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0-2022年固城站农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观测数据集 被引量:1
1
作者 周莉 耿金剑 +2 位作者 周广胜 张森 吴宜宣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3期62-71,共10页
河北固城农业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固城站)是科技部批准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之一,地处华北平原北部灌溉高产农业区,生态类型为典型的华北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农田生态系统。固城站基于涡度相关技术开展了农田生态系统... 河北固城农业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固城站)是科技部批准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之一,地处华北平原北部灌溉高产农业区,生态类型为典型的华北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农田生态系统。固城站基于涡度相关技术开展了农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的长期连续观测。本数据集收集整理了2020–2022年固城站最新的碳水通量综合观测资料,按照中国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的通量数据质量控制与处理技术体系要求,进行数据质量控制与处理,形成标准化的碳水通量和辅助气象环境要素数据集,可用于农田生态系统碳收支评估、水资源利用和农业防灾减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 冬小麦 夏玉米 碳通量 水通量 农田碳汇 农田耗水量
下载PDF
气候行动最前线的高标准农田生产气象保障 被引量:1
2
作者 周广胜 何奇瑾 +2 位作者 宋兴阳 吕晓敏 周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5-274,共10页
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严重威胁到全球粮食安全,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已经在中国推广实施。为助力气候变暖影响下的高标准农田生产,文章梳理了国际土地整理与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历程,并从高标准... 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严重威胁到全球粮食安全,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已经在中国推广实施。为助力气候变暖影响下的高标准农田生产,文章梳理了国际土地整理与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历程,并从高标准农田适宜性评价、土地要素配置的粮食效应、高标准农田监督管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效益评价四个方面综述了高标准农田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目前缺乏高标准农田生产气象保障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针对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抗灾能力强和生态良好“三位一体”的要求,提出气象助力高标准农田生产应加强三个方面研究:农田生态系统气候水资源相互作用与农田节水灌溉;主要粮食作物气象灾变精准监测模拟与快速解析归因;农田生态气象风险敏感因子检测及其气象监测评价,以实现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助力高标准农田高产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 气候 节水灌溉 作物气象灾变 生态气象风险
下载PDF
气象条件对廉玉1号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王俊方 周广胜 +1 位作者 宋艳玲 任三学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73-378,共6页
厘清气象条件对玉米产量影响是确保玉米稳产高产的基础。基于2018—2021年河北固城农业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廉玉1号玉米不同播种期的田间试验对气象条件影响玉米产量的分析表明:播种期推迟导致发育期延长,改变发育期的气象条件... 厘清气象条件对玉米产量影响是确保玉米稳产高产的基础。基于2018—2021年河北固城农业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廉玉1号玉米不同播种期的田间试验对气象条件影响玉米产量的分析表明:播种期推迟导致发育期延长,改变发育期的气象条件。廉玉1号玉米播种期推迟20 d较提前10 d的平均发育期长度延长2.5 d,出苗-拔节期平均气温增加0.7℃,乳熟-成熟期平均气温减少5.9℃。玉米单产总体随播种期推迟呈降低趋势,6月8—18日期间播种可获得较高产量。出苗-拔节期的气温日较差以及抽雄-乳熟期的平均气温是影响廉玉1号玉米单产的关键气象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廉玉1号 播种期 产量 气象条件
