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表臭氧浓度升高对森林及农田地下生态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毛兵 赵天宏 +2 位作者 田荣荣 王伟 叶佳舒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584-1590,共7页
地下生态学过程是指陆地生态系统地下部分结构与功能的动态变化过程,它与地上过程高度关联,是全面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键。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和工业的不断发展,地表臭氧的浓度迅速增长。目前,有关臭氧浓度升高对陆地生态系... 地下生态学过程是指陆地生态系统地下部分结构与功能的动态变化过程,它与地上过程高度关联,是全面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键。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和工业的不断发展,地表臭氧的浓度迅速增长。目前,有关臭氧浓度升高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地上部分,而有关其对地下生态学过程影响的研究有限,臭氧浓度升高对地下生态学过程的影响作用复杂。综述臭氧浓度升高对森林及农田地下过程影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学者进一步了解臭氧对森林树木及农田生态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有关大气臭氧浓度升高对森林和农田地下生态过程的影响,已有研究主要包括植物根系生长、根系代谢、菌根、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响应变化等几个方面。臭氧对地下生态过程的影响与臭氧浓度、物种、种植条件以及臭氧污染环境模拟方法相关。今后应该加强臭氧浓度升高条件下土壤微生物过程与土壤养分循环过程之间的相关机理研究以及臭氧与其他环境因子的交互作用对地下生态过程的影响趋势和机理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细根 菌根 土壤碳氮循环 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
下载PDF
基于稳定性同位素核酸探针技术的红壤微生物底物利用策略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王辛辛 刘岩 +3 位作者 张威 周旭辉 何红波 张旭东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74-284,共11页
外源活性碳底物输入强烈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长,但是在系统发育分类水平上,细菌和真菌对活性底物的动态响应及利用特征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关系仍不清楚。以红壤为研究对象,采用;C标记葡萄糖为底物进行模拟培养并定期取样,利用稳定性同位... 外源活性碳底物输入强烈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长,但是在系统发育分类水平上,细菌和真菌对活性底物的动态响应及利用特征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关系仍不清楚。以红壤为研究对象,采用;C标记葡萄糖为底物进行模拟培养并定期取样,利用稳定性同位素核酸探针(DNA-based stable isotope probing,DNA-SIP)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活性的真菌和细菌类群,并探讨不同微生物利用葡萄糖来源碳的动态特征。研究发现,微生物群落对葡萄糖的利用符合从细菌向真菌演替的r/K选择策略。在细菌群落中,隶属于富营养菌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对活性底物的利用能力显著高于寡营养菌的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细菌的底物利用策略不同,真菌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在整个培养期间均可以利用葡萄糖和土壤原有组分。因此,葡萄糖的连续加入并未改变不同营养类型细菌的底物利用策略,而真菌对底物的利用具有广谱性特征,活性底物可诱导真菌对土壤原有组分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物利用策略 C-葡萄糖 时间动态 营养策略 稳定同位素核酸探针技术
下载PDF
CERN分布式土壤样品长期保存系统的构建
3
作者 郭志英 潘恺 +16 位作者 宋歌 王昌昆 施建平 解宪丽 刘杰 王小亮 吴瑞俊 郑立臣 汪金舫 田振荣 刘素萍 郝翔翔 况福虹 樊博 刘晓利 程一松 潘贤章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69-1478,共10页
