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颅骨修补及脑室腹腔分流在脑外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1
1
作者 林爱明 徐勇 +1 位作者 刘佳骐 王笃前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24期61-62,共2页
随着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的普及,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脑外伤的发生率近年来居高不下,且多发生于中青年人群[1]。脑组织中含有大量神经细胞、重要血管和脑脊液,是保证人体各个器官正常运转的指挥官[2]。由于中枢神经细胞具有不可... 随着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的普及,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脑外伤的发生率近年来居高不下,且多发生于中青年人群[1]。脑组织中含有大量神经细胞、重要血管和脑脊液,是保证人体各个器官正常运转的指挥官[2]。由于中枢神经细胞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脑外伤患者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给患者的机体功能带来无法逆转的损伤[3]。因此,脑外科一直致力于提高脑外伤患者的疗效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 早期颅骨修补 脑室腹腔引流术
下载PDF
D-二聚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对创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笃前 于守永 +2 位作者 徐勇 林爱明 刘佳祺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10-112,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表达的高低与脑损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发生的关系。方法以新入院180例颅脑外伤病例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单纯性闭合性颅脑外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及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表达情...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表达的高低与脑损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发生的关系。方法以新入院180例颅脑外伤病例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单纯性闭合性颅脑外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及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表达情况,并与87例对照组进行比较。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血浆D-二聚体及hs-CRP浓度与PHI发生的关系。结果脑外伤患者中PHI组的D-二聚体的平均浓度为6.49±3.45mg/L,非PHI组D-二聚体的平均浓度为4.16±3.15mg/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D-二聚体及hs-CRP的值与脑外伤患者的预后评分成正相关。结论检测脑外伤患者血中的D-二聚体及hs-CRP的浓度表达有助于预测或早期诊断PH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出血性损伤 D-二聚体 超敏C反应蛋白 急性创伤性脑损伤
下载PDF
颅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诊治与预后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王笃前 林爱明 +1 位作者 刘佳祺 刘进来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17期152-154,共3页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 )是在颅脑外伤患者详细病理解剖时发现的一种病理变化,其研究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末,1977年Adams等[1]多次报道这种脑损伤死亡的脑病理表现,并于1982年将其命名为DAI。研究[2]表明因头部受减速惯性力...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 )是在颅脑外伤患者详细病理解剖时发现的一种病理变化,其研究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末,1977年Adams等[1]多次报道这种脑损伤死亡的脑病理表现,并于1982年将其命名为DAI。研究[2]表明因头部受减速惯性力或(和)成角加速所造成的颅脑损伤会导致DAI ,主要特征为广泛神经元轴索断裂,因病情较严重,且病理学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植物及重残生存率达到30%~40%,死亡率高达42%~62%,从而使患者、家庭及社会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和负担。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 )也称之为外脑性轴索损伤(TAI ),其发生与外脑性损伤(TBI)有着密切的关系。因外脑性损伤(TBI)所引起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 )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至少占35%,而不会发生占位损伤[3]。当前,临床治疗DAI 仍无特效药物及相关措施。本研究中作者对65例颅脑DA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DAI的临床诊治措施和预后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外伤 弥漫性轴索损伤 诊断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急诊室救治措施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谢江宁 谢正兴 +9 位作者 许慧中 蔡华忠 常志英 丁德群 尹其翔 梁亚鹏 王存祖 陈冬云 王笃前 樊永忠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3年第2期6-8,共3页
目的分析急诊室救治措施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为规范急诊室救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出院病历,统计急诊室救治措施,包括气管插管、给氧、体液复苏、使用甘露醇等。患者到达神经外科ICU时的... 目的分析急诊室救治措施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为规范急诊室救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出院病历,统计急诊室救治措施,包括气管插管、给氧、体液复苏、使用甘露醇等。患者到达神经外科ICU时的收缩压及脉搏血氧饱和度。预后指标包括住ICU时间和ICU死亡情况,出院时及伤后第6个月的Glasgow预后量表(GOS)分级。结果共1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5例(46.4%)在ICU治疗期间死亡,其中行气管插管者病死率为65.0%(39/60),未行气管插管者为32.5%(26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是否体液复苏和使用甘露醇者病死率分别为44.7%(46/403)、51.4%(19/37)和49.2%(31163)、44.2%(34/7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ICU时间方面,上述三种救治措施实施与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院时和伤后第6个月GOS分级方面,行气管插管者GOS分级4、5级所占比例分别为8.3%(5/60)和25.O%(15160),而未行气管插管者分别为27.5%(22180)和52.5%(4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体液复苏和使用甘露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急诊室救治过程中应该慎重选择气管插管,可以不给予体液复苏和甘露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急诊室 医院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