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5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马尔科夫链模型的鄱阳湖流域水文气象干旱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孙鹏 张强 +1 位作者 涂新军 江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77-1186,共10页
基于气象和水文干旱的二维变量干旱状态基础上,通过一阶马尔科夫链模型对二维变量干旱状态进行频率、重现期和历时分析,建立水文气象干旱指数,从干旱灾害形成、演变和持续3方面对干旱灾害进行研究,同时预测未来6个月非水文干旱到水文干... 基于气象和水文干旱的二维变量干旱状态基础上,通过一阶马尔科夫链模型对二维变量干旱状态进行频率、重现期和历时分析,建立水文气象干旱指数,从干旱灾害形成、演变和持续3方面对干旱灾害进行研究,同时预测未来6个月非水文干旱到水文干旱的概率.结果表明:(1)修河流域在干旱形成中危害大,抚河流域和修河流域在干旱演变中危害大,赣江流域和饶河流域在干旱持续中危害大;(2)鄱阳湖流域状态4(气象、水文干旱)发生的频率最高,为0.30,连续湿润或者干旱的概率最大,湿润状态(状态2)与水文干旱(状态4、状态5(气象湿润、水文干旱))的相互转移概率最低;(3)在长期干旱预测中,鄱阳湖流域从状态2转到状态4和状态5的平均概率为0.11,属最低,而状态1(气象、水文无旱)和状态3(气象干旱、水文湿润)到达状态4的概率为0.23,发生概率最大.修河流域在非水文干旱状态下未来发生气象、水文干旱状态的平均概率为0.28,是"五河"中最高的,而赣江流域在正常或者湿润状态下未来发生气象、水文干旱的概率最低,为0.18,该研究对于鄱阳湖流域水文气象干旱的抗旱减灾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气象干旱指数 干旱状态转移 干旱预测 马尔科夫链模型 鄱阳湖流域
下载PDF
鄱阳湖退田还湖生态补偿研究(Ⅰ)——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 被引量:14
2
作者 倪才英 曾珩 汪为青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37-742,共6页
运用影子工程法、影子价格法、替代花费法、条件价值法等方法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计算,得出结果为:鄱阳湖湿地主要生态功能可分为7类,其中调节径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水分供给和存在价值5种生态服务功... 运用影子工程法、影子价格法、替代花费法、条件价值法等方法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计算,得出结果为:鄱阳湖湿地主要生态功能可分为7类,其中调节径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水分供给和存在价值5种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处于主要地位,它们占总价值的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湿地 生态服务价值 退田还湖 生态补偿
下载PDF
鄱阳湖退田还湖生态补偿研究(Ⅱ)——鄱阳湖双退区湿地生态补偿标准评估 被引量:13
3
作者 倪才英 汪为青 +1 位作者 曾珩 黄和平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41-546,共6页
引用区位商理论计算得出鄱阳湖的一级主导生态功能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存在价值、二级生态功能是调节径流和气候、水质净化和水分供给为一般生态功能.生态区位商大于1的一、二级生态功能被认为具有外溢性,这些外溢生态功能是计算生态补... 引用区位商理论计算得出鄱阳湖的一级主导生态功能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存在价值、二级生态功能是调节径流和气候、水质净化和水分供给为一般生态功能.生态区位商大于1的一、二级生态功能被认为具有外溢性,这些外溢生态功能是计算生态补偿标准的基础.根据皮尔生长曲线及恩格尔系数与发展阶段的关系推导出鄱阳湖区的生态价值系数为0.29,调整后的生态价值为326.53亿元.a-1.由调整后的生态功能价值计算出双退区产生的生态外溢功能效益为每公顷66 000元.a-1.最后以农户经济损失为下限、生态外溢功能价值为上限,参考皮尔生长曲线建立了生态补偿量公式,计算得到生态补偿标准每公顷为27 000元.a-1,这与以江西省耕地平均产值作为退田还湖出让土地的机会成本,计算出的种植业年平均公顷产收入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区位商 生态补偿标准 生态外溢功能 双退区
下载PDF
从自然科学基金角度探析湿地科学基础研究的热点与趋势
4
作者 高阳 张中浩 +4 位作者 安雨 蔡顺 杨艳丽 张琍 熊巨华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2,共13页
