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3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线上PBL教学法在留学生眼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 被引量:1
1
作者 周娜磊 刘丹岩 +2 位作者 尚庆丽 马景学 王圆圆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3年第13期75-78,共4页
目的探讨线上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在留学生眼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8—12月河北医科大学国际班70名本科留学生为对照组,2020年8—12月河北医科大学国际班65名本科留学生为试验组。... 目的探讨线上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在留学生眼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8—12月河北医科大学国际班70名本科留学生为对照组,2020年8—12月河北医科大学国际班65名本科留学生为试验组。试验组采用线上PBL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比较两组期末考试成绩和教学效果。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期末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适应临床工作、基础知识掌握、激发学习兴趣、专业知识系统性、归纳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线上PBL教学法适合于留学生眼科学教学,教学效果更佳,有利于留学生的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问题为导向学习 传统教学模式 医学生 留学生 创新能力 眼科学
下载PDF
三级医院护士长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及信效度评价 被引量:12
2
作者 刘捷 赵滨 +5 位作者 王晓路 瞿长宝 崔瑞华 李艳玲 王红霞 田胜男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18期68-72,共5页
目的 构建三级医院护士长胜任力模型,为三级医院护士长的选拔、考核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护理管理专家咨询编制护士长胜任力词典,选取3所三级医院的30名护士长进行行为事件访谈,结合对行政领导、科主任发放核检表构建初始模型... 目的 构建三级医院护士长胜任力模型,为三级医院护士长的选拔、考核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护理管理专家咨询编制护士长胜任力词典,选取3所三级医院的30名护士长进行行为事件访谈,结合对行政领导、科主任发放核检表构建初始模型;基于初始模型编制问卷,选取5所三级医院412名护士长进行调查,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建立模型框架,验证性因子分析、内容效度及内部一致性检验验证模型结构。结果 确定最终的模型结构包括3项一级指标(管理能力、影响能力、个人特质),20项二级指标,每项二级指标分为4个等级。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3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70.214%;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模型结构较好;模型整体内容效度为0.950,各条目内容效度为0.890~1.000;总体Cronbach′s α系数为0.951。结论 建立的护士长胜任力模型科学合理,可作为护士长选拔、考核的工具,为医院制定培训计划及护士长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士长 胜任力模型 行为事件访谈 管理能力 影响力 个人特质
下载PDF
护理干预对减轻眼科手术病人应激反应的分析 被引量:32
3
作者 崔月先 王志滨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下旬版)》 2004年第6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眼科手术 护理干预 应激反应
下载PDF
姜黄素的药理作用及其在眼科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4
作者 安建斌 马景学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08年第6期360-362,共3页
姜黄素是从姜黄中提取的活性单体成分,具有抗纤维化、抗肿瘤、抗炎症及抗微生物等多种药理作用,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目前,姜黄素在眼科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包括抑制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增生,抑制角膜和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抑制晶状... 姜黄素是从姜黄中提取的活性单体成分,具有抗纤维化、抗肿瘤、抗炎症及抗微生物等多种药理作用,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目前,姜黄素在眼科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包括抑制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增生,抑制角膜和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抑制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殖,预防白内障及防治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药理活性 眼科
下载PDF
如何控制眼科手术的污染
5
作者 黄灵欣 王志斌 王振东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1年第18期1804-1805,共2页
关键词 眼科手术 污染 眼内炎 灌注液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在眼科的应用
