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与多相流模拟技术的搅拌过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武煜坤 李政权 +3 位作者 王贻得 徐止恒 李凯旋 石昊宇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1-813,共13页
搅拌釜系统本身具有强非线性特点,传统研究方法往往难以快速准确地反演现场实际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采用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ANN... 搅拌釜系统本身具有强非线性特点,传统研究方法往往难以快速准确地反演现场实际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采用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ANN-CFD湍流状态预测模型,并采用了3种训练算法(Levenberg-Marquardt、Bayesian Regulation和Scaled Conjugate)和优化算法(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模拟退火算法)对模型超参数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双层遗传算法(GA-GA)分别对神经网络的隐藏层节点数和初始权值阈值进行了优化,同时提出了神经网络架构较优方案;用ANN-CFD模型预测搅拌釜内流场状态并评估模型精度。结果显示:BR算法在神经元数大于9个时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且准确度变化总体趋于稳定;遗传算法的全局收敛性及预测精度在本模型中表现出了出色的性能;在双隐藏层条件下隐藏层神经元数组合为11-10时达到综合较优效果;基于GA-GA优化的ANN-CFD模型其回归指标均超过0.9,展现了出色的预测精度。与传统的BP神经网络相比,该模型在验证集和测试集上的拟合效果提高一倍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釜 人工神经网络 计算流体力学 遗传算法 湍流状态
下载PDF
基于CFD-DEM的湿颗粒气力输送数值模拟
2
作者 徐止恒 李政权 +3 位作者 王贻得 武煜坤 李凯旋 石昊宇 《中国粉体技术》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2-23,共12页
【目的】为了探索水平管中湿颗粒气力输送的内在机制,开发液桥轮廓由凸到凹的液桥力模型,实现对颗粒含水率的精准调控,分析不同含水率颗粒在输送过程中的动力学特性变化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 【目的】为了探索水平管中湿颗粒气力输送的内在机制,开发液桥轮廓由凸到凹的液桥力模型,实现对颗粒含水率的精准调控,分析不同含水率颗粒在输送过程中的动力学特性变化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和离散元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 DEM)双向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对弯头外侧中心线的颗粒速度分析对比,验证数值模型的正确性以及网格的无关性。【结果】干颗粒沉降在管道底部,表现为管底流的运动状态,湿颗粒因液桥力的作用而形成紧密的颗粒团块,以单粒子和颗粒团2种形式进行运动,并且颗粒含水率越大,颗粒团聚现象越严重;湿颗粒的输送速度明显比干颗粒低,且随着颗粒含水率的增加,颗粒的平均输送速度呈下降趋势。【结论】相对于干颗粒输送,湿颗粒输送流动性更弱、输送效率更低以及能耗更高,在实际工业应用中,应当对湿颗粒进行前处理,以便于气力输送的无故障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离散元法 湿颗粒 液桥力 流态
下载PDF
高炉风口回旋区多形貌颗粒混合流动特性数值模拟
3
作者 华晴赉 韦光超 +3 位作者 但家云 汪小毅 崔佳鑫 鄂殿玉 《中国粉体技术》 CAS CSCD 2024年第6期130-139,共10页
【目的】高炉的稳定运行和能耗控制受制于风口回旋区内复杂的物理化学行为,因此对回旋区内混合多形貌颗粒的气固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单元法耦合方法对高炉风口回旋区内混合多形貌焦炭颗粒的流动行为和... 【目的】高炉的稳定运行和能耗控制受制于风口回旋区内复杂的物理化学行为,因此对回旋区内混合多形貌颗粒的气固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单元法耦合方法对高炉风口回旋区内混合多形貌焦炭颗粒的流动行为和动力学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系统地研究和分析4种不同的混合非球形颗粒体积分数对风口回旋区演化形貌和微观结构等的影响。【结果】随着非球形颗粒的体积分数从0增至9%,回旋区的宽度和高度分别增加96%和67%,转动能则增加3.53倍;颗粒所受曳力随非球形颗粒混合体积分数的增大而增大,颗粒间接触法向力概率密度函数分布也会向左偏移且峰值随之减小,而混合非球形颗粒时配位数概率密度函数分布峰值均小于不混合时的工况。【结论】混合非球形颗粒体积分数对高炉风口回旋区形貌和曳力分布、颗粒配位数概率分布等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离散单元法 高炉风口回旋区 多形貌颗粒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密相栓流湿颗粒气力输送数值模拟
