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6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预测食管鳞癌淋巴血管侵犯状态的价值
1
作者 李扬 王向明 +8 位作者 谷霄龙 杨丽 王琦 时高峰 随义 徐校胜 岳萌 王明博 任嘉梁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9-246,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预测食管鳞癌(ESCC)淋巴血管侵犯(L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行根治性切除术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24例食管鳞癌患者,其中包括66例LVI阳性和158例LVI阴性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2周内进行胸部增强CT扫描。...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预测食管鳞癌(ESCC)淋巴血管侵犯(L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行根治性切除术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24例食管鳞癌患者,其中包括66例LVI阳性和158例LVI阴性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2周内进行胸部增强CT扫描。将入组的患者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使用3D Slicer软件逐层勾画全肿瘤感兴趣区(ROI),采用Python软件的Pyradiomics包提取肿瘤组织的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模型用于预测食管鳞癌的LVI状态并进行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来评价影像组学模型的诊断效能,使用校准曲线评价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拟合程度。使用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影像组学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从全肿瘤ROI中提取了1130个组学特征,经过筛选最终保留了7个影像组学特征,并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建立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在训练集中,影像组学模型预测LVI的AUC值为0.930,敏感度为0.851,特异度为0.919,准确度为0.899,阳性预测值为0.816,阴性预测值为0.936;在测试集中,AUC值为0.897,敏感度为0.789,特异度为0.787,准确度为0.788,阳性预测值为0.600,阴性预测值为0.902。校准曲线显示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及测试集中的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的一致性良好。DCA曲线显示影像组学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基于增强CT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能够在术前有效预测食管鳞癌的LVI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癌 影像组学 淋巴血管侵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增强CT
下载PDF
腹部脂肪及骨骼肌CT测量在胃癌患者营养评估中的价值
2
作者 贺萧萧 马国洪 +3 位作者 刘羽 李敏 尤杨 杨丽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254-259,共6页
目的探讨腹部脂肪及骨骼肌CT测量指标在胃癌患者营养评估中的价值。方法连续收集胃癌患者56例,记录临床营养评估指标、营养风险筛查2002(nutrition risk screening,NRS2002)评分及患者主观整体评估(patient-generated subjective global... 目的探讨腹部脂肪及骨骼肌CT测量指标在胃癌患者营养评估中的价值。方法连续收集胃癌患者56例,记录临床营养评估指标、营养风险筛查2002(nutrition risk screening,NRS2002)评分及患者主观整体评估(patient-generated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PG-SGA)评分。在患者术前腹部CT图像上测量脐平面及全腹内脏脂肪容积(visceral fat volume,VFV)、皮下脂肪容积(subcutaneous fat volume,SFV),计算内脏与皮下脂肪容积比(visceral-to-subcutaneous fat volume ratio,VSR)、内脏脂肪百分比(visceral fat percentage,VF%);测量腰3横突平面及腰3椎体水平骨骼肌容积(skeletal muscle volume,SMV),计算骨骼肌指数(skeletal muscle index,SMI)。分析CT测量指标与临床营养评分及定量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单次腹部脂肪及骨骼肌CT测量结果与NRS2002及PG-SGA评分无相关性。二维与三维测量的VFV、SFV呈正相关(r=0.906、0.921,P<0.001)。VFV、SFV与患者BMI呈正相关(P<0.001)。SMI、二维及三维SMV与右上臂肌围及握力呈正相关(P<0.001)。结论腹部脂肪及骨骼肌CT测量指标与临床营养评估定量指标具有相关性,对胃癌患者营养评估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脂肪测量 骨骼肌测量
下载PDF
方舱医院胸部CT检查流程与防控规范 被引量:6
3
