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病原真菌对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SBIs)杀菌剂的抗药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8
1
作者 叶滔 马志强 +5 位作者 毕秋艳 牛芳胜 韩秀英 张小风 王文桥 张利辉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6,共16页
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SBIs)杀菌剂通过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甾醇生物合成途径中不同环节的酶,干扰或阻断病原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而发挥抗真菌作用。综述了植物病原真菌对SBIs杀菌剂的抗药性发生现状、遗传机制、生理生化机制、分子机制及... 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SBIs)杀菌剂通过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甾醇生物合成途径中不同环节的酶,干扰或阻断病原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而发挥抗真菌作用。综述了植物病原真菌对SBIs杀菌剂的抗药性发生现状、遗传机制、生理生化机制、分子机制及治理策略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室内及田间有关SBIs杀菌剂抗药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病原菌对该类杀菌剂的抗药性可能是由1种或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ABC和MFS运输蛋白基因及CYP51蛋白基因是植物病原真菌对SBIs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分子机制。其中ABC运输蛋白基因能够通过翻转酶将药剂从膜内层转移至外层而排出细胞体外;MFS运输蛋白基因的超表达和本底表达则是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的关键因素;而CYP51蛋白基因与药剂作用时易在病原菌体内发生基因点突变或基因超表达,造成编码蛋白与药剂亲和力下降,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可从基因水平上寻找出与抗药性直接相关的基因、蛋白及调控途径等信息,同时与其他学科结合,合理设计新的、多作用位点的高效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从而延长该类杀菌剂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病原真菌 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 抗药性机制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旋覆花提取物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抑制作用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红刚 王文桥 +4 位作者 韩秀英 张小风 马志强 李红霞 赤国彤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10期225-229,共5页
测试了采于河北承德的旋覆花根、茎、叶、花及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以及花的提取物的4种溶剂萃取组分对黄瓜白粉病菌、黄瓜霜霉病菌、黄瓜炭疽病菌、黄瓜灰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番茄叶霉病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旋覆花各部位的粗提物对... 测试了采于河北承德的旋覆花根、茎、叶、花及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以及花的提取物的4种溶剂萃取组分对黄瓜白粉病菌、黄瓜霜霉病菌、黄瓜炭疽病菌、黄瓜灰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番茄叶霉病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旋覆花各部位的粗提物对6种供试真菌都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花部抑制作用较强。花部粗提物对黄瓜霜霉病菌EC50值为5.48 mg/mL,12.5 mg/mL的抑制率达88.89%。在花部粗提物的4种溶剂的萃取组分中,氯仿萃取组分的抑菌活性比其他3种溶剂萃取组分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覆花 提取物 抑菌活性 植物病原菌
下载PDF
