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临床综合模型术前鉴别卵巢囊腺瘤的研究
1
作者 李娇娇 刘迪 +3 位作者 张丽 杨帆 陈静 叶兆祥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7-382,共6页
目的:建立增强CT影像组学-临床综合模型并评估其在术前鉴别卵巢浆液性囊腺瘤和粘液性囊腺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22例经病理证实的卵巢浆液性囊腺瘤或粘液性囊腺瘤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PyRadiomics被用于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对特... 目的:建立增强CT影像组学-临床综合模型并评估其在术前鉴别卵巢浆液性囊腺瘤和粘液性囊腺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22例经病理证实的卵巢浆液性囊腺瘤或粘液性囊腺瘤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PyRadiomics被用于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对特征降维,计算影像组学标签(RADscore),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分析患者的临床、CT特征资料,建立临床模型。将RADscore与临床、CT特征组合建立综合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鉴别诊断性能。利用决策曲线及校正曲线分析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临床、影像组学及综合模型的AUC分别为0.772、0.766、0.867和0.704、0.751和0.826。校准和决策曲线提示综合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综合模型在鉴别卵巢浆液性囊腺瘤和粘液性囊腺瘤方面具有潜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囊腺瘤 影像组学 列线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技术在术前预测结直肠癌错配修复系统分型中的应用
2
作者 王梓萌 王文江 +3 位作者 常霄 王磊 王大伟 崔书君 《医学研究与教育》 2025年第1期35-45,共11页
目的建立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与临床特征的联合多种机器学习模型,比较其术前预测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错配修复系统(mismatch repair,MMR)分型模型的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来自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20例CRC患者... 目的建立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与临床特征的联合多种机器学习模型,比较其术前预测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错配修复系统(mismatch repair,MMR)分型模型的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来自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20例CR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将其按照7∶3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于增强CT门静脉期绘制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选择最优集合。对于临床资料使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敏感性、准确率、特异度及F1评分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并绘制校准及决策曲线。结果3种算法中根据影像组学特征与临床参数特征相联合所建立的影像组学特征-临床参数特征联合模型(简称影像-临床联合模型)的效能高于其他模型。其中影像-临床联合模型中的逻辑回归算法展现了较高的性能,其验证集逻辑回归算法AUC为0.93(95%CI=0.89~0.96),支持向量机算法的AUC为0.91(95%CI=0.83~0.98),随机森林算法的AUC值为0.91(95%CI=0.73~0.97)。结论应用基于增强CT图像所建立的影像-临床联合模型可以有效鉴别CRC的MMR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错配修复系统 影像组学 机器学习 逻辑回归
下载PDF
基于DCE-MRI影像组学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3
作者 宋亚博 李娇娇 +3 位作者 黄紫莹 焦光丽 石子馨 李晓东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5年第3期60-63,73,共5页
目的 探究乳腺癌肿瘤内部和包含肿瘤周围5 mm区域的影像组学特征预测患者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ALN)转移的价值。方法 选取术前进行磁共振检查的乳腺癌患者198例,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138)和验证集(n=60)。对动态... 目的 探究乳腺癌肿瘤内部和包含肿瘤周围5 mm区域的影像组学特征预测患者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ALN)转移的价值。方法 选取术前进行磁共振检查的乳腺癌患者198例,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138)和验证集(n=60)。对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的第二期图像勾画三维容积感兴趣区(volume of interest,VOI),并在VOI基础上外扩5 mm瘤周范围形成VOI+5 mm,采用最小绝对值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算法筛选特征,之后通过逻辑回归分类器(logistics regression,LR)方法分别建立瘤内模型、瘤内联合瘤周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通过临床决策曲线(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瘤内联合瘤周模型的AUC(0.861、0.802)均高于瘤内模型(0.745、0.741)。DCA显示当阈值概率分别在31.0%~72.0%、25.0%~78.0%时,瘤内模型和瘤内联合瘤周模型产生了净获益。结论 基于LR分类器,通过DCE-MRI图像影像组学特征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对评估乳腺癌ALN转移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瘤内联合瘤周影像组学特征对提升预测效能有较大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乳腺癌 磁共振成像 腋窝淋巴结 瘤周微环境
