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0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趋化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1
作者 蔡瑞 陈雪宁 王亚玲 《医学研究杂志》 2025年第3期6-10,共5页
趋化素作为一种新型脂肪细胞因子,在脂肪形成、脂质代谢以及炎性反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它还参与调节胰岛素抵抗和血管内皮稳态。当脂肪细胞功能失调时,趋化素的过度产生和分泌可能导致多种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因此,本文综述了趋化... 趋化素作为一种新型脂肪细胞因子,在脂肪形成、脂质代谢以及炎性反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它还参与调节胰岛素抵抗和血管内皮稳态。当脂肪细胞功能失调时,趋化素的过度产生和分泌可能导致多种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因此,本文综述了趋化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细胞因子 趋化素 心血管疾病
下载PDF
河北省冠心病发病危险因素评估 被引量:6
2
作者 张静 崔炜 +4 位作者 魏国 苏明 韩一 王维刚 郑斌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2250-2252,共3页
目的探讨河北地区人群冠心病血管狭窄发病风险与常见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医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按相应标准确证为冠心病的患者250例,采用后退法Logistic回归分析冠心病血管狭窄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河北地区人群冠心病血管狭窄发病风险与常见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医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按相应标准确证为冠心病的患者250例,采用后退法Logistic回归分析冠心病血管狭窄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史、吸烟史在冠脉病变程度之间存在差异,性别、糖尿病史、血脂异常在病变程度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和糖尿病史是冠心病血管狭窄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在河北人群中,冠心病血管狭窄主要与年龄、吸烟和糖尿病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第八届华北长城心脏病学会议暨河北省心血管病学2015年会第四届经前臂(桡/尺)动脉微创化冠脉介入治疗国际论坛会议纪要 被引量:1
3
作者 傅向华 汪雁博 《临床荟萃》 CAS 2015年第12期1439-1440,共2页
第八届华北长城心脏病学会议暨河北省心血管病学2015年会、第四届经前臂(桡/尺)动脉微创化冠脉介入治疗国际论坛于2015年11月13-15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太行国宾馆隆重召开。本届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是华北地区及河北省心血管界各位同仁直... 第八届华北长城心脏病学会议暨河北省心血管病学2015年会、第四届经前臂(桡/尺)动脉微创化冠脉介入治疗国际论坛于2015年11月13-15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太行国宾馆隆重召开。本届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是华北地区及河北省心血管界各位同仁直接交流、互相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冠脉介入治疗 华北地区 国际论坛 心脏病学 河北省 微创化 会议
下载PDF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碱性磷酸酶/白蛋白比值与生存率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子涵 贾沁洁 +1 位作者 王鹏博 崔炜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51-157,共7页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碱性磷酸酶/白蛋白比值(alkaline phosphatase-albumin ratio,APAR)与生存率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心内科就诊的>18岁的354例HCM患者。通过...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碱性磷酸酶/白蛋白比值(alkaline phosphatase-albumin ratio,APAR)与生存率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心内科就诊的>18岁的354例HCM患者。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连续监测法)和白蛋白(透射比浊法)水平,计算二者比值APAR。本研究主要事件为全因死亡率,次要事件为心血管死亡率。结果:随访期间,共有44例患者达到全因死亡终点,其中30例(8.5%)归因于心血管原因。死亡者入院时APAR显著高于存活者[1.76(1.27,2.24)vs.3.80(3.08,4.34),Z=-7.438,P<0.001]。入院时APAR预测HCM患者全因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6(95%CI:0.775~0.918),对应截断值为2.88,特异度为78.7%,敏感度为84.1%。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APAR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外径、静息左心室流出道梯度、左心室质量指数、二尖瓣反流程度和左心室室壁厚度呈正相关,但与舒张早期最大峰值流速/舒张晚期最大峰值流速(P<0.05)呈负相关。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AR是HCM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Kaplan-Meier图表明,高APAR组的全因死亡率(log rank=7.103,P=0.008)和HCM相关死亡率(log rank=11.366,P=0.001)较高。结论:入院时高APAR与HCM死亡风险增加有关,APAR有希望作为HCM患者全因死亡率和HCM相关死亡率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碱性磷酸酶-白蛋白比值 全因死亡率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支架置入时机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苏利芳 汪雁博 +1 位作者 刘畅畅 姜云发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4年第5期429-432,共4页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的关键措施,立即支架置入是目前开通血管、恢复血流常用的介入方法,但存在微循环栓塞及无复流的现象,严重影响预后。延迟支架置入(DSI)联合强化抗栓治疗,可减轻冠状动脉血栓负...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的关键措施,立即支架置入是目前开通血管、恢复血流常用的介入方法,但存在微循环栓塞及无复流的现象,严重影响预后。延迟支架置入(DSI)联合强化抗栓治疗,可减轻冠状动脉血栓负荷,降低微循环障碍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及预后。但多项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并未显示出DSI的明显获益,因此临床上对于DSI的应用仍存在争议。现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支架置入时机进行综述,从而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迟支架置入 立即支架置入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下载PDF
