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氮负荷森林生态系统对大气氮沉降降低的响应研究进展
1
作者 沈芳芳 王彬宇 +7 位作者 姚必达 莫明敏 廖迎春 房焕英 邹显花 刘文飞 袁颖红 樊后保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1-222,共12页
大气氮沉降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构成严重威胁。过去50多年,由于减排措施的实施,欧美国家率先出现大面积区域的氮沉降降低,中国从2010年开始趋于稳定,氮沉降的未来变化趋势可能因全球各地而异。本研究采用文献检索方法和综合... 大气氮沉降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构成严重威胁。过去50多年,由于减排措施的实施,欧美国家率先出现大面积区域的氮沉降降低,中国从2010年开始趋于稳定,氮沉降的未来变化趋势可能因全球各地而异。本研究采用文献检索方法和综合分析方法,综述了国内外氮沉降恢复的方法,分析了森林生态系统土壤(酸化和溶液化学)、结构(植被-微生物多样性)与功能(生产力和碳吸存)对氮沉降降低的响应。随着氮沉降的降低,植被物种组成、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土壤过程可能恢复缓慢,而一些土壤参数(如pH、硝酸盐和铵浓度等)对氮输入减少的响应相对较快。当氮沉降降低时,可在某种程度上减轻土壤酸化,促进树木生长,但也可能因环境氮沉降速率依然很高并保持土壤酸化,林木的活力仍在恶化。植被多样性的恢复可能存在恢复障碍并在短期内难以维持富营养化的恢复,但促进了贫营养型物种的增加。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响应对减排政策存在延迟,且氮沉降增加存在遗留效应,致恢复相当缓慢,但恢复只是时间问题。因此,高氮负荷生态系统的恢复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进一步加强减排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降低 高氮负荷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恢复 土壤酸化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不同人为干预强度下红壤侵蚀退化荒地生态系统碳库恢复的差异 被引量:1
2
作者 黄荣珍 朱丽琴 +5 位作者 樊后保 李凤 胡良 易志强 黄诗华 贾龙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0-226,共7页
研究退化荒地森林恢复后生态系统有机碳的变化,可为原先低碳密度生态系统碳库的恢复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研究红壤侵蚀退化形成的荒地(HD),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人为干预形成的木荷马尾松混交林(MM)、阔叶林(KY)、柑桔林(GJ)、封育林(FY)... 研究退化荒地森林恢复后生态系统有机碳的变化,可为原先低碳密度生态系统碳库的恢复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研究红壤侵蚀退化形成的荒地(HD),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人为干预形成的木荷马尾松混交林(MM)、阔叶林(KY)、柑桔林(GJ)、封育林(FY),调查其地上、地下碳库和年均细根生物量。结果表明:木荷马尾松混交林(267.22t/hm^2)、阔叶林(233.48t/hm^2)、封育林(112.01t/hm^2)生态系统碳储量显著大于荒地(27.04t/hm^2),而柑桔林(84.16t/hm^2)与荒地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植物部分碳储量木荷马尾松混交林(187.88t/hm^2)、阔叶林(164.17t/hm^2)、柑桔林(15.24t/hm^2)、封育林(61.75t/hm^2)分别为荒地(4.31t/hm^2)的43.56,38.06,3.53,14.32倍。地下土壤部分(0—80cm)碳储量木荷马尾松混交林(79.34t/hm^2)、阔叶林(69.31t/hm^2)、柑桔林(68.93t/hm^2)、封育林(50.26t/hm^2)均显著高于对照(22.73t/hm^2)(p<0.05)。混交林(112.15g/m^2)、阔叶林(88.71g/m^2)、柑桔林(257.70g/m^2)、封育林(211.21g/m^2)年均细根生物量分别为荒地(92.33g/m^2)的1.21,0.96,2.79,2.29倍,细根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显著相关(p<0.05)。不同森林恢复类型生态系统、地上和地下碳积累的速率分别变化在2.04~8.58,0.39~6.56,0.98~2.02tC/(hm^2·a)范围。表明强力的人为干预有助于红壤侵蚀退化荒地生态系统碳库的快速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预强度 森林恢复 碳库 细根 碳积累
下载PDF
陆地生态系统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3
作者 沈芳芳 刘影 +5 位作者 罗昌泰 刘文飞 段洪浪 廖迎春 吴春生 樊后保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129-2140,共12页
生态系统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受氮沉降、气候变暖、大气CO2浓度升高(eCO2)、极端干旱等全球变化的强烈影响,深入认识和理解全球变化下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关系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文章综述了陆地生态系统植物和土... 生态系统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受氮沉降、气候变暖、大气CO2浓度升高(eCO2)、极端干旱等全球变化的强烈影响,深入认识和理解全球变化下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关系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文章综述了陆地生态系统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对以上4种全球变化单因子和多因子(双因子、三因子及四因子)交互作用的响应与适应规律。