6
作者 赵峰(综述) 任彦新(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034-1036,共3页
3D打印指通过逐层增加材料的方式制造三维实体物件,其具有快速成型、高度灵活、节约成本的优势。医疗行业被广泛认为是3D打印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近年来,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和国家对3D打印相关研究的支持,3D打印技术在眼科的应用逐渐... 3D打印指通过逐层增加材料的方式制造三维实体物件,其具有快速成型、高度灵活、节约成本的优势。医疗行业被广泛认为是3D打印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近年来,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和国家对3D打印相关研究的支持,3D打印技术在眼科的应用逐渐增多。本文就3D打印技术在眼科医学教育、基础研究、手术辅助及个体化治疗等方面的应用及可能的前景进行综述,并对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生物3D打印技术做了简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生物打印 精准医疗 个体化
下载PDF
感染控制在眼科手术室中的应用
7
作者 盛孟怡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7年第24期131-133,共3页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独立的眼科手术室感染控制的有效方法及应对感染的有效措施,控制医院感染,提高手术质量,减少患者的病痛。方法:重视环境布局,健全感染管理制度,做好眼科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及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结果:对2013年...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独立的眼科手术室感染控制的有效方法及应对感染的有效措施,控制医院感染,提高手术质量,减少患者的病痛。方法:重视环境布局,健全感染管理制度,做好眼科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及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结果: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眼科手术室的医院感染控制和手术切口感染情况进行监控检测,各项指标取得不错效果,稳步提升,效果显著。结论:制定规范有效的眼科手术室感染管理制度,对提高手术室感染控制管理质量,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提高眼科手术的成功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科手术室 感染控制 措施与对策
下载PDF
氢溴酸樟柳碱治疗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中国多中心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沫 宋宏鲁 +32 位作者 周欢粉 赖梦莹 徐全刚 孙明明 范珂 崔红培 王海燕 金鑫 孙传宾 肖庆 王影 赵子德 张铭连 常永业 陈梦平 申战省 杨晖 徐晓宇 李志清 邢东军 董玉 杨金润 任骞 李丽 张文芳 孙莉 张正培 李甦雁 刘丹岩 周娜磊 罗纳丽 刘亚东 魏世辉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46-653,共8页
目的评估口服氢溴酸樟柳碱片治疗急性期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于2020年7月至2021年5月在中国共16所医院眼科纳入首次发病的急性期NAION患者282例282眼,按照治疗方... 目的评估口服氢溴酸樟柳碱片治疗急性期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于2020年7月至2021年5月在中国共16所医院眼科纳入首次发病的急性期NAION患者282例282眼,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2个组,其中对照组124例124眼,接受口服胞磷胆碱钠片、银杏叶提取物片/银杏叶提取物滴剂和甲钴胺片治疗;试验组158例158眼,在采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口服氢溴酸樟柳碱片1 mg/次,2次/日,连续用药2~3个月。分别于入组后1、2、3和6个月进行随访,采用标准小数视力表测定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750i Humphery视野计(30-2程序)检查视野获得视野指数(VFI),采用HD 4000/HD 5000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测量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pRNFL),采用RTVue-XR OCT仪测定视盘放射状毛细血管网血管密度(RPC)。主要结局指标为随访末BCVA、VFI,次要结局指标为pRNFL、RPC,以及随访期间不良反应。结果共242例242眼完成主要结局指标BCVA随访,98例98眼完成主要结局指标VFI随访。在视功能变化方面,2个组患者随时间推移BCVA和VFI均有明显改善,其中试验组在各个随访时间点BCVA均显著优于对照组,VF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结构指标方面,2个组患者pRNFL均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变薄,其中试验组在各个随访时间点pRNFL均显著薄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2个组间最终随访RP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共有2例发生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其中1例因药物不良反应于治疗后25 d退出研究。结论口服氢溴酸樟柳碱片可以改善NAION患者的视力和视野,加速视盘水肿消退,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氢溴酸樟柳碱 治疗
下载PDF
