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6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食源性人兽共患细菌病流行现状及其防控对策 被引量:25
1
作者 焦新安 涂长春 +1 位作者 黄金林 冯书章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4-11,共8页
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导致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这里包括了由食品生物性污染和化学物质残留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近年来,国内外食源性人兽共患细菌... 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导致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这里包括了由食品生物性污染和化学物质残留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近年来,国内外食源性人兽共患细菌病事件频频发生,在我国,由于食物链中病原细菌污染及其造成的食源性疾病也屡见不鲜。另外,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细菌耐药性也助推了食源性人兽共患细菌病的流行。由此可见,人兽共患病原细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因此,我国应加强对食源性人兽共患细菌病的研究和防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 人兽共惠细茵病 防控对策
下载PDF
宠物重要人兽共患细菌病流行现状及其控制策略 被引量:7
2
作者 焦新安 黄金林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11期59-64,共6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宠物数量日益增多,宠物人兽共患病发病率日渐增高,本文对我国宠物重要人兽共患细菌病流行状况、原因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防控对策。
关键词 宠物 人兽共患细菌病 现状 控制
下载PDF
食源性人兽共患细菌病及其防控 被引量:4
3
作者 潘志明 黄金林 焦新安 《兽医导刊》 2009年第6期4-7,共4页
生物安全对养殖业的发展影响甚大,同时也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带来影响,如近期肆虐全球的甲型H1N1流感就对全世界的社会生产、生活、经济造成很大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一些生活习惯。本期特别关注将着重探讨严重威胁人类安全的食源性... 生物安全对养殖业的发展影响甚大,同时也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带来影响,如近期肆虐全球的甲型H1N1流感就对全世界的社会生产、生活、经济造成很大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一些生活习惯。本期特别关注将着重探讨严重威胁人类安全的食源性人兽共患细菌病等微生物的防控,以及养殖场(因为养猪场、养鸡场在这方面的介绍比较多,在此将不再介绍)的生物安全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兽共患病 细菌病 食源性 野生动物 疾病传染 防控 经济损失 传染病
下载PDF
2020—2021年江苏地区散户鸭场沙门氏菌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2
4
作者 丁鑫 谢添 +4 位作者 沈子城 高冉 夏泽淼 耿士忠 焦新安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3-77,共5页
为了解江苏地区鸭源沙门氏菌流行情况,促进鸭养殖场沙门氏菌病防控,试验对1285份样品进行沙门氏菌分离、血清型鉴定、耐药性分析及基于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分子分型。结果显示:共分离207株沙门氏菌,分离率为16.10%,鼠伤寒沙门氏菌... 为了解江苏地区鸭源沙门氏菌流行情况,促进鸭养殖场沙门氏菌病防控,试验对1285份样品进行沙门氏菌分离、血清型鉴定、耐药性分析及基于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分子分型。结果显示:共分离207株沙门氏菌,分离率为16.10%,鼠伤寒沙门氏菌为主要优势血清型(44.44%);抗生素耐药性分析表明,多重耐药现象严重,耐药种类在3种及以上的沙门氏菌分离株占85.51%;随机选取来源于7个市的43株鼠伤寒沙门氏菌PFGE亚分型显示,这些菌株可以分为4个聚类簇,同一市鼠伤寒沙门氏菌分离株同源性较高,也存在部分菌株同源性相差较大的现象,不同市鼠伤寒沙门氏菌分离株存在同源性较高的现象。研究表明,江苏地区散户鸭场沙门氏菌流行率较高,抗生素耐药性及多重耐药性严重,分离株可能有相同来源或者互相传播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氏菌 流行病学调查 耐药性 PFGE
原文传递
江苏省临床病猪弓形虫感染风险因素及PK1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胡春昀 朱世范 +7 位作者 沈际慧 徐康智 张会 刘丹丹 许金俊 潘志明 陶建平 候照峰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2021年第13期7-9,共3页
