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07篇文章
< 1 2 9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动汽车动态路面驱动防滑控制与仿真 被引量:6
1
作者 陈泽宇 焦斌 +1 位作者 赵广耀 周淑文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20-1125,共6页
为了提高电动汽车在复杂路面情况下的加速能力和稳定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路面最优滑转率估计的驱动防滑控制策略并进行了仿真研究。首先从车辆-地面系统模型入手,分析了路面参数估计的数学原理并给出了单一路面下的最优滑转率判别条件... 为了提高电动汽车在复杂路面情况下的加速能力和稳定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路面最优滑转率估计的驱动防滑控制策略并进行了仿真研究。首先从车辆-地面系统模型入手,分析了路面参数估计的数学原理并给出了单一路面下的最优滑转率判别条件,进而将多种路面交叠的情况下的最优滑转率参数估计问题转化为高、低附着路面相互切换的统一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引入高估门限λmax与低估门限λmin设计了最优滑转率的动态估计方法。基于动态路面的参数估计建立了相应的驱动防滑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参数估计方法和控制策略显著提高了电动汽车的加速能力,且在路面条件突变的情况下也能有效抑制驱动轮的过度滑转,改善了整车的行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动力学控制 驱动防滑控制 动态路面识别 控制策略 系统仿真
下载PDF
共享汽车驾驶员适宜H点和座椅参数实验研究
2
作者 王军年 程川泰 +2 位作者 高菲 付铁军 任金东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9-49,共11页
共享汽车具有车型统一、用户多变且使用频率高的特点,为提升共享汽车使用效率和驾乘体验,研发一种能根据驾驶员特征自动调节舒适坐姿的智能座椅意义重大。本文针对用户座椅调节存在的主观任意性导致的座椅舒适性问题,结合共享汽车智能... 共享汽车具有车型统一、用户多变且使用频率高的特点,为提升共享汽车使用效率和驾乘体验,研发一种能根据驾驶员特征自动调节舒适坐姿的智能座椅意义重大。本文针对用户座椅调节存在的主观任意性导致的座椅舒适性问题,结合共享汽车智能座椅项目,以座椅H点前后位置、H点高低位置、坐垫角和靠背角4个变量为研究因子进行台架实验,分别研究5th、50th和95th百分位驾驶员的座椅舒适性受座椅参数的影响规律。首先,每个研究因子在参考车型范围内均匀选取3个实验水平,采用正交实验表对实验次数进行简化,确定正交实验须进行的组数并进行正交台架实验。实验人员对每组的座椅舒适性进行主观评价,同时通过压力测量仪和数显角度尺测量实验人员的体压分布信息和关节角度信息;其次,通过聚类分析确定了本文采用的以关节角度为客观参数的主客观舒适性评价体系,通过正交实验分析,得出了不同座椅参数对座椅舒适性的影响存在差异的结论,且随着驾驶员百分位的变化,对座椅舒适性造成影响的参数也在发生变化;最后,对正交实验所得数据进行修正拟合,构建了座椅适宜H点位置预测模型和靠背角度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汽车 座椅舒适性 正交实验 舒适性评价 预测模型
下载PDF
悬架橡胶件对汽车平顺性影响的仿真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张立军 陈双 李刚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38-242,248,共6页
将橡胶件的Kelvin-Voigt模型与整车模型相结合,应用虚拟坐标法建立了整车8自由度振动模型,从频域和时域分析了橡胶连接件的刚度和阻尼对座椅与车身振动加速度、悬架动挠度和轮胎动载荷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考虑橡胶件的影响相比,计及... 将橡胶件的Kelvin-Voigt模型与整车模型相结合,应用虚拟坐标法建立了整车8自由度振动模型,从频域和时域分析了橡胶连接件的刚度和阻尼对座椅与车身振动加速度、悬架动挠度和轮胎动载荷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考虑橡胶件的影响相比,计及橡胶件的弹性,即适当选择橡胶连接件刚度时,仿真结果更接近试验实测数据,可使座椅与车身的垂向加速度、车身俯仰角加速度和轮胎动载荷减少15%~40%;橡胶件的阻尼对平顺性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架 橡胶件 平顺性 虚拟坐标法
下载PDF
汽车ACC系统纵向控制六模式切换策略仿真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王楠 刘卫国 +1 位作者 张君媛 童宝锋 《交通信息与安全》 2014年第4期143-148,共6页
