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T增强扫描的影像组学在低级别透明细胞肾癌和非透明细胞肾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路丽 柳成良 +2 位作者 陈德强 孟亮 任嘉梁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3期247-251,258,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CT增强扫描的影像组学在低级别透明细胞肾癌(ccRCC)和非透明细胞肾癌(non-ccRC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00例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低级别ccRCC 60例和non-ccRCC 40例。患者术前... 目的:探讨基于CT增强扫描的影像组学在低级别透明细胞肾癌(ccRCC)和非透明细胞肾癌(non-ccRC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00例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低级别ccRCC 60例和non-ccRCC 40例。患者术前均行肾脏CT增强扫描,将病变实质期CT图像导入ITK-SNAP软件,手动勾画立体感兴趣区(VOI)。使用A.K.软件提取纹理特征,并按7∶3的比例将100例随机分为训练集70例和测试集30例。应用一般单变量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依次进行降维,最终用筛选出的纹理特征构建逻辑回归模型,并行5折交叉验证,利用ROC曲线验证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从100个病灶中提取690个特征并进行降维,最终筛选出5个可用于鉴别2种病变的组学特征。逻辑回归模型在训练集中鉴别效能的AUC为0.996,特异度为1.000,敏感度为0.935;测试组AUC为1.000,特异度为1.000,敏感度为0.929。结论:基于CT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对低级别ccRCC和non-ccRCC有较高的鉴别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细胞癌 透明细胞肾癌 非透明细胞肾癌 影像组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头颈部CTA和DSA对头颈动脉狭窄诊断比较 被引量:19
2
作者 魏书恒 杨雪 +2 位作者 车延旭 管琳娜 于淑靖 《河北医药》 CAS 2020年第11期1673-1676,共4页
目的研究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头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东芝320排螺旋CT,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0例进行头颈部CTA检查。均以18标准方位、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血管分析等方法显示头颈... 目的研究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头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东芝320排螺旋CT,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0例进行头颈部CTA检查。均以18标准方位、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血管分析等方法显示头颈动脉的狭窄、斑块等情况,必要时结合原始图像,通过这些方法综合评价头颈动脉狭窄的原因和程度,并和头颈部DSA检查的结果相对比,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获得头颈部CTA对头颈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CTA与DSA对头颈动脉狭窄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颈部CTA对头颈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2.7%、99.5%。结论自动触发头颈部CTA扫描技术结合头颈动脉18标准方位、VR、MIP及血管分析等方法显示、评价头颈动脉血管狭窄情况的敏感性、特异性均极高,受个体差异影响很小,从而为临床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减轻症状、缩短病程、改善预后意义重大,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致残甚至致死率,减少对社会劳动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CTA DSA 狭窄 诊断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对卵巢源性与非卵巢源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杰 于淑靖 +1 位作者 康立清 宋兆伟 《广西医学》 CAS 2017年第3期350-353,共4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在卵巢源性与非卵巢源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盆腔肿瘤患者MSCT资料,分析MSCT卵巢血管蒂征、卵巢显示征、肿块与输尿管位置关系在卵巢源性与非卵巢源性盆腔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并以病理...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在卵巢源性与非卵巢源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盆腔肿瘤患者MSCT资料,分析MSCT卵巢血管蒂征、卵巢显示征、肿块与输尿管位置关系在卵巢源性与非卵巢源性盆腔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并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计算MSCT诊断卵巢源性肿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卵巢源性肿瘤卵巢血管蒂征阳性率为70.97%,高于非卵巢源肿瘤的8.33%(P<0.05);卵巢显示征阳性率为6.45%,低于非卵巢源肿瘤的66.67%(P<0.05);卵巢源性肿瘤位于输尿管前为100%,高于非卵巢源肿瘤的87.5%(P<0.05)。MSCT诊断卵巢源性肿瘤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90.32%、91.67%、90.91%。结论 MSCT在卵巢源性与非卵巢源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与病理诊断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卵巢血管蒂征、卵巢显示征、肿块与输尿管位置关系可作为其鉴别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源性肿瘤 非卵巢源性肿瘤 多排螺旋CT 鉴别诊断学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对肠系膜纤维瘤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4
作者 于淑靖 车延旭 徐延峰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425-427,共3页