为了解江苏省临床病猪弓形虫病流行特征及虫株遗传多样性,采集江苏不同地区送诊的临床病猪肺门淋巴结组织,以529bp重复序列为靶基因进行弓形虫PCR检测,以确定病猪的感染率并分析其感染风险因素;检测为阳性的样本,选择弓形虫PK1遗传标记... 为了解江苏省临床病猪弓形虫病流行特征及虫株遗传多样性,采集江苏不同地区送诊的临床病猪肺门淋巴结组织,以529bp重复序列为靶基因进行弓形虫PCR检测,以确定病猪的感染率并分析其感染风险因素;检测为阳性的样本,选择弓形虫PK1遗传标记位点进行基因型鉴定。结果显示,采集的65例病猪中,18例确认感染弓形虫,感染率为27.69%;病猪日龄与季节是江苏省临床病猪弓形虫感染的主要风险因素;PK1-Ⅱ型是该地区猪感染弓形虫的优势基因型。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江苏省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临床病猪 感染风险因素 PK1基因型
下载PDF
大理州牛羊布鲁氏菌病血清学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赵灿奇 冯宇 +5 位作者 吕浪 苏晓玲 康德玛 陈祥 丁家波 蒋卉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0-275,共6页
目的检测大理州牛羊布鲁氏菌抗体,了解和掌握云南大理地区的家畜布鲁氏菌病流行现状。方法采用动物布鲁氏菌竞争ELISA(cELISA)抗体检测方法、牛布鲁氏菌间接ELISA(iELISA)抗体检测方法、羊布鲁氏菌间接ELISA(iELISA)抗体检测方法、布鲁... 目的检测大理州牛羊布鲁氏菌抗体,了解和掌握云南大理地区的家畜布鲁氏菌病流行现状。方法采用动物布鲁氏菌竞争ELISA(cELISA)抗体检测方法、牛布鲁氏菌间接ELISA(iELISA)抗体检测方法、羊布鲁氏菌间接ELISA(iELISA)抗体检测方法、布鲁氏菌荧光偏振(FPA)方法等4种不同方法,分别对大理州12县(市)2022年的18640份家畜血清进行检测,其中牛血清样品7813份、羊血清样品10827份。最后采用微量法补体结合试验(mCFT)对cELISA、iELISA和FPA检测阳性的样品进行确诊。结果大理州羊血清mCFT确诊阳性189份,阳性率为1.75%(189/10827),其中大理市1.90%(2/105)、宾川县4.23%(34/803)、祥云县2.53%(19/752)、巍山县1.58%(12/760)、洱源县2.52%(22/873)、剑川县2.00%(91/4554)、云龙县1.54%(9/585),牛血清布病抗体阳性率均为0。cELISA、iELISA和FPA 3种方法检测出的阳性样品采用mCFT进行确诊时,mCFT确诊的阳性样品与这3种方法检测阳性样品之间的符合率分别为75.00%,100.00%和98.81%,其中iELISA与mCFT符合率最高。结论大理州牛群未检测到布病抗体阳性,感染风险低;羊群布鲁氏菌感染率高,12个县(市)中有7个县(市)检出羊布病阳性样品,绘制的大理州羊布病流行情况分布图为今后有效防控和净化畜间布病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荧光偏振试验 微量法补体结合试验 流行病学 大理
下载PDF
鲍曼不动杆菌双组分系统bfmR基因缺失株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7
作者 周子严 於亭 +5 位作者 张毓宸 王艺炀 黄佳媛 郭停停 焦红梅 李国才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9,共9页
为研究双组分系统bfmR基因对鲍曼不动杆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利用RecA同源重组技术构建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AB43双组分系统bfmR基因缺失突变株并观察其生物学性状的变化,采用ExPASY-ProtParam、SMART、SOPMA和SWISS-MODEL等软件对bfm... 为研究双组分系统bfmR基因对鲍曼不动杆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利用RecA同源重组技术构建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AB43双组分系统bfmR基因缺失突变株并观察其生物学性状的变化,采用ExPASY-ProtParam、SMART、SOPMA和SWISS-MODEL等软件对bfmR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系统进化树构建。结果表明:与鲍曼不动杆菌野生株AB43相比,bfmR基因缺失突变株(AB43ΔbfmR)生长速度明显降低,细菌的自聚合能力和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下降,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黏附和入侵能力无显著性变化,而对头孢曲松的敏感性明显提高。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bfmR蛋白为较稳定的亲水性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含量最多,占总数的36.13%;鲍曼不动杆菌AB43株bfmR基因与标准株ATCC 17978和ATCC 19606的亲缘关系较近。综上,鲍曼不动杆菌AB43ΔbfmR的构建为进一步探讨双组分系统bfmR基因的调控机制提供试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bfmR 基因缺失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一株广谱沙门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8
