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亚热带典型人工林常见乔灌木根际效应——以江西泰和千烟洲为例 被引量:11
1
作者 莫雪丽 戴晓琴 +2 位作者 王辉民 付晓莉 寇亮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23-733,共11页
为了深入探讨人工林内不同植物根际效应的差异,为人工林生态系统林下植被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江西泰和千烟洲站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湿地松(Pinus elliottii)3种人工林(1985年前后营造)... 为了深入探讨人工林内不同植物根际效应的差异,为人工林生态系统林下植被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江西泰和千烟洲站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湿地松(Pinus elliottii)3种人工林(1985年前后营造)为研究对象,测定林内乔木及其林下常见灌木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杨桐(Adinandra millettii)和格药柃(Eurya muricata)的根际和全土土壤碳、氮、磷含量及pH值,比较不同林分类型下优势乔灌树种的根际效应。结果发现:(1)乔木根际土壤大部分化学性质指标显著高于或低于全土(p<0.05),而林下灌木根际土壤与全土土壤化学性质的差异与物种有关,如檵木根际土壤大部分化学性质显著不同于全土,而格药柃根际土壤大部分指标与全土无显著差异。(2)除硝态氮(NO_3~–-N)外,林下灌木不同物种之间的根际效应有别,具体表现为檵木pH值、铵态氮(NH_4^+-N)、可溶性有机碳(DOC)、全氮(TN)、全碳(TC)、碳氮比(C/N)、有效磷(AP)和全磷(TP)的根际效应显著高于格药柃,TN、TC、C/N和AP的根际效应也显著高于杨桐,但杨桐与格药柃间的根际效应无显著差异。(3)杉木的根际效应显著强于林下3种灌木;马尾松和湿地松的根际效应与檵木无显著差异,而马尾松的根际效应显著高于杨桐和格药柃,湿地松的根际效应显著高于格药柃。该研究表明相对于林下灌木(尤其是格药柃),乔木具有较强的根际效应,暗示了乔木具有更高的养分捕获能力。但林下灌木与乔木根际效应的差异与灌木种类和林分类型有关。因此,人工林林下植被管理除了考虑适量保留林下灌木外,可依据人工林类型,充分考虑灌木种类选择,进而最大地发挥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和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灌木 养分活化能力 林下植被管理 根际效应 红壤丘陵区
原文传递
稻田改为旱地后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9
2
作者 刘长红 袁野 +2 位作者 杨君 戴晓琴 王辉民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60-966,共7页
土地利用变化是驱动陆地与大气之间碳迁移变化的主要因素,为正确评估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后土壤有机碳固持和稳定性,对南方双季稻田(RR)改为玉米-玉米(MM)和大豆-花生(SP)2年后土壤化学性质、有机碳矿化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进行研究.结... 土地利用变化是驱动陆地与大气之间碳迁移变化的主要因素,为正确评估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后土壤有机碳固持和稳定性,对南方双季稻田(RR)改为玉米-玉米(MM)和大豆-花生(SP)2年后土壤化学性质、有机碳矿化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RR改为MM和SP后,土壤p H值显著降低(0.50-0.52,P=0.002),而可溶性有机碳显著提高(23%-35%,P=0.016).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没有显著变化,但在培养13 d后SP累积矿化量显著降低(P=0.019).稻田改旱地后,土壤微生物总磷脂脂肪酸(PLFAs)、细菌、革兰氏阳性菌(G+)、革兰氏阴性菌(G-)和放线菌PLFAs显著降低(P<0.05),而真菌PLFAs/细菌PLFAs(F/B)显著增加(P=0.006),但改MM和SP没有显著差异.培养初期,土壤放线菌PLFAs与累积碳矿化显著相关(P=0.034),土壤F/B与培养13 d累积碳矿化显著相关(P=0.004),而土壤微生物群落主成分分析的PC1(P=0.014)和总的PLFAs(P=0.033)与培养108 d累积碳矿化显著相关.本研究发现稻田改旱地后土壤p H和总氮含量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生物量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壤有机碳矿化 微生物群落 磷脂脂肪酸
原文传递
