量、气管插管方式、心脏暴露方法、缝合处理、心肺按压处理等进行优选和改良。造模后进行死亡... 目的对心梗所致心衰大鼠模型的复制提供改良方法,并提供相应的指标评价体系。方法在常规大鼠心梗诱导心衰模型的基础上,对大鼠体重、麻醉药剂量、气管插管方式、心脏暴露方法、缝合处理、心肺按压处理等进行优选和改良。造模后进行死亡率、体征、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左心室微循环、左室质量指数、心肌病理学和超微结构检查。结果与常规方法相比,本实验心衰组大鼠术后死亡率可见减少。同时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心脏指数(CI)明显减少,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质量(LVW)、心脏质量(HM)、左室质量指数(LVMI)、心脏质量指数(HMI)明显增加,左心室微循环灌注不足。而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心衰组心肌细胞肥大,肌纤维排列紊乱,大量纤维组织增生,炎细胞浸润。超微结构中也发现线粒体、核膜以及肌纤维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结论本实验中的模型复制方法能明显提高心衰大鼠存活率和模型复制成功率,并为心衰模型提供较为全面的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梗所致心衰 模型改良 超声心动图 血流动力学 超微结构 评价体系
下载PDF
基于血管新生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对肿瘤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王爱云 韦忠红 +8 位作者 余苏云 钱程 邹伟 杨春媚 张珊 吴媛媛 李晓曼 陈文星 陆茵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884-1888,共5页
血瘀贯穿肿瘤发生发展的始终,而血瘀所致缺血缺氧状态是肿瘤血管新生发生的始动因素,对肿瘤发生远端转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肿瘤的重要法则。但关于活血化瘀中药对肿瘤转移是促进还是抑制,长期以来存在争议,引起临... 血瘀贯穿肿瘤发生发展的始终,而血瘀所致缺血缺氧状态是肿瘤血管新生发生的始动因素,对肿瘤发生远端转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肿瘤的重要法则。但关于活血化瘀中药对肿瘤转移是促进还是抑制,长期以来存在争议,引起临床医生的极大困惑,亟待解决。考虑到血瘀所致血管新生异常在肿瘤血行转移中的作用,课题组以血管新生为切入点,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对肿瘤转移的影响,为临床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瘀证 血管新生 活血化瘀中药 肿瘤转移
下载PDF
清气凉营颗粒抗流感病毒药效学研究和分子机制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王旭 余苏云 +6 位作者 沈培亮 汪思亮 韦忠红 刘兆国 王爱云 陈文星 陆茵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19-728,共10页
目的探讨清气凉营颗粒抗流感病毒药效学研究和分子机制分析。方法体内实验验证清气凉营颗粒抗甲型流感药效,同时利用活性成分筛选、靶点预测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手段,确定清气凉营颗粒治疗流感的特异性靶点,并进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探... 目的探讨清气凉营颗粒抗流感病毒药效学研究和分子机制分析。方法体内实验验证清气凉营颗粒抗甲型流感药效,同时利用活性成分筛选、靶点预测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手段,确定清气凉营颗粒治疗流感的特异性靶点,并进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探讨其治疗流感的分子机制。结果体内实验显示清气凉营颗粒具有抗甲型流感的作用,而其抗流感的分子机制主要参与了Wnt信号通路,调控细菌侵袭性上皮细胞信号通路,同时也影响了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信号通路、军团杆菌病信号通路和甲型流感信号等通路。结论清气凉营颗粒主要从抑制细菌感染、抗病毒感染和抑制病毒复制3个方面抑制流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气凉营颗粒 中药复方 流感 系统药理学 网络药理学 分子机制
下载PDF
通塞脉片治疗2型糖尿病足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郭静 孟庆海 +4 位作者 殷秋忆 卞慧敏 胡小鹰 张启春 林超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9-243,共5页
目的探讨通塞脉片(TSM)对2型糖尿病足(DF)大鼠伤口愈合作用。方法用高脂高糖加链脲佐菌素(STZ)复制2型糖尿病大鼠,再行足部手术,建立DF大鼠模型。模型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二甲双胍0.135g/kg组、通塞脉片12.44、6.22、3.11g/kg 3个... 目的探讨通塞脉片(TSM)对2型糖尿病足(DF)大鼠伤口愈合作用。方法用高脂高糖加链脲佐菌素(STZ)复制2型糖尿病大鼠,再行足部手术,建立DF大鼠模型。模型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二甲双胍0.135g/kg组、通塞脉片12.44、6.22、3.11g/kg 3个剂量组,另设空白对照组,连续灌胃给药18d,观察各组大鼠创面愈合率、血糖血脂、胰岛素、血液流变学以及血管内皮活性因子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TSM可促进模型大鼠创面愈合、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延长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增加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含量,降低模型大鼠血糖、血脂、胰岛素抵抗、血小板聚集率、血液黏度和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调节ET/NO、TXB2/6-K-PGF1α比值。