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5
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葛芳:书写当下经验--“江苏文学新青年”之一
1
作者
汪政
晓华
《扬子江(评论)》
2011年第2期47-51,共5页
在进入葛芳的小说之前,我们先阅读了她的散文集《空庭》,由于文体的规范,散文因其非虚构而能真实地让作家敞开自我,从而使读者能更多地捕捉到写作者的许多秘密。正如葛芳自己所言:“散文在我的观念里,也许更能直接体现出与现实短...
在进入葛芳的小说之前,我们先阅读了她的散文集《空庭》,由于文体的规范,散文因其非虚构而能真实地让作家敞开自我,从而使读者能更多地捕捉到写作者的许多秘密。正如葛芳自己所言:“散文在我的观念里,也许更能直接体现出与现实短兵相接的对抗。在孤独和艰难的境遇里,散文直抵心灵。它敏感的神经,牵着非理性,于无秩序的生活中,传达着无以言说的忧伤与疼痛。”(《(空庭)自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青年
文学
江苏
经验
书写
散文集
写作者
非理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孟子“今之乐犹古之乐”辨正
被引量:
2
2
作者
闾海燕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6-191,共6页
"今之乐犹古之乐"是孟子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部分,也是受到后世诟病的主要对象。学者们大多把"今之乐"理解为"郑声"一类的音乐,并从古今对立的角度看待孟子的这一命题,得出孟子崇古非今或反对复古等相互...
"今之乐犹古之乐"是孟子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部分,也是受到后世诟病的主要对象。学者们大多把"今之乐"理解为"郑声"一类的音乐,并从古今对立的角度看待孟子的这一命题,得出孟子崇古非今或反对复古等相互矛盾的结论。他们的失误在于没有正确理解孟子"今之乐"的性质,没有把孟子的"今之乐"放到其思想的整体背景下作研究。根据对孟子仁义思想、政治思想及音乐观和快乐观的整体理解,孟子的"今之乐"在本质上是具有道德内涵性质的音乐;其对"今之乐犹古之乐"的阐述是在音乐的施用而非在音乐的性质和古乐今乐的对立上立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今之乐犹古之乐
乐之实
与民同乐
仁义
政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乐水乐山:孔子对“比德”的增值
被引量:
2
3
作者
闾海燕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66-72,共7页
"比德"审美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自然审美方式。在我国的传统语境中,始终存在着把"比德"归之于"比德"审美的倾向,出现了泛审美化的情况。"比德"分"比德"推论和"比德"审美两...
"比德"审美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自然审美方式。在我国的传统语境中,始终存在着把"比德"归之于"比德"审美的倾向,出现了泛审美化的情况。"比德"分"比德"推论和"比德"审美两种。"比德"审美不仅沿袭了"比德"推论的类比认知,还附加上了审美欣赏的情感态度。孔子之"乐"就是这种根于"仁"的社会审美情感,具有仁本质和情特征。他不仅将这种审美情感倾注于"比德"的社会伦理现象,还将其移植于"比德"的自然现象,完成了"比德"推论向"比德"审美的转化。"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命题就是这个转化的开始,从而确立了孔子在中国"比德"审美史上的开山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乐水乐山
比德
推类
审美
增值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艺术掌握方式看艺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被引量:
1
4
作者
闾海燕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2年第12期57-62,共6页
艺术掌握方式是审美活动的基本方式 ,可分为审美观照和审美创造两个阶段 ,意象和形象分别是这两个阶段的产物。内容和形式首先在审美观照的意象上实现了初步的统一并为审美创造阶段形象上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形象上的内容和...
艺术掌握方式是审美活动的基本方式 ,可分为审美观照和审美创造两个阶段 ,意象和形象分别是这两个阶段的产物。内容和形式首先在审美观照的意象上实现了初步的统一并为审美创造阶段形象上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形象上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意象上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的进一步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掌握方式
意象
形象
内容
形式
统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象征的稳定性和旁逸性及其文化意义
被引量:
1
5
作者
闾海燕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55-61,共7页
象征是人类理解、认识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方式。象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旁逸性。象征的稳定性既体现为象征意象与象征意义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有着相对稳定的关联关系,也表现为象征与其所属文化之间的对应关系。象征的旁逸性则是象征意义...