下载PDF
影像组学在胸腺上皮肿瘤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4
作者 常霄 王磊 朱月香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8期46-50,共5页
腺上皮肿瘤(thymic epithelial tumors,TET)来源于胸腺上皮细胞,是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之一,通常被认为是潜在的恶性肿瘤,术前早期精准诊断TET会影响到临床治疗手段的选择及预后。目前TET术前定性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活检,但该方法存在创伤... 腺上皮肿瘤(thymic epithelial tumors,TET)来源于胸腺上皮细胞,是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之一,通常被认为是潜在的恶性肿瘤,术前早期精准诊断TET会影响到临床治疗手段的选择及预后。目前TET术前定性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活检,但该方法存在创伤性,无法反复取材。影像组学可以有效评估肿瘤异质性,在TET术前诊断与鉴别诊断等方面已取得初步进展。综述了影像组学在TET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上皮肿瘤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影像组学 诺谟图
下载PDF
深度学习模型与机器学习模型在术前预测结直肠癌错配修复系统分型表现的对比:基于CT影像组学
5
作者 王梓萌 王文江 +1 位作者 王大伟 崔书君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5年第3期315-322,共8页
目的 建立多种基于CT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和以卷积神经网络为基础的深度学习模型,对比两种方法预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错配修复系统(MMR)分型模型的效能。方法 回顾性纳入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20例结直肠癌患者并按7∶3随机... 目的 建立多种基于CT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和以卷积神经网络为基础的深度学习模型,对比两种方法预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错配修复系统(MMR)分型模型的效能。方法 回顾性纳入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20例结直肠癌患者并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绘制感兴趣区(ROI),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选择最优集合。建立机器学习模型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和逻辑回归算法以及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CNN)结构Vgg16模型。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及F1评分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 3种机器学习模型的验证集AUC值为0.82(95%CI:0.75~0.84)、0.75(95%CI:0.73~0.81)、0.71(95%CI:0.59~0.74),F1评分分别为0.60、0.82、0.57。深度学习模型的验证集AUC为0.87(95%CI:0.76~0.91),F1评分为0.82。结论 基于CT图像所建立的影像组学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模型均可有效鉴别结直肠癌错配修复系统分型。根据不同模型所得出的AUC值发现深度学习模型鉴别两种分型的效能高于机器学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错配修复系统 影像组学 深度学习 随机森林
下载PDF
基于对比增强CT的影像组学模型可预测乳腺癌患者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水平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永 崔书君 +2 位作者 杨飞 张凡 殷晓霞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2024年第2期148-154,共7页
目的:基于对比增强CT开发用于预测乳腺癌(BC)患者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水平的新型影像组学模型。方法:回顾性纳入210名非特殊浸润性BC患者(训练集:147名,验证集:63名),使用Pyradiomics软件包提取患者对比增强CT图像中的高维影像组学特... 目的:基于对比增强CT开发用于预测乳腺癌(BC)患者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水平的新型影像组学模型。方法:回顾性纳入210名非特殊浸润性BC患者(训练集:147名,验证集:63名),使用Pyradiomics软件包提取患者对比增强CT图像中的高维影像组学特征,然后利用Mann-Whitney U检验、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和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ASSO)算法进行特征逐步筛选。筛选后的最优特征通过非线性支持向量机(NLSVM)方法在训练集中开发了影像组学模型,并在验证集中对模型的判别能力进行验证。之后利用沙普利加和解释(SHAP)算法对模型进行全局解释与特征重要性排序。结果:模型训练组和验证组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4(95%CI:0.762~0.886)和0.766(95%CI:0.624~0.909),影像组学模型有3个正向影响特征与4个负向影响特征,其中log-sigma-5-0-mm-3D_firstorder_Maximum对模型的影响力最大,其值越大时,模型输出SHAP值越小。结论:基于对比增强CT的影像组学模型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在治疗前准确预测BC患者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水平,促进BC患者的个性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乳腺癌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影像组学模型对局部中晚期宫颈鳞癌同步放化疗后无进展生存期的预测 被引量:2
