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DCA持续质量改进理论在免疫风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及评价 被引量:10
1
作者 孔小阳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4年第9期173-175,共3页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免疫风湿科护理安全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择2012牟1月~2012年12月在本科住院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干燥综合征等常见病、多发病患者,以运用持续质量改进前的患者作...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免疫风湿科护理安全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择2012牟1月~2012年12月在本科住院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干燥综合征等常见病、多发病患者,以运用持续质量改进前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共503例,以持续质量改进后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共478例,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安全事件”及“服药安全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安全事件”及“服药安全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能明显降低免疫风湿科患者“护理安全事件”及“服药安全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质量改进 免疫风湿科 护理安全事件 服药安全事件
下载PDF
统筹细化护理对风湿免疫患者效果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陆珉 高虹 金静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0年第12期27-30,共4页
目的探讨统筹细化护理对于风湿免疫患者的作用及对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方法本院于2018年1月起实施统筹细化护理,从2018年1月—2019年1月实施后护理的风湿免疫疾病患者中选取46例患者纳入统筹组,从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实施前护理... 目的探讨统筹细化护理对于风湿免疫患者的作用及对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方法本院于2018年1月起实施统筹细化护理,从2018年1月—2019年1月实施后护理的风湿免疫疾病患者中选取46例患者纳入统筹组,从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实施前护理的风湿免疫疾病患者中选取46例患者纳入常规组,统计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评估两组临床护理质量及护理效率,对比患者服药精准度,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结果统筹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7%,常规组为21.74%,统筹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统筹组护理效率、护理质量均高于常规组(P<0.05);统筹组患者服药精准率为93.48%,常规组为67.39%,统筹组服药精准度高于常规组(P<0.05);统筹组患者总满意率为95.65%,常规组为80.43%,统筹组患者满意度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统筹细化护理可降低风湿免疫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与质量,改善患者服药精准度,提升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免疫疾病 统筹法 并发症 护理效率
下载PDF
多学科协作在免疫风湿性疾病皮肤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3
作者 欧阳涛 周丙娟 孔小阳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3年第5期140-142,共3页
总结5例风湿性疾病并发皮肤损伤患者的多学科协作(Multi disciplinary team, MDT)伤口护理经验,包括组建MDT团队、制定团队成员工作职责、MDT管理模式流程、个体化护理等,认为多学科协作在免疫风湿性疾病皮肤损伤患者治疗和护理中可以... 总结5例风湿性疾病并发皮肤损伤患者的多学科协作(Multi disciplinary team, MDT)伤口护理经验,包括组建MDT团队、制定团队成员工作职责、MDT管理模式流程、个体化护理等,认为多学科协作在免疫风湿性疾病皮肤损伤患者治疗和护理中可以改善患者负面情绪,能够有效地促进免疫风湿性疾病皮肤损伤患者的病情恢复、缩小创面面积、降低其皮肤损伤情况,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协作 免疫风湿性疾病 皮肤损伤 护理体会
下载PDF
甲氨蝶呤合用艾拉莫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 被引量:3
4
作者 金静 高虹 陆珉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0年第9期43-46,共4页
目的观察甲氨蝶呤合用艾拉莫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9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92例患者以随机数字法均分后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MTX)治疗,观察组给予MTX合... 目的观察甲氨蝶呤合用艾拉莫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9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92例患者以随机数字法均分后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MTX)治疗,观察组给予MTX合用艾拉莫德治疗,治疗一个疗程(6个月)后,评估两组临床疗效,同时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类风湿因子(RF)、红细胞沉降率(血沉,ESR)水平的变化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数据并据此计算疾病活动性评分28(DAS28),观察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评估用药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09%,观察组整体疗效水平与总临床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开展后,两组患者晨僵时间、关节压痛压痛数与肿胀数,DAS28评分,血清CRP、TNF-α、IL-6、IL-8、RF、ESR均较治疗前好转,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7.39%,对照组为8.7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甲氨蝶呤合用艾拉莫德能够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更为有效的抑制患者炎性反应、缓解病情,且用药安全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甲氨喋呤 艾拉莫德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分阶段运动方案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金静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2年第2期76-79,共4页
