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个体化肺部护理对改善神经外科意识障碍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作用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高金玲 许晓彬 +5 位作者 徐丽峰 李鹏 刘建峰 宫玉龙 李娟 吕桂玲 《河北医药》 CAS 2016年第2期293-295,共3页
目的研究神经外科意识障碍患者的个体化肺部护理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河北省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00例意识障碍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150例。A组进行个体化强化肺部护理措施,B组实施常规肺部护理,作为对照,比较2组对... 目的研究神经外科意识障碍患者的个体化肺部护理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河北省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00例意识障碍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150例。A组进行个体化强化肺部护理措施,B组实施常规肺部护理,作为对照,比较2组对护理的满意度,动脉血气分析的改善程度以及患者肺部感染,误吸,低氧血症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组不仅在护理质量满意度优于B组(P<0.05),并且A组患者的护理前后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改善情况优于B组(P<0.05),发生肺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患者(P<0.05)。结论采用个体化肺部护理模式,对于意识障碍患者的肺部感染状况及预后有积极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意识障碍 个体化 肺部护理
下载PDF
超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治疗高龄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体会 被引量:18
2
作者 刘建峰 李辉 +5 位作者 井山泉 高金玲 王冀伟 张峰 李鹏 李聪慧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年第5期271-275,共5页
目的探讨超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治疗高龄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5月至2019年3月21例高龄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患者接受超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治疗。男性8例,女性13例,年龄70~86岁,平均年龄(75.7±5.6)岁... 目的探讨超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治疗高龄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5月至2019年3月21例高龄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患者接受超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治疗。男性8例,女性13例,年龄70~86岁,平均年龄(75.7±5.6)岁;Hunt-Hess分级:Ⅱ级6例,Ⅲ级7例,Ⅳ级6例,Ⅴ级2例。其中前交通动脉瘤3例,后交通动脉瘤13例,眼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大脑前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2例。采用改良的Rankin分级量表(mRS)和Glasgow预后分级量表(GOS)评价患者的预后。结果院内死亡2例(9.5%),迟发性血管痉挛3例(14.2%)。19例出院患者中15例(71.4%)恢复良好(mRS 0~2分,GOS4~5),4例(19%)伴有神经功能障碍(mRS 3~5分,GOS2~3),2例(9.5%)出现轻度脑积水。结论超早期神经介入手术综合治疗可以降低高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介入 超早期 高龄 颅内动脉瘤
下载PDF
醒脑静注射液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神经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赵迪 段旭东 +3 位作者 高璇 高菲 路营营 王宏宇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720-1722,共3页
目的:分析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治疗中,醒脑静注射液对神经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 目的:分析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治疗中,醒脑静注射液对神经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以术后常规治疗中未包括醒脑静注射液者为对照组,以术后常规治疗中包括醒脑静注射液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临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间术后在院期间死亡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当日GCS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而在治疗2周时,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当日Hpa、VEGF及hs-CRP含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而在治疗2周时,观察组Hpa、VEGF及hs-CRP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可显著的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及炎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脑静注射液 蛛网膜下腔出血 神经功能 炎性因子
原文传递
血管内栓塞联合显微外科治疗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品元 侯凯 +3 位作者 徐丽峰 王树军 井山泉 宋剑 《河北医药》 CAS 2011年第10期1448-1450,共3页
目的研究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Hunt-Hess分级Ⅳ~Ⅴ级)采用超早期血管内联合显微外科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住院病例中符合研究标准的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3例,行超早期行数字减... 目的研究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Hunt-Hess分级Ⅳ~Ⅴ级)采用超早期血管内联合显微外科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住院病例中符合研究标准的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3例,行超早期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病变部位后根据结果选择合适方法对动脉瘤行血管内治疗、显微外科处置。术后6个月以G lasgow(GOS)评分分级及影像学检查为指标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6个月后GOS评分显示:死亡1例(7.7%);植物状态1例(7.7%);严重残疾4例(30.8%);中度残疾4例(30.8%);恢复良好3例(23.1%)。结论通过血管内栓塞联合显微外科治疗,可以显著降低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死率、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重症动脉瘤性 血管内治疗 显微外科