作者 刘炜 马嘉怡 +4 位作者 耿浩宇 谢添 苗苏南 廖宗杰 耿士忠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061-4068,共8页
噬菌体能够特异性裂解靶向细菌,被认为是抗生素有效替代者。为了筛选到有效裂解沙门菌的噬菌体,为探索新的沙门菌防控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本研究用丝裂霉素C诱导并分离纯化沙门菌噬菌体,通过噬菌斑与电子显微镜观察、宿主谱测定、... 噬菌体能够特异性裂解靶向细菌,被认为是抗生素有效替代者。为了筛选到有效裂解沙门菌的噬菌体,为探索新的沙门菌防控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本研究用丝裂霉素C诱导并分离纯化沙门菌噬菌体,通过噬菌斑与电子显微镜观察、宿主谱测定、生物学特性测定以及对该噬菌体的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分析评估该噬菌体。结果显示:成功诱导出1株广谱的长尾沙门菌噬菌体,命名为SP18-108,该噬菌体能够裂解至少14种不同血清型沙门菌;在30~40℃及pH 4~12条件下活性稳定;全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该噬菌体全长为43250 bp,GC%含量为49.96%,已知功能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s,CDS)占比为52%。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噬菌体属于长尾病毒科(Siphoviridae)。本研究诱导过程中分离出1株不具有溶源基因的广谱沙门菌噬菌体,为进一步研究沙门菌抗菌剂提供了良好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菌 噬菌体 生物学特性 全基因组分析
下载PDF
江苏部分地区食源性和人源沙门氏菌的多重耐药性研究 被引量:89
9
作者 王晓泉 焦新安 +3 位作者 刘晓文 陈祥 宦海霞 刘秀梵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1-227,共7页
从江苏省部分地区收集了117个沙门氏菌分离株,其中食物源和人源菌株分别有81株和36株。16种抗生素敏感性试验表明,有111个分离株对2种或2种以上的抗生素有耐药性,人源沙门氏菌分离株的抗生素耐药率比食物源的高,单一抗生素以链霉素耐药... 从江苏省部分地区收集了117个沙门氏菌分离株,其中食物源和人源菌株分别有81株和36株。16种抗生素敏感性试验表明,有111个分离株对2种或2种以上的抗生素有耐药性,人源沙门氏菌分离株的抗生素耐药率比食物源的高,单一抗生素以链霉素耐药率(92.3%,108/117)最高。对5种或5种以上抗生素耐药的分离株有59株(50.4%),其中对特定六种抗生素:氨苄青霉素、氯霉素、链霉素、磺胺、四环素和卡那霉素耐药(ACSSuTK,R型)的菌株有12株。设计18对耐药基因和I类整合子保守区的引物,对36株有不同来源和耐药特征的多重耐药菌株进行耐药基因和I类整合子的检测,PCR扩增结果与抗生素敏感性表型一致。有30株细菌携带有I类整合子,大小为0.3、0.6、1.0、1.2和1.6kb,其中1.6kb(aadA5-dfr17)大小的整合子在25株细菌中分布(24/36)。接合试验表明,氨苄青霉素、氯霉素、链霉素、甲氧苄氨嘧啶和四环素的耐药特性是由接合性质粒携带。结果显示,耐药基因多数由I类整合子和质粒携带,可以通过接合试验发生转移,可移动的DNA成分可能在耐药特性的转移和分布中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氏菌 多重耐药性 整合子 接合
下载PDF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actA/plcB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8
10
作者 殷月兰 朱国强 +2 位作者 耿士忠 胡茂志 焦新安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9-303,共5页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的毒力因子与该菌在细胞间扩散、传播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中肌动蛋白聚集因子ActA是细菌由细胞浆扩散至相邻细胞所必须的因子,而广谱磷脂酶C则参与具有双层膜吞噬体的裂解过程。[方法]本研究中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成功构...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的毒力因子与该菌在细胞间扩散、传播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中肌动蛋白聚集因子ActA是细菌由细胞浆扩散至相邻细胞所必须的因子,而广谱磷脂酶C则参与具有双层膜吞噬体的裂解过程。[方法]本研究中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成功构建了毒力因子ActA和PC-PLC双缺失的突变株,[目的]并对突变株的毒力和免疫应答潜能进行评价。[结果]Western blot和磷脂酶活性测定实验,分别从蛋白质水平上证实actA和plcB基因的缺失。突变株的毒力显著降低,对小鼠半数致死剂量比野生型菌株提高约103倍,但仍然保持较好地诱导T细胞应答的能力,并且能完全保护野生型细菌致死剂量的攻击。实验结果不仅表明ActA和PC-PLC是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的重要毒力因子,而且证实安全性提高的突变株依然保持有较强地诱导细胞免疫应答的能力。[结论]因此,该突变株的获得不仅对李斯特菌病的预防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为构建预防人类和动物疫病的疫苗载体奠定了基础,此外对于阐明LM毒力因子的致病机理与免疫保护作用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 突变株 ACTA plcB 同源重组