湿地作为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较为活跃的地理单元,在调蓄洪水、水质净化、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与人类福祉和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湿地科学是地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支撑科... 湿地作为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较为活跃的地理单元,在调蓄洪水、水质净化、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与人类福祉和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湿地科学是地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支撑科学发展、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资助湿地科学领域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也是推动湿地科学基础研究的重要驱动力,项目资助情况可反映湿地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发展方向。本文梳理了1986-2023年地理科学学科资助下(申请代码D01),项目题目或关键词中包含“湿地”“沼泽”“泥炭地”“红树林”或“滩涂”,共计资助的519个湿地科学相关项目。研究从项目申请代码、研究区域、研究内容、关键词等角度分别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湿地科学资助项目经历了从2002-2012年、2013-2023年2个“十年”快速增长与平稳增长阶段;获得资助的项目主要集中在景观地理和综合自然地理(D0105)、遥感科学(D0113)和生物地理与土壤地理(D0103)3个申请代码。研究对象上,以内陆沼泽湿地、滨海湿地为主;研究内容上,“遥感监测”“过程”“气候变化”“植被”“功能”等内容出现频率较高。关键词网络关系显示,遥感与光谱、遥感与植被、景观与格局3对关键词共现频次较高,表征了目前湿地科学发展的地理学特点和研究方法的更迭。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理科学学科正进一步优化分支学科布局与关键词,强化跨领域、跨学科交叉与融合,引导聚焦湿地科学基础理论与前沿热点,推动中国湿地科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科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热点分析 地理科学 湿地科学发展趋势
原文传递
鄱阳湖沙化土地湿地松人工林碳蓄积量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曹昀 杨杰 +1 位作者 朱悦 王秀文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21,共7页
2008-2010 年在鄱阳湖建立了110 hm2 鄱阳湖沙化土地生态恢复示范区,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多宝乡沙山生态恢复示范区内不同沙化程度(重度、中度、轻度)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碳含量和碳蓄积量,分析碳... 2008-2010 年在鄱阳湖建立了110 hm2 鄱阳湖沙化土地生态恢复示范区,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多宝乡沙山生态恢复示范区内不同沙化程度(重度、中度、轻度)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碳含量和碳蓄积量,分析碳蓄积量的空间分布及原因.结果表明:随着沙化程度的加大,林分密度减小,碳蓄积量也减小,表现为轻度沙化区〉中度沙化区〉重度沙化区,其中,(1)乔木层重度、中度和轻度沙化区地上部分碳蓄积量分别为:1.88、3.45、19.22 t·hm^-2,碳蓄积量在各器官中的分布呈树干〉树枝〉树叶;(2)土壤层重度、中度和轻度沙化区碳蓄积量分别为0.59、0.9、1.3 t·hm^-2,碳蓄积量主要集中在表层0-10 cm 土层中,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土壤碳含量和土壤碳密度呈不断递减趋势,但轻度沙化区,却呈现表层土壤〉深层土壤〉中层土壤的趋势;(3)凋落物层重度、中度和轻度沙化区碳蓄积量分别为0.12、0.59、1.22 t·hm^-2;(4)林下植被层碳含量明显低于乔木层,范围在365.8-475.9 mg·g^-1 之间,不同沙化程度(以单叶蔓荆为例,重度、中度、轻度沙化区碳含量依次为446.3、441.1、469.8 mg·g^-1)和不同物种之间差异不大(重度沙化区单叶蔓荆和狗牙根碳含量依次为446.3、416.5 mg·g^-1).可见生态条件较好的轻度沙化区植被更容易恢复成功,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更强、效益更好.高密度的单-植物群落抑制林下植被的存活与扩展,因此沙化土地生态治理应该由易(轻度沙化区)到难(重度沙化区)依次进行,同时在先锋物种湿地松定居后要适时引入其他草本或阔叶植物物种,完善植物群落结构,增加沙化土地恢复区人工林的碳蓄积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沙化土地 湿地松 植被恢复 碳蓄积
下载PDF
鄱阳湖湿地剖面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比沿高程梯度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徐晨瀛 胡启武 +6 位作者 邹素珍 叶家飞 汪晓倩 薛文婧 廉欣 任琼 尧波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514-2525,共12页
