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省中医研究院(保定)概况考证
1
作者 孟宏伟 《医学研究与教育》 CAS 2024年第1期46-55,共10页
河北省中医研究院(保定)是解放后河北省设立最早的省级中医研究机构,创立于1956年6月,最初称河北省中医研究所筹备处。1960年1月正式改设为河北省中医研究院,下设附属门诊部、附属医院。1965年8月撤销。从创立到撤销短短十年之内,中医... 河北省中医研究院(保定)是解放后河北省设立最早的省级中医研究机构,创立于1956年6月,最初称河北省中医研究所筹备处。1960年1月正式改设为河北省中医研究院,下设附属门诊部、附属医院。1965年8月撤销。从创立到撤销短短十年之内,中医研究工作卓有成效,院内人员重临床,务实效,勇于创新,多渠道推动中医交流,编审出版了大批优质中医书籍,影响深远,有效推动了中医学术的发展。因撤销近60年,资料散佚,通过查证史料,搜集实物资料,对河北省中医研究院(保定)概况进行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中医研究院(保定) 河北中医学院 河北省中医门诊部 中医史料
下载PDF
保定河北省中医门诊部概况考证
2
作者 孟宏伟 《医学研究与教育》 CAS 2023年第5期46-52,共7页
保定河北省中医门诊部是解放后河北省设立最早的省级中医临床机构,创立于1950年12月。通过聘请各地医家及接收中医院校毕业生等措施,临床实力迅速增加。因疗效显著,医院规模迅速扩大,同时涌现出钱乐天、曾众枢、唐聘卿、厚廷琇、钱祺光... 保定河北省中医门诊部是解放后河北省设立最早的省级中医临床机构,创立于1950年12月。通过聘请各地医家及接收中医院校毕业生等措施,临床实力迅速增加。因疗效显著,医院规模迅速扩大,同时涌现出钱乐天、曾众枢、唐聘卿、厚廷琇、钱祺光等一批中医名家。于1965年8月撤销。保定河北省中医门诊部的历史沿革,见证了解放后河北最早的省级中医医院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河北中医事业早期的发展变迁。从创立到撤销十余年之间,对河北中医发展影响深远。其对中医院发展所作的探索,对于目前中医事业发展仍有一定的启示及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中医门诊部 中医史料 概况 考证
下载PDF
河北省中医进修学校西医学习中医班概况考证
3
作者 孟宏伟 《医学研究与教育》 CAS 2023年第1期76-80,共5页
河北省中医进修学校西医学习中医班是河北最早的省级西医脱产学习中医教育机构,1958年并入河北中医学院,成为该院西医学习中医班(系)第一期学生。西医学习中医教育为中医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中医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河北省中医进修... 河北省中医进修学校西医学习中医班是河北最早的省级西医脱产学习中医教育机构,1958年并入河北中医学院,成为该院西医学习中医班(系)第一期学生。西医学习中医教育为中医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中医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河北省中医进修学校西医学习中医班是西医学习中医规范教育的积极探索,成功培养了刘文明、李化民、舒敬宗等西学中人才。通过搜集史料,辑录河北省中医进修学校西医学习中医班资料,研究其教学模式,为中医教育发展探索成功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中医进修学校 西医学习中医班 概况 考证
下载PDF
河北省中医进修学校概况考证 被引量:1
4
作者 孟宏伟 《医学研究与教育》 CAS 2022年第6期75-80,共6页
河北省中医进修学校是解放后由河北省卫生厅设立的河北最早的省级中医教育机构,创建至今近七十载。1958年并入河北中医学院,为河北中医学院重要组成部分。河北省中医进修学校对河北中医学院的教学模式产生了积极的重要的影响。河北省中... 河北省中医进修学校是解放后由河北省卫生厅设立的河北最早的省级中医教育机构,创建至今近七十载。1958年并入河北中医学院,为河北中医学院重要组成部分。河北省中医进修学校对河北中医学院的教学模式产生了积极的重要的影响。河北省中医进修学校为京津冀地区培养了大量中医人才,其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研究价值。通过查证史料,搜集实物资料,查阅降金鑑、郭宪民、邓文礼、孙达三、李秀夫等学员保留的教材、笔记等相关资料,对河北省中医进修学校概况进行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中医进修学校 河北中医学院 中医教育
下载PDF
保定郝氏中医眼科经验 被引量:1
5
作者 孟宏伟 《医学研究与教育》 CAS 2022年第4期45-54,共10页
郝氏中医眼科为河北省特色中医专科。郝德新为河北省中医研究院中医眼科名医,祖传眼科,郝氏中医眼科代表人物,对于暴盲证、近视、眼底病等疾病具有丰富诊治经验,疗效显著。郝德新擅长中药方剂与针刺结合治疗眼病,对于中药方剂运用、经... 郝氏中医眼科为河北省特色中医专科。郝德新为河北省中医研究院中医眼科名医,祖传眼科,郝氏中医眼科代表人物,对于暴盲证、近视、眼底病等疾病具有丰富诊治经验,疗效显著。郝德新擅长中药方剂与针刺结合治疗眼病,对于中药方剂运用、经穴手法均有独到体会,多从心、肝、肾三经入手诊治眼科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郝德新 中医眼科 临床运用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dp-ucMGP、骨钙素水平与颈内动脉颅内段钙化的相关性
6
作者 杨月君 孙坤钰 +2 位作者 余兰 戴海琳 王丽 《疑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7期708-713,共6页
目的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去磷酸化未羧化基质Gla蛋白(dp-ucMGP)、骨钙素(OC)水平与颈内动脉颅内段钙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0月河北省保定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72例为研究对象,以血管壁钙... 目的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去磷酸化未羧化基质Gla蛋白(dp-ucMGP)、骨钙素(OC)水平与颈内动脉颅内段钙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0月河北省保定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72例为研究对象,以血管壁钙化评分分为无钙化组37例,轻度钙化组95例,重度钙化组40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检测患者血清生化指标及dp-ucMGP、OC水平;分析血清dp-ucMGP、OC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年龄、吸烟史、25-羟基维生素D[25(OH)D]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内动脉颅内段钙化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dp-ucMGP、OC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内动脉颅内段轻度、重度钙化的预测价值。