为了增强现有六模式汽车自适应巡航(ACC)系统全工况下的适应性,文中综合考虑了2车相对速度、相对距离和本车速度等参数对ACC系统控制策略的影响,提出了1种六模式ACC系统控制模式的划分方法,并定量地确定了控制模式划分的边界条件。为了... 为了增强现有六模式汽车自适应巡航(ACC)系统全工况下的适应性,文中综合考虑了2车相对速度、相对距离和本车速度等参数对ACC系统控制策略的影响,提出了1种六模式ACC系统控制模式的划分方法,并定量地确定了控制模式划分的边界条件。为了使ACC系统能够根据车辆行驶工况做出合理的响应,分别设计了各控制模式的加速度算法。将模式划分方法及控制策略建立相应的Simulink模型,考虑到PreScan具有场景建立便利性和可视化等优点,采用PreScan仿真场景并通过CarSim车辆动态模型,对所设计的六模式ACC系统进行了仿真试验。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六模式ACC系统,在全工况特别是前车切入等复杂工况下,较现有的六模式ACC系统表现出更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安全 控制策略 仿真试验 ACC系统 模式划分
下载PDF
基于负载观测器的PMSM预测电流控制
5
作者 于树友 盛恩聪 +1 位作者 徐明生 孙晓东 《控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针对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PMSM)预测电流控制系统在线优化计算负担大和抗负载扰动性能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负载转矩观测器的PMSM预测电流控制策略。首先,基于离散空间矢量调制构建虚拟电压矢量,并利... 针对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PMSM)预测电流控制系统在线优化计算负担大和抗负载扰动性能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负载转矩观测器的PMSM预测电流控制策略。首先,基于离散空间矢量调制构建虚拟电压矢量,并利用无差拍的思想对备选电压矢量控制集进行优化,降低电压矢量寻优的计算负担。然后,为了提高系统的抗负载扰动能力,设计降阶观测器对负载转矩进行实时观测,并将负载转矩观测值按比例前馈至电流环,补偿由负载转矩变化引起的电流波动。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电压矢量寻优策略在保证控制效果的同时有效降低了计算负担,降阶观测器的引入明显提高了系统的抗负载扰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预测电流控制 离散空间矢量调制 负载扰动 降阶观测器
原文传递
汽车磁流变减振器控制策略仿真
6
作者 于志新 姜传军 +1 位作者 李建华 王灵龙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77-379,共3页
建立了天棚阻尼控制模型对4自由度侧倾平面1/2车辆模型进行控制仿真;选取了1/2车辆质量为580kg等仿真参数,从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两方面入手,应用垂直振动输入、正弦曲线输入、力矩(力)输入3种输入作为检验信号来研究控制策略对车辆的影... 建立了天棚阻尼控制模型对4自由度侧倾平面1/2车辆模型进行控制仿真;选取了1/2车辆质量为580kg等仿真参数,从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两方面入手,应用垂直振动输入、正弦曲线输入、力矩(力)输入3种输入作为检验信号来研究控制策略对车辆的影响,并对减振器阻尼系数进行调整分析,当天棚阻尼系数为2300N.s/m时,车辆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都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 磁流变减振器 天棚控制 仿真分析
下载PDF
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启停工况扭振自适应模糊控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龙 陶磊 《重庆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4-114,共11页
