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平台办公室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杨欣 颜伟 +1 位作者 朱银 毛晓英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461-463,共3页
为实现平台办公室信息管理的自动化,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采用ASP.NET和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设计"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平台办公室信息管理系统",用以辅助存储、管理平台办公室信息资源。主要介绍该系统的架构、功能设计等... 为实现平台办公室信息管理的自动化,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采用ASP.NET和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设计"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平台办公室信息管理系统",用以辅助存储、管理平台办公室信息资源。主要介绍该系统的架构、功能设计等内容,并详细描述信息管理系统的工作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管理系统 文档管理 资源 SQL SERVER 平台
下载PDF
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智能检索系统的设计研究
2
作者 杨欣 颜伟 朱银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82-484,共3页
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智能检索系统是基于本体和语义网相关技术进行设计,实现具有简洁易用的人机交互界面的智能检索系统,系统支持通过各种自然语言形式描述的查询条件实现对种质资源内容语义层面的智能检索。主要介绍了系统架构、主要功... 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智能检索系统是基于本体和语义网相关技术进行设计,实现具有简洁易用的人机交互界面的智能检索系统,系统支持通过各种自然语言形式描述的查询条件实现对种质资源内容语义层面的智能检索。主要介绍了系统架构、主要功能设计、农业种质资源本体构建等内容,并详细描述了资源语义标注、智能检索处理的相关业务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本体 种质资源 语义网 智能检索
下载PDF
江苏省作物种质资源共享与利用状况调查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勇 蔡士宾 +1 位作者 杨欣 王才林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03-406,共4页
采取分层整群抽取的方法,以项目组为单位抽取了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从事作物种质资源共享与利用研究的87名科研人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种质资源共享与利用状况,主要涉及作物种质资源需求状况、发掘创新研究状况等,并对江苏省作物种质... 采取分层整群抽取的方法,以项目组为单位抽取了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从事作物种质资源共享与利用研究的87名科研人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种质资源共享与利用状况,主要涉及作物种质资源需求状况、发掘创新研究状况等,并对江苏省作物种质资源共享与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种质资源 共享 利用
下载PDF
人工海水胁迫下小麦种质资源的耐盐性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29
4
作者 吴纪中 刘妍妍 +6 位作者 王冲 沈振国 蔡士宾 张巧凤 夏妍 王桂萍 陈亚华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48-953,共6页
利用人工配制的海水筛选耐盐性较好的小麦品种,为沿海滩涂地区的小麦耐盐育种提供重要信息。本研究利用人工海水处理的方法,对363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了芽期耐盐性初步鉴定,筛选出芽期耐盐性为1级的小麦种质28份。进一步对芽期耐盐性较好... 利用人工配制的海水筛选耐盐性较好的小麦品种,为沿海滩涂地区的小麦耐盐育种提供重要信息。本研究利用人工海水处理的方法,对363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了芽期耐盐性初步鉴定,筛选出芽期耐盐性为1级的小麦种质28份。进一步对芽期耐盐性较好的48份小麦种质进行了苗期耐盐性鉴定,并对其耐盐指标进行隶属值模糊评价分析,从中鉴定出了2个苗期耐盐性较强的小麦种质,分别为淮麦31和红壳洋麦。依据来源的不同,发现小麦种质资源的芽期耐盐性大小依次为地方品种>育成品种>国外引进品种。小麦芽期与苗期的耐盐性相关分析表明,二者相关性极低(r=-0.00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耐盐 筛选 鉴定 人工海水
原文传递
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籽粒铅、镉、锌积累差异性分析及低积累品种筛选 被引量:18
5
作者 陈亚茹 张巧凤 +3 位作者 付必胜 蔡士宾 吴纪中 陈亚华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3-399,共7页