长期保存的土壤样品是国家科技基础支撑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土壤及环境长期变化研究和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等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科技投入的不断增长,土壤调查强度逐步增大,土壤样品积累速度明显加快,因此,... 长期保存的土壤样品是国家科技基础支撑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土壤及环境长期变化研究和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等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科技投入的不断增长,土壤调查强度逐步增大,土壤样品积累速度明显加快,因此,亟需相关的标准规范来指导土壤样品的长期保存。在国家标准《土壤质量土壤样品长期和短期保存指南》(GB/T 32722—2016)的基础上,结合“十三五”期间CERN分布式土壤样品长期保存系统建设经验,本文对土壤样品保存管理策略、土壤样品保存条件要求和土壤样品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介绍,以期为我国土壤样品长期标准化保存,以及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样品库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保存 土壤样品管理 土壤样品编码 保存条件 土壤长期监测
下载PDF
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的辽宁土种志数据集 被引量:2
4
作者 郑立臣 蒋正德 +2 位作者 施建平 潘恺 陈欣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3期328-338,共11页
辽宁土种志数据集是基于1991年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辽宁土种志》整理加工而成,是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的成果。本研究对237个土种的分布范围、形态特征、理化性质、生产力等数据和信息进行规范化、结构化和数字化处理。数据集生成7个... 辽宁土种志数据集是基于1991年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辽宁土种志》整理加工而成,是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的成果。本研究对237个土种的分布范围、形态特征、理化性质、生产力等数据和信息进行规范化、结构化和数字化处理。数据集生成7个数据表以描述辽宁土种信息,包括土种分类、土种基础特征、土种典型剖面景观、土种典型剖面发生层、土种典型剖面理化性质、土种行政区域分布以及市县名。本数据集可用于辽宁土地质量、环境效应、土壤碳汇等相关研究,对辽宁农业结构调整、土壤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土壤 土种志 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
下载PDF
包膜与稳定性氮肥改善棕壤理化和生物学肥力并延缓酸化的效应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可 李东坡 +7 位作者 杜艳娣 薛妍 宋玉超 张艺籍 李永华 郑野 张金明 崔永坤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72-482,共11页
【目的】包膜和稳定性尿素肥料的氮素释放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残留特征不同于普通尿素,本研究评价了长期施用包膜和稳定性尿素肥料对土壤相关性质的影响。【方法】不同包膜和稳定性尿素肥料的定位试验始于2007年。将脲酶抑制剂[N-丁基... 【目的】包膜和稳定性尿素肥料的氮素释放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残留特征不同于普通尿素,本研究评价了长期施用包膜和稳定性尿素肥料对土壤相关性质的影响。【方法】不同包膜和稳定性尿素肥料的定位试验始于2007年。将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氢醌(H)]和硝化抑制剂[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双氰胺(D)]按常用添加量添加到大颗粒尿素中制备6种稳定性尿素,供试包膜尿素肥料包括树脂包膜尿素(PCU)和硫包衣尿素(SCU)。试验共9个处理,具体为普通大颗粒尿素(U)、H+U、N+U、D+U、DM+U、H+D+U、N+DM+U、SCU和PCU。于2021年收获期采集0—20 cm耕层土样,分析了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指标及与氮转化相关的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结果】与试验前(2007年)土壤相比,施用包膜和稳定性尿素增加了棕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以及速效钾含量,有机质增幅达34%~48%,以SCU和U处理的全氮含量最高,为1.26 g/kg,增幅为88%。