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氨基己酸与氨甲环酸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疗效与输血成本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天一 李立新 +5 位作者 孔繁林 朱军 吴建伟 陈胜乐 路博 樊国峰 《安徽医学》 2024年第3期337-341,共5页
目的 比较氨基己酸(EACA)和氨甲环酸(TXA)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应用的临床疗效和输血成本。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行THA治疗的2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EACA组(n=156)和TX... 目的 比较氨基己酸(EACA)和氨甲环酸(TXA)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应用的临床疗效和输血成本。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行THA治疗的2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EACA组(n=156)和TXA组(n=103)。两组患者的止血药使用方式皆是静脉联合局部用药。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失血相关的指标、输血相关的费用、手术和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 d血常规指标差异。结果 TXA组和EACA组在围手术期失血指标、术前与术后第1天血常规指标的变化值、输血比例、手术和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计算围术期输血相关的成本发现,相对于TXA而言,EACA的使用会增加患者的平均输血相关费用95.55元。结论 在THA中应用TXA与EACA均可有效减少血液丢失和输血,虽然两药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差异不明显,但EACA的经济成本高于TXA。因此,在我国临床实践中不推荐使用EACA作为TXA的替代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己酸 氨甲环酸 全髋关节置换术 失血量 输血 成本分析
下载PDF
骨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与对策探讨
2
作者 于颖超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5期94-96,共3页
探究骨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及对策。方法 以我院骨科于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照组,对其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再以我院骨科于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50例患者为研究实验组,分析常规护理干预中的不安全因素并制定... 探究骨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及对策。方法 以我院骨科于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照组,对其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再以我院骨科于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50例患者为研究实验组,分析常规护理干预中的不安全因素并制定针对性护理对策对实验组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更低,且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众多,需积极加以总结分析,并制定针对性防范对策,促使护理质量提升,从而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并显著提升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不安全因素 骨科护理 风险防范
下载PDF
脊柱术后细菌感染过程中脂多糖通过TLR-4/NF-кB途径诱导降钙素原的机制 被引量:3
3
作者 朱军 樊国峰 +4 位作者 汪阳林 杨宝昌 董巍 张天一 李立新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2年第2期162-167,共6页
目的探究脊柱术后细菌感染过程中脂多糖通过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途径诱导降钙素原(PCT)的机制。方法60只雌性C57BL/6小鼠(9周龄,18~22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革兰阴性(G-)感染组和革兰阳性(G+)感染组,每组20... 目的探究脊柱术后细菌感染过程中脂多糖通过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途径诱导降钙素原(PCT)的机制。方法60只雌性C57BL/6小鼠(9周龄,18~22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革兰阴性(G-)感染组和革兰阳性(G+)感染组,每组20只。通过体内生物发光测量小鼠细菌感染数量。通过蛋白印迹法分析小鼠组织脂多糖、TLR-4、NF-κB和PCT的蛋白表达。通过酶联免疫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浓度。通过蛋白印迹法分析Bax和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的蛋白表达。通过定量逆转录PCR(RT-qPCR)分析核因子KappaB抑制剂的激酶(IKK)α/β、IκB和p65的mRNA表达。结果术后第1天,各组小鼠细菌感染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天和3天,G-感染组和G+感染组的细菌数量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感染组与G+感染组细菌感染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感染组和G+感染组脂多糖、TLR-4、NF-κB和PCT的蛋白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感染组与G+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感染组和G+感染组血清TNF-α、IL-6和IL-1β浓度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感染组与G+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感染组和G+感染组Bax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升高,Bcl-2蛋白表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感染组和G+感染组IKKα/β、IκB和p65的mRNA表达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感染组与G+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术后G-/G+菌感染过程中,通过激活脂多糖、TLR-4、NF-κB、PCT途径,诱导促炎和细胞凋亡。TLR-4和PCT途径可能在未来成为治疗脊柱术后感染的潜在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术后 金黄色葡萄球菌 细菌感染 脂多糖 TLR-4/NF-кB途径 降钙素原