土木香对植物病原菌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张文渊 王文桥 +4 位作者 张小风 张金林 韩秀英 马志强 李红霞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5-118,共4页
以黄瓜白粉菌、黄瓜霜霉菌、黄瓜炭疽菌、番茄灰霉菌、番茄叶霉菌为供试菌,测试了土木香甲醇、乙醇提取物以及乙醇提取物不同萃取组分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土木香的不同溶剂提取物对5种供试菌都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乙醇提取物比甲醇... 以黄瓜白粉菌、黄瓜霜霉菌、黄瓜炭疽菌、番茄灰霉菌、番茄叶霉菌为供试菌,测试了土木香甲醇、乙醇提取物以及乙醇提取物不同萃取组分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土木香的不同溶剂提取物对5种供试菌都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乙醇提取物比甲醇提取物抑菌活性高。土木香乙醇提取物在浓度为0.005 g/mL时,对黄瓜白粉菌、黄瓜霜霉菌的抑制率分别达到99.95%,96.30%。在乙醇提取物不同的萃取组分中,石油醚部分的抑菌活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木香 提取物 抑菌活性 植物病原菌
下载PDF
禾谷镰孢菌对戊唑醇抗药性的诱导及抗性菌株特性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叶滔 马志强 +2 位作者 王文桥 韩秀英 张小风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1-266,共6页
通过紫外线诱导获得了8株对戊唑醇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抗药突变体,其抗性倍数均≥30倍,最高达到186.03倍。将抗药突变体在无药培养基上继代培养9代后,其抗性倍数逐渐下降,抗药性可能不能稳定遗传。与亲本... 通过紫外线诱导获得了8株对戊唑醇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抗药突变体,其抗性倍数均≥30倍,最高达到186.03倍。将抗药突变体在无药培养基上继代培养9代后,其抗性倍数逐渐下降,抗药性可能不能稳定遗传。与亲本菌株相比,抗药突变体在菌落生长速率、菌丝干重、对温度和pH值的敏感性方面均有所下降,推测禾谷镰孢菌对戊唑醇可能具有中等或高抗药性风险。室内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戊唑醇对苯醚甲环唑、多菌灵、异菌脲、百菌清及福美双均无交互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镰孢菌 戊唑醇 抗药性 诱导 抗性菌株
下载PDF
番茄叶霉病菌对嘧菌酯的抗性检测及抗性风险评估 被引量:26
5
作者 赵建江 李红霞 +4 位作者 王文桥 韩秀英 马志强 张金林 张小风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47-52,共6页
利用孢子萌发法测定了从河北、浙江、江苏、山东、四川等省田间采集的97个番茄叶霉病菌菌株对嘧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田间番茄叶霉病菌已对嘧菌酯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97个菌株可分为敏感菌株(EC50值〈5.4μg/mL)、低抗菌株(... 利用孢子萌发法测定了从河北、浙江、江苏、山东、四川等省田间采集的97个番茄叶霉病菌菌株对嘧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田间番茄叶霉病菌已对嘧菌酯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97个菌株可分为敏感菌株(EC50值〈5.4μg/mL)、低抗菌株(EC50值5.4~54μg/mL),中抗菌株(EC50值54~270μg/mL)、高抗菌株(EC50值270~1350μg/mL)、特高抗菌株(EC50值〉1350μg/mL)5种类型,分别占55.67%、14.43%、11.34%、10.31%和8.25%。其中从未用过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27个菌株的EC50平均值为(O.544±0.349)μg/mL,可作为敏感基残;高抗和特高抗菌株集中在常施用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河北定州。通过紫外线诱导和药剂驯化的方法获得了番茄叶霉病菌5个抗嘧菌酯突变体,其抗药性不稳定。在不含药PDA平板上继代培养后抗药性水平下降,甚至恢复至敏感状态;除突变体cf21^MI的产孢量高于其亲本外,抗药性突变体的菌落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均显著低于其亲本菌株,所有抗嘧菌酯突变体及其亲本菌株接种于番茄离体叶片后,突变体病情指数与亲本菌株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嘧菌酯与多菌灵、苯醚甲环唑之间不存在交互抗药性。田间抗药性检测及室内抗药性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番茄叶霉病菌对嘧菌酯具有较高的抗药性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叶霉病菌 嘧菌酯 敏感基线 抗药性检测 抗药性风险