结论 TSM可以通过调节糖脂代谢、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血液流变性、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等作用,促进2型DF模型大鼠创面溃疡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塞脉片 2型糖尿病足 胰岛素抵抗 血液流变学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下载PDF
基于“整体观”探讨中药的研究思维和方法 被引量:8
11
作者 陆茵 王爱云 +2 位作者 韦忠红 余苏云 张伟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共7页
中药源于自然,治疗疾病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其作用方式一直是中药研究者们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内容。本文从中医的"整体观"对中药起效机制进行深入思考,认为中药成分多样可契合生物多靶,而生物靶标之间的协同作用是中药起效... 中药源于自然,治疗疾病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其作用方式一直是中药研究者们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内容。本文从中医的"整体观"对中药起效机制进行深入思考,认为中药成分多样可契合生物多靶,而生物靶标之间的协同作用是中药起效机制的重要补充;此外,中药对情志及肠道菌群稳态的调节作用也不容忽视,或许可为今后开展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思维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观作用机制 受体的杂泛性 生物的遗传协同 中药作用机制
下载PDF
药理学呼吸系统药章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设计
12
作者 李晓曼 吴媛媛 +5 位作者 余苏云 韦忠红 王爱云 陈文星 马宏跃 陆茵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5年第2期48-51,共4页
为了探讨“互联网+”时代如何合理、适当地设计并运用线上教学资源构建新型课堂,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达成既定目标,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2020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药理学中“呼吸系统药”章节为例,从课前、课中、课后3个阶段探... 为了探讨“互联网+”时代如何合理、适当地设计并运用线上教学资源构建新型课堂,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达成既定目标,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2020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药理学中“呼吸系统药”章节为例,从课前、课中、课后3个阶段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结果发现线上与线下课堂的有效融合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形式枯燥单一、学生主体地位易被忽略、师生缺乏互动、教学内容不可重温及单纯线上教学学生自觉性差等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率、提升了教学活力,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理学 呼吸系统药 线上线下 混合教学模式
下载PDF
鹿皮胶对气血亏虚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
13
作者 毛洪运 刘雨彤 +6 位作者 崔杰 李梦雨 郑云枫 张童 侯蓉 华永庆 许惠琴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48-952,共5页
目的研究鹿皮胶对气血亏虚模型小鼠的改善作用。方法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阿胶组(0.8 g/kg)和鹿皮胶低、中、高剂量组(0.585、1.17、2.34 g/kg),每组10只,给予相应药物干预15 d,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小鼠于第2、5天通过腹... 目的研究鹿皮胶对气血亏虚模型小鼠的改善作用。方法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阿胶组(0.8 g/kg)和鹿皮胶低、中、高剂量组(0.585、1.17、2.34 g/kg),每组10只,给予相应药物干预15 d,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小鼠于第2、5天通过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和皮下注射乙酰苯肼建立气血亏虚模型。给药结束后,计算各组小鼠体征评分,爬杆实验测定力竭时间,检测外周血常规及血清EPO、IL-3、SCF、BUN、LD水平,检测肝糖原水平及肌肉组织ATP酶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BMNCs凋亡率及其CD34^(+)细胞表达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鹿皮胶高剂量组小鼠体征评分降低(P<0.01),RBC、WBC、HGB及血清SCF水平升高(P<0.05),BMNCs凋亡率降低(P<0.01),CD34^(+)细胞表达率升高(P<0.01),爬杆时间、肝糖原水平及肌肉组织Na^(+)-K^(+)-ATPase活性升高(P<0.05),血清BUN、LD水平降低(P<0.01)。结论鹿皮胶具有增强气血亏虚模型小鼠造血功能及抗疲劳作用,其作用可能与抑制骨髓细胞凋亡、促进造血干细胞分化、升高外周血细胞数目、促进糖原合成及升高ATP酶活性等能量利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皮胶 气血亏虚 益气补血 造血干细胞 抗疲劳