象征是人类理解、认识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方式。象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旁逸性。象征的稳定性既体现为象征意象与象征意义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有着相对稳定的关联关系,也表现为象征与其所属文化之间的对应关系。象征的旁逸性则是象征意义或象征意象对原有象征的"有限变异"。象征的旁逸分意义旁逸和意象旁逸,分别又有意义的正向旁逸、逆向旁逸、侧向旁逸和意象的细节旁逸、特质旁逸、意象替换。象征的稳定性和旁逸性是文化得以形成传统而又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体现文化特性、普及文化要素和推动文化发展方面都有巨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
稳定性
旁逸性
文化圈
文化意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赋比兴”的现代诗学含义及其现代有效性
被引量:
2
6
作者
闾海燕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63-67,共5页
"赋比兴"自提出后就始终缠夹不清,一直未能成为纯正的诗学概念。缠夹的原因有二:一是论诗者以诗义阐释诗法,二是缺乏"赋比兴"作为表现方法的具体含义。过往的诗论都未能贴近诗歌本体来理解"赋比兴"。意...
"赋比兴"自提出后就始终缠夹不清,一直未能成为纯正的诗学概念。缠夹的原因有二:一是论诗者以诗义阐释诗法,二是缺乏"赋比兴"作为表现方法的具体含义。过往的诗论都未能贴近诗歌本体来理解"赋比兴"。意象是诗的本体,是诗歌得以形构的基本单位。在现代诗学的视野中,"赋比兴"就是诗歌整体意象构造的方式。阐述了"赋"、"比"、"兴"三种意象表现方法,认为"赋比兴"不仅仅是《诗经》和古代诗歌的法则,对现代诗歌而言,也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比兴
现代诗学
表现方法
本体
意象
现代有效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隐喻与象征的区别
被引量:
2
7
作者
闾海燕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55-59,共5页
隐喻和象征在构成方式上有着共同的结构特点。学者们对隐喻和象征概念认识的模糊,是二者在使用上混而不分的主要原因。因此,理清二者的区别,将有利于更好地使用这两个概念。经考察发现,隐喻和象征在语境系统、意义系统、应用领域、意象...
隐喻和象征在构成方式上有着共同的结构特点。学者们对隐喻和象征概念认识的模糊,是二者在使用上混而不分的主要原因。因此,理清二者的区别,将有利于更好地使用这两个概念。经考察发现,隐喻和象征在语境系统、意义系统、应用领域、意象词的使用、认知作用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象征
语境
意象
意义
认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世说新语》人物品藻中的自然审美现象
被引量:
2
8
作者
闾海燕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53-57,共5页
《世说新语》人物品藻中的自然物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然审美对象。《世说新语》的人物品藻间接反映了魏晋时期的另一种自然审美意识。它不仅继承了先秦两汉儒家“比德”式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方式,也是“比德”审美意识发展历程中的...
《世说新语》人物品藻中的自然物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然审美对象。《世说新语》的人物品藻间接反映了魏晋时期的另一种自然审美意识。它不仅继承了先秦两汉儒家“比德”式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方式,也是“比德”审美意识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环,不仅深化了“比德”审美观念,也大大丰富和提升了“比德”审美方式。同时,它还具有审美范围扩大、观照角度逆转、关注焦点转换和自然物象原型化趋势等新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说新语》
人物品藻
自然物象
审美
“比德”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抽象的象征:《易经》卦爻象征分析
被引量:
2
9
作者
闾海燕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34-38,共5页
《易经》卦爻是用象征去认识世界并产生思想的。《易经》以爻为基本单位,组合构成象征意象系统,在主体认识中形成世界万物抽象的存在形式。主体通过这种存在形式去类分万物并了解其意义,表现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卦爻象征具有两个指...
《易经》卦爻是用象征去认识世界并产生思想的。《易经》以爻为基本单位,组合构成象征意象系统,在主体认识中形成世界万物抽象的存在形式。主体通过这种存在形式去类分万物并了解其意义,表现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卦爻象征具有两个指向:对事物形态的象征,包括静态的物形象征和动态的过程象征;对事物性质的象征,可从爻的义理象征和卦的义理象征两方面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经》
卦爻
象征
抽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太极与对偶——心理与修辞研究之四
被引量:
3
10
作者
闾海燕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30-33,54,共5页
对偶这一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独特现象 ,既体现了辩证思维的一般特点 ,更是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产物 ,太极模式就是对偶修辞赖以产生的心理基础和思维原型。对偶体现了中国传统宇宙模式和思维模式的统一。
关键词
对偶
太极思维模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价值的伸张与话语的秘密——论毕飞宇的《推拿》
被引量:
1
11
作者
汪政
晓华
《百家评论》
2012年第1期43-51,共9页
一如果对毕飞宇这些年来的创作做一个小小的编年研究,就会发现《推拿》的出现是必然的。在大多数读者和批评家眼里,毕飞宇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成长起来的作家,想象中他的小说创作走的大概是先锋实验的、现代主义的路数,其实不然,他虽然...
