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0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CS在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史朝霞 宗会迁 +1 位作者 秦瑞平 王藏海 《河北医药》 CAS 2009年第6期742-743,共2页
关键词 PACS 医学影像学 教学
下载PDF
论比较医学影像学的方法学
2
作者 刘怀军 《河北医药》 CAS 2001年第12期935-936,共2页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 X线摄影学 介入性放射学 CT扫描方法 X线特殊造影 MRI成像方法
下载PDF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双师”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被引量:9
3
作者 孟燕军 吴艳茹 +2 位作者 赵瑞斌 秦瑞平 翟福山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730-733,共4页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医学影像迅猛发展,影像数字化进程在临床中不断深入,精准医学发展如火如荼,精确诊断成为现阶段影像医学追求的目标,各级医疗机构先后引进了大量先进的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不仅对影像技术人员人才需求增加。
关键词 教学 医学影像技术 师资队伍建设
下载PDF
房颤患者左心房及左心耳连接处心肌影像特征与左心耳形态学参数的相关性
4
作者 魏晓旋 朱芳华 +5 位作者 李彩英 宋鹏 胡婧 耿左军 刘怀军 田欣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358-362,共5页
目的基于心脏CT血管造影(CTA)成像研究房颤患者的左心耳与左心房连接处的心肌影像特征与左心耳形态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接受冠状动脉CTA扫描的房颤患者74例,非房颤患者75例,以及正... 目的基于心脏CT血管造影(CTA)成像研究房颤患者的左心耳与左心房连接处的心肌影像特征与左心耳形态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接受冠状动脉CTA扫描的房颤患者74例,非房颤患者75例,以及正常对照组56例,并记录临床信息。采用图像重建及后处理技术,对左心房与左心耳连接处的心肌、左心耳的形态学指标进行测量。结果房颤组年龄与BMI较非房颤组、对照组偏大(P<0.05),房颤组左心耳开口周长、短径、面积、左心耳体积、左心房体积、左心耳与左心房连接处的心肌厚度较非房颤组、对照组偏大(P<0.05),而非房颤组与对照组间无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s分析发现,相对于非房颤患者、正常对照组,房颤对左心耳与左心房连接处的心肌厚度、左心房体积有影响。左心耳与左心房连接处的心肌厚度与左心耳体积、左心房体积呈正相关,且与左心房体积相关性更高。结论房颤患者左心耳与左心房连接处的心肌厚度增加,且心肌厚度与左心耳和左心房体积正相关,左心耳与左心房连接处的心肌有可能在房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耳 心肌厚度 房颤 CT血管造影
下载PDF
磁共振波谱联合减影技术在高级别胶质瘤影像组学分级预测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宋静 宗会迁 +4 位作者 张娅 柳青 魏昊业 杨存 解立志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9-65,共7页
目的 在常规影像组学分析中引入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MRS)和减影技术,鉴别高级别胶质瘤分级。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经病理证实为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Ⅲ级25例、Ⅳ级35例)的影像数据,基于对比增强T1加权成... 目的 在常规影像组学分析中引入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MRS)和减影技术,鉴别高级别胶质瘤分级。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经病理证实为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Ⅲ级25例、Ⅳ级35例)的影像数据,基于对比增强T1加权成像(contrast-enhanced T1-weighted imaging, CE-T1WI)图像以及减影图像提取形状、纹理特征等影像组学特征,使用t检验、带有交叉验证的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进行特征筛选,结合MRS的3种代谢物峰值比,使用随机森林算法构建高级别胶质瘤分级鉴别模型并评估模型性能。结果 基于CE-T1WI图像构建的模型的测试集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0.78;基于减影图像构建的模型的测试集AUC为0.81;基于MRS的代谢物峰值比构建的模型的测试集AUC为0.80;基于CE-T1WI图像及MRS的3种代谢物峰值比构建的模型的测试集AUC为0.95。结论 基于CE-T1WI图像、减影图像及MRS序列的影像组学,在鉴别Ⅲ级和Ⅳ级胶质瘤方面均具有较好的表现,在单序列模型中,减影模型表现最好,在联合序列模型中,CE-T1WI联合MRS模型表现最好。多模态影像组学分析可为鉴别Ⅲ级和Ⅳ级胶质瘤提供有效临床辅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别胶质瘤 磁共振波谱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减影
