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2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促进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与思考——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为例 被引量:10
1
作者 崔丽贤 闫希光 +2 位作者 马广源 刘金利 李海山 《农业科技管理》 2019年第4期76-78,91,共4页
文章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成果转化的探索实践为例,从研发绿色技术体系、加强所地合作、加强所企合作、推动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强化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梳理了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分析了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 文章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成果转化的探索实践为例,从研发绿色技术体系、加强所地合作、加强所企合作、推动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强化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梳理了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分析了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队伍建设、创新科技服务模式等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研院所 科技成果转化 激励政策 昌黎果树研究所
下载PDF
对农业科研院所青年科技人员如何发挥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的思考——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崔丽贤 刘金利 +1 位作者 马广源 李海山 《农业科技管理》 2020年第2期87-89,93,共4页
文章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为例,分析了青年科技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如研究方向不固定、人才外流现象严重、科研诚信不足、科技人员心浮气躁等,提出了加强青年科技人员自我修养、加强科研环境专项整治、加强科研管理制度建... 文章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为例,分析了青年科技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如研究方向不固定、人才外流现象严重、科研诚信不足、科技人员心浮气躁等,提出了加强青年科技人员自我修养、加强科研环境专项整治、加强科研管理制度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等加强青年科技人员管理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农业科研院所激励青年科技人员发挥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提供方向性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研院所 青年科技人员 科技创新 主力军 昌黎果树研究所
下载PDF
河北省白洋淀蝗区防治蝗虫替代药剂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耀发 党志红 +1 位作者 高占林 潘文亮 《河北农业科学》 2010年第8期86-88,共3页
河北省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全国重点湖泊蝗区之一,该地区的蝗虫以东亚飞蝗为主。目前对于该地区东亚飞蝗的治理仍以采用马拉硫磷、氰戊菊酯等有机磷类和菊酯类为主。这些药剂的用量较大,长期使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河北省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全国重点湖泊蝗区之一,该地区的蝗虫以东亚飞蝗为主。目前对于该地区东亚飞蝗的治理仍以采用马拉硫磷、氰戊菊酯等有机磷类和菊酯类为主。这些药剂的用量较大,长期使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害虫抗药性增加等问题。本研究自行研制了防蝗替代药剂5%吡虫啉OL,并进行了田间试验,明确其田间用量和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与其他药剂相比,该药剂更适用于该地区控制蝗虫为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虫剂 吡虫啉 东亚飞蝗 防效 白洋淀
下载PDF
梨小食心虫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控研究进展
4
作者 刘美钊 马爱红 +6 位作者 杨小凡 牛一平 路子云 刘文旭 李建成 李文香 冉红凡 《河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50-56,61,共8页