从腕管综合征看心脏淀粉样变性
6
作者 王旭东 路旭阳 +1 位作者 曹舒兴 李明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05-109,共5页
心脏淀粉样变性(Cardiac Amyloidosis,CA)患者常伴有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腕管综合征的表现先于心脏症状数年。既往研究结果尚不能明确腕管综合征与心脏淀粉样变性的关系,本文对心肌淀粉样变合并腕管综合征患者的流... 心脏淀粉样变性(Cardiac Amyloidosis,CA)患者常伴有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腕管综合征的表现先于心脏症状数年。既往研究结果尚不能明确腕管综合征与心脏淀粉样变性的关系,本文对心肌淀粉样变合并腕管综合征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和筛查指标进行总结,为非心脏表现为首发症状的心肌淀粉样变的早期诊断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淀粉样变性 腕管综合征 轻链 转甲状腺素
下载PDF
基于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miRNA在心肌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张诺琪 于国慧(综述) 王亚玲(审校)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89-93,共5页
心肌纤维化(myocardial fibrosis,MF)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终末阶段的主要病理表现,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Smads(drosophila mothers against decapentaplegic)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广泛参与纤维化疾病的... 心肌纤维化(myocardial fibrosis,MF)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终末阶段的主要病理表现,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Smads(drosophila mothers against decapentaplegic)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广泛参与纤维化疾病的发生,是导致心肌纤维化的关键通路;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内源性小分子非编码RNA,具备调控功能,主要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的表达。现有研究已表明,miRNA是影响TGF-β1/Smads信号转导的重要调节因子,深入阐明TGF-β1/Smads信号通路相关的miRNA在心肌纤维化中的调控机制,可以为预防、诊断及治疗心肌纤维化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内膜心肌纤维化症 微RNAS TGF-β1/Smads信号通路
下载PDF
葛根素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缺血再灌注心肌保护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21
8
作者 谢瑞芹 都军 +5 位作者 郝玉明 崔炜 刘凡 祖秀光 李保华 吴金凤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895-897,共3页
目的 :探讨葛根素注射液对冠心病心绞痛 (AP)患者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择 78例拟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加支架术治疗的AP患者 ,随机单盲分为常规治疗组 (简称常规组 )和葛根素组 ,在采用常规治疗和术前... 目的 :探讨葛根素注射液对冠心病心绞痛 (AP)患者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择 78例拟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加支架术治疗的AP患者 ,随机单盲分为常规治疗组 (简称常规组 )和葛根素组 ,在采用常规治疗和术前准备的基础上 ,葛根素组手术前 1周开始加用葛根素注射液2 0 0ml静脉滴注 (每天 1次 ) ,而常规组则采用生理盐水 (NS)代替。观察两组患者在PTCA的球囊扩张过程中发生心绞痛情况及 12导联心电监测提示ST段的变化情况 ;并观察用药前后血中VonWillebrad因子(vWF∶Ag)、一氧化氮 (NO)及内皮素 (ET 1)浓度变化。结果 :与常规组比较 ,葛根素组患者在PTCA过程中出现心绞痛及ST段变化的例数明显减少 ,且血中的vWF∶Ag、ET 1含量明显降低 ,NO含量明显增高。 结论 :葛根素注射液对 2~ 3天内发生缺血再灌注的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推测其原因之一是其模拟晚期心脏的缺血预处理 ,其机制可能与其能使血中vWF∶Ag及ET 1水平降低、NO水平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注射液 冠心病 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心肌保护
下载PDF
曲美他嗪与尼可地尔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相关心肌损伤干预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69
9
作者 裴玮娜 谢瑞芹 +4 位作者 崔炜 刘凡 姜云发 肖冰 闫智慧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56-260,共5页
目的:比较口服常规剂量曲美他嗪或尼可地尔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相关心肌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147例行择期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于术前72 h,随机分为四组,即曲美他嗪+尼可地尔组(41例)、曲美他嗪组(n=34例)、... 目的:比较口服常规剂量曲美他嗪或尼可地尔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相关心肌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147例行择期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于术前72 h,随机分为四组,即曲美他嗪+尼可地尔组(41例)、曲美他嗪组(n=34例)、尼可地尔组(n=40例)和对照组(n=32例)。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等冠心病常规药物治疗,前三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于术前72 h开始口服常规剂量的曲美他嗪和(或)尼可地尔。四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2 h、18 h、24 h抽血检测心肌酶、肌钙蛋白I(cTnI)、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水平。