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25篇文章
< 1 2 1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以沈阳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
1
作者 王帅 杨子娇 边振兴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第38期165-168,共4页
新工科背景下,社会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培养实践层面的成效和人才质量不尽如人意,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亟须改革调整。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环境和科技创新活动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社会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培养实践层面的成效和人才质量不尽如人意,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亟须改革调整。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环境和科技创新活动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建立实践能力与理论理解双达标的培养体系,是促进土地资源管理研究生培养模式深化改革的基础,也是实现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当务之急。在明确土地资源管理应用型硕士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应用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改革思维方式及创新与应用能力为“突破口”,构建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硕士培养模式,对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土地资源管理 应用型培养模式
下载PDF
品牌专业建设背景下土壤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沈阳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裴久渤 贾树海 +2 位作者 王秋兵 孙福军 孙仲秀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36期225-226,232,共3页
从土壤地理学课程的特点、历史沿承、教学内容、科学前沿等方面,分析了目前土壤地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以国际热点研究与现行政策为引领—课程基础知识讲授与教学实习相配合为过程—新技术教学手段融入为辅助—提升... 从土壤地理学课程的特点、历史沿承、教学内容、科学前沿等方面,分析了目前土壤地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以国际热点研究与现行政策为引领—课程基础知识讲授与教学实习相配合为过程—新技术教学手段融入为辅助—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知识融合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模式,以期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从而为农业资源与环境品牌专业的建设服务,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牌专业建设 土壤地理学 教学模式
下载PDF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刘慧 李炳学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2年第15期43-46,共4页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是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合理利用资源、充分发挥大型仪器设备在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中的作用的有效途径。针对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沈阳农业大学在“互联网+”背...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是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合理利用资源、充分发挥大型仪器设备在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中的作用的有效途径。针对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沈阳农业大学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发了集资源发布、预约、授权、监控、计费、统计、数据存储和考核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平台的建设提高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率,提升了科研创新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大型仪器设备 平台建设
下载PDF
课程思政视域下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构建与探索
4
作者 范庆锋 邹洪涛 +3 位作者 王展 安晶 何娜 党秀丽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期131-134,共4页
环境土壤学是一门融合环境科学与土壤学的交叉性综合学科,是环境科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将思政元素融合进环境土壤学课程各环节的教学中,是实现思想道德观念树立、基础知识传递及专业能力培育多元统一,推行立德树人融入高等教育... 环境土壤学是一门融合环境科学与土壤学的交叉性综合学科,是环境科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将思政元素融合进环境土壤学课程各环节的教学中,是实现思想道德观念树立、基础知识传递及专业能力培育多元统一,推行立德树人融入高等教育领域目标的重要途径。该文从修改教学大纲、融入思政元素、优化教学内容、营造思政氛围、丰富教学手段、科研反哺教学和完善考核评价等多方面探讨环境土壤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构建,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土壤学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科研反哺教学 课程与实践融合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东北黑土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5
作者 边振兴 刘彬 管德阳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55,共16页
[目的]东北黑土区作为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分布着珍贵的黑土资源,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方法]基于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空间信息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知识建立了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定量解释了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变... [目的]东北黑土区作为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分布着珍贵的黑土资源,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方法]基于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空间信息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知识建立了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定量解释了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生态风险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2000-2020年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耕地、林地为主,二者构成了研究区基质景观,土地转移类型主要以林地转向耕地为主,转移面积为14136 km^(2),2000-201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要高于2010-2020年。2000-2020年东北黑土区景观生态风险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及西北风沙区,该区域景观类型以耕地、人造地表为主,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区,该区域的景观类型以林地为主。5个时期东北黑土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均值为0.0635,景观生态安全状况相对稳定,景观生态风险等级面积占比较大的风险区为较低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二者占据东北黑土区面积的50%以上。5个时期的全局Moran's I值均大于0.65,呈现出正空间相关性,主要体现为“低-低”聚集及“高-高”聚集为主的空间分布格局。[结论]从研究区整体看,景观生态风险变化主要受自然因素及人为干扰度的影响;从局部区域来看,自然因素对其影响较显著,但人为因素同样不可忽视。研究结果可为东北黑土区景观格局优化、黑土地的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风险评价 景观格局 土地利用 地理探测器 东北黑土区