中国南方双季稻田转菜地对CO_2和CH_4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袁野 刘长红 +1 位作者 戴晓琴 王辉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7-154,共8页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观测了我国南方亚热带水稻田转为旱作蔬菜地后第1年的CO2和CH4通量变化,旨在探索稻田转菜地初期对CO2和CH4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O2通量因蔬菜种类、生长状况及生长季节的不同而不同.种植豇豆菜地CO2通量显著高...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观测了我国南方亚热带水稻田转为旱作蔬菜地后第1年的CO2和CH4通量变化,旨在探索稻田转菜地初期对CO2和CH4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O2通量因蔬菜种类、生长状况及生长季节的不同而不同.种植豇豆菜地CO2通量显著高于稻田,种植辣椒菜地CO2通量则显著低于稻田.稻田转菜地CH4通量从6.96 mg C·m^-2·h^-1显著下降到-0.004 mg C·m^-2·h^-1(P〈0.001).转菜地后CO2和CH4的净累积碳吸收为543kg C·hm^-2,显著低于稻田的3641 kg C·hm^-2,但由净CO2和CH4排放造成的增温效应无显著差异.转成菜地1年后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所升高,且10-20 cm土层显著高于对照水稻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变 CO2 CH4 土壤碳含量 增温效应
原文传递
亚热带人工林下植被根际土壤酶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35
4
作者 高雨秋 戴晓琴 +3 位作者 王建雷 付晓莉 寇亮 王辉民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58-272,共15页
为探讨林下植被根际土壤酶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林分类型和季节的响应,该研究以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试验站典型人工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马尾松(Pinusmassoniana)和湿地松(Pinuselliottii)林林下优势灌草檵木(Loropetalum chinen... 为探讨林下植被根际土壤酶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林分类型和季节的响应,该研究以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试验站典型人工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马尾松(Pinusmassoniana)和湿地松(Pinuselliottii)林林下优势灌草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杨桐(Adinandra millettii)、格药柃(Eurya muricata)、狗脊蕨(Woodwardia japonica)和暗鳞鳞毛蕨(Dryopteris atrata)为对象,在植被生长初期(4月)和旺盛期(7月)测定优势灌草根际土壤与碳(C)循环相关的β-1,4-葡萄糖苷酶(BG)、与氮(N)循环相关的β-1,4-N-乙酰葡糖氨糖苷酶(NAG)和亮氨酸氨基肽酶(LAP)、与磷(P)循环相关的酸性磷酸酶(AP)活性、酶化学计量比及土壤理化性质。结果发现:(1)根际土壤与C和N循环相关的酶活性以及BG:AP(酶C:P)在不同林下植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与P循环相关的酶活性差异不显著。林分类型和取样季节显著影响BG:(NAG+LAP)(酶C:N),且林下植被类型、林分类型和取样季节交互影响酶C:P。主成分分析表明,根际土壤酶的活性及计量比在不同林下植被(檵木不同于格药柃,且二者显著区别于其他物种)、林分类型(杉木林区别于马尾松、湿地松林)和取样季节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土壤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和碳氮比(C:N)是影响林下植被根际土壤酶的活性及化学计量比的主要因素。(2)标准主轴回归分析表明,林下植被根际土壤lg(BG)、lg(NAG+LAP)和lg(AP)之间存在显著线性关系,lg BG:lg(NAG+LAP):lg AP(酶C:N:P)约为1:1:1.3,酶C:P及(NAG+LAP):AP(酶N:P)分别为0.14和0.15。AP远大于BG和NAG+LAP的活性,导致lg(BG)和lg(NAG+LAP)与lg(AP)的回归斜率极显著偏离1。说明林下植被根际土壤酶的活性及计量比受植被种类、林分类型及取样季节影响,且基质有效性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相较于C循环和N循环,微生物会分配更多资源用于P循环相关酶的生产,暗示亚热带人工林林下植被根际土壤微生物生长和活性更易受P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胞外酶 生态化学计量比 红壤丘陵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