作者 黄晓颖 刘辉 +5 位作者 李知非 刘晓亮 郭方凯 单春辉 赵明娟 暴云锋 《中国医疗设备》 2020年第7期128-131,共4页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出现暴发性流行传播以来,方舱医院在武汉市应运而生,有效遏制了疫情进展。方舱医院内配置有CT设备,可对COVID-19患者进行诊断、分级、预后评估和复诊等。本文结合了河北省首批支...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出现暴发性流行传播以来,方舱医院在武汉市应运而生,有效遏制了疫情进展。方舱医院内配置有CT设备,可对COVID-19患者进行诊断、分级、预后评估和复诊等。本文结合了河北省首批支援武汉的影像技术专业医疗队在方舱医院进行CT检查的疫情防控经验,并做出归纳总结,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胸部CT 方舱医院 CT检查流程
下载PDF
基于双能量CT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进展期胃腺癌短径≥0.6cm淋巴结转移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燕 李敏 +5 位作者 俞贤博 尤杨 李扬 刘晶 王向明 杨丽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57-861,共5页
目的分析基于双能量CT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进展期胃腺癌短径≥0.6 cm淋巴结转移(LN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的进展期胃腺癌患者,根据病理结果纳入36例pN3期114枚转移淋巴结(转移组)和26例pN0期65枚非转移淋巴结(非转移组),... 目的分析基于双能量CT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进展期胃腺癌短径≥0.6 cm淋巴结转移(LN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的进展期胃腺癌患者,根据病理结果纳入36例pN3期114枚转移淋巴结(转移组)和26例pN0期65枚非转移淋巴结(非转移组),入组淋巴结短径均≥0.6 cm,将淋巴结分为训练集(n=125)和验证集(n=54)。对比组间原发肿瘤及淋巴结CT特征,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E)构建临床模型。提取静脉期融合图和碘图中的淋巴结影像组学特征,以组内相关系数(ICC)检验和Boruta算法筛选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和临床收益。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GEE分析显示,原发肿瘤部位及最大径、淋巴结边缘及脂肪分数为LNM独立预测因素(P均<0.05),以之构建的临床模型预测训练集和验证集LNM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和0.76。经ICC检验(ICC>0.8)及Boruta算法筛选,最终保留27个影像组学特征;以之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训练集和验证集LNM的AUC分别为0.99和0.98,均高于临床模型(P均<0.01),且临床收益更优。结论基于双能量CT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进展期胃腺癌短径≥0.6 cm LNM具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淋巴结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下载PDF
256层iCT简化4时相重建评估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可行性 被引量:1
5
作者 谷霄龙 李扬 时高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56-360,368,共6页
目的通过与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比,评估256层iCT左心室收缩功能分析与超声左心室收缩功能分析的相关性,并探讨256层iCT简化4时相Simpson法测量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72... 目的通过与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比,评估256层iCT左心室收缩功能分析与超声左心室收缩功能分析的相关性,并探讨256层iCT简化4时相Simpson法测量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72例拟诊断为冠心病或术前排除心脏疾病的肿瘤患者的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和超声心动图资料。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后常规自动重建出0%、40%、45%、75%共4个时相的心脏容积数据。随后在操作台重建出另外16个时相数据,累计获得以5%R-R间期(0%~95%)为重建间隔的共20个时相心脏容积数据。采用Simpson法分别获得4时相、20时相左心室每搏量(LV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心输出量(LVCO)。评价4时相、20时相Simpson法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的相关性,分析4时相与20时相Simpson法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结果①4时相、20时相Simpson法测得LVEF、LVSV、LVCO结果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呈高度正相关(r=0.938~0.999,P<0.001)。②4时相与20时相Simpson法测量LVEF、LVSV、LVCO结果呈高度正相关(r=0.999,P<0.001)。Bland-Altman分析显示4时相与20时相Simpson法测量结果具有极好的一致性。72例患者中,68例(94.44%)4时相与20时相Simpson法测量结果完全相同。③4时相Simpson法重建分析时间明显短于20时相Simpson法(t=−157.439,P<0.001)。结论256层iCT左心室收缩功能分析与超声左心室收缩功能分析的相关性极好。256层iCT简化4时相Simpson法测量左心室收缩功能结果与20时相Simpson法测量结果具有极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并且能够明显缩短重建分析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功能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下载PDF
