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异黄酮合成酶基因高表达的大豆转基因愈伤组织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姜楠 王东 +1 位作者 崔征 郑英秀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3-68,共6页
目的获得异黄酮合成酶基因高表达的转基因大豆愈伤组织。方法利用根瘤菌介导的大豆转基因方法,将异黄酮合称酶基因质粒pCAMB IA1301-C IP的T-DNA部分转入大豆基因组中并诱导转基因愈伤。结果利用GUS染色法,确认外源质粒片段基本表达良好... 目的获得异黄酮合成酶基因高表达的转基因大豆愈伤组织。方法利用根瘤菌介导的大豆转基因方法,将异黄酮合称酶基因质粒pCAMB IA1301-C IP的T-DNA部分转入大豆基因组中并诱导转基因愈伤。结果利用GUS染色法,确认外源质粒片段基本表达良好;利用PCR及反转录PCR(RT-PCR)确定外源基因片段的插入及IFS基因的表达情况良好。结论利用根瘤菌介导的转基因体系,可将外源异黄酮合成酶基因转入大豆基因组中并实现其表达,可为开发利用大豆异黄酮,以及为大豆异黄酮生物合成与调控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黄酮合成酶基因 PCR RT-PCR 根瘤菌介导 大豆转基因 GUS染色法
原文传递
中华大蟾蜍耳后腺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曦 周艳菊 +3 位作者 夏明钰 刘东春 崔征 王东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75-980,共6页
目的构建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耳后腺全长cDNA文库。方法采用TRIzol法提取耳后腺总RNA,经亲和色谱纯化获得总mRNA。以总mRNA为模板,利用In-FusionSMART-erTMDirectional cDNA Library Construction Kit获得初始文库,测... 目的构建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耳后腺全长cDNA文库。方法采用TRIzol法提取耳后腺总RNA,经亲和色谱纯化获得总mRNA。以总mRNA为模板,利用In-FusionSMART-erTMDirectional cDNA Library Construction Kit获得初始文库,测定文库滴度、重组率及插入片段长度。随机选取211个克隆进行测序。结果初始文库的滴度为1.3×109cfu.L-1,重组率90%,插入片段大小分布为0.4~4.0 kbp,平均片段大小约为1.1 kbp。共获得180个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EST)。结论此方法所构建文库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为从功能基因组水平研究中华大蟾蜍耳后腺的基因表达及其功能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大蟾蜍 耳后腺 全长CDNA文库 EST分析
原文传递
中压液相色谱法快速制备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单体及鉴别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家骄 王凤玉 +4 位作者 田旭辉 邓昌瑞 黄小萍 王东 刘东春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95-698,共4页
本文采用二元中压制备液相色谱系统,以装有反相C18(Chromatorex,MB 100-40/75)分离填料的两端具有锥形不锈钢接口的耐压玻璃柱(φ49 mm×H310 mm)作为制备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A)/含0.05%冰醋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程序:0~... 本文采用二元中压制备液相色谱系统,以装有反相C18(Chromatorex,MB 100-40/75)分离填料的两端具有锥形不锈钢接口的耐压玻璃柱(φ49 mm×H310 mm)作为制备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A)/含0.05%冰醋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程序:0~20 min,10%(A);20~230 min,30%(A);230~270 min,60%(A);270~300 min,100%(A),流速:50 mL/min,检测波长254 nm,进样量:200 mL,从抱茎苦荬菜(苦碟子)总黄酮中快速、高效地分离得到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L7GU)单体。所得单体经UV、IR、TOF-MS、1H NMR、13C NMR方法进行了结构确证。经硅胶和聚酰胺薄层色谱检查,在365 nm紫外灯下均呈单一的黄绿色荧光斑点;HPLC-UV分析表明,在210、254、290、348 nm四个波长下,采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方法计算产品纯度均在98%以上。所得产品可直接作为对照品用于苦碟子药材及制剂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抱茎苦荬菜 苦碟子 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 分离 制备液相色谱
下载PDF
中华大蟾蜍γ-肌动蛋白基因Bbgγ-Actin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4
作者 刘彦芳 王秋爽 +3 位作者 凌鸿 刘东春 代英辉 王东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56-164,共9页
旨在获得中华大蟾蜍肌动蛋白序列全长。以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耳后腺为材料,提取总RNA,通过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快速得到中华大蟾蜍肌动蛋白基因(Bbg Actin)cDNA全长2 055 bp,通过RT-PCR技术对其ORF序列进行验证,并对Bbg Ac... 旨在获得中华大蟾蜍肌动蛋白序列全长。以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耳后腺为材料,提取总RNA,通过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快速得到中华大蟾蜍肌动蛋白基因(Bbg Actin)cDNA全长2 055 bp,通过RT-PCR技术对其ORF序列进行验证,并对Bbg Actin基因进行分析。序列分析表明,Bbg Actin基因开放阅读框长1 131 bp,编码376个氨基酸。通过BLAST P程序分析,所得序列与Gen Bank数据库中肌动蛋白基因序列相似度均在89%以上,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达90%以上。系统进化分析表明,Bbg Actin与γ-Actin聚为一类,所得中华大蟾蜍肌动蛋白属于γ-Actin。首次获得了中华大蟾蜍γ-Actin cDNA全长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大蟾蜍 γ-肌动蛋白 CDNA全长 系统进化
