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进展期胃癌病人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评估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5
1
作者 赵群 李勇 +5 位作者 乔喜 来士朝 范立侨 檀碧波 杨沛刚 田园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17-221,共5页
目的:采用不同方法评估进展期胃癌病人的营养状况,并探讨其生活质量的改变。方法:选取初次确诊为进展期胃癌的病人467例,分别采用三种(传统营养评估方法、PG-SGA评估和NRS 2002评分)不同的标准评估其营养状况,同时用胃癌病人生活质量问... 目的:采用不同方法评估进展期胃癌病人的营养状况,并探讨其生活质量的改变。方法:选取初次确诊为进展期胃癌的病人467例,分别采用三种(传统营养评估方法、PG-SGA评估和NRS 2002评分)不同的标准评估其营养状况,同时用胃癌病人生活质量问卷(QLQ-STO22)对病人进行生活质量评估。结果:传统营养评估方法显示:进展期胃癌病人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24.41%,营养不良组QLQ-STO22总分为(19.56±6.71)分,明显高于营养正常组的(11.26±4.98)分(P<0.05)。PG-SGA评估显示:轻度营养不良或可疑营养不良(B级)发生率为45.82%,严重营养不良(C级)发生率为30.41%,营养状态良好(A级)的QLQ-STO22得分显著低于B+C级得分(P<0.05)。NRS 2002评分显示:病人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为51.61%,无营养风险组的QLQ-STO22得分显著低于有营养风险组(P<0.05)。结论:进展期胃癌病人在初诊时已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三种方法均能评估进展期胃癌病人的营养状态,但采用PG-SGA B+C级筛查营养不良的检出率高于传统营养评估方法和NRS2002评分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期胃癌 营养状态 生活质量 整体营养状况主观评估 营养风险筛查2002 胃癌病人生活质量问卷
原文传递
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保护方法综述 被引量:20
2
作者 王冰 田文 +1 位作者 王美祺 吴伟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9期1017-1018,F0003,共3页
喉返神经损伤是甲状腺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与喉返神经解剖结构的多样性、术中操作、能量器械的使用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对喉返神经保护方法研究的深入,喉返神经显露技术、术中神经监测及持续术中神经监测等方法相继出现。此3种技术... 喉返神经损伤是甲状腺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与喉返神经解剖结构的多样性、术中操作、能量器械的使用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对喉返神经保护方法研究的深入,喉返神经显露技术、术中神经监测及持续术中神经监测等方法相继出现。此3种技术方法各有其特点及利弊,本文对此3种技术方法进行总结及比较,旨在探讨不同方法的优势和弊端,为临床喉返神经保护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手术 喉返神经 术中神经监测
下载PDF
甲状旁腺手术中喉返神经常规显露与术中神经监测的比较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冰 王美祺 +2 位作者 吴伟 张艳君 田文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2期1237-1240,共4页
目的比较甲状旁腺手术中肉眼常规显露与应用术中神经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monitoring,IONM)进行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RLN)辨识及保护的区别,探讨IONM在甲状旁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4年1月-2016年4月解放... 目的比较甲状旁腺手术中肉眼常规显露与应用术中神经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monitoring,IONM)进行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RLN)辨识及保护的区别,探讨IONM在甲状旁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4年1月-2016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37例单发甲状旁腺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IONM组23例术中应用IONM,非IONM组14例采用常规肉眼识别及RLN全程显露。对比两组手术时长、RLN探查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RLN损伤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非IONM组和IONM组的平均手术时长分别为(57.3±11.3)min和(47.9±10.6)min,RLN探查时间分别为(15.9±2.2)min和(9.7±2.1)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4.0±11.6)ml和(15.3±6.9)ml,术后引流量分别为(43.9±11.9)ml和(35.1±9.2)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RLN暂时性损伤率分别为14.3%和4.3%,永久性损伤率均为0。结论 IONM可快速识别定位RLN,缩短手术时长,避免不必要的组织损伤,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在甲状旁腺手术中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旁腺手术 喉返神经 术中神经监测