下载PDF
基于MRI影像组学的胶质瘤高低级别分级研究综述
6
作者 宋静 宗会迁 +1 位作者 张娅 杨吉鹏 《中国医疗设备》 2023年第6期134-139,156,共7页
目的综述基于多模态MRI影像组学的胶质瘤分级研究进展,总结影响分级诊断准确性的因素。方法检索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PubMed、Scopus、Web of Science 3个数据库中与胶质瘤分级有关的影像组学的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 目的综述基于多模态MRI影像组学的胶质瘤分级研究进展,总结影响分级诊断准确性的因素。方法检索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PubMed、Scopus、Web of Science 3个数据库中与胶质瘤分级有关的影像组学的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获得文献中的敏感度、特异性、曲线下面积、模型特征筛选参数等,对筛选后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通过检索,最终入组15篇文献。分析结果表明,使用多模态MRI进行等级分类的敏感度较高,逻辑回归模型和支持向量机模型应用较多,深度学习在胶质瘤分级中表现出色。结论影像组学方法在胶质瘤分级方面展现出了优异的结果,可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胶质瘤 肿瘤分级
下载PDF
河北省直公务员群体前列腺癌筛查意义
7
作者 李颖 尚华 +4 位作者 赵娜 燕晶晶 王薇 宋彦芳 田苗苗 《河北医药》 CAS 2023年第9期1414-1417,共4页
目的探讨4982例公务员前列腺癌筛查意义分析。方法调查4982例公务员前列腺癌筛查结果。所有病例根据有无主诉症状分为有症状组(n=1508)和无症状组(n=3474);其中207例受检者接受前列腺穿刺术,取得病理结果。并对筛查出的癌症患者进行年... 目的探讨4982例公务员前列腺癌筛查意义分析。方法调查4982例公务员前列腺癌筛查结果。所有病例根据有无主诉症状分为有症状组(n=1508)和无症状组(n=3474);其中207例受检者接受前列腺穿刺术,取得病理结果。并对筛查出的癌症患者进行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等级等分析。结果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前列腺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组比无症状组低分化癌检出率构成比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无症状组较有症状组分期早。本组DRE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不高,经直肠超声(TRUS)、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均比DRE明显增高,三者灵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PSA、TRUS、DRE,特异度由高到低依次为TRUS、PSA、DRE,本组DRE+TRUS+PAS灵敏度低(38%),特异度较高(53%)。结论在基层医院、体检中心设置前列腺专项体检套餐,综合应用DRE、TRUS、PSA对>60岁男性不区分有无不适症状进行筛查,以两种或两种以上同时阳性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和个人意愿来指导患者进行穿刺,对及早发现前列腺癌,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经直肠超声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直肠指检 筛查
下载PDF
ARU-Net:基于残差注意力机制的胸腔积液图像分割模型
8
作者 杨靖祎 陈隆鑫 +3 位作者 杨建凯 史朝霞 底涛 刘晓云 《医学信息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85-90,共6页
目的/意义解决传统胸腔积液分割方法严重依赖先验知识、流程烦琐、耗时费力、性能不佳等问题,提高效率和准确率。方法/过程根据胸部CT图像的积液特征,提出一种基于残差注意力机制的胸腔积液分割模型ARU-Net。以U-Net模型为主干网络,在... 目的/意义解决传统胸腔积液分割方法严重依赖先验知识、流程烦琐、耗时费力、性能不佳等问题,提高效率和准确率。方法/过程根据胸部CT图像的积液特征,提出一种基于残差注意力机制的胸腔积液分割模型ARU-Net。以U-Net模型为主干网络,在编码和解码阶段引入残差注意力单元,有效获取图像上下文信息,提高对特征的利用率。结果/结论在测试集上的DICE相似系数达到88.76%,与U-Net和ResU-Net相比在分割完整性和准确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满足临床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积液 深度学习 图像分割 残差单元 注意力机制
下载PDF
急性间歇性卟啉病伴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MRI表现
9