梨小食心虫为世界性果树害虫,主要为害仁果类(如苹果、梨等)、核果类果树(如桃等)的新梢和果实。该虫虫体小、钻蛀性为害,隐蔽性强,发生代数多、世代重叠严重,生产上防治困难。而过度化学防治会导致“三R”问题严重,梨小食心虫发生为害... 梨小食心虫为世界性果树害虫,主要为害仁果类(如苹果、梨等)、核果类果树(如桃等)的新梢和果实。该虫虫体小、钻蛀性为害,隐蔽性强,发生代数多、世代重叠严重,生产上防治困难。而过度化学防治会导致“三R”问题严重,梨小食心虫发生为害已成为限制果树高质量绿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梨小食心虫的生物学特性、综合防控措施(包括农业和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综合防治等)进行综述,以期为梨小食心虫的综合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小食心虫 生物学特性 综合防控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新时期农业科研院所推进新闻宣传工作的思考——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为例 被引量:8
5
作者 陈烝 崔丽贤 +2 位作者 柳春红 孙祥瑞 马广源 《农业科技管理》 2022年第1期92-96,共5页
文章阐述了农业科研院所新闻外宣工作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农业科研院所新闻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新闻宣传意识薄弱、宣传形式缺乏创新、宣传工作者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针对问题提出了重视统筹规划、创新工作形式、强化党建政治引领、... 文章阐述了农业科研院所新闻外宣工作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农业科研院所新闻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新闻宣传意识薄弱、宣传形式缺乏创新、宣传工作者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针对问题提出了重视统筹规划、创新工作形式、强化党建政治引领、推进职工文化建设、加强队伍建设等加强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宣传工作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研院所 新闻宣传工作 信息宣传
下载PDF
中国防治果蔬灰霉病的杀菌剂应用及防控关键技术 被引量:2
6
作者 赵建江 路粉 +4 位作者 吴杰 毕秋艳 刘翔宇 韩秀英 王文桥 《现代农药》 CAS 2024年第2期33-38,共6页
由葡萄孢属真菌(Botrytis spp.)引起的果蔬灰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的植物病害,采收前及采收后均能对果蔬产生危害,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介绍了我国果蔬灰霉病的发生与为害、杀菌剂应用现状、防治中存在的问题、防控关键技术,以期为灰霉病的科... 由葡萄孢属真菌(Botrytis spp.)引起的果蔬灰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的植物病害,采收前及采收后均能对果蔬产生危害,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介绍了我国果蔬灰霉病的发生与为害、杀菌剂应用现状、防治中存在的问题、防控关键技术,以期为灰霉病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霉病 杀菌剂 化学防治 应用现状 抗药性
下载PDF
河北省大豆主要病原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被引量:21
7
作者 毕秋艳 党志红 +6 位作者 朱伟旗 高占林 韩秀英 赵建江 王文桥 路粉 吴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1-85,共15页
【目的】明确引起河北省大豆植株主要病害的病原真菌种类,筛选能有效抑制所鉴定病原菌的杀菌剂,为河北省大豆病害化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采自河北省的大豆主要病原真菌根据病症采用组织分离法纯化培养,初步利用超景深和正置光学... 【目的】明确引起河北省大豆植株主要病害的病原真菌种类,筛选能有效抑制所鉴定病原菌的杀菌剂,为河北省大豆病害化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采自河北省的大豆主要病原真菌根据病症采用组织分离法纯化培养,初步利用超景深和正置光学显微镜分别进行菌落、菌丝和孢子形态学的观察鉴定,然后利用通用引物ITS1-ITS4对5种不同病症的致病菌株rDNA-ITS区进行PCR扩增、测序分析,采用MEGA 7.0中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病原菌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对具有特异性引物序列的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通过病害和病原菌宏观形态、显微特征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从而明确引起河北省大豆植株主要真菌病害的病原菌种类;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不同种类杀菌剂在离体叶片或幼茎上对大豆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筛选防治药剂。