4
作者 徐止恒 李政权 +2 位作者 陈慧敏 张博群 石昊宇 《中国有色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140,共9页
鉴于目前对于湿颗粒密相气力输送的研究缺乏成熟的体系与结论,本文探究了湿颗粒密相气力输送的流动机理与流动形态,为气力输送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支持。研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和离散元法(discrete ele... 鉴于目前对于湿颗粒密相气力输送的研究缺乏成熟的体系与结论,本文探究了湿颗粒密相气力输送的流动机理与流动形态,为气力输送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支持。研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和离散元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双向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对水平管道中干湿颗粒料栓的运动形式和颗粒运动轨迹进行了分析,深入研究了颗粒含水率对输送流型、输送效率以及输送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同等气速下,湿颗粒可以形成段塞流,而干颗粒先是段塞流,随后料栓被气体击穿演变为沙丘流,最后成为管底流;随着气体速度的增大,单位长度的水平管道压降数值呈现先降低后增长的趋势,在质量流率0.5 kg/s、含水率5%的工况下,输送速度为9 m/s时管道压降数值最低,为最佳经济速度值;湿颗粒的压力曲线一直处于波动较大的不稳定状态,当两个监测点位于段塞外部时,轴向压差几乎为零,而当两个监测点位于段塞内部时,轴向压差可以达到-600 Pa。通过对湿颗粒输送时的压降变化进行分析和监测,可及时发现设备故障的迹象,预警可能的问题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设备损坏和生产中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料输送 密相气力输送 流体力学 离散元法 湿颗粒 段塞流 颗粒含水率
下载PDF
基于CFD-DEM的非球形颗粒水力输送数值模拟 被引量:4
5
作者 陈伟 张佩 +4 位作者 孙永昌 武煜坤 郑诚林 徐止恒 李政权 《中国粉体技术》 CAS CSCD 2022年第5期82-91,共10页
使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和离散元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相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在模型验证、网格无关性验证的基础上,研究水力输送非球形颗粒物料时90°弯管处的磨损情况;通过3种不同长径比... 使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和离散元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相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在模型验证、网格无关性验证的基础上,研究水力输送非球形颗粒物料时90°弯管处的磨损情况;通过3种不同长径比颗粒输送过程中运动轨迹、流态、固体体积分布等研究管道磨损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条件下,颗粒长径比越大,管道弯头处的磨损区域面积越大,磨损越严重,弯头处的磨损率随中心角角度增大而增大,在70°~90°区间磨损率增大趋势更加明显,在90°处达到最大值;颗粒球形度不同时,三球颗粒的最大磨损率约是单球颗粒的2.4倍,弯头外拱处的磨损比内拱处的磨损严重;颗粒长径比改变时,大长径比颗粒离开弯头时更容易在管道顶部聚集,造成弯头磨损加剧,磨损面积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离散元法 弯管 水力输送 非球形颗粒 磨损
下载PDF
铁矿石颗粒尺度相变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
6
作者 郭苏雅 周鹏 +4 位作者 华晴赉 曾嘉 崔佳鑫 蒋友源 鄂殿玉 《材料与冶金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96-401,407,共7页
