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临床易混淆的概念及诊治技巧(十四)——神经源性膀胱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3
1
作者 胡明 张祥建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17期1467-1467,共1页
关键词 膀胱 神经源性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脊髓损伤与自身免疫神经保护动物模型的建立
2
作者 胡福广 董梅 +1 位作者 刘瑞春 张庆俊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年第2期120-122,共3页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时,应用髓鞘碱性蛋白主动免疫的方法,为自身免疫神经保护的研究提供资料。方法:用不完全福式佐剂或完全福式佐剂乳化的髓鞘碱性蛋白、全脊髓匀浆、卵白蛋白分别免疫SD大鼠或Wister大鼠,一周后制作脊髓损伤模型,每...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时,应用髓鞘碱性蛋白主动免疫的方法,为自身免疫神经保护的研究提供资料。方法:用不完全福式佐剂或完全福式佐剂乳化的髓鞘碱性蛋白、全脊髓匀浆、卵白蛋白分别免疫SD大鼠或Wister大鼠,一周后制作脊髓损伤模型,每周进行一次行为学检查。结果:用髓鞘碱性蛋白、全脊髓匀浆免疫鼠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卵白蛋白免疫鼠,统计分析差异显著(P<0.01)。结论:不同抗原、佐剂成分及大鼠品系等均会影响免疫效果,髓鞘碱性蛋白主动免疫对大鼠脊髓损伤可产生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自身免疫神经 动物模型 神经元 神经功能
下载PDF
急性运动性轴索神经病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3
作者 吕佩源 李春岩 +2 位作者 薛平 杨程 毛俊雄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3期299-303,382,共6页
本研究发现,急性运动性轴索神经病(AMAN)的病变部位仅存在于脊神经前根及其远端的周围神经,病灶中RCA阳性细胞(巨噬细胞)和LCA阳性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数量均明显少于经典型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另外,推测A... 本研究发现,急性运动性轴索神经病(AMAN)的病变部位仅存在于脊神经前根及其远端的周围神经,病灶中RCA阳性细胞(巨噬细胞)和LCA阳性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数量均明显少于经典型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另外,推测AMAN患者雪旺细胞不表达HLA-Ⅱ类抗原,提示AMAN在发病机制方面可能不同于经典型G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运动性轴索神经病 经典型格林-巴利综合征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临床易混淆的概念及诊治技巧(三)——自主神经检查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4
作者 胡明 张祥建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6期516-516,共1页
关键词 自主神经 诊断技术和方法
下载PDF
临床易混淆的概念及诊治技巧(十六)——桡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
5
作者 刘薇 张祥建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19期1636-1636,共1页
关键词 桡神经损伤 肱骨骨折 临床表现
下载PDF
大鼠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的病理变化及其机制 被引量:7
6
作者 董梅 刘瑞春 +1 位作者 郭力 李春岩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36-438,442,共4页
目的 研究大鼠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EAE)的病理变化 ,探讨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利用光镜、电镜观察EAE大鼠模型组织学改变 ,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血脑屏障的破坏程度。结果 光镜下可见小血管周围炎细胞浸润 ,呈袖套状改变 ,血... 目的 研究大鼠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EAE)的病理变化 ,探讨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利用光镜、电镜观察EAE大鼠模型组织学改变 ,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血脑屏障的破坏程度。结果 光镜下可见小血管周围炎细胞浸润 ,呈袖套状改变 ,血管周围明显脱髓鞘 ,神经元变性 ;电镜下可见髓鞘松散、断裂或融合 ,轴索细胞器消失 ,神经元内质网扩张脱颗粒 ,脊髓病变广泛 ,程度重于脑部 ;荧光显微镜下可见随病情加重荧光渗漏的范围和程度也加重。结论 EAE的病理改变除血管周围炎性浸润及白质脱髓鞘 ,也可能有轴索的早期脱失和神经元变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实验 变态反应 脑脊髓炎 病理变化 发病机制
下载PDF
Wistar大鼠多病程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的模型建立 被引量:12
7
作者 董梅 刘瑞春 +1 位作者 郭力 李春岩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8-81,共4页
目的:建立Wistar大鼠多病程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的动物模型,并进行病理学研究,为多发性硬化(MS)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豚鼠全脊髓匀浆(GPSCH)为抗原免疫Wistar大鼠建立EAE的动物模型,并在光镜下观察不同发病类型EAE的... 目的:建立Wistar大鼠多病程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的动物模型,并进行病理学研究,为多发性硬化(MS)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豚鼠全脊髓匀浆(GPSCH)为抗原免疫Wistar大鼠建立EAE的动物模型,并在光镜下观察不同发病类型EAE的病理改变。结果:根据病理和临床表现可将Wistar大鼠EAE模型分为5种发病形式:急性型、缓解-复发型、持续进展型、良性型和隐匿型。光镜下可见不同发病时期的EAE的病理改变有所不同,但都以血管“袖套”状改变、脑室周围及白质有脱髓鞘改变为主,伴有神经元肿胀变性。结论:首次建立了大鼠多病程的EAE,是研究多发性硬化的理想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多发性硬化 动物模型
下载PDF
黄芪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有效性 被引量:16
8
作者 任非 龚淑英 +1 位作者 智丽敏 韩天顺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49-151,共3页