混合动力汽车(hybrid electric vehicle,HEV)发动机启停过程伴随的转矩脉动,易诱发车辆传动系扭振,导致车辆动力不平顺。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并验证基于电磁阻尼自适应模糊控制的传动系扭振主动控制方法。建立行星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发... 混合动力汽车(hybrid electric vehicle,HEV)发动机启停过程伴随的转矩脉动,易诱发车辆传动系扭振,导致车辆动力不平顺。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并验证基于电磁阻尼自适应模糊控制的传动系扭振主动控制方法。建立行星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启停工况动力学仿真模型和发动机启停控制逻辑,提出发动机启停扭振自适应模糊控制策略,开展2种运行状态下发动机启停工况仿真,对比分析无控制和自适应模糊控制下传动系扭转振动响应曲线。结果表明,自适应模糊控制相比无控制状态:定置停车时发动机启动和停机工况扭振平均衰减率分别为23.8%和30.1%,车辆行进间发动机启动和停机工况扭振平均衰减率分别为12.1%和23.6%。该方法可有效衰减发动机启停工况传动系扭转振动,提升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启停工况NVH(noise,vibration,and harshness)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混联传动系 启停工况 扭转振动 主动控制 自适应模糊控制
下载PDF
电动汽车CO_(2)热泵系统性能实验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娄辉 王军 +3 位作者 滕海旭 刘贵丹 李晓桐 李斌 《制冷技术》 2024年第4期66-71,共6页
本文以天然工质CO_(2)为制冷剂,提出了适用于跨临界区域的CO_(2)热泵系统,并对车辆进行道路测试,验证了CO_(2)热泵系统在不同低温环境(-15℃、-23℃)下空调的脚部出风温度、脚部温度均满足整车技术规范参考标准,且温差波动较小。当环境... 本文以天然工质CO_(2)为制冷剂,提出了适用于跨临界区域的CO_(2)热泵系统,并对车辆进行道路测试,验证了CO_(2)热泵系统在不同低温环境(-15℃、-23℃)下空调的脚部出风温度、脚部温度均满足整车技术规范参考标准,且温差波动较小。当环境温度较低时,最大制热性能也相对较好,脚部出风温度平均增加了约2.96%。之后与传统制冷剂R134a热泵系统进行对比,发现CO_(2)热泵系统制热能力相对较强也更加节能,平均能耗降低了约35.4%。同时,CO_(2)热泵系统压缩机平均功率与R134a热泵系统的压缩机与正温度系加热器平均功率之和相比降低了约2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热泵空调 CO_(2)制冷剂 系统性能
下载PDF
汽车动力学HiL仿真实验平台的搭建及应用 被引量:6
9
作者 房丽爽 郭洪艳 陈虹 《控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75-381,共7页
为了便于汽车研发工作,减少开发周期,搭建了基于实时仿真系统x PC-Target的汽车动力学硬件在环仿真实验平台。根据高精度车辆动力学仿真软件ve DYNA的Light车辆模型构架,自主开发了红旗HQ430型轿车车辆模型,并嵌入了方向盘、油门踏板、... 为了便于汽车研发工作,减少开发周期,搭建了基于实时仿真系统x PC-Target的汽车动力学硬件在环仿真实验平台。根据高精度车辆动力学仿真软件ve DYNA的Light车辆模型构架,自主开发了红旗HQ430型轿车车辆模型,并嵌入了方向盘、油门踏板、制动踏板和51单片机等硬件实物。最后采用51单片机作为硬件控制器,设计了基于PID控制算法的车辆横摆稳定性控制策略。针对驾驶员在高速紧急转向、低附着路面连续转向和对开路面转向等极限工况,进行了硬件在环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硬件在环实验平台可以反应汽车动力学特性,能够在线的验证横摆稳定性控制算法的实时性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PC-Target PID 横摆稳定性控制 veDYNA HQ430 硬件在环
原文传递
视觉导引AGV轨迹跟踪控制及仿真验证
10
作者 张如灏 崔岸 +1 位作者 张睿 刘立源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52,56,共6页
针对双向双驱视觉AGV的轨迹跟踪问题,建立AGV运动学模型和控制系统状态方程,基于直线、圆弧、非圆弧三种路径模型,采用最小均方差法和内切圆弧修正法分别获得AGV在直线、圆弧和非圆弧三种路径运行过程中的距离偏差和角度偏差;设计并验... 针对双向双驱视觉AGV的轨迹跟踪问题,建立AGV运动学模型和控制系统状态方程,基于直线、圆弧、非圆弧三种路径模型,采用最小均方差法和内切圆弧修正法分别获得AGV在直线、圆弧和非圆弧三种路径运行过程中的距离偏差和角度偏差;设计并验证模糊PID控制器,同时采用PreScan软件进行轨迹跟踪控制的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模糊PID控制器能够通过模糊规则智能调节参数,减少超调,稳定AGV的运动轨迹,且稳定时间较短,能够实现AGV稳定有效的轨迹跟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AGV 路径模型 模糊PID控制 轨迹跟踪
下载PDF
新型巡检车辆侧向行驶稳定性的鲁棒性分析与控制
11
作者 倪利伟 吴量 +1 位作者 姜宏生 邢彪 《图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0-178,共9页