下载PDF
神经内镜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闫峰 张越林 +4 位作者 毛国超 刘林林 高珂 王刚 岳伟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279-282,共4页
目的对采用神经内镜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IAC)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收集两家医院神经外科42例颅内蛛网膜囊肿(IAC)患者。其中未使用神经内镜的单纯显微外科手术(A组)24例,直接或配合使用神经内镜手术(B组)18例。通过临床病历资料... 目的对采用神经内镜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IAC)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收集两家医院神经外科42例颅内蛛网膜囊肿(IAC)患者。其中未使用神经内镜的单纯显微外科手术(A组)24例,直接或配合使用神经内镜手术(B组)18例。通过临床病历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对比是否使用神经内镜(A,B两组间)对患者手术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临床症状的改善、术后随访囊肿复发或变化等方面产生的相关统计学差异。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42例患者,均采用了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依据是否使用神经内镜又可分为2组:未使用神经内镜(A组),直接或配合使用神经内镜(B组)。术后大部分病人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或控制,复查颅脑CT或MRI均显示囊腔较前有所缩小,手术疗效明显。B组术式在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囊肿复发率及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间方面较A组有明显优势。结论神经内镜技术适应性广,疗效确切,是微创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发展趋势,可以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IAC复发率,值得提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蛛网膜囊肿 神经内镜 疗效分析
下载PDF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脑的病理变化与脑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基因表达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强 侯凯 +1 位作者 李辉 范文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92-494,共3页
目的 研究在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过程中 ,脑组织的病理变化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rain derivedneurotrophic factor,BDNF)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 Zea longa线栓法创建局部脑缺血 -再灌注模型。光镜下观察病理变化 ,原位寡核... 目的 研究在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过程中 ,脑组织的病理变化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rain derivedneurotrophic factor,BDNF)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 Zea longa线栓法创建局部脑缺血 -再灌注模型。光镜下观察病理变化 ,原位寡核酸分子杂交检测在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过程中 ,脑的不同区域 BDNF m RNA的表达 ,图像分析 BDNF的间接定量水平。结果  (1)脑缺血和脑缺血再灌注均可导致 BDNF m RNA在脑的广泛区域表达活跃 ;(2 )损伤过重反而抑制 BDNF m RNA的表达 ;(3 ) BDNF m RNA的表达具有组织差异性 ;(4)脑缺血 -再灌注后 ,早期 BDNF m RNA的表达水平即明显增加 ,12 h达高峰。结论  BDNF的提高是一种保护性反应 ,脑缺血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均可以导致 BDNF m RNA在脑的广泛区域表达水平明显提高 ,表达水平与局部神经元的抗损伤能力呈正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病理变化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基因表达
下载PDF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脑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促凋亡因子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强 侯凯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47-49,共3页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rleurotrophic factor BDNF)是1982年由德国神经生物学家Barde等,从猪脑中分离纯化出来的NGF家族的第二成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分布广泛,对神经元生长发育、分化成熟以及抵御外来侵袭中起重要的调...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rleurotrophic factor BDNF)是1982年由德国神经生物学家Barde等,从猪脑中分离纯化出来的NGF家族的第二成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分布广泛,对神经元生长发育、分化成熟以及抵御外来侵袭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脑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促凋亡因子 神经元 细胞凋亡
下载PDF
胶质瘤组织中TRIP4和DDIT4水平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8
作者 井山泉 梁莉萍 +3 位作者 刘林林 李辉 李聪慧 徐丽峰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8-22,128,共6页