[目的]本文旨在筛选籽粒重金属低积累型作物品种,以减少污染农田重金属进入食物链。[方法]采用重金属污染农田原位筛选方式,研究了261份小麦微核心种质的籽粒对重金属铅(Pb)、镉(Cd)、锌(Zn)积累的差异。[结果]污染农田土壤Pb、Cd、Zn... [目的]本文旨在筛选籽粒重金属低积累型作物品种,以减少污染农田重金属进入食物链。[方法]采用重金属污染农田原位筛选方式,研究了261份小麦微核心种质的籽粒对重金属铅(Pb)、镉(Cd)、锌(Zn)积累的差异。[结果]污染农田土壤Pb、Cd、Zn含量分别为449.2、2.4、532.9 mg·kg^(-1),均超过我国土壤环境质量Ⅱ级标准(GB 15618—1995)。261个品种(品系)的小麦籽粒Pb、Cd、Zn的积累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其变幅分别为0.002~0.920、0.010~0.853、45.773~121.081mg·kg^(-1)。以GB 2762—2012和NY 861—2004的限量(Pb含量≤0.2 mg·kg^(-1)、Cd含量≤0.1 mg·kg^(-1)、Zn含量≤50 mg·kg^(-1))为评价标准,其中有92个小麦样品Pb超标,超标率为35.2%;Cd超标样品为251个,超标率达96.2%;Zn超标样品有254个,超标率达97.3%。[结论]13个Pb低积累品种(品系)(Pb含量低于0.020 mg·kg^(-1)):‘松蕊麦(四号)’‘云麦34’‘石家庄54’‘赤壳’‘本地黄花麦’‘托克逊1号’‘泰山1号’‘和尚麦’‘白蒲(落青)’‘早五天’‘钱交麦’‘他诺瑞’‘台中23’;10个Cd低积累品种(品系)(Cd含量小于0.1 mg·kg^(-1)):‘白条鱼’‘青春28’‘半截芒’‘红金包银’‘大粒半芒’‘碱麦’‘红冬麦’‘白齐头’‘托克逊1号’‘涿鹿冬麦’;6个Zn低积累品种(品系):‘红金包银’‘秃芒麦’‘日喀则8号’‘温麦6号’‘托克逊1号’‘红须麦’。其中‘托克逊1号’为Pb、Zn、Cd低积累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小麦微核心种质 积累差异 品种筛选
下载PDF
抗黑条矮缩病水稻品种资源的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7
6
作者 方先文 张云辉 +2 位作者 张所兵 林静 汪迎节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68-1171,1187,共5页
近年来,水稻黑条矮缩病严重影响我国水稻生产,培育高抗黑条矮缩病的水稻新品种迫在眉睫。获得抗性好的水稻资源是育种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对保存的2000份水稻地方品种连续2年设置2个试验点的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初步筛选出连续2年没有发... 近年来,水稻黑条矮缩病严重影响我国水稻生产,培育高抗黑条矮缩病的水稻新品种迫在眉睫。获得抗性好的水稻资源是育种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对保存的2000份水稻地方品种连续2年设置2个试验点的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初步筛选出连续2年没有发病的资源38份。对这38份中农艺性状较好的6份粳稻资源进行人工室内接虫鉴定,获得高抗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水稻资源1份。与感病对照相比,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在抗病品种体内的表达量下降71.5倍,表明抗病品种对RBSDV在体内的复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育种和抗性基因的定位、克隆奠定了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黑条矮缩病 资源筛选
原文传递
基于重组自交系群体的水稻粒形QTL定位 被引量:10
7
作者 方先文 张云辉 +3 位作者 肖西林 张所兵 林静 汪迎节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共7页
以云南省地方籼稻品种扎西玛与江苏省著名优质粳稻品种南粳46杂交获得的水稻重组自交系群体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各株系籽粒长度、籽粒宽度、籽粒长宽比和籽粒厚度4个性状,结合利用202个SSR分子标记构建的该群体分子连锁图谱对控制水稻粒... 以云南省地方籼稻品种扎西玛与江苏省著名优质粳稻品种南粳46杂交获得的水稻重组自交系群体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各株系籽粒长度、籽粒宽度、籽粒长宽比和籽粒厚度4个性状,结合利用202个SSR分子标记构建的该群体分子连锁图谱对控制水稻粒形相关性状的QTL进行分析。共检测到17个加性QTL。其中粒长相关的3个,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扎西玛;粒宽相关的3个,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南粳46;籽粒长宽比相关的6个,其中5个QTL增效等位基因来自扎西玛;粒厚相关的5个,其中4个增效等位基因来自南粳46。经与前人研究结果比对,共发现2个粒形新位点,分别控制粒长和粒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重组自交系 粒形 QTL
下载PDF
小麦纹枯病抗性QTL遗传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蒋彦婕 朱芳芳 +2 位作者 蔡士宾 吴纪中 张巧凤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22-1226,共5页
以Niavt14和徐州25杂交的重组自交系遗传群体为材料,研究小麦纹枯病抗性QTL。通过3年表型数据分析,结合构建的重组自交系遗传图谱,共检测到3个与纹枯病抗性相关的QTL。其中,染色体2B上检测到2个,分别是Qses.jaas-2b1、Qses.jaas-2b2。Qs... 以Niavt14和徐州25杂交的重组自交系遗传群体为材料,研究小麦纹枯病抗性QTL。通过3年表型数据分析,结合构建的重组自交系遗传图谱,共检测到3个与纹枯病抗性相关的QTL。其中,染色体2B上检测到2个,分别是Qses.jaas-2b1、Qses.jaas-2b2。Qses.jaas-2b1在连续2年田间接种鉴定中可解释5.46%和8.56%的表型变异,Qses.jaas-2b2在连续3年的田间纹枯病接种鉴定中可解释6.04%、8.10%、12.92%的表型变异。在染色体7D上检测到1个抗性QTL:Qses.jaas-7d,最高可解释11.25%的表型变异。说明与纹枯病抗性相关的QTLs有可能存在于小麦染色体2B和7D连锁群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纹枯病 分子标记 遗传图谱 QTL