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在特发性黄斑前膜玻璃体手术中的应用
9
作者 姚一民 李雪景 +3 位作者 魏玉华 王彩霞 尚庆丽 叶存喜 《河北医药》 CAS 2023年第12期1789-1793,共5页
目的比较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玻璃体手术联合与不联合玻璃体腔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注药术后视网膜黄斑区超微结构与视功能变化。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94例(94只眼)。按术毕时是否联合玻璃... 目的比较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玻璃体手术联合与不联合玻璃体腔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注药术后视网膜黄斑区超微结构与视功能变化。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94例(94只眼)。按术毕时是否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将患者分为注药组59例(59只眼)和对照组35例(35只眼)。2组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剥除黄斑前膜及内界膜,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2组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异常中心凹内层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患者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LogMAR)分别为0.71±0.14、0.62±0.15、0.51±0.16、0.48±0.29、0.36±0.20,注药组和对照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LogMAR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Waldχ^(2)=3428.83,P<0.001;Waldχ^(2)=445.67,P<0.001)。在术后3、6、12个月,2组间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8.31,P=0.004;Waldχ^(2)=11.31,P=0.001;Waldχ^(2)=22.54,P<0.001)。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472.64±69.69)、(423.68±83.56)、(380.08±104.98)、(319.55±95.83)、(294.55±104.88)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1322.92,P<0.001)。在术后3、6、12个月,2组间黄斑中心凹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12.47,P<0.001;Waldχ^(2)=21.15,P<0.001;Waldχ^(2)=28.88,P<0.001)。异常中心凹内层厚度分别为(189.87±38.22)、(164.05±40.17)、(142.08±47.80)、(112.51±52.87)、(91.49±53.25)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969.82,P<0.001)。在术后3、6、12个月,2组间异常中心凹内层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11.25,P=0.001;Waldχ^(2)=15.93,P<0.001;Waldχ^(2)=11.98,P=0.001)。结论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术毕时玻璃体腔注射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可以辅助于黄斑超微结构和视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 玻璃体切除术 光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异常中心凹内层
下载PDF
联合手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继发性闭角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雪景 陈冬梅 +2 位作者 段佳良 姚一民 尚庆丽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319-323,共5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眼内窥镜下睫状体激光光凝(endoscopic cyclophotocoagulation,ECP)联合全视网膜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眼内窥镜下睫状体激光光凝(endoscopic cyclophotocoagulation,ECP)联合全视网膜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继发性闭角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PDR的继发性闭角型NVG患者21例(21眼)。完善相关检查后行玻璃体腔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待虹膜新生血管萎缩后,行PPV+PRP+ECP联合手术治疗,如果患者合并白内障,可以同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至少12个月,观察记录患者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ion acuity,BCVA)、眼压、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情况,统计眼前节变化情况、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时患眼logMARBCVA低于术前(P<0.01)。视力提高9例(占43%),维持术前视力12例(占57%),无视力下降病例。其中有8例随访达18个月,末次随访时视力较术后12个月时维持6例(占75%),视力下降2例(占2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平均眼压均低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平均眼压低于术后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少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时完全成功10眼,条件成功7眼,失败4眼,总成功率81%。发生前房炎性渗出3眼,局部治疗后全部吸收。结论PPV+PRP+ECP联合手术治疗PDR的继发性闭角型NVG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青光眼 新生血管性 眼外科手术