结果与无钙化组比较,轻度钙化组和重度钙化组患者年龄、吸烟史比例升高,25(OH)D水平降低(F=5.901、P=0.003,χ^(2)=8.963、P=0.011,F=33.403、P<0.001);与轻度钙化组比较,重度钙化组25(OH)D水平降低(P<0.05)。无钙化组、轻度钙化组、重度钙化组血清dp-ucMGP、OC水平依次升高(F/P=101.057/<0.001、11.668/<0.001)。血清dp-ucMGP水平与OC呈明显正相关(r/P=0.563/<0.001)。dp-ucMGP高水平、OC高水平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内动脉颅内段钙化的危险因素[OR(95%CI)=2.329(1.510~3.591)、1.735(1.010~2.980)]。血清dp-ucMGP、OC水平及二者联合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内动脉颅内段轻度钙化的AUC分别为0.857、0.825、0.913,二者联合的AUC大于各自单独预测的AUC(Z/P=2.869/0.004、2.861/0.004)。血清dp-ucMGP、OC水平及二者联合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内动脉颅内段重度钙化的AUC分别为0.876、0.809、0.945,二者联合的AUC大于各自单独预测的AUC(Z/P=2.314/0.021、3.012/0.003)。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dp-ucMGP、OC水平随颈内动脉颅内段钙化程度的升高而升高,对颈内动脉颅内段钙化程度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去磷酸化未羧化基质Gla蛋白 骨钙素 颈内动脉颅内段钙化 相关性
下载PDF
早期强化降压治疗脑出血对血肿周围水肿的影响观察 被引量:6
7
作者 张海欣 顾芳 +4 位作者 黄英俊 王丽 宋钦 刘彦青 王立刚 《疑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12期894-896,共3页
目的观察早期强化降压治疗脑出血(ICH)对血肿周围水肿的影响。方法 ICH患者121例随机分为早期强化降压组(强化组62例)和指南指导降压组(指南组59例),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强化组在发病后6h内收缩期血压≥150 mmHg时,即予以硝普钠25 mg+生... 目的观察早期强化降压治疗脑出血(ICH)对血肿周围水肿的影响。方法 ICH患者121例随机分为早期强化降压组(强化组62例)和指南指导降压组(指南组59例),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强化组在发病后6h内收缩期血压≥150 mmHg时,即予以硝普钠25 mg+生理盐水250 ml缓慢静脉滴注,使收缩压在1h内达到目标值≤140mmHg,维持静脉滴注24h,而后视血压情况进行处理。指南组在发病后收缩期血压≥180 mmHg时,予以硝普钠静脉滴注,方法同上。2组均于发病后24h、72h、7d、14d时复查头颅CT,以了解血肿周围水肿变化情况,并进行疗效对比。结果发病后24h指南组血肿周围水肿体积较强化组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2h时2组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均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d时2组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增大最为明显,14d时2组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均较7d时缩小,强化组较指南组减少明显,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90d时强化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指南组(91.9%vs 78.0%P<0.05)。结论早期强化降压治疗减少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减轻脑水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降压 早期 血肿周围水肿 脑出血
下载PDF
中老年人群冠状动脉斑块特点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臧海英 李涛 +2 位作者 刘素佳 张晗 刘宏顺 《河北医药》 CAS 2014年第22期3452-3453,共2页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冠状动脉斑块分布特点及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在筛查冠状动脉斑块中的价值。方法收集102例中年受检者,105例老年受检者,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分析受检者图像并统计冠状动脉斑块类型、数目及受累节段并进行比较。...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冠状动脉斑块分布特点及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在筛查冠状动脉斑块中的价值。方法收集102例中年受检者,105例老年受检者,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分析受检者图像并统计冠状动脉斑块类型、数目及受累节段并进行比较。结果中年组斑块总数393个,钙化斑块166个,混合型斑块174个、软斑块53个,各占斑块总数的比例是42.2%,44.3%,13.5%。老年组斑块总数587个,钙化斑块336个,混合型斑块219个、软斑块32个,所占比例分别是57.2%,37.3%,5.5%。中年组与老年组在三种类型斑块个数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钙化斑块及软斑块最常受累节段与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老年人群冠状动脉斑块有明显特点,冠状动脉CTA能准确的筛查冠状动脉斑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中年 老年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下载PDF
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7
9