下载PDF
播期调整对华北北部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
作者 赵花荣 周广胜 +2 位作者 齐月 耿金剑 田晓丽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964-2985,共22页
【目的】基于田间分期播种试验,研究华北北部冬小麦、夏玉米播期调整,其生长发育、光合生理特性、籽粒灌浆和产量形成及品质对气候变暖的不同响应,为华北平原农业生产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期播种方法,于201... 【目的】基于田间分期播种试验,研究华北北部冬小麦、夏玉米播期调整,其生长发育、光合生理特性、籽粒灌浆和产量形成及品质对气候变暖的不同响应,为华北平原农业生产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期播种方法,于2017—2023年在华北北部的河北固城农业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大田分期(早播10 d、正常播期、晚播10 d、晚播20 d)播种试验,获取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生育进程、地上干物质累积和分配、叶片光合特性、籽粒灌浆速率以及产量农艺性状和籽粒营养成分等资料。【结果】冬小麦全生育期随播期推迟而缩短,主要原因在于冬前幼苗期缩短;夏玉米全生育期与播期呈抛物线关系,播期每推迟10 d,幼苗期缩短1.3 d,花粒期和籽粒形成-灌浆期分别延长1.5和1.6 d。冬小麦、夏玉米籽粒灌浆过程对播期调整的响应完全不同,冬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在播期间反应并不敏感,夏玉米籽粒灌浆速率在播期间差异较小,但籽粒形成期、灌浆结束日期和峰值日期因播期推迟顺次延后,且灌浆持续日数因播期每推迟10 d,灌浆持续日数缩短4 d。北方麦区在秋暖和冬暖背景下,冬小麦播种期界限延宽,播期对产量的影响明显减弱,播期推迟配套增加播种量,产量不减且会小幅增产;夏玉米产量随播期推迟明显递减,理论产量播期每推迟10 d递减率1381.50 kg·hm^(-2),但冬小麦和夏玉米晚播20 d产量都凸显跳跃变小。播期每推迟10 d,冬小麦籽粒分配率递增1.67%,夏玉米则递减1.57%,冬小麦收获指数提高0.017,而夏玉米降低0.016。冬小麦和夏玉米叶片光合速率(Pn)对播期的响应亦不同,冬小麦播期间的Pn较为相近,而夏玉米播期每推迟10 d Pn递减率1.21μmol·m^(-2)·s-1。播期调整对华北北部冬小麦、夏玉米籽粒品质不会产生明显影响。【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北方冬小麦延迟播种,延宽适宜播种期是适应气候变暖的积极有效措施,华北平原夏玉米适期早播可避免高温热害影响,有助于稳产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 播期调整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沟金针虫垂直活动特征
5
作者 赵花荣 任三学 +4 位作者 齐月 张玲 田晓丽 杨超 胡丽丽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7-479,共13页
基于河北固城农业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19—2020年、2021—2022年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沟金针虫在土壤中分层调查数据,引入虫口重量指标,结合虫口密度指标,揭示沟金针虫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为害-休眠动态变化,讨论沟金针虫在... 基于河北固城农业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19—2020年、2021—2022年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沟金针虫在土壤中分层调查数据,引入虫口重量指标,结合虫口密度指标,揭示沟金针虫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为害-休眠动态变化,讨论沟金针虫在土壤中垂直活动特征、气象条件与其相关性以及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结果表明:沟金针虫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存在3个为害期和3个休眠期,且交替出现。3个为害期出现在冬小麦返青-拔节期、夏玉米幼苗期、冬小麦秋苗期,3个休眠期出现在冬小麦越冬期、冬小麦成熟-收获期、夏玉米灌浆-成熟期,3个为害期中以冬小麦返青-拔节期最为严重。冬季偏暖及春季回暖早,沟金针虫表现出晚下早上特征,使得沟金针虫冬季休眠期缩短而为害活动期延长;土壤温度、湿度以及食源关系共同影响沟金针虫为害、休眠以及取食活动,其为害适宜土壤重量含水率约为15%~18%,适宜土壤温度为14~18℃。分析沟金针虫为害与冬小麦减产率可知,虫口密度每增加10 m^(-2)或虫口重量每增加1.0 g·m^(-2),可导致减产率增加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金针虫 垂直活动 冬小麦 夏玉米 轮作田
下载PDF
土壤渍水胁迫对华北冬小麦籽粒灌浆及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6