下载PDF
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沈阳市苏家屯区238户农户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31
6
作者 刘洪彬 王秋兵 +2 位作者 边振兴 于国锋 孙雁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11-117,共7页
本研究通过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内涵的界定,构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经济及政策变化对其影响机理分析框架和计量经济结构模型,基于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238家农户调查数据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获知苏家屯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特征... 本研究通过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内涵的界定,构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经济及政策变化对其影响机理分析框架和计量经济结构模型,基于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238家农户调查数据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获知苏家屯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特征:具有明显的"非农化"和"非粮化"趋势,种植模式在空间上呈现"反图能圈"式分布。采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方法,从外部环境包括城市扩展、经济结构、市场价格变化、政策制度安排和内部环境包括个人特征、家庭特征、资源禀赋等7类因素14个因子对土地利用方式、程度和土地投入强度三个方面进行回归分析,探寻其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理,结果显示不同因子的作用方向、影响程度与显著性表现均有所不同。农户处于的外部社会、经济和政策环境对土地利用方式和投入强度有显著的影响,而农户个人、家庭特征和拥有资源禀赋等内部环境因素对土地利用程度有显著影响。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政府应该从规范政府征地行为、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增加对农村的投入等方面合理引导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化 城市化 农户 土地利用行为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基于景观农业理论的综合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实证 被引量:22
7
作者 边振兴 王秋兵 +4 位作者 于淼 董秀茹 孙福军 韩春兰 钱凤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5-100,共6页
从景观农业基本理论出发,运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方法,探讨由单一农田土地整理规划扩展到涵盖农田、水系、林地和村庄的区域性综合土地整理规划与设计的新模式。实证表明,综合了农田系统、水网系统和人居系统的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融... 从景观农业基本理论出发,运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方法,探讨由单一农田土地整理规划扩展到涵盖农田、水系、林地和村庄的区域性综合土地整理规划与设计的新模式。实证表明,综合了农田系统、水网系统和人居系统的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融合了区域内的景观基质、斑块和廊道等要素,保证农业景观单元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为土地整理项目构建一个空间结构和谐、生态稳定、社会经济效益理想的区域农业景观系统奠定规划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 景观农业理论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
下载PDF
基于RS与GIS的沈阳市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 被引量:20
8
作者 么欣欣 韩春兰 +1 位作者 刘洪彬 钱凤魁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8-161,166,共5页
近年来城市化过程中问题凸显,城市景观格局变化成为研究热点。以2000年、2005年、2010年三期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借助RS与GIS技术对沈阳市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沈阳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 近年来城市化过程中问题凸显,城市景观格局变化成为研究热点。以2000年、2005年、2010年三期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借助RS与GIS技术对沈阳市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沈阳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建设用地、林地为主,研究期间建设用地、林地、园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面积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最大,增加了54 527.34hm2,耕地面积显著降低,减少了95 924.15hm2。研究区景观的斑块密度、形状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从2000年的0.413,41.480,1.170,0.563上升到2010年的0.501,49.376,1.302,0.626,优势度指数从0.910下降到0.778。且后期比前期的变化速率快,表明景观破碎化速度加快,异质性增加。城镇化进程中人类活动是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1910年以来沈阳城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 被引量:12
9
作者 孙雁 刘志强 +2 位作者 王秋兵 刘洪彬 董秀茹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41-47,共7页
