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指纹图谱分析石菖蒲及不同炮制品挥发性成分
1
作者 杨双玲 薛艳芳 +4 位作者 陈华师 金浩鑫 邹兆祚 李雪艳 饶毅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65-71,76,共8页
目的:分析石菖蒲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差异,为石菖蒲及不同炮制品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对石菖蒲及炮制品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根据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采用GC建立15批石菖蒲及炮... 目的:分析石菖蒲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差异,为石菖蒲及不同炮制品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对石菖蒲及炮制品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根据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采用GC建立15批石菖蒲及炮制品的指纹图谱。利用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等方法,评价石菖蒲炮制前后的质量差异。结果:GC-MS分析结果可知,石菖蒲及炮制品共鉴定出40个化合物,石菖蒲经酒制、姜制后,草蒿脑、甲基丁香酚,反式甲基丁香酚相对含量降低,榄香素、α-细辛醚和β-细辛醚相对含量升高。石菖蒲、酒石菖蒲、姜石菖蒲的指纹图谱分别标定了25、20、22个共有峰,石菖蒲及不同炮制品指纹图谱标定了28个共有峰。HCA可将石菖蒲及炮制品聚为3类,PCA结果提取了6个主成分,OPLS-DA能有效地将石菖蒲生品和不同炮制品明显区分,并筛选出了12种主要差异成分。结论:该研究建立的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研究和GC-MS分析有助于石菖蒲及炮制品的区分及整体质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菖蒲 挥发油 GC-MS 指纹图谱 化学识别模式 质量评价
下载PDF
基于化学成分变化对炆远志“减毒”效应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丁平平 易斌 +5 位作者 陈华师 陈明霞 吕尚 张青 陈西勇 饶毅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4期45-51,共7页
目的基于远志炆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情况及胃肠道毒性相关试验,探讨炆远志“减毒”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HPLC法对生远志、制远志、炆远志中化学成分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小鼠小肠上皮隐窝IEC-6细胞系作为评价模型,以IC_(50)和丙二醛(MDA)、... 目的基于远志炆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情况及胃肠道毒性相关试验,探讨炆远志“减毒”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HPLC法对生远志、制远志、炆远志中化学成分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小鼠小肠上皮隐窝IEC-6细胞系作为评价模型,以IC_(50)和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为评价指标,对远志炮制前后胃肠道毒性进行评价。结果炆远志中,远志皂苷B的含量较制远志的下降程度更为显著,远志酮Ⅲ和细叶远志皂苷的含量均无明显变化,3,6′-二芥子酰基蔗糖酯的含量则缓慢下降。IEC-6细胞评价胃肠道毒性试验结果显示,综合抑制率和IC_(50)值,细胞的毒性大小为生远志>制远志>炆远志;MDA、GSH、SOD的变化情况显示,炆远志的GSH及SOD的含量均显著增加(P<0.01),MDA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表明炆远志的毒性较制远志毒性低。结论远志经炆制,具有“减毒”的效果,具有毒性的远志皂苷类成分(如远志皂苷B)含量更低为其“减毒”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志 炆远志 化学成分 远志皂苷B IEC-6细胞 胃肠道毒性
下载PDF
炆制对何首乌中蒽醌糖苷类成分的影响及其减毒效应 被引量:3
3
作者 丁平平 易斌 +5 位作者 杨华杰 陈华师 陈西勇 张青 饶毅 杨卫星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00-1406,共7页
目的 探讨炆制对何首乌中蒽醌糖苷类成分的影响及其减毒效应。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法对何首乌药材及其不同炮制品的蒽醌糖苷类成分进行定性分析;进一步采用正常人肝细胞系(L02肝细胞)作为评价模型,以谷丙转移酶(ALT)、谷... 目的 探讨炆制对何首乌中蒽醌糖苷类成分的影响及其减毒效应。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法对何首乌药材及其不同炮制品的蒽醌糖苷类成分进行定性分析;进一步采用正常人肝细胞系(L02肝细胞)作为评价模型,以谷丙转移酶(ALT)、谷草转移酶(AST)、谷氨酰胺转肽酶(GGT)、乳酸脱氢酶(LDH)为评价指标,对何首乌不同炮制品及变化的蒽醌糖苷类成分的肝脏毒性进行评价。结果 何首乌炮制前后的变化成分为蒽醌糖苷类成分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和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肝细胞毒性实验中,何首乌不同炮制品毒性由大到小依次为:何首乌药材>制何首乌饮片>九蒸九晒何首乌饮片>炆何首乌饮片;炆制后消失的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和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具有肝脏毒性,且随着浓度的减小,肝毒性降低。结论 何首乌的多种炮制方法均有减毒作用,以炆制为优;炆制后消失的蒽醌糖苷类成分被证实具有肝脏毒性,推测蒽醌糖苷类成分为何首乌肝脏毒性的物质基础,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首乌 炆何首乌 L02肝细胞 肝毒性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原文传递
炆何首乌饮片中蒽醌糖苷类成分变化与减毒效应 被引量:1
4
作者 丁平平 易斌 +5 位作者 陈华师 陈明霞 吕尚 张青 陈西勇 饶毅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80-1186,共7页
目的 揭示炆法炮制特点,并从蒽醌糖苷类成分的变化探讨炆何首乌饮片的减毒效果。方法 采用HPLC进行何首乌药材、炆何首乌饮片、制何首乌饮片的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研究,并通过SPSS19.0软件对含量测定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同时采用LC-MS分析... 目的 揭示炆法炮制特点,并从蒽醌糖苷类成分的变化探讨炆何首乌饮片的减毒效果。方法 采用HPLC进行何首乌药材、炆何首乌饮片、制何首乌饮片的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研究,并通过SPSS19.0软件对含量测定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同时采用LC-MS分析何首乌炆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首次发现何首乌经过炆制会出现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决明酮-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8-O-丙二酰-吡喃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4个蒽醌糖苷类成分的显著性消失。结合制何首乌实验数据,推测由于制何首乌炮制时间较短,结合蒽醌只是部分水解成游离蒽醌,但炆制时间过长,使得蒽醌糖苷类成分糖苷键断裂,因此结合蒽醌与总蒽醌的比值从89.4%减少到51.9%,存在化学成分显著性变化。结论 何首乌经炆制,使得结合蒽醌水解为游离蒽醌,从而使毒性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首乌 炆何首乌 制何首乌 蒽醌糖苷类 减毒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