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0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方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思考——以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为例
1
作者 任芝军 王美艳 张长平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第10期21-24,共4页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以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为抓手,通过健全组织体系,构建链条式“党建+”引领育人机制,制定教师教学能力全周期培养制度,形成价值引领、知识传输、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培养...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以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为抓手,通过健全组织体系,构建链条式“党建+”引领育人机制,制定教师教学能力全周期培养制度,形成价值引领、知识传输、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打造教学相长的师生学习共同体等多重举措,以促进本科教学内涵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其中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思想和做法以期为我国同类院校的工科专业教学组织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才兼备 基层教学组织 党建+ 师资培训
下载PDF
基于OBE理念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2
作者 金凤云 孔祥飞 +2 位作者 任芝军 李太禄 杨宾 《科学咨询》 2024年第11期66-69,共4页
《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与使用指南》要求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与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高度契合,符合“五育教育”的方针。工程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与使用指南》要求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与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高度契合,符合“五育教育”的方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所遵循的核心思想是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逆向设计,不断改进教学的基本原则——以结果为导向(OBE)的理念。河北工业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以下简称建环)专业于2021年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教育二次评估(认证)后,对本专业工程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三全育人效果的实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项目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蕴含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播三位一体的专业建设路径,并在实践中进行了有效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BE理念 课程思政 三全育人
下载PDF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教学发展新路径——以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孙丽 韩兰芳 +3 位作者 王鹏飞 任芝军 张光明 吕龙义 《高教学刊》 2024年第21期46-49,共4页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数字革新已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必要趋势。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作为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思维及科研逻辑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环境工程...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数字革新已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必要趋势。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作为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思维及科研逻辑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为例,探讨在教育数字化转型阶段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从课程数字革新、实验数字革新及科教融合方面提出一系列应对策略,旨在为全面提升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及科学创新思维奠定坚实的基础,以期为教育数字转型背景下高校课程教学效果改善及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转型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课程 实验 科教融合
下载PDF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系统化核心课程群建设探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孙春华 杨华 +2 位作者 金凤云 夏国强 马秀琴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6期87-88,共2页
以目前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新增设的三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之间存在的问题为契机,结合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重新审视和定位三门新增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位置和关系,构建系统化的... 以目前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新增设的三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之间存在的问题为契机,结合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重新审视和定位三门新增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位置和关系,构建系统化的专业核心课程群,调整课程的次序、合理处理课程的衔接、优化课程的内容。通过系统化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立和实施,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本专业认识、建立学生工程概念、强化工程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增强工程实践能力,体现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核心课程群 建筑环境学 流体输配管网
下载PDF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探讨 被引量:7
5
作者 张长平 刘晓宁 +1 位作者 邵青 黄超 《中国校外教育》 2009年第1期87-87,共1页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作者在多年来的教学中深刻体会到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养成良好的科研及实验习惯的重要性,并尝试采用开放教学和灵活的考核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实验效果,收到了良好...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作者在多年来的教学中深刻体会到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养成良好的科研及实验习惯的重要性,并尝试采用开放教学和灵活的考核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实验效果,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 实验教学 教学模式
下载PDF
基于层次设计法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第二课堂探索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华军 杨宾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25期150-151,共2页