下载PDF
与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48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 被引量:6
9
作者 付必胜 刘颖 +5 位作者 张巧凤 吴小有 高海东 蔡士宾 戴廷波 吴纪中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07-312,共6页
Pm48为本实验室鉴定的一个抗白粉病新基因。为精细定位该基因,利用混池ddRAD测序鉴定了81个与该基因关联的序列,开发了STS标记Xmp931,转化了CAPS标记Xmp928、Xmp930和Xmp936;同时,利用粗山羊草基因组序列开发了71个基因组SSR标记,定位... Pm48为本实验室鉴定的一个抗白粉病新基因。为精细定位该基因,利用混池ddRAD测序鉴定了81个与该基因关联的序列,开发了STS标记Xmp931,转化了CAPS标记Xmp928、Xmp930和Xmp936;同时,利用粗山羊草基因组序列开发了71个基因组SSR标记,定位了其中的Xmp1089和Xmp1112。在115个宁糯麦1号′Tabasco衍生的F2:3家系中,Xmp928与目的基因共分离,Xmp1112位于近着丝粒方向处距抗病基因3.1 c M。在671个纯合感病家系中,标记Xmp928仍与目的基因共分离。利用3个中国春5DS缺失系,最终将Pm48定位在小麦5DS上0.63–0.67的臂区段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抗白粉病基因 分子标记 混池ddRAD测序
下载PDF
小麦纹枯病抗源的遗传多样性及抗性基因位点SSR标记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颖 张巧凤 +6 位作者 付必胜 蔡士宾 蒋彦婕 张志良 邓渊钰 吴纪中 戴廷波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671-1681,共11页
为揭示小麦纹枯病抗源的遗传多样性,发掘优异的抗性种质,利用沟带接种法对前期筛选出的88份抗性种质进行了3年田间抗性鉴定,鉴定出抗或中抗纹枯病的小麦种质32份。利用分布于全基因组的SSR标记对这些抗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59个SSR... 为揭示小麦纹枯病抗源的遗传多样性,发掘优异的抗性种质,利用沟带接种法对前期筛选出的88份抗性种质进行了3年田间抗性鉴定,鉴定出抗或中抗纹枯病的小麦种质32份。利用分布于全基因组的SSR标记对这些抗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59个SSR标记共检测到308个等位变异,每个标记可以检测到2~13个等位基因,平均5.2个;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的变异范围为0.12~0.89,平均为0.61,表明材料的遗传丰富度较高。根据聚类分析和主成分(PCA)分析,32份小麦纹枯病抗源按照遗传相似系数可划分为2个组群,国外引进品种和国内改良品种聚为一类,国内农家品种聚为一类,并且与地理分布特征相符。利用与纹枯病抗性QTL紧密连锁的14个SSR标记对32份抗源进行基因型分析,发现与抗性QTL连锁的2BS上的Xwmc154和7DS上的Xbarc126普遍存在,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武农148、陕983、陕农78、Coker 983、H-Line、Mason和Compair中仅检测到一个已报道的抗病QTL,而在Tyalt中没有检测到已知抗病QTL,这些材料有可能携带新的纹枯病抗性基因/QTL,可以在育种中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纹枯病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PCA分析 QTL
下载PDF
水稻温敏型叶片白化突变体tsa1的表型鉴定和基因定位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钰龙 刘峰 +4 位作者 周坤能 苏晓妹 方先文 张云辉 鲍依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754-1763,共10页
一个由甲磺酸乙酯(EMS)诱变宁粳36水稻品种获得的温敏型叶片白化突变体tsa1在低温条件下(20-24℃)表现叶片白化,但在较高温度下(28-32℃)叶色与野生型无显著差异。突变体白化叶片中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与野生型相比显著下降... 一个由甲磺酸乙酯(EMS)诱变宁粳36水稻品种获得的温敏型叶片白化突变体tsa1在低温条件下(20-24℃)表现叶片白化,但在较高温度下(28-32℃)叶色与野生型无显著差异。突变体白化叶片中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与野生型相比显著下降。显微观察发现突变体白化组织中正常叶绿体数量稀少,包含大量小型的异常叶绿体,进一步用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异常叶绿体中无发育完整的类囊体片层结构,表明该突变体中叶绿体发育存在严重缺陷。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单个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tsa1与南京11杂交所得的F2群体中的368个隐性极端个体,将该突变基因定位于第5染色体长臂163 kb的范围内。本研究为该基因的图位克隆及功能解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L) 温敏型 白化 突变体 叶绿体发育
下载PDF
水稻矮秆多分蘖突变体mz3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被引量:5
12
作者 苏晓妹 方宇星 +4 位作者 刘钰龙 刘峰 张所兵 张云辉 鲍依群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79-486,共8页
