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泌尿外科腹腔镜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66
1
作者 彭秀晴 郭明珂 +2 位作者 刘廷江 孙福振 王振显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352-1354,共3页
目的对比加速康复外科(FTS)理念指导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和传统的常规围术期护理方法对促进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恢复的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09年3—8月实施的腹腔镜手术患者24例,围术期护理采用FTS理念指导的优化护理措施;调取以往住院... 目的对比加速康复外科(FTS)理念指导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和传统的常规围术期护理方法对促进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恢复的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09年3—8月实施的腹腔镜手术患者24例,围术期护理采用FTS理念指导的优化护理措施;调取以往住院同种手术患者采用传统的围术期护理方式的患者24例为传统护理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等资料。结果FTS护理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6±2.6)d,传统护理组为(7.8±3.9)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TS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37.5%(9/24),传统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58.3%(14/2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TS理念指导的围术期护理缩短了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可以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康复外科 泌尿外科手术 康复护理 腹腔镜
下载PDF
泌尿外科术后足三里按摩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彭秀晴 李雅静 卢金菊 《河北医药》 CAS 2009年第2期191-192,共2页
目的探讨泌尿外科手术后双侧足三里穴位按摩对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88例肾、输尿管、膀胱手术患者随机分2组,试验组术后6 h即行足三里穴位按摩早、中、晚各1次,5 min/次。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实施,观察术后排气时间。结果试验... 目的探讨泌尿外科手术后双侧足三里穴位按摩对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88例肾、输尿管、膀胱手术患者随机分2组,试验组术后6 h即行足三里穴位按摩早、中、晚各1次,5 min/次。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实施,观察术后排气时间。结果试验组平均术后排气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术后60 h内排气率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8%(P<0.01)。结论泌尿外科术后双侧足三里穴位按摩能促进肠蠕动,促进肛门排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三里 胃肠功能 术后护理
下载PDF
miR-34a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Beclin1介导的自噬及吉西他滨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涛 王刚 +4 位作者 孙福振 李守宾 郭留雄 邓新娜 刘俊江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84-388,共5页
目的 探讨miR-34a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J82中Beclin1介导的自噬及吉西他滨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研究前期通过吉西他滨诱导,建立J82耐吉西他滨细胞系(J82/Gem),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J82细胞和J82/Gem细胞中miR-34... 目的 探讨miR-34a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J82中Beclin1介导的自噬及吉西他滨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研究前期通过吉西他滨诱导,建立J82耐吉西他滨细胞系(J82/Gem),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J82细胞和J82/Gem细胞中miR-34a的表达;将J82/Gem细胞随机分为J82/Gem组(未转染)和转染组(miR-34a NC组、miR-34a mimics组),另取J82细胞(J82组),各组均使用含0.5μg/ml的吉西他滨培养24 h。CCK-8法检测各组增殖能力和吉西他滨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单丹磺酰尸胺(MDC)染色法观察各组细胞自噬小体,计算细胞自噬率;Western印迹检测各组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轻链(LC)3-Ⅰ、LC3-Ⅱ、p62表达水平。结果 与J82组相比,J82/Gem组和miR-34a NC组细胞miR-34a表达水平、细胞凋亡率和p6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细胞增殖活性、吉西他滨IC50值、细胞自噬率、Beclin1、LC3-I、LC3-II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与miR-34a NC组相比,miR-34a mimics组细胞miR-34a表达水平、细胞凋亡率和p6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细胞增殖活性、吉西他滨IC50值、细胞自噬率、Beclin1、LC3-Ⅰ、LC3-Ⅱ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 过表达miR-34a可通过抑制自噬,提高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J82对吉西他滨的化疗敏感性,诱导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34A 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 自噬 吉西他滨 化疗敏感性
下载PDF
膀胱残余尿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王振显 庞国勋 +2 位作者 陈康宁 孙福振 杨涛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8-299,共2页