目的:分析肠系膜纤维瘤病的多排螺旋CT表现,探讨其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肠系膜纤维瘤病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比。结果:①5例病灶均单发,最小直径5 cm,最大直径15 cm;②4例位于小肠系膜,1例位... 目的:分析肠系膜纤维瘤病的多排螺旋CT表现,探讨其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肠系膜纤维瘤病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比。结果:①5例病灶均单发,最小直径5 cm,最大直径15 cm;②4例位于小肠系膜,1例位于降结肠系膜,5例病灶均牵拉或包裹肠管,其中2例肿块内气体影,1例侵犯胰尾部;③平扫密度均匀1例,肿物内部原发性囊变1例,复杂囊实性3例,表现为实质性肿物周围多发厚壁囊腔,边界模糊;④增强扫描病灶实质部分轻到中度强化,2例病灶内散在明显强化区,3例囊实性病变,囊壁明显强化(脓腔)。结论:肠系膜纤维瘤病具有一定的CT特征,提高对这些征象的认识有助于术前做出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瘤病 腹部 肠系膜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下载PDF
320排CTA诊断大脑后动脉成窗变异
5
作者 张力 于淑靖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2期197-199,共3页
目的探讨大脑后动脉成窗变异的CT血管成像(CTA)特征,提高对该血管变异的认识。方法 2011年11月~2013年12月本院共有7326例患者行头颈联合320排CTA检查,其中8例确诊为大脑后动脉成窗变异。回顾性分析大脑后动脉成窗的部位、形态等CTA... 目的探讨大脑后动脉成窗变异的CT血管成像(CTA)特征,提高对该血管变异的认识。方法 2011年11月~2013年12月本院共有7326例患者行头颈联合320排CTA检查,其中8例确诊为大脑后动脉成窗变异。回顾性分析大脑后动脉成窗的部位、形态等CTA特征及其合并症。结果 ①8例患者中共有8个大脑后动脉成窗,P1段成窗7个,P1、P2段移行部联合同侧后交通动脉成窗1个;②其中1例合并基底动脉成窗,1例伴一侧大脑前动脉A1段缺如;③2个成窗变异的"窗"径微小(〈2mm),呈裂隙状。6个"窗"径较大(〉2mm,最大径约12mm),呈凸透镜样。8例患者均未发现颅内动脉瘤。结论大脑后动脉成窗变异是一种罕见的血管畸形,320排CTA能快速、直观、准确的判断大脑后动脉成窗变异及其合并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技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大脑后动脉 成窗变异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左主干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郭震 赵彬 +2 位作者 袁永刚 于淑靖 徐泽升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13期109-112,共4页
目的通过多排螺旋CT(M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MSCTA)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在诊断左主干(LMCA)病变方面的对比研究,探讨MSCTA在LMCA斑块定性分析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5年1月就诊于沧州市中心医院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 目的通过多排螺旋CT(M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MSCTA)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在诊断左主干(LMCA)病变方面的对比研究,探讨MSCTA在LMCA斑块定性分析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5年1月就诊于沧州市中心医院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359例,MSCTA、CAG检查在患者入院1周内完成。将LMCA病变按部位分为近端病变、中段病变、末端病变,以CAG结果为金标准,比较MSCTA在诊断LMCA近端病变、中段病变、末端病变灵敏度、特异性以及与CAG的一致性,同时对LMCA斑块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以CAG检查为金标准,MSCT和CAG诊断左主干近端和中段病变结果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诊断左主干末端病变灵敏度为91.2%,特异性为99.4%,漏诊率为6.1%,Kappa值0.917(P>0.05)。结论 MSCTA对LMCA病变诊断准确性高,同时可对LMCA斑块定量和定性分析。左主干近端病变和左主干中段病变的诊断结果与CAG检查相同;MSCTA诊断LMCA近端病变的准确性高于远端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 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 冠状动脉造影 对比研究
下载PDF
纵隔胸腺瘤CT诊断与临床表现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付兰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第8期139-140,共2页
目的:分析纵隔胸腺瘤CT征象与临床表现。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纵隔胸腺瘤患者64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来诊后均给予胸部CT增强检查。比较非侵袭性、侵袭性胸腺瘤CT特征和临床表现。结果:非侵袭性、侵袭... 目的:分析纵隔胸腺瘤CT征象与临床表现。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纵隔胸腺瘤患者64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来诊后均给予胸部CT增强检查。比较非侵袭性、侵袭性胸腺瘤CT特征和临床表现。结果:非侵袭性、侵袭性纵隔胸腺瘤CT征象中,发生位置无显著差异(P>0.05),但非侵袭性肿瘤以形状规则(42例)、软组织密度均匀(44例)、无侵犯纵隔(48例)、无胸膜结节(50例)、无胸腔积液(44例)、未累及纵隔内大血管(47例)以及均匀强化(43例)为主要特征,两组上述特征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首发症状所占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非侵袭性、侵袭性纵隔胸腺瘤的CT征象有显著差异,但是临床症状差异不明显,因此CT检查是纵隔胸腺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胸腺瘤 CT 增强 临床表现
下载PDF
低剂量自适应迭代重建技术在低辐射剂量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8