为解析铁矿石颗粒在高炉软熔带内的复杂相变传热过程,采用焓法模型对单颗粒铁矿石加热熔化过程进行分析,获得了铁矿石颗粒内的温度分布、熔化时间和液相的体积分数等变量随时间的演变规律,讨论了铁矿石颗粒粒径、加热气流速度和加热气... 为解析铁矿石颗粒在高炉软熔带内的复杂相变传热过程,采用焓法模型对单颗粒铁矿石加热熔化过程进行分析,获得了铁矿石颗粒内的温度分布、熔化时间和液相的体积分数等变量随时间的演变规律,讨论了铁矿石颗粒粒径、加热气流速度和加热气流温度对熔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铁矿石颗粒粒径大小对加热熔化过程的液相析出、相变区厚度和颗粒中心与外表面温差影响最为显著,主要原因是对流换热系数减小导致颗粒换热能力被削弱,颗粒内部导热热阻增大;加热气流速度成倍增大,颗粒熔化时间只微微缩短,而加热气流温度的逐步升高使得颗粒熔化时间有较大程度的缩短,主要原因是在高温环境中辐射换热影响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矿石熔化 相变换热 温度场 相界面 模拟仿真
下载PDF
泵机一体化的轴流式血泵模拟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何翊诚 邱胤轩 +2 位作者 张亚 崔佳鑫 鄂殿玉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9期1152-1162,共11页
针对现有的轴流式血泵存在一定的结构缺陷,导致性能不足和血液相容性差等问题,提出以一种泵机一体化的轴流式血泵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其几何结构进行优化改进。同时研究不同运行参数对该血泵性能的影响,并与实验的数据... 针对现有的轴流式血泵存在一定的结构缺陷,导致性能不足和血液相容性差等问题,提出以一种泵机一体化的轴流式血泵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其几何结构进行优化改进。同时研究不同运行参数对该血泵性能的影响,并与实验的数据进行比较,确定最佳的运行参数。本研究对该血泵的流场特性进行全面的分析,进一步揭示其内部的流动规律,并采用DPM方法模拟血液中红细胞的流动行为及其受剪切应力的情况,完成对该血泵的血液相容性的评估。研究表明,新型的血泵在扬程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性能。在转速为9000r/min、流量为6.24L/min的最佳工况下,血泵的扬程比原结构提升16%,效率达到25%,能够满足大部分人的生理需求。此外血泵内大部分区域的压力梯度和速度梯度都比较均匀,内部流场情况比较稳定,能够有效避免溶血现象的发生。本研究优化改进的血泵能在确保高性能和良好的流场特性的同时具备较好的血液相容性,可为轴流式血泵的结构优化和改进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流式血泵 泵机一体化 结构优化 流场特性 血液相容性
下载PDF
浮选气泡在搅拌槽中运动与变形数值模拟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凯旋 李政权 +2 位作者 张博群 王贻得 石昊宇 《中国有色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3-131,共9页
本文旨在利用流体体积(Volume of Fluid,VOF)方法捕捉和界面重构,对单个三维气泡在搅拌槽中的运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两相相互作用过程中气泡在搅拌槽中的运动及变形。在考虑表面张力和重力的情况下,实时计算了质量和动量守恒方程。压... 本文旨在利用流体体积(Volume of Fluid,VOF)方法捕捉和界面重构,对单个三维气泡在搅拌槽中的运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两相相互作用过程中气泡在搅拌槽中的运动及变形。在考虑表面张力和重力的情况下,实时计算了质量和动量守恒方程。压力-速度耦合通过SIMPLE方案实现,界面重构采用几何重构PLIC方案。本文分析了在搅拌槽中搅拌速度、气泡尺寸、表面张力、密度比、气泡初始位置对气泡运动与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搅拌产生的液体流动能够改变气泡的形状,而增加搅拌速度则能加速气泡的运动和变形过程;表面张力能够维持气泡的形状,阻止其发生变形;气泡初始尺寸与密度比影响气泡的速度,初始尺寸与密度比越大,速度越大,变形越明显;气泡的初始位置对气泡的运动轨迹和变形有影响,距离搅拌轴越近,所受液体流动的作用力逐渐增大,导致气泡的变形更加显著,到达搅拌区域的时刻更早。本文研究结果可对优化浮选工艺参数,提高矿物浮选效率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气泡 VOF方法 气液两相流 搅拌槽 数值模拟 搅拌速度 气泡尺寸 初始位置
下载PDF
立式搅拌釜中固-液混合特性模拟研究
9
作者 张博群 李政权 +2 位作者 赖莉莹 王贻得 武煜坤 《中国有色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122,共12页