目的探讨膀胱残余尿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为BPH的患者81例,分成无残余尿组53例(A组,残余尿<60ml),少量残余尿组18例(B组,残余尿≥60ml但... 目的探讨膀胱残余尿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为BPH的患者81例,分成无残余尿组53例(A组,残余尿<60ml),少量残余尿组18例(B组,残余尿≥60ml但<200ml),大量残余尿组10例(C组,残余尿≥200ml),对3组病人的血清PSA浓度作对照研究。结果大量残余尿组的PSA浓度明显高于无残余尿组和少量残余尿组。而无残余尿组和少量残余尿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大量残余尿可使BPH病人的血清PSA浓度显著升高,而少量残余尿则对PSA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 残余尿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
下载PDF
尿脱落细胞FISH检测方法与CT扫描及尿细胞学检测在上尿路尿路上皮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及对比 被引量:6
5
作者 杨涛 李燕 +2 位作者 王刚 郭留雄 刘俊江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727-1729,共3页
目的比较尿脱落细胞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对以血尿为主要症状的上尿路尿路上皮细胞癌诊断的临床有效性。方法分析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可疑上尿路尿路上皮细胞癌的血尿患者30例,均行FISH检测... 目的比较尿脱落细胞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对以血尿为主要症状的上尿路尿路上皮细胞癌诊断的临床有效性。方法分析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可疑上尿路尿路上皮细胞癌的血尿患者30例,均行FISH检测、CT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共有21例经病理诊断为上尿路尿路上皮细胞癌,其中肾盂癌14例,输尿管癌7例,分期为Ta/T1 6例,T2 12例,T3/T4 3例。另外9例分别为肾盂神经内分泌癌1例,肾结核2例,肾透明细胞癌6例。结果 FISH检测、CT检查及尿细胞学检查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细胞癌的总敏感性分别为85.7%、66.7%、28.6%,FISH明显高于CT比较(P=0.014)及尿脱落细胞学检查(P=0.05);CT明显高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P=0.013)。FISH对Ta/T1、T2、T3/T4各肿瘤分期检测结果分别为66.7%、91.7%、100%,CT检查结果分别为33.3%、75.0%、100%,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分别为0%、25.0%、100%。FISH、CT及尿脱落细胞学诊断上尿路尿路上皮细胞癌的特异性分别为88.9%、77.8%、100%。三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FISH检测上尿路尿路上皮细胞癌的敏感性明显高于CT检查,而CT检查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并且伴随着疾病分期的减低,这种差异越明显。三者在特异性上无明显差异。FISH技术可以明显改进上尿路尿路上皮细胞癌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 上尿路尿路上皮细胞癌 细胞学 计算机断层扫描
下载PDF
不同方法测定残余尿量的比较 被引量:13
6
作者 孙福振 庞国勋 +3 位作者 王振显 刘廷江 杨涛 陈康宁 《河北医药》 CAS 2010年第3期345-346,共2页
排尿后膀胱内残留的尿称为残余尿,正常人的残余尿量为5~12ml。有梗阻症状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排尿后如有一定的剩余尿量意味着膀胱出口梗阻和膀胱逼尿肌失代偿。
关键词 残余尿量 测定
下载PDF
经尿道电切联合钬激光治疗近输尿管开口膀胱肿瘤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振显 陈康宁 +3 位作者 孙克俭 王刚 孙福振 杨涛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2814-2815,共2页
目的探讨经尿道电切联合钬激光治疗近输尿管开口膀胱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8例近输尿管开口膀胱肿瘤患者首先以电切镜自瘤冠切除瘤体至基底部,然后以钬激光汽化切割肿瘤基底及周围1~2 cm正常膀胱黏膜,深达深肌层。结果 18例膀胱... 目的探讨经尿道电切联合钬激光治疗近输尿管开口膀胱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8例近输尿管开口膀胱肿瘤患者首先以电切镜自瘤冠切除瘤体至基底部,然后以钬激光汽化切割肿瘤基底及周围1~2 cm正常膀胱黏膜,深达深肌层。结果 18例膀胱肿瘤均一次切除,手术时间30~70 min,平均(50±12)min。术后保留导尿时间1~6 d,平均(3±1)d。18例随访6~12个月,平均(8.4±1.4)个月,复发2例(11.1%)。未发生输尿管口狭窄、闭锁和较严重的输尿管反流等并发症。结论经尿道电切联合钬激光切除术是一种治疗近输尿管开口膀胱肿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经尿道电切术 钬激光
下载PDF
经尿道膀胱肿瘤钬激光深肌层整体剜除术在膀胱尿路上皮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汪鑫 刘文军 +3 位作者 耿玉山 齐进春 张明 王东彬 《河北医药》 CAS 2019年第24期3726-3729,3733,共5页
目的探讨使用钬激光沿膀胱深肌层整体剜除肿瘤在膀胱尿路上皮癌手术治疗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取符合要求的膀胱癌患者5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31)与对照组(n=29),试验组行经尿道膀胱肿瘤钬激光剜除术,术中应用钬激光沿膀胱深肌层整... 目的探讨使用钬激光沿膀胱深肌层整体剜除肿瘤在膀胱尿路上皮癌手术治疗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取符合要求的膀胱癌患者5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31)与对照组(n=29),试验组行经尿道膀胱肿瘤钬激光剜除术,术中应用钬激光沿膀胱深肌层整体剜除肿瘤,对照组行经尿道膀胱肿瘤钬激光汽化切割或沿膀胱黏膜下层或浅肌层剜除肿瘤。记录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出血量、是否膀胱穿孔、是否尿外渗、术后病理、复发时间、生活质量评分及患者满意度。通过对比结果得出结论。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膀胱穿孔率、膀胱尿外渗几率、生活质量评分、满意度评价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基底阳性率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钬激光深肌层整体剜除术在膀胱尿路上皮癌治疗中安全有效,能较为彻底切除肿瘤,延缓疾病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剜除术 钬激光 膀胱深肌层 膀胱尿路上皮癌
下载PDF
钬激光治疗上尿路结石(附118例报告) 被引量:6
9
作者 陈康宁 谷守义 +4 位作者 刘颂泽 赵英伟 孙克俭 王振显 刘廷江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2年第9期508-508,共1页
关键词 钬激光 治疗 上尿路结石 疗效分析
下载PDF
输尿管镜下钬激光治疗尿道狭窄11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康宁 谷守义 +4 位作者 王振显 孙克俭 赵英伟 孙福振 魏东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3年第9期571-571,共1页
关键词 输尿管镜 尿道狭窄 激光手术 钬激光技术 手术治疗