下载PDF
辣椒疫霉对双炔酰菌胺的敏感性测定及其抗药突变体生物学性状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赵卫松 韩秀英 +4 位作者 齐永志 王文桥 马志强 张金林 张小风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1-27,共7页
研究了辣椒疫霉对双炔酰菌胺的敏感性及其抗药性风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分别采自河北定兴、藁城和山东寿光、青州等地的173株辣椒疫霉菌株对双炔酰菌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其EC50值介于0.002 7~0.049 9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0... 研究了辣椒疫霉对双炔酰菌胺的敏感性及其抗药性风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分别采自河北定兴、藁城和山东寿光、青州等地的173株辣椒疫霉菌株对双炔酰菌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其EC50值介于0.002 7~0.049 9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0.021 9±0.010 2μg/mL,敏感性呈单峰曲线分布;采用紫外诱导+菌落角变和药剂驯化的方法分别处理10个供试菌株,各获得7株和1株突变体,其抗性倍数在41.50~394 437.77之间,突变频率分别为1.46%和1.43%。对突变体部分生物学性状的研究表明,抗性突变体与其亲本菌株在菌丝生长速率、致病性、产孢能力、适合度指数和竞争力方面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抗性突变体DX 2-3 20m和DX 2-3 F7的产孢量、适合度和竞争力均高于亲本菌株,有利于抗性群体的形成。研究表明,辣椒疫霉对双炔酰菌胺存在中等抗性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疫霉 双炔酰菌胺 敏感性 抗性突变体 生物学性状
下载PDF
新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 被引量:22
7
作者 陈治芳 王文桥 +3 位作者 韩秀英 张小风 赵建江 马志强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93-195,205,共4页
室内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和黄瓜子叶法测定了咯菌腈、抑霉唑、福美双、吡唑醚菌酯和嘧霉胺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的测定均以咯菌腈毒力最高,EC50分别为0.005 2μ... 室内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和黄瓜子叶法测定了咯菌腈、抑霉唑、福美双、吡唑醚菌酯和嘧霉胺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的测定均以咯菌腈毒力最高,EC50分别为0.005 2μg/mL和0.087 6μg/mL;黄瓜子叶法测定以抑霉唑毒力最高,其EC50为0.675 3μg/mL。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90 g/hm2对番茄灰霉病的田间防效达到90%以上,显著高于对照药剂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300 g/hm2和40%嘧霉胺悬浮剂480 g/hm2的防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子叶法 杀菌剂 番茄灰霉病菌 毒力 田间药效试验
下载PDF
哈茨木霉菌与5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协同作用 被引量:15
8
作者 牛芳胜 马志强 +3 位作者 毕秋艳 韩秀英 王文桥 张小风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5-170,共6页
采用对峙法、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离体叶片法分别测定了哈茨木霉菌Trichoderma harzianum与5种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联用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联用可增强哈茨木霉菌及啶酰菌胺、嘧菌酯、咯菌腈、氟啶胺和啶... 采用对峙法、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离体叶片法分别测定了哈茨木霉菌Trichoderma harzianum与5种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联用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联用可增强哈茨木霉菌及啶酰菌胺、嘧菌酯、咯菌腈、氟啶胺和啶菌噁唑5种供试药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即具有协同作用,因此可考虑将杀菌剂与木霉菌联合用于番茄灰霉病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茨木霉菌 番茄灰霉病菌 杀菌剂 联用 协同作用