作者 赵卫东 《河北医药》 CAS 2017年第12期1863-1865,1868,共4页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为对象进行分组。单一药物组采用丹红注射液进行治疗,联用药物组采用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患者急性脑梗死治疗...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为对象进行分组。单一药物组采用丹红注射液进行治疗,联用药物组采用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患者急性脑梗死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水平、认知功能、肢体活动功能的差异。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的差异。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联用药物组跟单一药物组比较,急性脑梗死治疗总有效率95.56%更高,单一药物组仅为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水平、认知功能、肢体活动功能相似(P>0.05);治疗后联用药物组相较于单一药物组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水平、认知功能、肢体活动功能改善更显著,单一药物组分别为(67.12±5.94)分、(11.43±2.23)分、(23.05±5.59)分、(72.21±1.12)分,联用药物组分别为(78.21±7.59)分、(8.18±0.78)分、(25.15±6.21)分、(82.52±3.26)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相似(P>0.05);治疗后联用药物组相较于单一药物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改善更显著,单一药物组分别为(3.83±1.45)g/L、(10.21±0.22)、(1.83±0.34)m Pa·s、(42.66±3.29)%,联用药物组分别为(2.18±1.25)g/L、(9.52±0.26)、(1.56±0.19)m Pa·s、(37.89±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生活质量相似(P>0.05);治疗后联用药物组相较于单一药物组生活质量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改善,有利于恢复患者认知功能,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活动能力,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丹红注射液 急性脑梗死 临床效果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10
作者 顾莹辉 刘宏顺 《河北医药》 CAS 2011年第3期434-436,共3页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由于历时短暂的局灶性脑缺血引起的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一般不超过24 h即可完全恢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RI,DWI)是利用水分子弥散运动的特性进行成像,对...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由于历时短暂的局灶性脑缺血引起的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一般不超过24 h即可完全恢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RI,DWI)是利用水分子弥散运动的特性进行成像,对急性脑缺血的检测比常规CT、平扫或增强MRI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短暂性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下载PDF
卒中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遗传危险因素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凤丽 戴海琳 胡磊 《河北医药》 CAS 2005年第11期851-853,共3页
缺血性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形式,在大多数患者,其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一些遗传因素与卒中的危险性有关.其中,颈动脉内膜-中膜壁的厚度(IMT)尤其具有相关性,它是亚临床性动脉粥样硬化的间接标志,而且是未来缺血性卒中较强的预测因素.... 缺血性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形式,在大多数患者,其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一些遗传因素与卒中的危险性有关.其中,颈动脉内膜-中膜壁的厚度(IMT)尤其具有相关性,它是亚临床性动脉粥样硬化的间接标志,而且是未来缺血性卒中较强的预测因素.一些学者报道,在那些具有某些基因功能变异的人IMT较高,这些基因变异与基质沉积(MMP3)、炎症(白介素-6)和脂类代谢(肝脂肪酶、APOE、CETP和PON1)有关.有证据显示,炎症过程[1]和可修饰的危险因素与遗传交互作用引起卒中[2].识别环境危险因素作用过程中能保持心血管稳定的基因,探索环境方面危险因素的影响是否由个体的基因类型来调节,对深入理解卒中的病理生理和流行病学大有裨益.同样,这对遗传危险因素的预测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危险因素 颈动脉粥样硬化 亚临床性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卒中 环境危险因素 中和 预测因素 基因功能 基因变异 炎症过程
下载PDF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淑琴 张海欣 顾俊琴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07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时对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影响及疗效。方法:入选200例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105例、对照组95例,在治疗前、治疗后第4、7、11、15天采静脉血测定MDA、SOD、GSH...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时对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影响及疗效。方法:入选200例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105例、对照组95例,在治疗前、治疗后第4、7、11、15天采静脉血测定MDA、SOD、GSH-Px浓度,并进行治疗前、后ESS评定。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第11、15天按欧洲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ESS)衡量明显增高,(P<0.01)。治疗后第4、7、11、15天,MDA较治疗前降低,(P<0.01);SOD、GSH-Px较治疗前升高,(P<0.01)。在第15天时,三者处于稳定状态。结论:依达拉奉降低MDA,升高SOD、GSH-Px,清除自由基,保护脑细胞,有助于降低脑梗死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丙二醛 超氧化物歧化酶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脑梗死 疗效
下载PDF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梗死的相关性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凤丽 《河北医药》 CAS 2005年第10期796-796,共1页