深入研究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判断土壤营养状况以及养分间的耦合关系。为探究湿地剖面尺度的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分布规律及调控机制,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沿高程设置高滩、中滩、低滩和泥滩4个梯度采集土壤样品,... 深入研究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判断土壤营养状况以及养分间的耦合关系。为探究湿地剖面尺度的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分布规律及调控机制,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沿高程设置高滩、中滩、低滩和泥滩4个梯度采集土壤样品,测定了不同高程0~100cm剖面土壤的理化性状及碳氮磷化学计量比。结果表明: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不同高程0~100 cm剖面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的平均含量在春季分别为(11.38±0.73)(1.43±0.12)和(0.54±0.03)g/kg,在秋季分别为(12.79±0.55)(1.13±0.03)和(0.40±0.01)g/kg,春秋两季0~10 cm深度的SOC、TP含量随高程的降低而减少,而两季0~10 cm深度的TN含量随高程的降低先增加后减少,两季SOC、TN和TP含量的剖面分布均未随高程的变化而改变。春季和秋季不同高程0~100 cm剖面土壤C/N/P分别为21.07∶2.64∶1和31.58∶2.77∶1,随高程的降低,仅两季0~10 cm深度的C/P和N/P呈上升趋势;而春季70~100 cm深度和秋季10~50 cm深度的C/N,以及春秋两季70~100 cm深度的C/P和50~70 cm深度的N/P均呈下降趋势。冗余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表明,SOC、TN、TP、pH和土壤水分(SM)是影响鄱阳湖湿地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比沿高程变化的主要因子,高程、季节、土壤深度通过改变SM和pH进而驱动SOC、TN、TP含量发生变化来调控碳氮磷化学计量比。研究显示,在气候持续暖干化背景下,鄱阳湖湿地不同土壤深度的养分限制状况会存在差异化转变,即表层土壤N的限制程度会加重而深层土壤N的限制会得到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比 剖面分布 高程 湿地 鄱阳湖
下载PDF
湿地松在鄱阳湖区沙化土地恢复中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曹昀 陆远鸿 +3 位作者 朱悦 杨杰 王秀文 李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41-746,共6页
鄱阳湖区沙化土地属于南方荒漠化的典型类型,其生态治理与恢复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009—2016年在鄱阳湖区都昌县沙化典型区建立110 hm^2沙化土地恢复试验区,通过监测不同沙化区的湿地松(Pinus elliottii)的树高、胸径、... 鄱阳湖区沙化土地属于南方荒漠化的典型类型,其生态治理与恢复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009—2016年在鄱阳湖区都昌县沙化典型区建立110 hm^2沙化土地恢复试验区,通过监测不同沙化区的湿地松(Pinus elliottii)的树高、胸径、冠幅等指标,分析沙地生态恢复试验区内不同沙化程度(轻度、中度、重度)人工栽植的湿地松的恢复状况,选择最佳生物量参考模型估算不同沙化区湿地松地上生物量及其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比重。结果表明:(1)轻度沙化区湿地松生长速率较快,2016年9月树高和胸径平均值分别为457 cm和8.61 cm,其树高平均增长达58 cm·a^(-1);中度、重度沙化区树高分别为303 cm、289 cm,胸径为5.95 cm、6.93 cm,树高平均增长分别为38 cm·a^(-1)和36 cm·a^(-1);(2)2016年9月,轻度、中度、重度沙化区湿地松冠幅比移栽时(10.63 cm)分别增加了22倍、18倍、17倍;(3)湿地松树干生物量占地上总生物量的比重不断增加,枝生物量比重不断减少,叶生物量比重基本保持稳定,轻度沙化区地上生物量(10 241.55 g)远大于中度(4 333.56 g)和重度沙化区(6 173.16 g);(4)鄱阳湖土地沙化区土壤养分含量低,湿地松的生长主要受气温和降水量两个环境因子的共同影响,气温对湿地松生长的影响大于降水量。湿地松在鄱阳湖土地沙化区干旱贫瘠地带也能旺盛生长。本研究结果可为亚热带地区沙化土地的生态恢复和资源利用等方面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 鄱阳湖 沙化土地 试验研究
下载PDF
鄱阳湖退田还湖生态补偿研究(Ⅲ)——鄱阳湖湿地退田还湖生态补偿实施建议 被引量:2
8
作者 倪才英 夏秋烨 汪为青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1-435,共5页
鄱阳湖退田还湖工程是长江生态功能系统恢复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工程能否顺利实施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退田还湖过程中对农民损失的利益能否有效补偿.在前文(鄱阳湖退田还湖生态补偿研究(I)和(II))相继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 鄱阳湖退田还湖工程是长江生态功能系统恢复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工程能否顺利实施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退田还湖过程中对农民损失的利益能否有效补偿.在前文(鄱阳湖退田还湖生态补偿研究(I)和(II))相继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计算和双退区湿地生态补偿标准评估之后,提出了结合实际的补偿年限、补偿方式等可操作性建议,并根据2种补偿机制对补偿的可行性进行了具体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鄱阳湖 退田还湖