主要结论为,(1)氮沉降、气候变暖和极端干旱均改变了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呈现降低、增加和无影响3种效应,大多数研究结果是降低效应,例如高氮沉降和长期低水平氮沉降减少了植物多样性,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下降幅度随氮沉降时间和量的增加而加强;气候变暖改变了植物的物候,降低了植物多样性,促使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演替分异;极端干旱导致植物组成发生了方向性的变化,植物多样性降低并促进盐生植物的生长,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降低并促使转向渗透胁迫型策略。(2)eCO2增加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从而刺激植物的生长,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取决于资源可利用性,一般增加根际细菌和土壤真菌的相对丰度以加快土壤的碳源利用。(3)全球变化多因子交互作用下植物-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关联效应主要为协同、累加、抵消或非加性等,其中氮沉降×气候变暖为累加;氮沉降×eCO2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为协同增效,而对植物群落可能是相反或抵消;气候变暖×eCO2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为累加;三因子和四因子交互作用对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为非加性,较难预测。最后指出当前的研究不足和今后的发展方向:(1)加大不同时空尺度的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研究;(2)精确全球变化多因子交互作用对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影响的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多样性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全球变化 单因子 多因子交互作用
下载PDF
两个种源木荷幼苗对干旱-复水的生理生态响应
4
作者 王德福 赵楠 +5 位作者 邱万滨 桑栋鑫 黄国敏 刘文飞 沈芳芳 段洪浪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3-884,共12页
为探讨不同种源树木对干旱-复水的生理生态响应,该研究以广东与福建种源木荷为对象,通过盆栽控水方式模拟干旱及复水条件,研究两个种源木荷的水力及碳生理特征、脯氨酸(Pro)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对干旱-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1)对照... 为探讨不同种源树木对干旱-复水的生理生态响应,该研究以广东与福建种源木荷为对象,通过盆栽控水方式模拟干旱及复水条件,研究两个种源木荷的水力及碳生理特征、脯氨酸(Pro)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对干旱-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1)对照情况下,广东种源木荷的茎木质部水势(Ψ_(xylem))、叶片相对含水量(RWC)、光合速率(A_(sat))与气孔导度(G s)均低于福建种源木荷的。(2)两个种源木荷的水力特征、Pro与SOD对干旱-复水的响应呈一致趋势,其中Ψ_(xylem)、RWC与Pro均能较快恢复至对照水平,而茎木质部栓塞程度与SOD未恢复至对照水平。(3)福建种源木荷叶片的A_(sat)对干旱的敏感性较广东种源的高且复水后恢复至对照水平需要更长时间。(4)复水后福建种源木荷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恢复速率高于广东种源木荷。综上认为,福建与广东两个种源木荷均不能通过短期复水(30 d)来修复被栓塞的木质部。尽管广东种源木荷的光合速率能够更快地恢复至对照水平,但其光合速率低于福建种源木荷,并且其NSC的恢复能力较福建种源荷的低。因此,在未来干旱加剧背景下,广东种源木荷的生长及存活可能受到更大威胁。该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种源地气候条件对树木抗旱性的影响,为未来森林的经营与管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复水 光合特征 水力特征 木荷 种内差异
下载PDF
1980-2015年江西省土地利用迁移变化分析及驱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刘卫林 何昊 +5 位作者 朱圣男 李香 吴滨 张景嵘 杨晴 刘丽娜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61-368,共8页
厘清江西省土地利用转换时空特征,明晰驱动因子,可为该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和SPSS主成分分析等方法,通过土地利用单一和综合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 厘清江西省土地利用转换时空特征,明晰驱动因子,可为该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和SPSS主成分分析等方法,通过土地利用单一和综合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以及土地利用重心迁移等,研究了1980—2015年江西省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并探究了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1980—2015年江西省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0.168%/a,类型主要为林地和耕地,两者面积占总面积的89.85%,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最大,期间共增加了2241.01 km^(2),为主要变化类型。(2)1980—2015年江西省土地利用转出和转入面积最大的分别是耕地3190.67 km^(2)和建设用地2325.20 km^(2),而林地和草地也分别转出2830.77 km^(2),885.18 km^(2),迁移变化总体上为居民建设用地大量扩张,耕地和林地面积均大为减少。(3)江西省土地利用重心随土地利用变化发生相应改变,其中建设用地和耕地重心变化较大,建设用地向东北方向迁移,耕地向西南方向迁移,二者变化轨迹相反。(4)江西省建设用地的驱动力为城镇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与结构两个方面,耕地的驱动力为农业水平和产业机构以及自然条件。综上,近35 a江西省土地利用变化较大,其中耕地和建设用为主要变化类型,其变化主要受社会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省 土地利用变化 时空变化 主成分分析 驱动机制