通过EMS诱变粳稻品种中花11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矮秆多分蘖突变体mz3。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并利用mz3与籼稻品种南京11杂交建立的F2群体,将该基因定位在水稻第6染色体长臂上的SSR标记RM19353与RM510之间约747kb范... 通过EMS诱变粳稻品种中花11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矮秆多分蘖突变体mz3。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并利用mz3与籼稻品种南京11杂交建立的F2群体,将该基因定位在水稻第6染色体长臂上的SSR标记RM19353与RM510之间约747kb范围内。由于该区间包含控制水稻株高和分蘖的D3基因,结合表型分析,推测突变基因与D3可能为一对等位基因。设计7对引物分别对中花11与突变体mz3的基因进行测序,结果显示,与中花11相比,D3基因在mz3中第636位核苷酸由G突变为A,使得编码色氨酸的密码子TGG突变为终止密码子TGA,导致翻译提前终止。进一步对定位群体中10个隐性极端个体测序,结果显示所有极端个体都带有该突变位点。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突变体编码的D3蛋白与野生型一样定位在细胞核中,荧光双分子互补试验结果表明,突变体D3蛋白不能与D14蛋白发生互作,推测突变体编码的D3截短蛋白缺少了与D14互作的氨基酸序列,从而阻碍了独脚金内酯信号传递。因此,mz3表型很可能由D3基因突变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矮秆多分蘖 D3 基因定位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小麦种子发芽率测试 被引量:4
13
作者 朱银 颜伟 +2 位作者 杨欣 张仙义 周莉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1-113,共3页
以534份发芽率水平不同的小麦品种种子为样品,采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采集光谱数据,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其发芽率的无损测定校正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留一法交叉验证、外部验证。结果表明,经一阶导数和多元散射校正(MSC)预处理后... 以534份发芽率水平不同的小麦品种种子为样品,采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采集光谱数据,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其发芽率的无损测定校正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留一法交叉验证、外部验证。结果表明,经一阶导数和多元散射校正(MSC)预处理后,对7 502.3~4 246.8 cm-1波段范围所建模型的预测性能最佳,校正集决定系数R2为0.914 4,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E)为7.38,平均绝对误差为5.925%;验证集决定系数R2为0.904 4,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P)为7.91,平均绝对误差为6.467%。近红外光谱与种子发芽率具有较高相关性,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测定小麦种子发芽率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小麦 发芽率
下载PDF
人工加速老化对小麦种子活力和品质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朱银 颜伟 +2 位作者 杨欣 张仙义 周莉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6-146,147,148,共3页
利用高温高湿人工加速老化的方法,模拟3个小麦品种种子的自然老化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种子在老化过程中,发芽率、硬度、吸水率、面团稳定时间等指标都呈整体下降趋势,种子老化对小麦形态品质、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都产生了不同程度... 利用高温高湿人工加速老化的方法,模拟3个小麦品种种子的自然老化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种子在老化过程中,发芽率、硬度、吸水率、面团稳定时间等指标都呈整体下降趋势,种子老化对小麦形态品质、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小麦种子活力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种子活力与吸水率、面团稳定时间、硬度等指标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加速老化 小麦 种子活力 品质性状 相关性分析
全文增补中
金银花、银杏叶复合饮料的研制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振东 蒋彦婕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03-305,共3页
以金银花和银杏叶为原料,探讨金银花、银杏叶复合饮料制备的工艺配方。结果表明,金银花和银杏叶在料水质量比分别为1∶15和1∶10时出汁率较高;金银花、银杏叶复合饮料的最佳配方为:22%金银花汁、10%银杏叶汁、8%白砂糖、0.13%柠檬酸、0... 以金银花和银杏叶为原料,探讨金银花、银杏叶复合饮料制备的工艺配方。结果表明,金银花和银杏叶在料水质量比分别为1∶15和1∶10时出汁率较高;金银花、银杏叶复合饮料的最佳配方为:22%金银花汁、10%银杏叶汁、8%白砂糖、0.13%柠檬酸、0.1%复合稳定剂甲基纤维素钠(CMC-Na)和0.1%黄原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 银杏叶 复合饮料 出汁率 工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