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7
1
作者 巩尊科 翟宏伟 +2 位作者 陈伟 尉志刚 孙海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6期571-573,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7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康复组(38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康复组同时接受早期康复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评定两组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7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康复组(38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康复组同时接受早期康复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评定两组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评分)。结果康复组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FMA评分及MBI评分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能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康复治疗 脑卒中 功能评定
下载PDF
连续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王金凤 李笑 巩尊科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A02期1166-1167,共2页
目的探讨分析连续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我院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的患者采用连续康复护... 目的探讨分析连续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我院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的患者采用连续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疗效.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和FMA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服药依存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连续康复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获得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干预 脑卒中 偏瘫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陈伟 巩尊科 孙洁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15期1808-1809,共2页
目的观察吞咽功能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影响,探讨其机理。方法选择56例合并吞咽障碍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其中30例为康复治疗组,采用口面部肌群训练、吞咽动作训练、食物形状的调节、进食体位和电刺激等综合措施,对患者的吞咽功... 目的观察吞咽功能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影响,探讨其机理。方法选择56例合并吞咽障碍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其中30例为康复治疗组,采用口面部肌群训练、吞咽动作训练、食物形状的调节、进食体位和电刺激等综合措施,对患者的吞咽功能和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60天后,两组吞咽障碍评分均有明显提高(对照组P<0.01);但康复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治疗组增幅3.99±1.45,1.79±1.78,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3.1%,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有针对性、系统的吞咽功能训练可以改善患者吞咽肌群运动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减少误吸的可能性,使患者尽早建立良好的吞咽反射,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康复治疗 吞咽功能
下载PDF
早期康复护理对重症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与活动能力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7
4
作者 李笑 王金凤 李宁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B03期866-867,共2页
目的探讨重症脑卒中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的生活质量和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方法:本文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就诊于我院的重症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的重症脑卒中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的重症脑卒... 目的探讨重症脑卒中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的生活质量和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方法:本文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就诊于我院的重症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的重症脑卒中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的重症脑卒中患者在对照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早期的康复护理,记录并比较2组重症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重症脑卒中患者的社会功能、神经功能、物质生活和心理功能等的生活质量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重症脑卒中患者,观察组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比统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观察组的重症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和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和活动能力评分,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和活动能力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重症脑卒中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和活动能力发生明显的改善,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应用与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康复护理 重症脑卒中患者 生活质量 活动能力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躯干冠状面参数与Cobb角的相关性研究
5
作者 郭晓琦 朱飞龙 +3 位作者 张存刚 张明 眭益辰 朱茜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819-823,共5页
目的探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躯干冠状面参数与脊柱侧凸Cobb角之间的关系,希望为脊柱侧凸的早期筛查和保守治疗的监测提供一定帮助。方法选取徐州市康复医院康复工程部收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 目的探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躯干冠状面参数与脊柱侧凸Cobb角之间的关系,希望为脊柱侧凸的早期筛查和保守治疗的监测提供一定帮助。方法选取徐州市康复医院康复工程部收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单侧胸右或腰左“C”型弯患者43例,其中胸右弯患者20例,腰左弯患者23例。主要测量数据有脊柱全长X片上的Cobb角和身体外观上椎体棘突弯曲形变偏移距离(apex vertebral translocation,AVT)、弯曲顶椎至身体中线位移距离(trunk shift,TS)、身体位移比(trunk shift ratio,TSR)、椎体旋转度(apex trunk rotation,ATR),探讨AVT、TS、TSR、ATR与Cobb角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椎体棘突弯曲形变偏移距离(AVT)、弯曲顶椎至身体中线位移比(TSR)与Cobb角存在明显相关性,以AVT相关性最好(r=0.749,P<0.05),其中腰左弯患者的AVT、TSR指标与Cobb角的相关性大于胸右弯患者。腰左弯患者椎体旋转度(ATR)与Cobb角之间未见相关性(P>0.05)。结论胸椎右侧或腰椎左侧单“C”型弯患者的躯干冠状面参数与Cobb角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COBB角 青少年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联合闭链运动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