下载PDF
378例早期胃癌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丁妍 刘伟 +2 位作者 岳萌 赵群 刘月平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924-927,共4页
目的:研究378例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的病理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378例EGC标本的肿瘤直径、浸润深度、肉眼分型、组织学分型、淋巴结转移进行检查。结果:全组病例男性... 目的:研究378例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的病理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378例EGC标本的肿瘤直径、浸润深度、肉眼分型、组织学分型、淋巴结转移进行检查。结果:全组病例男性312例,女性66例;182例肿瘤局限在粘膜层,196例侵及粘膜下层;发生部位主要位于贲门222例(58.73%);肉眼分型以Ⅱ型为主(53.44%);组织学类型以管状腺癌为主(77.25%);出现淋巴结转移20例(5.29%)。结论: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等是EGC组织病理学诊断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临床病理 内镜 早期诊断
下载PDF
非编码RNA snord105b在胃癌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璁 白函瑜 +6 位作者 王耀杰 田国 刘东新 戴素丽 刘庆伟 赵连梅 单保恩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93-998,共6页
目的:检测非编码RNA snord105b在胃癌患者组织和血清及胃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对多种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至2017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普外三科未经放化疗的胃癌患者手术... 目的:检测非编码RNA snord105b在胃癌患者组织和血清及胃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对多种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至2017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普外三科未经放化疗的胃癌患者手术切除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样本120例、术前胃癌患者外周血50例、健康献血者外周静脉血30例,以及5种胃癌细胞系SGC-7901、AGS、MGC-803、BGC-823、HGC-27和胃黏膜正常上皮细胞GES-1。采用qPCR方法检测胃癌患者组织、血清和胃癌细胞系中snord105b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通过MTS检测敲低或者过表达snord105b对4种胃癌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胃癌组织、血清及细胞系中snord105b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正常献血者血清及GES-1细胞(均P<0.05),并且胃癌组织中snord105b的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TNM分期明显相关(P<0.05);在4种胃癌细胞中,敲低snord105b,胃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过表达snord105b,胃癌细胞增殖能力则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非编码snord105b在胃癌组织、血清和细胞系中表达明显异常,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及TNM分期密切相关,其可促进多种胃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可能成为胃癌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的分子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非编码RNA snord105b 增殖 分子标志物
原文传递
1例甲状腺髓样癌并发乳头状癌随访5年报告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冰 王美祺 田文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0期1111-1113,共3页
目的报告1例甲状腺髓样癌并发微小乳头状癌患者5年预后情况,探讨该病的病因、诊疗方法及预后等。方法 2011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接诊1例曾于省级三甲级医院行甲状腺癌根治术的甲状腺髓样癌并发微小乳头状癌女性患者,52岁,手术由该院有经验... 目的报告1例甲状腺髓样癌并发微小乳头状癌患者5年预后情况,探讨该病的病因、诊疗方法及预后等。方法 2011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接诊1例曾于省级三甲级医院行甲状腺癌根治术的甲状腺髓样癌并发微小乳头状癌女性患者,52岁,手术由该院有经验主刀医生完成,手术方式为右叶甲状腺及峡部切除术+左叶甲状腺近全切除术+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常规病理为右侧甲状腺髓样癌,直径0.5 cm,伴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直径〈0.1 cm,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未见癌转移(0/5)。经过5年随访,评估患者预后,并结合相关文献,对该疾病进行讨论。结果患者术后促甲状腺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控制在0.006~0.289μIU/ml,血清降钙素0.52~0.79 pmol/L。最近一次复查:血清降钙素0.68pmol/L,血清癌胚抗原2.9μg/L,TSH 0.256μIU/ml,游离T3 4.91 pmol/L,游离T4 22.79 pmol/L。内分泌抑制治疗满意,颈部超声检查未见异常。患者已随访5年,无复发及转移迹象。结论手术是甲状腺髓样癌并发乳头状癌治疗的首选方法,该种病例较少见,本病例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髓样癌 甲状腺乳头状癌 预后