目的:对近年来黄芪治疗缺血性脑损伤作以总结,以阐明其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有效作用。资料来源:检索数据库Medline1966-01/2005-05有关黄芪的药理作用及其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文章,检索词为“astragulus,cerebralischemiainjury”,... 目的:对近年来黄芪治疗缺血性脑损伤作以总结,以阐明其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有效作用。资料来源:检索数据库Medline1966-01/2005-05有关黄芪的药理作用及其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文章,检索词为“astragulus,cerebralischemiainjury”,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检索中文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4-12及万方数据库1998-01/2005-11有关黄芪的药理作用及其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文章,检索词为“黄芪,缺血性脑损伤”,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黄芪与缺血性脑损伤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文章。质量评价主要考察资料的真实性,实施过程是否严密。关于重复实验的多篇文章,选取样本量较大的文章予以纳入。资料提炼:共检索到72篇中文和94篇英文,选取较新的或经典的探讨黄芪的药理作用及其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文章共25篇。排除重复性研究。资料综合:①黄芪具有清除自由基,降低血浆内皮素含量,防止脂质过氧化,改善脑功能的作用。②黄芪能降低兴奋性氨基酸的含量,抑制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减轻缺血性脑损伤。③黄芪能提高脑缺血后Bcl-2的水平,拮抗P53和Caspase-3的表达,有效抑制脑缺血引起的神经元凋亡。④黄芪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改善脑缺血后血液流变状态,减轻脑缺血损伤。⑤黄芪能抑制脑缺血早期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过度表达,减轻海马区锥体细胞损伤,保护缺血后脑损伤。结论:黄芪能显著改善脑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致残率,且安全无副作用,有广阔的临床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综述文献 黄芪 缺血性脑损伤 有效性
下载PDF
扩散成像和磁共振波谱对MELAS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贺丹 刘怀军 +3 位作者 杨丽 郭力 何俊英 张玉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7-42,共6页
目的:探讨扩散成像(DWI、DTI)和磁共振波谱(1H-MRS)对MELAS患者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采用3.0T磁共振,对5例经病理证实的MELAS患者进行常规磁共振及DWI、DTI和1H-MRS检查。结果:5例MELAS患者常规磁共振可见大脑皮层多发脑回状长T1长T... 目的:探讨扩散成像(DWI、DTI)和磁共振波谱(1H-MRS)对MELAS患者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采用3.0T磁共振,对5例经病理证实的MELAS患者进行常规磁共振及DWI、DTI和1H-MRS检查。结果:5例MELAS患者常规磁共振可见大脑皮层多发脑回状长T1长T2及高FLAIR异常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病灶具有游走和复发特点。DWI病变区呈稍高信号,ADC图呈稍高或稍低或混杂信号;DTI显示白质纤维信号减低;1H-MRS可见NAA峰降低,高大Lac峰出现。病灶区与对侧正常区比较ADC值增高(P<0.05),FA值降低(P<0.01),NAA/Cr降低(P<0.05),Lac/Cr明显增高(P<0.01)。结论:常规磁共振发现大脑皮层反复出现的多发游走性无强化病灶,要考虑到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的可能性,DWI结合ADC图有助于明确MELAS的病理损害性质,DTI可直观显示白质纤维破坏程度,1H-MRS检测到异常高大Lac峰是支持MELAS的重要辅助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脑肌病 MELAS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弥散 磁共振波谱学
下载PDF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探讨 被引量:4
10
作者 高长玉 王彩娟 +3 位作者 韩淑芬 刘桂宇 贲莹 段伟松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48-350,353,共4页
目的了解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对80例患者分期分型,同时进行中医辨证。结果单证的发生率:气虚证60.0%、阴虚证56.3%、血瘀证63.8%、痰湿证75.0%和火热证86.3%;证候组合形式以三证最多,证候组合形态最常... 目的了解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对80例患者分期分型,同时进行中医辨证。结果单证的发生率:气虚证60.0%、阴虚证56.3%、血瘀证63.8%、痰湿证75.0%和火热证86.3%;证候组合形式以三证最多,证候组合形态最常见的为痰热瘀证;活动期血瘀证高于稳定期,而气虚证和阴虚证则低于稳定期;重型组阴虚证明显高于轻型组。结论本病基本证候为火热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且与病情分期分型有一定相关性,辨证时多为复合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肌炎 皮肌炎 分期 分型 中医辨证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与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8
11
作者 杨永刚 钱玉中 +3 位作者 赵会颖 张建平 张晶 邓郁青 《疑难病杂志》 CAS 2009年第10期609-610,共2页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方法选择ACI患者70例作为脑梗死组,根据梗死灶体积分为大、中、小3个亚组;另选30例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MMP-9、CRP水平。结果ACI组...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方法选择ACI患者70例作为脑梗死组,根据梗死灶体积分为大、中、小3个亚组;另选30例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MMP-9、CRP水平。结果ACI组血清MMP-9、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不同梗死体积患者血清MMP-9、CRP水平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表明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r=0.276,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CRP水平明显升高,并与脑梗死体积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急性 基质金属蛋白酶-9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分期分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2