作者 赵花荣 张玲 +2 位作者 任三学 齐月 田晓丽 《气象科技》 2024年第2期277-287,共11页
利用少雨旱区华北冬麦主产区河北固城站的电动防雨棚,遮去自然降水,通过人工控制灌水形成土壤渍水、高湿、干旱和对照,冬小麦花后通过测定籽粒灌浆进程和地上生物量以及产量构成要素,解析不受阴雨和低温胁迫影响下土壤渍水对冬小麦籽粒... 利用少雨旱区华北冬麦主产区河北固城站的电动防雨棚,遮去自然降水,通过人工控制灌水形成土壤渍水、高湿、干旱和对照,冬小麦花后通过测定籽粒灌浆进程和地上生物量以及产量构成要素,解析不受阴雨和低温胁迫影响下土壤渍水对冬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及产量形成的胁迫效应。结果表明,随土壤水分的减少,冬小麦灌浆速率降低,灌浆持续日数缩短;灌浆期土壤高湿有增产效应,理论产量增产5.87%,土壤渍水出现减产,理论产量减产1.50%;高湿和渍水的收获指数比对照略有提高,并均高于0.5000;干旱胁迫下,收获指数比对照低0.1130~0.1633。北方旱区灌溉解除了气候干旱对作物需水胁迫,晴好天气光照充足,日较差大,作物产量提高,土壤水分是影响北方冬小麦挖掘光温生产潜力和提高单产的关键限制因素。研究结果为应对气候变化引起极端降水事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尤其是科学评估旱、涝灾害对北方旱区农作物的影响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灌浆速率 产量 渍水 干旱
下载PDF
升温、光周期和氮添加变化对兴安落叶松幼苗叶黄期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宇钦 周广胜 +1 位作者 吕晓敏 武炳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6-316,共11页
物候是气候变化敏感指标,是陆地生态系统模型的关键参数。目前关于气候变化对物候影响的研究较多,但关于多环境因子交互作用对秋季物候影响的研究尚不充分,制约着物候变化机制的认知与模型发展。以兴安落叶松幼苗叶黄期为研究对象,采用... 物候是气候变化敏感指标,是陆地生态系统模型的关键参数。目前关于气候变化对物候影响的研究较多,但关于多环境因子交互作用对秋季物候影响的研究尚不充分,制约着物候变化机制的认知与模型发展。以兴安落叶松幼苗叶黄期为研究对象,采用控制实验研究叶黄期对升温、光周期和氮添加变化及其交互作用的响应。结果表明:(1)升温对兴安落叶松幼苗叶黄期的影响较显著,升温使叶黄始期和叶黄普期显著提前,完全变色期不显著推迟;(2)光周期变化对叶黄期的影响极显著,光周期延长使叶黄始期和叶黄普期显著提前,完全变色期显著推迟;(3)叶黄期与氮添加量相关性不显著;(4)升温、光周期和氮添加变化双因子交互作用对叶黄始期和叶黄普期的影响均极显著且均存在极值,但对完全变色期的影响均不显著:升温与光周期延长交互作用使叶黄始期和叶黄普期提前,且在升温1.5℃、光周期14h时最显著;光周期延长与氮添加交互作用使叶黄始期和叶黄普期提前,且在施低氮(5g N m^(-2) a^(-1))、光周期10h时最显著;升温与氮添加交互作用使叶黄始期和叶黄普期提前,且在施高氮(20g N m^(-2) a^(-1))、升温1.5℃时最显著;(5)升温、光周期和氮添加变化交互作用对叶黄始期和叶黄普期影响极显著,对完全变色期的影响不显著。这表明,升温、光周期延长和氮添加将延长兴安落叶松幼苗叶黄期,从而增加兴安落叶松幼苗的固碳时间。研究结果可为物候模型发展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碳估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落叶松幼苗 叶黄期 升温 光周期 氮添加
下载PDF
郯麦98对播种期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5
8
作者 任三学 赵花荣 +3 位作者 周广胜 齐月 田晓丽 耿金剑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2-372,共11页
播种期调整被广泛用于作物适应气候变化,但播种期调整对作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仍需探讨。基于2017—2022年华北平原北部冬小麦郯麦98的播种期调整大田试验资料,分析播种期变化对郯麦98的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品质影响。结果表明:播种... 播种期调整被广泛用于作物适应气候变化,但播种期调整对作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仍需探讨。基于2017—2022年华北平原北部冬小麦郯麦98的播种期调整大田试验资料,分析播种期变化对郯麦98的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品质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推迟使郯麦98的生长季缩短、有效穗数和籽粒产量减少,9月30日—10月30日播种期的籽粒产量减少率达569.71 kg·hm^(-2)·(10 d)^(-1),但对穗粒数、穗粒重无显著影响。播种期推迟还影响郯麦98成熟期地上干物质分配,茎秆随播种期推迟呈减少趋势,为2.44%·(10 d)^(-1);而穗部呈增加趋势,为2.44%·(10 d)^(-1)。播种期变化对郯麦98的叶片光合特性和籽粒品质影响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华北平原北部冬小麦播种期调整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麦98 播种期 发育期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华北北部夏玉米适期早播的增产效果 被引量:2