下载PDF
ciRS-7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食管癌细胞TE1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孟令娇 丁平安 +6 位作者 巨英超 刘飞 刘世娜 刘思桦 常胜 谷丽娜 桑梅香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26-732,共7页
目的:探讨环状RNA(circ RNA)ciRS-7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对ESCC细胞株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60例食管癌患者病理组织... 目的:探讨环状RNA(circ RNA)ciRS-7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对ESCC细胞株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60例食管癌患者病理组织标本及配对癌旁组织,通过q RT-PCR检测ciRS-7的表达水平。过表达或者敲低ciRS-7后,采用CCK-8法检测ESCC细胞株TE1的增殖情况,同时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最后通过动物实验在体内进行验证。结果:ciRS-7在ESCC组织中高表达,且表达水平与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过表达ciRS-7后,ESCC细胞株TE1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升高(均P<0.05);沉默ciRS-7后,TE1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显著降低(均P<0.05)。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转染ciRS-7表达质粒组裸鼠的肿瘤体积和质量均明显高于空载体组(均P<0.05)。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表明,转染ciRS-7表达质粒组裸鼠的肿瘤组织中增殖相关抗原(ki67、PCNA)、转移相关抗原(MMP2、MMP9)表达明显高于空载体组(均P<0.05)。结论:ciRS-7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并且会增强食管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提示ciRS-7可以作为诊断和治疗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潜在作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RS-7 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 增殖 TE1 细胞 迁移 侵袭
原文传递
胃癌组织中AEG-1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刘凯军 李勇 王文韬 《河北医药》 CAS 2012年第5期653-655,共3页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星形细胞上调基因-1(AEG-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对45例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进行AEG-1、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分析结果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星形细胞上调基因-1(AEG-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对45例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进行AEG-1、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分析结果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AEG-1、P53、PCNA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且AEG-1与P53、AEG-1与PCNA表达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3286、0.3063,P<0.05)。AEG-1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AEG-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该蛋白可能通过调控P53、PCNA表达而促进胃癌的发生和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星形细胞上调基因-1 临床病理特征
下载PDF
中国结直肠癌手术病例登记数据库2022年度报告:一项全国性登记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姚宏伟 李心翔 +21 位作者 崔龙 张卫 池畔 王自强 石晋瑶 揭志刚 孙跃明 卢云 韩方海 何显力 陶凯雄 王权 王贵英 王振宁 李海 钱群 李乐平 卫洪波 李伟华 房学东 张忠涛 中国结直肠癌手术病例登记数据库研究者团队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3-99,共7页