下载PDF
大蒜活性成分DATS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介导的黑色素瘤转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沈颖 刘玉萍 +5 位作者 王旭 沈培亮 祝娉婷 陈文星 王爱云 陆茵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670-1676,共7页
目的探讨大蒜的重要活性成分二烯丙基三硫化物(DATS)对血小板激活因子(PAF)介导的黑色素瘤的转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1采用MTT的方法检测DATS对B16F10和A375两种黑色素瘤细胞生长数目的影响;2分别采用划痕法及Transwell法检测DATS对... 目的探讨大蒜的重要活性成分二烯丙基三硫化物(DATS)对血小板激活因子(PAF)介导的黑色素瘤的转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1采用MTT的方法检测DATS对B16F10和A375两种黑色素瘤细胞生长数目的影响;2分别采用划痕法及Transwell法检测DATS对细胞迁移运动能力的影响;3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分别检测了DATS对PAF诱导的细胞MMP-2、ERK、p38等相关转移蛋白的影响;4采用尾静脉注射肿瘤转移模型,检测DATS体内抑制PAF介导的黑色素瘤转移。结果 DATS浓度达50、100μmol·L-1时,B16F10细胞的相对生长率分别降至73.21%、48.78%。DATS对PAF诱导的黑色素瘤B16F10细胞的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够明显抑制PAF诱导的B16F10细胞的MMP-2、桩蛋白、局部黏着斑激酶(FAK)等迁移相关蛋白的表达。结论 DATS能够明显抑制PAF诱导的肿瘤转移,且与使MAPKs失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素 黑色素瘤 肿瘤转移 DATS PAF MAPK
下载PDF
中药起效作用机制探讨 被引量:18
15
作者 余苏云 陆茵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47-354,共8页
中药有效成分生物利用度低,亲和力弱,如何起效一直是中医药研究者们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多成分多靶点"和"显效理论"等一系列假说的提出使中药研究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但中药使用中的很多现象用现有理... 中药有效成分生物利用度低,亲和力弱,如何起效一直是中医药研究者们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多成分多靶点"和"显效理论"等一系列假说的提出使中药研究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但中药使用中的很多现象用现有理论仍不能得到较好的解释,如微量成分如何发挥药效?低血药浓度成分的起效机制是什么?本文根据已有研究成果,从药物杂泛性角度探讨中药作用多样性的内在分子机制,从机体不同的功能状态解释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从对肠道菌群的稳态调节角度阐释低血药浓度成分的作用机制。此外,生物靶标之间协同致死关系的重要性也为中药起效方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模式。其作用特点提示,生物靶标间的遗传协同可能是中药药效倍增的核心,该作用模式或许能为中药起效机制研究提供新的解读和思考,从而创新中药药效学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作用机制 多样性 血药浓度 肠道菌群 协同致死
下载PDF
微量中药成分的起效机制研究不容忽视--“遗传协同致死”模式有助于发现并阐释中药显效物质基础及起效机制 被引量:4
16
作者 韦忠红 余苏云 +2 位作者 陈文星 王爱云 陆茵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2017年第9期1424-1429,共6页
中药作用机制及显效物质的阐明是制约中药现代化进程的主要障碍。当前研究的对象大都为中药的丰度成分,研究思路多归为正向药理学模式,这种模式往往忽略对中药微量成分的研究。"遗传协同致死"是一种基因之间的互作关系,可使... 中药作用机制及显效物质的阐明是制约中药现代化进程的主要障碍。当前研究的对象大都为中药的丰度成分,研究思路多归为正向药理学模式,这种模式往往忽略对中药微量成分的研究。"遗传协同致死"是一种基因之间的互作关系,可使得共同调控生物效应呈现级数放大(大于1 000倍)。鉴于,遗传协同研究模式在抗肿瘤药物研发中取得喜人成绩。(包括PARP抑制剂的发现,化疗药物增效减毒组合的临床使用等)。同时,中药在对抗环境胁迫所产生的多种次生代谢产物,为契合遗传协同靶点提供多成分基础。那么,是否可以将这一研究模式用于阐明微量活性成分的研究?从"靶点-成分-效应"的逆向思维出发,在明确遗传协同靶点的基础上,对中药微量弱效成分起效机制展开研究,并进一步发现潜力的协同成分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中药成分 遗传协同致死 环境胁迫 逆向药理学 显效物质基础
下载PDF