7
作者 芦海星 焦光丽 +3 位作者 刘峰 董婷宇 康智勇 崔书君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02-408,共7页
目的探讨多序列MRI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局部中晚期宫颈鳞癌(LACC)病人同步放射化疗(CCRT)后无进展生存期(PFS)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经病理确诊为LACC且行CCRT治疗的142例病人,按6∶4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85例和验证集57例。根据病人疾病1... 目的探讨多序列MRI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局部中晚期宫颈鳞癌(LACC)病人同步放射化疗(CCRT)后无进展生存期(PFS)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经病理确诊为LACC且行CCRT治疗的142例病人,按6∶4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85例和验证集57例。根据病人疾病1年PFS的随访结果进一步分为无进展组和进展组。在T2WI、增强T1WI和DWI序列上勾画感兴趣区(ROI)并获得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筛选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采用Cox回归分析确定PFS相关的临床独立预测因素并构建临床模型。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2个模型预测病人1年PFS的表现。采用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的拟合优度和临床适用性。以影像组学模型计算得到的风险评分中位数对病人进行风险分层,绘制Kaplan-Meier曲线比较不同风险分层的病人间生存曲线的差异。结果Cox回归结果显示血清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浓度(风险比3.595,P=0.264)是PFS的临床独立预测因素,以此构建临床模型。共筛选得到13个影像组学特征,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影像组学模型预测病人1年PFS的诊断效能均高于临床模型(训练集:AUC分别0.965和0.618;验证集:AUC分别0.525和0.426)。影像组学模型的校准曲线显示其拟合度良好,决策曲线分析示其风险阈值为5%~28%时具有较好的临床适用性。结论多序列MRI影像组学模型在CCRT治疗前预测LACC病人PFS方面有一定临床价值,为病人风险分层管理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宫颈鳞癌 同步放化疗 磁共振成像 无进展生存期
下载PDF
多序列MRI影像组学预测宫颈鳞状细胞癌临床分期
8
作者 赵丹 石子馨 +2 位作者 苏亚英 李娇娇 崔书君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07-612,共6页
目的观察多序列MRI影像组学预测宫颈鳞状细胞癌(CSCC)临床分期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经病理证实的190例单发CSCC患者,将其中67例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ⅠB~ⅡA者归为早期组、123例FIGOⅡB~ⅢC者归为中晚期组。按6∶4比例将所有患者... 目的观察多序列MRI影像组学预测宫颈鳞状细胞癌(CSCC)临床分期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经病理证实的190例单发CSCC患者,将其中67例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ⅠB~ⅡA者归为早期组、123例FIGOⅡB~ⅢC者归为中晚期组。按6∶4比例将所有患者分为训练集(n=114,含早期亚组40例及中晚期亚组74例)和测试集(n=76,含早期亚组27例及中晚期亚组49例)。以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临床相关影响因素并构建临床模型。基于治疗前盆腔MR T2WI、弥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对比增强(DCE)-T1WI提取及筛选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包括T2WI、DWI、DCE-TWI及联合序列模型,并基于后者及临床模型建立临床-影像组学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的预测效能;计算综合判别改善(IDI)指数,比较各模型在训练集的诊断效能,以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其临床价值。结果中晚期亚组鳞状细胞癌抗原在训练集及测试集均高于早期亚组(P均<0.05),以之构建临床模型。临床、T2WI、DWI、DCE-TWI、联合序列及临床-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训练集CSCC临床分期的AUC分别为0.66、0.71、0.78、0.81、0.88及0.89,在测试集分别为0.62、0.64、0.72、0.73、0.77及0.76。训练集中,临床-影像组学模型的预测效能高于联合序列模型(IDI=0.19,P<0.05),而此二者的预测效能均高于其他模型(IDI=0.19~0.47,P均<0.05)。阈值分别为0.02~1.00和0.05~1.00时,联合序列模型及临床-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的临床净收益均较高。结论多序列MRI影像组学可有效预测CSCC临床分期;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提高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鳞状细胞 磁共振成像 肿瘤分期 影像组学
下载PDF