目的研究胶质瘤组织中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蛋白4(thyroid hormone 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4,TRIP4)和DNA损伤诱导转录因子4(DNA damage induc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4,DDIT4)水平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 目的研究胶质瘤组织中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蛋白4(thyroid hormone 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4,TRIP4)和DNA损伤诱导转录因子4(DNA damage induc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4,DDIT4)水平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94例胶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TRIP4和DDIT4蛋白表达。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脑胶质瘤组织中TRIP4和DDIT4蛋白表达。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TRIP4和DDIT4蛋白表达胶质瘤患者生存预后的差异。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胶质瘤患者生存预后的因素。结果胶质瘤组织中TRIP4(68.09%)和DDIT4(65.96%)蛋白阳性率高于瘤旁组织(13.83%,10.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212,60.866,均P<0.05)。胶质瘤组织中TRIP4与DDIT4蛋白表达呈显著正相关性(r=0.722,P<0.05)。WHO分级Ⅲ级、肿瘤直径≥3cm胶质瘤组织中TRIP4和DDIT4蛋白阳性率均高于WHO分级Ⅰ~Ⅱ级、肿瘤直径<3cm胶质瘤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93~14.754,均P<0.05)。TRIP4阳性表达组和阴性表达组三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37.50%(24/64),66.67%(20/30),TRIP4阳性表达组三年累积生存率低于阴性表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5.949,P=0.015)。DDIT4阳性表达组和阴性表达组三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37.10%(23/62),70.00%(21/30),DDIT4阳性表达组三年累积生存率低于阴性表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7.642,P=0.006)。肿瘤直径≥3cm(HR=1.614,P=0.000),WHO分级Ⅲ级(HR=1.790,P=0.000),TRIP4阳性表达(HR=1.665,P=0.000),DDIT4阳性表达(HR=1.476,P=0.000)是影响胶质瘤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胶质瘤组织中TRIP4和DDIT4蛋白表达升高,两者与肿瘤直径及WHO分级相关,是潜在的评估胶质瘤预后的肿瘤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蛋白4 DNA损伤诱导转录因子4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患者运动恐惧分型及影响因素
9
作者 申荣华 李秀莉 +1 位作者 王健 杨洁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20期3173-3177,共5页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患者运动恐惧分型及影响因素,为制订针对性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ACDF术后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患者运动恐惧分型及影响因素,为制订针对性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ACDF术后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恐动症Tampa评分量表、多维度运动自我效能量表进行调查。使用潜在剖面分析识别患者运动恐惧分型,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运动恐惧类别的影响因素。结果最终纳入137例ACDF术后患者,其运动恐惧分为2个潜在剖面类别:“高恐惧—运动恐惧型”54例占39.4%,“低恐惧—运动回避型”83例占60.6%。相比较于“低恐惧—运动回避型”,女性、体重指数>24.0 kg/m^(2)、运动自我效能得分低的患者发展为“高恐惧—运动恐惧型”的概率大(OR=0.476、0.700、-1.305,P<0.05)。结论ACDF术后患者运动恐惧有2种潜在剖面类别,医护人员应根据其运动恐惧分型,实施针对性干预,以提高其康复运动的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运动恐惧 潜在剖面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PDF
甲壳质酶蛋白-40、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1及ASPECTS预测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介入取栓患者预后的价值研究
10
作者 王冀伟 李辉 +4 位作者 刘建峰 徐丽峰 毕红玲 谢雄伟 田洋洋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55-1161,共7页
目的探讨甲壳质酶蛋白-40(chitinase protein-40,YKL-40)、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1(cysteine proteolytic enzyme-1,Caspase-1)水平及ASPECTS对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介入取栓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3年2月于河北... 目的探讨甲壳质酶蛋白-40(chitinase protein-40,YKL-40)、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1(cysteine proteolytic enzyme-1,Caspase-1)水平及ASPECTS对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介入取栓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3年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接受介入取栓治疗的180例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介入取栓3个月后的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41例)与存活组(139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及介入取栓前YKL-40、Caspase-1水平。采用Cox回归分析探讨大面积脑梗死介入取栓预后的影响因素。利用ROC曲线分析探讨YKL-40、Caspase-1水平及ASPECTS预测大面积脑梗死介入取栓预后的效能。结果死亡组患者年龄及梗死灶面积大于存活组,ASPECTS低于存活组(均P<0.001)。死亡组患者的血清YKL-40水平([141.37±12.40)μg/L vs.(115.05±11.40)μg/L]、Caspase-1水平([13.05±1.15)ng/L v s.(8.61±0.64)n g/L]均高于存活组(均P<0.001)。