下载PDF
江苏奶牛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流行状况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7
11
作者 黄金林 许海燕 +5 位作者 张弓 苏洁 潘志明 姜峰 刘秀梵 焦新安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16-1020,共5页
目的了解江苏省奶牛空肠、结肠弯曲菌流行及耐药状况。方法采用多重PCR方法对10个奶牛场的产奶牛、育成牛和饲养环境进行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流行状况调查,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分离株的耐药性。结果1531份样品中,119份空肠弯曲菌阳性... 目的了解江苏省奶牛空肠、结肠弯曲菌流行及耐药状况。方法采用多重PCR方法对10个奶牛场的产奶牛、育成牛和饲养环境进行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流行状况调查,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分离株的耐药性。结果1531份样品中,119份空肠弯曲菌阳性,平均阳性率7.77%;3份结肠弯曲菌阳性,平均阳性率0.20%;空肠弯曲菌、结肠弯曲菌阳性率最高分别为30.91%、3.57%。在三类样品中,产奶牛空肠弯曲菌、结肠弯曲菌阳性率分别为5.02%、0.32%,育成牛空肠弯曲菌阳性率为8.70%、未检出结肠弯曲菌,环境样品空肠弯曲菌、结肠弯曲菌阳性率为10.28%、0.18%。35株奶牛空肠弯曲菌分离株对8大类21种抗生素高度敏感率的是:阿莫西林100%、阿齐红霉100%、链霉素97.14%、庆大霉素94.29%、红霉素91.43%、头孢噻肟82.86%、克林霉素82.86%;高度耐药率的是:头孢哌酮100%、恩诺沙星100%、环丙沙星97.14%、复方新诺明97.14%、左旋氧氟沙星94.29%、萘啶酸94.29%、头孢拉定94.29%、诺氟沙星91.43%、头孢克罗88.57%。菌株耐药谱显示,35株分离株的耐药主要集中在9耐到12耐,占88.57%,产奶牛分离株的多重耐药性较其它分离株更严重。结论我国奶牛群中空肠弯曲菌、结肠弯曲菌的流行和耐药状况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研究结果为正确评价我国奶牛群弯曲菌的流行状况和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肠弯曲菌 结肠弯曲菌 多重PCR 流行病学分析 耐药试验
下载PDF
原花青素对镉致小鼠肝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12
作者 李潭 李雅文 +9 位作者 赵昕蕊 李彬 刘丹 仝锡帅 卞建春 刘学忠 袁燕 邹辉 刘宗平 顾建红 《畜牧与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3,共8页
旨在研究低聚原花青素(OPC)对镉(Cd)致小鼠肝肾损伤的保护作用。Cd与不同剂量OPC(50和100 mg/kg)单独或联合处理6月龄BALB/c雌性小鼠3个月,称取小鼠体重,计算肝脏和肾脏脏器系数,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肾相关血液生化指标,HE染色观察肝... 旨在研究低聚原花青素(OPC)对镉(Cd)致小鼠肝肾损伤的保护作用。Cd与不同剂量OPC(50和100 mg/kg)单独或联合处理6月龄BALB/c雌性小鼠3个月,称取小鼠体重,计算肝脏和肾脏脏器系数,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肾相关血液生化指标,HE染色观察肝脏和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试剂盒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和细胞核形态,免疫组化分析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Caspase-3、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d组小鼠体重与肝肾脏器系数降低,血清乳酸脱氢酶活性(LDH)和磷(P)含量升高,肝组织出现水样变性、少量细胞脂肪变性、单核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肾囊腔扩张、散在单核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和脱落,肝脏和肾脏组织SOD、GSH-Px活性下降,而MDA水平升高,线粒体和细胞核损伤,促凋亡蛋白Caspase-3升高,Bcl-2/Bax比值降低。与Cd组相比,OPC+Cd联合处理组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提示:OPC能缓解Cd致小鼠肝肾损伤,是Cd中毒的潜在治疗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花青素 肝脏 肾脏 氧化应激 凋亡