一如果对毕飞宇这些年来的创作做一个小小的编年研究,就会发现《推拿》的出现是必然的。在大多数读者和批评家眼里,毕飞宇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成长起来的作家,想象中他的小说创作走的大概是先锋实验的、现代主义的路数,其实不然,他虽然成长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之中,但却一直保持着对社会现实的情怀,说到底,毕飞宇是一个'入世'的作家。所以,与许多从同一文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青年作家不同,毕飞宇的文学主张看上去令人吃惊的'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飞宇
尊严
作家
盲人
道德修养
小说创作
文学创作
《推拿》
秘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个人叙事与微观中等师范教育史
12
作者
汪政
晓华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4年第4期4-9,共6页
个人叙事正在成为表述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其实是可以向许多领域推广的,比如师范教育,再细一点,中等师范教育,当个人叙事介入这一领域时,就可以形成微观中等师范教育史。也许,这一学制的专业教育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个人叙事正在成为表述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其实是可以向许多领域推广的,比如师范教育,再细一点,中等师范教育,当个人叙事介入这一领域时,就可以形成微观中等师范教育史。也许,这一学制的专业教育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也许,回顾上世纪直到新世纪初,不少人的记忆依然停留在学制、专业设置,以及它的生死存亡上,然而,当尘埃落定以后,蓦然回首,许多争论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支点,许多的设想可能确实不能适应时代的大趋势,而许多现在看来依然纠缠不清的悬案向后再推若干年,结果也就瓜熟蒂落,结论水到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范教育史
个人叙事
微观
中等师范教育
历史与现实
专业教育
专业设置
尘埃落定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比喻修辞的转换与“比德”观念的演进
13
作者
闾海燕
闾汉原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50-54,共5页
比喻是"比德"自然审美的基本观照方式。比喻的三种不同形式分别构成了三种不同的"比德"审美观照方式:明喻构成了说明性"比德"审美,暗喻构成了摹态性"比德"审美,(整体性的)借喻构成了象征性&qu...
比喻是"比德"自然审美的基本观照方式。比喻的三种不同形式分别构成了三种不同的"比德"审美观照方式:明喻构成了说明性"比德"审美,暗喻构成了摹态性"比德"审美,(整体性的)借喻构成了象征性"比德"审美。比喻修辞的转换表明,随着"比德"审美观念的演进和深化,自然物象与人物特征在结合方式、结构位置和关联程度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表现出了各自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喻
“比德”
说明性
摹态性
象征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易经》思维方式的诗性品质
14
作者
闾海燕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42-45,共4页
《易经》的思维方式极具诗性品质,是美学性质的。《易经》思维方式的诗性品质由以下三种特质构成:"类"性思维特质规定了《易经》思维方式的基本性质,构建了《易经》思维方式诗性品质的总体框架;"象"性思维特质凸显...
《易经》的思维方式极具诗性品质,是美学性质的。《易经》思维方式的诗性品质由以下三种特质构成:"类"性思维特质规定了《易经》思维方式的基本性质,构建了《易经》思维方式诗性品质的总体框架;"象"性思维特质凸显了《易经》思维方式的唯象特征,生成了《易经》思维方式诗性品质的运思模式;"悟"性思维特质揭示了《易经》思维方式的心理机制,形成了《易经》思维方式诗性品质的心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经》
思维方式
诗性品质
类
象
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祜乐山水:大美审美中的主体意识
15
作者
闾海燕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第3期27-33,共7页
大美审美是中国自然审美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大美研究离不开大美审美主体的研究,大美审美主体意识的研究是大美审美研究的基础。在具体的大美审美活动中,其主体意识主要包括时间意识、生命意识和价值观念。审美主体的时间意识是大美审美...