下载PDF
鄱阳湖湿地虉草种群自然分布及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曹昀 王佳艺 +2 位作者 国志昌 吴海英 罗姗姗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9-64,共6页
虉草是鄱阳湖洲滩湿地典型优势植物,对维护湿地生态及环境有重要意义。以鄱阳湖湿地优势植物种群虉草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虉草种群自然分布特征和影响因子(土壤水分状况、高程)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根... 虉草是鄱阳湖洲滩湿地典型优势植物,对维护湿地生态及环境有重要意义。以鄱阳湖湿地优势植物种群虉草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虉草种群自然分布特征和影响因子(土壤水分状况、高程)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根据高斯回归方程,虉草分布的高程范围为9.85~18.11 m,分布的最适高程在12.13~15.84 m;②虉草作为优势种在12~15 m高程范围出现的频次较多,在14~18 m平均盖度和平均高度较大;③虉草作为伴生种在13~15 m高程范围出现的频次较多,在15~16 m及18 m处平均盖度较大,在14~15 m及17m处平均高度较大;④土壤水分状况明显影响虉草种群自然分布,虉草种群出现的频次随土壤湿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在湿环境下生长状况最好,各土壤湿度下虉草作为优势种出现的频次由大到小为干、稍润、润、湿、潮,作为伴生种出现的频次由大到小为干、稍润、润、潮、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虉草 种群自然分布 湿地 环境影响因子 鄱阳湖
下载PDF
基于系统聚类的鄱阳湖流域水功能区划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陆建忠 王飞 +1 位作者 陈晓玲 齐亨达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4年第5期6-11,共6页
水功能区划是水环境管理和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的重要基础。以县级行政区划为最小划分单元,根据选定的社会经济指标,采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将鄱阳湖流域内各县进行分类。结合流域内水质状况、各县的其它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的水功能区划成果,... 水功能区划是水环境管理和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的重要基础。以县级行政区划为最小划分单元,根据选定的社会经济指标,采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将鄱阳湖流域内各县进行分类。结合流域内水质状况、各县的其它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的水功能区划成果,确定各县的主导用水功能,生成鄱阳湖流域水功能区划图。结果表明:鄱阳湖流域主要水功能为农业用水,而工业用水区主要分布在江西省北部,渔业用水区主要分布在环鄱阳湖区。该区划结果兼顾了水资源的流域和区域管理的优点,能较好的适应目前水资源区域管理的现状,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功能区划 系统聚类 水质 流域管理 鄱阳湖流域
下载PDF
鄱阳湖湿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对群落次级生产力及稳定性的影响
11
作者 夏迎 阳文静 +3 位作者 钟洁 张琍 刘丹丹 游清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337-3347,共11页
理解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及稳定性的影响对于制定有效的保护管理策略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生产力、稳定性的关系仍存在争议。在鄱阳湖湿地布设30个采样点,于2019年秋季开展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野外调查。基于... 理解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及稳定性的影响对于制定有效的保护管理策略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生产力、稳定性的关系仍存在争议。在鄱阳湖湿地布设30个采样点,于2019年秋季开展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野外调查。基于底栖动物群落数据,采用广义加性模型分析物种、谱系、功能多样性对鄱阳湖湿地底栖动物群落次级生产力与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栖动物群落的次级生产力与反映物种多样性的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分类多样性指数、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功能丰富度指数等呈显著的负相关,其中Pielou均匀度指数与次级生产力的相关度最高(r^(2)=0.33)。