9
作者 任三学 周广胜 +2 位作者 赵花荣 田晓丽 耿金剑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1-93,共13页
播期调整是直接有效减缓气候变化对农业负面影响的重要措施,为了揭示播期变化对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机制,在华北北部的河北固城农业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于2019—2021年设置早播10 d、晚播10 d、晚播20 d和正常播期4个播期,进行... 播期调整是直接有效减缓气候变化对农业负面影响的重要措施,为了揭示播期变化对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机制,在华北北部的河北固城农业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于2019—2021年设置早播10 d、晚播10 d、晚播20 d和正常播期4个播期,进行了夏玉米同一品种播期调整的大田试验,监测其生育期变化、植株干物质累积、叶片光合特性和籽粒灌浆特征,以及成熟期取样测定产量构成等要素。结果表明:夏玉米播期提前,苗期、穗期及全生育期延长,尤其有效灌浆持续日数随播期提前而延长,播期每提前10 d有效灌浆持续日数延长4.7 d,播期提前10 d平均灌浆速率比对照和晚播10,20 d的平均偏高4.04%,籽粒灌浆、累积增加,百粒质量提高5.459 g。夏玉米穗粒数、穗粒质量、百粒质量等主要产量构成要素在不同播期间存在显著差异,且随播期提前而递增,在6月8日—7月8日试验期理论产量随播期每提前10 d增产速率为1395.4 kg/hm ^(2)。夏玉米关键生育期平均叶片净光合速率(Pn)随播期每提前10 d提高0.764μmol/(m 2·s),播期提前10 d比对照和晚播10,20 d的平均Pn提高7.31%。光合速率提高使得干物质生产、积累及向籽粒转运量增加,穗粒质量、百粒质量分别比对照和晚播10,20 d的平均偏高24.01%,18.00%。播期提前,株高低,茎秆粗壮,抗倒伏,个体绿叶面积大,群体叶面积指数(LAI)高,叶片光合作用能力高,播期每提前10 d成熟期地上干物质分配率:籽粒质量递增率2.26%,植株营养器官—果穗籽粒间干物质的源—库分配关系改变,穗粒质量、百粒质量提高和籽粒增产。研究认为: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区充分利用气候变暖增加的热量资源,合理调配茬口,夏玉米适期早播,延长生育期和籽粒灌浆时间,可有效提高单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华北北部 播种期 生长特征 增产效果
下载PDF
陆—气相互作用研究展望
10
作者 周广胜 周梦子 +1 位作者 周莉 汲玉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61-670,共10页
综述了陆—气相互作用在观测、机制和模型方面的最新进展,指出现有陆—气相互作用观测研究没有同时考虑陆面生理生态与大气边界层变化对陆—气通量的影响,制约了陆面过程参数化或参数的卫星遥感反演以及陆面过程模式的业务应用。从全面... 综述了陆—气相互作用在观测、机制和模型方面的最新进展,指出现有陆—气相互作用观测研究没有同时考虑陆面生理生态与大气边界层变化对陆—气通量的影响,制约了陆面过程参数化或参数的卫星遥感反演以及陆面过程模式的业务应用。从全面认识陆—气相互作用与陆面过程模式发展出发,指出未来需进一步强化陆面生理生态与大气边界层变化对陆—气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以及陆面过程模式的业务应用研究,并提出了拟关注的重点任务:①陆—气相互作用的跨界面立体观测;②多源数据在跨界面陆—气相互作用中的应用;③陆面过程模式发展与业务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气相互作用 陆面生理生态 大气边界层 陆面过程模式
原文传递
2018-2021年华北北部不同播期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数据集
11
作者 耿金剑 周广胜 +5 位作者 宋艳玲 任三学 赵花荣 周怀林 宋兴阳 田晓丽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4期179-188,共10页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其高产稳产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连续多年不同播期玉米全生育期的生理生态观测数据为研究气候变化对玉米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适应提供重要数据支撑。河北固城农业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其高产稳产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连续多年不同播期玉米全生育期的生理生态观测数据为研究气候变化对玉米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适应提供重要数据支撑。河北固城农业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固城站)地处华北平原北部,是唯一以农业气象为特色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本数据集是固城站玉米农业生态系统2018–2021年适应气候变化试验数据集,主要包含同一品种玉米不同播期的生育期、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光合生理、光谱特征、土壤水分、灌浆速率、产量构成的年际、年内变化数据。本数据集对玉米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研究的相关农业气象业务服务指标的修订、农业气象模拟模型的改进及区域应用、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的开发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玉米播期 生物量 叶面积指数 光合作用 光谱反射率 产量 华北地区