第二课堂是培养大学生学习兴趣、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之一。本文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例,提出了基于层次设计法的本科生第二课堂建设框架体系,采取"点面结合"实践模式,有利于填补课堂教学环节的局限... 第二课堂是培养大学生学习兴趣、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之一。本文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例,提出了基于层次设计法的本科生第二课堂建设框架体系,采取"点面结合"实践模式,有利于填补课堂教学环节的局限,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综合实践与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课堂 层次设计法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
下载PDF
环境工程专业中环境监测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 被引量:1
7
作者 邵青 张长平 李志会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年第25期188-188,190,共2页
本文介绍了环境工程专业中环境监测课程内容的安排与分配。介绍了根据教学内容分层次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方法;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及实践教学,引入课题,进行探究性教学。探索了与研究性教学相应的成绩考核方法,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并且参... 本文介绍了环境工程专业中环境监测课程内容的安排与分配。介绍了根据教学内容分层次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方法;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及实践教学,引入课题,进行探究性教学。探索了与研究性教学相应的成绩考核方法,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并且参与成绩评定。研究性教学实现了教学相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监测 研究性教学 实践探索 成绩评定 教学相长
下载PDF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效率优化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
8
作者 齐旭东 李志会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11年第2期18-19,51,共3页
根据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教学团队的努力以及广泛征求学生意见,从实验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践证明,这些改革既有助于实验课教学效率的提高,又有... 根据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教学团队的努力以及广泛征求学生意见,从实验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践证明,这些改革既有助于实验课教学效率的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 效率优化 教学改革
下载PDF
生物学类课程在环境工程专业中教学的探讨
9
作者 张长平 黄超 《科技资讯》 2014年第31期145-145,共1页
生物类课程在环境工程中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主要包括生物化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和环境生态学等课程。而这些课程的学习课时要远远小于生物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课时,因此,环境工程的学生学习该部分知识时出现一定的困难,如何有效地整合生物... 生物类课程在环境工程中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主要包括生物化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和环境生态学等课程。而这些课程的学习课时要远远小于生物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课时,因此,环境工程的学生学习该部分知识时出现一定的困难,如何有效地整合生物类课程学习的内容,进行课程群建设,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学到更多的东西是环境工程中生物类课程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同时,生物类课程也要注重创新教育,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去深刻理解理论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改革 环境工程 生物技术
下载PDF
“双一流”与“新工科”背景下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探索———以环境工程为例
10
作者 张长平 王美艳 孙优善 《前卫》 2022年第33期172-174,共3页
“双一流”和“新工科”建设对实践课程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实践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教学的实施都需要不断的创新.不仅要建立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验实践教学内容,而且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建设符合时代发展的实践教学设... “双一流”和“新工科”建设对实践课程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实践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教学的实施都需要不断的创新.不仅要建立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验实践教学内容,而且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建设符合时代发展的实践教学设施,建立企业实践平台,用科学的评价和考核体系来保证实践教学的实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实践教学 环境工程
下载PDF
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课程思政”案例探究——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为例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美艳 张长平 +3 位作者 任芝军 孙优善 田利 商植桐 《当代化工研究》 2021年第20期125-127,共3页
生动的案例是支撑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的有效保障。本文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授课实际出发,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指导,结合课程思政的实施经验,列举了课程的思政教育目标与具体的思政实施案例。
关键词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环境工程 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思政
下载PDF
高校线上教学全覆盖情境下管理实践与效果评价——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美艳 张长平 +2 位作者 孙优善 田利 黄超 《科教导刊》 2020年第32期67-69,共3页
线上教学全覆盖情境下,在与传统教学迥异的教学环境中,部分学生不能适应在线学习模式和学习环境。因此如何打造高效在线课堂、塑造学生阳光心态,是教师、学生共同面临的问题。本文以河北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总结了院系保证在线教... 线上教学全覆盖情境下,在与传统教学迥异的教学环境中,部分学生不能适应在线学习模式和学习环境。因此如何打造高效在线课堂、塑造学生阳光心态,是教师、学生共同面临的问题。本文以河北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总结了院系保证在线教学效果的各项措施,并通过问卷调查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上教学 心理建设 问卷调查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环境类专业工程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13
作者 王美艳 廉菲 +2 位作者 张慧川 赵艺茵 郭雨晴 《科教文汇》 2024年第2期91-94,共4页
该文基于国家新工科的战略需求、河北工业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文化建设的背景及环境类专业的特色,对环境类专业工程文化建设的背景意义及建设要点进行分析,建设内容包括明晰具备环境类特色的工程文化教育理念、塑造... 该文基于国家新工科的战略需求、河北工业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文化建设的背景及环境类专业的特色,对环境类专业工程文化建设的背景意义及建设要点进行分析,建设内容包括明晰具备环境类特色的工程文化教育理念、塑造涵盖工程文化理念的环境类培养目标、构建合理融入工程文化的环境类课程体系、丰富环境类工程文化教育的内涵、打造“党建-思政-文化”“双融双促”机制。旨在建成以环境类专业为示范的工程文化建设资源库,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可在工科类院校推广应用的工程文化教育实施体系。重点解决典型工科专业中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程度差、协同育人效果弱化的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对地方工科院校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环境类专业 工程文化 党建 课程思政
下载PDF
环境工程专业外语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模式探索
14