下载PDF
膀胱尿路上皮癌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TIP30/CC3基因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涛 李燕 +2 位作者 孙福振 王刚 刘俊江 《河北医药》 CAS 2016年第5期650-652,共3页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肿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TIP30/CC3基因的相关表达以及表达的意义。方法收集于2010至2014年存有的完整临床以及病理资料的膀胱尿路上皮癌存档蜡块50例以及癌旁组织50例,通过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5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肿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TIP30/CC3基因的相关表达以及表达的意义。方法收集于2010至2014年存有的完整临床以及病理资料的膀胱尿路上皮癌存档蜡块50例以及癌旁组织50例,通过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5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存档蜡块以及50例癌旁组织进行相应的检测,分析其中的TIP30/CC3基因表达水平,同时分析TIP30/CC3基因和患者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特征以及临床特点的相关联系,同时对TIP30/CC3基因的相关表达进行相应的定量分析,对患者的膀胱尿路上皮癌中以及癌旁组织中的反应阳性颗粒的平均光密度、阳性面积率进行对比。结果 TIP30/CC3基因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呈现出一种低表达状态,但在患者的癌旁组织中呈现出高表达状态。癌旁组织中TIP30/CC3的平均光密度以及阳性面积率高于膀胱尿路上皮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TIP30/CC3基因和肿瘤的浸润深度以及临床的UICC分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患者的年龄以及性别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为一种抑癌基因,TIP30/CC3基因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低表达情况极有可能促进了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以及发展,在临床对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进行治疗以及预防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过程中需要关注TIP30/CC3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尿路上皮癌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TIP30/CC3
下载PDF
青年输尿管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福振 宋华芹 +2 位作者 王刚 杨涛 谷守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33-235,共3页
目的:探讨输尿管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案,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19岁青年男性输尿管IMT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行输尿管肿物切除+输尿管端端吻合术,术... 目的:探讨输尿管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案,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19岁青年男性输尿管IMT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行输尿管肿物切除+输尿管端端吻合术,术后恢复良好后出院。病理检查证实为输尿管IMT。结论:IMT主要表现为局部压迫或梗阻造成相应临床症状,与恶性肿瘤不易鉴别,其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输尿管IMT治疗多需行外科手术治疗,并在治疗后进行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输尿管肿瘤 诊断
下载PDF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合并急性尿潴留患者导尿前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变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振显 胡志娟 +3 位作者 庞国勋 陈康宁 孙福振 杨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1332-1333,共2页
目的对比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合并急性尿潴留患者导尿治疗前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的变化。方法将2007年5月—2008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40例因BPH并发急性尿潴留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观察患者导尿前、导尿后1d、导尿后1周... 目的对比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合并急性尿潴留患者导尿治疗前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的变化。方法将2007年5月—2008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40例因BPH并发急性尿潴留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观察患者导尿前、导尿后1d、导尿后1周、导尿后2周时血清PSA水平。结果40例患者导尿前和导尿后不同时间点PSA水平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12.40,P<0.05)。导尿前患者血清PSA水平(13±9)ng/ml与导尿后1d、导尿后1周、导尿后2周的血清PSA水平分别为(9±6)ng/ml、(5±5)ng/ml和(5±5)ng/ml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4.01、7.34和7.47,P<0.05);导尿后1d与导尿后1周时比较,患者血清PSA水平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q=7.47,P<0.01);导尿后2周与导尿后1周比较,患者血清PSA水平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q=0.13,P>0.05)。结论留置导尿可以显著降低BPH并发急性尿潴留患者的血清PSA水平,其约在导尿后1周时降至较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增生 尿潴留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下载PDF
肾草酸钙结石患者尿液中丛生蛋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俊江 张蕴霞 +6 位作者 李瑾宜 李守宾 冯启红 王刚 魏东 孙振福 杨涛 《临床外科杂志》 2016年第2期154-155,共2页