深度学习重建算法对胸部低剂量CT肺结节测量及显示影响的模体研究
6
作者 刘海法 杨丽 +4 位作者 王琦 杜煜 赵茜茜 杨帆 时高峰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77-984,共8页
目的:基于胸部模体探讨不同强度深度学习重建算法(DLIR)对低剂量CT图像上肺结节显示及测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包括纵隔、支气管血管束、软组织及骨骼的成年男性胸部仿真模型,内置直径(体积)为5 mm(66 mm^(3))、8 mm(268 mm^(3))和10 mm(5... 目的:基于胸部模体探讨不同强度深度学习重建算法(DLIR)对低剂量CT图像上肺结节显示及测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包括纵隔、支气管血管束、软组织及骨骼的成年男性胸部仿真模型,内置直径(体积)为5 mm(66 mm^(3))、8 mm(268 mm^(3))和10 mm(523 mm^(3))的实性结节(SN)及磨玻璃结节(GGN),对其进行低剂量CT扫描(100 kVp、40 mA,CTDI VOI=0.84 mGy),采用标准卷积核的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ASIR-V)及中档(DLIR-M)和高档(DLIR-H)深度学习重建算法分别进行图像重建。在肺组织内放置ROI(面积100 mm^(2))测量肺组织CT值的标准差(SD)作为肺组织噪声(N肺组织)。选用肺结节CT影像辅助检测系统自动计算得到10 mm SN及10 mm GGN CT值的SD(即N结节)。计算3组图像上肺组织以及直径10 mm的SN和GGN的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以及所有结节的CT值和体积及其偏差度。对各组图像上肺组织及所有结节的噪声、支气管血管束的锐利度、SN和GGN的显示情况进行主观评价。结果:①在3组图像上,DLIR-H的肺组织、SN和GGN的噪声均为最低,肺组织的SNR、SN和GGN的SNR和CNR均为最高(P均<0.05),肺组织、SN和GGN显示情况的主观评分为最高(P均<0.001)。②三组图像上,三种直径SN的平均CT值偏差度的总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种直径GGN的平均CT值偏差度的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对于直径10 mm及5 mm的GGN,DLIR-M和DLIR-H图像上测得的平均CT值偏差度均小于ASIR-V(P均<0.001),DLIR-M和DLIR-H图像上测得的平均CT值偏差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直径8 mm的GGN,ASIR-V图像测得的平均CT值偏差度均小于DLIR-M、DLIR-H图像(P均<0.001),而DLIR-M与DLIR-H图像上测得的此指标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5)。③三组重建图像上测得10 mm、8 mm直径的SN及GGN体积偏差度的总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于直径5 mm的SN,ASIR-V与DLIR-M组间、DLIR-M与DLIR-H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ASIR-V图像测得偏差度小于DLIR-H(P=0.020);对于直径5 mm GGN,在DLIR-M、DLIR-H图像上测得的体积偏差度均较ASIR-V图像更小(P均<0.05),而DLIR-M、DLIR-H图像间偏差度的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6)。④主观评价结果:三组重建图像上肺组织噪声评分的总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15.58,P<0.001),在DLIR-H图像上该指标评分高于ASIR-V和DLIR-M图像(P<0.05),而ASIR-V与DLIR-M图像之间该指标评分的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9);三组重建图像的支气管血管束锐利度以及SN和GGN可见度主观评分的总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低剂量下DLIR图像对结节CT值和体积的测量及显示情况与ASIR-V算法相当,而且在DLIR-M和DLIR-H图像上测得的5 mm GGN的平均CT值及体积更准确。对于肺结节的低剂量CT筛查及随访,采用深度学习重建算法是值得推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节 深度学习 图像重建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质量 模体研究
下载PDF
三维酰胺质子转移成像在原发性肝癌临床扫描可行性及图像质量评估中的初步研究
7
作者 齐晓辉 王琦 +7 位作者 沈智威 段梦婷 刘响 潘江洋 范雪丽 贾丽涛 王亚宁 杜煜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3-169,共7页
目的 评估参数优化的三维酰胺质子转移加权(3 dimensions-amide proton transfer weighted,3D-APTw)成像在原发性肝癌扫描中的图像质量并分析其临床扫描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 前瞻性招募2020年10月至2022年2月临床怀疑原发性肝癌患者,共... 目的 评估参数优化的三维酰胺质子转移加权(3 dimensions-amide proton transfer weighted,3D-APTw)成像在原发性肝癌扫描中的图像质量并分析其临床扫描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 前瞻性招募2020年10月至2022年2月临床怀疑原发性肝癌患者,共109例。采用飞利浦3.0 T MRI设备进行扫描,分别采集T1WI、T2WI、弥散加权成像、酰胺质子转移加权(amide proton transfer weighted,APTw)及多期增强图像。机器自动生成经过B0校正的肝脏APTw图像。计算3D-APTw成像的扫描成功率及计算成功率。