基于CT影像的深度学习在肺血栓栓塞症中的应用进展
9
作者 陈蓉 杨越 +1 位作者 于雅茜 杨飞(审校)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24年第2期219-222,共4页
肺血栓栓塞症(PTE)是一组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造成呼吸和循环系统障碍的病理生理综合征,需要及时诊断和改善预后。基于CT影像的深度学习(DL)能够深度挖掘分析PTE疾病特征,在制定诊疗策略和评估血栓负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就基于CT影... 肺血栓栓塞症(PTE)是一组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造成呼吸和循环系统障碍的病理生理综合征,需要及时诊断和改善预后。基于CT影像的深度学习(DL)能够深度挖掘分析PTE疾病特征,在制定诊疗策略和评估血栓负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就基于CT影像的DL在PTE中的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血栓栓塞症 CT肺动脉成像 深度学习
下载PDF
基于DCE-MRI影像组学预测新辅助化疗后乳腺肿瘤退缩模式
10
作者 石子馨 焦光丽 +3 位作者 赵丹 宋亚博 王文江 崔书君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0期14-19,共6页
目的 探讨基于动态对比增强核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CE-MRI)的肿瘤影像组学标签对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NAC)后乳腺肿瘤退缩模式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经术前... 目的 探讨基于动态对比增强核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CE-MRI)的肿瘤影像组学标签对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NAC)后乳腺肿瘤退缩模式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经术前穿刺活检证实的乳腺癌患者的DCE-MRI图像及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双侧乳腺癌平扫及增强扫描。由2位医生分别阅片,分析肿瘤的退缩模式,将其分为1类退缩及2类退缩,使用3D-Slicer在靶区提取影像组学特征,运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ASSO)回归算法筛选特征并计算影像组学评分,根据评分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利用ROC、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影像组学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影像组学模型显示出优秀的预测效能,ROC下面积(AUC)为0.898(95%CI:0.815~0.980)。当阈值概率为0.01~1时,影像组学模型的临床净收益最大。结论 基于DCE-MRI的影像组学模型可预测新辅助化疗后乳腺肿瘤的退缩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影像组学 DCE-MRI 肿瘤退缩模式
下载PDF
CMR评价急性心肌梗死PCI后远程心肌应变影响因素
11
作者 顿雨桐 牛惜情 +6 位作者 李国策 张厚宁 张斌 潘志斌 边浩 康立清 刘凤海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5年第1期85-88,共4页
目的 采用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CMRFT)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远程心肌(RM)的收缩功能,并探讨远程心肌收缩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1例因AMI行急诊P CI治疗患者RM的C MR应变参数,比较RM应变... 目的 采用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CMRFT)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远程心肌(RM)的收缩功能,并探讨远程心肌收缩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1例因AMI行急诊P CI治疗患者RM的C MR应变参数,比较RM应变受损组和RM应变保留组间临床及影像参数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RM收缩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141例患者共识别423个RM节段,其中54例、102个RM节段周向应变受损。两组间年龄(P=0.035)、高脂血症史(P=0.049)及罪犯血管(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 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高是RM周向应变受损的独立保护因素,高脂血症史是RM周向应变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罪犯血管为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患者发生RM周向应变受损的风险高于左前降支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MI后RM收缩功能存在受损风险,高脂血症史、罪犯血管、年龄是RM收缩功能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远程心肌 心脏磁共振成像 特征追踪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鼻中隔偏曲下鼻甲黏膜肥厚的定量研究
12