目的汇总分析CCCD数据库自2018年3月建立以来的录入数据,对当前国内结直肠癌外科治疗现状进行阶段性总结,为国内结直肠癌外科治疗及进一步建设数据库提供依据。方法在原有CCCD数据库框架内进一步优化数据登记流程,于2020年1月起对结直... 目的汇总分析CCCD数据库自2018年3月建立以来的录入数据,对当前国内结直肠癌外科治疗现状进行阶段性总结,为国内结直肠癌外科治疗及进一步建设数据库提供依据。方法在原有CCCD数据库框架内进一步优化数据登记流程,于2020年1月起对结直肠癌病人临床信息全面采用前瞻性填报登记以及系统升级,汇总数据库升级前/后的数据,进行标准化整理及比较分析,分析中国结直肠癌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结果共纳入73个中心的结直肠癌病例83063例,结直肠癌病人的肿瘤学诊断基线信息在数据库升级前/后无明显变化,直肠癌(57.6%)占比仍高于结肠癌(42.4%),近90%的直肠癌位于中低位直肠。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比例有所上升,数据库升级后的腹腔镜手术比例>80%。手术R0切除率有所下降(95.5%),而R2切除率有所升高(2.6%)。营养风险筛查评分2002(NRS2002)、CAPRINI评分、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评分、血红蛋白及白蛋白等指标的登记完整度在数据库升级后显著提高,直肠癌MRI检查及围术期治疗信息记录也更加全面。总体术后并发症率下降(10.1%),切口感染仍是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但发生率下降为1.7%,数据库升级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3%,且以吻合口漏最常见(发生率1.3%)。结论通过前瞻性数据录入,数据登记质量明显提高,今后数据库建设的重点应为术后并发症规范化登记以及随访信息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中国结直肠外科大数据研究协作组 中国结直肠癌手术病例登记数据库 回顾性 前瞻性
原文传递
血清Gal-3和DcR3及SAA表达水平在急性胰腺炎中的临床意义
10
作者 张亚楠 杨帅 +2 位作者 李源培 豆亚静 马洪庆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10期1397-1401,1422,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3)、血清诱捕受体3(DcR3)和淀粉样蛋白A(SAA)在急性胰腺炎(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及预后预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9月在民航总医院进行治疗的AP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严... 目的探讨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3)、血清诱捕受体3(DcR3)和淀粉样蛋白A(SAA)在急性胰腺炎(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及预后预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9月在民航总医院进行治疗的AP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MAP组)45例、中度组(MSAP组)38例和重度组(SAP组)33例,根据28 d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94例、死亡组2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AP患者血清Gal-3、DcR3和SAA水平,比较各组血清Gal-3、DcR3、SAA水平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APACHEⅡ评分与患者血清Gal-3、DcR3和SAA水平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Gal-3、DcR3和SAA水平对评估SAP患者预后情况的价值。结果MAP、MSAP、SAP组患者血清Gal-3、DcR3、SAA水平和APACHEⅡ评分依次升高,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4.438、73.063、162.479、83.572,P均<0.001)。AP患者APACHEⅡ评分与Gal-3、DcR3、SAA水平均成正相关(r=0.552、0.584、0.641,P均<0.001)。血清Gal-3、DcR3、SAA水平均为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P=0.025、0.006、0.001)。生存组患者血清Gal-3、DcR3、SAA、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淀粉酶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显著低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006、6.176、3.001、13.546、9.794、14.008、16.191,P均<0.01)。Gal-3、DcR3、SAA三者联合评估AP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919,敏感性为86.36%,特异性为88.30%。结论血清Gal-3、DcR3和SAA水平可较好地反映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且三者联合检测对预测AP患者预后情况具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 血清诱捕受体3 淀粉样蛋白A
原文传递
可扩张支架联合新辅助化疗后择期手术治疗梗阻性左半结肠癌的前瞻性、多中心、开放研究初步报告 被引量:37
11
作者 韩加刚 王振军 +11 位作者 戴勇 李小荣 钱群 王贵英 魏广辉 曾维根 马连港 赵宝成 王延磊 杨开焰 丁召 胡旭华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33-1239,共7页