作者 伊泽茜 许敬博 +3 位作者 曹一民 李晓童 卜静英 周立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9-311,共3页
急性间歇性卟啉病(acute intermittent porphyria,AIP)为罕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为羟甲基胆素合酶(recombinant hydroxymethylbilane synthase,HMBS)基因突变导致卟胆原脱氨酶(porphobilinogen deaminase,PBGD)活性缺乏所致。PBGD失活... 急性间歇性卟啉病(acute intermittent porphyria,AIP)为罕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为羟甲基胆素合酶(recombinant hydroxymethylbilane synthase,HMBS)基因突变导致卟胆原脱氨酶(porphobilinogen deaminase,PBGD)活性缺乏所致。PBGD失活致前体物质如胆色素原(porphobilinogen,PBG)和5-氨基乙酰丙酸(5-aminolevulinic acid,5-ALA)体内蓄积,其毒性可影响多个系统^([1]);累及神经系统时,可出现中枢神经、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卟啉病 急性间歇性 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咽炎型、食管型颈椎病78例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立新 朱青峰 +3 位作者 赵丹霓 耿左军 冯平勇 李林芳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7期1274-1275,共2页
关键词 颈椎病 咽炎 食管 X线透视检查
下载PDF
颅内结核病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怀军 张琳 +3 位作者 武柏林 王黎 王立新 李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2期123-125,共3页
目的 对颅内结核感染病例CT和MRI的影像学表现进行研究 ,从而评价两者在诊断颅内结核感染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该病临床分型与分期的应用。方法 分析 12 7例颅内结核患者的CT与MRI表现 ,其中脑膜型结核 5 7例( 4 4.9% ) ,脑实质型 2 8例... 目的 对颅内结核感染病例CT和MRI的影像学表现进行研究 ,从而评价两者在诊断颅内结核感染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该病临床分型与分期的应用。方法 分析 12 7例颅内结核患者的CT与MRI表现 ,其中脑膜型结核 5 7例( 4 4.9% ) ,脑实质型 2 8例 ( 2 2 .0 % ) ,混合型 19例 ( 15 .0 % ) ,单纯脑室型 12例 ( 9.4% )。结果 所有患者中 ,116例 ( 91.3% )CT与MRI检查均表现为阳性 ,7例 ( 5 .5 % )CT检查阴性而MRI检查阳性 ,17例 ( 13.4% )CT发现单发病灶 ,MRI却显示出多个病灶。结论 MRI在对颅内结核感染的诊断较CT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结核 磁共振 计算机体层成像 诊断
下载PDF
踝关节骨髓水肿综合征患者临床及影像学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倪广晓 韩娟 +3 位作者 赵巧艳 岳崴 姜建勇 牛彦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2481-2484,共4页
目的分析踝关节骨髓水肿综合征(BMES)患者的临床表现和MRI成像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12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确诊的67例踝关节BME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统计数据、药物和手术治疗史、预后及... 目的分析踝关节骨髓水肿综合征(BMES)患者的临床表现和MRI成像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12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确诊的67例踝关节BME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统计数据、药物和手术治疗史、预后及门诊随访资料。门诊随访内容:记录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AOFAS)评分,应用3.0 T磁共振成像仪进行扫描,包括T1和T2加权像,并记录距骨骨髓水肿面积。结果患者均接受了非手术治疗,29例患者接受了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理因子治疗,保护性负重;18例患者接受了中药熏蒸、关节松动术、带或不带支具的部分负重;20例患者先后接受上述两种治疗。经过治疗后,61例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保守治疗的平均时间为2.4个月。患者随访不同时间点VAS、AOFAS评分和距骨骨髓水肿面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AOFAS评分优良率为92.5%(62/67)。患者初诊MRI表现:T2加权像为弥漫性、不规则增强信号,T1加权像为边界不清的低信号区。