作者 胡瑞利 张晓辰 +5 位作者 徐晓燕 李泽飞 丁永清 解琪 张青俊 薛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4-167,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病程鼻中隔偏曲下鼻甲黏膜代偿性肥厚的特点。方法回顾我院手术治疗的65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鼻窦CT图像,根据病程将患者分为3组:A组1~5 a,B组6~10 a,C组病程10 a以上,比较各组患者下鼻甲内侧面黏膜厚度、密度的差异。结果3组... 目的探讨不同病程鼻中隔偏曲下鼻甲黏膜代偿性肥厚的特点。方法回顾我院手术治疗的65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鼻窦CT图像,根据病程将患者分为3组:A组1~5 a,B组6~10 a,C组病程10 a以上,比较各组患者下鼻甲内侧面黏膜厚度、密度的差异。结果3组患者下鼻甲内侧面黏膜厚度分别为(4.2±0.8)mm、(5.2±0.7)mm及(4.7±1.3)mm,B组患者下鼻甲内侧面黏膜较A组及C组厚,有统计学差异(P<0.05)。3组患者下鼻甲内侧面黏膜密度逐渐增高,分别为(38.6±7.1)HU,(49.7±4.5)HU,56.7(41.6,59.3)HU,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病程鼻中隔偏曲患者其下鼻甲黏膜代偿性肥厚存在形态学差异,这可能反映了不同病程患者下鼻甲黏膜肥厚的病理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中隔偏曲 下鼻甲 代偿性黏膜肥厚 多层螺旋CT
原文传递
COPD患者肺气肿Goddard评分和肺癌发生部位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大伟 杨飞 +4 位作者 张振明 魏玉磊 王贵刚 董跃华 朱晓龙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2期215-218,共4页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肺气肿的严重程度和肺癌发生部位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肺癌的患者101例,其中伴COPD的肺癌患者49例。在薄层CT对肺气肿严重程度进行评分(0~4),并将肺癌分为周围...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肺气肿的严重程度和肺癌发生部位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肺癌的患者101例,其中伴COPD的肺癌患者49例。在薄层CT对肺气肿严重程度进行评分(0~4),并将肺癌分为周围型和中心型。结果伴COPD的肺癌患者,年龄,男性,肺气肿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高于不伴COPD的肺癌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PD患者比非COPD患者具有高比例的中心型肺癌(49.0%,28.8%,P<0.05)。COPD低肺气肿级别(0~2,<25%)患者较高肺气肿级别患者(3~4,>26%)发生中心型肺癌的比例高(57.9%,18.2%,P<0.05)。结论 COPD患者比不伴COPD患者肺癌更倾向于中心型,低肺气肿级别可能是COPD患者发生中心型肺癌的预测因子。因此,COPD患者中具有低级别肺气肿(气道为主)者,行薄层CT检查的同时,痰检和支气管镜可能用来早期发现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癌 肺气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CT增强扫描与MR增强扫描对腹主动脉及分支血管的比较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飞 韩帅 +4 位作者 陈静 王大伟 崔书君 耿鹤群 李传贵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16年第1期79-84,共6页
目的:比较CT增强扫描与MR增强扫描两种方法对腹主动脉及分支血管的影像学评估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条件的行腹部CT血管成像或CT增强扫描与MR增强扫描的患者。分析比较两组图像,并测量腹主动脉及分支血管管腔的直径。结果:... 目的:比较CT增强扫描与MR增强扫描两种方法对腹主动脉及分支血管的影像学评估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条件的行腹部CT血管成像或CT增强扫描与MR增强扫描的患者。分析比较两组图像,并测量腹主动脉及分支血管管腔的直径。结果:共30例患者(男17例、女13例)。CT增强扫描与MR增强扫描图像均可以清晰显示腹主动脉及其主要的动脉分支。两种成像方法测量的腹主动脉前后径(CT,17.38 mm±2.69 mm;MR,16.96 mm±2.82 mm),腹腔干直径(CT,7.56 mm±0.96 mm;MR,7.16 mm±1.35 mm),肠系膜上动脉直径(CT,7.61 mm±1.29 mm;MR,7.17 mm±1.39 mm),右肾动脉直径(CT,5.88 mm±1.12 mm;MR,5.46 mm±1.51 mm),左肾动脉直径(CT,5.75 mm±0.82 mm;MR,5.40 mm±1.29 mm),P>0.05,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关系数:腹主动脉r=0.773,腹腔干r=0.610,肠系膜上动脉r=0.605,右肾动脉r=0.664,P=0.000,存在强相关;左肾动脉r=0.435,P=0.016,存在中等程度相关。结论:使用MR增强扫描和CT增强扫描获得的血管测量数据同样准确,两种影像学评估方法具有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 分支 测量 比较影像学 增强扫描
原文传递
多模态心血管影像技术对于糖尿病心肌病诊断效能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永 殷晓霞 +2 位作者 崔书君 杨飞 胡利梅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2期187-192,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心血管影像技术对于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心室容积及心功能的检测效能。方法收集我院诊断为糖尿病心肌病的患者120例,分别使用超声心动图、心脏CT成像(cardiac computed tomography,CCT)以及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 目的探讨不同心血管影像技术对于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心室容积及心功能的检测效能。方法收集我院诊断为糖尿病心肌病的患者120例,分别使用超声心动图、心脏CT成像(cardiac computed tomography,CCT)以及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对患者进行检测,分别测量患者的左心室和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nd diastolic volume,EDV)和收缩末期容积(end systolic volume,ESV),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和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s,EF)。