采用Kendall一致性系数对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主观评分进行一致性分析,对主观评分3分以上的病例测量3D-APTw图像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肿瘤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肿瘤及肝实质的APTw值并计算各参数值的变异系数,采用组内相关系数进行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可重复性测量的一致性分析。结果 109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3D-APTw图像中病变区域存在信号缺失,扫描成功率为89.91%(98/109),剩余98例患者中78例3D-APTw图像的主观评分为3分以上,计算成功率为71.56%(78/109)。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一致性分别为0.771和0.692,P<0.01。肿瘤组织APTw值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ICC分别为0.822和0.811,肝实质APTw值、SNR及CNR观察者ICC分别为0.675、0.634、0.666,肝实质APTw值、SNR及CNR观察者间ICC分别为0.614、0.290、0.560。肿瘤组织APTw值高于肝实质[(2.55±0.08)%vs.(1.45±0.07)%],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肿瘤组织和肝实质APTw值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0.40%和44.40%。SNR和CNR为25.92±18.50和3.35±3.20。SNR变异系数为71.40%,CNR变异系数为90.00%。结论 参数优化后的3D-APTw成像可以用于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扫描,但容易受呼吸运动、胆囊或血管的影响而出现信号缺失或伪影,在参数设置及成像技术上仍有需要改进和提高的空间,以进一步优化其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诊断可行性 图像质量 三维酰胺质子转移成像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在研究大鼠微小肝转移癌血供中的作用 被引量:26
8
作者 时高峰 王士杰 +7 位作者 王琦 许茜 李如迅 杜煜 王亚宁 李月考 杨丽 彰俊杰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49-854,共6页
背景与目的:肝脏是转移性肿瘤的好发部位,尤其是胃肠道肿瘤易转移到肝脏。肝转移癌的早期发现对其诊治和预后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使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研究大鼠Walker-256微小转移性肝癌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22只经脾脏注入Wa... 背景与目的:肝脏是转移性肿瘤的好发部位,尤其是胃肠道肿瘤易转移到肝脏。肝转移癌的早期发现对其诊治和预后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使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研究大鼠Walker-256微小转移性肝癌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22只经脾脏注入Walker-256(细胞含量2×107)制备成肝脏微小转移癌的大鼠为实验组;10只大鼠经脾脏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为对照组;实验组中随机选取10只注射瘤细胞前的大鼠作为空白自身对照组。CT灌注扫描后用斜率法计算得到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hepaticarterialperfusion,HAP)、门静脉灌注量(portalveinperfusion,PVP)、肝灌注指数(hepaticperfusionindex,HPI)、总肝灌注量。病理学检查HE染色证实转移癌的存在。结果:实验组中有19只大鼠发现转移灶,直径0.5~6.6mm。各项参数值组间比较:实验组大鼠HAP[(97.67±31.42)ml·min-1·(100ml)-1],明显高于对照组[(43.35±17.39)ml·min-1·(100ml)-1]和空白组[(40.77±18.91)ml·min-1·(100ml)-1],差异具有显著性(F=47.84,P<0.0001);对照组和空白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实验组PVP[(295.49±61.85)ml·min-1·(100ml)-1]明显低于对照组[(385.7±71.25)ml·min-1·(100ml)-1]和空白组[(362.73±78.56)ml·min-1·(100ml)-1],差异具有显著性(F=14.10,P<0.0001),对照组和空白组差异无显著性。总肝灌注量组间比较,三组之间没有差异(F=1.39,P=0.255)。结论:大鼠微小肝转移癌表现为肝动脉灌注量的增加和门静脉灌注量的降低。CT灌注成像技术可以用来评价肝脏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于早期诊断肝脏转移癌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继发性 灌注成像 体层摄影 血流动力学 动物实验 大鼠
下载PDF
右支气管腔髓脂肪瘤1例
9
作者 苏海燕 杨帆 +2 位作者 王琦 杨丽 时高峰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67,共2页
病例男,72岁。咳嗽、咳黄痰1月余;伴发热,体温最高达39℃。实验室检查无异常。肺CT(图1,2):肺窗:右支气管中间段内见一类圆形结节,边缘光滑清楚,大小约2.0 cm×1.3 cm×0.9 cm,完全阻塞管腔,致右中下叶肺不张。纵隔窗:结节密度... 病例男,72岁。咳嗽、咳黄痰1月余;伴发热,体温最高达39℃。实验室检查无异常。肺CT(图1,2):肺窗:右支气管中间段内见一类圆形结节,边缘光滑清楚,大小约2.0 cm×1.3 cm×0.9 cm,完全阻塞管腔,致右中下叶肺不张。纵隔窗:结节密度不均,大部分呈脂肪密度,CT值约-60 HU,增强实性成分呈轻度强化,相邻支气管管壁未见增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肿瘤 脂肪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经肠系膜上动脉行门静脉血管成像及CT灌注成像评价肝转移癌血供 被引量:13