稳定性尿素处理的土壤pH较常规尿素处理有所提高,其中DM+U处理的土壤pH最高(5.83),较U处理升高了10%,以SCU处理的pH最低(4.87),较U处理的降幅为8%,土壤酸化严重。长期施用包膜与稳定性尿素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DM+U处理还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H+U处理抑制了棕壤脲酶活性,硫包衣与树脂包膜尿素则显著激发了脲酶活性。施用包膜与稳定性尿素均增强了棕壤硝化作用潜势与硝化作用,除N+DM+U处理外,包膜与稳定性尿素肥料提高了硝酸还原酶活性。【结论】长期施用包膜与稳定性尿素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棕壤微生物量,稳定性尿素肥料的长期施用能够有效延缓棕壤酸化,包膜尿素则显著增加了棕壤中全氮和速效氮含量,减少了尿素氮素损失,但硫包衣尿素会导致棕壤pH下降迅速,酸化严重。因此,硫包衣尿素不宜长期在旱田棕壤中施用,而树脂包膜尿素与稳定性尿素均可长期用于棕壤的玉米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包膜尿素 稳定性尿素 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菌糠牛粪蚯蚓堆肥对草莓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树强 许红丽 +4 位作者 孙彩霞 李雪华 陈振华 姜楠 张玉兰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218-230,共13页
为探究蚯蚓粪有机肥较常规堆肥能否更好地改善土壤质量,本研究讨论蚯蚓堆腐菌糠生成的蚯蚓粪有机肥和传统堆腐方法制备的堆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试验选择草莓为供试作物,在辽宁省潮棕壤地区温室大棚内展... 为探究蚯蚓粪有机肥较常规堆肥能否更好地改善土壤质量,本研究讨论蚯蚓堆腐菌糠生成的蚯蚓粪有机肥和传统堆腐方法制备的堆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试验选择草莓为供试作物,在辽宁省潮棕壤地区温室大棚内展开试验。基于等氮量物料折算,布设化学肥料处理(即对照CK)、蚯蚓粪处理(VcF)和常规堆肥处理(OF)3个处理。收获草莓4次后,分析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VcF和OF处理均显著升高了土壤pH值;VcF处理显著增强了脱氢酶、酸性磷酸酶和磷酸二酯酶活性,OF处理显著提高了α-葡糖苷酶、β-葡糖苷酶、脱氢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磷酸二酯酶活性。VcF和OF处理都显著增加了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VcF处理还增加了酸杆菌门和绿弯菌门的相对丰度。VcF和OF处理增加了土壤细菌多样性,VcF处理土壤细菌多样性显著高于菌糠堆肥处理。RDA结果表明,pH值(F=20.1,P<0.01)、全磷含量(F=4.7,P<0.1)和酸性磷酸酶活性(F=11.6,P<0.01)是影响细菌群落的关键因素。与化肥处理对比,蚯蚓粪和传统堆肥都可显著增强草莓种植土壤酶活性、改变细菌群落结构和改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相比于传统菌糠堆肥,蚯蚓粪能更好地促进土壤健康和改善土壤质量,抑制草莓连作障碍。在未来研究中,应深入研究施用蚯蚓粪的土壤中具有显著优势的微生物在土壤养分循环及根际环境调控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糠 蚯蚓粪 堆肥 土壤酶 土壤微生物丰度 微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生化抑制剂和浒苔多糖配施的稳定性尿素在黑土中的肥料效果 被引量:1
7
作者 张艺籍 李东坡 +7 位作者 肖富容 李永华 杜艳娣 薛妍 宋玉超 张可 张金明 崔永坤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9-147,共9页
为提高传统稳定性尿素肥料的有效性,将生物刺激素浒苔多糖与生化抑制剂配合制成新型稳定性增效尿素肥料,采用田间盆栽试验探究其在黑土水稻种植中的施用效果,设置以不施氮肥(CK)、单独施用尿素肥料(N)为对照组,将浒苔多糖(E)、在尿素肥... 为提高传统稳定性尿素肥料的有效性,将生物刺激素浒苔多糖与生化抑制剂配合制成新型稳定性增效尿素肥料,采用田间盆栽试验探究其在黑土水稻种植中的施用效果,设置以不施氮肥(CK)、单独施用尿素肥料(N)为对照组,将浒苔多糖(E)、在尿素肥料中分别添加了N-丁基硫代磷酸三胺(NBPT)、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2-氯-6-三甲基吡啶(CP)和浒苔多糖,共设置9个处理,研究其在黑土中的氮素转化特性、水稻植株生理和生物学、植物吸氮量和氮肥吸收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表明,在黑土上栽培水稻,相比于单施尿素,浒苔多糖显著提高水稻分蘖期土壤铵态氮含量,促进水稻植株生长发育,显著提高籽粒产量、氮肥利用效率。浒苔多糖与NBPT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二者结合显著提高黑土铵态氮含量,但浒苔多糖施用促进了NBPT的分解,两者结合未对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造成显著影响。浒苔多糖与DMPP结合显著降低水稻籽粒产量、氮肥利用率,二者结合难以产生良好效果。CP与浒苔多糖结合处理在水稻分蘖期铵态氮含量最高,二者配合具有协同作用,黑土表观硝化速率显著低于CP处理,同时铵态氮的提高能促进水稻分蘖,增加成穗率,显著提高水稻的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水稻 生化抑制剂 生物刺激素 浒苔多糖 籽粒产量