功能多样性对群落次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异有最高的解释度(r^(2)=0.75)。P/B值(次级生产力与生物量之比代表群落稳定性)与物种、谱系、功能多样性指数均呈正相关,其中功能丰富度与P/B值的相关度最高(r^(2)=0.22)。反映物种多样性的三个指数总体上对P/B值的空间分异解释度最高(r^(2)=0.37)。谱系多样性与次级生产力、P/B值的相关性相对较弱。生物多样性指数总体分别解释了次级生产力和群落稳定性中81.9%、54.8%的变异。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生产力、稳定性的关系可能因具体的生物群落而异。研究结果对于鄱阳湖湿地的底栖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生物多样性指数 次级生产力 群落稳定性 鄱阳湖
下载PDF
鄱阳湖湿地生态过程3维动态可视化模拟方法
12
作者 陈超 方朝阳 +2 位作者 肖昕 陈浩 林珲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1-318,共8页
该文以鄱阳湖大湖池为研究区域,采用3维建模、在多源数据融合下的场景搭建技术和动态模拟技术,对湿地复杂的生态过程变化进行3维动态模拟.以3维动态可视化的方法呈现鄱阳湖湿地的植被四季生长演替变化、季节性水位变化和不同水位与植被... 该文以鄱阳湖大湖池为研究区域,采用3维建模、在多源数据融合下的场景搭建技术和动态模拟技术,对湿地复杂的生态过程变化进行3维动态模拟.以3维动态可视化的方法呈现鄱阳湖湿地的植被四季生长演替变化、季节性水位变化和不同水位与植被群落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候鸟对水位和植被提供生境的响应等生态过程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多源数据的融合是虚拟场景集成的重要基础;采用数据-模型-场景-综合动态模拟的技术为创建动态仿真场景提供有效途径;3维动态模拟技术和可视化效率优化技术结合使用可以直观有效地模拟和呈现湿地生态过程的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3维动态可视化 鄱阳湖 湿地 生态过程
下载PDF
基于LSTM网络鄱阳湖抚河流域径流模拟研究 被引量:22
13
作者 姜淞川 陆建忠 +1 位作者 陈晓玲 刘子旋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8-139,共12页
水文预报及其径流变化趋势预测能够为防汛工作提供辅助决策,是水库调度兴利的重要手段.与传统分布式水文模型相比,利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建立降雨径流预报模型具有简单可行和精度较高的优点.该文以鄱阳湖抚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抚... 水文预报及其径流变化趋势预测能够为防汛工作提供辅助决策,是水库调度兴利的重要手段.与传统分布式水文模型相比,利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建立降雨径流预报模型具有简单可行和精度较高的优点.该文以鄱阳湖抚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抚河流域的降雨和径流数据分别作为模型驱动数据和标签数据,通过LSTM网络实现抚河流域的径流模拟工作.结果表明:在使用气象站数据建立的日尺度径流模拟模型中,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相关性均达到0.9以上,偏差在±5%以内,模型表现非常好;在使用TRMM数据建立的月尺度模型中,整体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相关性在0.9以上,整体偏差在±5%以内,模型表现优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神经网络 径流模拟 长短期记忆网络 鄱阳湖抚河流域
下载PDF
2000–2020年鄱阳湖环湖区生态安全格局研究数据集
14
作者 龚道宏 黄敏 朱艳军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2期336-348,共13页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发展,许多物种的栖息地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威胁,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构建一个考虑物种栖息地的生态安全格局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鄱阳湖作为野生动物的天堂,是许多鸟类、鱼类和...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发展,许多物种的栖息地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威胁,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构建一个考虑物种栖息地的生态安全格局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鄱阳湖作为野生动物的天堂,是许多鸟类、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物种的栖息地和繁殖地。以鄱阳湖环湖区研究范围为例,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与随机森林分类方法制作了2000年、2010、2020年鄱阳湖环湖区的土地利用数据。