下载PDF
江西省水生态文明村建设技术梳理与体系构建 被引量:1
6
作者 熊永 王辉文 +3 位作者 徐宏万 袁芳 潘峰 房焕英 《江西水利科技》 2022年第6期446-452,共7页
水生态文明村建设是江西省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要内容。本文在总结江西农村现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水生态文明村建设的目标及需求。总结提炼了江西水生态文明村应用技术,并进行了梳理与体系构建。以期为水生态文明村建设实践中... 水生态文明村建设是江西省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要内容。本文在总结江西农村现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水生态文明村建设的目标及需求。总结提炼了江西水生态文明村应用技术,并进行了梳理与体系构建。以期为水生态文明村建设实践中因地制宜、因水制宜、量水而行的选择相关工艺提供依据,旨在解决农村基层一线人员参与水生态村建设的技术需求,为江西省水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规范化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文明建设 技术体系 关键工艺 深化路径 江西省
下载PDF
红壤区不同生态恢复林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差异 被引量:3
7
作者 管鸿智 黄荣珍 +3 位作者 朱丽琴 王金平 姬绍晖 林丽靖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7-184,共8页
为探究红壤侵蚀区不同生态恢复林分微生物群落特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阔叶纯林(木荷)、针叶纯林(马尾松)和针阔混交林(木荷林与马尾松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表明:各林分土壤共得到细菌943个分类操作单元(OTU),真菌96... 为探究红壤侵蚀区不同生态恢复林分微生物群落特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阔叶纯林(木荷)、针叶纯林(马尾松)和针阔混交林(木荷林与马尾松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表明:各林分土壤共得到细菌943个分类操作单元(OTU),真菌962个OTU,分类学地位明确的细菌有19门46纲99目138科198属207种,真菌有9门22纲59目109科177属167种。其中,优势细菌门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优势真菌门为担子菌门、子囊菌门和被孢菌门。林分类型对土壤真菌丰富度(Chao1指数)和多样性(Shannon指数)影响显著(P<0.05),对土壤细菌丰富度(Chao1指数)和多样性(Shannon和Simpson指数)几乎无影响,针阔混交林土壤真菌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高于纯林土壤(P<0.05)。在门水平上,针阔混交林与阔叶纯林土壤细菌门相对丰度变化差异较小,而与针叶纯林差异较大(P<0.05),针阔混交林和阔叶纯林土壤中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比针叶纯林低9.96%和29.43%。土壤真菌门相对丰度在各林分类型间差异较大,被孢菌门相对丰度在针叶纯林土壤中最高,毛霉门和壶菌门相对丰度在针阔混交林土壤中最高,子囊菌门相对丰度在阔叶纯林土壤中最高。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全氮含量、p H值和速效钾含量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特征最主要的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生态恢复林分 红壤区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森林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与方法探讨
8
作者 沈芳芳 邹显花 +2 位作者 李威 吴春生 欧阳毅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23年第3期140-143,共4页
贯彻生态文明理念、培养服务“三农”情怀、提升职业素养是水保专业相关课程的主要思政元素,如何有效地融入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南昌工程学院水保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为例,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森林生态学学科发展... 贯彻生态文明理念、培养服务“三农”情怀、提升职业素养是水保专业相关课程的主要思政元素,如何有效地融入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南昌工程学院水保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为例,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森林生态学学科发展和课程特点,确定了“正确“三观”、专业素养、国家需要和全球视野”四个维度的森林生态学课程思政育人目标。通过建立课程思政元素库、制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方案深入挖掘森林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完善课堂建设、网络媒体、实践基地和第二课堂教学阵地,拓展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途径;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探讨课程思政资源的方法应用,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促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课程思政 教学模式 生态文明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凋落物生态化学计量与土壤有效养分对长期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被引量:25