下载PDF
生猪粪水液态肥高量还田对黑土和风沙土养分含量的影响
8
作者 欧阳 孙琳 +1 位作者 梁雷 张玉兰 《土壤科学》 2023年第2期61-72,共12页
随着“南养北上”新布局,东北生猪养殖量迅速增加,产生了大量液体粪污。生猪液体粪污处理方向由“治理”转“利用”。为探究生猪粪水液态粪肥还田利用后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在辽宁省康平县玉米地开展试验,以常耕施肥为对照(黑土区BCK、沙... 随着“南养北上”新布局,东北生猪养殖量迅速增加,产生了大量液体粪污。生猪液体粪污处理方向由“治理”转“利用”。为探究生猪粪水液态粪肥还田利用后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在辽宁省康平县玉米地开展试验,以常耕施肥为对照(黑土区BCK、沙土区SCK),将生猪粪水厌氧发酵生成的液态肥以每亩20立方高量还田,研究猪粪水液态粪肥施用(黑土区BMS和沙土区SMS)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黑土区两次施用猪粪水后,有机碳、总碳、硝态氮、速效氮、总氮、有效磷、总磷含量均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处理显著,分别提高了60.89%、83.24%、120.53%、358.17%、58.83%、56.27%、95.82%,但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了49.34%。风沙土上施用猪粪水液态肥后,土壤硝态氮和有效磷含量均显著提高,分别提高了247.37%、105.34%。施用猪粪水液态肥后,黑土大部分养分含量提升幅度较大,增肥效果较好;风沙土与常规施肥处理土壤肥力差异不大。综上所述,在辽河流域黑土区施用猪粪水可显著提高土壤肥力,进而科学合理消纳猪粪水、促进东北地区黑土保墒培肥,并减少农业面源性污染,有利于推进东北地区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粪污 生猪粪水 黑土 风沙土 养分含量
下载PDF
测定土壤氨基糖和氨基酸手性异构体中氮同位素比值的气相色谱/质谱方法 被引量:14
9
作者 何红波 张威 +2 位作者 解宏图 侯松嵋 张旭东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9-298,共10页
建立了利用活性碳源和15N-NH4+培养-气相色谱/质谱联机测定土壤氨基糖和氨基酸手性异构体15N富集比值的方法,从而可有效区分土壤中原有的和利用外源氮素新合成的氨基化合物。在活性底物存在下,外加同位素氮素被迅速同化并合成氨基化合物... 建立了利用活性碳源和15N-NH4+培养-气相色谱/质谱联机测定土壤氨基糖和氨基酸手性异构体15N富集比值的方法,从而可有效区分土壤中原有的和利用外源氮素新合成的氨基化合物。在活性底物存在下,外加同位素氮素被迅速同化并合成氨基化合物,因而利用质谱技术可检测到同位素峰的强度变化。由于氨基糖和中性及酸性氨基酸分子中只有一个N原子,15N富集度可通过同位素峰(F+1)与母峰F相对强度的比值计算;但碱性氨基酸赖氨酸的质谱碎片m/z 439含有两个N原子,15N富集度应利用m/z 441(F+2)的相对强度的变化计算。15N在目标化合物中的富集程度用原子百分超(APE)评价,D-氨基酸的APE还需进一步利用水解诱导的外消旋化系数(HIR%)校正。APE值可反映氨基化合物的循环速率大小,是研究土壤氮素动态变化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培养 质谱 原子百分超 氨基糖 氨基酸手性异构体 土壤
下载PDF
葡萄糖和不同数量氮素供给对黑土氨基糖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22
10
作者 何红波 李晓波 +5 位作者 张威 丁雪丽 解宏图 刘宁 张旭东 李丽君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60-766,共7页
通过室内培养实验探讨了葡萄糖及不同数量的NH4+施入对土壤中三种氨基糖(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和胞壁酸)动态的影响,同时利用氨基葡萄糖和胞壁酸的比值探讨了微生物在养分固持过程中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土壤氨基糖数量受到外加碳源... 通过室内培养实验探讨了葡萄糖及不同数量的NH4+施入对土壤中三种氨基糖(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和胞壁酸)动态的影响,同时利用氨基葡萄糖和胞壁酸的比值探讨了微生物在养分固持过程中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土壤氨基糖数量受到外加碳源和养分的显著影响,且其变化各有特征。胞壁酸受养分影响最为显著,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并平衡碳氮元素的供给与需求;氨基葡萄糖稳定性高于胞壁酸,但在碳源极度缺乏时也可分解;养分状况对氨基半乳糖的影响并不显著。碳源是促进土壤微生物氮素固持的关键因子,在活性碳源存在下,相对丰富的氮素供给有利于细菌的快速生长,而碳源相对充足时则有利于真菌的快速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糖 葡萄糖 铵态氮 黑土 微生物活性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不同盐渍化土壤中氨基糖的积累特征 被引量:10