下载PDF
莪术醇抑制VEGF诱导的新生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11
作者 郝雨檬 王彩霞 +2 位作者 马景学 李雪景 尚庆丽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79-384,共6页
目的:研究莪术醇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的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用50ng/mL VEGF和不同浓度莪术醇进行分组处理,采用CCK-8和EdU实验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实验分析细胞迁移能力,管腔形... 目的:研究莪术醇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的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用50ng/mL VEGF和不同浓度莪术醇进行分组处理,采用CCK-8和EdU实验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实验分析细胞迁移能力,管腔形成实验分析内皮细胞血管生成能力,Western blot检测Akt/mTORC1通路变化。结果:CCK-8实验结果显示,400、800μmol/L莪术醇+VEGF组细胞OD450值明显低于VEGF组(均P<0.01)。EdU结果显示,400μmol/L莪术醇+VEGF组细胞增殖率明显低于VEGF组(P<0.001)。Transwell实验和管腔形成实验结果显示,与VEGF组比较,400μmol/L莪术醇+VEGF组迁移细胞数减少,管腔形成的分支数量和分支长度下降(均P<0.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莪术醇可显著减少细胞中Akt/mTORC1下游靶点p-Akt和p-S6的表达。结论:莪术醇可抑制VEGF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具有强的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可进一步用于眼底新生血管的治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莪术醇 新生血管生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Akt/mTORC1通路
下载PDF
阈值下微脉冲激光光凝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12
作者 乔芯蕊(综述) 安建斌(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88-692,共5页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当今影响青壮年人群视力的主要疾病,因发病率较高且易复发的特点使得其治疗较为棘手。目前临床上常用的CSC治疗方法包括光动力疗法、传统激光光凝治疗、阈值下微脉冲激光光凝(SDM)治疗、抗血管内皮...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当今影响青壮年人群视力的主要疾病,因发病率较高且易复发的特点使得其治疗较为棘手。目前临床上常用的CSC治疗方法包括光动力疗法、传统激光光凝治疗、阈值下微脉冲激光光凝(SDM)治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等,其中SDM是一种高频率、短促、阈值下、选择性光凝的激光,因为其能量小,安全性好、创伤小等优点受到了众多临床医生的青睐。不同波长的激光可被眼内不同色素吸收,因此不同CSC的发病部位所选用的SDM发射的治疗光波长也不尽相同。SDM治疗需要确定有效的治疗范围和参数,避免治疗不足或治疗过度。本文就SDM治疗CSC的机制、不同波长阈值下微脉冲激光的区别、治疗部位及参数选择、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未来的治疗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阈值下微脉冲激光 577 nm激光 激光光凝
下载PDF
Hwey—LanLiou模型眼中Toric人工晶状体旋转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张斌 马景学 +3 位作者 刘丹岩 崔月先 杜颖华 杨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9-242,共4页
背景 目前关于Toric人工晶状体(IOL)旋转造成散光残留的研究较多,但其对成像质量和波前像差带来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 评价Toric IOL旋转对成像质量、波前像差及球镜和柱镜度残留的影响。方法将+22.0 D T3、T4、T5型Toric IOL分别植... 背景 目前关于Toric人工晶状体(IOL)旋转造成散光残留的研究较多,但其对成像质量和波前像差带来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 评价Toric IOL旋转对成像质量、波前像差及球镜和柱镜度残留的影响。方法将+22.0 D T3、T4、T5型Toric IOL分别植入Hwey-Lan Liou精密模型眼,IOL后表面平坦轴置于X轴,陡峭轴置于Y轴,在波长为550 nm的单色光和瞳孔直径4 mm条件下采用Zemax光学设计软件模拟带有Toric IOL的角膜散光模型眼。将Toric IOL分别旋转5°和10°,分别测定Toric IOL在居中位及旋转位的调制传递函数(MTF)及离焦、散光、彗差、三叶草像差和球差,计算该条件下模型眼出现的球镜和柱镜的屈光误差。结果 Toric IOL居中时角膜散光可完全矫正,T3、T4、T5型Toric IOL的MTF非常接近,随着Toric IOL旋转度变大,40~60 c/d高空间频率下成像质量明显下降,3种晶状体MTF曲线均逐渐下降,以散光度大的T5型Toric IOL下降最为明显。Toric IOL旋转后彗差、三叶草像差和球差无明显变化,但散光度和离焦均增加。Toric IOL旋转后残留散光度增加,同时球镜度增大。结论 Toric IOL植入后位置的旋转导致眼的成像质量下降,散光度较大的Toric IOL旋转引起的MTF曲线降低更为明显。Toric IOL的旋转主要造成散光和球镜度的增加,但高阶像差不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 散光 波前像差 调制传递函数 模型眼 计算机模拟