下载PDF
多菌灵/戊唑醇复配对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菌株的活性增效作用 被引量:18
9
作者 毕秋艳 马志强 +3 位作者 张小风 王文桥 韩秀英 陈丹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9-122,共4页
为了解决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以及明确杀菌剂复配增效作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渗透压测定、甾醇含量测定等方法研究了多菌灵与戊唑醇复配对赤霉病菌抗药性菌株Nj-1-1的活性增效作用。研究表明:复配药剂虽不能完全抑制孢子... 为了解决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以及明确杀菌剂复配增效作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渗透压测定、甾醇含量测定等方法研究了多菌灵与戊唑醇复配对赤霉病菌抗药性菌株Nj-1-1的活性增效作用。研究表明:复配药剂虽不能完全抑制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但可以减慢孢子萌发速率,同时破坏抗性菌株细胞膜的渗透性及内含物,从而初步解释多菌灵与戊唑醇复配组合的增效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菌灵 戊唑醇 复配 增效 小麦赤霉病
下载PDF
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对氟啶胺的敏感基线及对不同杀菌剂的交互抗性 被引量:16
10
作者 陈治芳 王文桥 +4 位作者 韩秀英 张小风 马志强 刘颖超 赵建江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36,共4页
为了明确灰葡萄孢对新型杀菌剂氟啶胺的敏感性分布和该药剂是否与其它杀菌剂存在交互抗性,本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自河北省和山东省不同地区的99株灰葡萄孢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及其中48株灰葡萄孢对氟啶胺、嘧霉胺、多菌灵、异... 为了明确灰葡萄孢对新型杀菌剂氟啶胺的敏感性分布和该药剂是否与其它杀菌剂存在交互抗性,本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自河北省和山东省不同地区的99株灰葡萄孢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及其中48株灰葡萄孢对氟啶胺、嘧霉胺、多菌灵、异菌脲、乙霉威和啶酰菌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氟啶胺对从未使用过氟啶胺的地区采集的灰葡萄孢99个野生菌株对氟啶胺的敏感性(EC50值)分布在0.001 4~0.030 3μg/mL之间,平均为(0.0151±0.007)μg/mL,其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型单峰曲线,符合正态分布,可作为敏感基线,用于灰葡萄孢对氟啶胺田间抗性监测。在6种供试杀菌剂中氟啶胺对灰葡萄孢的毒力最高,其与嘧霉胺、异菌脲、多菌灵、乙霉威和啶酰菌胺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抗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葡萄孢 杀菌剂 氟啶胺 敏感基线 交互抗性
下载PDF
几种新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7
11
作者 王丽 王文桥 +5 位作者 孟润杰 王红刚 韩秀英 张小风 马志强 刘颖超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00-302,305,共4页
报道了几种新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控制作用。在马铃薯叶盘上嘧菌酯、烯酰吗啉和双炔酰菌胺对晚疫病的控制效果较好(EC90值分别为0.4181、0.5359、0.8228mg/L),其次是氟菌·霜霉威、精甲霜·锰锌、烯酰吗啉·锰锌、代森... 报道了几种新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控制作用。在马铃薯叶盘上嘧菌酯、烯酰吗啉和双炔酰菌胺对晚疫病的控制效果较好(EC90值分别为0.4181、0.5359、0.8228mg/L),其次是氟菌·霜霉威、精甲霜·锰锌、烯酰吗啉·锰锌、代森锰锌、霜脲·锰锌、百菌清、氢氧化铜、氟啶胺和霜霉威。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氟菌·霜霉威、双炔酰菌胺和精甲霜·锰锌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效较好(88.9%、82.7%和78.9%),显著高于霜脲·锰锌、烯酰吗啉、嘧菌酯、代森锰锌和百菌清的防效。示范区交替喷施霜脲·锰锌、精甲霜·锰锌、氟菌·霜霉威和烯酰吗啉对晚疫病的防效在90%以上,明显高于群众自防区的防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菌剂 马铃薯晚疫病 室内控制作用 田间防效