目的探讨分阶段运动方案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9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5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划分为常规组和加强组,每组各27例。常规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护理,加强组在... 目的探讨分阶段运动方案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9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5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划分为常规组和加强组,每组各27例。常规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护理,加强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强分阶段运动方案锻炼。训练3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对两组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估。结果护理前,两组晨僵时间、VAS评分、握力、SAS评分及ADL评分各项数据及生活质量各项评估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3个月后,加强组晨僵时间、VAS评分、SA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握力和ADL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3个月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护理前显著升高(P<0.05),且加强组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阶段运动方案治疗配合常规药物及康复护理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护理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阶段运动 类风湿性关节炎 护理 生活质量
下载PDF
网络随访护理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疾病活动度及功能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孔小阳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9年第24期4086-4088,共3页
目的探讨网络随访护理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疾病活动度及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12月该院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9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出院后行常规性护理随访,观察组出院后实施网络... 目的探讨网络随访护理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疾病活动度及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12月该院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9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出院后行常规性护理随访,观察组出院后实施网络随访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自护能力、疾病活动度、功能状态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自护能力总评分及生活质量总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功能状态评分、疾病活动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网络的随访护理能有效提高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自护能力,控制病情,改善患者功能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随访护理 类风湿关节炎 功能状态 疾病活动度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狼疮肾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21
7
作者 任义乐 冯学兵 +14 位作者 邹耀红 潘文友 王向党 潘解萍 张缪佳 陶娟 张育 谭魁麟 李晶 丁翔 钱先 达展云 王美美 陈志伟 孙凌云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973-976,共4页
目的 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狼疮肾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 收集1999至2012年江苏省15所医院共2 078例SLE患者首次住院临床资料,将其分为狼疮肾炎组与非狼疮肾炎组,差异统计学意义比较采用秩和U检验、x2检验,应用Cox回归... 目的 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狼疮肾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 收集1999至2012年江苏省15所医院共2 078例SLE患者首次住院临床资料,将其分为狼疮肾炎组与非狼疮肾炎组,差异统计学意义比较采用秩和U检验、x2检验,应用Cox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1)狼疮肾炎组883例(42.5%),其平均发病年龄明显低于非狼疮肾炎组[(30±11)岁比(32±12)岁,P<0.01].(2)狼疮肾炎组心肺受累、神经精神受累、胃肠受累、血液受累、眼部受累、入院时SLEDAI评分>9分及出院时SLEDAI评分>9分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狼疮肾炎组(31.5%、7.9%、13.9%、69.0%、1.5%、77.4%及29.8%比18.8%、5.1%、6.8%、63.1%、0.3%、43.1%及8.1%,均P<0.01).(3)狼疮肾炎组首次住院后1、5年死亡率明显高于非狼疮肾炎组(7.2%、15.0%比3.1%、6.3%,均P<0.01).(4)狼疮肾炎组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是神经精神受累(HR 2.46)、出院时SLEDAI评分>9分(HR2.34)、血肌酐升高(HR2.21)及丙氨酸转氨酶和(或)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HR2.09),保护因素是糖皮质激素治疗(HR0.18).结论 狼疮肾炎是年轻早期SLE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且易同时并发其他重要器官受累,病情活动度高、治疗困难,尤其在神经精神受累、血肌酐升高或转氨酶升高时预后更差,糖皮质激素治疗有助于改善狼疮肾炎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肾炎 临床特点 预后
原文传递
195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首发表现和起病特点的回顾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郭雨凡 孙凌云 +13 位作者 邹耀红 潘文友 王向党 潘解萍 张缪佳 陶娟 张育 谭魁麟 李晶 丁翔 钱先 达展云 王美美 陈志伟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5-107,共3页