关键词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脑梗死 内皮细胞 细胞增殖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氯吡格雷治疗脑缺血引起的眩晕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丽 戴海琳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年第21期39-39,共1页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治疗脑缺血引起的眩晕的疗效。方法观察组给予丁咯地尔静脉滴注,联合氯吡格雷口服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丁咯地尔静脉滴注,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14d。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治疗脑缺血引起的眩晕的疗效。方法观察组给予丁咯地尔静脉滴注,联合氯吡格雷口服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丁咯地尔静脉滴注,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14d。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9.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104,P<0.05)。结论氯吡格雷在治疗脑缺血引起的眩晕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 脑缺血 眩晕 椎-基底动脉系统 治疗结果
下载PDF
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治疗与颅内出血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丽 戴海琳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年第15期24-24,共1页
颅内出血是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本研究分析服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相关性颅内出血与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观察两组研究对象在临床特征、出血量、预后等方面的关系,探讨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抗凝药 颅内出血
下载PDF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合并睡眠障碍及对睡眠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1
16
作者 戴海琳 王丽 +4 位作者 王彦珍 王秀卿 杨月君 张春良 赵凤丽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3-108,共6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睡眠障碍的疗效及对睡眠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12月于保定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共206例,均符合进展性脑梗死合并睡眠障碍,随... 目的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睡眠障碍的疗效及对睡眠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12月于保定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共206例,均符合进展性脑梗死合并睡眠障碍,随机分为治疗组(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103例及对照组103例(不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发病时间在48 h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8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8、15及30天进行PSQI、NIHSS评分和Barthel评分,入组第1及30天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对PSQ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评分、睡眠结构及进程参数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第15和30天,治疗组与治疗前同组及同期对照组比较,PSQI、NIHSS评分及Barthe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30 d比较,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及深睡眠比例增加,夜间觉醒次数、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减少(P<0.05)。治疗组治疗后30 d与治疗前比较,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深睡眠比例及REM期睡眠比例增加,入睡潜伏期、夜间觉醒次数及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减少(P<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进展性脑梗死后睡眠障碍可进行有效干预,并改善睡眠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睡眠障碍 睡眠结构 多导睡眠监测
下载PDF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6
17
作者 戴海琳 王丽 +2 位作者 王彦珍 胡磊 赵凤丽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3期95-97,共3页
目的观察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86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照组给予双重抗... 目的观察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86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照组给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8及第15天行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观察并监测两组的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5天NIHSS评分显著降低,Barthel评分显著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第8天,治疗组NIHSS评分显著下降,Barthel评分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于治疗后第8及第15天比较同期对照组,NIHSS评分显著下降,Barthel评分显著升高(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进展性脑梗死