作者 张力 徐延峰 +4 位作者 郑婧 于淑靖 陈跃峰 车延旭 宋兆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1-85,共5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自适应迭代重建技术(AIDR3D)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中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5例。A组扫描参数为120 k V、300 m A,经滤波反投影法(FBP)重建。B组为80 k V... 目的探讨低剂量自适应迭代重建技术(AIDR3D)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中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5例。A组扫描参数为120 k V、300 m A,经滤波反投影法(FBP)重建。B组为80 k V、自动毫安,经AIDR 3D重建。对两组图像的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辐射剂量进行评价。结果 1客观评价:颈总动脉血管噪声值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窦及颈内动脉血管噪声值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SNR及CNR值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段血管(MCA1)噪声值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血管SNR及CNR值B组高于A组(P<0.05)。2主观评价:颈总动脉评分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颈动脉窦及颈内动脉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动脉评分B组低于A组,但B组图像质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3两组有效辐射剂量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较A组辐射剂量降低约76%。结论在头颈CTA联合扫描中,使用80 k V和自动毫安调节,并运用AIDR3D迭代重建技术,在获得优质血管图像的同时可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成像 血管造影术 迭代重建 辐射剂量
下载PDF
AIDR3D联合自动毫安技术在低辐射剂量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力 徐延峰 +3 位作者 郑婧 于淑靖 陈跃峰 车延旭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10期1786-1790,共5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自适应迭代重建技术(AIDR3D)在头颈部CTA扫描中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8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A组的扫描参数为120k V、300m A,经滤波反投影法(FBP)重建。B组为100k V... 目的探讨低剂量自适应迭代重建技术(AIDR3D)在头颈部CTA扫描中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8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A组的扫描参数为120k V、300m A,经滤波反投影法(FBP)重建。B组为100k V、自动毫安,经AIDR3D迭代重建。对两组图像的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辐射剂量进行评价。结果 1)客观评价:颈总动脉血管噪声值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窦及颈内动脉血管噪声值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SNR及CNR值B组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段血管(MCA1)噪声值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颅内血管SNR及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主观评价:颈总动脉评分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颈动脉窦及颈内动脉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动脉评分B组低于A组,但B组图像质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3)两组有效辐射剂量B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较A组辐射剂量降低约71%。结论在头颈CTA联合扫描中,使用100k V和自动毫安调节,并运用AIDR3D迭代重建技术,在获得优质血管图像的同时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迭代重建 辐射剂量
下载PDF
CT影像组学在头颈部木村病淋巴结病变与淋巴瘤鉴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力 于淑靖 +3 位作者 张迎 马建楠 付兰 姚丽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9-164,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鉴别头颈部木村病淋巴结病变和淋巴瘤的可行性,并验证建立的逻辑回归诊断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14例头颈部木村病(38枚肿大淋巴结)和27例淋巴瘤患者(37枚肿大淋巴结)的相关资...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鉴别头颈部木村病淋巴结病变和淋巴瘤的可行性,并验证建立的逻辑回归诊断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14例头颈部木村病(38枚肿大淋巴结)和27例淋巴瘤患者(37枚肿大淋巴结)的相关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头颈部增强CT扫描。将病灶所有显示层面的CT静脉期图像导入ITK-SNAP软件(www.itksnap.org),手动勾画立体感兴趣区(VOI),使用artificial intelligence kit软件提取纹理特征。按照7:3的比例将数据随机分为训练组与验证组。采用方差分析+秩和检验、一般线性模型和Lasso算法进行特征降维,并用最终筛选出的纹理特征构建逻辑回归模型并进行5折交叉验证。用验证组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评价指标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从75个病灶中共提取396个特征,通过降维最终筛选出5个可用于鉴别两种病变的组学特征。逻辑回归模型在训练组中鉴别效能的AUC为0.987,特异度为0.958,敏感度为0.966;验证组的AUC为0.938,特异度为0.786,敏感度为1。结论:影像组学鉴别头颈部木村病淋巴结病变和淋巴瘤具有可行性,基于CT影像组学特征建立的逻辑回归模型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村病 淋巴结 淋巴瘤 影像组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灌注参数与直肠癌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 被引量:5
11