下载PDF
福美双和戊唑醇增效与拮抗组合对小麦赤霉病菌细胞膜透性及内含物渗漏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毕秋艳 马志强 +3 位作者 张小风 王文桥 韩秀英 田银萍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222-227,共6页
药剂对病原菌的联合作用通常表现为增效、相加和拮抗3类形式。为了揭示药剂组合产生增效与拮抗的特性,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了福美双与戊唑醇药剂组合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协同增效作用2测.2定93。7μ选g/择ml福),美通双过与电戊导唑率... 药剂对病原菌的联合作用通常表现为增效、相加和拮抗3类形式。为了揭示药剂组合产生增效与拮抗的特性,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了福美双与戊唑醇药剂组合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协同增效作用2测.2定93。7μ选g/择ml福),美通双过与电戊导唑率醇法配检比测为菌7丝∶1细0的胞增膜效通组透合性(的EC改50变0.程03度31,μ试g/图ml)比、较配增比效为与9∶拮4的抗拮药抗剂组组合合(的EC差50异。增效组合处理菌丝细胞后,60min后的电导率一直表现上升,表明存在着菌丝细胞内含物不断外渗的现象;而拮抗组合处理的菌丝细胞渗透性比对照较弱。测定菌丝细胞渗漏的还原糖、几丁质酶、可溶性蛋白等3种细胞内含物含量,发现其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同:增效组合使还原糖含量在25h时,下降为对照的18.91%;几丁质酶活性在5~20h之间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短期内上升随后下降。而在拮抗组合条件下,菌丝细胞内含物含量随时间的变化与对照或某一单剂趋势相同。药剂组合协同增效作用测定和增效与拮抗组合的作用机理值得深入探讨,并应成为筛选和评价药剂增效组合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美双 戊唑醇 小麦赤霉病 复配 细胞膜透性 内含物
下载PDF
灰葡萄孢菌对啶菌噁唑的敏感性基线及抗药突变体的诱导与生物学性状 被引量:8
13
作者 马建英 马志强 +3 位作者 王红刚 王文桥 韩秀英 张小风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1-144,共4页
从河北省不同地区未使用过啶菌噁唑的保护地中采集黄瓜或番茄灰霉病果、病叶,经单孢分离获得102株灰葡萄孢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啶菌噁唑的敏感性,所得EC50值在0.04600.1991μg/mL之间,平均为(0.1182±0.0363)μg/mL,其... 从河北省不同地区未使用过啶菌噁唑的保护地中采集黄瓜或番茄灰霉病果、病叶,经单孢分离获得102株灰葡萄孢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啶菌噁唑的敏感性,所得EC50值在0.04600.1991μg/mL之间,平均为(0.1182±0.0363)μg/mL,其敏感性呈连续单峰曲线分布,可作为灰葡萄孢菌对啶菌噁唑的敏感性基线。采用紫外线诱导获得了7株抗药突变体,抗药突变体的菌落直径、菌丝干重、产孢量和致病性明显低于其亲本菌株,继代培养9代后抗药突变体的抗药性倍数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葡萄孢菌 啶菌噁唑 敏感性基线 抗药突变体 生物学性状
下载PDF
黄瓜霜霉病菌对双炔酰菌胺的敏感基线及其抗性突变体生物学性状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崔继敏 杨晓津 +7 位作者 赵建江 王文桥 孟润杰 闫磊 韩秀英 马志强 张金林 张小风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96-503,共8页