下载PDF
姜黄素对IL-1β诱导的兔RPE细胞中核因子-κB相关炎性因子表达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丽娅 马景学 +3 位作者 刘丹岩 安建斌 周娜磊 马月磊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04-812,共9页
背景白细胞介素-1β(IL-1β)是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早期释放的重要炎性因子,研究证实姜黄素能抑制IL-1β诱导的兔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增生,但其是否能够对PVR发挥抗炎作用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姜黄素对IL-1β诱导的... 背景白细胞介素-1β(IL-1β)是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早期释放的重要炎性因子,研究证实姜黄素能抑制IL-1β诱导的兔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增生,但其是否能够对PVR发挥抗炎作用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姜黄素对IL-1β诱导的兔RPE细胞移行的影响,探讨姜黄素对IL-1β诱导的RPE细胞中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对数生长期原代培养的第4代兔RPE细胞进行实验,在无血清DMEM培养基中分别添加0、0.1、1.0和10.0μg/L的IL-1β作用于细胞24h,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和逆转录PCR法检测细胞中环氧合酶-2(COX-2)蛋白和mRNA的表达以筛选IL-1β最佳质量浓度。将培养的RPE细胞分为IL-1β组和姜黄素+IL-1β组,分别在无血清培养基中添加1.0μg/L IL-1β和1.0μg/L IL-1β联合10μg/ml姜黄素作用于细胞24、48和72h,仅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的细胞作为对照组。培养的细胞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于光学显微镜下计算进入损伤区的细胞数,比较各组细胞的移行能力;分别采用Western blot法和逆转录PCR法检测各组RPE细胞中COX-2蛋白及其m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并比较各组细胞中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蛋白和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IκB—α)的相对表达量;采用免疫化学染色法检测NF—κB p65、IκB-α和COX-2在各组RPE细胞中的表达和定位。结果初分离的兔RPE细胞呈球形,细胞中可见大量黑色素颗粒;第4代细胞色素颗粒明显减少,接近融合的细胞形态为长梭形,呈拉网状分布。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结果显示,细胞角蛋白(AE1/AE3)在细胞质呈阳性表达。对照组在培养24、48和72h移行的细胞数分别为(31.93±1.21)、(36.27±2.50)和(38.33±2.40)个,IL-1β组分别为(45.73±2.30)、(71.13±1.92)和(80.60±1.71)个,而姜黄素+IL-1β组分别为(13.13±2.20)、(14.93±1.10)和(12.60±1.51)个,各时间点IL-1β组细胞移行细胞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姜黄素+IL-1β组移行细胞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IL-1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L-1β质量浓度为1.0μg/L时,RPE细胞中COX-2蛋白及其mRNA的相对表达量达峰,以1.0μg/L IL-1β的剂量进行后续实验。细胞培养后24、48和72h,姜黄素+IL-1β组细胞中COX-2蛋白及其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IL-1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L-1β作用于细胞后48h,细胞中NF—κB p65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最高,与IL-1β组相比,各时间点姜黄素+IL-1β组细胞中NF—κB p65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L-1β组药物作用于细胞后48h细胞中IκB—α降至最低,各时间点姜黄素+IL-1β组细胞中IκB-α值均明显高于IL-1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免疫细胞染色结果显示,IL-1β组RPE细胞的细胞核及细胞质中NF—κB p65呈强阳性表达,对照组表达较弱,姜黄素+IL-1β组细胞中NF—κB p65的表达强度较IL-1β组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IL-1β组细胞的细胞质中IκB-α表达强度明显减弱,而COX-2表达明显增强;与IL-1β组比较,姜黄素+IL-1β组细胞中IκB-α表达明显增强,而COX-2表达明显减弱。结论姜黄素可抑制IL-1β引起的兔RPE细胞的移行,IL-1β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刺激细胞中COX-2的表达,姜黄素可通过阻断这一途径而抑制炎性因子的表达,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药理学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学 细胞移行/药物作用 白细胞介素-1β/拮抗剂 和抑制剂细胞因子/代谢 炎症/病因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药物疗法 细胞培养
