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人体腓骨体部骨组织显微硬度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
2
1
作者
王建朝
刘国彬
+6 位作者
张晓娟
李升
殷兵
胡祖圣
吴卫卫
刘雅克
张英泽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年第5期430-434,共5页
目的探讨人体腓骨体部骨组织显微硬度分布特征.方法纳入3具新鲜冰冻成人尸体标本(62岁男性、58岁男性、45岁女性),均排除骨骼慢性疾病病史.取右侧腓骨体部,垂直于腓骨体部长轴将其切割为6等份,再使用高精度低速锯于每段标本中部取骨组...
目的探讨人体腓骨体部骨组织显微硬度分布特征.方法纳入3具新鲜冰冻成人尸体标本(62岁男性、58岁男性、45岁女性),均排除骨骼慢性疾病病史.取右侧腓骨体部,垂直于腓骨体部长轴将其切割为6等份,再使用高精度低速锯于每段标本中部取骨组织制成3 mm厚的骨骼标本,并将每个标本分为前侧、内侧、后侧、外侧4个区域.应用维氏硬度测量系统对每个区域进行5次有效显微硬度测量并取得硬度值,分析腓骨体部不同层面及同一层面的前侧、内侧、后侧、外侧4个区域的显微硬度分布特征,比较不同层面、不同区域的显微硬度差异.结果3具腓骨体部标本共制备18个骨骼标本,选取72个区域共计测量了360个位点的有效硬度值.3具腓骨体部标本前侧、内侧、后侧、外侧区域总体硬度值分别为(46.81±4.51)HV、(49.69±4.05)HV、(51.19±4.19)HV和(50.44±4.10)HV,其中前侧皮质硬度最低,后侧皮质硬度最高,不同区域总体显微硬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590,P<0.01);腓骨体部1~6层面总体显微硬度分别为(48.63±4.88)HV、(49.66±4.19)HV、(49.50±4.67)HV、(51.07±4.08)HV、(49.96±4.24)HV、(48.39±4.63)HV,其中腓骨体部第4层面硬度最高,第6层面硬度最低,不同层面间总体显微硬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30,P<0.05).同一区域不同层面间显微硬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同一层面内,1~4层面不同区域间显微硬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第5、6层面不同区域间显微硬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腓骨体部不同层面和不同区域骨组织显微硬度分布存在差异.了解不同区域、不同层面间骨显微硬度差异,可帮助骨科医生在自体腓骨移植中,正确选择腓骨植入时放置的方向,减少移植物疲劳骨折的发生,还可以为制造更高精度的3D打印仿生骨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
皮质骨
显微硬度
压痕技术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人体腓骨体部骨组织显微硬度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
2
1
作者
王建朝
刘国彬
张晓娟
李升
殷兵
胡祖圣
吴卫卫
刘雅克
张英泽
机构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科河北省骨科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河北省骨科研究所
南通
大学
附属
医院
骨科
出处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年第5期430-434,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72125、81501934)。
文摘
目的探讨人体腓骨体部骨组织显微硬度分布特征.方法纳入3具新鲜冰冻成人尸体标本(62岁男性、58岁男性、45岁女性),均排除骨骼慢性疾病病史.取右侧腓骨体部,垂直于腓骨体部长轴将其切割为6等份,再使用高精度低速锯于每段标本中部取骨组织制成3 mm厚的骨骼标本,并将每个标本分为前侧、内侧、后侧、外侧4个区域.应用维氏硬度测量系统对每个区域进行5次有效显微硬度测量并取得硬度值,分析腓骨体部不同层面及同一层面的前侧、内侧、后侧、外侧4个区域的显微硬度分布特征,比较不同层面、不同区域的显微硬度差异.结果3具腓骨体部标本共制备18个骨骼标本,选取72个区域共计测量了360个位点的有效硬度值.3具腓骨体部标本前侧、内侧、后侧、外侧区域总体硬度值分别为(46.81±4.51)HV、(49.69±4.05)HV、(51.19±4.19)HV和(50.44±4.10)HV,其中前侧皮质硬度最低,后侧皮质硬度最高,不同区域总体显微硬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590,P<0.01);腓骨体部1~6层面总体显微硬度分别为(48.63±4.88)HV、(49.66±4.19)HV、(49.50±4.67)HV、(51.07±4.08)HV、(49.96±4.24)HV、(48.39±4.63)HV,其中腓骨体部第4层面硬度最高,第6层面硬度最低,不同层面间总体显微硬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30,P<0.05).同一区域不同层面间显微硬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同一层面内,1~4层面不同区域间显微硬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第5、6层面不同区域间显微硬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腓骨体部不同层面和不同区域骨组织显微硬度分布存在差异.了解不同区域、不同层面间骨显微硬度差异,可帮助骨科医生在自体腓骨移植中,正确选择腓骨植入时放置的方向,减少移植物疲劳骨折的发生,还可以为制造更高精度的3D打印仿生骨提供数据支持.
关键词
腓骨
皮质骨
显微硬度
压痕技术
生物力学
Keywords
Fibula
Cortical bone
Microhardness
Indentation technique
Biomechanics
分类号
R68 [医药卫生—骨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人体腓骨体部骨组织显微硬度的分布特征
王建朝
刘国彬
张晓娟
李升
殷兵
胡祖圣
吴卫卫
刘雅克
张英泽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