作者 高长玉 刘桂宇 +1 位作者 贲莹 王彩娟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1期167-169,172,共4页
目的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GBS)临床分期分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分期与分型,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对计数。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急性期CD3+、CD8+、CD4+CD... 目的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GBS)临床分期分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分期与分型,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对计数。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急性期CD3+、CD8+、CD4+CD25+显著降低(P<0.01),CD4+/CD8+显著升高(P<0.05),CD4+无显著差异;恢复期CD8+、CD4+/CD8+恢复正常。急性期与恢复期比较,CD8+显著降低、CD4+/CD8+显著升高(P<0.05)。轻重症组CD3+、CD4+CD25+均显著降低(P<0.01),而重症组CD8+显著降低(P<0.01),CD4+/CD8+显著升高(P<0.05);但轻重症组间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GBS患者急性期存在明显的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紊乱,且轻重症之间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兰-巴雷综合征 T淋巴细胞亚群 临床分期 临床分型
下载PDF
大鼠侧脑室脉络丛的超微结构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郭艳苏 吴淑玉 +4 位作者 李春岩 杨程 吴东霞 李向印 雷建章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91-592,共2页
关键词 大鼠 侧脑室 脉络丛 超微结构 脑脊液
下载PDF
Marchiafava-Bignami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附2例报告)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彤 许蕾 +2 位作者 白素格 邢瑜 张亚楠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50-353,共4页
目的探讨Marchiafava-Bignami病(MBD)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MB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例患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分别为54、49岁,均有长期大量饮酒史。例1急性起病,以手抖、意识不清为主要症状。例2为慢性起病,以反... 目的探讨Marchiafava-Bignami病(MBD)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MB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例患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分别为54、49岁,均有长期大量饮酒史。例1急性起病,以手抖、意识不清为主要症状。例2为慢性起病,以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以及头痛为主要症状。影像学检查示2例患者胼胝体区均存在异常病灶。给予B族维生素后患者情况均出现明显好转。结论 MBD临床表现各异,影像学检查常于胼胝体处发现异常,及时给予B族维生素治疗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CHIAFAVA-BIGNAMI病 胼胝体 酒精相关性 B族维生素
下载PDF
NO在脑血管病不同时期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董梅 宋学琴 +1 位作者 刘瑞春 李春岩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42-542,共1页
关键词 NO 脑血管病 作用机制 缺血性损害 分光光度比色法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抗栓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荟萃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欣 佟旭 +6 位作者 李晶晶 裴洪菲 王拥军 王伊龙 郑华光 于萍 曹亦宾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5期430-436,共7页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24 h内给予抗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查找关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抗栓(24 h内)与标准抗栓(24 h后...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24 h内给予抗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查找关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抗栓(24 h内)与标准抗栓(24 h后)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疗效对比的随机对照试验、匹配对照和非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7年10月。由2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从而比较溶栓后早期抗栓与标准抗栓治疗发生症状性脑出血、90 d死亡和良好预后差异。结果最终纳入11项研究(包括4项随机对照试验、2项匹配对照和5项非随机对照研究),共计2082例患者,早期抗栓组有1219例(58.5%),标准抗栓组有863例(41.5%)。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标准抗栓组相比,接受早期抗栓的患者90 d良好预后的比例更高[比值比(odds ratio,OR)1.4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5~1.73,P=0.001)],而两组患者的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OR 1.08,95%CI 0.63~1.86,P=0.78)和90 d死亡率(OR 1.13,95%CI 0.81~1.57,P=0.48)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与标准抗栓相比,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24 h内给予早期抗栓治疗的90 d功能预后更好,并且不会增加症状性脑出血和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早期抗栓 荟萃分析