根据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景观格局指数、景观连通性指数和电路理论等与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数据相结合,构建考虑物种(鱼类、鸟类等)栖息地2000–2020年鄱阳湖环湖区长时间序列生态安全格局。本数据集包含了多种数据类型,并且其中一些数据具有创新性。在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估方面,对所使用的数据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评估,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数据集不仅包含了考虑物种栖息地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指标数据,还包括考虑物种栖息地鄱阳湖环湖区生态安全格局历史结果数据,可作为基础科学数据为今后鄱阳湖环湖区物种保护与生态安全格局等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物种栖息地 GEE
下载PDF
基于GIS/RS和USLE鄱阳湖流域土壤侵蚀变化 被引量:81
15
作者 陆建忠 陈晓玲 +3 位作者 李辉 刘海 肖靖靖 殷剑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37-344,F0003,共9页
将空间信息技术(RS和GIS)和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相结合对鄱阳湖流域土壤侵蚀量进行计算。分别利用1990年和2000年TM/ETM+影像分类得到两期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图,结合鄱阳湖流域数字高程模型(DEM)、土壤类型分布图和流域降雨资料分别获... 将空间信息技术(RS和GIS)和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相结合对鄱阳湖流域土壤侵蚀量进行计算。分别利用1990年和2000年TM/ETM+影像分类得到两期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图,结合鄱阳湖流域数字高程模型(DEM)、土壤类型分布图和流域降雨资料分别获取USLE模型中各因子值的空间分布,最后计算流域2个年份的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图。研究表明:鄱阳湖流域土壤侵蚀区域主要分布在赣江上游,信江上游,抚河上中游和修水上游地区;鄱阳湖流域1990年和2000年大范围土地经受着Ⅰ级微度与Ⅱ级轻度侵蚀,其侵蚀面积之和分别占流域面积的97.38%和97.30%;而流域产沙主要来源于Ⅱ级轻度侵蚀和Ⅲ级中度侵蚀,所占土壤侵蚀总量分别为58.16%和51.20%,其中中度以上等级的侵蚀对产沙量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从1990年到2000年土壤侵蚀等级变化呈现了由中等级侵蚀(Ⅱ级轻度侵蚀和Ⅲ级中度侵蚀)向低等级(Ⅰ级微度侵蚀)和高等级侵蚀(Ⅴ级极强度和Ⅵ级剧烈侵蚀)的2个极端演化的趋势。鄱阳湖流域土壤侵蚀量从1990年到2000年增长幅度达6.3%;土壤平均侵蚀模数都约为1100t/(km2·a),属于Ⅱ级轻度侵蚀。分析2个年份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发现鄱阳湖流域湿地和农田面积减少,建筑用地增加均是造成土壤侵蚀量增加的因素,而降雨侵蚀力因子空间格局也对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具有重要影响,最后提出了鄱阳湖流域水土保持规划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水土保持 遥感 鄱阳湖流域 产沙量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
下载PDF
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格局 被引量:54
16
作者 徐羽 钟业喜 +2 位作者 冯兴华 徐丽婷 郑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7850-7857,共8页
以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2005年以来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借助空间自相关、地统计分析等方法,揭示了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下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5—2013年,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转移非农化趋势明... 以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2005年以来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借助空间自相关、地统计分析等方法,揭示了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下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5—2013年,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转移非农化趋势明显;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呈小幅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相关性,生态风险"北热南冷"空间分异及等级扩散特征明显;依据空间差值结果可将研究区划分为低生态风险区(ERI<0.15)、较低生态风险区(0.15≤ERI<0.25)、中等生态风险区(0.25≤ERI<0.35)、较高生态风险区(0.35≤ERI<0.45)、高生态风险区(ERI≥0.45)5类;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滨湖区、南昌、九江及赣中部分地区。