研究目的:量化研究1910—2010年间沈阳城区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景观格局等变化特征,并结合各时期不同的历史背景,分析政策制度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研究方法:空间统计分析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910—2010年期间,各... 研究目的:量化研究1910—2010年间沈阳城区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景观格局等变化特征,并结合各时期不同的历史背景,分析政策制度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研究方法:空间统计分析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910—2010年期间,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大幅度增加,其中1910—1931年期间年均变化量最小,平均为0.18 km2/年,1996—2010年间平均变化量迅速增加到2.72 km2/年,尤其是工商业用地增加量最大,为5.83 km2/年;另外,整个研究时段内的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分离度指数呈下降趋势,而优势度指数出现上升趋势。研究结论: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存在较大差异,各组分的复杂性和分离度降低,大斑块的优势度增加。这些变化都直接和间接地与社会宏观经济制度、城市功能定位、土地政策及土地管理等政策制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空间格局 变化 政策制度
下载PDF
基于GIS的特色经济作物土地适宜性评价及布局研究——以沈阳市东陵区为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唐磊 贾树海 +1 位作者 张安 刘秀娟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3-68,共6页
以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为研究区,采用GIS技术与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相结合,对东陵区红树莓、寒富苹果两种特色经济作物土地适宜性及其空间布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适宜于红树莓发展的高度适宜、适宜的农用地面积占评价单元总... 以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为研究区,采用GIS技术与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相结合,对东陵区红树莓、寒富苹果两种特色经济作物土地适宜性及其空间布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适宜于红树莓发展的高度适宜、适宜的农用地面积占评价单元总面积的91.9%,适宜于寒富苹果发展的高度适宜、适宜的农用地的面积占评价单元总面积的88.7%。本研究为未来沈阳市东陵区红树莓和寒富苹果的种植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阳市东陵区 红树莓 寒富苹果 适宜性评价 布局
下载PDF
土壤环境功能区划研究——以沈阳市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杜立宇 梁成华 +3 位作者 索丽珍 吴岩 温小倩 赵宇光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3736-3738,共3页
在调查沈阳市土壤环境质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土壤环境特征、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及土壤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特性,来确定不同区域土壤环境的主导服务功能,将研究区域分为4个一级土壤环境功能区、15个二级土壤环境功能区以及1 617个三级土壤... 在调查沈阳市土壤环境质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土壤环境特征、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及土壤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特性,来确定不同区域土壤环境的主导服务功能,将研究区域分为4个一级土壤环境功能区、15个二级土壤环境功能区以及1 617个三级土壤环境功能区,并且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和建设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阳市 土壤 环境功能
下载PDF
抚顺西露天矿西排土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生态环境效益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晶 魏忠义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74-79,共6页
研究目的:定量估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抚顺西露天矿西排土场土地复垦的生态环境效益,明确土地利用发展方向。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及生态经济学方法。研究结果:以西排土场土地复垦后的林地、耕地、牧草地为研究对... 研究目的:定量估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抚顺西露天矿西排土场土地复垦的生态环境效益,明确土地利用发展方向。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及生态经济学方法。研究结果:以西排土场土地复垦后的林地、耕地、牧草地为研究对象,针对排土场复垦土壤的特殊性,选取涵养水源、保持土壤、气体调节、营养物质循环及净化地表水体效益等与土壤联系密切的效益指标,对其生态环境效益分别进行定量估算,得出西排土场土地复垦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生态总效益为1586.5×104元/a;单位面积复垦后耕地、林地、牧草地的生态环境效益分别为2.47×104元(/hm2.a)、1.76×104元(/hm2.a)、1.58×104元(/hm2.a);气体调节效益方面,林地>耕地>牧草地;涵养水源及净化地表水体效益方面:耕地>牧草地>林地;营养物质循环效益方面:耕地>林地>牧草地;保持土壤效益方面:耕地>牧草地≈林地。研究结论:加强复垦区的水土保持措施、排土场复垦土壤肥力以及营养物质循环能力研究是提高研究区生态环境效益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 生态效益 土地利用方式 价值估算 抚顺西露天矿西排土场
下载PDF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启发式实践教学改革——以“农业生产实习”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劲峰 韩晓日 +3 位作者 李炳学 李娜 王月 罗培宇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44期132-133,共2页
以提高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实践操作能力出发,通过对"农业生产实习"实践课采用启发式和对比式教学改革,达到提升课程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主动性,锻炼学生查阅文献能力、报告撰写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实践能力 启发式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大庚 栗杰 +3 位作者 刘慧 李双异 杨劲峰 韩晓日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第51期121-123,共3页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沈阳农业大学的优势专业及辽宁省的特色专业之一,同时也是教育部首批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方针,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是我校农资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沈阳农业大学的优势专业及辽宁省的特色专业之一,同时也是教育部首批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方针,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是我校农资专业建设和实践的目标。我们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实际出发,在优化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巩固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型人才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改革 实践
下载PDF
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研讨 被引量:8
15
作者 董秀茹 石水莲 王秋兵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06年第3期33-34,共2页