下载PDF
Pentacam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前后前房形态和参数的评估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晓丽 刘丹岩 +3 位作者 张斌 郭从容 杜颖华 段佳良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08-612,共5页
背景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Pentacam)在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眼前节的定量评估中比裂隙灯显微镜和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更为准确,但目前其在急性PACG临床前期眼和慢性PACG对侧眼的YAG激光虹膜周边切开术(LPI)... 背景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Pentacam)在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眼前节的定量评估中比裂隙灯显微镜和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更为准确,但目前其在急性PACG临床前期眼和慢性PACG对侧眼的YAG激光虹膜周边切开术(LPI)后前房测量中的应用仍较少。目的评估Pentacam在早期PACG眼LPI手术前后前房形态变化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确诊的PACG患者70例70眼,包括急性PACG对侧眼(临床前期眼)和慢性PACG对侧眼各35眼,所有受检眼均行LPI。采用Pentacam测量受检眼LPI术前与术后1、7和28d的前房深度(ACD)、前房容积(ACV)和前房夹角(ACA),并比较急性PACG临床前期眼与慢性PACG对侧眼LPI术后前房形态参数的变化幅度。结果急性PACG临床前期眼各时间点ACD和ACV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CD:F=6.783,P=0.004;ACV:F=19.090,P=0.000),各时间点ACA值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53,P=0.928),其中LPI术后各时间点ACD较术前加深,ACV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慢性PACG对侧眼各时间点ACD和ACV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CD:F=21.576,P=0.000;ACV:F=47.506,P=0.000),而各时间点间AC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81,P=0.629),其中LPI术后各时间点ACD较术前加深,ACV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性PACG临床前期眼术后28d,ACD和ACV与术前的变化值分别为(0.064+0.022)mnl和(27.84JD±4.963)mm3,明显高于慢性PACG对侧眼的(0.047±0.020)mm和(21.000±3.278)mm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CD:t=2.783,P=0.008;ACV:t=5.749,P=0.000)。结论Pentacam可以用来量化评价PACG患者LPI后的眼前节形态和参数的变化,急性PACG临床前期眼术后ACD和ACV的增加值大于慢性PACG对侧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角型青光眼/手术 前房/病理状态 生物测量 三维成像 眼科诊断技术/仪器 激光 疗法 虹膜切开术 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
下载PDF
护理干预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及负性情绪的影响 被引量:23
16
作者 杨欣 王红霞 +3 位作者 魏玉华 翟英 刘影 苏洋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452-454,共3页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及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将眼科住院的6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常规降眼压药和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应用常规降眼压药和实施有效护理干预。对2组患者入院...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及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将眼科住院的6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常规降眼压药和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应用常规降眼压药和实施有效护理干预。对2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48h后的眼压分别进行测量记录,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心理学调查评定患者的情绪状况。结果 2组患者治疗48h后眼压值、SAS和SDS评分值均较入院时下降(P<0.05);干预组下降更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有效护理干预能降低眼压,缓解焦虑、抑郁状态,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闭角型 眼内压 情绪 护理
下载PDF
复曲面人工晶状体个体化模型眼成像质量的优化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斌 刘丹岩 +3 位作者 杜颖华 郭从容 马景学 刘晓丽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52-356,共5页
