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患者口服核苷(酸)类似物病毒学应答的预测模型建立
1
作者 张岩 李玉苓 乔梁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5年第1期48-52,共5页
目的:探讨口服核苷(酸)类似物的丙氨酸转移酶(ALT)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的病毒学应答的预测因素,及其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4年2月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患者200例,根据血清... 目的:探讨口服核苷(酸)类似物的丙氨酸转移酶(ALT)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的病毒学应答的预测因素,及其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4年2月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患者200例,根据血清HBV脱氧核糖核酸(DNA)含量将病毒学应答模式分为完全病毒学应答组(n=124)和部分病毒学应答组(n=76),收集人口学特征参数、基本临床情况及各实验室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部分病毒学应答的危险因素,构建部分病毒学应答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结果:相较于完全病毒学应答组,部分病毒学应答组患者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占比、服药依从性“差”占比,HBV DNA、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水平显著升高,白蛋白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在体重指数、年龄、性别、乙型病毒性肝炎家族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抗病毒药物类型、吸烟史和饮酒史,乙型肝炎核心抗体、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空腹血糖、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肝硬度值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V DNA水平高、HBsAg水平高、HBeAg阳性、白蛋白水平低和服药依从性“差”是部分病毒学应答的危险因素(P<0.05)。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服药依从性、HBeAg状态,HBV DNA、HBsAg和白蛋白水平)构建部分病毒学应答的列线图风险模型,模型C指数为0.796(95%CI=0.713~0.860),ROC曲线下面积为0.857(95%CI=0.802~0.911),特异度为85.30%,灵敏度为74.40%。结论:服药依从性“差”、HBeAg阳性、HBV DNA水平升高、HBsAg水平升高和白蛋白水平降低是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患者部分病毒学应答的独立预测因子,基于此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有着较高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苷(酸)类似物 丙氨酸转氨酶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病毒学应答 预测因素 列线图预测模型
下载PDF
改良手法穴位注射注射用硫酸卷曲霉素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近期及远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凤新 李志强 +2 位作者 马英 何玉霞 李月 《河北中医》 2020年第9期1390-1392,1434,共4页
目的观察改良手法穴位注射注射用硫酸卷曲霉素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5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5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改良手法穴位注射... 目的观察改良手法穴位注射注射用硫酸卷曲霉素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5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5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改良手法穴位注射注射用硫酸卷曲霉素治疗。2组均治疗12个月。比较2组治疗后6个月及治疗后2年痰培养阴性率、胸部CT空洞愈合率、胸部CT病灶消失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痰培养阴性率[65. 45%(36/55)]高于对照组[43. 64%(24/55),P <0. 05],2组治疗后2年痰培养阴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胸部CT空洞愈合率40. 0%,治疗后2年胸部CT空洞愈合率78. 2%;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胸部CT空洞愈合率21. 8%,治疗后2年胸部CT空洞愈合率58. 2%,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2年胸部CT空洞愈合率均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胸部CT病灶总消失率[63. 63%(35/55)],治疗后2年胸部CT病灶总消失率[83. 64%(46/55)];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胸部CT病灶总消失率36.37%(20/55),治疗后2年胸部CT病灶总消失率63.63%(35/55),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2年胸部CT病灶总消失率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改良手法穴位注射注射用硫酸卷曲霉素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早期杀菌活性较强,抗菌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耐多药 穴位疗法 注射
下载PDF
血清25(OH)D_(3)及外周血维生素D受体水平与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索拉非尼靶向治疗疗效及生存情况的关系
3
作者 李玉苓 邹东花 杨大伟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1期3111-3116,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_(3)[25(OH)D_(3)]及外周血维生素D受体(VDR)水平与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索拉非尼靶向治疗疗效及生存情况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沧州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105例接受索拉非尼靶向治疗的晚期HCC患...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_(3)[25(OH)D_(3)]及外周血维生素D受体(VDR)水平与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索拉非尼靶向治疗疗效及生存情况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沧州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105例接受索拉非尼靶向治疗的晚期HCC患者为病例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健康组。