下载PDF
冬小麦灌浆期光合参数及产量对土壤高湿和干旱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
12
作者 任三学 齐月 +1 位作者 田晓丽 赵花荣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第29期96-102,共7页
为研究土壤湿度变化对冬小麦光合参数和产量变化的影响机制,在防雨棚人工控制灌水,设置土壤高湿、中度干旱、重旱、对照4个处理的田间冬小麦试验,研究土壤水分变化对灌浆期冬小麦光合参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灌浆期叶片净光... 为研究土壤湿度变化对冬小麦光合参数和产量变化的影响机制,在防雨棚人工控制灌水,设置土壤高湿、中度干旱、重旱、对照4个处理的田间冬小麦试验,研究土壤水分变化对灌浆期冬小麦光合参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灌浆期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随土壤水分降低而降低。重旱处理冬小麦叶片胞间CO_(2)浓度与对照相近,引起光合作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非气孔因素限制。土壤高湿冬小麦叶片有效利用光强区间拉大,而土壤干旱胁迫叶片有效利用光强的区间缩小,土壤高湿和干旱胁迫叶片夜间呼吸作用都提高,干旱逆境胁迫白天光合作用受限减弱,夜间呼吸作用增强,消耗营养增多“,一减一增”是其籽粒瘪秕,产量低的生理原因。土壤高湿和干旱影响冬小麦灌浆期籽粒干物质输送、积累的源库匹配。高湿处理叶片的绿色器官光合产物输送籽粒占主导,开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贡献率变小;干旱逆境胁迫下,叶片等绿色器官光合产物少,输送籽粒干物质减少,但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贡献率相对增大;收获指数土壤高湿和对照基本相近,干旱处理较对照明显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光合参数 产量 土壤高湿 干旱
原文传递
植物物候变化的全气候生产要素影响机制与模型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周广胜 宋兴阳 +2 位作者 周梦子 周莉 汲玉河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0-389,共10页
物候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指示指标,不仅是植被动态模型的重要参数,也是陆地碳循环模型和大气环流模式的重要参数.本文从物候变化机制和物候模拟模型两方面综述了植物物候研究最新进展,剖析了物候研究趋势,指出当前物候研究大都仅考虑单一... 物候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指示指标,不仅是植被动态模型的重要参数,也是陆地碳循环模型和大气环流模式的重要参数.本文从物候变化机制和物候模拟模型两方面综述了植物物候研究最新进展,剖析了物候研究趋势,指出当前物候研究大都仅考虑单一气候因子或少数几个气候因子的影响,涉及多气候因子相互作用影响的研究仍很少,还没有开展植物全气候生产要素相互作用影响物候的研究;受物候变化机制认识与研究物种的限制,现有物候模型仍不能反映植被生长的真实性,也不能有效模拟物候变化.本文指出,全面认识物候变化的机制迫切需要考虑影响植物物候的全气候生产要素及其相互作用,为物候模型发展提供依据.本文基于植物光合作用是最主要的物候影响因子的研究结论,提出采用气候生产潜力作为植物物候变化驱动因子,不仅体现气候环境因子对植物生产的综合作用及其在植物生长全过程中的一致性,还体现了生物因子、环境因子及其相互作用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从而实现物候的准确模拟.本文提出的未来物候研究方向,有助于丰富物候认知、提升陆地碳循环和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候 全气候生产要素 机制 模型 研究展望
原文传递
克氏针茅物候对气候变暖和水分变化的响应及其光合生理生态机制 被引量:4
14
作者 顾文杰 周广胜 +4 位作者 吕晓敏 周梦子 周莉 汲玉河 周怀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8322-8330,共9页