背景复曲面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术眼的视觉质量受陡峭轴和平坦轴放大率的差异、散光残留及角膜个体球差等因素的影响,通过矫正复曲面IOL的球差是否能有效提高其对患者个体的成像质量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目的采集患者眼部解剖参数... 背景复曲面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术眼的视觉质量受陡峭轴和平坦轴放大率的差异、散光残留及角膜个体球差等因素的影响,通过矫正复曲面IOL的球差是否能有效提高其对患者个体的成像质量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目的采集患者眼部解剖参数,利用Zemax光学设计软件建立个体化模型眼,研究不同球差的ToricIOL植入后的视觉质量,即不同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CSF)。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连续纳入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白内障患者45例45眼,应用Pentacam测量患眼角膜地形图参数,包括角膜前后表面高度、角膜厚度、角膜前表面散光平坦轴和陡峭轴曲率半径、屈光度以及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然后应用Matlab4.5数学计算软件并使用Toric面型公式1描述角膜散光,用非球面状态设置角膜前表面散光模型和角膜后表面模型,根据HolladayI公式计算ToricIOL在眼中的有效位置,采用Zemax光学设计软件构建个体化模型眼。根据调制传递函数神经传递函数值分别测定强光环境(300Td)下瞳孔直径为3mm以及暗光环境(0.3—1.0Td)下瞳孔直径为5mm时不同球面ToricIOL在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CSF)。结果个体化模型眼与受检眼Pentacam测定的角膜散光度分别为(1.51±0.36)D和(1.49±0.37)D,散光轴向分别为(101.5±59.8)°和(101.9±58.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86、0.652,均P〉O.05);Bland—Ahman检验显示个体化模型眼与受检眼Pentacam测定的角膜散光度和轴向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强光和暗光环境下非球面不同球差ToricIOL模型眼在1.5、3.0、6.0、12.0和18.0c/d空间频率条件下LogCSF值均高于球面IOL模型眼,非球面球差为-0.13μm和-O.26μmToricIOL模型眼在各空间频率条件下LogCSF值均明显高于0μm球差ToricIOL模型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本研究中依据白内障患者眼部解剖参数,利用Zemax光学设计软件成功建立了精确的个体化角膜散光模型,表明非球面ToricIOL能消除角膜球差,提高模型眼的视觉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 散光 波前像差 角膜地形图/方法 三维成像/方法 模型 算法 计算机 模拟 对比敏感度
下载PDF
苦参碱聚乳酸微球的缓释性和玻璃体腔注射的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刘丹岩 马景学 +3 位作者 曹德英 王建欣 刘建宗 吕兰存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4-38,共5页
目的研究苦参碱聚乳酸微球(MAT-PLA-MS)的缓释性和玻璃体腔注射的安全性。方法透射电镜观察MAT-PLA-MS的形态,紫外分光光度法观测其体外释放情况。玻璃体腔彩色照相记录其分解过程,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视网膜电图(ERG)、光学显... 目的研究苦参碱聚乳酸微球(MAT-PLA-MS)的缓释性和玻璃体腔注射的安全性。方法透射电镜观察MAT-PLA-MS的形态,紫外分光光度法观测其体外释放情况。玻璃体腔彩色照相记录其分解过程,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视网膜电图(ERG)、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不同剂量组的苦参碱游离药物和MAT-PLA-MS在注药后不同时间点对眼组织的影响。结果MAT-PLA-MS的平均粒径为2.28μm,载药量为6.17%。体外释放672 h,累积释放百分率为87.93%,缓释作用明显。MAT-PLA-MS在玻璃体腔内随时间延长表现为逐渐降解的过程。游离药物各剂量组和载药微球各剂量组在玻璃体腔注射后各时间点裂隙灯显微镜和间接检眼镜检查均未见异常。游离药物4 mg组注药后1 d ERG b波振幅下降。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游离药物4 mg组在注药后1 d开始出现视网膜毒性反应,载药微球6 mg组在注药7 d后出现轻微的视网膜毒性反应。结论MAT-PLA-MS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安全剂量较游离药物大,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防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给药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聚乳酸 微球 玻璃体
下载PDF
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诊断的价值 被引量:12
19
作者 郭秀瑾 王长龄 +1 位作者 张怡红 王振东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1期14-18,共5页