传统车辆在面对不确定干扰时,车辆质心侧偏角与横摆角速度易偏离理想值,导致整车侧向行驶稳定性恶化。为提高车辆在不确定干扰下的侧向行驶稳定性与鲁棒性。首先基于一体化动力学模型、序列二次规划法以及自适应滑膜控制算法(ASMC)搭建... 传统车辆在面对不确定干扰时,车辆质心侧偏角与横摆角速度易偏离理想值,导致整车侧向行驶稳定性恶化。为提高车辆在不确定干扰下的侧向行驶稳定性与鲁棒性。首先基于一体化动力学模型、序列二次规划法以及自适应滑膜控制算法(ASMC)搭建了整车行驶稳定性分层协同控制策略(HCC)。其次基于线控转向、线控驱动以及线控制动设计了一款新型四轮转向-分布式驱动巡检车辆(FSDDIV)。最后基于Simulink与Carsim进行不确定干扰下的车辆侧向行驶稳定性联合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常用的平均分配法(ADM),该HCC控制策略的控制效果表现更佳,在面对不确定行驶工况、不确定行驶车速以及系统参数不确定性时,车辆质心侧偏角与横摆角速度的最大偏离误差改善比例分别达到了75.5%与84.8%,72.8%与86.0%,71.0%与83.8%,且整体上优于同类的分层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理论(HLQR)。该控制策略对不确定干扰表现不敏感,呈现较好的鲁棒性与稳定的控制效果,能够适应多工况的巡检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巡检车辆 四轮转向-分布式驱动 侧向稳定性 分层协同控制策略 鲁棒性分析
下载PDF
汽车控制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98
12
作者 陈虹 宫洵 +3 位作者 胡云峰 刘奇芳 高炳钊 郭洪艳 《自动化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22-346,共25页
汽车控制技术是推动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全球汽车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如何通过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提高我国汽车控制系统的自主研发能力,完成从消费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过渡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主要围绕汽车动... 汽车控制技术是推动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全球汽车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如何通过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提高我国汽车控制系统的自主研发能力,完成从消费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过渡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主要围绕汽车动力总成系统、主动安全系统及新能源汽车中的关键控制问题展开论述,总结国内外的研究状况,提炼共性问题,对汽车控制的发展趋势给出了一些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控制 发动机 传动系 主动安全 新能源汽车
下载PDF
智能时代的汽车控制 被引量:48
13
作者 陈虹 郭露露 +2 位作者 宫洵 高炳钊 张琳 《自动化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313-1332,共20页
自动驾驶是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汽车驾驶自动化一直都在进行,其发展进程是对驾驶人认知感知、决策规划和执行控制等各个重要环节的逐步增强或最终替代.智能时代下,大数据分析、泛在计算、泛在传感和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为汽车驾... 自动驾驶是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汽车驾驶自动化一直都在进行,其发展进程是对驾驶人认知感知、决策规划和执行控制等各个重要环节的逐步增强或最终替代.智能时代下,大数据分析、泛在计算、泛在传感和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为汽车驾驶自动化向着高级别迈进提供了新的机遇.控制技术是智能时代汽车自动化进程中的基石,更多的信息在先进控制技术的赋能下将衍生出更多的新功能与新系统,从而实现汽车安全性、经济性以及舒适性等各个方面的提升.本文对智能时代的汽车控制进行综述,首先回顾汽车自动化的发展进程,然后探讨汽车自动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最后梳理出一些未来智能汽车控制发展趋势与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控制 驾驶自动化 智能时代 网联自动驾驶汽车 协同控制