目的探讨可扩张支架置入联合新辅助化疗后手术治疗完全梗阻性左半结肠癌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开放研究(临床注册号:NCT0297254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伦理委员批号:2016-科-161-1)。病例入组标准:(1... 目的探讨可扩张支架置入联合新辅助化疗后手术治疗完全梗阻性左半结肠癌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开放研究(临床注册号:NCT0297254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伦理委员批号:2016-科-161-1)。病例入组标准:(1)年龄18~75岁;(2)病理证实为腺癌;(3)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证实为合并完全性肠梗阻的左半结肠癌(距肛门>15cm);(4)影像学评估肿瘤可切除,无远处转移;(5)体力状况ECOG评分≤1分或者Karnofsky评分>70分,经评估可耐受新辅助化疗和手术;(6)6个月内未接受过针对肿瘤的放疗和化疗;(7)骨髓系统和肝肾功能的要求:血红蛋白≥90g/L(14d内未输血)、中性粒细胞≥1.5×10^9/L、血小板≥80×10^9/L,总胆红素≤1.5×正常值上限(ULN)、血清转氨酶≤2.5×ULN,血清肌酐≤1.0×ULN、内生肌酐清除率>50ml/min;(8)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多原发结直肠癌;(2)拒绝手术;(3)合并腹膜炎或者支架置入前存在肠穿孔;(4)其他审查员从登记研究中认为有充分理由是不合格的情况:如有潜在的与临床方案不符的情况。根据上述标准,纳入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31例)、山东大学齐鲁医院(14例)、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13例)、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例)、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例)诊断为完全性梗阻性左半结肠癌,并接受可扩张支架置入的患者总计62例。根据术者操作习惯和患者意愿,分为新辅助化疗组和直接手术组。其中新辅助化疗组(21例)在放置可扩张支架后1~2周,给予2个疗程CapeOX(卡培他滨加奥沙利铂)或3个疗程mFOLFOX6(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加亚叶酸钙)方案新辅助化疗,化疗结束后3周内接受手术;直接手术组(41例)放置支架后1~2周内接受手术。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指数、肿瘤部位、基础疾病等)、手术结果(包括支架置入相关并发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难易程度、术中是否造口等)和术后并发症(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伤口感染、吻合口漏等)发生情况的差异。记录新辅助化疗组病例术前化疗相关不良反应。手术难易程度由术者按1~10视觉模拟评分判断,1代表手术难度最低,10代表手术难度最高。结果全组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24例,年龄(64.8+8.8)岁。在临床基线资料方面,直接手术组与新辅助化疗组患者除支架置入后手术时间间隔[(10.4±5.2)d比(61.3±13.5)d,t=16.679,P<0.001]存在差异外,其余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两组间资料均衡且具有可比性。两组病例在支架置入后均未发生脱落,但直接手术组肠穿孔3例,新辅助化疗组肠穿孔和肠梗阻各1例,后均接受急诊手术。新辅助化疗组化疗期间不良反应以1度和2度为主,仅1例3度腹泻不良反应。与直接手术组相比,新辅助化疗组的造口率低[4.8%(1/21)比34.1%(14/41),χ^2=6.538,P=0.011],腹腔镜手术率高[71.4%(15/21)比36.6%(15/41),χ^2=6.751,P=0.009],手术时间短(平均数147mmin比178min,t=3.255,P=0.002),术中失血量少(平均数47ml比127ml,t=4.129,P<0.001),手术难度低(平均数3.3分比5.6分,t=5.091。P<0.001),术后排气时间短(平均数56.2h比69.0h,t=2.891,P=0.006),术后住院时间短(平均数8.5d比13.5d,t=-2.246,P=0.028)。两组伤口感染和吻合口漏发生率差异均元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支架置入联合新辅助化疗后手术安全、可有效用于治疗完全梗阻性左半结肠癌.还可显著降低造口率、提高腹腔镜手术率、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难度、加速患者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半结肠肿瘤 肠梗阻 可扩张支架 新辅助化疗 造口
原文传递
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5
12
作者 魏敬妙 李新省 +2 位作者 赵福霞 武力霞 赵雪峰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0-152,共3页
目的:比较规则性肝段(叶)切除术及非规则性肝段(叶)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行规则性肝段(叶)切除术,对照组行非规则性肝段(叶)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 目的:比较规则性肝段(叶)切除术及非规则性肝段(叶)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行规则性肝段(叶)切除术,对照组行非规则性肝段(叶)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石残留率、结石复发率及二次手术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无死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石残留率结石复发率及二次手术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临床治疗效果好,且手术方式以规则性肝段(叶)切除术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结石 外科学 肝切除术 方法 胆管 肝内
原文传递