结果:对照组术后各时间点的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与cTnI水平均较术前增高,其中CK-MB水平在术后18 h增高最明显(P=0.0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曲美他嗪+尼可地尔组、曲美他嗪组和尼可地尔组术后CKMB、cTnI水平较各组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数值。曲美他嗪组各时间点的CK-MB及cTnI水平与尼可地尔组相应时间的数值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曲美他嗪+尼可地尔组、曲美他嗪组与尼可地尔组术后各时间点的MPV水平较各组术前均有下降,其中曲美他嗪+尼可地尔组与尼可地尔组术后12 h、24 h的MPV水平明显下降(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服常规剂量曲美他嗪或尼可地尔均可减少PCI引起的心肌损伤,发挥心肌保护作用,两药对PCI心肌损伤的干预作用无显著性差异,且尚未发现两药联用对PCI心肌损伤有更强大的保护作用。本研究还发现,曲美他嗪和尼可地尔均可以减少炎症反应,其中又以尼可地尔作用更明显,这可能是曲美他嗪和尼可地尔能够减少PCI心肌损伤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美他嗪 尼可地尔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肌损伤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NF-κB、TNF-α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杨晓红 崔炜 +7 位作者 王雅依 鲁静朝 张冀东 刘德敏 刘凡 谢瑞芹 谷国强 都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2-285,共4页
目的探讨NF-κB及TNFα-在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中的表达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6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每组20只,后两组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阿托伐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kg... 目的探讨NF-κB及TNFα-在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中的表达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6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每组20只,后两组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阿托伐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kg.d)灌胃12周。用放免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及心肌TNFα-,光镜下观察心肌结构。RT-PCR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NFκ-B及TNFα-的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其蛋白表达。结果光镜下可见对照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整齐、致密,结构清晰,细胞核呈卵圆形,糖尿病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紊乱、扭曲,间质有炎症细胞聚集,阿托伐他汀组心肌细胞排列趋于整齐,结构接近正常。糖尿病组大鼠血浆和心肌中TNFα-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且心肌组织中NFκ-B和TNF-αmRNA及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给药12周后,阿托伐他汀组NFκ-B、TNF-αmRNA及蛋白表达较糖尿病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抑制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中NFκ-B及TNFα-的表达,对2型糖尿病心肌病具有一定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心肌 NF-ΚB 肿瘤坏死因子 阿托伐他汀
下载PDF
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与阿司匹林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被引量:45
11
作者 张辉 赵旭兰 +1 位作者 王凤飞 郑红梅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609-611,共3页
目的 探讨小剂量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和肠溶阿司匹林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诊断明确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6 4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肠溶阿司匹林及抗心绞痛药物 ,治疗... 目的 探讨小剂量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和肠溶阿司匹林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诊断明确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6 4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肠溶阿司匹林及抗心绞痛药物 ,治疗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 ,观察两组对心绞痛的疗效 ,监测出、凝血指标 ,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能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 (P <0 .0 1 ) ,改善临床症状 ,对改善心电图缺血性S T段压低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对出、凝血指标影响不大 (P >0 .0 5 )。结论 小剂量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且安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不稳定型 氯吡格雷 低分子肝素 阿司匹林
下载PDF