大美审美是中国自然审美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大美研究离不开大美审美主体的研究,大美审美主体意识的研究是大美审美研究的基础。在具体的大美审美活动中,其主体意识主要包括时间意识、生命意识和价值观念。审美主体的时间意识是大美审美主体赋予审美对象的一个新的维度,它使得大美成为时间维度上的存在物并在时间维度上获得了意义;审美主体的生命意识是时间意识在审美主体个体方面的特殊表现,是人生短暂与时间无穷之间不可缓和的矛盾在主体方面的反映,在情感特征上主要表现为审美主体因自身无法与大美相较的生命短促感而来的审美悲情;审美主体的价值观念表现了审美主体意欲克服时间无穷与生命有限的矛盾、把外在于人的无限时空与人的存在一体化的主观追求,在人生存在的虚空中注入与具有绝对价值和意义真实的大美相对应的个体价值,作为个体生命对抗生存空虚的保证。审美主体的时间意识、生命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中国大美审美的重要因素,在对大美的审美观照中,这些主体意识最终表现为审美主体效法自然、追随自然的渴求和达致与天地合一、与日月同辉的境界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美
审美主体
主体意识
时间意识
生命意识
价值观念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比体和赋体:象征性诗歌意象研究
16
作者
闾海燕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9年第7期86-90,共5页
象征性诗歌是以意象暗示、呈现象征意义的。其意象的构成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意象与意象间具有的比喻关系构成的,即比体象征;一种是以意象的连续的铺展、延伸构成的,即赋体象征。这两种象征意象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弄清它们的...
象征性诗歌是以意象暗示、呈现象征意义的。其意象的构成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意象与意象间具有的比喻关系构成的,即比体象征;一种是以意象的连续的铺展、延伸构成的,即赋体象征。这两种象征意象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弄清它们的构成方式及其特点,将有助于我们的诗歌创作和诗歌鉴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象征
意象
比体
赋体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例说的象喻:《易经》系辞象喻分析
17
作者
闾海燕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第3期22-28,共7页
系辞以类比性的例说的象喻构筑了具有与卦爻相对应的逻辑统一性的具象模型以为卦爻的喻象,进而喻示卦爻。系辞以文字模型象喻卦爻模型,喻示卦爻之形的阴阳、时位、承乘比应、见伏动变等情境关系;同时,系辞还以文字模型象喻卦爻之形,以...
系辞以类比性的例说的象喻构筑了具有与卦爻相对应的逻辑统一性的具象模型以为卦爻的喻象,进而喻示卦爻。系辞以文字模型象喻卦爻模型,喻示卦爻之形的阴阳、时位、承乘比应、见伏动变等情境关系;同时,系辞还以文字模型象喻卦爻之形,以阴阳、时位、承乘比应、见伏动变等情境关系揭示所象征的意义。系辞具有逻辑统一性的、类比性的例说的象喻表现方式,是《易经》具有无所不包的广阔阐释可能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经》
系辞
例说
象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比德”观念中自然和社会内在关联的“史”前基础——“比德”前史研究之一
18
作者
闾海燕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8年第1期16-19,共4页
"比德"是文化渐进的结果,其形成是先秦之前文化传统对先秦诸子文化的影响所致。"比德"是自然和社会之间一种内在性关系的表达,而这种内在性关系在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图腾含有人与自然的内在关联...
"比德"是文化渐进的结果,其形成是先秦之前文化传统对先秦诸子文化的影响所致。"比德"是自然和社会之间一种内在性关系的表达,而这种内在性关系在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图腾含有人与自然的内在关联性,是人类最早的关于人与自然内在关联的意识的体现;自然崇拜在人与自然的内在关联中实现并完成人对自身和对自然的认识,其中蕴含的内在关联性先在地奠定了"比德"的基础,可以说,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时期是"比德"的前史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德观念
自然和社会
图腾崇拜
自然崇拜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语言:从生活进入文学——文学语言论
被引量:
4
19
作者
闾海燕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0年第8期43-50,共8页
文学语言是语言从生活进入文学的结果 ,是语言由生活向文学升华的产物。形象性、表情性都不是语言文学性的本质特征 ,决定语言文学性的内在根据是转喻和隐喻功能。
关键词
语言
日常语言
文学语言
转喻
隐喻
语言文学性
全文增补中
自然美文化品性的虚拟性
20
作者
闾海燕
《常熟高专学报》
2002年第3期69-74,共6页
自然美是自然在人类包括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在内的整个文化活动影响下产生的 ,是领受了虚拟的文化品性的结果。当虚拟的文化品性处于隐性层面时 ,自然美主要表现为共同美 ;当虚拟的文化品性处于显性层面时 ,自然美主要表现为差异美。
关键词
自然美
文化品性
文化品质
虚拟性
隐性
显性
共同美
差异美
美学
审美意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葛芳:书写当下经验--“江苏文学新青年”之一
1
作者
汪政
晓华
机构
江苏省作家协会创作室
出处
《扬子江(评论)》
2011年第2期47-51,共5页
文摘