下载PDF
江苏省2016—2022年输入性疟疾空间流行特征及热点分布变化规律
13
作者 刘凯旋 曹园园 +6 位作者 崇泽银 柴丽莹 赵理 卢艳 朱国鼎 曹俊 卢光玉 《中国热带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4,共6页
目的分析江苏省输入性疟疾时空流行特征及热点地区的分布变化规律,为识别输入性疟疾高风险输入区域,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2016—2022... 目的分析江苏省输入性疟疾时空流行特征及热点地区的分布变化规律,为识别输入性疟疾高风险输入区域,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2016—2022年江苏省各县区报告的输入性疟疾病例数据。在国家地理信息测绘局获取江苏省县域电子矢量地图数据。利用ArcGIS 10.7软件,在县级区域尺度上绘制江苏省输入性疟疾病例分布专题地图并进行全局和局部自相关分析,探索疟疾输入热点县区时空变化规律。结果2016—2022年,江苏省77个县区(81.05%,77/95)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1189例。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仅2020年存在空间聚集性(Moran′s I=0.46,Z=4.37,P<0.01);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2016—2022年均存在热点县区共计60个,其中23个分布在苏中地区(38.33%),20个分布在苏南地区(33.33%),17个分布在苏北地区(28.33%)。部分热点县区的分布具有连续性,如南通市所辖的崇川区2016—2021年均作为热点县区重复出现。2020年以来,苏北及苏南地区出现新发且重复出现的热点县区,分别为连云港市所辖的赣榆区及南京市所辖的溧水区。结论江苏省输入性疟疾分布存在时空聚集性,热点县区的分布具有连续性。加强维持新发及连续出现的热点县区的输入性疟疾的监测与响应能力,对于维护当前疟疾消除成果,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入性疟疾 时空分布 空间自相关 热点分析 疾病监测 江苏
原文传递
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突变株的感染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殷月兰 张晨菊 +2 位作者 田德斌 潘志明 焦新安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850-853,共4页
以BALB/c小鼠为实验动物模型,对actA基因和plcB基因双缺失的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LM)yzuLM1-2菌株进行感染动力学研究。分别用减毒突变株yzuLM1-2和野生型菌株yzuLM4给BALB/c小鼠静脉注射或灌服,并对脏器中LM的分布动态进行测定。结果显... 以BALB/c小鼠为实验动物模型,对actA基因和plcB基因双缺失的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LM)yzuLM1-2菌株进行感染动力学研究。分别用减毒突变株yzuLM1-2和野生型菌株yzuLM4给BALB/c小鼠静脉注射或灌服,并对脏器中LM的分布动态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在显著高于野生型菌株感染剂量的条件下注射或灌服接种后,减毒突变株组小鼠肝和脾中的LM数量迅速下降,被清除的速度显著快于野生型菌株组。溶血素(LLO)抗体的测定结果显示,减毒突变株菌能和野生型菌同样激发较高水平的抗体。小鼠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减毒突变株免疫组对同种血清型LM的攻击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力,可达100%。结果表明,yzuLM1-2突变株侵袭力下降,致病力降低,能激发较高水平的抗体产生,可以作为预防动物李氏杆菌病的候选疫苗菌株,并为用作运送外源保护性抗原的载体提供了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 突变株 免疫应答 感染 动力学
下载PDF
家禽沙门菌免疫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5
作者 康喜龙 唐娟 +5 位作者 焦扬 王超 胡茂志 周晓辉 潘志明 焦新安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1-6,共6页