复方丹参滴丸对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杨蓉 常亮 +2 位作者 金鑫 王艳微 李拥军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7-199,共3页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4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美托洛尔治疗,12.5~25 mg/次,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复...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4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美托洛尔治疗,12.5~25 mg/次,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10粒/次,3次/d,4周为1疗程,持续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统计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用量,应用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仪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清CRP,应用ELISA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清ICAM-1。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Fb)、血沉值(ESR)、低切变率下全血黏度(nbl)、高切变率下全血黏度(nbh)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CRP及ICAM-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能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疗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患者血清CRP及ICAM-1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丹参滴丸 冠心病 血清肌酐 胞间粘附分子1
原文传递
预防性冠状动脉内应用山莨菪碱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心肌再灌注的保护效应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李伟 傅向华 +3 位作者 范卫泽 郝国贞 姜云发 谷新顺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66-771,共6页
目的:探讨预防性冠状动脉(冠脉)内应用山莨菪碱对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患者的心肌再灌注的保护效应及其机制。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随机对照研究,入选2014-01至2016-03发病12 h内接受直接PCI的... 目的:探讨预防性冠状动脉(冠脉)内应用山莨菪碱对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患者的心肌再灌注的保护效应及其机制。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随机对照研究,入选2014-01至2016-03发病12 h内接受直接PCI的AIMI患者。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山莨菪碱组[n=72,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前冠脉内给予山莨菪碱1 500μg/3 ml]和对照组(n=71,IRA开通前冠脉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3 ml)。对所有量化的冠脉血流及心肌组织灌注指标进行判定,包括初始及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以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峰值水平评估心肌梗死面积。术前及术后24 h各查一次炎症反应标志物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IL)-6、P-选择素和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入院时及术后90 min各查心电图一次,以ST段回落(STR)程度作为反映心肌再灌注水平的指标,并把两组完全STR的比例定义为本研究的主要终点。随访术后30天及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完全STR的相关因素。结果:PCI后,山莨菪碱组TIMI血流3级及TMPG 3级的患者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IMI血流3级:91.7%vs 77.5%,P=0.03;TMPG 3级:80.6%vs 60.6%,P=0.01)。山莨菪碱组患者的心电图ST段明显回落,ST段抬高振幅总和(ΣSTE)从(10.0±4.2) mm下降至(5.8±1.7) mm,两组完全STR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9.4%vs 50.7%,P=0.03)。再灌注后,山莨菪碱组有4例(5.6%)患者发生再灌注性过缓心律失常;而对照组有42例(59.2%)患者发生再灌注性过缓心律失常。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脉舒张压降低(OR=1.298,95%CI:1.155~1.457,P<0.01)及心率减慢(OR=1.251,95%CI:1.087~1.440,P=0.002)是不完全STR的独立危险因素,冠脉内应用山莨菪碱为完全STR的保护性因素(OR=0.059,95%CI:0.014~0.255,P<0.01)。PCI后24 h时,两组炎症反应标志物水平均升高,但山莨菪碱组炎症反应标志物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随访30天时,对照组有1例患者新发心肌梗死,1例患者需要靶血管血运重建。随访6个月时,山莨菪碱组和对照组分别有1例和5例患者出现MACE(P=0.21)。结论:预防性冠脉内应用山莨菪碱可减少AIMI-PCI无复流的发生,改善心肌灌注,用药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莨菪碱 心肌梗死 心肌再灌注 炎症因子
下载PDF
心理干预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抑郁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4
14
作者 苏便苓 李拥军 刘振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54-355,共2页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抑郁情绪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169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将其中103例并发抑郁的患者随机分成心理干预组52例与对照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心血管药物治疗,干...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抑郁情绪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169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将其中103例并发抑郁的患者随机分成心理干预组52例与对照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心血管药物治疗,干预组则在常规心血管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心理干预,抑郁情绪严重者服用适量抗抑郁药物,疗程3个月。治疗前后应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进行评估,并应用超声心动图对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评价,并应用双夹心抗体法测定治疗前后各组患者血浆脑型利钠肽(BNP)浓度的变化。结果:3个月后,心理干预组SDS及HRS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血浆BNP的降低幅度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抑郁情绪,改善心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理干预 抑郁 左心室射血分数
下载PDF