9
作者 沈芳芳 吴建平 +3 位作者 樊后保 郭晓敏 雷学明 沃奇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7477-7487,共11页
凋落物分解的快慢和养分释放的速度决定了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效养分的供应。探讨全球变化条件下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与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有利于深入认识凋落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养分调控因素,从而揭示生态系统C、N、P循环。通过模拟氮沉降... 凋落物分解的快慢和养分释放的速度决定了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效养分的供应。探讨全球变化条件下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与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有利于深入认识凋落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养分调控因素,从而揭示生态系统C、N、P循环。通过模拟氮沉降增加试验,分4个水平处理,分别为0、60、120、240 kg N hm^(-2)a^(-1)。模拟氮沉降13年后,分析了杉木人工林凋落物中不同组分(落叶、落枝、落果)生态化学计量与土壤有效养分(有效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关系。结果表明:氮沉降(N1、N2和N3)显著提高了落叶和落枝的N含量,平均增幅分别为35.27%和32.21%;高水平氮沉降(N3)处理显著降低了落叶和落枝的C/N,平均降幅分别为25.95%和22.32%,但N3增加了落枝和落果N/P,平均增幅分别为38.4%和31.7%;氮沉降对凋落物各组分的C、P和C/P均影响不显著。氮沉降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NO_3^--N和NH_4^+-N含量,均表现为N3>N2>N1>N0,其中NO_3^--N含量更容易受氮沉降处理的影响,表现为更大的增幅。N2显著增加0—20 cm土层的碱解氮含量,N1显著降低0—20 cm土层的速效钾,但氮沉降对速效磷含量没有影响。凋落物生态化学计量与土壤有效养分之间的Pearson相关和冗余分析(RDA)表明,凋落物生态化学计量与土壤有效养分之间关系紧密,凋落物P含量(蒙特卡罗检验,P=0.018)和C/P比值(P=0.037)对土壤有效养分影响显著。凋落物中C/N比值、C/P比值与土壤有效养分呈显著负相关,其比值越高越不利于土壤有效养分的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凋落物生态化学计量 土壤有效养分 土壤有效氮 杉木人工林
下载PDF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生态保护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南昌工程学院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袁颖红 周际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3期276-277,280,共3页
生态保护导论作为一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从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4个方面对生态保护导论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相应对策,... 生态保护导论作为一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从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4个方面对生态保护导论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相应对策,旨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生态保护导论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南方红壤丘陵区经果林开发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以江西省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朱丽琴 黄荣珍 +3 位作者 李凤 张腾升 申思佳 王莉 《中国水土保持》 2019年第5期38-41,I0001,共5页
江西作为南方红壤丘陵区的典型区域,其大规模的经果林开发已成为丘陵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在江西赣县、进贤县和泰和县分别设立观测场进行定位观测和调查,结合室内试验分析,定量研究经果林开发初期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赣州清... 江西作为南方红壤丘陵区的典型区域,其大规模的经果林开发已成为丘陵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在江西赣县、进贤县和泰和县分别设立观测场进行定位观测和调查,结合室内试验分析,定量研究经果林开发初期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赣州清溪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径流小区脐橙园建设第二年土壤侵蚀模数为5 043 t/(km^2·a),第三年为4 984 t/(km^2·a),土壤侵蚀模数下降幅度较小;进贤县油茶开发基地随开发年限的延长,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急剧下降,下降幅度为42.86%~75.00%;泰和县柑橘园开发后土壤侵蚀模数明显减小,由前三年的2 850 t/(km^2·a)下降到第四年的1 043 t/(k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果林 水土流失 土壤侵蚀模数 红壤
下载PDF