63例患者MRI水肿消退与临床症状的改善一致。踝关节BMES受累骨骼2~6块。结论踝关节BMES MRI成像特点为T1加权像变量区域低信号,T2加权像表现为不规则的弥漫性高信号。患者MRI显示距骨均有骨髓水肿表现,受累踝关节骨骼至少为2块。此外,多数患者MRI改变与临床症状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水肿 踝关节 疼痛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及磁共振检查技术对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大血管异常的影像学评价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晖 王勇 +2 位作者 耿左军 张璟 孙吉林 《河北医药》 CAS 2014年第20期3117-3119,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和MR扫描技术对显示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CCHD)患者大血管异常的应用价值,并评价其影像学诊断方法。方法 39例具有大血管异常的复杂型先心病患者均做了心脏大血管MRI检查,其中23例患者还做了增强CT检查。完成全部检查...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和MR扫描技术对显示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CCHD)患者大血管异常的应用价值,并评价其影像学诊断方法。方法 39例具有大血管异常的复杂型先心病患者均做了心脏大血管MRI检查,其中23例患者还做了增强CT检查。完成全部检查后所有患者均经手术证实。结果全部39例CCHD患者中法洛四联症18例,内脏心房异位综合症6例,血管环3例,先天性主动脉缩窄12例。对于合并的心外大血管异常CCHD患者在MR和CT上全部得到了明确的诊断。结论多层螺旋CT和MR扫描技术能够提高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CCHD)患者大血管异常的正确诊断率,术前正确诊断对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 大血管异常 螺旋CT 磁共振
下载PDF
免疫功能正常者肺奴卡菌病的高分辨CT影像特征 被引量:7
14
作者 田欣 朱芳华 +4 位作者 宋鹏 耿左军 胡婧 刘怀军 卜静英 《河北医药》 CAS 2018年第8期1191-1194,共4页
目的探讨免疫功能正常者肺奴卡菌病的高分辨CT影像特征,以助早期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肺奴卡菌病患者CT图像特征。35例患者中,女20例,男15例;年龄49~80岁,平均年龄61岁。所有患者均没有服用免疫抑制剂史和免疫抑制疾病。所有病例样... 目的探讨免疫功能正常者肺奴卡菌病的高分辨CT影像特征,以助早期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肺奴卡菌病患者CT图像特征。35例患者中,女20例,男15例;年龄49~80岁,平均年龄61岁。所有患者均没有服用免疫抑制剂史和免疫抑制疾病。所有病例样本菌种鉴定均采用传统生化反应实验与全细胞脂肪酸气相色谱分析法相结合进行。所有患者均行高分辨CT检查。结果 35例均表现为多发肺部实变区,按小叶分布的结节及磨玻璃影。35例均可见空气支气管征,支气管管壁增厚和管腔扩张。8例表现为空洞结节,结节直径超过1 cm。结论免疫功能正常者肺奴卡菌CT表现以实变、结节、磨玻璃影为主,空洞少见,常伴有支气管扩张、管壁增厚,如患者应用头孢类等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应结合胸部CT特征,考虑到肺奴卡菌肺炎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正常 奴卡菌肺炎 CT
下载PDF
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和影像学评价 被引量:9
15
作者 杨冀萍 刘怀军 +5 位作者 刘瑞春 李春岩 张晖 池琛 王志红 李林芳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年第5期354-356,384,共4页
目的:建立适合影像学评价的稳定可控重复性好的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雄性新西兰白兔51只,被随机分为3组,其中A组3只,作为空白对照组;B组8只,为假手术对照组;C组40只,为缺血再灌注组。采用改良颈内动脉线栓法制作模型,用导丝... 目的:建立适合影像学评价的稳定可控重复性好的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雄性新西兰白兔51只,被随机分为3组,其中A组3只,作为空白对照组;B组8只,为假手术对照组;C组40只,为缺血再灌注组。采用改良颈内动脉线栓法制作模型,用导丝造成大脑中动脉血供阻断(MCAO)2h,缺血再灌注时间点为0h、1h、3h、6h、12h、24h、3d、7d(均n=5),于各时间点对实验动物进行行为评分、磁共振成像及形态学评价。结果: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未见异常信号,缺血再灌注组表现在左侧大脑半球颞顶叶及外侧基底节区域T2WI、DWI出现高信号区,并随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有逐渐增大趋势,3天后T2WI、DWI高信号范围有所减小。结论:采用该方法和技术指标能够建立稳定、可控、长期存活并适合影像学研究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为进一步开展缺血再灌注的病理生理变化的研究和MR影像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脑缺血 磁共振成像 线栓法 影像学评价
