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天性心脏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自愈性闭合情况观察 被引量:4
1
作者 周谨 刘影 +7 位作者 董彦博 王露芳 刘雪芹 韩丽萍 刘君 郑庆厚 王震 刘永建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1期52-54,共3页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VSD)的自愈性闭合(SC)情况,探讨P-VSD的治疗时机。方法:选取经超声心动图确诊为单纯P-VSD的患儿112例(平均年龄4.7 d),根据有无膜部瘤形成分为膜部瘤形成组(n=59)和无膜部瘤组(n=53)。所有患...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VSD)的自愈性闭合(SC)情况,探讨P-VSD的治疗时机。方法:选取经超声心动图确诊为单纯P-VSD的患儿112例(平均年龄4.7 d),根据有无膜部瘤形成分为膜部瘤形成组(n=59)和无膜部瘤组(n=53)。所有患儿在入选、出生1个月、出生6个月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之后每半年检查1次,随访至6周岁,观察6年内P-VSD的SC率和SC时间。结果:P-VSD患儿6年内发生SC者共64例,其中≤3岁者52例,占≤3岁患儿的46.43%,>3岁者12例,占>3岁患儿的25.00%,3岁以前发生SC的情况较多。所有发生SC的患儿缺损大小平均为(3.9±1.5)mm,SC率为57.14%,SC时间为(2.3±1.5)岁,其中膜部瘤形成组49例,缺损大小平均为(4.0±1.5)mm,SC率83.05%,SC时间为(2.4±1.5)岁;无膜部瘤组15例,缺损大小为(3.5±1.2)mm,SC率28.30%,SC时间为(2.0±1.4)岁。膜部瘤形成组SC率显著高于无膜部瘤组(P<0.05)。26例P-VSD患儿在随访期间接受了手术闭合治疗,其中膜部瘤形成组7例,无膜部瘤组19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缺损明显大于发生SC的患儿[(6.2±1.0)mm对(3.9±1.5)mm,P<0.05]。结论:缺损较小的P-VSD患儿出生后6年内的SC率>50%,有膜部瘤形成的P-VSD患儿较易发生SC;缺损较大的P-VSD患儿SC率较低,建议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膜部瘤形成 自愈性闭合
下载PDF
3种神经细胞保护措施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组织Fas/FasL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张晶 董燕 +3 位作者 胡宝玲 黄蕊 赵倩 张旭辉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观察3种神经细胞保护措施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组织凋亡相关因子及其配体(Fas和FasL)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120只7日龄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神经干细胞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组、ω-3不饱和脂肪酸组、... 目的观察3种神经细胞保护措施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组织凋亡相关因子及其配体(Fas和FasL)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120只7日龄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神经干细胞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组、ω-3不饱和脂肪酸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每组30只。神经干细胞组、EPO组、ω-3不饱和脂肪酸组于制模后经尾静脉注射5 mL神经干细胞、EPO、ω-3不饱和脂肪酸.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给药后6.12、24、48、72 h 5个时间点各组处死6只大鼠取海马组织.测定大脑海马组织Fas/FasL的基因表达,以及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的蛋白表达水平和细胞凋亡率。结果①mRNA表达:3个实验组给药后Fas和FasL的mRNA表达均较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显著降低,以给药后24h降低最为显著,且神经干细胞组VEPO组<ω-3不饱和脂肪酸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FasmRNA表达(2^-△△Ct):140.5±2.9、156.4±2.5.165.2±2.7比173.7±2.8,FasL mRNA表达(2^-△△Ct):143.1±4.3、154.6±1.5,160.7±1.4比174.7±2.8],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蛋白表达:3个实验组给药后海马组织TLR4、NF-κB、TNF-α、IL-1β、IL-6的蛋白表达水平均较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显著降低(TLR4/GAPDH:0.7±0.2,0.6±0.1、0.2±0.1比1.4±0.1;NF-κB/GAPDH:6.7±0.4,5.3±0.1、1.1±0.2比11.2±0.3;TNF-α/GAPDH:14.3±1.4、11.2±1.2、3.2±2.1比23.2±0.5;IL-1β/GAPDH:9.4±0.2,7.4±0.3,2.2±0.3比13.4±0.1;IL-6/GAPDH:36.2±4.4.39.3±1.5、26.2±2.1比51.4±1.4,均P<0.05).神经干细胞组上述指标的蛋白表达水平VEPO组<ω-3不饱和脂肪酸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③细胞凋亡率:ω-3不饱和脂肪酸组、EPO组、神经干细胞组给药后海马组织细胞凋亡率均明显低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3.7±0.3)%、(3.4±0.2)%、(2.5±0.1)%比(5.5±0.4)%,均P<0.05〕。结论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组织Fas和FasLmRNA呈高表达;而给予神经干细胞、EPO及ω-3不饱和脂肪酸处理均能减少脑组织Fas和FasL的mRNA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促红细胞生成素 Ω-3不饱和脂肪酸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新生大鼠 脑组织凋亡相关因子及其配体表达
