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产品供需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1
作者 张春梅 刘传明 +1 位作者 徐伟陵 朱家聪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生态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影响着区域生态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在建立生态产品供给和需求关系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产品供需耦合协调发展进行评价,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从全... 生态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影响着区域生态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在建立生态产品供给和需求关系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产品供需耦合协调发展进行评价,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从全局和局部视角揭示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产品供给和需求分别呈现逐渐变好和增强趋势;生态产品供需耦合协调度逐渐增大,但地区间差距拉大且呈现淮河下游等级高,而中上游等级低的分异格局;生态产品供需耦合协调发展主要受自然、经济、社会和科技因素的正向作用,且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对淮河下游地区作用较大,而科技因素对淮河中上游地区作用较大;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产品供给和需求若要协调发展,下游地区则要继续控制生态用地转出,并加大生态产品生产的科技投入,而中上游地区则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并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 供需关系 耦合协调度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淮河生态经济带
下载PDF
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时空格局及空间效应
2
作者 李会 田帆 +2 位作者 卢妍 曹玉华 徐洪文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7-23,共7页
为构建涵盖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保障和生态建设4个方面的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综合测度高质量发展指数,并解析2005—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格局和空间效应.结果表明:2005—2020年,淮河生态... 为构建涵盖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保障和生态建设4个方面的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综合测度高质量发展指数,并解析2005—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格局和空间效应.结果表明:2005—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各维度趋于均衡发展,但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极化现象显现.高质量发展指数和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系统均呈“东西高、中间低”的空间发展格局,空间集聚特征显著.2005—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效应趋强,且与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在流域东南部呈现较为稳定的空间锁定特征.空间效应是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分,要科学认知空间锁定特征,加强邻域合作交流,充分发挥空间集聚效应,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区域联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时空格局 空间效应 淮河生态经济带
下载PDF
江淮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及驱动机制
3
作者 卢中辉 王昊文 +1 位作者 周开艳 陈锦灵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24-31,共8页
推动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江淮生态经济区战略实施的内在需求.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2010—2022年江淮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表明:2010—2022年... 推动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江淮生态经济区战略实施的内在需求.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2010—2022年江淮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表明:2010—2022年,江淮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社会综合评价均值增加1倍多.生态子系统增幅较低且日趋收敛,经济和社会子系统增幅较大且呈波动上升态势.生态-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分异显著:生态发展呈以洪泽区为分割点的“工”字型分布态势,经济发展由全域低值渐次迈向东高西低的分布模式,社会发展则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态势.生态-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度均值增加较大,区域整体由勉强协调迈入中级协调层级.耦合协调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格局.耦合协调发展格局是地区经济结构效益、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社会发展与其他因子共同作用明显提升了耦合协调度.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统筹机制协调发展,可促进该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社会系统 耦合协调 时空演变 江淮生态经济区
下载PDF
淮河生态经济带城镇化与粮食生产耦合协调性时空特征 被引量:20
4
作者 刘传明 范观宇 +1 位作者 王呈祥 毛广雄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8-44,共7页