沙门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不仅可以感染畜禽,而且还可以感染人类。鸡白痢沙门菌、鸡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感染家禽后可以引起禽沙门菌病,导致隐性带菌感染,甚至引发死亡,给养禽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沙门菌感染的家禽及... 沙门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不仅可以感染畜禽,而且还可以感染人类。鸡白痢沙门菌、鸡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感染家禽后可以引起禽沙门菌病,导致隐性带菌感染,甚至引发死亡,给养禽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沙门菌感染的家禽及其污染的产品是食源性沙门菌的主要来源之一,不仅阻碍了家禽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也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疫苗的使用是防控沙门菌的手段之一,但是疫苗并不能完全有效地控制沙门菌的感染和传播。阐明沙门菌诱导家禽免疫应答规律有助于疫苗的理性设计。文章就沙门菌在家禽中的免疫应答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为禽沙门菌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菌 家禽 天然免疫 获得性免疫 免疫逃避
原文传递
牡丹籽饼粕提取物生物活性及活性成分分析
16
作者 陈雨婷 尹佳欣 +4 位作者 金银哲 邹逸泓 金萍 陶俊 金英善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20,共11页
为有效利用牡丹籽饼粕资源,探究牡丹籽饼粕不同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抗胆碱酯酶和抑菌活性,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分析牡丹籽饼粕活性成分,并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分析其活性成分及潜在作用靶点蛋白。结果表明:牡丹籽饼粕70%甲醇提... 为有效利用牡丹籽饼粕资源,探究牡丹籽饼粕不同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抗胆碱酯酶和抑菌活性,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分析牡丹籽饼粕活性成分,并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分析其活性成分及潜在作用靶点蛋白。结果表明:牡丹籽饼粕70%甲醇提取物的总酚含量最高[(159.50±4.29)mg·g^(-1)],其体外抗氧化、抗胆碱酯酶和抑菌活性最强。LC-MS分析结果表明,牡丹籽饼粕70%甲醇提取物的主要活性成分为芍药苷、suffruticosol A、suffruticosol B、suffruticosol C和ε-viniferin。分子对接结果表明,牡丹籽饼粕活性成分与多种抗氧化和抗衰老靶点蛋白有较好的结合能力,其中ε-viniferin结合能力最强。综上,牡丹籽饼粕70%甲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抗衰老和抑菌活性最高,这主要与多酚类的低聚芪类活性成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籽饼粕 提取物 抗氧化活性 抗胆碱酯酶活性 抗菌活性
下载PDF
我国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高明燕 姜逸 +4 位作者 程旭 俞燕 范建华 贾雪波 孟闯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87-94,共8页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bronchitisvirus,IBV)引起的雏鸡和成年鸡呼吸系统以及泌尿生殖道组织损伤和病变的急性、高度接触性疾病。虽然临床上广泛使用疫苗免疫防控该病,但由于...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bronchitisvirus,IBV)引起的雏鸡和成年鸡呼吸系统以及泌尿生殖道组织损伤和病变的急性、高度接触性疾病。虽然临床上广泛使用疫苗免疫防控该病,但由于IBV基因组存在频繁的变异和重组,导致新基因型和血清型不断出现,从而造成我国鸡IB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文章详细介绍了基于IBVS1基因系统发育学建立的分型方法以及我国流行的IBV4个基因型、18个分支的来源、传播和流行现状,为IB防控和疫苗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分子流行病学 S1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学分析 基因重组
原文传递
不同副溶血弧菌的分子鉴别与生长动力学模型比较 被引量:6
18
作者 杨振泉 焦新安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10-215,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分子亚型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的生长动力学特征,为建立海产品中Vp预测模型提供数据。方法应用PCR和RAPD方法对5株不同来源的Vp分离株进行了分子鉴别,并对不同菌株在适宜温度(37℃)和低温(15℃)下生长变... 目的探讨不同分子亚型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的生长动力学特征,为建立海产品中Vp预测模型提供数据。