11
作者 胡国庆 刘肖 +4 位作者 何红波 陈为峰 诸葛玉平 董元杰 王会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90-398,共9页
以黄河三角洲垦殖区的轻度和中度盐渍土为研究对象,研究垦殖过程中两种盐渍土氨基糖(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胞壁酸及氨基糖总量)的积累特征,并利用氨基葡萄糖和胞壁酸的比值探讨了真菌和细菌残留物在不同盐渍土有机质积累过程中的相... 以黄河三角洲垦殖区的轻度和中度盐渍土为研究对象,研究垦殖过程中两种盐渍土氨基糖(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胞壁酸及氨基糖总量)的积累特征,并利用氨基葡萄糖和胞壁酸的比值探讨了真菌和细菌残留物在不同盐渍土有机质积累过程中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盐渍化程度对氨基糖总量和单个氨基糖的积累均有显著影响。轻度盐渍土氨基糖含量显著高于中度盐渍土,而不同种类氨基糖含量对盐渍土的响应因微生物来源不同而有所差异。氨基葡萄糖主要来源于真菌,轻度盐渍土中的含量显著高于中度盐渍土。氨基半乳糖的来源并不明确,但与氨基葡萄糖的累积特征相似。胞壁酸唯一来源于细菌,轻度盐渍土中的含量则显著低于中度盐渍土。氨基葡萄糖和胞壁酸的比值在轻度盐渍土中显著高于中度盐渍土,表明与轻度盐渍土相比,细菌残留物对中度盐渍土有机质积累的相对贡献显著增大,也暗示随着盐渍程度加大,细菌逐渐转为优势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糖 微生物 有机质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葡萄糖对东北黑土有机氮矿化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威 何红波 +2 位作者 解宏图 白震 张旭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2-54,82,共4页
采用Stanford和Smith的间歇淋洗好气矿化培养法研究了添加外源底物对东北黑土有机氮矿化进程和矿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糖能够降低土壤有机氮的矿化进程和矿化速率,促进土壤有机氮的固定。葡萄糖与氮肥配施处理也表现出对土壤有... 采用Stanford和Smith的间歇淋洗好气矿化培养法研究了添加外源底物对东北黑土有机氮矿化进程和矿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糖能够降低土壤有机氮的矿化进程和矿化速率,促进土壤有机氮的固定。葡萄糖与氮肥配施处理也表现出对土壤有机氮的截获作用。葡萄糖对土壤有机氮的矿化具有调控作用,这对于提高农田土壤氮素利用率、减少氮素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化 葡萄糖 黑土
下载PDF
底物添加对森林2个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氨基糖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辛辛 何红波 +4 位作者 胡国庆 邵鹏帅 张威 解宏图 张旭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6-93,共8页
以鼎湖山马尾松林和季风林2个演替阶段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恒温(25℃)培养,研究了葡萄糖和不同数量无机氮施入对土壤氨基糖(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和胞壁酸)动态的影响,并利用氨基葡萄糖和胞壁酸的比值探讨了真菌和细菌残留物在... 以鼎湖山马尾松林和季风林2个演替阶段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恒温(25℃)培养,研究了葡萄糖和不同数量无机氮施入对土壤氨基糖(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和胞壁酸)动态的影响,并利用氨基葡萄糖和胞壁酸的比值探讨了真菌和细菌残留物在碳氮固持过程中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期间,季风林土壤氨基糖总量显著高于马尾松林,尤其在培养初期,增幅远高于马尾松林;在培养后期,马尾松林土壤氨基糖含量下降幅度高于季风林。底物添加对不同微生物来源的氨基糖单体含量的影响也有所差异,以胞壁酸为代表的细菌细胞壁残留物比真菌更易受到外源物质的影响,但真菌细胞壁残留物对土壤有机质的截获和稳定作用大于细菌。真菌、细菌残留物的积累和转化过程可以通过氨基葡萄糖和胞壁酸的比值反映,细菌在培养前期更容易利用外源物质,但随着培养时间的进行,真菌占据了主导地位。不同碳氮比的外源底物对氨基糖总量和各氨基糖单体含量的动态影响不显著。与马尾松林相比,处在演替顶级的季风林土壤易于利用活性底物,显著促进了碳氮的微生物固持和微生物残留物在土壤中的保留,这说明土壤氨基糖作为微生物残留物可以探讨土壤碳氮的耦合机制,对调节土壤碳氮的养分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糖 活性底物 森林土壤 微生物固持