作者 王晓欧 张长平 +1 位作者 王美艳 孙优善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第1期60-62,共3页
针对环境工程专业外语课程课时少、内容难的特点,从筛选、整合、优化环境工程专业外语课程学习资料,构建更加完善、合理的环境工程专业外语课程体系等方面入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外语水平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为着眼点,... 针对环境工程专业外语课程课时少、内容难的特点,从筛选、整合、优化环境工程专业外语课程学习资料,构建更加完善、合理的环境工程专业外语课程体系等方面入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外语水平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为着眼点,尝试建立更加适合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外语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为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国际视野、创新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专业 外语课程 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
下载PDF
基于OBE的《环境工程原理》教学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晓阳 任芝军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23年第6期98-100,共3页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是环境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等诸多问题。在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基于OBE理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是环境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等诸多问题。在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基于OBE理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优化与改革。经实践,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有所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BE 环境工程原理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研与思考
16
作者 饶中浩 郑喜颖 +3 位作者 卢晓萍 刘树达 刘新健 李孟涵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7-426,共10页
储能技术是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比例,促进能源结构转型,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随着储能行业蓬勃发展,储能技术快速迭代,当前储能领域正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是培养储能领域拔尖创新人才... 储能技术是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比例,促进能源结构转型,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随着储能行业蓬勃发展,储能技术快速迭代,当前储能领域正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是培养储能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保障。目前已获批该专业建设的84所高校充分发挥自身学科特点和优势,形成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在储能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尽管目前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期较短,但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社会影响力的深入分析将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专业的优化方向。本文在分析各高校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研究结果揭示了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培养方案、学科交叉、平台构建、资源配置和影响力建设等方面的成效及其未来的优化方向。本研究旨在为我国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科学与工程 人才培养 培养方案 学科交叉 专业建设
下载PDF
面向升学需求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17
作者 高文芳 吕龙义 +1 位作者 任芝军 刘晓阳 《大学》 2025年第5期106-109,共4页
“双碳”背景下,为满足环保类专业学生升学和就业需求,“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模式亟需改革与创新,此举对于优化和改进环保设备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研究了国内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在适应学生的未来... “双碳”背景下,为满足环保类专业学生升学和就业需求,“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模式亟需改革与创新,此举对于优化和改进环保设备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研究了国内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在适应学生的未来升学和就业需求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前沿分析、文献检索和论文撰写等适应性的教学方法,将优化课程内容,强化理论、实践和科研进行全方面结合,构建出面向升学需求的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基础学术素养、创新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为学生未来的升学和就业奠定坚实基础,对改善学生教育培养体系,完善课程教培体系亦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影响评价 教学模式 升学需求
下载PDF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内容调查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付祥钊 孙春华 蒋斌 《高等建筑教育》 2009年第5期57-60,共4页
国家调整本科专业设置10年来,工程类专业均面临专业面扩展与专业课学时缩减的矛盾。为此,对建环专业2008届本科毕业生进行了专业课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内容的调查,通过对学生调查意见触及的工程类专业的教材观和教学观的思索,探讨了工科... 国家调整本科专业设置10年来,工程类专业均面临专业面扩展与专业课学时缩减的矛盾。为此,对建环专业2008届本科毕业生进行了专业课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内容的调查,通过对学生调查意见触及的工程类专业的教材观和教学观的思索,探讨了工科类专业面临的专业面扩展与专业课学时缩减之间矛盾的解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查研究 教学内容 教材观 教学观
下载PDF
基于校企联和培养模式下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知识体系模块化探究与实践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占秀 杨历 万青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第39期53-54,共2页
本文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入手,把本专业的知识体系按照实习企业的特点分解知识模块,在企业实习期间实施被分解的知识模块,协调模块知识中课程之间的关系,通过企业实习使学生建立各课程之间的关联,理解本专业的知识结构在企业... 本文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入手,把本专业的知识体系按照实习企业的特点分解知识模块,在企业实习期间实施被分解的知识模块,协调模块知识中课程之间的关系,通过企业实习使学生建立各课程之间的关联,理解本专业的知识结构在企业中的应用。最后在锅炉制造厂和热电厂实习案例,阐述本专业的知识模块的构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模块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实践教学 校企联和培养模式
下载PDF
能源动力工程专业在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方面的探索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占秀 杨历 万青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8期39-40,共2页
讨论了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就业需求的差距,以及高校和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上的各自优势,提出互赢方针是校企联合办学的基础,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和其中的关键问题及其实施计划。
关键词 校企联合培养 互赢方针 能源动力工程专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