研究固-液混合特性对生产效率、能耗等指标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实际生产中立式搅拌釜应用较多,本文采用CFD方法和DEM方法从颗粒密度、粒径、搅拌速度和初始液面高度等4个方面对立式搅拌釜的颗粒混合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且从速度... 研究固-液混合特性对生产效率、能耗等指标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实际生产中立式搅拌釜应用较多,本文采用CFD方法和DEM方法从颗粒密度、粒径、搅拌速度和初始液面高度等4个方面对立式搅拌釜的颗粒混合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且从速度场、湍动能分布和颗粒混合度3个维度来评判颗粒的混合特性。结果表明,在这些影响因素中,颗粒密度和搅拌速度对混合特性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当颗粒密度为1200 kg/m3时,相对标准差值达到0.5左右,说明混合程度较好;搅拌速度越大,混合性能越好;颗粒粒径对混合性能的影响较小,但粒径越小,越容易悬浮,粒径增大,混合程度降低;初始液面高度的改变导致固含率的改变,但是对固液混合性能基本不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式搅拌釜 固-液两相流 CFD-DEM 混合特性 颗粒密度 搅拌速度 粒径 初始液面高度
下载PDF
物料参数对立式搅拌釜混合性能影响的模拟 被引量:3
10
作者 孙永昌 张佩 +4 位作者 武煜坤 陈伟 郑诚林 徐止恒 李政权 《中国粉体技术》 CAS CSCD 2022年第6期99-106,共8页
为了提高无挡板立式搅拌釜的混合性能,应用自主开发的离散元软件研究颗粒的粒径、密度以及颗粒间的摩擦系数对搅拌釜混合性能的影响,采用接触数法评价颗粒的混合度并结合颗粒的空间合角速度来分析颗粒的混合效果。结果表明:颗粒的粒径... 为了提高无挡板立式搅拌釜的混合性能,应用自主开发的离散元软件研究颗粒的粒径、密度以及颗粒间的摩擦系数对搅拌釜混合性能的影响,采用接触数法评价颗粒的混合度并结合颗粒的空间合角速度来分析颗粒的混合效果。结果表明:颗粒的粒径对混合性能影响较小,4种不同粒径组合的混合度均在0.25~0.45之间;而2种颗粒的密度差越大,混合度越小,颗粒密度一致时混合度最大;混合度随着颗粒间的摩擦系数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当摩擦系数为0.54时,混合度最大,接近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釜 物料参数 混合性能 数值模拟 离散元法
下载PDF
圆环挡板振荡流反应器内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
11
作者 曾嘉 曾晨 +3 位作者 周鹏 郭苏雅 崔佳鑫 鄂殿玉 《材料与冶金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2-166,共5页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冶金化工生产过程常用的圆环挡板振荡流反应器内的流动特性进行模拟研究.通过构建k-ε湍流模型、分离涡模拟(DES)湍流模型和剪切应力输运(SST)湍流模型,对挡板振荡管进行模拟计算,对比分析了计算得到的周期平均...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冶金化工生产过程常用的圆环挡板振荡流反应器内的流动特性进行模拟研究.通过构建k-ε湍流模型、分离涡模拟(DES)湍流模型和剪切应力输运(SST)湍流模型,对挡板振荡管进行模拟计算,对比分析了计算得到的周期平均速度、湍动能和流体流型等关键参数与实验结果,验证考察了3种湍流模型对挡板振荡管内复杂湍流运动行为描述的准确性.结果表明:3种湍流模型中,SST湍流模型能更好地描述挡板振荡管内的流体力学行为;振荡流反应器内流体轴向速度沿管径呈抛物线型分布,在壁面处速度接近为0,中心区域的速度最大约为0.075 m/s;圆环挡板附近漩涡的持续形成和相互作用过程是混沌流发展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化工过程 振荡流反应器 计算流体力学 湍流模型 流动特性
下载PDF
高炉批重转换过程炉内热化学行为演变规律模拟研究
12
作者 季朗永 范海瀚 +3 位作者 翁凌熠 苏中方 崔佳鑫 鄂殿玉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64-772,共9页
在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进程中,中国炼铁工业面临着节能减排的重大挑战,在传统高炉向低碳高炉转换的炉况过渡过程中,研究炉内热化学行为演变规律对炼铁技术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本研究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离散单元(... 在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进程中,中国炼铁工业面临着节能减排的重大挑战,在传统高炉向低碳高炉转换的炉况过渡过程中,研究炉内热化学行为演变规律对炼铁技术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本研究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离散单元(CFD-DEM)耦合方法解析了布料批重动态改变对高炉内部温度场、软熔带以及铁矿石还原度分布的瞬时影响。结果表明:料批重减小21.50%,炉料平均温度降低约5.81%,软熔带高度缩减约7.18%,炉内矿石还原度降低约3.08%,反之亦然,即当料批重恢复时,实验高炉主要运行参数及特征可以恢复至先前水平;通过调整料批重,高炉内部从一个稳定状态过渡到另一个稳定状态,两个稳定状态过渡过程的时间成本逐渐减少;炉内炉料均温越高,在批重改变时会更快地达到新的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过程 料批重 过程演变 模拟仿真 热化学行为