6
作者 陈杰 张莉 +2 位作者 袁艳秋 贾凡 张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9期87-90,111,共5页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联合闭链运动(CKC)控制训练对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和江苏省徐州市康复医院住院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联合闭链运动(CKC)控制训练对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和江苏省徐州市康复医院住院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t DCS组、CKC组和联合组,各20例。三组均予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t DCS组增加t DCS治疗,CKC组增加CKC治疗,联合组增加t DCS联合CKC治疗。治疗前后由同一名治疗师分别对三组进行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香港版偏瘫上肢功能测试评定量表(FTHUE-HK)、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定。同时分别检测患者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CL)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结果研究期间CKC组1例患者因个人原因未完成全部治疗予以剔除。治疗后,三组FMA-UE、FTHUE-HK和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高于t DCS组和CK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CL和CMCT均较治疗前缩短,且联合组短于t DCS组和CK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 DCS联合闭链运动控制训练在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中有着较好的效果,且作用效果要优于单一的TDCS治疗和CKC控制训练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经颅直流电 闭链运动 上肢功能
下载PDF
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对膝骨性关节炎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巩尊科 翟宏伟 +2 位作者 陈伟 孙洁 王海燕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2期158-160,共3页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方法80名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39例),两组均给予透明质酸钠关节内注射治疗和等长肌力训练,治疗组另给予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治疗前、后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方法80名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39例),两组均给予透明质酸钠关节内注射治疗和等长肌力训练,治疗组另给予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治疗前、后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疗效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透明质酸钠关节内注射和等长肌力训练结合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可明显加强膝关节功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感觉 强化训练 膝骨性关节炎
下载PDF
手摇车同步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6
8
作者 张大威 周敬杰 张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50-1054,共5页
目的:探讨手摇车训练同步结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同时接受仅有主被动运动功能手摇车训练... 目的:探讨手摇车训练同步结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同时接受仅有主被动运动功能手摇车训练,试验组患者在进行手摇车训练的同时辅以具有同步性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两组均接受4周的治疗。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上肢部分(FMA-UE)、简易上肢功能评价(STEF)、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对两组患者上肢功能进行评估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上肢FMA-UE评分、STEF评分、MBI评分及M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均P<0.05);除了MAS评分外,试验组患者以上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手摇车训练同步功能性电刺激能更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摇车 功能性电刺激 脑卒中 偏瘫 上肢功能
下载PDF
每日目标化健康教育路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洪艳 巩尊科 +3 位作者 王敏 胡智艳 李瑶瑶 阮蒙蒙 《护士进修杂志》 2015年第22期2063-2065,共3页
目的探讨每日目标化健康教育路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价值,为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15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健康教育路径,观察组采用每日目标化健康教育路径,比较两组患... 目的探讨每日目标化健康教育路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价值,为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15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健康教育路径,观察组采用每日目标化健康教育路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出院3个月后的健康教育效果及偏瘫侧肢体功能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脑卒中知识的知晓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脑卒中知识的知晓情况存在显著差异(P<0.001)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身对照均存在差异(P<0.05)。出院3个月后,两组患者脑卒中知识的知晓情况仍然存在差异(P<0.00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调查问卷的分数分布均出现了明显的上移,且观察组的上移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偏瘫侧肢体功能无统计学差异,而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3个月两组患者仍然存在差异(P<0.001)。结论每日目标化健康教育路径可以提高健康教育的效率,增加患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值得在脑卒中患者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每日目标化 健康教育 脑卒中
下载PDF
高血压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运动治疗效果观察 被引量:4
10
作者 高民 陈伟 +2 位作者 李瑾 肖桂红 何民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6年第6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心肺运动试验(CPET)中心肺功能情况以及运动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月经我科诊断的高血压伴OSAHS患者62例,进行常规降压治疗和12周运动康复训练,比较治疗... 目的探讨高血压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心肺运动试验(CPET)中心肺功能情况以及运动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月经我科诊断的高血压伴OSAHS患者62例,进行常规降压治疗和12周运动康复训练,比较治疗前后人体参数指标、血压和运动心肺功能情况以及多导睡眠监测仪(PSG)检测情况。人体参数指标包括:颈围、腰围、臀围、腰臀比、BMI。所有受试者完成症状限制性心肺运动试验,并获得心肺功能指标:最大代谢当量(max METs)、呼吸储备(BR)、最大通气量(VEmax)、氧脉搏(VO2/HR)、二氧化碳通气当量(VE/VCO2)、达到无氧阈值时的公斤摄氧量(VO2/Kg@LT)。PSG检测包括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和血氧饱和度(Sa O2)。结果颈围、腰围、腰臀比、BMI运动治疗后8周、12周较运动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臀围在运动治疗后12周较运动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G检测指标在运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治疗前max METs为7.22±1.46,BR为(39.90±9.52)%,均低于运动治疗后[max METs为8.15±1.31,BR为(48.87±1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治疗后VEmax为65.30±17.12,VO2/HR为14.00±2.57,VO2/Kg@LT为18.41±3.77,高于运动治疗前(VEmax为55.92±19.22,VO2/HR为11.21±3.35,VO2/Kg@LT为16.19±4.95),运动治疗后VE/VCO2为31.94±3.28,低于运动治疗前(34.29±3.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治疗可以改善高血压伴OSAHS患者的人体参数指标和运动心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心肺运动试验 代谢当量