在进入葛芳的小说之前,我们先阅读了她的散文集《空庭》,由于文体的规范,散文因其非虚构而能真实地让作家敞开自我,从而使读者能更多地捕捉到写作者的许多秘密。正如葛芳自己所言:“散文在我的观念里,也许更能直接体现出与现实短兵相接的对抗。在孤独和艰难的境遇里,散文直抵心灵。它敏感的神经,牵着非理性,于无秩序的生活中,传达着无以言说的忧伤与疼痛。”(《(空庭)自序》)
关键词
新青年
文学
江苏
经验
书写
散文集
写作者
非理性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孟子“今之乐犹古之乐”辨正
被引量:
2
2
作者
闾海燕
机构
江苏省作家协会创作室
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6-191,共6页
文摘
"今之乐犹古之乐"是孟子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部分,也是受到后世诟病的主要对象。学者们大多把"今之乐"理解为"郑声"一类的音乐,并从古今对立的角度看待孟子的这一命题,得出孟子崇古非今或反对复古等相互矛盾的结论。他们的失误在于没有正确理解孟子"今之乐"的性质,没有把孟子的"今之乐"放到其思想的整体背景下作研究。根据对孟子仁义思想、政治思想及音乐观和快乐观的整体理解,孟子的"今之乐"在本质上是具有道德内涵性质的音乐;其对"今之乐犹古之乐"的阐述是在音乐的施用而非在音乐的性质和古乐今乐的对立上立论的。
关键词
今之乐犹古之乐
乐之实
与民同乐
仁义
政治
分类号
J609.2 [艺术—音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乐水乐山:孔子对“比德”的增值
被引量:
2
3
作者
闾海燕
机构
江苏省作家协会创作室
出处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66-72,共7页
文摘
"比德"审美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自然审美方式。在我国的传统语境中,始终存在着把"比德"归之于"比德"审美的倾向,出现了泛审美化的情况。"比德"分"比德"推论和"比德"审美两种。"比德"审美不仅沿袭了"比德"推论的类比认知,还附加上了审美欣赏的情感态度。孔子之"乐"就是这种根于"仁"的社会审美情感,具有仁本质和情特征。他不仅将这种审美情感倾注于"比德"的社会伦理现象,还将其移植于"比德"的自然现象,完成了"比德"推论向"比德"审美的转化。"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命题就是这个转化的开始,从而确立了孔子在中国"比德"审美史上的开山地位。
关键词
孔子
乐水乐山
比德
推类
审美
增值
Keywords
Confucius
pleasure in river and pleasure in hills
comparison
inference
Aesthetic
add wdue
分类号
B83-09 [哲学宗教—美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艺术掌握方式看艺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被引量:
1
4
作者
闾海燕
机构
江苏省作家协会创作室
出处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2年第12期57-62,共6页
文摘
艺术掌握方式是审美活动的基本方式 ,可分为审美观照和审美创造两个阶段 ,意象和形象分别是这两个阶段的产物。内容和形式首先在审美观照的意象上实现了初步的统一并为审美创造阶段形象上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形象上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意象上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的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
艺术掌握方式
意象
形象
内容
形式
统一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象征的稳定性和旁逸性及其文化意义
被引量:
1
5
作者
闾海燕
机构
江苏省作家协会创作室
出处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55-61,共7页
文摘
象征是人类理解、认识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方式。象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旁逸性。象征的稳定性既体现为象征意象与象征意义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有着相对稳定的关联关系,也表现为象征与其所属文化之间的对应关系。象征的旁逸性则是象征意义或象征意象对原有象征的"有限变异"。象征的旁逸分意义旁逸和意象旁逸,分别又有意义的正向旁逸、逆向旁逸、侧向旁逸和意象的细节旁逸、特质旁逸、意象替换。象征的稳定性和旁逸性是文化得以形成传统而又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体现文化特性、普及文化要素和推动文化发展方面都有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
象征
稳定性
旁逸性
文化圈
文化意义
Keywords
symbol
stability
overflow
cultural circle
cultural significance
分类号
I044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赋比兴”的现代诗学含义及其现代有效性
被引量:
2
6
作者
闾海燕
机构
江苏省作家协会创作室
出处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63-67,共5页
文摘
"赋比兴"自提出后就始终缠夹不清,一直未能成为纯正的诗学概念。缠夹的原因有二:一是论诗者以诗义阐释诗法,二是缺乏"赋比兴"作为表现方法的具体含义。过往的诗论都未能贴近诗歌本体来理解"赋比兴"。意象是诗的本体,是诗歌得以形构的基本单位。在现代诗学的视野中,"赋比兴"就是诗歌整体意象构造的方式。阐述了"赋"、"比"、"兴"三种意象表现方法,认为"赋比兴"不仅仅是《诗经》和古代诗歌的法则,对现代诗歌而言,也是有效的。
关键词
赋比兴
现代诗学
表现方法
本体
意象