作者 宋哲 李伟 +2 位作者 贾楠 何翔 周文勇 《安徽医药》 CAS 2020年第10期1995-1998,共4页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灌注参数与直肠癌临床病理分期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1,IGF-1)、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19-9,CA19-9)指标相...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灌注参数与直肠癌临床病理分期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1,IGF-1)、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19-9,CA19-9)指标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12月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直肠癌病人,依据病理结果进行TNM分级,比较各期病人病灶感兴趣区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灌注参数[血容量(blood value,BV)、血流量(blood flow,BF)、达峰时间(time to top,TTP)、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入院时IGF-1、CEA、CA19-9水平,采用person或者spearman相关性分析检测灌注参数与肿瘤标记物的相关性。结果T4期BF(54.35±16.25)mL·min^-1·100 g^-1显著低于T1~T2期(89.48±27.34)mL·min^-1·100 g^-1和T3期(67.13±22.34)mL·min^-1·100 g^-1,TTP(29.13±8.35)s和PS(59.25±15.98)mL·min^-1·100 g^-1显著高于T1~T2期[(17.62±5.34)s,(31.71±7.82)mL·min^-1·100 g^-1]和T3期[(26.78±6.23)s,(47.69±11.21)m L·min^-1·100 g^-1,P<0.05];直肠癌T分期与BF呈明显负相关,与TTP和PS呈明显正相关(P<0.05)。T4期IGF-1,CEA和CA19-9显著高于T1~T2期和T3期(P<0.05)。病灶BF与IGF-1、CEA、CA19-9呈明显负相关,TTP、PS与IGF-1、CEA、CA19-9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直肠癌病灶MSCT灌注参数及IGF-1,CEA,CA19-9水平与TNM分期有良好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癌胚抗原 CA-19-9抗原 病理分期 灌注参数
下载PDF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与颈动脉超声相关性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燕 刘超 何翔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57-61,共5页
目的研究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与颈动脉超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9年7月于我院收治的行冠状动脉CT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的冠心病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观察组... 目的研究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与颈动脉超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9年7月于我院收治的行冠状动脉CT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的冠心病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观察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60例和对照组(单纯冠心病)66例。根据冠状动脉CT成像及颈动脉超声结果,评估并比较2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Gensini评分情况、颈动脉Crouse积分、CA积分及斑块个数,比较颈动脉超声结果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并分析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Gensini评分与颈动脉超声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单支病变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Gensini评分>40分的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Gensini评分<20分及20~40分患者所占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A积分、Crouse积分及斑块个数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冠状动脉单支病变患者的CA积分、Crouse积分及斑块个数均显著小于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患者(P<0.05),且双支病变患者上述指标均显著小于三支病变患者(P<0.05)。Gensini积分与颈动脉Crouse积分、CA积分及斑块个数均呈正相关(r=0.240、0.364、0.251,P=0.002、<0.001、0.002)。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结果与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相关,颈动脉超声可作为预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一项重要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糖尿病 冠状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颈动脉超声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胸腺瘤患者螺旋CT影像特征与CKP、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超 孟庆军 +2 位作者 刘立红 刘城瑞 杨雪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373-376,共4页
探讨胸腺瘤螺旋CT影像特征与细胞角蛋白(CK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83例胸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胸腺瘤的影像学特征,并取患者手术病理切片采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CKP、VEGF的表达,分析CT影... 探讨胸腺瘤螺旋CT影像特征与细胞角蛋白(CK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83例胸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胸腺瘤的影像学特征,并取患者手术病理切片采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CKP、VEGF的表达,分析CT影像特征和二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显示CT增强幅度越大,VEGF阳性表达率越高,而CKP阳性表达率同CT的增强幅度无关。胸腺瘤CKP表达与病灶外观是否呈尖角或锯齿状、密度是否均匀、是否侵犯心包及胸膜和是否存在纵隔脂肪线存在相关性,而与外观是否呈分叶状、病灶直径、肺内是否转移无关。胸腺瘤VEGF表达与病灶外观是否呈尖角或锯齿状、是否呈分叶状、肺内是否转移存在相关性,而与密度是否均匀、病灶直径、有无纵隔脂肪线和是否侵犯心包、胸膜无关。因此,胸腺瘤螺旋CT影像特征与CKP、VEGF表达明显相关,为胸腺瘤的诊断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方法,对该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瘤 螺旋CT CKP VEGF