C 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梗死灶面积大(HR 1.011,95%CI 1.001~1.022)、YKL-40水平高(HR 1.033,95%CI 1.001~1.066)、Caspase-1水平高(HR 1.576,95%CI 1.264~1.966)均是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介入取栓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ASPECTS高(HR 0.887,95%CI 0.794~0.991)是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介入取栓后死亡的保护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YKL-40、Caspase-1水平及ASPECTS联合预测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介入取栓后死亡的效能(AUC 0.940,95%CI 0.890~0.990)优于上述3项指标单独预测[AUC分别为0.869(95%CI 0.806~0.933)、0.897(95%CI 0.828~0.966)、0.724(95%CI 0.642~0.806)]。结论YKL-40、Caspase-1水平及ASPECTS均与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介入取栓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面积脑梗死 预后 甲壳质酶蛋白-40 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1 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
下载PDF
脑胶质瘤PSMA5的表达、功能及临床意义
11
作者 李南丁 贾博 +4 位作者 王赞 李成才 王冀伟 桂宇凡 刘伟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6期629-635,共7页
目的 研究蛋白酶体Alpha-5亚单位(PSMA5)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功能及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获取自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CGGA)的胶质瘤样本信息,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PSMA5的表达情况。利用DESeq2 R程序包... 目的 研究蛋白酶体Alpha-5亚单位(PSMA5)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功能及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获取自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CGGA)的胶质瘤样本信息,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PSMA5的表达情况。利用DESeq2 R程序包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通过基因本体论(GO)和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和Kaplan-Meier法评估PSMA5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利用SiRNA敲低PSMA5的表达以探究其对胶质瘤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 PSMA5在胶质瘤患者中呈高表达(P<0.05),且在高级别胶质瘤及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野生型胶质瘤患者中有更高的表达水平(P<0.05)。GO和GSEA分析结果显示,PSMA5与免疫反应、有丝分裂等密切相关。Cox分析的结果表明,PSMA5的高表达是胶质瘤的一个显著独立预后因素(CGGA:P<0.01,TCGA:P=0.032);Kaplan-Meier法结果表明,PSMA5高表达组的患者生存期明显少于低表达组(P<0.001)。敲低PSMA5后,胶质瘤细胞增殖受抑制,诱发细胞周期停滞。结论 PSMA5的高表达水平会导致患者的不良预后,PSMA5可以作为胶质瘤患者预后的预测因素。此外,PSMA5还有作为治疗胶质瘤的生物靶点的潜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酶体Alpha-5亚单位 神经胶质瘤 基因表达 预后 PSMA5
下载PDF
立体定向硬通道置管血肿抽吸术与常规药物治疗原发性脑干出血的临床疗效对比
12
作者 李岩 吴冬雪 +5 位作者 李聪慧 刘建峰 李亚雄 陈凌友 纪乐 张文华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4年第10期617-620,共4页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硬通道置管血肿抽吸术及常规药物治疗原发性脑干出血(PB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14年8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137例PBH(血肿量>3 m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立体定向硬通道置管血肿抽吸术治...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硬通道置管血肿抽吸术及常规药物治疗原发性脑干出血(PB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14年8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137例PBH(血肿量>3 m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立体定向硬通道置管血肿抽吸术治疗的有65例(立体定向手术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有72例(常规药物组)。随访2组患者治疗后30 d的生存状态、90 d神经功能恢复[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定]及预后情况[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定],并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常规药物组比较,立体定向手术组患者治疗后30 d死亡率明显降低、治疗后90 d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均P<0.05)。2组患者治疗后90 d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药物治疗比较,立体定向硬通道置管血肿抽吸术治疗PBH能明显降低死亡率,使患者的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出血 立体定向 手术 常规药物 疗效
下载PDF
颈动脉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临床分析 被引量:24
13
作者 刘建峰 侯凯 +3 位作者 李辉 张峰 李鹏 井山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88-590,共3页