基于蛋白信号转导网络的组分中药研究方法学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文星 王旭 +1 位作者 王爱云 陆茵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2017年第5期725-729,共5页
组分中药已被认为是中药复方用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但其方法学研究还处于创新阶段。现代医学认为导致疾病的因素多种多样,指示疾病的特征也是多样化,因而治疗疾病单从单一靶点入手有失偏颇,而针对多个靶点同时用药成为现代医学临床的... 组分中药已被认为是中药复方用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但其方法学研究还处于创新阶段。现代医学认为导致疾病的因素多种多样,指示疾病的特征也是多样化,因而治疗疾病单从单一靶点入手有失偏颇,而针对多个靶点同时用药成为现代医学临床的共识。本方法基于中医证候的复杂性、蛋白信号转导通路网络的多靶点特性和中医方剂组方原则,提出一种简化的组分中药的筛选研究方法。并结合肿瘤的中医认识,以及现有中药有效成分抗肿瘤的研究成果,详细阐述该方法的具体运用。该方法可为中药效应成分的有效利用及新药发现拓展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信号转导网络 方剂组方原则 组分中药 方法学
下载PDF
凉血通瘀方对实验性瘀热证脑缺血大鼠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蒋宝平 田磊 +3 位作者 李申 许立 方泰惠 程海波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研究凉血通瘀方对实验性瘀热证脑缺血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大鼠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后,采用插线阻断大鼠中动脉法制备瘀热证脑缺血模型,观察凉血通瘀方对模型大鼠的行为学评分,脑梗死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 目的研究凉血通瘀方对实验性瘀热证脑缺血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大鼠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后,采用插线阻断大鼠中动脉法制备瘀热证脑缺血模型,观察凉血通瘀方对模型大鼠的行为学评分,脑梗死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脑组织中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等指标的影响。结果凉血通瘀方能减轻脑缺血损伤,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模型大鼠血清中IL-1β、IL-6含量,抑制脑组织中NOS活性,降低NO含量。结论凉血通瘀方能减轻瘀热证脑缺血模型大鼠的脑缺血损伤,同时能改善"瘀"、"热"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血通瘀方 瘀热证 脑缺血 血液流变学
原文传递
消癌解毒方对CT26荷瘤小鼠抗结肠癌药效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周芷若 俞晓忆 +4 位作者 贾志荣 程海波 沈卫星 吴云皓 许惠琴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625-1629,I0010,I0011,共7页
目的:观察消癌解毒方对小鼠CT26结肠癌细胞皮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以插块法接种结肠癌细胞皮下移植瘤成功的CT26荷瘤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Veh)、阳性药物奥沙利铂组(OXA)、和消癌解毒方组(XJD),观察各组小鼠... 目的:观察消癌解毒方对小鼠CT26结肠癌细胞皮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以插块法接种结肠癌细胞皮下移植瘤成功的CT26荷瘤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Veh)、阳性药物奥沙利铂组(OXA)、和消癌解毒方组(XJD),观察各组小鼠体质量、肿瘤体积、肿瘤质量、计算抑瘤率。采用Western-Blot、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样品中F4/80,TGF-β1,IL-6和IL-1β的表达,并与模型组和奥沙利铂组进行比较,研究消癌解毒方对结肠癌细胞皮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消癌解毒方能够比较明显地抑制瘤体生长,改善结肠癌小鼠生存质量,该组小鼠肿瘤组织中F4/80,TGF-β1,IL-6和IL-1β表达量均高于模型组(P〈0.01,P〈0.05)。结论:消癌解毒方能够通过增强肿瘤部位巨噬细胞的活性,增加细胞因子IL-1β,IL-6的表达;同时增加荷瘤小鼠肿瘤部位TGF-β1的表达来达到杀伤和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两种途径提高机体对肿瘤的免疫抑制,来延缓结肠癌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癌解毒方 结肠癌 CT26细胞
原文传递
中药肝毒性成分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晨 王蓓 +3 位作者 余黎 蒋宝平 许立 方泰惠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2年第2期148-151,共4页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可能对肝脏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本文综述了近10年来中药肝毒性成分的研究报道,对能引起肝毒性的中药成分作一概述。
关键词 中药 化学成分 肝毒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