为建立黄瓜霜霉病菌对双炔酰菌胺的敏感基线及评估其抗性风险,采用叶盘漂浮法测定了采自河北、山东未使用过羧酸酰胺类(CAAs)药剂地区的69株黄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对双炔酰菌胺的敏感性,并对黄瓜霜霉病菌抗双... 为建立黄瓜霜霉病菌对双炔酰菌胺的敏感基线及评估其抗性风险,采用叶盘漂浮法测定了采自河北、山东未使用过羧酸酰胺类(CAAs)药剂地区的69株黄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对双炔酰菌胺的敏感性,并对黄瓜霜霉病菌抗双炔酰菌胺突变体的获得方法及突变体的生物学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9株黄瓜霜霉病菌对双炔酰菌胺的平均EC50值为(0.358±0.144)μg/mL,不同敏感性菌株的频率呈连续单峰曲线分布,未发现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因此可将其作为黄瓜霜霉病菌对双炔酰菌胺的敏感基线;通过药剂驯化的方法未获得黄瓜霜霉病菌抗双炔酰菌胺的突变体;而通过紫外诱导的方法获得了6个抗双炔酰菌胺的突变体,其抗性水平介于5.74~22.96倍之间,突变频率为1.09×10^-7,适合度显著低于其亲本菌株,且抗药性不能稳定遗传;双炔酰菌胺与甲霜灵、嘧菌酯、霜脲氰、氟吡菌胺之间无交互抗性关系,与烯酰吗啉之间有交互抗性关系。据此推测黄瓜霜霉病茵对双炔酰茵胺的抗性风险为低到中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霜霉病菌 双炔酰菌胺 敏感性 紫外线诱变 抗性菌株 生物学性状
下载PDF
利用啶菌噁唑福美双组合增效结果评价Wadley方法影响因子 被引量:9
15
作者 毕秋艳 张小风 +2 位作者 王文桥 韩秀英 马志强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12期236-239,共4页
利用实验室通过菌丝速率生长法测得的对啶菌噁唑敏感(EC50平均为0.094 03μg/mL)与抗性灰霉病菌株(EC50平均为2.664 1μg/mL)进行复配组合试验。Wadley方法是评价杀菌剂混剂具有增效作用与否经常采用的方法,对我国杀菌剂复配生产和应用... 利用实验室通过菌丝速率生长法测得的对啶菌噁唑敏感(EC50平均为0.094 03μg/mL)与抗性灰霉病菌株(EC50平均为2.664 1μg/mL)进行复配组合试验。Wadley方法是评价杀菌剂混剂具有增效作用与否经常采用的方法,对我国杀菌剂复配生产和应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研究从其增效系数与不同菌株、不同测定方法、药剂复配组合比例及EC50的相关性,来评价Wadley方法的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啶菌噁唑福美双组合 增效 Wadley 影响因子
下载PDF
抗戊唑醇禾谷镰孢菌对渗透压敏感性及电导率变化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叶滔 马志强 +3 位作者 张小风 王文桥 韩秀英 王志伟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B12期184-189,共6页
通过紫外诱导和药剂驯化获取禾谷镰孢菌的抗戊唑醇菌株,探索了抗戊唑醇禾谷镰孢菌的抗药性机制。抗药菌株经转接培养17代后筛选遗传稳定性抗性菌株,利用渗透压法和电导率法测定抗药菌株与亲本菌株之间的生理性差异。所获得的9个抗性菌株... 通过紫外诱导和药剂驯化获取禾谷镰孢菌的抗戊唑醇菌株,探索了抗戊唑醇禾谷镰孢菌的抗药性机制。抗药菌株经转接培养17代后筛选遗传稳定性抗性菌株,利用渗透压法和电导率法测定抗药菌株与亲本菌株之间的生理性差异。所获得的9个抗性菌株,抗性水平最大值为186.03,最小值为34.26。其中,有5个抗性菌株能保持较高的抗性水平。在含2.0%和4.0%的浓度葡萄糖培养基下,抗性菌株的菌落生长直径要比亲本菌株大,而含相同浓度的KCl培养基中,抗性菌株与敏感菌株的菌落生长变化无规律。在不同时间下,抗性菌株和亲本菌株的电导率变化明显,药剂驯化抗性菌株电导率变化比敏感菌株大,经200 min后药剂驯化的抗性菌株比紫外诱导的抗性菌株电导率普遍高。禾谷镰孢菌抗戊唑醇的机制可能与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和短时间内快速排泄杀菌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唑醇 禾谷镰孢菌 渗透压 电导率
下载PDF
一种测定杀菌剂对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毒力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治芳 韩秀英 +4 位作者 王文桥 赵建江 张小风 马志强 刘颖超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46-350,共5页
为探索一种灵敏度高、准确性高的筛选灰霉病防治药剂的试验方法,笔者通过在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分生孢子悬浮液中加入1%酵母浸膏、2.5%葡萄糖和10%胡萝卜汁,接种离体黄瓜子叶,病叶率达100%,发病均匀度达98%以上,确立了一种重复... 为探索一种灵敏度高、准确性高的筛选灰霉病防治药剂的试验方法,笔者通过在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分生孢子悬浮液中加入1%酵母浸膏、2.5%葡萄糖和10%胡萝卜汁,接种离体黄瓜子叶,病叶率达100%,发病均匀度达98%以上,确立了一种重复性好、操作简便的测定杀菌剂对灰霉病菌毒力的新方法--黄瓜子叶喷雾法。以该方法、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比较了戊唑醇、代森锰锌和异菌脲对灰霉病菌的毒力,发现药剂浓度的对数值与其抑制率的几率值之间有很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5。该方法可用于灰霉病菌抗药性监测和杀菌剂敏感性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霉病菌 接种 黄瓜子叶喷雾法 杀菌剂 室内毒力