目的 探讨颈动脉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CAS)对改善颅外段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神经症状和临床预后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2004年4月-2012年6月在河北省神经介入诊疗中心住院接受CAS的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278例,回顾性... 目的 探讨颈动脉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CAS)对改善颅外段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神经症状和临床预后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2004年4月-2012年6月在河北省神经介入诊疗中心住院接受CAS的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278例,回顾性分析CAS术前和术后随访记录,采用改良的Rankin分级量表(mRS)评价临床疗效,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年内同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支架内有无再狭窄.结果 278例患者共放置293枚自膨式支架,15例伴有双侧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137例应用远端脑保护装置,109例患者行预扩张.手术成功率100.0%.随访时间13~96个月,平均37.4个月.术前平均狭窄率为(88.3±9.7)%,术后残余狭窄率为(10.4±6.6)%.与术前相比,症状消失与改善267例,改善率为96.0%;244例(87.8%)患者有良好的结果(mRS评分0~2分);1年内没有出现同侧缺血性脑卒中.103例(37.1%)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29例(10.4%)发生血管痉挛;11处(3.8%)出现支架内超过50%再狭窄;4例(1.4%)伴发急性期支架内血栓形成;2例(0.7%)患者术后伴发颅内出血.结论 CAS是一种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症状的安全、有效方法,短中期随访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血管成形术 药物洗脱支架 治疗结果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14
作者 张峰 李鹏 +1 位作者 井山泉 高金玲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7期3332-3337,共6页
随着人们生活模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急性脑梗死已成为诱发老年患者死亡、残疾的重要原因,且患者一旦发病极容易引发瘫痪等一系列并发症,不仅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还给其身心带来伤害。当前临床治疗主要采用动脉内溶栓、机械取栓、静脉溶... 随着人们生活模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急性脑梗死已成为诱发老年患者死亡、残疾的重要原因,且患者一旦发病极容易引发瘫痪等一系列并发症,不仅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还给其身心带来伤害。当前临床治疗主要采用动脉内溶栓、机械取栓、静脉溶栓等方式。本文主要介绍了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现状,并对机械取栓与动脉内溶栓的治疗效果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与动脉内溶栓治疗相比,采用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所获得的治疗效果更好,且继发性脑栓塞、术后脑出血和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大幅降低,尤其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其治疗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支架 机械溶栓 治疗结果
下载PDF
急诊动脉内溶栓再通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15
作者 刘建峰 侯凯 +3 位作者 李辉 张峰 李鹏 井山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6期4325-4328,共4页
目的 探讨急诊动脉内溶栓再通、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对于改善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神经症状和临床预后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0年2月-2013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行急诊动脉内超选择接触溶栓... 目的 探讨急诊动脉内溶栓再通、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对于改善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神经症状和临床预后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0年2月-2013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行急诊动脉内超选择接触溶栓、中动脉狭窄处支架植入术的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13例,患者均在发病6 h内接受了急诊动脉内接触溶栓、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溶栓再通支架植入术前、术后7 d、术后90 d利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利用改良Rankin分级量表(MRS)评分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90 d内同侧缺血性卒中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血管造影显示大脑中动脉M1段完全闭塞并伴有中重度狭窄,导致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手术成功率为100%(13/13).术前、术后7 d、术后90 d中位NIHSS评分分别为15.5、6.0、5.5分.术后90 d 11例(85%)有良好的结果(MRS评分0~2分,GOS评分4~5分),2例(15%)有严重残疾(MRS评分≥4分).1例(8%)患者术后伴发颅内出血.13例患者术后90 d内均未再次出现同侧缺血性卒中.结论 急诊进行动脉内接触溶栓、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是改善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神经症状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改善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术后7 d内的神经功能,提高术后90 d内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梗死 大脑中动脉 血栓溶解疗法 血管成形术 气囊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峰 李鹏 +4 位作者 高金玲 刘建峰 侯凯 井山泉 张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3期3991-3994,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6月—2013年10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65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患者,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21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术15例,...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6月—2013年10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65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患者,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21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术15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12例,单纯支架置入术17例。