下载PDF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前瞻性心电门控成像:100ms与200ms曝光时间窗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马国军 于淑靖 张军 《中国医药导刊》 2011年第2期193-194,共2页
目的:比较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CA)100ms与200ms曝光时间窗对图像质量及有效剂量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90例疑似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45例,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曝光时间窗100ms,选择自动毫安技术;对照组45例,... 目的:比较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CA)100ms与200ms曝光时间窗对图像质量及有效剂量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90例疑似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45例,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曝光时间窗100ms,选择自动毫安技术;对照组45例,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曝光时间窗200ms,根据患者体重选择管电流(400mA/500mA)。分别计算两组的平均有效剂量(ED),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对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估。结果:两组平均ED分别为(3.72±1.010)msv和(5.197±1.104)ms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85,P<0.05),两组图像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56,P>0.05)。结论:当心率稳定且<65BPM时,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前瞻性心电门控成像:100ms曝光时间窗可进一步减少辐射剂量,同时图像质量基本不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排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术 辐射剂量 心电门控成像技术
下载PDF
嗜酸性胃肠炎的CT表现及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力 邓艳伟 +2 位作者 于淑靖 姚丽 胡亚民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6年第3期189-192,共4页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EG)的CT表现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15例EG住院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15例患者中,经胃镜及肠镜活检确诊EG者11例,余4例由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且经激素治疗症状消失而确诊。所有患者均...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EG)的CT表现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15例EG住院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15例患者中,经胃镜及肠镜活检确诊EG者11例,余4例由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且经激素治疗症状消失而确诊。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其中9例行CT平扫同时增强扫描。结果 15例EG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5例伴呕吐,4例伴腹泻,2例伴发热。15例中CT有胃肠道异常表现者12例,病变累及食管4例,胃4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或回肠3例,结肠3例。CT主要表现为食管及胃肠道广泛水肿增厚,可呈分层状,黏膜增粗,此外肠系膜渗出3例,少量至中等量腹腔积液6例。15例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13例。所有患者对激素治疗敏感。结论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CT表现有一定特征,结合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可提示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粒细胞 胃肠炎 体层摄影术 X 线计算机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跃峰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24期11-12,共2页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63例,于症状发作后7d内采用东芝320排螺旋CT行头部CT灌注成像以及CT血管造影,观察并比较感兴趣区以及镜像区CT灌...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63例,于症状发作后7d内采用东芝320排螺旋CT行头部CT灌注成像以及CT血管造影,观察并比较感兴趣区以及镜像区CT灌注成像各参数,以及两种影像学检查的符合情况。结果比较感兴趣区与镜像区CT灌注成像各参数发现,感兴趣区与镜像区脑血容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感兴趣的脑血流量显著低于镜像区(P<0.05);感兴趣区的造影剂通过时间显著短于镜像区(P<0.05)。CT血管造影发现责任血管狭窄54例,其中灌注异常患者43例,CT血管造影未发现责任血管狭窄9例,灌注异常3例,CT灌注异常在有责任血管狭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责任血管狭窄(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可反映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脑灌注状态,CT血管造影可用于检测责任血管的病变情况,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可为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因以及为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灌注成像 CT血管造影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联合CT灌注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跃峰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19期43-44,共2页