下载PDF
无机氮素加入量对玉米秸秆分解过程中棕壤氨基糖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丁雪丽 何红波 +1 位作者 张彬 张旭东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65-671,共7页
作物秸秆还田作为一种调控土壤养分循环、减少氮肥损失、维持和提高土壤有机质水平的有力措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还田的秸秆是微生物的碳源和能源,常导致土壤微生物量迅速增加,相应的微生物死亡率和微生物残体积累量也提高。
关键词 氨基糖 无机氮素 玉米秸秆 土壤有机质
下载PDF
尿素向氨基糖的转化以及对土壤氨基糖库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晓波 张威 +4 位作者 田秋香 吕慧捷 丁雪丽 何红波 张旭东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89-1195,共7页
采用13CO(NH2)2为底物进行黑土培养实验,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测定土壤中三种氨基糖含量以及同位素富集比例,根据其微生物标识物作用探讨土壤中不同微生物群落对于尿素碳的同化利用特征及黑土氨基糖库对于尿素添加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13CO(NH2)2为底物进行黑土培养实验,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测定土壤中三种氨基糖含量以及同位素富集比例,根据其微生物标识物作用探讨土壤中不同微生物群落对于尿素碳的同化利用特征及黑土氨基糖库对于尿素添加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尿素碳可以被土壤微生物同化利用,但是可利用性显著低于葡萄糖。氨基葡萄糖中13C富集比例显著高于胞壁酸,表明真菌对尿素碳的同化能力高于细菌。尿素添加使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所下降,同时土壤氨基糖总量及其与有机碳的相对比例也显著降低,说明在碳源严重受限条件下,氨基糖可被优先分解利用以补充碳源供给。胞壁酸含量虽低,但其调节并平衡碳氮元素供给与需求的能力较强;氨基葡萄糖稳定性高于胞壁酸,但在碳源缺乏时也可部分分解。土壤氨基糖的动态与土壤碳氮的可利用性及其耦合作用密切相关,在平衡土壤碳氮需求方面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素碳 氨基糖 转化 微生物利用 黑土
下载PDF
添加NBPT/DMPP/CP的高效稳定性尿素在黑土和褐土中的施用效应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学红 李东坡 +7 位作者 武志杰 崔磊 肖富容 张可 李永华 郑野 张金明 崔永坤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57-968,共12页
【目的】研究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的高效稳定性尿素在黑土和褐土中的作用效果,为科学合理选择抑制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春玉米为试材,采用东北典型的黑土和褐土进行盆栽试验。供试抑制剂包括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3,4-二甲... 【目的】研究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的高效稳定性尿素在黑土和褐土中的作用效果,为科学合理选择抑制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春玉米为试材,采用东北典型的黑土和褐土进行盆栽试验。供试抑制剂包括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2-氯-6(三氯甲基)-吡啶(CP)。试验设不施氮肥(U0)、施普通尿素(U),和在尿素中添加NBPT、DMPP、CP、NBPT+DMPP、NBPT+CP、DMPP+CP,共8个处理。在玉米苗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成熟期取样,测定土壤尿素态氮、NH^(+)_(4)-N和NO_(3)^(-)-N含量,计算硝化抑制率,玉米抽雄吐丝后测定棒三叶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收获后测定玉米生物量、氮素含量等指标。【结果】1)与普通尿素(U)相比,黑土上添加NBPT+DMPP、NBPT+CP处理玉米苗期土壤中NH^(+)_(4)-N含量分别提高1.32、0.96倍,NO_(3)^(-)-N含量分别降低1.35、1.04倍,玉米叶面积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增高。