下载PDF
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3联合血小板因子-4与miR-29检测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孔繁林 吴建伟 +5 位作者 侯学伶 路博 刘振腾 米盼盼 朱军 樊国峰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503-506,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联合血小板第4因子(PF4)、微小RNA-29(miR-29)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2月至2020年1月于本院确诊并治疗的MM患者80例作为病例组,另外选取同期本院体检健康者80例作为对照...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联合血小板第4因子(PF4)、微小RNA-29(miR-29)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2月至2020年1月于本院确诊并治疗的MM患者80例作为病例组,另外选取同期本院体检健康者80例作为对照组。根据患者治疗后的效果,又将病例组患者分为难治组(32例)和缓解组(48例)。比较各组人群MMP-13、PF4和miR-29水平。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三者单项及联合诊断MM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结果病例组血清MMP-13和miR-29水平高于对照组,而病例组血清PF4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缓解组患者血清MMP-13和miR-29水平均低于难治组,缓解组患者血清PF4水平高于难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组治疗后血清MMP-13和miR-29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缓解组治疗后血清PF4水平较治疗前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缓解组患者血清MMP-13和miR-29水平均低于难治组,而缓解组患者血清PF4水平高于难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MMP-13、PF4和miR-29联合检测用于区分MM患者与健康者的AUC为0.924(95%CI:0.868~0.979,P<0.001),灵敏度为82.5%,特异度为94.6%;血清MMP-13、PF4和miR-29联合检测用于区分缓解组与难治组的AUC为0.889(95%CI:0.822~0.971,P<0.001),灵敏度为90.7%,特异度为77.4%。结论血清MMP-13、PF4和miR-29在MM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基质金属蛋白酶-13 血小板第4因子 微小RNA
下载PDF
中国部分地区汉族儿童和青少年脊柱矢状位参数变化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天一 路博 +3 位作者 李立新 朱军 李明 樊国峰 《脊柱外科杂志》 2021年第5期332-336,共5页
目的探讨中国部分地区汉族儿童和青少年脊柱矢状位参数正常值并阐明其随年龄的变化趋势。方法纳入2013年1月—2018年8月于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及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就诊的656名无症状中国汉族儿童和青少年志愿者(4~18岁)。收集研究对... 目的探讨中国部分地区汉族儿童和青少年脊柱矢状位参数正常值并阐明其随年龄的变化趋势。方法纳入2013年1月—2018年8月于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及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就诊的656名无症状中国汉族儿童和青少年志愿者(4~18岁)。收集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和Risser征分级等资料,通过站立位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测量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胸腰交界区后凸角(TLJA)、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矢状位偏移(SVA)等参数。将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4~6岁、7~9岁、10~12岁、13~15岁、16~18岁5组,比较矢状位参数随年龄变化的趋势。结果656名汉族儿童和青少年人群的TK为30.41°±10.44°,LL为49.95°±9.04°,TLJA为3.71°±7.55°,PI为41.84°±7.47°,SS为34.08°±6.49°,PT为7.76°±7.11°,SVA为(-0.01±21.57)mm。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的Risser征分级、PI及PT较儿童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isser征分级、PI、PT、SS、TK、LL的变化均与年龄变化有关(P<0.05),其中PI与年龄关系最为密切,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增大,并且在4~15岁时上升较快,在16~18岁时上升趋势减缓。结论中国部分地区汉族儿童和青少年脊柱矢状位参数随年龄增长而变化,其中PI随年龄增长而增大的规律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骨盆测量 儿童 青少年
下载PDF
跨关节外固定支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应用于急诊四肢软组织损伤伴骨折患者的疗效观察
6
作者 王冲 魏俊成 安河朋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8期616-622,共7页