下载PDF
强化上肢带运动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大威 周敬杰 张明 《浙江临床医学》 2017年第12期2298-2300,共3页
目的观察强化上肢带运动治疗对偏瘫肩痛患者的疗效。方法将50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5)。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还接受强化上肢带运动治疗。两组治疗周期均为4用。在治疗前、治... 目的观察强化上肢带运动治疗对偏瘫肩痛患者的疗效。方法将50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5)。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还接受强化上肢带运动治疗。两组治疗周期均为4用。在治疗前、治疗4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估量表(VAS)、欧洲肩关节协会的评分系统Constant-Murley评定标准(CM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上肢部分(FMA-UE)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肩关节安静和运动时疼痛VAS评分、CMS评分中各项评分及总分、FMA-UE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中运动时VAS评分、CMS评分中分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主动活动范围、肌力)和总分及FMA-U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上肢带运动治疗可显著缓解偏瘫肩痛患者运动时疼痛,并能提高偏瘫肩痛患者上肢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肩痛 脑卒中
下载PDF
肌电触发电刺激联合MOTOmed智能训练对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孙洁 陈伟 张梅莹 《求医问药(下半月刊)》 2011年第10期77-78,共2页
目的探讨肌电触发电刺激联合MOTOmed智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张力的影响。方法将72例脑卒中患者采用析因设计方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n=18)。常规治疗组(常规组),MOTOmed训练组,肌电触发电刺激组(肌电组)和肌电触发电刺激联合MOTOme... 目的探讨肌电触发电刺激联合MOTOmed智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张力的影响。方法将72例脑卒中患者采用析因设计方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n=18)。常规治疗组(常规组),MOTOmed训练组,肌电触发电刺激组(肌电组)和肌电触发电刺激联合MOTOmed训练组(联合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Fugl-Meyer评分、功能性步行(FAC)评分。统计学处理采用析因设计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治疗前各组Fugl-Meyer评分、FAC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MOTOmed组和肌电组脑卒中患者下肢Fugl-Meyer评分和FAC评分均提高(P<0.05);使用肌电触发电刺激、MOTOmed训练对Fugl-Meyer评分、FAC评分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论肌电触发电刺激与MOTOmed训练二者联合,可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发挥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MOTOmed智能训练 肌电触发电刺激
下载PDF
腹针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偏瘫肩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13
作者 苏彩霞 姚睿 +2 位作者 巩尊科 王世雁 王蜜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12期117-120,128,共5页
目的探讨腹针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HF-rTMS)对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就诊于徐州市中心医院符合研究标准的60例偏瘫肩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腹针组、rTMS组和联合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禁止服用... 目的探讨腹针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HF-rTMS)对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就诊于徐州市中心医院符合研究标准的60例偏瘫肩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腹针组、rTMS组和联合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禁止服用止痛药,均接受常规对症药物及常规康复训练,腹针组进行腹针治疗,rTMS组给予HF-rTMS治疗,联合组给予腹针联合10 Hz的rTMS治疗,刺激部位为患侧M1区。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疗效。结果三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VAS评分低于腹针组、rTMS组,腹针组VAS评分低于rT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FMA评分高于腹针组、rTMS组,rTMS组FMA评分高于腹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联合HF-rTMS可显著改善肩关节疼痛与上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肩痛 重复经颅磁刺激 腹针
下载PDF
镜像疗法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病人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时景 李成 +5 位作者 李洪艳 陈伟 康丽华 王雪荣 朱正丽 李甜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12期1782-1784,共3页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病人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康复治疗病人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的护理方法,观察组病人在此基础加用镜像疗法联合核心肌群...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病人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康复治疗病人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的护理方法,观察组病人在此基础加用镜像疗法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比较2组病人干预前后的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分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2组Holden步行功能分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像疗法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有助于改善脑卒中病人平衡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镜像疗法 核心肌群训练 平衡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下载PDF
中低周波联合推拿疗法对产后腰痛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4
15
作者 史文静 陈伟 +3 位作者 程芳 李晓玮 张骋 朱燎原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2年第3期127-130,共4页
目的探讨中低周波联合推拿疗法对产后腰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9年11月至2020年6月江苏省淮安市妇幼保健院产后保健科就诊的80例产后腰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推拿疗法治疗,观... 目的探讨中低周波联合推拿疗法对产后腰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9年11月至2020年6月江苏省淮安市妇幼保健院产后保健科就诊的80例产后腰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推拿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中低周波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量表(RMDQ)评分、腹背肌耐力、腰椎活动度及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RS、RMDQ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腹背肌耐力时间长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长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前屈角度、后伸角度、侧屈角度、旋转角度大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EPD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低周波联合推拿疗法能有效改善产后腰痛患者疼痛,增加治疗有效率,改善腹背肌功能,减轻产后抑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周波 产后腰痛 推拿 产后抑郁