丹参酮ⅡA对胃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与NF-κB信号通路的关系 被引量:7
13
作者 赵雪峰 魏敬妙 +2 位作者 李勇 焦志凯 刘羽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83-487,共5页
目的:探讨丹参酮IIA(tanshinone IIA)体外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作用及其对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丹参酮IIA(0.5、1、2、4μg/mL)作用SGC7901细胞不同时间(24、48、72 h)后,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丹参酮IIA(2μg/mL)... 目的:探讨丹参酮IIA(tanshinone IIA)体外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作用及其对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丹参酮IIA(0.5、1、2、4μg/mL)作用SGC7901细胞不同时间(24、48、72 h)后,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丹参酮IIA(2μg/mL)作用SGC7901细胞48 h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 p65亚单位、IκB-α、磷酸化IκB-α、IKK-α/β、磷酸化IKK-α/β的水平;ELISA法检测p65亚单位的DNA结合活性。结果:MTT结果显示,丹参酮IIA(1、2、4μg/mL)明显抑制SGC7901细胞的增殖,并呈明显的时间与浓度依赖性(均P<0.05);凋亡分析显示,丹参酮IIA处理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NF-κB信号通路相关分子检测显示,与对照组比较,丹参酮IIA处理组细胞p65、IKK-β及其磷酸化蛋白水平明显下降(均P<0.05),IκB-α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但其磷酸化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IKK-α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表达变化均不明显(均P>0.05);NF-κB亚单位p65的DNA结合活性明显下降。结论:丹参酮IIA可抑制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降低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丹参酮 NF-ΚB
原文传递
双歧杆菌辅助治疗胃癌对于肠道菌群及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谭婷婷 马丽 +2 位作者 朱超 廖伟 郝英杰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9期1052-1055,共4页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在胃癌术后的应用对于肠道菌群及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表达的影响。方法 2012年5月到2015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胃癌术后患者11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肠内营养治疗,治...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在胃癌术后的应用对于肠道菌群及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表达的影响。方法 2012年5月到2015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胃癌术后患者11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肠内营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治疗,两组治疗观察时间为14d。结果治疗组的首次排气时间与首次排便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的反流、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拟杆菌、真杆菌、消化球菌的菌群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大肠杆菌、肠球菌和小梭菌菌群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血清CRF表达量分别为(265.66±32.54)ng/mL和(287.45±22.83)ng/mL,都明显低于治疗前的(312.87±32.87)ng/mL和(311.83±33.00)ng/mL,同时组间对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杆菌辅助治疗胃癌术后患者能有效调节肠道菌群失调状况,促进血清CRF表达的下降,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歧杆菌 胃癌 肠道菌群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原文传递
中国结直肠癌手术病例登记数据库2019年度报告:一项全国性登记研究 被引量:64
15
作者 姚宏伟 李心翔 +21 位作者 崔龙 张卫 王自强 池畔 揭志刚 孙跃明 韩方海 卢云 陶凯雄 王贵英 何显力 董明 王振宁 李海 钱群 李乐平 卫洪波 李伟华 房学东 李俊 张忠涛 中国结直肠癌手术病例登记数据库研究者团队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6-110,116,共6页