目的观察跨关节外固定支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应用于急诊四肢软组织损伤伴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急诊科2020年3月—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四肢软组织损伤伴骨折患者90例,男性49例,女性41例;年龄18~63岁... 目的观察跨关节外固定支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应用于急诊四肢软组织损伤伴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急诊科2020年3月—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四肢软组织损伤伴骨折患者90例,男性49例,女性41例;年龄18~63岁,平均39.7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5例,道路交通伤24例,重物砸伤20例,机械轧伤17例,其他14例;受伤部位:下肢26例,足部25例,踝部24例,其他15例;标准Gustilo分型:Ⅱ型40例,Ⅲ型50例;骨折类型:粉碎性17例,横断型13例,长斜型16例,螺旋型22例,其他22例。按照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A组(43例)和B组(47例)。A组患者接受跨关节外固定支架联合常规清创换药治疗,B组患者接受跨关节外固定支架联合VSD治疗。对比两组疗效、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的炎症因子水平。结果B组(93.6%,44/47)临床总有效率高于A组(67.4%,29/43),P<0.05。两组手术时间[A组:(68.8±5.6)min;B组:(67.1±4.4)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住院时间(15.6±1.9)d、创面愈合时间(13.1±2.1)d、清[JP2]创时间(41.8±7.6)min、骨折愈合时间(91.1±7.1)d均短于A组[(25.8±2.3)d、(22.9±2.0)d、(54.6±5.7)min、[JP](103.1±9.2)d],换药次数(2.9±0.8)次少于A组(6.9±1.1)次,创面感染发生率(4.4%)低于A组(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治疗6个月后hs-CRP(8.4±2.1)mg/L、IL-6(18.2±2.5)pg/mL、IL-8(23.3±3.1)pg/mL低于A组[(13.5±3.8)mg/L、(24.4±4.8)pg/mL、(32.9±5.7)pg/mL],IL-10(37.5±3.9)pg/mL高于A组[(29.4±3.7)pg/mL,P<0.05]。B组术后感染、皮肤移植物移位、积液、血肿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2%(2/47),低于A组的14.0%(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跨关节外固定支架联合VSD应用于急诊四肢软组织损伤伴骨折患者,可提高治疗效果,促进骨折愈合;同时可有效调节炎性因子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损伤 骨折 外固定支架 负压封闭引流 急诊 疗效
下载PDF
动力髋螺钉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失败后哪种更适合髋关节置换? 被引量:9
7
作者 张天一 毛凯歌 +4 位作者 董巍 李立新 孔繁林 朱军 樊国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3期5335-5340,共6页
背景:动力髋螺钉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预后比较之前已有许多学者进行过讨论,然而目前尚缺乏对两种术式内固定失败后转为髋关节置换的长期预后对比性研究。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稳定型股骨... 背景:动力髋螺钉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预后比较之前已有许多学者进行过讨论,然而目前尚缺乏对两种术式内固定失败后转为髋关节置换的长期预后对比性研究。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失败后转为髋关节置换后的长期临床效果。方法:在2012年1月至2017年4月期间,作者回顾性分析了在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102例老年患者资料,其中动力髋螺钉组50例为动力髋螺钉治疗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失败后转为髋关节置换治疗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52例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失败后转为髋关节置换治疗。比较两组术后至少3年的临床指标(Harris评分)和影像学结果。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均未发生神经及血管损伤;②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内固定失败原因、ASA分级、固定股骨方式、随诊时间及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每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动力髋螺钉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48.0%(24/50),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为21.2%(11/52),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动力髋螺钉组骨科并发症发生率为32.0%(16/50),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为13.7%(7/52),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5);⑤动力髋螺钉组中术后假体周围骨折为9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中术后假体周围骨折为2例,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1);⑥上述结果证实,动力髋螺钉治疗失败后转为髋关节置换治疗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失败后转为髋关节置换治疗有更高的骨科并发症发生率,其中尤以假体周围骨折最为明显,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失败后比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后更适合采用髋关节置换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 髋关节置换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动力髋螺钉 内固定失败 假体周围骨折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陈胜乐 米盼盼 +5 位作者 许雅芳 王一凤 贾俊玲 周志伟 刘创建 樊国峰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5期829-831,836,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铁蛋白(SF)、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金属基质蛋白酶-3(MMP-3)水平的影响。方法:单阶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9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9...