下载PDF
正常国人松果体MRI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耿左军 刘怀军 +2 位作者 冯平勇 池琛 史朝霞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4年第1期55-57,共3页
目的 :研究正常国人松果体的MRI表现 ,建立正常松果体的MRI标准。方法 :共有 2 32例受试者。每个受试者均接受 5个扫描序列 /位置 :横断面T1WI、FLAIR ,矢状面T1WI、T2 WI,冠状面T1WI。观察测量指标包括 :性别 ,年龄 ,松果体形态 ,松果... 目的 :研究正常国人松果体的MRI表现 ,建立正常松果体的MRI标准。方法 :共有 2 32例受试者。每个受试者均接受 5个扫描序列 /位置 :横断面T1WI、FLAIR ,矢状面T1WI、T2 WI,冠状面T1WI。观察测量指标包括 :性别 ,年龄 ,松果体形态 ,松果体大小 ,松果体信号 ,松果体的强化特征等。结果 :88% ( 2 0 5 / 2 32 )松果体呈不规则的椭圆形。总体松果体矢状径 7.3± 3.3mm(均数 +标准差 )。未成年组的松果体矢状径 6 .7± 2 .2mm。成年组男性和女性的松果体矢状径分别为7.2± 3.3mm、7.8± 3.6mm。囊性松果体约占 33.5 % ( 78/ 2 33)。松果体中心距颅左、右壁外板的距离 70 .7± 6 .8mm、71.4± 7.2mm。结论 :松果体主要形态呈不规则的椭圆形 ,稍偏中线左侧。确立了国人松果体的矢状径的正常值范围。发现成年女性的松果体大于成年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果体 磁共振成像 参考值 人体测量法.
下载PDF
影像组学对房颤患者左心房与左心耳连接处心肌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田欣 朱芳华 +6 位作者 宋鹏 张亚楠 武柏林 胡婧 耿左军 李彩英 刘怀军 《河北医药》 CAS 2020年第11期1716-1718,1722,共4页
目的探索应用影像组学方法提取房颤患者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左心房与左心耳连接处心肌的影像组学特征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84例房颤患者和84例冠脉动脉硬化患者的心脏CTA图像,输入影像组学分析平台,在75%扫描时... 目的探索应用影像组学方法提取房颤患者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左心房与左心耳连接处心肌的影像组学特征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84例房颤患者和84例冠脉动脉硬化患者的心脏CTA图像,输入影像组学分析平台,在75%扫描时相勾画左心房与左心耳连接处心肌,利用影像组学Lasso降维分析方法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结果房颤患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左心房与左心耳连接处心肌的特征性影像组学标签为:一阶特征:灰度最大值、灰度变异度、峰度;纹理特征:灰度区域大小矩阵变异度,灰度级长均匀性归一化,灰度相关矩阵均匀性归一化。结论影像组学Lasso降维分析方法能够提取出房颤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左心房与左心耳连接处心肌的相关影像特征,CTA结合影像组学的方法有可能有助于评价房颤患者的心肌重塑性改变及预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房颤 心肌 动脉粥样硬化 CT
下载PDF
神经生长因子对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时间窗及MR影像学评价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冀萍 刘怀军 +2 位作者 张聪敏 黄勃源 池琛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28-30,34,共4页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有效时间窗,同时利用MR成像技术对其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兔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局灶性脑缺血2 h再灌注72 h模型,分别于缺血再灌注0、1、36、h应用微量进样器将NGF立体定向导入梗...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有效时间窗,同时利用MR成像技术对其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兔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局灶性脑缺血2 h再灌注72 h模型,分别于缺血再灌注0、1、36、h应用微量进样器将NGF立体定向导入梗死灶周,并于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应用MR影像学、TTC染色和流式细胞术评价家兔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和凋亡状态。