下载PDF
智能汽车人机协同控制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65
14
作者 胡云峰 曲婷 +4 位作者 刘俊 施竹清 朱冰 曹东璞 陈虹 《自动化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261-1280,共20页
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电动化、智能化及网联化为基础的智能汽车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按照汽车智能化、自动化的发展进程,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将智能汽车的发展分为手动驾驶、驾驶辅助、... 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电动化、智能化及网联化为基础的智能汽车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按照汽车智能化、自动化的发展进程,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将智能汽车的发展分为手动驾驶、驾驶辅助、部分自动化、有条件自动化、高度自动化和完全自动化6个级别,虽然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汽车智能化技术正迅猛发展,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工况自动驾驶在短期内很难实现.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智能汽车必然面对人机协同控制的局面,本文详细介绍了智能汽车人机协同控制中驾驶员建模及人机驾驶权动态优化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同时简要介绍了智能汽车测试与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提炼了共性问题,并对人机协同控制的发展趋势给出了一些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汽车 人机协同控制 驾驶员建模 测试与评价
下载PDF
电动汽车冷却系统设计及电机最优冷却温度控制 被引量:16
15
作者 王庆年 韩彪 +2 位作者 王鹏宇 李峰 王文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共6页
根据各部件的温度特点设计电动汽车冷却回路,分析无刷永磁同步电机的发热原理;基于各零部件等效热容得到热量从产生到散发转移的理论公式。以总电耗最低为评价指标寻找某一环境温度下的最佳冷却水温度,据此开发出电动车最优冷却水温度... 根据各部件的温度特点设计电动汽车冷却回路,分析无刷永磁同步电机的发热原理;基于各零部件等效热容得到热量从产生到散发转移的理论公式。以总电耗最低为评价指标寻找某一环境温度下的最佳冷却水温度,据此开发出电动车最优冷却水温度控制策略。与水泵定排量控制相比,最优冷却水温度控制策略对应的整车效率由60.5%提高到6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电动汽车 冷却系统 最优冷却温度
下载PDF
汽车防抱死系统电磁阀的阶梯控制 被引量:11
16
作者 初亮 祁富伟 +2 位作者 王彦波 蔡健伟 陈晨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07-911,共5页
电磁阀的主要作用是在车辆防抱死系统ABS(Anti-block system)工作过程中的增压阶段控制增压速度,但其在线性控制时精度较差,动态响应能力低,对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开关控制的阶梯控制增压方式,并指出了其应用范围。根据电磁阀开关响应特性... 电磁阀的主要作用是在车辆防抱死系统ABS(Anti-block system)工作过程中的增压阶段控制增压速度,但其在线性控制时精度较差,动态响应能力低,对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开关控制的阶梯控制增压方式,并指出了其应用范围。根据电磁阀开关响应特性,确定了电磁阀阶梯控制时需要进行匹配的参数。借助实车搭建匹配试验台,调整匹配参数使其能够满足阶梯控制的要求。将匹配的结果运用于ABS控制算法,进行道路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确定匹配参数的合理范围,且控制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防抱死系统 阶梯控制 阶梯门限 节流孔直径 响应时间
下载PDF
基于驾驶意图识别的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 被引量:25
17