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铁蛋白(SF)、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金属基质蛋白酶-3(MMP-3)水平的影响。方法:单阶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9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9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椎间孔镜微创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开放式外科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切口大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疼痛程度以及血清SF、IL-1β、TNF-α、MMP-3含量的变化;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总体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降低,住院时间缩短,手术切口缩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疼痛评分,血清中的SF、IL-1β、TNF-α、MMP-3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总体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减小创伤伤口,并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和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间孔镜 腰椎间盘突出症 铁蛋白 白细胞介素-1Β 肿瘤坏死因子-Α 金属基质蛋白酶-3
下载PDF
血清降钙素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对脊柱术后患者感染的预测效果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朱军 赵学臣 +6 位作者 汪阳林 杨宝昌 董巍 王红岩 米盼盼 孔繁林 张天一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664-667,共4页
目的:探究血清降钙素原(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脊柱术后患者感染的预测效果。方法:491例脊柱手术患者,其中52例发生术后感染,比较感染患者术前及术后3 d的血清PCT、hs-CRP、D-二聚体(D-D)、白细胞介素-6(IL-6)、红细胞沉降率(E... 目的:探究血清降钙素原(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脊柱术后患者感染的预测效果。方法:491例脊柱手术患者,其中52例发生术后感染,比较感染患者术前及术后3 d的血清PCT、hs-CRP、D-二聚体(D-D)、白细胞介素-6(IL-6)、红细胞沉降率(ESR)、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并ROC曲线分析血清PCT、hs-CRP、IL-6水平对脊柱术后患者感染的预测效果。结果:感染患者术后血清PCT和hs-CRP水平较术前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患者术后的血清D-D、IL-6、ESR、TNF-α水平较术前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PCT预测的敏感度为84.6%,特异度为81.1%;血清hs-CRP预测的敏感度为90.4%,特异度为78.1%;血清IL-6预测的敏感度为81.1%,特异度为87.5%。PCT与hs-CRP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为96.2%,特异度为90.7%,均高于各项指标单独检查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论:脊柱术后患者感染可导致血清PCT、hs-CRP水平升高,两者对感染的预测均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且联合诊断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手术 感染 降钙素原 超敏C反应蛋白 预测价值
下载PDF
关节镜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老年半月板损伤的短期临床效果评价 被引量:11
10
作者 吴建伟 陈浩鹏 +6 位作者 张天一 刘振腾 安河朋 王一凤 韩颖 孔樊林 樊国峰 《中国医刊》 CAS 2020年第12期1331-1334,共4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注射治疗老年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经影像学证实的老年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48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RP组和对照组,每... 目的探讨关节镜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注射治疗老年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经影像学证实的老年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48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RP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PRP组采用关节镜联合PRP注射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关节镜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手术顺利,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术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个月、6个月两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且术后6个月时PRP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前两组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个月、6个月两组Lysholm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且术后6个月时PRP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关节镜联合PRP注射治疗老年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可明显减轻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月板损伤 关节镜 富血小板血浆
下载PDF
关节镜下联合玻璃酸钠注射对半月板损伤患者血清骨性标志物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吴建伟 孔繁林 +3 位作者 张天一 米盼盼 董巍 樊国峰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2年第8期846-850,共5页