目的探讨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 (oscillatorypotentials ,OPs)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以及与糖尿病病程、血糖和血压的关系。方法测定 10 2例 2型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 ,分析暗适应OPs的波幅及潜时 ,并将OPs、... 目的探讨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 (oscillatorypotentials ,OPs)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以及与糖尿病病程、血糖和血压的关系。方法测定 10 2例 2型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 ,分析暗适应OPs的波幅及潜时 ,并将OPs、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检眼镜检查三者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异常检出率进行比较 ;同时测定患者的血压、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 ,与OPs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前期组 ,暗适应OPs总波幅、OPs各子波波幅 (OP1~OP4 )降低及OP1、OP2 潜时延长 ,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且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各期有明显的相关性 ,其中以OPs总波幅的相关性最好 ;OPs、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检眼镜检查三者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异常检出率依次为 6 7.6 %、5 2 .9%和 45 .1% ;OPs总波幅与血糖、病程、血压 (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 )均呈负相关。结论暗适应OPs总波幅是目前诊断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最敏感的指标 ,它不仅能早期发现病变 ,还能反映视网膜的进行性损害 ;及早发现和控制高血糖、高血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 诊断 视网膜电描记术 电位测定法 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
下载PDF
姜黄素、丹参单体和苦参碱抑制IL-1β诱导下兔RPE细细胞增生的体外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丽娅 马景学 +4 位作者 安建斌 刘丹岩 高彦军 周娜磊 马月磊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99-704,共6页
背景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临床上常见的致盲眼病.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是PVR发生和发展中的关键细胞,研究中药对体外培养RPE细胞的作用及原理对于防治PVR并揭示其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研究姜黄素、丹参单体、... 背景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临床上常见的致盲眼病.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是PVR发生和发展中的关键细胞,研究中药对体外培养RPE细胞的作用及原理对于防治PVR并揭示其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研究姜黄素、丹参单体、苦参碱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诱导的兔RPE细胞增生的抑制效果.方法 取第3~4代体外培养的有色兔RPE细胞,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鉴定细胞结构.采用MTT法检测2.5、5.0、10.0、20.0 μg/L IL-1β培养后24、48和72 h RPE细胞的增生率;并检测5、10、20 μg/ml姜黄素和丹参单体IH763-4以及100、200、400 μg/ml苦参碱对IL-1β诱导RPE细胞增生的抑制率.采用线性回归分析计算各药物的半数抑制率(IC50)剂量.结果 初分离的兔RPE细胞呈球形,细胞中可见大量黑色素颗粒;第4代细胞色素颗粒明显减少,形态更加狭长.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细胞角蛋白(AE1/AE3)在细胞质表达呈阳性.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细胞顶端有大量的微绒毛,细胞间可见连接复合体.不同质量浓度IL-1β组培养后24、48、72 h细胞增生率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30.33,P=0.00;F浓度=9.37,P=0.00);组内相邻培养时间点间细胞增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一培养时间点相邻质量浓度IL-1β组间细胞增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0.0μ,g/LIL-1β培养72 h后细胞增生率达峰值.不同质量浓度姜黄素、丹参单体和苦参碱不同培养时间点细胞抑制率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姜黄素:F时间=128.75,P=0.00;F质量浓度=334.05,P=0.00.丹参单体:F时间=39.32,P=0.00;F质量浓度=165.57,P=0.00.苦参碱:F时间=267.76,P=0.00;F质量浓度=912.34,P=0.00).3种药物对RPE细胞的抑制作用均呈明显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组内相邻培养时间点间细胞抑制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邻质量浓度药物组间细胞抑制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培养后24、48及72 h,姜黄素的IC50分别为26.77、19.01和9.45 μg/ml,丹参单体的IC50分别为33.72、23.47和12.56μg/ml,苦参碱的IC50分别为570.96、352.25和97.50 μg/ml. 结论 IL-1β可促进RPE细胞增生,10.0 μg/L IL-1β促增生作用最显著;姜黄素、丹参单体、苦参碱均可抑制IL-1β诱导的RPE细胞增生,其抑制作用均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其中姜黄素抗增生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上皮 白细胞介素-1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姜黄素 丹参 苦参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