对比病例组、健康组相关指标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比较不同疗效患者的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疗效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25(OH)D_(3)、VDR对疗效的预测价值,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不同25(OH)D_(3)、VDR水平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病例组25(OH)D_(3)、VDR水平低于健康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糖类抗原125(CA125)、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高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患者25(OH)D_(3)、VDR水平与IL-6、sIL-2R、CA125、TBIL、ALT、AST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25(OH)D_(3)水平与VDR水平呈正相关(P<0.05)。经治疗,病例组患者缓解率为25.71%。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患者年龄小于病情稳定(SD)+疾病进展(PD)患者,血清IL-6、sIL-2R、CA125水平低于SD+PD患者,25(OH)D_(3)、VDR水平高于SD+PD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5(OH)D_(3)和VDR水平降低是晚期HCC患者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5(OH)D_(3)、VDR单项及联合预测晚期HCC疗效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0、0.705、0.866,联合预测的AUC大于VDR的AUC(P<0.05)。25(OH)D_(3)≥33.39 nmol/L、VDR≥27.26 ng/mL患者生存率高于25(OH)D_(3)<33.39 nmol/L、VDR<27.26 ng/mL患者(Log-rankχ^(2)=51.882、39.480,P<0.001)。结论25(OH)D_(3)、VDR可预测晚期HCC索拉非尼靶向治疗的疗效,25(OH)D_(3)和VDR低水平的HCC患者生存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晚期 25羟维生素D_(3) 维生素D受体 索拉非尼 生存时间
下载PDF
肝硬化腹水1号汤联合腹水超滤量回输法对难治性肝硬化腹水伴Ⅱ型肝肾综合征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姚耀 柴梅 +2 位作者 曹玉娟 苏杰 于中秀 《四川中医》 2018年第8期87-89,共3页
目的:观察肝硬化腹水1号汤联合腹水超滤量回输法对难治性肝硬化伴Ⅱ型肝肾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本院收治的确诊为肝硬化失代偿期并难治性肝腹水伴Ⅱ型肝肾综合征患者90例,按照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 目的:观察肝硬化腹水1号汤联合腹水超滤量回输法对难治性肝硬化伴Ⅱ型肝肾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本院收治的确诊为肝硬化失代偿期并难治性肝腹水伴Ⅱ型肝肾综合征患者90例,按照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腹水超滤浓缩腹腔回输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肝硬化腹水1号汤加减口服。观察两组患者腰围、体重、尿量、血肌酐、血钾、血尿素氮等情况,并分析两组不良反应发生及腹水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腰围、体重、尿量、血肌酐、血钾、血尿素氮等情况均有明显改善,组内比较,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7.78%)与对照组(22.2%)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腹水复发率为33.3%,明显低于对照组(62.5%),P<0.05。结论:对于难治性肝硬化腹水伴Ⅱ型肝肾综合征患者,给予中药肝硬化腹水1号汤联合腹水超滤量回输法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肝肾综合征相关指标和症状,降低腹水复发率,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腹水1号汤 腹水超滤量回输法 难治性肝硬化腹水 Ⅱ型肝肾综合征
原文传递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维生素D及其受体表达与炎症损伤程度及肝细胞癌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李玉苓 邹东花 +2 位作者 谭艳 张卫民 孙韬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1年第8期1361-1364,1368,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维生素D(VitD)及其受体(VDR)表达与炎症损伤程度及肝细胞癌(HCC)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沧州市传染病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102例CH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发生HCC分为HCC...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维生素D(VitD)及其受体(VDR)表达与炎症损伤程度及肝细胞癌(HCC)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沧州市传染病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102例CH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发生HCC分为HCC组20例、非HCC组82例。对比两组临床资料、VitD、VDR表达,分析CHB患者HCC发生影响因素及VitD、VDR表达与炎症损伤程度的关系,评价VitD、VDR表达对CHB患者HCC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VDR在HCC患者癌组织及CHB患者肝脏组织中均表达,主要在细胞质表达,细胞核中基本无表达;两组年龄、吸烟、饮酒、HBVDNA、IL⁃6、Hs⁃CRP、TNF⁃α、VitD、VDR mRNA及蛋白表达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饮酒、HBVDNA、IL⁃6、Hs⁃CRP、TNF⁃α、VitD、VDR mRNA及蛋白表达均为CHB患者HCC发生影响因素(P<0.05);Pearson相关性可知,CHB患者VitD表达与炎症损伤程度指标IL⁃6、Hs⁃CRP、TNF⁃α均呈负相关关系,VDR mRNA及蛋白表达与炎症损伤程度指标IL⁃6、Hs⁃CRP、TNF⁃α呈正相关关系(P<0.05);ROC曲线显示,VitD、VDR mRNA及蛋白表达联合预测HCC发生的AUC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且>0.9,具有较高预测效能。结论CHB患者VitD与VDR表达与炎症损伤程度有关,且可能参与HCC发生发展过程,对HCC发生具有较高预测价值,为HCC防治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维生素D 维生素D受体 炎症损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