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全球格局综述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威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6-10,共5页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研究生物体在生态相互作用过程中多种化学元素平衡关系的一门科学,由于其综合了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相关原理,因此在综合研究生态系统各个层次中元素的流动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综述了海洋植物、陆生植物、水生植物、植...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研究生物体在生态相互作用过程中多种化学元素平衡关系的一门科学,由于其综合了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相关原理,因此在综合研究生态系统各个层次中元素的流动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综述了海洋植物、陆生植物、水生植物、植物细根及凋落物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植物化学计量学特征差异较大,并不存在一个普遍的最佳比例,而是受到各种外界和内在的因素影响。研究不同类型植物化学计量学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植物自身组织结构、生长发育阶段、器官功能等内在因素和外界气温、降水、营养条件等外在因素,还需要考虑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化学计量特征 元素 格局
下载PDF
林冠氮添加和灌草去除对杉木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赵楠 王德福 +3 位作者 蒋亚南 黄国敏 樊后保 段洪浪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192-2198,共7页
氮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十分重要,但持续、过量的氮沉降将可能对植物乃至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去除林下灌草是常用的林业管理措施,然而氮添加与去除灌草交互对植物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还具有很大不确定性。以中亚热带杉木(Cunninghamia l... 氮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十分重要,但持续、过量的氮沉降将可能对植物乃至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去除林下灌草是常用的林业管理措施,然而氮添加与去除灌草交互对植物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还具有很大不确定性。以中亚热带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林冠氮添加(25kg·hm^-2·a^-1)和林下灌草去除,设置对照(CK)、灌草去除(UR)、氮添加(N)和氮添加加灌草去除(UR×N)处理。以正常生长、无病虫害的标准木为样本,通过测定杉木叶片饱和光强净光合速率(Asat)、气孔导度(Gs)、叶绿素相对含量、全氮、全磷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以及δ13C来探讨氮添加及灌草去除对杉木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两年处理,林冠氮添加、灌草去除及其交互处理对杉木叶片的光合参数、叶片养分(氮、磷)、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等各项指标均未有显著影响。N处理使杉木叶片的光合氮利用效率(PNUE)和光合磷利用效率(PPUE)较CK处理分别下降了30.1%、28.9%,而N×UR处理可以使PNUE和PPUE分别较N处理上升17.1%和13.6%。N处理使杉木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15.9%。林冠氮添加、灌草去除及其交互处理对杉木人工林的影响可能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短时间内(2年)不会对杉木生理生态特征产生显著的影响,但在实际的杉木人工林经营过程中,可以通过适当的氮添加,提高杉木人工林的抗旱性。研究结果可为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措施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添加 灌草去除 杉木 光合作用 叶片养分 叶绿素
下载PDF
赣江流域土地利用迁移变化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何昊 刘卫林 +5 位作者 李香 张景嵘 杨晴 涂序柯 刘建武 刘丽娜 《人民珠江》 2023年第7期90-97,共8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表征,其变化特征深刻影响着区域的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基于赣江流域1980—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赣江流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赣...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表征,其变化特征深刻影响着区域的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基于赣江流域1980—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赣江流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赣江流域1980—2018年土地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林地和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流域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呈增加态势,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加快;土地利用转换类型以耕地和林地向建设用地转移、林地和草地相互转移以及林地向耕地转移为主,部分耕地转化为水域;草地、水域、建设用地重心变化较明显,草地的重心在向西偏北方向迁移,水域的重心在向西偏南方向迁移,建设用地重心在向东偏南方向移动,移动速度均具有阶段性。可为赣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动态度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重心迁移 赣江流域