目的介绍"中国结直肠癌手术病例登记数据库(CCCD)"的登记研究方法,通过对全国多中心现有结直肠癌手术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及前瞻性的收集和分析,了解目前全国结直肠癌手术治疗现状,为进一步建设数据库提供依据。方法依托中华... 目的介绍"中国结直肠癌手术病例登记数据库(CCCD)"的登记研究方法,通过对全国多中心现有结直肠癌手术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及前瞻性的收集和分析,了解目前全国结直肠癌手术治疗现状,为进一步建设数据库提供依据。方法依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成立"中国结直肠外科大数据研究协作组(C-CBD)",设计并建立CCCD",基于"真实世界研究"的理念,通过回顾性及前瞻性收集并分析自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来自全国性、多中心登记录入CCCD的结直肠癌手术病例,进行标准化整理及统计学处理,分析中国结直肠癌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结果共计纳入来自全国61个中心的结直肠癌手术病例72650例,其中直肠癌占57.9%,结肠癌42.1%,术前临床TNMⅠ、Ⅱ、Ⅲ、Ⅳ期的比例分别为18.6%、42.5%、30.7%及8.2%;行腹腔镜手术占56.7%,开腹手术占43.3%,行D1、D2及D3淋巴结清扫比例分别为占2.1%、51%及46.4%;行R0、R1、R2手术切除等分别为96.2%、2.2%、1.6%;消化道重建方式以器械吻合为主(约占98%),手工吻合仅占2%;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为切口感染,总体发生率为3.2%;结直肠癌手术切除标本平均检出淋巴结15.9枚,直肠癌手术标本环周切缘阳性率为1.7%。结论中国结直肠癌手术病例数量庞大,术后近期效果良好,但诊断及治疗的规范化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围手术期资料、随访资料的完整性亦有待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中国结直肠外科大数据研究协作组 中国结直肠癌手术病例登记数据库 登记数据库
原文传递
老年患者胃癌组织的体外化疗药敏性与凋亡抑制蛋白p53、生存素、Bcl-2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2
16
作者 檀碧波 李勇 +7 位作者 赵群 范立侨 王力利 许夕霞 田夏青 李瑞利 郝英杰 贾楠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68-770,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胃癌肿瘤组织的体外化疗药物敏感性与凋亡抑制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MTT法检测65例老年胃癌患者(≥65岁)及58例对照组患者(<65岁)肿瘤细胞原代培养药物敏感性。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凋亡抑制蛋白p53、生存素和...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胃癌肿瘤组织的体外化疗药物敏感性与凋亡抑制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MTT法检测65例老年胃癌患者(≥65岁)及58例对照组患者(<65岁)肿瘤细胞原代培养药物敏感性。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凋亡抑制蛋白p53、生存素和Bcl-2的表达。结果10种化疗药物中,氟尿嘧啶(5-FU)、长春新碱(VCR)、奥沙利铂(L-OHP)、表阿霉素(eADM)、丝裂霉素(MMC)对老年患者肿瘤细胞的抑制率低于对照组(P<0.05)。老年组生存素、Bcl-2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且两者表达存在正相关性(P<0.05);对照组p53的表达与Bcl-2存在正相关(P<0.01)。老年胃癌患者p53的表达与紫杉醇(PTX)、顺铂(CDDP)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呈负相关(P<0.01),生存素与5-FU、PTX、L-OHP、CDDP、eADM的抑制率呈负相关(P<0.05),Bcl-2表达则与VCR、足叶乙甙(VP-16)、羟基喜树碱(HCPT)、PTX、吡喃阿霉素(THP)呈负相关(P<0.05);对照组p53与CDDP的抑制率呈负相关(P<0.05),生存素表达则与5-FU、VCR、HCPT呈负相(P<0.01),Bcl-2表达与VP-16、CDDP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呈负相关(P<0.05),但与L-OHP的抑制率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胃癌患者与对照组存在不同的多药耐药表型,凋亡抑制蛋白在老年胃癌多药耐药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化疗药敏性 凋亡抑制蛋白 老年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影像辅助诊断平台对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识别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刘书豪 苏柯帆 +15 位作者 张宪祥 刘广伟 张正东 马金龙 周晓明 李硕 信芳杰 王继刚 姚宏伟 王贵英 肖刚 袁维堂 康亮 张佃良 李帅 卢云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81-1084,共4页
目的探索基于区域卷积神经网络(Faster R-CNN)的人工智能影像辅助诊断平台对识别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EMV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国7家医院2016年7月至2019年2月行直肠高分辨MRI检查的500例直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EMVI阳... 目的探索基于区域卷积神经网络(Faster R-CNN)的人工智能影像辅助诊断平台对识别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EMV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国7家医院2016年7月至2019年2月行直肠高分辨MRI检查的500例直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EMVI阳性174例和EMVI阴性326例。