下载PDF
高炉风口回旋区焦炭燃烧特性的颗粒尺度模拟 被引量:4
13
作者 周鹏 华晴赉 +3 位作者 曾嘉 崔佳鑫 蒋友源 鄂殿玉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203-1210,共8页
为从微观颗粒尺度解析高炉风口回旋区动态演变及内部热化学行为,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离散单元法(CFD-DEM)耦合方法对回旋区焦炭燃烧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首先验证了CFD-DEM模型的可用性与准确性;然后探究了回旋区形成及演变过程、... 为从微观颗粒尺度解析高炉风口回旋区动态演变及内部热化学行为,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离散单元法(CFD-DEM)耦合方法对回旋区焦炭燃烧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首先验证了CFD-DEM模型的可用性与准确性;然后探究了回旋区形成及演变过程、焦炭颗粒燃烧行为及粒径分布和气相的温度及组分分布;最后考察了不同鼓风速率对回旋区大小、风口轴向气体温度与组分分布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回旋区的宽度和高度随着鼓风速率的增大而增加;鼓风速率的上升使气体高温区和化学反应区分布发生改变,即最高温度点和焦炭反应区均向焦炭床中心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口回旋区 焦炭燃烧行为 多尺度多相流模拟 计算流体动力学 离散单元法
原文传递
基于3D打印透明鼻腔模型的鼻阻力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马瑞萍 郑国玺 +7 位作者 鄂殿玉 胡真真 娄淼 佟振博 王玉升 郭刚 王波涛 张亚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01-1106,共6页
目的:探讨鼻腔内最小截面积与鼻阻力互为因果的变化规律。方法:3D打印全透明可拆卸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FESS)术后鼻腔模型30侧,在不同解剖部位用密封材料彻底堵塞气道,然后用不同截面积的可通气鼻腔引流管再通鼻腔,测量鼻阻力,再进行统... 目的:探讨鼻腔内最小截面积与鼻阻力互为因果的变化规律。方法:3D打印全透明可拆卸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FESS)术后鼻腔模型30侧,在不同解剖部位用密封材料彻底堵塞气道,然后用不同截面积的可通气鼻腔引流管再通鼻腔,测量鼻阻力,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术后患者实测、3D打印模型鼻阻力分别为(0.38±0.15) Pa·s/mL、(0.39±0.02) Pa·s/mL,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患者鼻阻力为(0.56±0.09) Pa·s/mL,术后模型较术前显著下降约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当截面积为3.14 mm;的可通气鼻腔引流管位于总鼻道上部、鼻阈区时鼻腔均中度阻塞,鼻阻力分别为阻塞前的(1.80±0.30)倍、(2.02±0.36)倍,位于总鼻道下部时鼻腔轻度阻塞,鼻阻力为阻塞前的(1.68±0.28)倍;(3)当截面积为6.28 mm;的可通气鼻腔引流管位于总鼻道下部、总鼻道上部、鼻阈区时,鼻阻力值分别为阻塞前的(1.44±0.23)倍、(1.50±0.25)倍、(1.60±0.27)倍;(4)当截面积为9.42 mm;的可通气鼻腔引流管位于以上部位时,鼻腔通气均接近正常,无明显鼻塞,鼻阻力值分别为阻塞前的(1.17±0.18)倍、(1.26±0.21)倍、(1.33±0.24)倍;(5)鼻阻力与通气管截面积、部位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5和0.3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3D打印可快速精准地复制鼻腔解剖结构,可作为定量测量鼻阻力的研究方法;(2)鼻腔最小截面积为鼻阻力主要决定因素;(3)部位为鼻阻力的次要决定因素,当阻塞程度相同时,鼻阈区鼻阻力略高于总鼻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窦炎 鼻阻力 3D打印 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