下载PDF
临床易混淆的概念及诊治技巧(二十九)——皮质盲的临床特点及意义 被引量:8
17
作者 狄楠 张祥建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8期682-682,共1页
关键词 皮质 视皮质
下载PDF
尼莫地平注射液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高血压调控的体会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杨静 李世平 李震中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第3期224-226,共3页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注射液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高血压调控的作用。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2月-2012年5月的脑出血住院患者14例,住院治疗期间均应用尼莫地平注射液静脉泵点,比较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及病情。结果病情危重行锥颅引流术1例(7%),病...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注射液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高血压调控的作用。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2月-2012年5月的脑出血住院患者14例,住院治疗期间均应用尼莫地平注射液静脉泵点,比较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及病情。结果病情危重行锥颅引流术1例(7%),病情明显好转的13例(93%)。治疗后平均动脉压均明显降低。结论尼莫地平注射液可用于脑出血患者高血压急性期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莫地平注射液 高血压 脑出血
下载PDF
低钾性麻痹与格林-巴利综合征临床和电生理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国华 高长玉 +2 位作者 张祥建 刘秀玲 宋宝华 《中国康复》 1997年第3期118-120,共3页
对46例低钾性麻痹患者和91例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患者进行了临床和电生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低钾麻痹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运动诱发电位波幅降低。GBS组又分为两种类型,即脱髓鞘型和运动轴索损害型。脱髓鞘型运动神经传导速... 对46例低钾性麻痹患者和91例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患者进行了临床和电生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低钾麻痹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运动诱发电位波幅降低。GBS组又分为两种类型,即脱髓鞘型和运动轴索损害型。脱髓鞘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运动诱发电位波幅降低.而运动轴索损害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运动诱发电位波幅亦降低,但病后波幅恢复时间不同于低钾性麻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钾性麻痹 电生理 G-B综合征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老年痴呆症 被引量:20
20
作者 任非 龚淑英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2期166-168,共3页
目的:对近年来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老年痴呆症作以总结,以阐明其对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干预作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数据库MEDLINE1966-01/2005-02有关银杏叶提取物药理作用及其治疗老年痴呆症的文章,检索词为“ginkgobilobaextract,dem... 目的:对近年来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老年痴呆症作以总结,以阐明其对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干预作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数据库MEDLINE1966-01/2005-02有关银杏叶提取物药理作用及其治疗老年痴呆症的文章,检索词为“ginkgobilobaextract,dementia”,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了中文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4-12及万方数据库2003-01/2005-02有关银杏叶提取物药理作用及其治疗老年痴呆症的文章,检索词为“银杏叶提取物,痴呆”,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银杏叶提取物与老年痴呆症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文章。质量评价主要考察资料的真实性,实施过程是否严密。关于重复实验的多篇文章,选取样本量较大的文章予以纳入。资料提炼:共检索到24篇中文和94篇英文,选取较新的或经典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药理作用及其治疗老年痴呆症的文章共28篇。资料综合:①银杏叶提取物具有清除自由基、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防止脂质过氧化对细胞膜的损伤;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抗脑缺血、脑水肿,改善脑功能等作用。②银杏叶提取物能加速神经冲动的传导,易化突触传递,从而有利于信息获得、记忆巩固和再现,提示其能改善痴呆患者的学习记忆障碍。③银杏叶提取物能拮抗引起神经元坏死的淀粉样β蛋白,提高全血Bcl-2水平,抑制细胞凋亡,有利于改善老年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结论:应用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老年痴呆症,能显著改善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并延缓痴呆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银杏 植物提取物 自由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