生态风险等级分布与地形存在显著相关性,随着生态风险等级提高,分布区域表现出明显的地形指向性。以土地利用结构对生态风险进行表征,尝试从宏观上把握大尺度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为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格局优化提供了相关借鉴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风险 土地利用 鄱阳湖流域 空间格局
下载PDF
鄱阳湖流域赣江水系溶解态金属元素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来源 被引量:29
17
作者 李传琼 王鹏 +1 位作者 陈波 李燕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9-149,共11页
于2015年1月和7月在赣江干流和主要支流37个采样点共采集74个水样,分析赣江水系15种溶解态金属元素(Be、Al、V、Mn、Fe、Co、Ni、Cu、As、Mo、Cd、Sb、Tl、Pb、U)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污染来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多数水样的溶解态金属元素... 于2015年1月和7月在赣江干流和主要支流37个采样点共采集74个水样,分析赣江水系15种溶解态金属元素(Be、Al、V、Mn、Fe、Co、Ni、Cu、As、Mo、Cd、Sb、Tl、Pb、U)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污染来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多数水样的溶解态金属元素浓度符合水质标准,主要的超标元素是Fe,样品超标率为21.60%,其次为As(8.10%)、Mn(4.05%)、Tl(4.05%)和Al(1.35%).Be、Al、V、Fe、Co、Ni、Cu、U浓度在枯水期显著高于丰水期,其他元素差异不显著.依据溶解态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赣江流域可分为3个区域:湘水、章水和赣江赣州市段(C1),桃江、袁水和锦江(C2),其他区域(C3);溶解态金属元素水平大小排序为C1>C2>C3,其中Be、Al、Cu、Mo、Sb、As浓度在C1最高,V、Mn、Fe、Ni、Cd浓度在C2最高.采矿废水、矿渣和农田土壤降雨淋滤、钢铁冶炼废水是赣江溶解金属元素的主要来源;Be、Al、Cu、Pb、U的污染源超过40%来自采矿废水,Cu、As、Mo、Cd的污染源超过35%来自矿渣和农田土壤降雨淋滤,V、Mn、Co、Ni的污染源超过41%来自钢铁冶炼废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江 溶解态金属元素 工业废水 污染来源 重金属污染 鄱阳湖流域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鄱阳湖典型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分析 被引量:88
18
作者 王鹏 陈波 张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50-1658,共9页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鄱阳湖典型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特征。测序结果表明,不同植被土壤细菌群落丰度与多样性的排序相同:苔草带>苔草-虉草带>芦苇带>泥滩带>藜蒿带。沿湖面至坡地,空间位置相近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具有更大...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鄱阳湖典型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特征。测序结果表明,不同植被土壤细菌群落丰度与多样性的排序相同:苔草带>苔草-虉草带>芦苇带>泥滩带>藜蒿带。沿湖面至坡地,空间位置相近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具有更大的相似性,苔草-虉草带、苔草带和芦苇带的细菌群落结构相近,泥滩带和藜蒿带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变形菌门(30.0%)是湿地土壤平均相对丰度最高的门,其次为酸杆菌门(16.7%)和绿弯菌门(16.5%);多数门分类细菌相对丰度沿湖面至坡地存在一定变化趋势。硝化螺菌属是第一大属分类水平细菌群落。在土壤化学指标中,与鄱阳湖湿地细菌群落相关性较大的是总磷、铵态氮和有机质含量。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不同植被土壤细菌群落具有结构性差异,但沿湖面至坡地存在规律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湿地 高通量测序 细菌多样性 细菌群落结构
下载PDF
鄱阳湖湿地两种优势植物叶片C、N、P动态特征 被引量:44
19
作者 郑艳明 尧波 +2 位作者 吴琴 胡斌华 胡启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6488-6496,共9页