目的 分析江苏省15所医院近10年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住院患者的首发表现和起病特点。方法 由各参研单位根据统一方式收集病历资料,汇总建立资料数据库,进行回顾分析,组间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①入选病例共1958例,男... 目的 分析江苏省15所医院近10年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住院患者的首发表现和起病特点。方法 由各参研单位根据统一方式收集病历资料,汇总建立资料数据库,进行回顾分析,组间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①入选病例共1958例,男女比例1:15.0。②首发症状明确者1798例,最多见的是皮肤黏膜损害(769例,占42.8%)和关节炎(697例,占38.8%)。其中皮肤黏膜损害主要表现为颊部红斑(706例)。在首发症状中与男性相比,女性关节炎比例显著增高。③所有病例在首次住院时均有多器官多系统受累:皮肤黏膜受累(82.3%)最为常见;血液系统损害:74.0%出现血细胞3系中至少1系减低;肌肉骨骼受累以关节炎(1156例,占56.5%)明显多于肌炎(51例);发现蛋白尿1046例,血尿385例,肾活检病理显示以Ⅳ型肾炎为主。结论 ①SLE住院患者以女性为主,男女比例1:15.0。②皮肤黏膜损害和关节炎是SLE的最常见首发表现;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出现关节炎。③初次住院病例受累最多的器官或系统为皮肤黏膜、血液、关节和肾脏,肾活检病理显示以Ⅳ型病变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回顾性研究 临床表现
原文传递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补体C3变化及临床意义探讨 被引量:13
9
作者 袁风红 孙凌云 +13 位作者 潘文友 王向党 潘解萍 张缪佳 张育 谭魁麟 李晶 陈志伟 丁翔 钱先 达展云 陶娟 王美美 邹耀红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11-615,共5页
目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补体进行测定并进行临床意义探讨。方法由各参研单位根据统一方式收集病历资料,总结江苏省1999-2009年间住院1405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补体与SLE临床表现、免疫学指标、疾病活动间的关系。统计学... 目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补体进行测定并进行临床意义探讨。方法由各参研单位根据统一方式收集病历资料,总结江苏省1999-2009年间住院1405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补体与SLE临床表现、免疫学指标、疾病活动间的关系。统计学处理组间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检验,非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相关性研究采用LogisticRegression分析。结果1405例SLE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其中补体c3降低组1042例,补体c3正常组363例,通过对照研究,补体c3降低组入院年龄、病程、住院次数、浆膜炎、胃肠道累及、肝脾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血清肌酐、尿蛋白、抗核抗体、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Sm抗体、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积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RegreSSion分析显示CRP(OR:0.396,0.254-0.617,P=0.000)、抗核抗体(OR:2.907,1.267.6.670,P=-0.012)、尿蛋白(OR:1.702,1.043-2.779,P=0.033)及入院SLEDAI评分(OR=0.930,0.886-0.975,P=0.003)是与补体c3降低有显著相关的因素。结论补体c3作为SEE常用的临床检测指标,与SEE病情活动密切相关,也是肾累及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回顾性研究 补体3
原文传递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活动性发热特点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袁风红 孙凌云 +13 位作者 潘文友 王向党 潘解萍 张缪佳 张育 谭魁麟 李晶 陈志伟 丁翔 钱先 达展云 陶娟 王美美 邹耀红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666-670,共5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EE)患者活动性发热的临床特点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由各参研单位根据统一方式收集病历资料,总结江苏省1999-2009年住院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情况,分析发热与SLE的临床表现、免疫学指标、疾病活动及治...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EE)患者活动性发热的临床特点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由各参研单位根据统一方式收集病历资料,总结江苏省1999-2009年住院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情况,分析发热与SLE的临床表现、免疫学指标、疾病活动及治疗情况间的关系。组间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762例SLE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其中活动性发热患者729例,非发热患者1033例,通过对照研究,发热组入院年龄、是否初治、光敏感、浆膜炎、神经精神系统累及、肝脾淋巴结肿大、血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丙氨酸转氨酶(ALT):白蛋白、血清肌酐、补体C3、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Sm抗体、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既往治疗与非发热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白细胞异常[比值比(OR):1.396,95%可信区间(CI)1.114~1.711,P=0.004]、CRP(OR=1.005,95%CI1.002~1.009,P=0.002)、ALT(OR=1.003,95%CI1.001~1.005,P=0.005)、血清肌酐(or=0.997,95%C10.995~0.999,P=0.007)、血红蛋白(OR=0.986,95%CI,0.981~0.992,P=0.000)、入院年龄(OR=0.984,95%C10.974。0.993,P=0.001)及环磷酰胺应用比例(OR:0.557,95%C10.382-0.813,P=-0.002)与SLE患者发热相关。结论发热是SLE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血白细胞下降、CRP升高、肝功能异常、贫血、入院年龄轻为SLE患者出现发热症状的危险因素,而肾累及、环磷酰胺应用为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发热 危险因素 回顾性研究
原文传递
育龄期男女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临床特点比较 被引量:7
11
作者 袁风红 孙凌云 +13 位作者 邹耀红 潘文友 王向党 潘解萍 张缪佳 张育 谭魁麟 李晶 陈志伟 丁翔 钱先 达展云 陶娟 王美美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832-835,共4页