回顾性分析65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动脉瘤部位、治疗方法及结果,手术并发症,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衡量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 65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患者中,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患者43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22例。12例为未破裂动脉瘤,颅脑CT显示为侧裂区类圆形高密度影;53例为破裂动脉瘤,颅脑CT表现均为典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均获成功。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瘤颈显影5例,瘤体显影14例,致密栓塞46例。无围术期死亡病例。并发症4例,1例术中破裂,迅速完全栓塞动脉瘤后患者无相关症状;其中1例术后3 d出现一过性肢体无力;1例术后1周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经手术清血肿治疗后好转;1例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球囊辅助栓塞后4 d出现脑梗死。42例患者术后3个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其中15例动脉瘤进展,再次栓塞治疗;27例无进展。3个月随防时mRS 0分45例,1分14例,2分4例,4分2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动脉瘤 颅内栓塞
下载PDF
神经介入联合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循环动脉瘤破裂出血伴脑疝形成 被引量:10
17
作者 刘建峰 李辉 +5 位作者 张峰 侯凯 高金玲 李鹏 井山泉 张超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39-943,共5页
目的 探讨神经介入联合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循环动脉瘤破裂出血伴脑疝形成的临床疗效. 方法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急诊综合治疗(早期侧脑室引流术、神经介入动脉瘤栓塞术及后颅窝减压术)11例后循环... 目的 探讨神经介入联合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循环动脉瘤破裂出血伴脑疝形成的临床疗效. 方法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急诊综合治疗(早期侧脑室引流术、神经介入动脉瘤栓塞术及后颅窝减压术)11例后循环动脉瘤破裂出血伴脑疝形成患者,其中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5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3例、椎基底动脉移行处动脉瘤1例,采用改良Rankin分级量表(mRS)评分和Glasgow预后分级量表(GOS)评分评价患者的预后. 结果 术后13d1例因并发肺部感染和应激性溃疡死亡,剩余患者出院后6个月随访显示5例恢复良好,3例植物生存,2例重残. 结论 神经介入联合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可以降低后循环动脉瘤破裂伴脑疝形成的死亡率及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介入 显微神经外科 后循环动脉瘤 脑疝
原文传递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峰 侯凯 +5 位作者 张品元 刘建峰 李辉 李鹏 宋健 井山泉 《临床荟萃》 CAS 2011年第1期58-62,共5页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食物形态及吞咽姿势对脑卒中摄食-吞咽障碍患者误吸发生的观察 被引量:21
19
作者 高金玲 吕桂玲 宋剑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1957-1958,共2页
目的探讨食物形态及吞咽姿势对脑卒中摄食-吞咽障碍患者误吸发生的疗效。方法对83例急性脑卒中伴可经口进食的摄食-吞咽障碍患者按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对照组42例,对实验组患者生命体征稳定48h后进行科学的评估,给予安排... 目的探讨食物形态及吞咽姿势对脑卒中摄食-吞咽障碍患者误吸发生的疗效。方法对83例急性脑卒中伴可经口进食的摄食-吞咽障碍患者按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对照组42例,对实验组患者生命体征稳定48h后进行科学的评估,给予安排个体化的食物形态及吞咽姿势,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食物形态及姿势进食。结果观察组患者误吸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护理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根据患者个体化需要,选择合适的吞咽姿势和食物形态可明显减少误吸的发生,尽早改善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摄食-吞咽障碍 食物形态 吞咽
下载PDF
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时机和预后关系 被引量:23
20
作者 张更申 吴国彪 +1 位作者 范振增 孙国柱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8年第6期713-715,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时机与预后关系。方法:将2003年1月~2007年7月我院手术夹闭387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按入院时Hunt&Hess分级分为Ⅰ~Ⅱ级(283例)、Ⅲ级(75例)和Ⅳ~Ⅴ级(29例)三组,各组依据手术距发病时间不同再分为早...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时机与预后关系。方法:将2003年1月~2007年7月我院手术夹闭387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按入院时Hunt&Hess分级分为Ⅰ~Ⅱ级(283例)、Ⅲ级(75例)和Ⅳ~Ⅴ级(29例)三组,各组依据手术距发病时间不同再分为早期(发病后0~3d)、中期(4~10d)和晚期(11d~)手术治疗三个亚组。比较接受不同时段手术治疗患者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脑积水及出院时结果良好(GOS≥4)发生率。结果:Ⅰ~Ⅱ级患者早、中和晚期手术良好率分别为90.2%(46/51)、82.0%(41/50)和83.5%(152/182)。Ⅲ级患者早、中和晚期手术良好率分别为56.0%(14/25)、80.0%(4/5)和57.8%(26/45)。Ⅳ~Ⅴ级患者早、中和晚期手术良好率分别为46.2%(6/13)、20.0%(1/5)和0.0%(0/11)。Ⅰ~Ⅱ级和Ⅲ级接受不同时间段手术夹闭治疗患者的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脑积水及出院时结果良好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Ⅳ~Ⅴ级患者早期手术结果良好率显著高于非早期手术组(P=0.026),而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脑积水无显著差别。结论:Hunt&HessⅠ~Ⅲ级的患者早、中和晚期手术均可,Ⅳ~Ⅴ级患者应早期接受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破裂 蛛网膜下腔出血 手术时机 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 脑积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