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院前急救死亡患者特点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夏玉佳 刘贵京 许素彦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9年第24期128-130,共3页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死亡患者特点,为降低院前病死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丛台院区院前急救患者3 941例,死亡例数为187例,病死率为4.74%。统计分析院前急救死亡患者各年龄段疾病分布、月份分布、呼救时间分布...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死亡患者特点,为降低院前病死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丛台院区院前急救患者3 941例,死亡例数为187例,病死率为4.74%。统计分析院前急救死亡患者各年龄段疾病分布、月份分布、呼救时间分布、院前急救时间、院前急救反应半径及各个区域病死率。结果院前急救死亡患者年龄及疾病呈单峰分布,其中老年患者病死率(43.32%)最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死率(49.73%)最高。院前急救患者9月份病死率最高,呼救发生率最高时间段为6:00~7:59,最低时间段为16:00~17:59。根据患者死亡情况分为死亡组和非死亡组。两组患者调度时间、到达时间、返回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死亡组患者现场救治时间短于死亡组(P<0.05)。平均院前急救反应半径(10.26±3.23)km,市区、郊区、农村病死率分别为22.46%、29.95%、47.59%。结论针对院前死亡患者年龄、所患疾病、月份、呼救时间分布及院前急救反应半径等特点,医护人员可进行健康干预,并制定相应措施,以降低院前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救医疗服务 病死率 年龄分布 疾病 时间
原文传递
PBL教学法在脉管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联祥 董振龄 +5 位作者 韦立顺 许忠新 宋永红 赵艳明 徐殿国 刘红 《医学研究与教育》 CAS 2011年第1期93-95,105,共4页
探讨解剖学教学方法,在临床专业五年制学生中尝试PBL教学和传统教学,采用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相结合法的形式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表明PBL教学法在脉管解剖学教学中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 脉管解剖学 PBL教学法 教学改革
下载PDF
乙醇性心肌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范晓飞 张清 刘贵京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6年第4期379-383,共5页
乙醇性心肌病是一种与长期大量饮酒有关的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研究表明,适量饮酒对心血管起到保护作用,而大量饮酒会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酒的频率和饮酒量都明显增加,乙醇性心... 乙醇性心肌病是一种与长期大量饮酒有关的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研究表明,适量饮酒对心血管起到保护作用,而大量饮酒会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酒的频率和饮酒量都明显增加,乙醇性心肌病发病率随之升高。其临床前期症状不明显,以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为主,临床期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乙醇性心肌病不仅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而且增加了患者的死亡风险。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并且导致乙醇性心肌病所需的乙醇量、饮酒的持续时间一直存在争议。现就乙醇性心肌病的流行病学、乙醇的剂量-时间效应、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 乙醇性心肌病 饮酒
下载PDF
早期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急诊PCI术后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
4
作者 张利峰 郝亚逢 +2 位作者 武国霞 王学智 李亚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1期57-60,共4页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后心力衰竭的患者早期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观察相应指标变化,分析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心力衰竭的改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选择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力衰竭患者,其中心功能II-IV级,左心室...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后心力衰竭的患者早期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观察相应指标变化,分析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心力衰竭的改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选择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力衰竭患者,其中心功能II-IV级,左心室射血分数≤40%,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心力衰竭的常规药物治疗+依那普利,实验组给予心力衰竭的常规药物治疗+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并随访6个月,用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分别测定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心腔大小、心肌灌注异常的范围及程度,同时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蛋白表达的水平, 分析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急诊PCI术后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 分析显示早期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显著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肌缺血范围及提高心脏射血分数,缩小心腔;同时下调炎性因子MMP-9 、sCD40L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PCI后心力衰竭患者,尽早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明显改善心肌缺血范围,从而提高射血分数,缩小心腔,其作用机制与下调炎性因子sCD40L、MMP-9的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库巴曲缬沙坦 心力衰竭 炎性因子 门控心肌灌注显像
下载PDF
姜黄素对AngⅡ诱导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转分化及AKT/GSK-3β/β-catenin通路激活的影响
5
作者 董静 宋利华 +3 位作者 董永杰 栗志英 宋玉杰 李玲 《职业与健康》 2025年第4期458-462,共5页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诱导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endometrial epithelial cells,EECs)增殖、分泌、转分化能力及激活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GS...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诱导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endometrial epithelial cells,EECs)增殖、分泌、转分化能力及激活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GSK-3β)/β-连环蛋白(β-catenin)通路的变化,探讨姜黄素对子宫内膜纤维化的保护机制。方法分离并鉴定原代人EECs,依据处理方式不同将其分成正常组、姜黄素组、AngⅡ组及姜黄素治疗组4组。正常组:常规孵育液;姜黄素组:含有姜黄素(30μmol/L)的孵育液;AngⅡ组:含有AngⅡ(10-6mol/L)的孵育液;姜黄素治疗组:含有AngⅡ(10-6mol/L)和姜黄素(30μmol/L)的孵育液,各组处理时间均为48 h。比较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分析细胞孵育液中Ⅰ、III型胶原蛋白的分泌量、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转分化标志分子钙黏蛋白E(E-cadherin,E-cad)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 smooth muscle Actin,α-SMA);AKT/GSK-3β/β-catenin通路分子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rylated protein kinase B,p-AKT)、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hosphorylated 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p-GSK-3β)和β-catenin的表达水平。结果DHA组和正常组相比,细胞增殖、孵育液中Ⅰ、III型胶原分泌量、转分化分子以及AKT/GSK-3β/β-catenin通路分子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ngⅡ组和正常组相比,细胞量(0.122±0.002)增多、Ⅰ型胶原[(0.538±0.093)ng/L]和III型胶原[(0.492±0.097)ng/L]分泌量上升、转分化标志分子a-SMA(0.492±0.031)、AKT/GSK-3β/β-catenin通路分子p-AKT(1.119±0.064)、p-GSK-3β(0.904±0.057)和β-catenin(0.121±0.002)表达水平均升高(均P<0.05),而E-cad(0.349±0.021)表达水平下降(P<0.05)。姜黄素治疗组和AngⅡ组相比,细胞量(0.118±0.001)减少、Ⅰ型胶原[(0.348±0.063)ng/L]和III型胶原[(0.306±0.063)ng/L]分泌量下降、转分化标志分子a-SMA(0.221±0.015)、AKT/GSK-3β/β-catenin通路分子p-AKT(0.705±0.052)、p-GSK-3β(0.563±0.029)和β-catenin(1.106±0.070)表达水平均降低(均P<0.05),而E-cad(0.661±0.024)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姜黄素能调节AKT/GSK-3β/β-catenin通路抑制AngⅡ诱导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增殖、分泌及转分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血管紧张素Ⅱ 子宫内膜上皮细胞 转分化 AKT/GSK-3β/β-catenin通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