10
作者 时高峰 王琦 +3 位作者 李志岗 王士杰 杜煜 王亚宁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257-1262,共6页
背景与目的:肝转移癌的血供来源关系到血管介入治疗的给药途径和栓塞靶血管的选择。本研究探讨经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a arterial,SMA)CT门静脉血管造影(CT arterial portography,CTAP)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方法两种技术相... 背景与目的:肝转移癌的血供来源关系到血管介入治疗的给药途径和栓塞靶血管的选择。本研究探讨经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a arterial,SMA)CT门静脉血管造影(CT arterial portography,CTAP)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方法两种技术相结合评价肝转移癌的血供来源。方法:选取20例肝转移癌患者,采用经肠系膜上动脉间接门静脉血管造影(CTAP)及肝脏单纯门静脉灌注成像,观察血管走行与肿瘤的关系,通过时间密度曲线判断20例患者的33个转移灶肿瘤强化前后CT值变化特点,同时使用单血供灌注软件测量转移灶及瘤周正常肝组织的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capillary vessel permeability surface,P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3个结节直径0.8~3.5cm,所有病灶通过时间-密度曲线观察强化后CT值增量均不超过10Hu。经SMA注射造影剂后肝内肿块内部无肿瘤血管。以门静脉作为单血供肝脏灌注扫描后得到肝内转移灶及瘤周正常肝组织各项灌注参数值,转移癌组织的BF、BV、MTT、PS的平均值分别为(17.15±11.38)ml·min-1·100ml-1、(1.62±0.97)ml·100g-1、(9.47±2.78)s、(3.97±3.44)ml·min-1·100ml-1。33个转移癌的BF值均小于30ml·min-1·100ml-1。瘤周正常肝组织的BF、BV、MTT、PS的平均值分别为(133.43±67.17)ml·min-1·100ml-1、(16.56±11.15)ml·100g-1、(9.52±2.84)s、(35.16±14.03)ml·min-1·100ml-1。其中BF、BV和PS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值均<0.001),MTT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96)。结论:经肠系膜上动脉动脉插管门静脉造影CT灌注成像可以准确测量纯门静脉血流量。门静脉未参与肝转移癌的血液供应,肝转移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继发性 灌注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肠系膜上动脉 门静脉 CT血管成像 血供
下载PDF
CT食管癌改良T分期与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35
11
作者 李彩英 刘明 +2 位作者 彰俊杰 白世祥 孟宪利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3期236-237,共2页
目的 重新评价传统食管癌CT分期 ,进一步制定合理的T分期。方法  10 2例食管癌患者行术前胸部CT常规扫描 ,其中 45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CT扫描资料按照Moss分期标准分期 ,与临床分期对照 ,二者一致性较差 (Kappa =0 .2 7) ;按Tio分期... 目的 重新评价传统食管癌CT分期 ,进一步制定合理的T分期。方法  10 2例食管癌患者行术前胸部CT常规扫描 ,其中 45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CT扫描资料按照Moss分期标准分期 ,与临床分期对照 ,二者一致性较差 (Kappa =0 .2 7) ;按Tio分期标准对局部病变分期与术后病理T分级对照一致性较好 (Kappa =0 .46)。我们推荐改良T分期标准 ,经统计检验与术后病理T分级有较好一致性 (Kappa =0 .45 )。 结论 改良T分期标准与PTNM分期标准一致性好 ;且判断主动脉受侵标准准确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CT 病理学 T分期
下载PDF
肾癌螺旋CT灌注成像与微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杜煜 时高峰 +7 位作者 许茜 李如迅 王琦 王亚宁 李月考 杨丽 刘辉 彰俊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54-757,共4页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螺旋CT灌注扫描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9例肾细胞癌初诊病例,经平扫后选择靶平面行灌注扫描,得到灌注参数。病变及正常肾皮质组织切片经Ⅷ因子相关抗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化...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螺旋CT灌注扫描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9例肾细胞癌初诊病例,经平扫后选择靶平面行灌注扫描,得到灌注参数。病变及正常肾皮质组织切片经Ⅷ因子相关抗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化染色。将所获灌注参数与相应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比较研究。