褐土中,添加DMPP+CP处理在玉米苗期土壤NH^(+)_(4)-N含量提高3.09倍,NO_(3)^(-)-N含量降低1.49倍,玉米叶绿素含量提高1.61倍,显著高于对照和单一抑制剂处理。2)在黑土中,与普通尿素相比,添加NBPT+DMPP、NBPT+CP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64和2.18倍;氮素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3.02和3.34倍,高于其他处理。褐土添加DMPP+CP处理的籽粒产量增加1.41倍,氮素表观利用率提高4.98倍,高于其他处理。【结论】在黑土中,尿素配施NBPT+DMPP、NBPT+CP可以有效抑制NH^(+)_(4)-N向NO_(3)^(-)-N的转化,增加玉米氮素吸收量,提高氮肥利用率,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是黑土栽培玉米施用氮肥的最佳选择。褐土中,DMPP+CP的硝化抑制率显著高于添加单一抑制剂,有效抑制铵态氮的硝化作用,减少氮素损失,增加玉米氮素吸收量,从而使玉米高产,因此,添加DMPP+CP是制备褐土玉米专用高效稳定性尿素的最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化抑制剂 脲酶抑制剂 尿素 铵态氮 硝态氮 氮肥利用率 玉米产量
下载PDF
玉米秸秆炭与炭化温度和时间的关系 被引量:3
17
作者 牛明芬 刘欢 +1 位作者 张玉兰 周建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2期25-27,共3页
[目的]筛选出最适宜炭化温度和时间条件下的生物炭。[方法]以玉米秸秆为生物质炭制作原料,对比研究不同炭化温度(350、450、550℃)和时间(1.5、2.0、2.5 h)制备的玉米秸秆炭的p H、电导率等特性及有机质、氮、磷、钾等元素含量及其间的... [目的]筛选出最适宜炭化温度和时间条件下的生物炭。[方法]以玉米秸秆为生物质炭制作原料,对比研究不同炭化温度(350、450、550℃)和时间(1.5、2.0、2.5 h)制备的玉米秸秆炭的p H、电导率等特性及有机质、氮、磷、钾等元素含量及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玉米秸秆炭有机质含量随炭化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而降低[62.23%(350℃)>48.52%(450℃)>35.78%(550℃)];在350℃炭化温度下p H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大,450和550℃炭化温度下p H基本保持在10左右;电导率随炭化温度和炭化温度的变化不明显,炭化温度350℃对玉米秸秆炭电导率的影响相对较大。玉米秸秆炭中速效钾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全氮和碱解氮则相反,速效磷含量较高,表现出574.53 mg/kg(450℃)>493.75 mg/kg(350℃)>283.98 mg/kg(550℃)的变化趋势。[结论]350℃(2.5 h)和450℃(2.0 h)制备的玉米秸秆炭的农业利用预期效应较好,农业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生物炭 炭化温度 炭化时间
下载PDF
尿素氮在不同类型土壤中转化特征及其施用效果对生化抑制剂的响应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学红 李东坡 +5 位作者 薛妍 宋玉超 张可 肖富容 李永华 郑野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56-65,共10页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脲酶抑制剂正丙基硫代磷酰三胺(NPPT)、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及其组合对黑土、棕壤、褐土中尿素氮素形态和玉米产量等因子的影响,为适宜黑土、棕壤、褐土的高效稳定性尿素肥料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共设不施尿素(...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脲酶抑制剂正丙基硫代磷酰三胺(NPPT)、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及其组合对黑土、棕壤、褐土中尿素氮素形态和玉米产量等因子的影响,为适宜黑土、棕壤、褐土的高效稳定性尿素肥料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共设不施尿素(U0)、普通尿素(U)、尿素+脲酶抑制剂(UN)、尿素+硝化抑制剂(UD)、尿素+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UND)5个处理。在玉米苗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成熟期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尿素氮、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含量,计算氮素表观利用率等指标。