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8个地级市2000—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城镇化和粮食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的耦合协调性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00—2019年淮河经济带各市城镇化与粮食生产耦合协调度... 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8个地级市2000—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城镇化和粮食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的耦合协调性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00—2019年淮河经济带各市城镇化与粮食生产耦合协调度稳步上升,进入协调发展区间的城市已由2000年的8个增加到2019年的26个。虽然城镇化、粮食生产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差异,但也都呈现出日趋缩小的态势。除城镇化先行发展的少数港口和矿业城市外,早期城镇化受阻是制约两者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而目前只有8个农业大市城镇化相对滞后,说明城镇化与粮食生产可以实现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粮食生产 耦合协调发展 淮河生态经济带
下载PDF
近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粮食生产效率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14
5
作者 刘传明 范观宇 +1 位作者 毛广雄 何品蓉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07-720,共14页
提升主产区粮食生产效率是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也是学者、政府及农户关注的焦点。选择中国典型的粮食主产区淮河生态经济带为研究区域,构建了包括农户直接投入和政府间接投入的指标体系,借助非径向超效率... 提升主产区粮食生产效率是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也是学者、政府及农户关注的焦点。选择中国典型的粮食主产区淮河生态经济带为研究区域,构建了包括农户直接投入和政府间接投入的指标体系,借助非径向超效率模型测算了2000—2020年研究区28个地级市的粮食生产效率,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粮食生产效率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平均生产效率值在1.0附近波动,具有较大提升空间;各地之间的生产效率差距较大,但近20年呈现收敛态势;生产效率变化具有多样性,可分成7大类和11个小类;同级生产效率的地区集聚连片分布,且总体空间格局保持相对稳定;生产效率空间差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年日照时间、人口密度和农业现代化程度是驱动空间差异的基础影响因子,其他因素解释力大小不等且存在年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效率 时空差异 影响因素 非径向超效率模型 地理探测器 淮河生态经济带
原文传递
典型县域农户城镇购房的村际差异及驱动因素——以江苏省涟水县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呈祥 庞泽华 +1 位作者 刘传明 何品蓉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58-168,共11页
厘清县域农户城镇购房的村际差异及村庄环境系统驱动机制,对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乡村聚落重构和城乡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乡村居住场势为理论基础,构建村庄居住场势空间结构模型,以江苏省涟水县全部行政村入户调查... 厘清县域农户城镇购房的村际差异及村庄环境系统驱动机制,对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乡村聚落重构和城乡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乡村居住场势为理论基础,构建村庄居住场势空间结构模型,以江苏省涟水县全部行政村入户调查数据为支撑,运用空间自相关、最小二乘法和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刻画农户城镇购房的空间格局,精准分析驱动农户城镇购房的主导居住场势,揭示农户城镇购房村际差异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近50%农户在城镇中购房,且村际差异明显,城镇购房目的地以镇区和县区为主。农户城镇购房整体呈现热点相对分散、冷点在“县城—重点中心镇”双核周边集聚的空间格局。(2)从全局尺度分析,区位场势、生活场势、氏族家庭场势是农户城镇购房的关键要素;从局部尺度分析,区位场势对农户城镇购房影响最大,生产场势、生活场势影响较大,政策场势、氏族家庭场势次之,生态场势、经济水平场势最弱。(3)政策场势中评选类政策和规划引导类政策呈现完全相反的驱动方向,对政策场势高敏感度村庄主要集中在县域东南部和中部。区位场势中的至市区便捷度驱动力显著高于至县城便捷度,且村际驱动异质性明显。生产场势中工业的驱动力远高于农业和服务业,但都呈现以县城为中心的圈层空间格局。生活场势中住房需求是农户城镇购房的原生性动力,而公共服务配套受区域差异的影响较强。聚落和家庭社会网络关系分散程度对农户城镇购房呈正向驱动,抚养比则相反,且均呈圈层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农户城镇购房 村际差异 乡村居住场势 地理加权回归 县域 城乡融合
原文传递
村域尺度的淮安市农村空关房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8
7
作者 刘传明 王呈祥 +2 位作者 何品蓉 卢中辉 吕嘉顺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74-182,共9页
基于村域尺度大样本调查数据的农村空关房研究是对农村空心化研究的有益探索和研究视角的创新。选择地处黄淮平原农区的淮安市1307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以核密度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农村空关房空间分布特征,探索构建并应用"相... 基于村域尺度大样本调查数据的农村空关房研究是对农村空心化研究的有益探索和研究视角的创新。选择地处黄淮平原农区的淮安市1307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以核密度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农村空关房空间分布特征,探索构建并应用"相关分析筛选显著相关指标—因子分析萃取影响因素—地理探测器分析影响因素解释力大小"的多因素影响研究技术路线,成功识别出农村空关房空间特征的主导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村域尺度空关房空间分异特征明显,空关房户数核密度值在全市呈现北高南低的梯度分布特征,而在城区周围表现出内圈低外圈高的圈层分布规律;村域空关房率无论在全局还是局域都存在空间自相关,冷点区较热点区分布更为集中,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周围地带;就研究区整体而言,农村空关房空间特征形成的影响因素,按照解释力从大到小依次是农户城乡住房条件、农房质量、村庄用地条件、村庄集聚化程度、村庄规模、村域开发强度、村庄可达性、农户抚养负担和农户家庭规模等9个方面。其中,农户城乡住房条件和农房质量交互作用最强,是最主要影响因素。另外,影响因素在农村空关房不同指标的局部空间特征解释力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空关房 空间格局 村域尺度 圈层结构 农村空心化 住房条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