曲美他嗪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胎盘生长因子、心功能和左心室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勇 姜芳 +4 位作者 李拥军 张辉 王梅 杨蓉 宋达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62-964,共3页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PCI)后心功能、左心室重构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60例首次行择期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曲美他嗪治疗组(31例)和常规治疗组(29例),两组均接受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且使用血...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PCI)后心功能、左心室重构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60例首次行择期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曲美他嗪治疗组(31例)和常规治疗组(29例),两组均接受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且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种类及剂量相同,曲美他嗪组在术前7d加用曲美他嗪治疗(20mg,3次/d)共12周。分别在用药前及用药12周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每搏量(SV),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LA),左室(LV),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同时测定两组患者用药前和用药12周后血清胎盘生长因子水平。结果:用药12周后曲美他嗪治疗组患者的SV,CO,CI及LVEF较常规治疗组显著增高(P<0.05),而LA,LV,LVEDD,LVESD,LVEDVI,LVESVI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减小(P<0.05)。曲美他嗪组用药前和用药12周后血清胎盘生长因子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可能通过抗炎作用而改善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心功能及左心室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治疗 曲美他嗪/治疗应用 生长因子 胎盘 心房功能 心室功能
下载PDF
溶栓后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灌注及心室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刘君 高磊 +3 位作者 傅向华 薛玲 郑庆厚 王震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25-828,共4页
目的:通过99m Tc-MIBI心肌灌注显像( SPECT)结合超声心动图的方法,对比评价经桡动脉入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和溶栓后早期PCI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心肌灌注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年龄>60岁的首次急... 目的:通过99m Tc-MIBI心肌灌注显像( SPECT)结合超声心动图的方法,对比评价经桡动脉入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和溶栓后早期PCI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心肌灌注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年龄>60岁的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172例,根据患者先前是否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将患者分为溶栓后早期PCI组( E-PCI,56例)和直接PCI组( P-PCI,116例)。两组患者于AMI后1周、28周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WI),于AMI后1周时行静息及硝酸甘油介入99m Tc-MIBI SPECT,以极坐标靶心图定量法测定缺血范围记分(ES)和缺血程度记分(SS)。随访28周内主要恶性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①两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P-PCI组在PCI前冠状动脉造影(CAG)所示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率明显低于E-PCI组(8.62% vs 30.36%,χ2=11.16,P<0.01)。 E-PCI组术后IRA血流TIMI-3级率高于P-PCI组(98.21% vs 88.76%,χ2=4.38;P<0.05)。③AMI后1周,硝酸甘油介入后99m Tc-MIBI SPECT示,E-PCI组ES、SS均较P-PCI组降低[(0.31±0.07) vs (0.52±0.10),(118±26) vs (153±23),P均<0.05]。④AMI后28周时E-PCI组与P-PCI组比较LVMWI明显降低[(105±46) vs (128±33), P<0.05]。⑤随访28周E-PCI组和P-PCI组间主要脏器大出血和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MAC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桡动脉入径溶栓后早期PCI治疗可充分、持久地开通IRA,能在早期增加心肌灌注,阻抑AMI急性左室重构过程,其效应优于直接PCI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室功能 心室重构 心肌灌注 血管成形术
下载PDF
醛固酮降低新生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iNOS表达和NO含量 被引量:9
17
作者 冯惠平 崔炜 +3 位作者 单保恩 郝京生 都军 郝玉明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2-155,共4页
目的为探讨醛固酮诱导心肌成纤维细胞(CFs)增殖及其对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一氧化氮(iNOS NO)系统活性的影响。方法用胰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新生SD大鼠CFs,采用MTT比色法、硝酸还原酶法、分光光度法和半定量RT PCR技术,观察不同浓度醛固酮... 目的为探讨醛固酮诱导心肌成纤维细胞(CFs)增殖及其对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一氧化氮(iNOS NO)系统活性的影响。方法用胰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新生SD大鼠CFs,采用MTT比色法、硝酸还原酶法、分光光度法和半定量RT PCR技术,观察不同浓度醛固酮对CFs的增殖、NO含量、iNOS活性和iNOS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醛固酮(10 -11~10 -7mol/L)能剂量依赖性促进CFs的增殖,降低CFs的NO含量、iNOS活性及iNOSmRNA的表达(均P <0 .0 5 ) ,且螺内酯能逆转醛固酮的上述作用。醛固酮干预下CFs增殖数目与NO含量和iNOS活性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 0 . 94 2、- 0 . 978,均P <0 . 0 1)。结论醛固酮能剂量依赖性降低CFs的iNOS -NO系统活性,促进CFs增殖;螺内酯能逆转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醛固酮 NO含量 CF 增殖 心肌成纤维细胞 NOS活性 INOS表达 降低 促进 系统