目的研究关节镜下联合玻璃酸钠注射对半月板损伤患者血清骨性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半月板损伤患者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 目的研究关节镜下联合玻璃酸钠注射对半月板损伤患者血清骨性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半月板损伤患者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行关节镜下手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玻璃酸钠注射液,5周1个疗程,连续注射1个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关节水肿、术后感染、发热、关节黏连),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情况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血清骨性标志物水平[骨钙素、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骨碱性磷酸酶(BALP)及降钙素]。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显著高于对照组(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91.18±6.88)分、(105.88±14.07)°,显著高于对照组[(80.01±10.178)分、(88.33±8.47)°],VAS评分为(1.01±0.4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33±0.6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骨钙素、PICP、BALP、降钙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骨钙素、PICP、BALP、降钙素水平为(4.57±0.63)μg/L、(153.68±19.58)μg/L、(317.55±40.38)U/L、(69.44±9.74)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3.87±0.44)μg/L、(137.18±16.55)μg/L、(229.74±27.55)U/L、(53.47±9.17)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4.44%vs.1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联合玻璃酸钠用于半月板损伤疗效较好,可调节患者血清骨性标志物水平,临床效果确切,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玻璃酸钠 半月板损伤 骨性标志物 膝关节功能
下载PDF
miR-141-3p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髓核组织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胜乐 米盼盼 +4 位作者 许雅芳 史学双 樊国峰 王一凤 贾俊玲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7期798-804,共7页
目的探讨miR-141-3p对腰椎间盘突出(LDH)大鼠髓核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使用自体髓核回植法对20只8周龄雄性SD大鼠建立腰椎间盘突出模型,最终成功建立模型18只;取出模型大鼠髓核组织均分成miR-141-3p mimics转... 目的探讨miR-141-3p对腰椎间盘突出(LDH)大鼠髓核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使用自体髓核回植法对20只8周龄雄性SD大鼠建立腰椎间盘突出模型,最终成功建立模型18只;取出模型大鼠髓核组织均分成miR-141-3p mimics转染组、转染miR-141-3p阴性对照组及不进行转染正常对照组;3组大鼠髓核组织培养48 h,比较各组大鼠髓核组织的细胞活力、侵袭及凋亡,比较各组大鼠髓核组织的炎性指标白细胞介素-1(IL-1)、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核因子κB磷酸化65(NF-κB p65)、IκB激酶α(IKK-α)、磷酸化IκB激酶α(p-IKK-α)、IκB激酶α抗体(IKB-α)、磷酸化IκB激酶α抗体(p-IKB-α)及其mRNA表达水平。结果转染组大鼠髓核组织培养48 h时的细胞活力和细胞侵袭个数,NF-κB p65、IKK-α、p-IKK-α、IKB-α、p-IKB-α水平及NF-κB p 65、IKK-α、IKB-αmRNA水平低于阴性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凋亡率高于阴性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大鼠髓核组织培养48 h时的IL-1、TNF-α、ESR及CRP水平比较,转染组<阴性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大鼠髓核组织培养48 h时的IL-10水平比较,转染组>正常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R-141-3p高表达能够对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产生抑制作用,进而抑制髓核细胞活力和侵袭,促进细胞凋亡,缓解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腰椎间盘突出 miR-141-3p 核转录因子ΚB 信号通路 细胞活力 炎症反应
下载PDF
西红花苷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一凤 樊国峰 陈胜乐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2年第1期8-13,共6页
目的分析西红花苷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10只健康SD大鼠为对照组,并选取45只健康SD大鼠建模。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法最终成功构建40只去卵巢骨质疏松SD模型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组、中剂... 目的分析西红花苷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10只健康SD大鼠为对照组,并选取45只健康SD大鼠建模。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法最终成功构建40只去卵巢骨质疏松SD模型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模型组,每组各10只,其中低剂量组每日给予20 mg/kg的西红花苷,中剂量组每日给予40 mg/kg的西红花苷,高剂量组每日给予80 mg/kg的西红花苷,模型组每日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对照组每日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各组大鼠连续12周均每日腹腔注射不同浓度西红花苷和等量0.9%氯化钠溶液。