下载PDF
红光熊蜂蜂毒蛋白酶的基因克隆和表达
5
作者 鲁炜 李光植 +2 位作者 王东 崔征 陈炳来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9-73,共5页
目的克隆表达序列标签(ESTs)中筛选出的红光熊蜂蜂毒蛋白酶(BiVP)基因,在草地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细胞Sf-9中进行表达。方法利用ESTs从红光熊蜂cDNA文库中获得BiVP基因,以PCR技术扩增出BiVP的完整cDNA,并构建病毒表达载体PBac1-... 目的克隆表达序列标签(ESTs)中筛选出的红光熊蜂蜂毒蛋白酶(BiVP)基因,在草地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细胞Sf-9中进行表达。方法利用ESTs从红光熊蜂cDNA文库中获得BiVP基因,以PCR技术扩增出BiVP的完整cDNA,并构建病毒表达载体PBac1-BiVP,通过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Sf-9昆虫细胞中进行表达,表达产物用快速蛋白液相色谱(FPLC)系统进行纯化。结果成功克隆BiVP基因并在Sf-9昆虫细胞中得到表达,表达产物纯化后经SDS-PAGE检查为单一条带。结论首次在红光熊蜂中克隆到蜂毒蛋白酶基因,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进行了表达,并对表达产物进行了纯化,为深入研究BiVP的生物活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光熊蜂 蜂毒蛋白酶 克隆 表达 杆状病毒
原文传递
硫酸香茅醛显色法测定莪术油微囊载药量与包封率
6
作者 吴继龙 张立华 +4 位作者 陈欢 杨丽娜 代英辉 王东 刘东 《特产研究》 2014年第1期44-48,共5页
为评价莪术油/(麦芽糊精-Povacoat)微囊的质量,建立了硫酸香茅醛显色测定其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方法。对莪术油乙醇溶液进行波长扫描,确定508nm为最大吸收波长,显色稳定性试验表明,反应液在150min内吸光度较稳定。莪术油检测浓度在0.199 2... 为评价莪术油/(麦芽糊精-Povacoat)微囊的质量,建立了硫酸香茅醛显色测定其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方法。对莪术油乙醇溶液进行波长扫描,确定508nm为最大吸收波长,显色稳定性试验表明,反应液在150min内吸光度较稳定。莪术油检测浓度在0.199 2μg/mL^9.96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A=0.094 7C-0.001 2,r=0.999 3),微囊的载药量测定和包封率测定的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9.6%和99.1%。经测定,3批微囊的载药量为51.5mg/g^53.2mg/g,包封率为88.2%~9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莪术油 聚乙烯酸·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微囊 载药量 包封率 硫酸香茅醛显色法
下载PDF
中华大蟾蜍色氨酸羟化酶BbgTPH1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功能鉴定
7
作者 刘彦芳 陈曦 +3 位作者 凌鸿 刘东春 夏明钰 王东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58-1164,共7页
色氨酸羟化酶(tryptophan hydroxylase I,TPH1)是催化色氨酸生成5-羟色胺的限速酶,而5-羟色胺不仅是蟾酥的主要活性成分,同时也是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神经递质,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本研究从中华大蟾蜍耳后腺文库中克隆得到中华大蟾蜍色... 色氨酸羟化酶(tryptophan hydroxylase I,TPH1)是催化色氨酸生成5-羟色胺的限速酶,而5-羟色胺不仅是蟾酥的主要活性成分,同时也是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神经递质,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本研究从中华大蟾蜍耳后腺文库中克隆得到中华大蟾蜍色氨酸羟化酶c DNA。构建原核重组融合表达质粒p MAL-Bbg TPH1,将其导入Escherichia coli TB1中,用IPTG诱导重组菌并优化诱导表达条件。以色氨酸为底物进行体外酶促反应,采用LC-MS法鉴定反应产物。结果显示Bbg TPH1基因c DNA全长为1 984 bp,开放阅读框1 443 bp,编码480个氨基酸,推测蛋白质分子质量为55.2 k Da,理论等电点为5.58,具有芳香族类羟化酶超基因家族的保守结构域和芳香族类羟化酶家族特有的特征信号序列。氨基酸比对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与其他物种TPH1蛋白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系统进化树显示Bbg TPH1与非洲爪蟾的TPH1亲缘关系最近。Bbg TPH1在E.coli TB1中能够高效表达,其优化表达条件为诱导温度20℃、IPTG浓度0.5 mmol·L-1。酶活检测结果显示,重组Bbg TPH1具有较高催化活性,可将色氨酸转化为5-羟色氨酸。本研究首次获得了蟾蜍属动物色氨酸羟化酶全长c DNA序列,并验证了其催化功能,为进一步研究蟾蜍中蟾毒色胺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分子机制以及次生代谢调控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大蟾蜍 色氨酸羟化酶 c DNA 原核表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