在玉米灌浆初期,测定玉米棒三叶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收获后考种,采集植物样品测定玉米植株生物量和全氮含量。试验结果表明,黑土中抑制剂处理较U处理玉米能够增产,且UD处理增产幅度最大,为U处理的1.50倍,氮素表观利用率提高2.12倍,黑土中NH_(4)^(+)-N含量显著提高62.11%~121.21%;棕壤中UN、UD处理玉米增产显著,且UD处理增产幅度最大,为U处理的0.36倍,氮素表观利用率提高2.79倍,土壤中NH_(4)^(+)-N含量显著提高43.13%~131.31%;褐土中抑制剂处理明显增产,且UND处理增产最多,为U处理的1.51倍,氮素表观利用率提高4.08倍,土壤中NH_(4)^(+)-N含量提高19.08%~262.25%。黑土和棕壤种植玉米应选择添加DCD制成的高效稳定性尿素肥料,褐土种植玉米应选择添加NPPT和DCD配施制成的高效稳定性尿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素 土壤 玉米 生化抑制剂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和组分对免耕秸秆还田覆盖的响应 被引量:5
19
作者 高杨 邵帅 +3 位作者 张威 王连峰 何红波 张旭东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92-96,共5页
土壤微生物周转是有机质形成的重要驱动力,然而众多学者对植物源组分和微生物源组分对农田土壤有机质形成的贡献存在不同意见.免耕秸秆还田覆盖这一保护性耕作措施对保护农田土壤有积极作用.基于吉林省梨树县中国科学院保护性耕作示范... 土壤微生物周转是有机质形成的重要驱动力,然而众多学者对植物源组分和微生物源组分对农田土壤有机质形成的贡献存在不同意见.免耕秸秆还田覆盖这一保护性耕作措施对保护农田土壤有积极作用.基于吉林省梨树县中国科学院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长期秸秆覆盖还田定位试验,研究了免耕秸秆还田覆盖1年和5年后,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以及利用热裂解-色谱质谱技术(Py-GC/MS)研究了表层土壤(0~5 cm)有机质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在免耕秸秆还田覆盖1年后,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其影响不显著,还田覆盖5年后,随秸秆覆盖量呈增加趋势;秸秆还田覆盖1年后,各处理间土壤有机质分子结构无显著差异,5年后,秸秆还田覆盖量的增加有利于酚类化合物组分和木质素类组分的积累,且酚类化合物相对含量随秸秆还田量增加而增加,芳香族化合物组分相对含量随还田覆盖量增加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秸秆覆盖 土壤有机质 热裂解 植物源组分
下载PDF
连年秸秆覆盖对玉米产量及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5
20
作者 刘肖 胡国庆 +1 位作者 何红波 张旭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7-122,共6页
为明确连年秸秆覆盖对玉米产量及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的影响,从而揭示秸秆覆盖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微生物学机制,该研究基于田间8 a长期定位小区试验,比较了不覆盖秸秆(CK)和覆盖秸秆(SM)两处理中玉米产量,同时利用一阶动力学模型对土壤... 为明确连年秸秆覆盖对玉米产量及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的影响,从而揭示秸秆覆盖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微生物学机制,该研究基于田间8 a长期定位小区试验,比较了不覆盖秸秆(CK)和覆盖秸秆(SM)两处理中玉米产量,同时利用一阶动力学模型对土壤(0~10 cm和>10~20 cm)中有机碳、微生物残体碳及两者比例的年际变化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1)秸秆覆盖在前5 a内没有显著提高玉米产量,第6年开始产量显著增加;在前2~3 a没有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残体碳含量;2)利用一阶动力学模型参数得到,SM处理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有机碳、微生物残体碳以及两者比例的最大值,较CK处理分别高12%、39%、6%;3)SM处理显著延长了表层土壤有机碳、微生物残体碳以及两者比例达到最大值的时间,较CK处理分别多13、12和2.5 a,然而SM处理并没有显著影响下层土壤有机碳、微生物残体碳及两者比例的变化。因此,秸秆覆盖能够通过显著提高表层微生物残体碳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进而有利于对整个耕层土壤有机碳的固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秸秆覆盖 微生物残体碳 玉米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