比较12周后各组大鼠各部位骨密度水平、血清骨保护素(OPG)、骨钙素(BGP)、钙离子(Ca^(2+))、磷离子(P^(3+))、碱性磷酸酶(ALP)水平、生物力学水平、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灰度值及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血清OPG、Ca^(2+)、P^(3+)水平、腰椎、右股骨近端、左股骨近端的骨密度水平、股骨和腰椎最大抗弯曲载荷、最大抗压缩载荷水平均降低,BGP、ALP水平、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的血清OPG、Ca^(2+)、P^(3+)水平、腰椎、右股骨近端、左股骨近端的骨密度水平、股骨和腰椎最大抗弯曲载荷、最大抗压缩载荷水平均升高,BGP、ALP、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相比,中剂量组大鼠的血清OPG、Ca^(2+)、P^(3+)水平、腰椎、右股骨近端、左股骨近端的骨密度水平、股骨和腰椎最大抗弯曲载荷、最大抗压缩载荷水平均升高,BGP、ALP水平、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红花苷可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而增加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强度和骨矿盐,提高骨生物力学性能,发挥抗骨质疏松作用,且40 mg/kg的西红花苷作用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去卵巢骨质疏松 西红花苷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下载PDF
Vancouver B2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锁定板或皮质骨板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董巍 张天一 +3 位作者 路博 王一凤 宫树森 樊国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0期4787-4792,共6页
背景: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是髋关节置换后的严重并发症,有多种治疗方案,但目前对各种治疗方案疗效的对比尚无针对性研究。目的: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对Vancouver B2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不同手术方案进行比较。方法:采集30例健康志愿者的股骨... 背景: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是髋关节置换后的严重并发症,有多种治疗方案,但目前对各种治疗方案疗效的对比尚无针对性研究。目的: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对Vancouver B2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不同手术方案进行比较。方法:采集30例健康志愿者的股骨数据,并扫描初次、翻修髋关节假体及锁定板外形数据。将所采集的数据进行三维建模,模拟Vancouver B2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不同手术方式,模拟不同类型下的载荷,记录皮质骨板组、锁定板组、皮质骨板+皮质骨板组、皮质骨板+锁定板组在不同载荷下的骨折端位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1)在2300 N压力载荷作用下,皮质骨板组的位移显著大于其他3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锁定板组的位移显著大于皮质骨板+皮质骨板组、皮质骨板+锁定板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皮质骨板+皮质骨板组与皮质骨板+锁定板组的位移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在40 N·m扭矩载荷作用下,皮质骨板组与皮质骨板+皮质骨板组的位移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锁定板组与皮质骨板+锁定板组的位移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皮质骨板组、皮质骨板+皮质骨板组的位移显著大于锁定板组、皮质骨板+锁定板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提示对于Vancouver B2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在更换翻修假体后,若稳定性较差,应尽量选择锁定板内固定,并依据骨量情况,选择是否加用同种异体皮质骨板捆扎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假体周围骨折 Vancouver分型 内固定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基于ROC曲线模型下分析血清PCT水平与腰椎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4
15
作者 朱军 赵学臣 +6 位作者 汪阳林 杨宝昌 董巍 王红岩 米盼盼 孔繁林 张天一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259-263,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ROC曲线模型下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与腰椎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50例行腰椎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2周内的感染发生率,将其分成感染组、非感染组。所有患者均于术后3 d采血检测血清PCT水平,... 目的:探讨基于ROC曲线模型下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与腰椎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50例行腰椎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2周内的感染发生率,将其分成感染组、非感染组。所有患者均于术后3 d采血检测血清PCT水平,并测定传统的实验室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白细胞计数(WBC)。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PCT、CRP、ESR、WBC对腰椎内固定术后感染的预测价值,比较血清PCT与传统血清指标预测腰椎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效果。经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血清PCT与血清CRP、ESR、WBC的相关性。针对术后出现感染的患者行分泌物细菌培养以及药敏试验,并据此予以针对性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PCT变化。结果:在350例行腰椎内固定术患者中,有21(6.00%)例发生术后感染,329(94.00%)例无术后感染。