下载PDF
脑动脉夹层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8
作者 戴海琳 王丽 赵凤丽 《疑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2期1309-1311,共3页
脑动脉夹层(cerebral artery dissection,CAD)即脑动脉内膜破裂后,血液进入血管各壁层内,导致管腔狭窄或动脉壁瘤样扩张,其受累血管包括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CAD是卒中尤其是青年卒中的重要病因,颈部血管夹层约占青年卒中病因... 脑动脉夹层(cerebral artery dissection,CAD)即脑动脉内膜破裂后,血液进入血管各壁层内,导致管腔狭窄或动脉壁瘤样扩张,其受累血管包括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CAD是卒中尤其是青年卒中的重要病因,颈部血管夹层约占青年卒中病因的15.4%,男性发病高于女性。现对其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夹层 卒中 进展
下载PDF
50mg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在轻型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于逢春 祁艳艳 +7 位作者 张敬 高兵 王雪红 赵凤丽 王素丽 方之勇 乔淑冬 毕齐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7期657-663,共7页
目的研究50 mg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在轻型缺血性卒中和TIA二级预防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开放、平行对照、非劣效性设计的临床研究,在国内21个中心入组发病21~90 d的轻型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随机分为试验... 目的研究50 mg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在轻型缺血性卒中和TIA二级预防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开放、平行对照、非劣效性设计的临床研究,在国内21个中心入组发病21~90 d的轻型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每晚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50 mg)和对照组(每晚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服药及随访共52周。比较两组的卒中复发率(包括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和TIA)、主要负性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共入组567例患者,试验组287例,对照组280例。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卒中复发率(4.53%vs 4.29%,P=0.8454),MACE发生率(1.05%vs 1.07%,P=1.0000)及全因死亡率(0 vs 0.36%,P=0.493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非劣效检验中,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卒中和(或)TIA复发率差值为-0.0011,95%CI为-0.0300~0.0278。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出血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9%vs 3.21%,P=0.4045),其中1例胃溃疡出血发生在对照组;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vs 0.71%,P=0.2434),严重不良事件包括骨折1例,卒中复发后死亡1例,均发生在对照组。结论每日口服50 mg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在轻型缺血性卒中和TIA二级预防中有效,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程度有相对较轻的倾向,预防卒中复发的效果不劣于每日口服100 mg阿司匹林肠溶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轻型缺血性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安全性 有效性
下载PDF
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睡眠结构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戴海琳 王丽 +5 位作者 王彦珍 王秀卿 杨月君 张春良 张海欣 赵凤丽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109-111,共3页
目的研究导致脑梗死进展的睡眠结构参数。方法选取该院神经内科2013年4月-2015年4月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178例,根据入院后病情演变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观察组)和非进展性脑梗死组(对照组)。入院2 d之内完成多导睡眠记录。观察总睡眠时间(... 目的研究导致脑梗死进展的睡眠结构参数。方法选取该院神经内科2013年4月-2015年4月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178例,根据入院后病情演变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观察组)和非进展性脑梗死组(对照组)。入院2 d之内完成多导睡眠记录。观察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潜伏期(SL)、夜间觉醒次数(AN)、睡眠效率(SE)、睡眠阶段S1、S2、S3、S4占整个睡眠时间的百分比,快速眼动睡眠(REM)百分比、REM潜伏期(RL)等。通过对口鼻气流、血氧饱和度及鼾声等的监测,得出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结果观察组的REM、AH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REM期睡眠比例减少,AHI增加。结论进展性脑梗死REM期睡眠比例减少,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增加,睡眠障碍可作为卒中进展的重要观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脑梗死 睡眠结构 多导睡眠监测 睡眠呼吸紊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