2011年2—6月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逐月测定了灰化苔草(Carex cinerascens)、南荻(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叶片C、N、P含量及其地上生物量,以阐明鄱阳湖湿地优势植物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动态特征与控制因子,探讨湿... 2011年2—6月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逐月测定了灰化苔草(Carex cinerascens)、南荻(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叶片C、N、P含量及其地上生物量,以阐明鄱阳湖湿地优势植物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动态特征与控制因子,探讨湿地养分利用与限制状况。结果表明:(1)两种优势植物叶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365.3—386.6 mg/g和352.6—393.2 mg/g,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375.5±17.4)mg/g和(371.7±12.5)mg/g;叶N含量分别为6.96—17.59 mg/g和5.50—20.68 mg/g,平均值分别为(11.35±1.40)mg/g和(11.54±0.84)mg/g;叶P含量变化范围为0.65—2.14 mg/g和0.57—2.25mg/g,平均含量为(1.56±0.69)mg/g和(1.55±0.68)mg/g。两种植物C∶N、C∶P、N∶P平均值分别为44.00、1068.46、21.30和47.90、1059.92、21.19,C、N、P及其化学计量比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2)气温与地上生物量是N、P及其化学计量比季节变化的主要控制因子,气温和生物量对两种优势植物叶片氮、磷含量的影响要高于对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3)植物C∶N、C∶P与地上生物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显示N、P养分利用效率随植物的快速生长而提高;根据两种优势植物及土壤N、P含量与化学计量比来判断,研究区植物更多地受氮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湿地 化学计量比 养分限制
下载PDF
HJ-1A/1B卫星CCD影像水环境遥感大气校正方法评价研究——以鄱阳湖为例 被引量:21
20
作者 曾群 赵越 +1 位作者 田礼乔 陈晓玲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20-1326,共7页
HJ-1A/1B卫星CCD传感器具有较高的空间、时间分辨率,在内陆湖泊水质遥感定量监测方面有很大潜力,大气校正是制约其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以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为研究区域,结合2009年、2011年两次现场实测数据对FLAASH,6S,COST和Q... HJ-1A/1B卫星CCD传感器具有较高的空间、时间分辨率,在内陆湖泊水质遥感定量监测方面有很大潜力,大气校正是制约其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以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为研究区域,结合2009年、2011年两次现场实测数据对FLAASH,6S,COST和QUAC四种大气校正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各种大气校正算法对悬浮泥沙浓度反演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HJ-1A/1B卫星CCD的第1波段在水环境遥感应用时,建议进行重新定标;第2和3波段四种大气校正结果精度相对较高,其中,FLAASH,6S和COST三种大气校正算法精度都较高,QUAC精度偏低,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对该算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2)FLAASH,6S,COST和QUAC四种大气校正算法第2和3波段比值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度最好,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8.2%,9.5%,7.6%和11.6%,因此建议在鄱阳湖水域尽量采用第2和3波段比值作为反演因子;(3)以四种大气校正结果为基础,与悬浮泥沙浓度直接建模,结果发现,四种模型反演精度均比用实测遥感反射率与实测悬浮泥沙浓度建立的模型反演结果要高,FLAASH,6S和COST三种算法反演所得悬浮泥沙浓度精度都较高,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0.0%,10.2%和8.0%;QUAC略差,平均相对误差为18.6%。建议在泥沙浓度反演时采用大气校正结果与悬浮泥沙浓度直接建模,可以有效降低利用实测光谱数据建模引起的大气校正误差的累积效应;(4)在精度要求不是特别高的前提下,四种大气校正算法都可以采用,但综合算法复杂程度、精度、稳定性等多种因素,在辅助信息不全的情况下,COST大气校正算法更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色遥感 大气校正 HJ-1A 1B卫星 6S FLAASH COST QUAC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