方法应用PCR和RAPD方法对5株不同来源的Vp分离株进行了分子鉴别,并对不同菌株在适宜温度(37℃)和低温(15℃)下生长变化进行了测定,采用修正的Gompertz方程拟合细菌的生长曲线,求出不同菌株的生长动力学参数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4株食物中毒样品来源的Vp菌株基因型均为tl+tdh+trh-toxR+,1株海产品分离株为tl+tdh-trh-toxR+,筛选的随机引物P21可以将5株不同来源的Vp菌株分成5个不同的分子亚型,不同菌株37℃的世代时间在0.210~0.238h之间,延滞时间在1.705~1.849h之间,生长曲线没有显著差异(R2>0.995),应用预测模型求得各菌株的预测值与实测值均方根偏差在0.110~0.452之间;而在15℃条件下测得不同Vp菌株世代时间在0.727~1.062h之间,延滞时间在10467~12552h之间,生长曲线具有较大的变异性(R2>0.938),其中菌株VP06003和VP06127的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均方根偏差分别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分子鉴别 生长动力学模型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副溶血弧菌在低温贮藏过程中的失活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6
19
作者 杨振泉 焦新安 《食品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7-51,共5页
本实验对在4℃和-20℃贮藏温度下接种于带鱼样品中的4株副溶血弧菌的失活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4℃冷藏过程中,60d贮藏期内带鱼样品中副溶血弧菌的残活细胞数降低了6.55~8.22lgCFU,在起始20d内失活速度缓慢,平均下降速率为0... 本实验对在4℃和-20℃贮藏温度下接种于带鱼样品中的4株副溶血弧菌的失活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4℃冷藏过程中,60d贮藏期内带鱼样品中副溶血弧菌的残活细胞数降低了6.55~8.22lgCFU,在起始20d内失活速度缓慢,平均下降速率为0.06~0.1lgCFU/d,在第25~35d内失活速度变快,平均下降速率为0.16~0.2lgCFU/d,而在第35~60d的平均下降速率为0.11~0.12lgCFU/d,不同菌株之间下降速度有所差异,其中菌株Vp06001下降速度显著快于其它3个菌株(p<0.01)。在-20℃冷冻过程中,在开始5d内下降速度最快(0.39lgCFU/d),在10~60d下降速度缓慢(0.027lgCFU/d),菌株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应用线性模型、Weibull模型和Log-logistic模型对残活曲线进行了拟合,通过拟合方程计算分析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精确因子(Af)、偏差因子(Bf)、均方根差(RMSE)和相关系数平方(R2)4个评价参数,结果表明:在4℃冷藏过程中Log-logistic模型拟合的精确度显著高于线性模型和Weibull模型(p<0.01);而在-20℃贮藏温度下Weibull模型可以较好的描述Vp的失活动力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低温贮藏 失活动力学 模型
下载PDF
表达NDV HN和IBDV VP2融合蛋白的重组减毒沙门菌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贾艳艳 刘莎莎 +9 位作者 丁轲 何雷 余祖华 李静 郁川 廖成水 程相朝 李银聚 殷月兰 张春杰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67-572,共6页
为构建表达鸡新城疫病毒(NDV)HN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VP2融合蛋白的重组减毒沙门菌,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本研究扩增了NDVHN和IBDVVP2主要抗原基因片段,通过重叠延伸PCR扩增获得HN-VP2融合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YA-HN-VP2,将该重组... 为构建表达鸡新城疫病毒(NDV)HN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VP2融合蛋白的重组减毒沙门菌,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本研究扩增了NDVHN和IBDVVP2主要抗原基因片段,通过重叠延伸PCR扩增获得HN-VP2融合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YA-HN-VP2,将该重组质粒电转化至减毒鼠伤寒沙门菌SL1344ΔcrpΔcyaΔasd中,获得表达HN-VP2融合蛋白的减毒重组菌SL1344ΔcrpΔcyaΔasd(pYA-HN-VP2),并分析其生化特性、遗传稳定性和毒力等生物学特性。Westernblot结果显示,重组减毒沙门菌可分泌表达HN-VP2融合蛋白,大小为84ku,且该融合蛋白分别能与相应特异性阳性血清发生反应;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重组菌株失去了利用麦芽糖、山梨醇及乳糖等碳源的能力,其生长速度显著慢于野生菌株SL1344;毒力较野生菌株至少下降5个对数单位,且能够稳定遗传重组质粒pYA-HN-VP2。本研究为鸡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沙门菌病的三联口服疫苗研制奠定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毒沙门菌 传染性法氏囊病 新城疫 构建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