结果缺血再灌注0、13、h组梗死灶周注射NGF后,经MRI检查所测梗死体积分别为(229.9±17.1)(、260.7±24.2)、(314.6±25.3)mm3,与对照组[(468.6±29.7)mm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缺血再灌注6 h组梗死体积为(441.1±14.8)mm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TTC染色所测梗死体积与MRI检查结果一致。脑缺血再灌注3 h内注射NGF,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凋亡率明显下降;再灌注6 h后注射NGF则无明显作用。结论NGF对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时间窗为再灌注损伤3 h内,MR影像学检查可作为定量评价基因疗效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脑缺血 神经生长因子 脑保护 磁共振 时间窗
下载PDF
坐骨直肠窝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1例并文献复习
19
作者 高博聪 袁涛 全冠民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16-119,共4页
目的探讨坐骨直肠窝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MPNST)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经病理证实的坐骨直肠窝MPNST病人的CT和MRI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为囊实性袋状肿物,部分边界不清,CT平扫呈等-低密度,增强... 目的探讨坐骨直肠窝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MPNST)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经病理证实的坐骨直肠窝MPNST病人的CT和MRI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为囊实性袋状肿物,部分边界不清,CT平扫呈等-低密度,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渐进性强化。MRI平扫时T_(1)WI呈等信号、T_(2)WI呈靶状高低混杂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呈局部点片状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呈低信号;增强扫描表现为颗粒状、片絮状,呈不均匀渐进性强化,动态增强曲线为平台型。结论MPNST是坐骨直肠窝的罕见肿瘤,其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点,认识特殊征象(不典型“靶征”、“神经出入征”)及动态强化方式有利于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血管性眩晕患者80例CT和MR的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高国栋 张信起 +2 位作者 张燕卓 徐鸥 路虹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5期590-593,共4页
目的探讨CT和MR在血管性眩晕诊断中的影像学表现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 16层螺旋CT扫描仪、GE 3.0T超导MR设备,对80例血管性眩晕患者的CT平扫、MRI平扫、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及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3D fast imaging employing ste... 目的探讨CT和MR在血管性眩晕诊断中的影像学表现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 16层螺旋CT扫描仪、GE 3.0T超导MR设备,对80例血管性眩晕患者的CT平扫、MRI平扫、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及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3D fast imaging employing steady-state acquisition,3D-FIESTA)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适用范围和诊断价值。结果血管性眩晕80例患者中,CT平扫明确梗死灶3例,均位于小脑且病灶较大;MRI平扫明确脑梗死灶25例,病变分布位于小脑8例,位于脑干12例,其中同时在小脑和脑干发现病灶的5例,发现椎-基底脑脉走形迂曲明确压迫脑干变形7例。65例MRA检查患者中,发现不同程度的椎-基底动脉硬化42例,其中局部血管狭窄3例,椎-基底动脉走形迂曲明确压迫脑干变形7例,局限性血管僵直、串珠样改变23例,弥漫性(病变血管超过3处及以上)血管僵直、串珠样改变9例,其中同时有血管压迫脑干变形和血管僵直、串珠样改变4例。20例3D-FIESTA-C序列检查的患者中,发现一侧或双侧内耳迷路动脉显示较差8例,发现一侧或双侧内耳迷路动脉与前庭蜗神经有明确压迫和(或)粘连7例,后者中有2例内耳迷路动脉明显增粗。结论 CT对血管性眩晕的诊断价值非常有限,MRI平扫结合MRA、3D-FIESTA-C序列对血管性眩晕的早期、准确诊断及找到明确的病因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眩晕 梗塞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