从土地利用的3种方式入手,探讨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辨证关系。认为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互为反馈的,一方面土地不合理利用可能会产生一些环境问题。但另一方面,在土地集约利用过程中,土地集约利用也在为了自身的... 从土地利用的3种方式入手,探讨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辨证关系。认为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互为反馈的,一方面土地不合理利用可能会产生一些环境问题。但另一方面,在土地集约利用过程中,土地集约利用也在为了自身的需要而努力改善环境。只要在进行合理的土地集约利用时,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就能够促进生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集约利用 生态环境 土地可持续利用 环境问题
下载PDF
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研究——以沈阳市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孙雁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8-73,共6页
通过构建生态敏感性分析指标体系,对沈阳市辖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进行单因子分析和综合分析,并在ArcGIS支持下,进行空间叠置分析,生成生态敏感性分区图。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合理优化土地利用空间结... 通过构建生态敏感性分析指标体系,对沈阳市辖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进行单因子分析和综合分析,并在ArcGIS支持下,进行空间叠置分析,生成生态敏感性分区图。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合理优化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形成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敏感性 优化土地利用 空间布局
下载PDF
沈阳市畜禽养殖环境污染分析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9
17
作者 赵虹 韩永升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07年第4期118-120,共3页
分析了沈阳市畜禽养殖产生污染物的特点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针对沈阳市畜禽养殖的环境污染问题,提出相应的环境管理与污染防治技术对策。
关键词 畜禽养殖 环境 污染 对策
下载PDF
农业院校环境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岩 杜立宇 +2 位作者 邹洪涛 党秀丽 王展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0年第15期109-111,共3页
农业院校的环境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以土壤学、水和大气为基础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分析农业类院校环境化学实验课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科教结合四个方面探讨了实验课的改革与... 农业院校的环境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以土壤学、水和大气为基础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分析农业类院校环境化学实验课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科教结合四个方面探讨了实验课的改革与创新,对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院校 环境化学实验教学 改革创新
下载PDF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植物营养与肥料”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 被引量:2
19
作者 战秀梅 韩晓日 +4 位作者 杨劲峰 罗培宇 王月 李娜 孙振涛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23年第6期131-133,共3页
“新农科建设”为我国高等院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新的方向。“植物营养与肥料”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最重要的专业领域之一,通过分析“植物营养与肥料”类课程教学建设的必要性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从... “新农科建设”为我国高等院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新的方向。“植物营养与肥料”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最重要的专业领域之一,通过分析“植物营养与肥料”类课程教学建设的必要性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从行业发展和国家需求角度树立教学理念、从实践教学的各环节来加强改革与创新等措施,旨在提高农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社会对农资专业人才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科建设”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植物营养与肥料 实践教学 改革创新
下载PDF
东北三省农业碳排放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关键驱动因素 被引量:18
20
作者 钱凤魁 王祥国 +2 位作者 顾汉龙 王大鹏 李鹏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40,共11页
推动农业低碳发展是应对气候威胁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IPCC和农用物资投入数据核算2000—2019年东北三省农业碳排放,利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通过LMDI指数分解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探究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及... 推动农业低碳发展是应对气候威胁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IPCC和农用物资投入数据核算2000—2019年东北三省农业碳排放,利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通过LMDI指数分解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探究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东北三省2015年农业碳排放总量达到峰值,约为1759.66万t,较2000年(1048.19万t)增加67.88%,年均递增4.53%;研究期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态势,碳排放增量变动可划分为“波动上升期(2000—2009年)—过渡期(2010—2015年)—平稳下降期(2016—2019年)”3个阶段。化肥施用是主要碳源,占比75.12%。2)分解模型测算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劳动力规模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其碳减排比例分别为207.31%、21.56%、20.72%;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表现出较强的推动作用,实现349.59%的碳增量。3)相较于单因子来说,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效率与农业产业结构之间交互结果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呈非线性增强特征,农业劳动力规模与其他因素叠加均呈现出双因子增强的作用效果。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农业碳排放受周边地区影响且影响程度不断加强,同时碳排放关键驱动因素之间存在协同作用。本研究成果为推动农业低碳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政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时空特征 驱动因素 LMDI模型 地理探测器 东北三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