下载PDF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遥感影像解译标志库构建问题探讨——以江西省为例
15
作者 管鸿智 林丽靖 +5 位作者 黄荣珍 黄国敏 万鸿宇 李相玺 万小星 田魏龙 《江西水利科技》 2022年第3期171-178,共8页
生产建设项目遥感监督管理的关键是解译标志库的建立,在解译标志库的建立过程中,常出现同一类型项目遥感影像特征不同或不同类型项目遥感影像特征相同等诸多问题。本文以江西省为例,提出了基于前期几何特征分析、色彩分析、所处位置分... 生产建设项目遥感监督管理的关键是解译标志库的建立,在解译标志库的建立过程中,常出现同一类型项目遥感影像特征不同或不同类型项目遥感影像特征相同等诸多问题。本文以江西省为例,提出了基于前期几何特征分析、色彩分析、所处位置分析、周边地类构成分析,建立结果归类库,并根据不同生产建设项目类型的各项显著差异进行再分类的分层分类特征提取,以此推断出所解译目标地物的生产建设项目类型。该方法的研究可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遥感影像解译标志库的建立提供关键约束及判别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建设项目 解译标志库 分层分类 特征提取
下载PDF
生态学专业课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16
作者 段洪浪 蒋亚南 《科技视界》 2021年第16期41-43,共3页
为顺应高等院校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需求,增加与国际教育的接轨程度,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国际竞争力,文章以研究生生态专业课程为例,加入英语教学模式,并提出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建议,为生态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生态学 英语教学 教学改革
下载PDF
生物炭减缓农业生态系统土壤N_(2)O排放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沈芳芳 罗昌泰 +4 位作者 廖迎春 房焕英 周际海 沈发兴 袁颖红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2-213,共12页
为进一步厘清生物炭在减缓农业生态系统土壤N_(2)O排放的作用和机制,本研究基于CNKI、Springer、Wiley和Science Direct数据库,以"生物炭"、"农业生态系统"、"N_(2)O"为关键词,搜索2008—2021年相关文献... 为进一步厘清生物炭在减缓农业生态系统土壤N_(2)O排放的作用和机制,本研究基于CNKI、Springer、Wiley和Science Direct数据库,以"生物炭"、"农业生态系统"、"N_(2)O"为关键词,搜索2008—2021年相关文献,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结果表明:土壤N_(2)O可通过多种微生物过程产生,其中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是主要过程,硝化细菌反硝化、硝态氮异化还原成铵、化学反硝化等非生物过程也可产生N_(2)O;生物炭添加对土壤N_(2)O排放影响的结论不一,多数研究认为生物炭有利于减少土壤N_(2)O的排放,少数认为生物炭刺激了土壤N_(2)O的排放或对其无影响;提出了生物炭减缓土壤N_(2)O排放机制(生物炭本身理化性质的差异、生物炭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和氮转化过程);并分析了生物炭降低堆肥土壤N_(2)O排放的潜力和生物炭促进酸性土壤的植物生产力。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三点展望:有必要建立生物炭特性数据库;系统性的加强生物炭在N_(2)O减排潜力的估算;进行长期野外田间试验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农业生态系统 土壤N_(2)O排放 硝化和反硝化 氮转化过程
原文传递
红壤退化地森林恢复后土壤有机碳对土壤水库库容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黄荣珍 朱丽琴 +5 位作者 王赫 贾龙 刘勇 段洪浪 吴建平 刘文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38-248,共11页
亚热带红壤侵蚀退化地实施生态恢复后生物生产力恢复迅速,但土壤尤其是土壤水库的功能并未获得同步恢复,导致土壤水库对于降水和地表径流的调节能力低下,区域性洪涝灾害和季节性干旱依然突出。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 亚热带红壤侵蚀退化地实施生态恢复后生物生产力恢复迅速,但土壤尤其是土壤水库的功能并未获得同步恢复,导致土壤水库对于降水和地表径流的调节能力低下,区域性洪涝灾害和季节性干旱依然突出。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南方红壤侵蚀退化地典型植被恢复类型(马尾松与阔叶树复层林、木荷与马尾松混交林、阔叶混交林)0—60cm土层土壤水库各种库容差异,以及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土壤水库库容与土壤有机碳密度两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森林恢复类型死库容呈上升趋势,兴利库容和最大有效库容呈下降趋势,防洪库容变化趋势不明显,木荷与马尾松混交林兴利库容略高。不同森林恢复类型同一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密度均表现为马尾松与阔叶树复层林>木荷与马尾松混交林>阔叶混交林,而活性有机碳密度则以阔叶混交林最大。典型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水平对土壤水库库容的增加具有显著的因果影响关系(P=0.01),其中对有机碳水平起到主导性贡献作用的是水溶性有机碳。因此,对于退化红壤地森林恢复初期,可通过适当密植和立体种植,提高林地生物量和土壤碳密度,并在马尾松等先锋树种针叶林分中补植阔叶乔灌木,以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增大土壤水库容量,从而有利于土壤水库结构和功能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快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库 库容 土壤有机碳 典型相关分析 森林恢复 红壤