现代有效性
Keywords
Fu
Bi and Xing
modern poetics
expression
ontology
image
modern validity
分类号
H172 [语言文字—汉语]
H319 [语言文字—英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隐喻与象征的区别
被引量:
2
7
作者
闾海燕
机构
江苏省作家协会创作室
出处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55-59,共5页
文摘
隐喻和象征在构成方式上有着共同的结构特点。学者们对隐喻和象征概念认识的模糊,是二者在使用上混而不分的主要原因。因此,理清二者的区别,将有利于更好地使用这两个概念。经考察发现,隐喻和象征在语境系统、意义系统、应用领域、意象词的使用、认知作用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区别。
关键词
隐喻
象征
语境
意象
意义
认知
Keywords
metaphor
symbolism
context
image
meaning
cognition
分类号
B83-05 [哲学宗教—美学]
I01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世说新语》人物品藻中的自然审美现象
被引量:
2
8
作者
闾海燕
机构
江苏省作家协会创作室
出处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53-57,共5页
文摘
《世说新语》人物品藻中的自然物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然审美对象。《世说新语》的人物品藻间接反映了魏晋时期的另一种自然审美意识。它不仅继承了先秦两汉儒家“比德”式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方式,也是“比德”审美意识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环,不仅深化了“比德”审美观念,也大大丰富和提升了“比德”审美方式。同时,它还具有审美范围扩大、观照角度逆转、关注焦点转换和自然物象原型化趋势等新特点。
关键词
《世说新语》
人物品藻
自然物象
审美
“比德”
Keywords
Shi Shuo Xin Yu
Charactor Review
natural object
aesthetics
"Morality Analogy"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抽象的象征:《易经》卦爻象征分析
被引量:
2
9
作者
闾海燕
机构
江苏省作家协会创作室
出处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34-38,共5页
文摘
《易经》卦爻是用象征去认识世界并产生思想的。《易经》以爻为基本单位,组合构成象征意象系统,在主体认识中形成世界万物抽象的存在形式。主体通过这种存在形式去类分万物并了解其意义,表现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卦爻象征具有两个指向:对事物形态的象征,包括静态的物形象征和动态的过程象征;对事物性质的象征,可从爻的义理象征和卦的义理象征两方面理解。
关键词
《易经》
卦爻
象征
抽象
Keywords
Book of Changes
hexagrams and lines
symbol
abstraction
分类号
B83-09 [哲学宗教—美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太极与对偶——心理与修辞研究之四
被引量:
3
10
作者
闾海燕
机构
江苏省作家协会创作室
出处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30-33,54,共5页
文摘
对偶这一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独特现象 ,既体现了辩证思维的一般特点 ,更是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产物 ,太极模式就是对偶修辞赖以产生的心理基础和思维原型。对偶体现了中国传统宇宙模式和思维模式的统一。
关键词
对偶
太极思维模式
Keywords
Antithesis
Tai Ji Mode of Thinking
分类号
H15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价值的伸张与话语的秘密——论毕飞宇的《推拿》
被引量:
1
11
作者
汪政
晓华
机构
江苏省
作家
协会
创研室
中国小说学会
江苏省作家协会创作室
出处
《百家评论》
2012年第1期43-51,共9页
基金
2011年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江苏地域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编号11ZWB003)阶段性成果
文摘
一如果对毕飞宇这些年来的创作做一个小小的编年研究,就会发现《推拿》的出现是必然的。在大多数读者和批评家眼里,毕飞宇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成长起来的作家,想象中他的小说创作走的大概是先锋实验的、现代主义的路数,其实不然,他虽然成长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之中,但却一直保持着对社会现实的情怀,说到底,毕飞宇是一个'入世'的作家。所以,与许多从同一文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青年作家不同,毕飞宇的文学主张看上去令人吃惊的'传统'。
关键词
毕飞宇
尊严
作家
盲人
道德修养
小说创作
文学创作
《推拿》
秘密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个人叙事与微观中等师范教育史
12
作者
汪政
晓华
机构
江苏省
作家
协会
江苏省作家协会创作室
出处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4年第4期4-9,共6页
文摘