通过统计学分析检测3种检测手段所得结果的差别。结果通过对比患者心功能参数发现,超声心动图检测的DCM患者的心室容积在左心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右心室的ESV要显著小于CMR的检测结果(P<0.05)。针对所有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测的EF要普遍高于CMR的检测结果(P<0.05)。当患者EF>50%时,超声心动图的检测结果与CMR的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而患者EF<50%时,超声心动图的检测结果要显著高于CMR的检测结果(P<0.05)。CCT和CMR在检测DCM患者心室容积和心功能中展现了很好的一致性;当EF<35%时,CCT的检测结果明显高于CMR(P<0.05)。3种检测手段在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均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结论超声心动图、心脏CT成像以及心脏磁共振对于患者心功能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临床医生在应用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心肌病 超声心动描记术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增强CT影像组学术前预测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分级的价值 被引量:18
16
作者 董婷宇 刘峰 +3 位作者 汤林梦 杨飞 马永青 崔书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6-71,共6页
目的探讨增强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资料建立的模型术前预测胃肠道间质瘤(GIST)危险度分级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10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切除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的GIST患者122例,根据2008年改良... 目的探讨增强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资料建立的模型术前预测胃肠道间质瘤(GIST)危险度分级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10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切除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的GIST患者122例,根据2008年改良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标准,分为高风险组(中危、高危)69例及低风险组(极低危、低危)53例。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高风险49例,低风险37例)和验证组(高风险20例,低风险16例)。使用MATLAB R2018b软件对训练组动脉期增强CT图像进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应用Lasso算法对提取的特征信息降维并筛选。将筛选获得的特征参数纳入逻辑回归方程并建立影像组学标签,联合患者一般资料建立预测GIST危险度分级的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训练组影像组学标签(U=267.00)与患者一般资料[肿瘤发生部位(χ^(2)=5.50)、Ki-67表达情况(χ^(2)=21.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3、0.620、0.752。训练组预测模型的AUC最高为0.930(95%CI 0.876~0.984),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5.9%、81.1%,较影像组学标签、患者一般资料各自独立鉴别风险分级的检验效能均显著提高。验证组预测模型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19(95%CI 0.825~1.000)、85.0%、87.5%。结论通过基于GIST增强CT图像获得的影像组学标签联合临床资料建立的模型,对于术前预测GIST危险度分级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危险度分级 病理学 外科 预测
下载PDF
CT影像纹理分析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董婷宇 汤林梦 +1 位作者 杨飞 崔书君(审校)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4-88,共5页
胃肠道间质瘤(GIST)生物学行为多样,病情发展迅速且术后容易复发。纹理分析可以挖掘肉眼无法捕捉的影像信息,在预测GIST危险度分级、鉴别基因突变类型、评估辅助治疗预后以及与其他胃肠道肿瘤鉴别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就CT影像纹理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GIST)生物学行为多样,病情发展迅速且术后容易复发。纹理分析可以挖掘肉眼无法捕捉的影像信息,在预测GIST危险度分级、鉴别基因突变类型、评估辅助治疗预后以及与其他胃肠道肿瘤鉴别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就CT影像纹理分析在GIST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纹理分析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危险度分级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下载PDF
增强CT影像纹理分析评估术前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分级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18
作者 董婷宇 汤林梦 +4 位作者 刘峰 庞智英 杨飞 朱月香 崔书君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10期10-14,19,共6页