下载PDF
洛伐他汀对醛固酮诱导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3
18
作者 冯惠平 崔炜 +1 位作者 都军 郝玉明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4-28,共5页
目的:探讨洛伐他汀对醛固酮诱导的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胰酶消化法分离培养SpragueDawley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以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法、四氮唑蓝比色法和流式细胞仪观察洛伐他汀对醛固酮诱导心... 目的:探讨洛伐他汀对醛固酮诱导的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胰酶消化法分离培养SpragueDawley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以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法、四氮唑蓝比色法和流式细胞仪观察洛伐他汀对醛固酮诱导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的DNA合成、细胞数目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1)0.1,1,10μmol·L-1浓度的洛伐他汀抑制醛固酮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3HTdR掺入率和A490值,其中1,10μmol·L-1组的3HTdR掺入率[(1292±s152),(1030±163)counts·min-1]和A490值[(0.287±0.008),(0.231±0.007)]显著低于对照组、0.1和0.01μmol·L-1组(P<0.01);(2)洛伐他汀可增加G0/G1期细胞百分率,降低S期细胞百分率、增殖指数和DNA含量;(3)甲羟戊酸可逆转洛伐他汀的上述作用。结论:洛伐他汀可抑制醛固酮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及DNA合成,阻止其由G1期进入S期,其机制可能与甲羟戊酸代谢途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伐他汀 醛固酮 成纤维细胞 大鼠
下载PDF
^(99m)TC-MIBI SPECT心肌显像评价麝香保心丸治疗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的疗效 被引量:36
19
作者 齐华阁 刘建国 +1 位作者 都军 王风飞 《上海医药》 CAS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2期24-25,共2页
为评价麝香保心丸治疗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的疗效,将46例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2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治疗。对两组进行临床疗效对比观察,并采用^(99m)TC-MIBISPECT心肌显像靶心图分析,定量评价缺血... 为评价麝香保心丸治疗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的疗效,将46例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2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治疗。对两组进行临床疗效对比观察,并采用^(99m)TC-MIBISPECT心肌显像靶心图分析,定量评价缺血心肌面积变化。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8.5%)明显高于对照组(55.0%),P<0.05,治疗后心肌显像心肌缺血面积组间对比有显著性差异(19.2%±8.6%及26.8%±9.3%,P<0.05),再发性心绞痛和心脏事件治疗组少于对照组。表明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恶化劳累型心绞痛有一定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麝香保心丸 心绞痛 恶化型 甲氧异丁异腈 CT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应用依替巴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无复流和心肌灌注的影响 被引量:13
20
作者 薛玲 吴伟利 +5 位作者 贾小倩 薛海伟 段金生 潘军 李学哲 傅向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62-865,共4页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应用依替巴肽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无复流和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段抬高型AMI(STAMI)患者80例,随机分为依替巴肽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PCI术...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应用依替巴肽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无复流和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段抬高型AMI(STAMI)患者80例,随机分为依替巴肽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PCI术后血管再通情况及用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手术后即刻及24周时查超声心动图;术后1周查心肌灌注显像。随访24周,观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依替巴肽组在PCI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3级比例(72.5%vs 92.5%)及TIMI心肌灌注3级比例(70.0%vs 90.0%)均显著升高(P均<0.05)。依替巴肽组术后及停药后2 h血小板聚集率均较术前有显著性降低,且较对照组同时段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依替巴肽组术后24周左心室舒张末直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后1周有显著性改善,且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依替巴肽组用药期间发生小出血事件7例(17.5%),对照组发生小出血事件3例(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大出血事件发生,住院期间均无血小板减少事件发生。两组24周随访MACE发生率(12.5%vs 2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TAMI患者行急诊PCI时,冠状动脉内应用依替巴肽可有效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增加心肌灌注,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冠状动脉内应用依替巴肽不增加大出血风险,并且随访24周,不增加MACE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替巴肽 心肌梗死 心肌灌注显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