下载PDF
植被恢复对退化红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朱丽琴 黄荣珍 +3 位作者 贾龙 黄国敏 王赫 刘勇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6-83,共8页
为从微观角度揭示植被恢复对土壤结构的影响,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南方红壤退化地3种典型植被恢复类型[马尾松与阔叶复层林(PB)、木荷×马尾松混交林(SP)、阔叶林(BF)]土壤(0~60 cm土层)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分布... 为从微观角度揭示植被恢复对土壤结构的影响,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南方红壤退化地3种典型植被恢复类型[马尾松与阔叶复层林(PB)、木荷×马尾松混交林(SP)、阔叶林(BF)]土壤(0~60 cm土层)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对总有机碳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其有机碳贡献率随团聚体粒径的减小总体呈"W"或"N"字分布;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以粒径<0.05 mm占优势,而大粒径团聚体含量在湿筛过程中大幅降低,表明大粒径团聚体在水的浸润中更易受到影响;上层土壤(0~40 cm)水稳性大团聚体(粒径>0.25 mm)总含量均以PB最高,而在下层土壤(40~60 cm)3种植被恢复类型较为接近(48.80%~51.64%)。土壤总有机碳和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均表现为PB>SP>BF,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两者均呈下降趋势;水稳性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总体高于微团聚体(粒径<0.25 mm),说明有机碳对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均以粒径0.05~0.25 mm最小,且PB中粒径>2.00 mm的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显著高于SP和BF(P<0.05)。保留密度大、灌木(草)层盖度高的马尾松与阔叶复层林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与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更高,对土壤结构改善与功能恢复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碳 红壤
下载PDF
不同人工恢复林对退化红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朱丽琴 黄荣珍 +6 位作者 黄国敏 黄诗华 易志强 张文锋 贾龙 王赫 刘勇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8-66,共9页
研究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其有机碳的分布,有助于从微观角度理解土壤结构与功能的相互作用。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研究南方红壤退化地实施人工恢复30年后,马尾松与阔叶复层林(PB)、木荷+马尾松混交林(SP)和阔叶林(BF)3种典型林分在0~60 cm... 研究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其有机碳的分布,有助于从微观角度理解土壤结构与功能的相互作用。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研究南方红壤退化地实施人工恢复30年后,马尾松与阔叶复层林(PB)、木荷+马尾松混交林(SP)和阔叶林(BF)3种典型林分在0~60 cm土层的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分析土壤团聚体有机碳与总有机碳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各恢复林分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质量分数,以>2 mm粒径所占比例最大(均在60%以上),而在水稳性团聚体中,以<0.05 mm粒径占优势。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结构破坏率顺序依次为BF(53.38%~84.27%)>SP(52.22%~70.86%)>PB(22.70%~47.83%)。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质量分数均以PB最高,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林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质量分数呈下降趋势。水稳性大团聚体(>0.25 mm粒径)有机碳质量分数总体高于相应土层的总有机碳质量分数,而微团聚体的(<0.25 mm粒径)则低于后者,说明有机碳对于大团聚体的形成和水稳性具有积极作用。土壤团聚体有机碳与总有机碳的相关关系分析表明,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增加,对总有机碳的积累具有正面影响。保留密度大、灌木(草)层盖度高的马尾松与阔叶复层林土壤团聚体的数量和质量更高;因此,在红壤侵蚀退化地森林恢复初期,可通过适当密植、增加林下灌草覆盖等措施,增加有机碳的输入,促进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从而加速了退化土地的土壤结构改善和功能恢复。该研究可为南方严重红壤退化地生态恢复中的林分类型选择和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恢复林 机械稳定性团聚体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碳 红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