使用随机数字法将病人资料随机分配到训练组(400例,包括EMVI阳性133例和EMVI阴性267例)和验证组(100例,包括EMVI阳性41例和EMVI阴性59例)。利用Faster R-CNN对训练组20 430张高分辨MRI图像进行学习和训练,建立人工智能影像辅助诊断平台。对验证组5107张高分辨MRI图像进行临床验证,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人工智能影像辅助诊断平台与高年资影像专家的诊断结果。结果人工智能影像辅助诊断平台识别EMVI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4%、97.3%、89.5%、0.90和0.97。AUC为0.98。自动识别单张图像所需时间为0.2 s,而影像学专家判读时间约为10 s。结论基于Faster R-CNN的人工智能影像辅助诊断平台对识别直肠癌EMVI具有高效率和可行性,可辅助影像科医生进行成像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直肠癌 壁外血管侵犯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蒲元和胃胶囊联合西咪替丁治疗重症患者应激性溃疡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晓敏 王丁超 +1 位作者 王海明 刘羽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22年第3期543-547,共5页
目的 探讨蒲元和胃胶囊联合西咪替丁治疗重症患者应激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9年8月-2021年8月在濮阳市中医医院诊疗的80例重症患者应激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西咪替丁注射液,0.2 ... 目的 探讨蒲元和胃胶囊联合西咪替丁治疗重症患者应激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9年8月-2021年8月在濮阳市中医医院诊疗的80例重症患者应激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西咪替丁注射液,0.2 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2次/d。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治疗组口服蒲元和胃胶囊,4粒/次,3次/d。两组患者治疗7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缺血修饰白蛋白(IMA)水平,及血清胃泌素(MTL)、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0%(P<0.05)。治疗后,治疗组呕血、柏油样便、腹痛、肌紧张缓解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MDA、IMA水平明显降低,SOD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MDA、IMA和SOD水平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MTL、IL-6、TNF-α、CRP水平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49%vs 17.50%,P<0.05)。结论 蒲元和胃胶囊联合西咪替丁治疗疗效明显,能更好地改善症状,降低炎性反应,加快应激性溃疡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元和胃胶囊 西咪替丁 应激性溃疡 症状缓解时间 丙二醛 缺血修饰白蛋白 胃泌素 C反应蛋白
原文传递
K-ras与p33ING1、CyclinE在直肠癌组织中表达及生物学关系的研究
19
作者 王志强 赵文江 +8 位作者 路新 陈国伟 李明洁 牛延军 姜秋 周喜元 曾高云 杨斌 李勇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12期35-38,共4页
目的探讨K-ras蛋白与p33ING1蛋白、CyclinE在直肠癌组织中表达情况及其与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运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72例直肠癌组织及正常直肠黏膜组织中K-ras蛋白与p33ING1蛋白、CyclinE的表达。结果 K-ras与p33ING1、Cycl... 目的探讨K-ras蛋白与p33ING1蛋白、CyclinE在直肠癌组织中表达情况及其与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运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72例直肠癌组织及正常直肠黏膜组织中K-ras蛋白与p33ING1蛋白、CyclinE的表达。结果 K-ras与p33ING1、CyclinE的蛋白表达阳性率在直肠癌组织中分别为62.5%、29.2%、72.2%,在正常直肠黏膜中分别为2.8%、91.7%、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ras蛋白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型、组织分化无关;与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有关,不同分组间的K-ras蛋白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K-ras蛋白表达和p33ING1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s=-0.404,P<0.05),K-ras蛋白表达和CyclinE表达呈正相关(rs=0.571,P<0.05)。结论直肠癌组织中K-ras蛋白、CyclinE表达增高,抑癌基因蛋白p33ING1表达降低,提示K-ras与p33ING1、CyclinE参与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并在直肠癌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可能为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基因 RAS 细胞周期蛋白E P33ING1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