目的 对育龄期男女SLE患者临床特点进行研究.方法 由各参研单位根据统一方式收集病历资料,总结江苏省1999-2009年间住院1 956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育龄期男性和女性患者的临床表现、免疫学指标、疾病活动度、死亡等指标.统计学处理... 目的 对育龄期男女SLE患者临床特点进行研究.方法 由各参研单位根据统一方式收集病历资料,总结江苏省1999-2009年间住院1 956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育龄期男性和女性患者的临床表现、免疫学指标、疾病活动度、死亡等指标.统计学处理组间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非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1 839例SLE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其中男性117例,女性1 722例,通过对照研究,男性患者发病年龄[(32±12)岁]、住院年龄[(36±12)岁]晚于女性[(30±10)岁和(33±10)岁](χ^2=-2.151,χ^2=-2.177,P<0.05),男性患者更易出现浆膜炎、肝脾淋巴结肿大、血清ALT及血清肌酐异常(P<0.05),而女性患者更易出现关节炎、贫血、抗dsDNA抗体阳性(P<0.05);男性患者病死率13.68%(16/117)高于女性患者7.38%(127/1 722)(χ^2=6.064,P<0.05),死亡原因分析表明,感染是男女SLE患者死亡的首位原因,其次女性因肾脏累及、肾功能不全死亡,而男性因神经系统累及死亡.结论 育龄期男女SLE患者临床特点有所不同,男性更易出现肝肾功能损害,而女性更易出现关节累及、贫血.男性患者病死率高,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性别 育龄期 临床特点
原文传递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结核菌感染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20
12
作者 潘解萍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00-101,共2页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结核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我院自1991年1月至2004年1月共收治的426例SLE住院患者。结果426例SLE患者中18例伴有结核,患病率为4.2%,死亡7,例病死率为39%。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其中肺结核12,例结核...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结核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我院自1991年1月至2004年1月共收治的426例SLE住院患者。结果426例SLE患者中18例伴有结核,患病率为4.2%,死亡7,例病死率为39%。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其中肺结核12,例结核性脑膜炎例淋3,巴结核3例。18例做结核菌素试验纯蛋白衍生物(PPD)强阳性2例(12.5%),阴性16例(87.5%),结核菌素试验PPD阴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15/18(83%)患者在应用免疫抑制剂6个月~3年内患结核。结论SLE患者由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易发生结核菌感染且临床表现不典型。其患病率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因此对结核菌感染的早期诊治对降低病死率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结核菌感染 临床特点 结核菌素试验
原文传递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尿路支原体感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潘解萍 陆亚华 马英淳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743-745,共3页
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尿路支原体感染的情况。方法收集129例SLE患者,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检测其血清及眼、咽、尿道分泌物中的人型支原体(Mh)及解脲尿原体(Uu)DNA,并对阳性产物进行DNA序列测定。结果SLE组支原体感染阳性7... 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尿路支原体感染的情况。方法收集129例SLE患者,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检测其血清及眼、咽、尿道分泌物中的人型支原体(Mh)及解脲尿原体(Uu)DNA,并对阳性产物进行DNA序列测定。结果SLE组支原体感染阳性79例,其中50例伴尿路感染(63.2%);阴性50例,伴尿路感染11例(22.0%),P=0.001(双侧)。SLE活动期95例中,支原体感染阳性者66例,阴性29例;SLE稳定期34例,阳性13例,阴性21例,P=0.00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SLE活动期明显高于稳定期。结论支原体感染是SLE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亦可能是SLE活动的一个重要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E 支原体感染 阳性 尿路感染 阴性 系统性红斑狼疮 稳定期 结论 情况 收集
原文传递
系统性硬化病伴克罗恩病一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潘解萍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7期445-446,共2页
关键词 系统性硬化病 克罗恩病 SSC 结缔组织病 肺间质
原文传递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损害与疾病预后分析 被引量:16
15
作者 张学增 张育 +13 位作者 孙凌云 邹耀红 潘文友 王向党 潘解萍 张缪佳 谭魁麟 李晶 陈志伟 丁翔 钱先 达展云 陶娟 王美美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1-104,共4页
目的 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血液系统损害与疾病活动情况、免疫学指标的异常及疾病预后相关性。方法 总结江苏省1999-2009年间首次住院SLE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观察血液系统损害情况,并分析了血液系统损害与SLE疾病活动情况、... 目的 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血液系统损害与疾病活动情况、免疫学指标的异常及疾病预后相关性。方法 总结江苏省1999-2009年间首次住院SLE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观察血液系统损害情况,并分析了血液系统损害与SLE疾病活动情况、免疫学指标及SLE患者病死率间的关系。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结果 1958例SLE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其中女性患者1836例,男性患者122例。所有SLE患者中,1549例(79.1%)患者合并血液系统损害,其中贫血占62.3%,白细胞减少占45.5%,血小板减少占29.4%;轻、中、重度活动组患者血液学损害率均高于基本无活动组(P=0.01和P〈0.01);血液系统损害发生率在红细胞沉降率、补体C3、抗双链DNA(dsDNA)抗体阳性组高于阴性组(P〈0.01);有166例患者在随访中死亡,其中因重症感染死亡占38.6%,因肾功能衰竭死亡占22.9%,因神经系统损害死亡占15.1%,心血管疾病占10.2%,其他死因占13.3%。死亡病例中存在血液系统损害占91.6%,无血液系统损害占8.4%,血液系统损害率在死亡患者中明显增高(P〈0.01)。结论 血液系统是SLE最常受累的系统之一,其中以贫血最为常见,血液系统损害与狼疮病情活动密切相关;免疫性指标异常的患者容易继发血液系统的损害;重症感染是SLE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存在血液系统损害的SLE患者病死率高于非血液系统损害的SLE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预后 血液系统损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