肾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其中草酸钙结石最常见,肾草酸钙结石的发生伴随着。肾小管上皮损伤等病理过程。丛生蛋白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和体液中的凋亡相关蛋白,丛生蛋白在药物介导的。肾损害模型动物血液及尿液中表达明显升高... 肾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其中草酸钙结石最常见,肾草酸钙结石的发生伴随着。肾小管上皮损伤等病理过程。丛生蛋白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和体液中的凋亡相关蛋白,丛生蛋白在药物介导的。肾损害模型动物血液及尿液中表达明显升高,并被美国FDA批准为预测药物性肾损害的生物标志物(非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草酸钙结石 丛生蛋白 早期诊断
原文传递
BPH患者前列腺体积与膀胱残余尿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丽华 龙志芳 王振显 《河北医药》 CAS 2010年第5期607-607,共1页
关键词 良性前列腺增生 残余尿 前列腺体积
下载PDF
人工黏膜下水肿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汪鑫 齐进春 +3 位作者 孟庆松 刘文军 耿玉山 王东彬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8期895-897,906,共4页
目的探讨人工黏膜下注射形成局部水肿技术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膀胱肿瘤患者23例,于肿瘤基底膀胱黏膜人工注射2%盐酸利多卡因稀释液形成黏膜下水肿,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 目的探讨人工黏膜下注射形成局部水肿技术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膀胱肿瘤患者23例,于肿瘤基底膀胱黏膜人工注射2%盐酸利多卡因稀释液形成黏膜下水肿,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切面平整程度、有无膀胱穿孔、闭孔神经反射出现情况及术后病理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38.8±15.6)min,平均出血量(5.4±4.3)mL,切缘光滑呈类圆形创面,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为8.7%(2/23),无膀胱穿孔和肿瘤基底阳性发生。结论人工黏膜下水肿技术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安全有效,且能有效减少闭孔神经反射及避免膀胱穿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人工黏膜下水肿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下载PDF
绝经后2型糖尿病妇女膀胱残余尿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志娟 王振显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3277-3278,共2页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膀胱 膀胱残余尿
下载PDF
尿膀胱肿瘤抗原测定在膀胱癌术后复发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孙福振 杨涛 +3 位作者 王刚 李守宾 郭留雄 刘俊江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8年第5期47-48,共2页
目的评估尿膀胱肿瘤抗原(BTA)测定在膀胱癌术后复发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收集膀胱癌术后复发组(n=67)、未复发组(n=61)及正常对照组(n=50)的受试者尿液,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各样本BTA含量。复发患者行手术治疗,标本... 目的评估尿膀胱肿瘤抗原(BTA)测定在膀胱癌术后复发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收集膀胱癌术后复发组(n=67)、未复发组(n=61)及正常对照组(n=50)的受试者尿液,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各样本BTA含量。复发患者行手术治疗,标本送病理检查观察其肿瘤病理分级与临床分期情况。结果膀胱癌术后复发组BT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术后未复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膀胱癌术后复发组BTA水平随病理分级增加而升高(P <0. 05)。BTA总敏感性为83. 8%,其中G1级63. 6%,G2~G3级92. 3%。特异性为88. 5%。结论尿BTA测定在膀胱癌术后复发监测中有较高临床价值,合理运用能减少膀胱镜检查次数,减轻患者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抗原 膀胱癌 复发 肿瘤标记物
下载PDF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误诊为急性阑尾炎一例 被引量:6
19
作者 胡丽叶 王振显 +1 位作者 朱旅云 任青娟 《华北国防医药》 2007年第3期61-61,共1页
关键词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阑尾炎 误诊
下载PDF
经尿道膀胱肿瘤剜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刚 姚丽霞 +2 位作者 杨涛 郭留雄 刘俊江 《临床研究》 2020年第6期23-25,共3页
目的浅析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的手术治疗中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剜除术(TUEBT)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河北省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9年6月间NMIBC患者53例作研究样本,依照患者手术方式差异进行分组,其中26例为对照组,施... 目的浅析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的手术治疗中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剜除术(TUEBT)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河北省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9年6月间NMIBC患者53例作研究样本,依照患者手术方式差异进行分组,其中26例为对照组,施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另27例为实验组,施行TUEBT治疗。比较两组观察指标差异。结果两组术时、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第6个月疾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导尿管置留用时、住院时间、术后第3个月疾病复发率、随访期间疾病总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UEBT治疗NMIBC疾病,可获较之TURBT治疗更佳的手术指标优化,降低疾病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尿道膀胱肿瘤剜除术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并发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