在21例术后感染者中,表浅切口感染12例(57.14%),深部切口感染6例(28.57%),器官感染3例(14.29%)。感染组患者的血清PCT、CRP、ESR、WBC水平显著高于非感染组(P<0.05)。血清PCT、CRP、ESR、WBC预测腰椎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5、0.599、0.628、0.605。血清PCT、ESR预测腰椎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效果较好(P<0.05),其中PCT预测的曲线下面积最大。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提示,血清PCT与ESR呈正相关(r=0.548,P<0.05),与CRP、WBC未见明显相关性(r=0.353、0.381,P>0.05)。患者治疗后血清PCT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腰椎内固定术后感染者的血清PCT、CRP、ESR、WBC水平较非感染者均增高,其中血清PCT预测腰椎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且与ESR有相关性,临床可将PCT作为诊疗腰椎内固定术后感染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内固定术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血沉 白细胞计数
下载PDF
应用定量CT检测骨密度评估抗骨质疏松治疗效果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一凤 董巍 +3 位作者 汤丽健 杨慧 李培秀 樊国峰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34-36,41,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定量CT检测骨密度评估抗骨质疏松治疗效果的可行性。方法选择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均给予双膦酸盐类抗骨吸收药物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检测血清β胶原降解产物(β-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β-CTX)... 目的探讨应用定量CT检测骨密度评估抗骨质疏松治疗效果的可行性。方法选择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均给予双膦酸盐类抗骨吸收药物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检测血清β胶原降解产物(β-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β-CTX)、双能X线骨密度及定量CT骨密度,依照血清β-CTX变化情况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比较2组骨密度变化情况。结果共纳入患者220例。血清β-CTX含量下降超过50%患者211例为治疗有效组,血清β-CTX含量下降未达到50%患者9例为治疗无效组。口服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6个月后,治疗有效组及治疗无效组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骨密度检测均无明显变化,治疗有效组定量CT骨密度检测提示骨密度升高,治疗无效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血清β-CTX检测与定量CT骨密度检测可以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抗骨吸收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且2种检测方式互为补充,为绝经后骨质疏松治疗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β-胶原降解产物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MSCT对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客观评价 被引量:6
17
作者 许雅芳 石向明 +3 位作者 米盼盼 张翔辰 梁建利 陈胜乐 《实用骨科杂志》 2022年第4期346-350,共5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ecs helieal CT,MSCT)对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er disc herniation,LDH)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3月至2019年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ecs helieal CT,MSCT)对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er disc herniation,LDH)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105例LDH患者,其中男50例,女55例;年龄35~66岁,平均(44.21±7.68)岁;病程3~14个月,平均(9.89±2.23)个月。患者均行PTED术,均于手术前后进行CT检查。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腰痛及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优良率、术前和术后1周的CT影像学参数(椎管软组织影CT值、最大后移距离、纵轴线长度、椎间隙高度)。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了腰痛VAS、腿痛VAS、JOA评分与CT影像学参数的相关性。结果10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6±1.5)个月。患者术前JOA评分(8.91±2.63)分,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分别提升至(14.84±3.03)分、(19.31±3.87)分、(22.86±4.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6.159,P<0.001);术后1周、3个月、6个月的JOA疗效优良率分别为66.67%、83.81%、9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手术前后的腰痛VAS及腿痛VAS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患者CT检查的椎管软组织影CT值、最大后移距离、纵轴线长度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与术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JOA评分与椎管软组织影CT值、最大后移距离、纵轴线长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腰痛VAS和腿痛VAS与椎管软组织影CT值、最大后移距离、纵轴线长度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JOA评分、腰痛VAS和腿痛VAS与椎间隙高度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PTED治疗LDH的疗效显著,MSCT检查可定量测量突出椎间盘的相关数据,以明确患者受压硬膜囊、神经根的恢复情况,且结果与JOA评分、疼痛VAS保持高度一致,可作为PTED治疗LDH疗效的客观评价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疗效评价