个人叙事正在成为表述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其实是可以向许多领域推广的,比如师范教育,再细一点,中等师范教育,当个人叙事介入这一领域时,就可以形成微观中等师范教育史。也许,这一学制的专业教育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也许,回顾上世纪直到新世纪初,不少人的记忆依然停留在学制、专业设置,以及它的生死存亡上,然而,当尘埃落定以后,蓦然回首,许多争论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支点,许多的设想可能确实不能适应时代的大趋势,而许多现在看来依然纠缠不清的悬案向后再推若干年,结果也就瓜熟蒂落,结论水到渠成。
关键词
师范教育史
个人叙事
微观
中等师范教育
历史与现实
专业教育
专业设置
尘埃落定
分类号
G659.29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比喻修辞的转换与“比德”观念的演进
13
作者
闾海燕
闾汉原
机构
江苏省作家协会创作室
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
出处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50-54,共5页
文摘
比喻是"比德"自然审美的基本观照方式。比喻的三种不同形式分别构成了三种不同的"比德"审美观照方式:明喻构成了说明性"比德"审美,暗喻构成了摹态性"比德"审美,(整体性的)借喻构成了象征性"比德"审美。比喻修辞的转换表明,随着"比德"审美观念的演进和深化,自然物象与人物特征在结合方式、结构位置和关联程度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表现出了各自的特点。
关键词
比喻
“比德”
说明性
摹态性
象征性
Keywords
analogy
"comparison"
referential
metaphorical
symbolic
分类号
B83-0 [哲学宗教—美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易经》思维方式的诗性品质
14
作者
闾海燕
机构
江苏省作家协会创作室
出处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42-45,共4页
文摘
《易经》的思维方式极具诗性品质,是美学性质的。《易经》思维方式的诗性品质由以下三种特质构成:"类"性思维特质规定了《易经》思维方式的基本性质,构建了《易经》思维方式诗性品质的总体框架;"象"性思维特质凸显了《易经》思维方式的唯象特征,生成了《易经》思维方式诗性品质的运思模式;"悟"性思维特质揭示了《易经》思维方式的心理机制,形成了《易经》思维方式诗性品质的心理特征。
关键词
《易经》
思维方式
诗性品质
类
象
悟
Keywords
Book of Changes
thinking mode
poetic quality
analogist
image
retrospective
分类号
I01 [文学—文学理论]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祜乐山水:大美审美中的主体意识
15
作者
闾海燕
机构
江苏省作家协会创作室
出处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第3期27-33,共7页
文摘
大美审美是中国自然审美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大美研究离不开大美审美主体的研究,大美审美主体意识的研究是大美审美研究的基础。在具体的大美审美活动中,其主体意识主要包括时间意识、生命意识和价值观念。审美主体的时间意识是大美审美主体赋予审美对象的一个新的维度,它使得大美成为时间维度上的存在物并在时间维度上获得了意义;审美主体的生命意识是时间意识在审美主体个体方面的特殊表现,是人生短暂与时间无穷之间不可缓和的矛盾在主体方面的反映,在情感特征上主要表现为审美主体因自身无法与大美相较的生命短促感而来的审美悲情;审美主体的价值观念表现了审美主体意欲克服时间无穷与生命有限的矛盾、把外在于人的无限时空与人的存在一体化的主观追求,在人生存在的虚空中注入与具有绝对价值和意义真实的大美相对应的个体价值,作为个体生命对抗生存空虚的保证。审美主体的时间意识、生命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中国大美审美的重要因素,在对大美的审美观照中,这些主体意识最终表现为审美主体效法自然、追随自然的渴求和达致与天地合一、与日月同辉的境界的追求。
关键词
大美
审美主体
主体意识
时间意识
生命意识
价值观念
Keywords
super-beauty
aesthetic subject
subject consciousness
time consciousness
life consciousness
Idea of values
分类号
B83-0 [哲学宗教—美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比体和赋体:象征性诗歌意象研究
16
作者
闾海燕
机构
江苏省作家协会创作室
出处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9年第7期86-90,共5页
文摘
象征性诗歌是以意象暗示、呈现象征意义的。其意象的构成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意象与意象间具有的比喻关系构成的,即比体象征;一种是以意象的连续的铺展、延伸构成的,即赋体象征。这两种象征意象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弄清它们的构成方式及其特点,将有助于我们的诗歌创作和诗歌鉴赏。
关键词
诗歌
象征
意象
比体
赋体
Keywords
poetry
symbol
imagery
figurative symbolism
descriptive symbolism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例说的象喻:《易经》系辞象喻分析
17
作者
闾海燕
机构
江苏省作家协会创作室
出处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第3期22-28,共7页
文摘
系辞以类比性的例说的象喻构筑了具有与卦爻相对应的逻辑统一性的具象模型以为卦爻的喻象,进而喻示卦爻。系辞以文字模型象喻卦爻模型,喻示卦爻之形的阴阳、时位、承乘比应、见伏动变等情境关系;同时,系辞还以文字模型象喻卦爻之形,以阴阳、时位、承乘比应、见伏动变等情境关系揭示所象征的意义。系辞具有逻辑统一性的、类比性的例说的象喻表现方式,是《易经》具有无所不包的广阔阐释可能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易经》
系辞
例说
象喻