结果①各级别肾细胞癌间及肾细胞癌与正常肾皮质相对血容量、血流量、增强峰值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各级别肾细胞癌间及肾细胞癌与正常肾皮质达峰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各级别肾细胞癌间及肾细胞癌与正常肾皮质微血管密度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各级别肾细胞癌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CT灌注参数中,相对血容量、血流量、增强峰值与癌组织微血管密度有明显相关关系;达峰时间与微血管密度间无显著相关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各灌注参数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根据肾细胞癌螺旋CT灌注扫描参数,可推测肿瘤血管是否丰富以及肿瘤组织结构特点,为术前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灌注 肾细胞癌 微血管密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比较MSCT与MRI在结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50
13
作者 王亚宁 时高峰 杜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72-775,共4页
目的结合术后病理结果比较MSCT与MRI在结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53例,分别进行MSCT和MR平扫、增强扫描。结果 MR对T1-2分期的敏感度明显高于MSCT(P<0.05);MRI对T3、T4分期的敏感度与MSCT相... 目的结合术后病理结果比较MSCT与MRI在结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53例,分别进行MSCT和MR平扫、增强扫描。结果 MR对T1-2分期的敏感度明显高于MSCT(P<0.05);MRI对T3、T4分期的敏感度与MSC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常规MRI和DWI三种扫描方法诊断淋巴结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56.60%、58.49%、73.58%。DWI的敏感度及阴性预测值最高,分别为92.31%和88.24%;与组织病理结果具有中等相关性,Kappa值为13.927(P=0.001)。MSCT和常规MRI诊断结果与组织病理结果无相关性,Kappa值分别为1.128(P=0.288)和1.585(P=0.208)。结论在结直肠癌T分期方面,MRI较MSCT具有一定优势;DWI能更准确地预测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肿瘤分期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增强CT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许茜 时高峰 +2 位作者 李彩英 李如迅 彰俊杰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95-98,共4页
目的:探讨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与肿瘤CT增强程度的关系,从影像学角度评价肺癌VEGF表达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0例经手术切除的肺癌患者,术前均做肺部病灶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术后常规送病理,并应用流式细胞... 目的:探讨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与肿瘤CT增强程度的关系,从影像学角度评价肺癌VEGF表达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0例经手术切除的肺癌患者,术前均做肺部病灶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术后常规送病理,并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对手术标本的VEGF表达水平进行定量测定。结果: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P<0.05)。VGEF在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肺癌组织中表达无差异(P>0.05)。VEGF在Ⅱ期和ⅢA期肺癌组织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Ⅰ期(P<0.01,P<0.05)。淋巴结转移组的VEGF表达量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肺癌病灶的CT增强程度与其VEGF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VEGF在肺癌组织中呈高度表达,与肺癌的组织学类型无关,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能是预后不良的标志。肺癌的CT增强程度与VEGF表达量呈线性依存关系,两者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X线影像增强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低剂量造影剂结合低管电压在上腹部双源CT扫描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15
作者 王亚宁 时高峰 +1 位作者 杜煜 王琦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4-207,共4页