物候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指示作用,然而现有研究主要关注植物物候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于物候变化的生理生态机制研究较为缺乏。基于内蒙古自治区克氏针茅草原红外线辐射增温与控水相结合的原位模拟试验资料,探究了克氏针茅物候变化... 物候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指示作用,然而现有研究主要关注植物物候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于物候变化的生理生态机制研究较为缺乏。基于内蒙古自治区克氏针茅草原红外线辐射增温与控水相结合的原位模拟试验资料,探究了克氏针茅物候变化的光合生理生态机制及其对水热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增温使克氏针茅返青期和抽穗期提前2.8 d和7.8 d、枯黄期推迟6.8 d;水热协同作用主要影响抽穗期,增温增水(气候暖湿化)较增温减水(气候暖干化)提前7.4 d。(2)增温增水使得克氏针茅返青期和抽穗期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高于增温减水,而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则相反(P<0.05),增温增水与增温减水对克氏针茅枯黄期的光合生理生态特征影响无显著差异。(3)净光合速率是影响克氏针茅物候变化的决策因子,温度是影响克氏针茅植物返青期和枯黄期的限制因子,水分则是影响克氏针茅植物抽穗期的限制因子。研究发现克氏针茅物候与其光合生理生态特征和环境因子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植物物候模型发展和物候机理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针茅 物候 光合生理生态机制 光合作用 增温 控水
下载PDF
基于分期播种试验夏玉米延迟收获促进子粒灌浆和粒重增益效应
15
作者 赵花荣 任三学 +1 位作者 张玲 田晓丽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64,76,共11页
基于2019-2022年夏玉米播期试验资料,分析夏玉米生理成熟后延迟收获对子粒农艺性状改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早播10 d至晚播20 d处理的有效灌浆结束日均比生理成熟期延后,子粒有效灌浆持续日数依次比其花后10 d至生理成熟期日数延长28~... 基于2019-2022年夏玉米播期试验资料,分析夏玉米生理成熟后延迟收获对子粒农艺性状改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早播10 d至晚播20 d处理的有效灌浆结束日均比生理成熟期延后,子粒有效灌浆持续日数依次比其花后10 d至生理成熟期日数延长28~9 d,播期每推迟10 d延长日数减少6.3 d。子粒农艺性状有明显的改善,百粒重、穗粒重提高,子粒增产效应明显,理论产量增产率16.95%~7.66%,增产量1960.36~681.51 kg/hm^(2),对照增产最多,比晚播10、20 d增产粮食多2.4~2.9倍。为华北地区提高气候资源利用效率和粮食生产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延迟收获 子粒灌浆 增产效率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内蒙古克氏针茅草原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的物候特征及遥感监测
16
作者 王进 周广胜 +1 位作者 何奇瑾 周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9-668,共10页
为准确遥感监测草原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物候,利用内蒙古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2018—2021年的涡度相关系统和气象梯度观测系统观测数据,结合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的Senti-nel-2卫星数据,分析克氏针茅草原NEE及其物候的变化... 为准确遥感监测草原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物候,利用内蒙古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2018—2021年的涡度相关系统和气象梯度观测系统观测数据,结合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的Senti-nel-2卫星数据,分析克氏针茅草原NEE及其物候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了NEE物候的遥感植被指数及阈值。结果表明:2018—2021年,研究区NEE呈季节性变化,4—10月为碳汇,其他月份为碳源,总体呈碳汇。碳吸收开始日期(SCUP)和结束日期(ECUP)的平均儒略日分别为第95天和第259天,碳吸收持续时间平均为165 d。光合有效辐射与日NEE呈极显著负相关,有助于草原生态系统吸收大气中CO_(2)。最佳阈值10%的红边叶绿素指数能够较好地捕捉SCUP,而最佳阈值75%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则能较好地反映ECUP。研究结果可为草原生态系统碳源汇的遥感监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针茅草原 净生态系统碳交换 物候 遥感监测 内蒙古
原文传递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增汇潜力研究展望 被引量:17
17
作者 周广胜 周梦子 +1 位作者 周莉 汲玉河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1期3625-3632,共8页