Keywords
Yijing
, copulative
examples
image allegory
分类号
B2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比德”观念中自然和社会内在关联的“史”前基础——“比德”前史研究之一
18
作者
闾海燕
机构
江苏省作家协会创作室
出处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8年第1期16-19,共4页
文摘
"比德"是文化渐进的结果,其形成是先秦之前文化传统对先秦诸子文化的影响所致。"比德"是自然和社会之间一种内在性关系的表达,而这种内在性关系在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图腾含有人与自然的内在关联性,是人类最早的关于人与自然内在关联的意识的体现;自然崇拜在人与自然的内在关联中实现并完成人对自身和对自然的认识,其中蕴含的内在关联性先在地奠定了"比德"的基础,可以说,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时期是"比德"的前史阶段。
关键词
比德观念
自然和社会
图腾崇拜
自然崇拜
Keywords
Bieder
nature and society
totem worship
natural worship
分类号
B82-054.9 [哲学宗教—伦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语言:从生活进入文学——文学语言论
被引量:
4
19
作者
闾海燕
机构
江苏省作家协会创作室
出处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0年第8期43-50,共8页
文摘
文学语言是语言从生活进入文学的结果 ,是语言由生活向文学升华的产物。形象性、表情性都不是语言文学性的本质特征 ,决定语言文学性的内在根据是转喻和隐喻功能。
关键词
语言
日常语言
文学语言
转喻
隐喻
语言文学性
分类号
I045 [文学—文学理论]
全文增补中
题名
自然美文化品性的虚拟性
20
作者
闾海燕
机构
江苏省作家协会创作室
出处
《常熟高专学报》
2002年第3期69-74,共6页
文摘
自然美是自然在人类包括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在内的整个文化活动影响下产生的 ,是领受了虚拟的文化品性的结果。当虚拟的文化品性处于隐性层面时 ,自然美主要表现为共同美 ;当虚拟的文化品性处于显性层面时 ,自然美主要表现为差异美。
关键词
自然美
文化品性
文化品质
虚拟性
隐性
显性
共同美
差异美
美学
审美意识
Keywords
natural beauty
cultural quality
fictitiousness
covertness
overtness
分类号
B83-066 [哲学宗教—美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葛芳:书写当下经验--“江苏文学新青年”之一
汪政
晓华
《扬子江(评论)》
201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孟子“今之乐犹古之乐”辨正
闾海燕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乐水乐山:孔子对“比德”的增值
闾海燕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从艺术掌握方式看艺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闾海燕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象征的稳定性和旁逸性及其文化意义
闾海燕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赋比兴”的现代诗学含义及其现代有效性
闾海燕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隐喻与象征的区别
闾海燕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世说新语》人物品藻中的自然审美现象
闾海燕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6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抽象的象征:《易经》卦爻象征分析
闾海燕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太极与对偶——心理与修辞研究之四
闾海燕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2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价值的伸张与话语的秘密——论毕飞宇的《推拿》
汪政
晓华
《百家评论》
201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个人叙事与微观中等师范教育史
汪政
晓华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比喻修辞的转换与“比德”观念的演进
闾海燕
闾汉原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易经》思维方式的诗性品质
闾海燕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祜乐山水:大美审美中的主体意识
闾海燕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比体和赋体:象征性诗歌意象研究
闾海燕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例说的象喻:《易经》系辞象喻分析
闾海燕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比德”观念中自然和社会内在关联的“史”前基础——“比德”前史研究之一
闾海燕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语言:从生活进入文学——文学语言论
闾海燕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0
4
全文增补中
20
自然美文化品性的虚拟性
闾海燕
《常熟高专学报》
200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