目的探讨血管造影联合CT灌注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03—2014-03在我院诊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2例,采用东芝320排CT行头部CTA及CTP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法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情况,探讨颅内及颈部血管的狭窄与脑组... 目的探讨血管造影联合CT灌注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03—2014-03在我院诊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2例,采用东芝320排CT行头部CTA及CTP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法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情况,探讨颅内及颈部血管的狭窄与脑组织灌注异常区的关系。结果 CTP检查发现与临床症状相符的异常灌注区36例,感兴趣区的脑血容量及脑血流量较镜像区显著降低(P<0.05);感兴趣区的平均通过时间显著延长(P<0.05)。CTA检查发现颈部及颅内血管狭窄32例,10例未发现有血管狭窄。CTA有责任血管狭窄患者CTP阳性率(71.43%)显著高于CTA无责任血管狭窄者(14.29%)。结论缺血性脑卒中行CT血管造影联合CT灌注能准确反映脑组织血流动力学变化,有效判定颈部及颅内责任血管是否存在狭窄,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CT灌注 缺血性脑卒中
下载PDF
心律失常患者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研究
18
作者 管琳娜 张羽 +2 位作者 张军 郑楠 于淑靖 《中国医药导刊》 2013年第3期405-406,408,共3页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在心律失常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选取37例接受320排动态容积CT检查的心律失常患者,按心率不同分为三组(A组:≤65bpm,B组:66~79bpm,C组:≥80bpm)。以优、可、差为分级标准,评价各支冠状动...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在心律失常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选取37例接受320排动态容积CT检查的心律失常患者,按心率不同分为三组(A组:≤65bpm,B组:66~79bpm,C组:≥80bpm)。以优、可、差为分级标准,评价各支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分析不同心率组间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本研究37例共535段冠状动脉纳入评价。总体评价优、可、差的节段数分别为283、226、26个;A组优、可、差的节段数分别为91、37、2段,B组优、可、差的节段数分别为155、70、7段,C组优、可、差的节段数分别为37、119、17段,A,B组间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5),C组与A、B组间成像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A、B组间可评价节段数无统计学差异(P=0.754),C组与A、B组间可评价节段数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P=0.000);C组可诊断节段数90%。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对心率失常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具有很高的成功率,扩大了冠状动脉CTA的应用范围。降低心率可进一步提高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320排动态容积CT 冠状动脉成像
下载PDF
先天性支气管闭锁的CT表现
19
作者 车延旭 李硕丰 +1 位作者 付兰 管琳娜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2年第8期1298-1300,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先天性支气管闭锁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选取11例经病理及临床确诊的先天性支气管闭锁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例行CT平扫检查,7例同时行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1例先天性支气管闭锁中8例位于左... 目的探讨分析先天性支气管闭锁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选取11例经病理及临床确诊的先天性支气管闭锁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例行CT平扫检查,7例同时行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1例先天性支气管闭锁中8例位于左侧,3例位于右侧;发生于段支气管5例,亚段6例。10例同时显示粘液栓和周围肺气肿改变,1例仅显示粘液栓。7例增强后在粘液栓周围均可见细小伴行动脉。结论粘液栓、周围肺气肿及伴行细小动脉是先天性支气管闭锁的典型CT表现,CT平扫及增强扫描可有效显示其征象,并正确诊断该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支气管闭锁 胸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危险度分级的CT放射组学模型研究
20
作者 张丽静 王艳平 +3 位作者 尹琳琳 韩承刚 马金花 王艳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1年第1期78-81,共4页
目的构建胃肠道间质瘤(GISTs)病理危险度分级的CT放射学模型并验证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40例GISTs患者术前动脉期CT图像。将患者依据2008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分类标准分为极低危组(n=8)、低危组(n=47)、... 目的构建胃肠道间质瘤(GISTs)病理危险度分级的CT放射学模型并验证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40例GISTs患者术前动脉期CT图像。将患者依据2008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分类标准分为极低危组(n=8)、低危组(n=47)、中危组(n=33)和高危组(n=52)4组,并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训练组(n=100)和验证组(n=40)。比较训练组和验证组的临床特点。从肿瘤全部感兴趣体积(VOI)中提取396个CT放射组学特征,采用随机森林算法选择5个关键特征,构建放射组学模型,并分析放射组学模型性能。结果训练组和验证组的年龄和性别在GISTs危险度分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844和0.464;P2=0.807和0.464;P3=0.638和0.392;P4=0.619和0.334)。放射组学模型性能结果显示,训练组准确性为0.621;特异度为0.812;敏感度为0.615;阳性预测值(PPV)为0.619;阴性预测值(NPV)为0.845;曲线下面积(AUC)为0.829(95%CI:0.756~0.902)。验证组准确性为0.633;特异性为0.824;敏感性为0.767;PPV为0.609;NPV为0.856;AUC为0.859(95%CI:0.792~0.926)。结论基于CT放射组学模型可于术前对GISTs危险度分级进行有效鉴别,对临床医师指导治疗,评估预后具有很大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CT 放射组学模型 危险度分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