作者 王庆年 唐先智 +1 位作者 王鹏宇 孙磊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89-795,共7页
确定了驾驶意图识别的参数,并建立了识别参数的隶属函数和模糊推理规则,通过模糊推理来识别驾驶意图。根据驾驶意图的识别结果制定了相应的整车控制策略,并进行了仿真分析。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模糊推理系统可以很好地识别驾驶意图,证... 确定了驾驶意图识别的参数,并建立了识别参数的隶属函数和模糊推理规则,通过模糊推理来识别驾驶意图。根据驾驶意图的识别结果制定了相应的整车控制策略,并进行了仿真分析。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模糊推理系统可以很好地识别驾驶意图,证明了基于驾驶意图识别的控制策略可以进一步提高混合动力汽车燃油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混合动力汽车 驾驶意图 控制策略
下载PDF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汽车底盘集成控制 被引量:18
18
作者 杨建森 郭孔辉 +2 位作者 丁海涛 郝宝青 李飞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1-5,共5页
为了实现汽车底盘的集成控制,提出了模型预测控制(MPC)方法。在紧急避障操纵时,利用四轮差动制动和主动前轮转向集成控制的方式实现对汽车理想操纵特性的跟随。上层集成控制器通过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决策下层子控制器所需的附加横摆力矩... 为了实现汽车底盘的集成控制,提出了模型预测控制(MPC)方法。在紧急避障操纵时,利用四轮差动制动和主动前轮转向集成控制的方式实现对汽车理想操纵特性的跟随。上层集成控制器通过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决策下层子控制器所需的附加横摆力矩和前轮附加转角。建立了七自由度非线性车辆模型作为预测模型,并通过实车试验对其精度进行了验证。在Carsim中的虚拟试验对模型预测控制方法的控制效果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底盘集成控制 模型预测控制 差动制动 主动转向
下载PDF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液体冷却系统构建及其工作过程仿真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天时 宋东鉴 +3 位作者 高青 王国华 闫振敏 宋薇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87-397,共11页
为保障电动汽车电池组较佳的工作温度,提出一种热泵辅助液体循环电池冷却系统,并利用理论和实验表征方法基于MATLAB平台建立各构件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该冷却系统能够满足电池高温高负荷冷却需求,其中热泵辅助冷却作用明显。同时,通过... 为保障电动汽车电池组较佳的工作温度,提出一种热泵辅助液体循环电池冷却系统,并利用理论和实验表征方法基于MATLAB平台建立各构件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该冷却系统能够满足电池高温高负荷冷却需求,其中热泵辅助冷却作用明显。同时,通过一维计算初步分析表明,电池散热器前置于冷凝器的布置形式相比后置形式具备更好的电池冷却换热效果。此外,在行驶工况下,电池冷却过程中水泵液流量的作用相比风扇更加敏感,在高温高负荷工况下应以水泵调节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电动汽车 电池冷却 热泵辅助 模型构建 仿真计算
下载PDF
混合动力汽车工作模式切换控制方案 被引量:17
20
作者 巴特 高印寒 +5 位作者 曾小华 彭宇君 宋大凤 朱庆林 白鸽 王庆年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1-27,共7页
为了解决混合动力汽车工作过程中的模式频繁切换问题,提出一种集成多方法的混合动力汽车模式频繁切换问题解决方案。该方案综合采用了基于计时、滤波、模糊逻辑和滞回的方法抑制模式的频繁切换。经仿真验证,采用该方案后,模式持续时间小... 为了解决混合动力汽车工作过程中的模式频繁切换问题,提出一种集成多方法的混合动力汽车模式频繁切换问题解决方案。该方案综合采用了基于计时、滤波、模糊逻辑和滞回的方法抑制模式的频繁切换。经仿真验证,采用该方案后,模式持续时间小于4s情况所占比例由85%降为3%,模式切换次数减少了80%,同时,车辆的车速跟随、SOC平衡情况和动力性没有受到显著影响,当量冲击度的最大值和平均值分别减少了42%和61.4%,整车经济性提高了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车辆平顺性 模式切换 模糊逻辑 滞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