下载PDF
哈茨木霉与啶酰菌胺互作对番茄灰霉病的增效作用评价 被引量:9
18
作者 牛芳胜 马志强 毕秋艳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12期201-205,共5页
旨在探讨杀菌剂与哈茨木霉菌互作防治植物病害增效作用的评价方法。采用对峙法,孢子悬浮液法和离体叶片法分别测定了哈茨木霉菌与啶酰菌胺互作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用互作系数>1作为互作增效作用的评价标准,并用离体叶片法验证... 旨在探讨杀菌剂与哈茨木霉菌互作防治植物病害增效作用的评价方法。采用对峙法,孢子悬浮液法和离体叶片法分别测定了哈茨木霉菌与啶酰菌胺互作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用互作系数>1作为互作增效作用的评价标准,并用离体叶片法验证其评价结果。3种方法表明啶酰菌胺和木霉菌互作后对灰霉病的防效均高于两者单独处理的防效。用互作系数评价出啶酰菌胺与木霉菌互作有增效作用,与离体叶片法验证结果一致。互作系数作为木霉菌与杀菌剂互作增效作用的评价标准是科学合理的,在生产上可作为防治番茄灰霉病的应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茨木霉菌 杀菌剂 番茄灰霉病 增效评价 互作系数
下载PDF
三唑酮诱导对烟草几种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武彦霞 李红霞 +4 位作者 张小风 王文桥 韩秀英 陈丹 马志强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2-115,共4页
不同浓度杀菌剂三唑酮处理烟草后,烟草植株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等防御酶活性有所提高,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也比对照活性增强。因此认为,三唑酮可以诱导烟草对TMV的系统获得性抗性(SAR),提... 不同浓度杀菌剂三唑酮处理烟草后,烟草植株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等防御酶活性有所提高,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也比对照活性增强。因此认为,三唑酮可以诱导烟草对TMV的系统获得性抗性(SAR),提高烟草的免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唑酮 烟草 防御酶 诱导
下载PDF
辣椒疫霉对双炔酰菌胺抗药性生理生化机制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卫松 张小风 +2 位作者 齐永志 王文桥 韩秀英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4-159,共6页
本试验对辣椒疫霉亲本菌株和抗性菌株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初步研究了辣椒疫霉对双炔酰菌胺产生抗性的机制。结果表明:辣椒疫霉亲本菌株和抗性菌株的菌丝生长受NaC l和葡萄糖影响较小,且NaC l和葡萄糖不同浓度处理后的所有菌株之... 本试验对辣椒疫霉亲本菌株和抗性菌株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初步研究了辣椒疫霉对双炔酰菌胺产生抗性的机制。结果表明:辣椒疫霉亲本菌株和抗性菌株的菌丝生长受NaC l和葡萄糖影响较小,且NaC l和葡萄糖不同浓度处理后的所有菌株之间渗透压也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故得知NaC l和葡萄糖均不能为疫霉菌提供营养和抑制其渗透。双炔酰菌胺低浓度处理能够使抗性菌株菌体内渗漏出较多的内含物,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提高内含物渗漏反而减少;亲本菌株和抗性菌株菌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力差异显著:亲本菌株菌体内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力均高于抗性菌株。随着双炔酰菌胺处理时间的延长,亲本菌株和抗性菌株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力都呈下降趋势。由此得出:辣椒疫霉内含物通过细胞膜外渗,致使药液在菌体内的积累减少,最终使到达作用靶标药剂的实际浓度下降;同时菌体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β-1,3葡-聚糖酶的活力下降可能是对双炔酰菌胺产生抗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疫霉菌 双炔酰菌胺 细胞膜通透性 可溶性蛋白含量 Β-1 3-葡聚糖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