下载PDF
SAPHO综合征影像表现及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石向明 刘创建 +3 位作者 勾威 王成健 陈绍伟 胡志强 《河北医药》 CAS 2020年第18期2783-2786,2791,共5页
目的研究SAPHO综合征影像征象及临床特点,以提高本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的7例SAPHO综合征患者的影像资料,结合实验室检查、临床诊疗经过并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该病进行分析、讨论。结果7例患者中皮肤损害4例;前胸壁... 目的研究SAPHO综合征影像征象及临床特点,以提高本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的7例SAPHO综合征患者的影像资料,结合实验室检查、临床诊疗经过并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该病进行分析、讨论。结果7例患者中皮肤损害4例;前胸壁受累5例,胸骨病变5例、胸锁关节3例、胸肋关节2例、肋骨4例。胸椎受累3例,包括胸、腰椎同时受累1例,共累及9个椎体、5个终板。骶髂关节受累3例共5个骶髂关节受累,单侧受累1例,双侧受累2例,髋关节受累1例。全身骨显像特征性“牛头征”4例。经临床治疗后皮肤损害好转3例,前胸或腰骶部疼痛减轻5例,背部痤疮仍间歇发作1例。结论SAPHO综合征骨关节损伤常累及前胸壁、脊柱、骶髂关节及髋关节,表现为骨质肥厚、硬化、关节软骨面下骨侵蚀,“牛头征”为特征性表现,骨关节损害和皮肤病变常不同步。本病尚无统一治疗指南以非甾体抗炎药、抗风湿药和免疫抑制剂为主,重症者可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PHO综合征 全身骨显像 骶髂关节 滑膜炎 骨髓水肿
下载PDF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创建 董巍 +3 位作者 陈胜乐 吴建伟 王一凤 樊国峰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0年第5期591-593,619,共4页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头周围骨折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期间连续232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随访至少1年的时间,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头周...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头周围骨折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期间连续232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随访至少1年的时间,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头周围骨折的发生率,并调查性别、年龄、骨密度、关节置换原因及假体类型等因素对周围骨折发生的影响。结果在23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中,共有17例患者发生股骨头周围骨折,发生率为7.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高龄、关节置换原因(炎症)及生物型假体与周围骨折的发生关系密切。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头周围骨折的发生率高,与女性、高龄、关节置换原因(炎症)及生物型假体等多种因章有关。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充分认识到相关危险因素,并积极预防,以减少人工髋关节术后股骨周围假体骨折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假体周围骨折 发生率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微小RNA-375对腰椎间盘突出大鼠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胜乐 米盼盼 +4 位作者 许雅芳 史学双 樊国峰 王一凤 贾俊玲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1年第19期2036-2040,共5页
目的分析微小RNA-375(miR-375)对腰椎间盘突出大鼠JAK激酶2(JAK2)/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20只8周龄雄性SD大鼠开展研究,通过硬膜外自体髓核移植法成功建立腰椎间盘突出大鼠模型1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分析微小RNA-375(miR-375)对腰椎间盘突出大鼠JAK激酶2(JAK2)/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20只8周龄雄性SD大鼠开展研究,通过硬膜外自体髓核移植法成功建立腰椎间盘突出大鼠模型1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每组各6例。取各组大鼠髓核组织,A组和B组采用Lipofectamine 2000脂质体分别转染miR-375模拟物和miR-375阴性对照,C组不转染。3组标本均培养48 h,分别于3、6、12、24、48 h时检测并比较各组细胞凋亡率、迁移率、侵袭个数,并比较培养48 h后各组白细胞介素(IL)-1β、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JAK2、磷酸化JAK2(p-JAK2)、STAT3、磷酸化STAT3(p-STAT3)水平。结果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组细胞凋亡率、细胞迁移率均呈现增长趋势,培养3~48 h内A组的细胞凋亡率、细胞迁移率均低于B组和C组;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组细胞侵袭个数均呈现增多趋势,培养3~48 h内A组的细胞侵袭个数少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48 h后A组和B组的IL-1β、IL-1、IL-6、TNF-α水平均高于C组,但A组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48 h后A组的JAK2、p-JAK2、STAT3、p-STAT3水平均低于B组和C组,且A组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R-375高表达可通过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抑制间盘细胞侵袭、迁移和凋亡,缓解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腰椎间盘突出 微小RNA-375 JAK激酶2 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