目的评价低剂量造影剂结合低管电压(100 kV)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的图像质量,探讨其应用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80例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常规剂量组造影剂用量1.5 ml/kg,管电压120 kV,采用反投影滤过重... 目的评价低剂量造影剂结合低管电压(100 kV)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的图像质量,探讨其应用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80例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常规剂量组造影剂用量1.5 ml/kg,管电压120 kV,采用反投影滤过重建算法;低剂量组造影剂用量1.0 ml/kg,管电压100kV,采用迭代重建算法,记录两组患者的扫描剂量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测量两组动脉期及门静脉期腹主动脉、门静脉(门静脉期)、肝脏、脾脏、胰腺、腹膜后脂肪及肌肉(竖脊肌)的平均CT值及噪声,计算信噪比(SNR),并对图像进行评级评分。结果常规剂量组造影剂平均用量及辐射剂量均显著高于低剂量组(t=12.344、30.169,P<0.05);两组图像动脉期及门静脉期主动脉、肝脏、门静脉(门静脉期)、脾脏、胰腺、腹膜后脂肪及肌肉的平均CT值、噪声、SNR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图像质量无显著差异(P>0.01)。结论低剂量造影剂结合100 kV管电压及迭代重建算法可以得到质量满意的上腹部CT增强扫描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腹部 管电压 造影剂 药物剂量计算
下载PDF
双源CT对肾上腺少脂肪型腺瘤和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亚宁 时高峰 +1 位作者 杜煜 王琦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11-1313,共3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对肾上腺少脂肪型腺瘤和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2011年5月—2012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就诊的50例肾上腺结节患者均使用双源CT对病灶进行平扫。测定融合图像中病灶的CT值;选择"mono energy"软件测... 目的探讨双源CT对肾上腺少脂肪型腺瘤和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2011年5月—2012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就诊的50例肾上腺结节患者均使用双源CT对病灶进行平扫。测定融合图像中病灶的CT值;选择"mono energy"软件测量后得到能谱曲线,并计算其斜率。同时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经手术或病理确诊肾上腺少脂肪型腺瘤22例,肾上腺转移瘤28例。经双源CT检查,50例患者中肾上腺少脂肪型腺瘤14例(肾上腺少脂肪型腺瘤组),肾上腺转移瘤36例(转移瘤组)。肾上腺少脂肪型腺瘤组与转移瘤组的融合图像平均CT值分别为(30.6±15.8)HU和(37.3±16.5)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P>0.05);两组能谱曲线平均斜率分别为(-0.23±0.12)、(0.37±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P<0.05)。以能谱曲线斜率0.04为诊断阈值鉴别肾上腺少脂肪型腺瘤与转移瘤时,曲线下面积为0.901、灵敏度为91.8%、特异度为81.8%。结论双源CT诊断肾上腺少脂肪型腺瘤和转移瘤的结果,与手术或病理确诊结果的符合程度较高,且经双源CT检查时,肾上腺少脂肪型腺瘤的能谱曲线斜率高于转移瘤,因此双源CT能谱成像可能成为鉴别肾上腺少脂肪型腺瘤与转移瘤的有用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能谱成像 肾上腺 腺瘤 转移瘤 诊断
下载PDF
MR-DWI在结直肠癌术前N分期中的价值及与螺旋CT增强扫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王亚宁 时高峰 杜煜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80-283,共4页
目的:结合术后病理结果比较螺旋CT与MRI对结直肠癌术前N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共53例.采用GE Light Speed Pro 32螺旋CT行平扫及增强扫描.使用Simens Avan... 目的:结合术后病理结果比较螺旋CT与MRI对结直肠癌术前N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共53例.采用GE Light Speed Pro 32螺旋CT行平扫及增强扫描.使用Simens Avanto 1.5 T 超导型磁共振仪,均采用相控阵线圈行平扫及增强扫描.本实验数据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CT和MRI对结直肠癌术前N分期与术后病理对照采用χ2检验,并计算每种诊断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等数据.结果:CT、MRI扫描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扫描3种方法检查淋巴结分期结果与组织病理学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56.6%、58.5%、73.6%.MR-DWI扫描的敏感度及阴性预测值最高,分别为92.3%和88.2%,CT为75.0%和66.7%,MRI扫描为42.6%和57.1%.MR-DWI扫描的特异度为55.6%,介于常规MRI(74.1%)扫描和CT(41.3%)之间.MR-DWI扫描的阳性预测值为66.7%,略高于CT(51.4%)和MRI(61.1%)扫描.经χ2分析,MR-DWI扫描诊断结果与组织病理结果具有中等相关性,Kappa值为13.927(P=0.001);CT和常规MRI扫描的诊断结果与组织病理结果无显著相关性,Kappa值分别为1.128(P=0.288)和1.585(P=0.208).结论:通过对比CT、常规MRI和MR-DWI在结直肠癌淋巴结分期的诊断表现,显示出MR-DWI诊断结果与病理学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提示MR-DWI能够更准确地预测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肿瘤N分期 核磁共振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正常肝脏与微小转移性肝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琦 时高峰 +3 位作者 杜煜 王亚宁 杨丽 李月考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77-880,共4页