目的探讨增强CT影像纹理分析评估术前胃肠道间质瘤(GIST)危险度分级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标记确诊的GIST患者37例,根据2008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改良标准,分为高风险组(中危、高危)20例及低风险组... 目的探讨增强CT影像纹理分析评估术前胃肠道间质瘤(GIST)危险度分级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标记确诊的GIST患者37例,根据2008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改良标准,分为高风险组(中危、高危)20例及低风险组(极低危、低危)17例。使用FireVoxel软件对动脉期增强CT图像提取出熵值、峰度、异质性、偏度、标准差等纹理参数,比较2组间纹理参数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纹理参数预测GIST危险度分级的价值。结果高风险组熵值、异质性及峰度明显高于低风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66、2.556、4.381,P均<0.05)。熵值具有较高的检验效能[曲线下面积(AUC)=0.894,95%CI:0.789~0.999],敏感度和特异度为0.750、0.941;异质性次之(AUC=0.765,95%CI:0.606~0.923);峰度检验效能偏低(AUC=0.721,95%CI:0.549~0.892)。熵值、异质性及峰度联合应用AUC=0.926(95%CI:0.838~1.000),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50、0.824,较熵值、异质性与峰度单独评估GIST危险度分级的诊断效能显著提高。结论增强CT影像纹理分析有助于术前预测GIST危险度分级,联合应用纹理参数可显著提高诊断效能,对术前评估GIST危险度分级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纹理分析 危险度分级
下载PDF
阻塞性冠心病患者CCTA高危斑块特征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异常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飞 陈蓉 +5 位作者 杨智翔 杨越 庞智英 贾鹏 崔书君 王大伟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4年第1期47-51,共5页
目的分析阻塞性冠心病(CAD)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CCTA)高危斑块特征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异常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CCTA检查并确诊为CAD的139例患者临床资料,... 目的分析阻塞性冠心病(CAD)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CCTA)高危斑块特征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异常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CCTA检查并确诊为CAD的139例患者临床资料,纳入205支冠状动脉,依据冠状动脉基于CT血流储备分数(FFR_(CT))值,将冠状动脉分为FFR_(CT)异常组(FFR_(CT)≤0.80,117支)和FFR_(CT)正常组(FFR_(CT)>0.80,88支)。比较两组高危斑块特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高危斑块特征对FFR_(CT)异常的影响。结果FFR_(CT)异常组正性重构(PR)、低密度斑块(LAP)发生率显著高于FFR_(CT)正常组(P<0.05)。两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重度狭窄、LAP、PR是促进FFR_(CT)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CTA冠状动脉重度狭窄及LAP、PR与FFR_(CT)异常发生密切相关,该特征有助于指导临床更好地识别血流动力学异常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冠心病 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 血流储备分数 高危斑块
下载PDF
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评价胸主动脉不同节段弹性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20
作者 杨飞 王大伟 +4 位作者 杨智翔 刘峰 王晓灿 马永青 李永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7期835-839,865,共6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评估无主动脉疾病患者的胸主动脉不同节段形态和弹性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320排640层容积计算机断层扫描(CT)冠状动脉成像...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评估无主动脉疾病患者的胸主动脉不同节段形态和弹性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320排640层容积计算机断层扫描(CT)冠状动脉成像的36名受检者的影像资料及临床资料,按照年龄的不同将其分为﹥50岁组(n=18)和﹤50岁组(n=18)。测量升主动脉(AA)中段、降主动脉(DA)起始部管腔在收缩期及舒张期的最长径、最短径及横截面积,计算收缩期与舒张期各参数的差值及主动脉扩张性(AD)值。结果AA收缩期、舒张期、差值的长径、短径、面积均明显大于DA(P﹤0.01)。AA长径、短径、面积的AD值与D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0岁组受检者收缩期及舒张期AA的长径、短径、面积均大于﹤50岁组受检者(P﹤0.05),长径差值、长径AD、短径差值、短径AD、面积AD均小于﹤50岁组受检者(P﹤0.05)。﹥50岁组受检者收缩期及舒张期DA的长径、短径、面积均大于﹤50岁组受检者(P﹤0.05),面积AD小于﹤50岁组受检者(P﹤0.05);不同年龄组受检者DA的长径差值、长径AD、短径差值、短径AD、面积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CTA在无需额外增加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的前提下无创性评估胸主动脉不同节段的形态及弹性特征,为主动脉支架的设计和介入技术的操作提供解剖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弹性 主动脉 支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