碳达峰与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气候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需求.厘清陆地生态系统增汇潜力不仅对准确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更是人类制定气候变化应对方案的基本前提.本文从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汇视角,综述... 碳达峰与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气候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需求.厘清陆地生态系统增汇潜力不仅对准确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更是人类制定气候变化应对方案的基本前提.本文从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汇视角,综述了中国森林、灌丛、草原、农田和湿地等主要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及其对不同气候变化情景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发现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汇的评价结果因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资料差异较大,需要不断完善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汇的评估方法并基于最新资料不断更新评估结果.文章进一步指出,现有研究对未来不同时期、不同排放情景下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尤其是同一区域不同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增汇潜力的整合研究仍不足,对氮沉降及其与气候变化、大气CO_(2)浓度变化协同作用的影响,特别是对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增汇潜力影响的研究仍不够,还没有开展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增汇的气候变化风险研究.据此,本文指出,未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增汇研究需要重视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增汇潜力及其风险评价,重点关注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模拟技术和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气象资料获取技术的发展,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增汇的系统管理优化方案提供科学支撑,服务于国家碳中和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 碳储量 碳汇 生态工程
原文传递
旱、渍胁迫对夏玉米根冠比及籽粒灌浆源库关系的影响
18
作者 赵花荣 张玲 +2 位作者 齐月 杨超 胡丽丽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4年第6期782-798,共17页
利用河北固城站电动防雨棚,遮去自然降水,人工控制灌水形成土壤渍水、高湿、干旱和对照,夏玉米开花后通过测定籽粒灌浆进程和地上生物量以及产量构成要素、根冠结构和根冠比等,探究不受阴雨和低温胁迫影响下的土壤旱、渍胁迫对夏玉米籽... 利用河北固城站电动防雨棚,遮去自然降水,人工控制灌水形成土壤渍水、高湿、干旱和对照,夏玉米开花后通过测定籽粒灌浆进程和地上生物量以及产量构成要素、根冠结构和根冠比等,探究不受阴雨和低温胁迫影响下的土壤旱、渍胁迫对夏玉米籽粒灌浆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分析夏玉米籽粒灌浆干物质的源库关系,结果表明:夏玉米籽粒灌浆对旱、渍胁迫的响应不同,渍水时灌浆持续日数延长,较对照延长7~8 d,重旱时缩短,较对照缩短5~6 d;对于平均灌浆速率,高湿最大,较对照偏大9.19%~9.85%,重旱最小,较对照偏小24.80%~25.26%,中度旱次小,较对照偏小6.89%~7.45%。旱、渍胁迫对夏玉米产量形成都有负效应:渍水、高湿减产率为1.83%~8.43%,干旱处理减产率为32.73%~81.96%,重旱近乎绝收,干旱危害程度比渍水、高湿影响大得多。旱、渍胁迫对夏玉米灌浆期穗位叶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不同,净光合速率(Pn)渍水比对照偏高0.91%~9.10%,高湿比对照偏低1.75%~9.13%;干旱比对照显著偏低,中度旱偏低55.76%~59.08%,重旱偏低92.16%~92.75%。夏玉米籽粒灌浆的干物质主要来源于灌浆期绿叶等光合作用形成的光合产物,成熟期地上干物质籽粒分配率减少,收获期秸秆存量大,导致收获指数降低。干旱胁迫刺激、诱导玉米根系增生须根,须根重增加显著,导致其根冠比提高,尤其重旱较渍水、高湿和对照提高近10倍以上,揭示出玉米根系尤其须根系对土壤水分逆境胁迫的应急响应生理调节机制和适应逆境条件的生存机理。实际生产管理中可利用土壤干湿交替变化刺激、诱发根系生长发育,提升优化根冠结构。研究结果为评估旱、涝灾害对北方旱区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撑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根冠比 灌浆速率 渍水 干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