目的研究CT灌注成像在正常肝组织和微小转移性肝癌的应用价值。方法21例肝转移癌患者选取48个微小转移灶和12例正常肝脏志愿者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通过兴趣区(ROI)的时间密度曲线,应用去卷积法获得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 目的研究CT灌注成像在正常肝组织和微小转移性肝癌的应用价值。方法21例肝转移癌患者选取48个微小转移灶和12例正常肝脏志愿者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通过兴趣区(ROI)的时间密度曲线,应用去卷积法获得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AF)、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等参数值。结果正常肝组织的BF、BV、MTT、PS、HAF、HAP、PVP和IRFT0的平均值分别为(111.55±32.80)ml.min-1.100ml-1、(22.69±2.99)ml.100g-1、(15.73±1.74)s、(19.12±6.86)ml.min-1.100ml-1、(16.67±6.12)%、(19±9.05)ml.min-1.100ml-1、(92.55±27.24)ml.min-1.100ml-1、(2.80±1.66)s。转移癌组分别为(132.44±76.87)ml.min-1.100ml-1、(12.94±5.62)ml.100g-1、(10.91±3.68)s、(29.12±12.90)ml.min-1.100ml-1、(81.24±17.42)%、(90.75±47.85)ml.min-1.100ml-1、(41.69±47.85)ml.min-1.100ml-1、(2.09±1.58)s。转移癌组与正常肝组比较,BF、HAF、MTT、HAP、BV和PS两组的平均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PVP(P=0.06)和IRFT0(P=0.77)的平均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CT灌注成像或以检测到微小转移癌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CT灌注技术对于诊断微小转移癌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转移 灌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术前CT判断食管癌可切除性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彩英 刘怀军 +2 位作者 彰俊杰 许茜 李如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12期1895-1897,共3页
目的 探讨术前CT扫描在食管癌可切除性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10 7例食管癌患者 ,术前全部行胸部CT平扫 ,45例增强扫描。将CT扫描结果与手术、病理相对照。结果  10 7例中 ,10 2例行手术切除 ,食管癌切除率为 95 .3 %(10 2 /10 7) ;其... 目的 探讨术前CT扫描在食管癌可切除性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10 7例食管癌患者 ,术前全部行胸部CT平扫 ,45例增强扫描。将CT扫描结果与手术、病理相对照。结果  10 7例中 ,10 2例行手术切除 ,食管癌切除率为 95 .3 %(10 2 /10 7) ;其余 5例因食管癌侵犯邻近组织而仅行探查术。食管癌术前表现与手术所见一致性较好 (Kappa =0 .482 ,P <0 .0 0 1)。结论 术前CT扫描判断食管癌能否切除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可减少不必要的外科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外科手术 诊断
下载PDF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被引量:24
20
作者 贾丽涛 时高峰 +1 位作者 李扬 刘辉 《河北医药》 CAS 2016年第13期2075-2077,共3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肺穿刺中护理配合在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价值,以及如何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术中、术后的并发症。方法回顾性总结384例经皮肺穿刺活检患者,进行术前护理指导、术中护理配合、术后严密观察、护理,并对有并发症的...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肺穿刺中护理配合在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价值,以及如何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术中、术后的并发症。方法回顾性总结384例经皮肺穿刺活检患者,进行术前护理指导、术中护理配合、术后严密观察、护理,并对有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密切护理。结果经过预见性护理384例患者,并发气胸者12例,占3.1%,因气胸量〈20%,无需穿刺或闭式引流,痰中带血者46例,占11.9%,经对症处理1~3 d后症状消失,胸部轻微疼痛13例,占3.4%,未做特殊处理,大量气胸3例,占0.8%,经胸腔闭式引流3~8 d后拔管。结论 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成功率高,创伤小,费用低,术前做好充分护理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是穿刺成功的关键,并能够有效的降低肺穿刺活检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引导 肺穿刺活检 护理 并发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