下载PDF
维生素C酸刺激法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3
16
作者 魏冬侠 孙洁 《护士进修杂志》 2013年第2期169-171,共3页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实施维生素C(VC)酸刺激法的康复护理训练的效果,通过结果分析明确新的护理方案的可行性。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VC酸刺激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均采用常规的治疗,用国际通用的吞...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实施维生素C(VC)酸刺激法的康复护理训练的效果,通过结果分析明确新的护理方案的可行性。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VC酸刺激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均采用常规的治疗,用国际通用的吞咽障碍的分级标准即洼田氏饮水试验为观察标准,VC酸刺激组在对照组的训练基础上加上VC酸刺激法。结果 VC酸刺激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以酸刺激为主的早期吞咽功能训练,促进了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效果显著,形成新的康复护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C酸刺激 脑卒中 吞咽障碍
下载PDF
陪伴式情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胡靖雪 李洪艳 赵丽 《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 CAS 2019年第3期137-139,共3页
目的 研究针对急性心梗患者施行陪伴式情感护理模式对患者心理情况以及实际生活质量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2018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心肺康复科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分为实施陪伴式情感护理模式的干预组(n=30)以及... 目的 研究针对急性心梗患者施行陪伴式情感护理模式对患者心理情况以及实际生活质量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2018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心肺康复科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分为实施陪伴式情感护理模式的干预组(n=30)以及实施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n=30).实施干预3周后,比较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的评分、生活质量调查表(SF-36)评分.结果 干预后3周,干预组SAS评分、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陪伴式情感护理能显著降低焦虑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陪伴式情感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心理状况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产后早期医疗体操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3
18
作者 赵杨 程芳 +2 位作者 刘卫平 李晓玮 陈伟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2年第12期104-107,共4页
目的探讨产后早期医疗体操配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江苏省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PHENIX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 目的探讨产后早期医疗体操配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江苏省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PHENIX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34例)、B组(早期医疗体操+PHENIX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34例)。比较两治疗前、治疗第2周后、治疗第5周后腹直肌分离距离、腹直肌肌力、腹直肌肌电值及腹上角角度。结果两组不同时间点腹直肌分离距离、腹直肌肌电值、腹上角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5周后,B组腹直肌分离距离、腹上角角度小于A组;腹直肌肌力优于A组;腹直肌肌电值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早期医疗体操配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可明显缩小腹直肌分离距离、腹上角角度,更快更好地恢复腹直肌肌力,提高腹直肌肌电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体操 神经肌肉电刺激 产后 腹直肌分离
下载PDF
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39
19
作者 张秀芳 高晓盟 +4 位作者 赵娜 张莉 葛书萍 张玉明 张明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80-182,共3页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包括传统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作业治疗等;实验组患者在...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包括传统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作业治疗等;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疗程为1个月。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对2组患者肩关节前屈、后伸、水平外展、水平内收范围、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上肢部分(FMA—UE)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对比。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肩关节活动范隔、FMA—UE评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肩关节后伸[(19.20±9.54)°]、水平外展[(66.25±15.63)°]、水平内收[(26.65±7.52)°]、FMA—UE评分[(44.70±9.11)分]及MBI评分[(51.50±10.89)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肩关节前屈范同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改善,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机器人 偏瘫 脑卒中
原文传递
多学科管理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李洪艳 朱茜 +3 位作者 陈伟 孙洁 巩尊科 郭文丹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9-261,共3页
吞咽障碍作为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高达28%~67%^([1]),吞咽障碍不仅易导致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等疾病的发生,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加重患者的病情,增加患者的病死率^([2])。调查研究显示吞咽障碍所导致的吸入性肺炎是老... 吞咽障碍作为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高达28%~67%^([1]),吞咽障碍不仅易导致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等疾病的发生,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加重患者的病情,增加患者的病死率^([2])。调查研究显示吞咽障碍所导致的吸入性肺炎是老年患者致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3]),此外,窒息、营养不良、脱水等吞咽障碍并发症均可能增加患者的致死风险。临床上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功能康复治疗是康复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入性肺炎 吞咽障碍 脑卒中患者 老年患者 生存质量 功能康复治疗 营养不良 发病率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