下载PDF
石家庄地区健康体检人群甲状腺结节调查 被引量:1
3
作者 周谨 王静 +7 位作者 陈立涛 杜志兴 刘永建 习烨 郑茜 张艳慧 张磊 李亚军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18年第10期442-444,共3页
目的调查石家庄地区健康体检人群甲状腺结节发病情况,总结甲状腺结节的超声特点,为石家庄地区甲状腺结节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健康管理部行甲状腺彩超检查的体检人群人群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调查石家庄地区健康体检人群甲状腺结节发病情况,总结甲状腺结节的超声特点,为石家庄地区甲状腺结节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健康管理部行甲状腺彩超检查的体检人群人群作为研究对象,符合入选条件者共4166人,对甲状腺结节的分布情况及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我院健康体检人群成年人的甲状腺结节检出率为64.27%,其中,男性成年人的甲状腺结节检出率为62.13%,低于女性的6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0~30岁年龄组的检出率为19.35%,30~40岁年龄组的为29.17%,40~50岁年龄组的为61.95%,50~60岁年龄组的为65.82%,老年组(60岁及以上)为68.31%,20~30岁、30~40岁、40~50岁、,50~60岁以及60岁及以上年龄组成年人的甲状腺结节检出率有显著差异性(P <0.05),且甲状腺结节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各年龄组成年人中,男性甲状腺结节检出率均显著低于女性(P <0.05)。结论甲状腺结节在成年人健康体检人群中的检出率较高,男性甲状腺结节检出率低于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体检人群 成年人 甲状腺结节 检出率
原文传递
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156例自发性闭合情况观察 被引量:3
4
作者 周谨 刘影 +7 位作者 董彦博 王露芳 刘雪芹 韩丽萍 刘君 郑庆厚 王震 刘永建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46-949,共4页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的自发闭合(SC)情况,探讨VSD的治疗时机。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单纯VSD患儿156例,将其按照缺损部位分为膜周部VSD组(112例)、漏斗部VSD组(20例)和肌部VSD组(24例),膜周VSD组又根据有无膜部瘤形成分...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的自发闭合(SC)情况,探讨VSD的治疗时机。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单纯VSD患儿156例,将其按照缺损部位分为膜周部VSD组(112例)、漏斗部VSD组(20例)和肌部VSD组(24例),膜周VSD组又根据有无膜部瘤形成分为膜部瘤形成组(59例)以及无膜部瘤组(53例);按照观察期间患儿发生SC或手术闭合分为手术组(39例)和SC组(88例),在观察期结束时,对比两组之间缺损大小是否有统计学差异。所有患儿于入选时、1个月、6个月以及之后每半年检查超声心动图,追踪至学龄前,观察6年内VSD的SC率和SC发生时间。结果:随访6年,肌部VSD组自愈最多(87.5%),膜周部VSD组次之(57.14%),漏斗部VSD组最少(15.00%),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部VSD组SC发生时间最早[(1.9±1.2)岁],膜周部VSD组次之[(2.3±1.5)岁],漏斗部VSD组最晚[(2.7±0.8)岁],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膜部瘤形成组SC率显著高于无膜部瘤组(84.48%∶28.30%,P<0.05)。另有39例患儿在此期间进行了手术闭合治疗,其中膜部瘤形成7例,无膜部瘤19例,漏斗部12例,肌部1例;手术治疗组的患儿VSD缺损直径为(6.3±3.6) mm,SC组的VSD缺损直径为(3.9±1.5) m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损较小的VSD患儿在出生后6年内有一半以上能自发性闭合,尤其是肌部VSD和膜部瘤形成VSD大部分能够自行愈合;缺损较大的膜周部VSD和漏斗部VSD的SC率较低,建议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自发闭合 膜部瘤
原文传递
沙苑子胶囊在更年期综合征中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周谨 刘影 +6 位作者 刘永建 陈立涛 杜志兴 习烨 郑茜 张艳慧 郭萍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172-173,共2页
目的观察沙苑子胶囊在更年期综合征中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更年期综合征患者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给予口服沙苑子胶囊,对照组服用谷维素,两组的治疗周期均为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查女性激... 目的观察沙苑子胶囊在更年期综合征中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更年期综合征患者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给予口服沙苑子胶囊,对照组服用谷维素,两组的治疗周期均为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查女性激素六项,进行Kuppermann指数症状评分。结果治疗组3个月时在心悸、失眠、潮热出汗、疲劳、情绪障碍等Kuppermann指数症状评分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女性激素六项中雌二醇(E2)、和孕酮(P)有统计学差异(P <0.05),其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沙苑子胶囊能显著改善部分自主神经症状,对更年期女性激素水平有一定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年期综合征 沙苑子胶囊 女性激素六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