【结果】通过病原菌的宏观形态、显微结构和分子序列综合分析,确定分离自河北省大豆主产区的病原菌分别为木贼镰孢(Fusarium equiseti)、大豆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hlorophyti)、茎点霉菌(Phoma herbarum)、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嘴突凸脐蠕孢(Exserohilum rostratum),对应病害分别为大豆根腐病、炭疽病、茎点霉叶斑病、大豆黑斑病、凸脐蠕孢叶斑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5种病原菌对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氟菌唑、叶菌唑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吡唑醚菌酯均敏感,木贼镰孢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肟菌酯敏感,除木贼镰孢外的病原菌对酰胺类杀菌剂氟吡菌酰胺敏感,大豆炭疽菌和嘴突凸脐蠕孢对烷基多胺类杀菌剂辛菌胺敏感,大豆炭疽菌对有机硫类仿生杀菌剂乙蒜素敏感,EC50值均低于10μg·mL-1;杀菌剂对大豆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苯醚甲环唑、氟菌唑、叶菌唑、吡唑醚菌酯和肟菌酯对上述大豆主要病害防治效果均显著,氟吡菌酰胺对除大豆根腐病外的病害防治效果显著,辛菌胺、乙蒜素对大豆炭疽病和凸脐蠕孢叶斑病防治效果显著,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0%以上。【结论】共鉴定出河北省大豆病原真菌及其对应病症病害5种;推荐三唑类甾醇抑制剂苯醚甲环唑、氟菌唑、叶菌唑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呼吸抑制剂吡唑醚菌酯作为河北省大豆主要真菌病害的优选兼治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病原真菌 分子鉴定 药剂筛选 河北省
下载PDF
河北省不同地区棉蚜对吡虫啉等杀虫剂抗药性发展动态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高占林 李耀发 +1 位作者 党志红 潘文亮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1-84,共4页
2004—2007年间,测定了氧化乐果、灭多威、吡虫啉和啶虫脒等杀虫剂对河北省不同地区棉蚜的毒力。与敏感基线比较,河北省各地棉蚜对灭多威的抗药性始终处于中、高抗水平,抗性倍数最高达94.04倍;对氧化乐果的抗药性发展较快,但基本仍处于... 2004—2007年间,测定了氧化乐果、灭多威、吡虫啉和啶虫脒等杀虫剂对河北省不同地区棉蚜的毒力。与敏感基线比较,河北省各地棉蚜对灭多威的抗药性始终处于中、高抗水平,抗性倍数最高达94.04倍;对氧化乐果的抗药性发展较快,但基本仍处于中、低抗水平,其抗性倍数为2.15~20.76;河北省各地棉蚜种群对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和啶虫脒的抗药性差异波动较大,对啶虫脒的差异最大可达25.8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蚜 抗药性 化学防治 吡虫啉
下载PDF
河北省主推玉米品种对粗缩病抗性鉴定及病情指标与产量损失率关系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路银贵 邓风 +3 位作者 苗洪芹 田兰芝 邸垫平 张增芬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0-93,共4页
对河北省26个主推玉米品种进行抗玉米粗缩病性鉴定,并对其发病率及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目前玉米生产上主推品种中没有免疫和抗病品种,但感病后品种之间的病情严重度有显著差异,病情指数分布在3... 对河北省26个主推玉米品种进行抗玉米粗缩病性鉴定,并对其发病率及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目前玉米生产上主推品种中没有免疫和抗病品种,但感病后品种之间的病情严重度有显著差异,病情指数分布在35.37~80.05,产量损失率为15.55%~74.01%。以邢抗2号、费玉2号、费玉4号、沈玉17和农大108的病情严重度较轻,病情指数低于40,表现为感病,其他品种病情指数都在40以上表现为高感。产量损失率与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呈显著相关,且产量损失率与病情指数的相关性(R=0.982)比产量损失率与病株率的相关性(R=0.756)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粗缩病 抗病性 病情指数 产量损失
下载PDF
河北省甘薯茎腐病研究初报 被引量:10
10
作者 高波 王容燕 +2 位作者 马娟 李秀花 陈书龙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9-122,137,共5页
甘薯茎腐病是近几年在我国发现的一种新的细菌性病害,目前该病已在我国的福建、广东、江西、广西、海南、河南、重庆、江苏等地发生。2013年10月在对河北省甘薯病害的调查中在文安县发现了大量疑似甘薯茎腐病的病株,给当地的甘薯生产造... 甘薯茎腐病是近几年在我国发现的一种新的细菌性病害,目前该病已在我国的福建、广东、江西、广西、海南、河南、重庆、江苏等地发生。2013年10月在对河北省甘薯病害的调查中在文安县发现了大量疑似甘薯茎腐病的病株,给当地的甘薯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经对疑似病株病原菌的分离纯化、柯赫氏法则验证、形态观察以及基于16SrDNA序列的分析,最终确定该病害为甘薯茎腐病,病原菌为达旦提狄克氏菌(Dickeya dadantii)。这是该病害首次在河北省被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茎腐病 细菌性病害 达旦提狄克氏菌
下载PDF
河北省棉花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及其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伟娟 鹿秀云 +3 位作者 李宝庆 郭庆港 李社增 马平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B08期274-278,共5页
从河北省22个主要产棉县市分离纯化得到67个棉花立枯病菌菌株,经鉴定均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菌丝融合试验表明,其中的62个菌株属于2个菌丝融合群,即AG-4和AG-2,分别占测定菌株的91.04%和1.50%;另有5个菌株与标... 从河北省22个主要产棉县市分离纯化得到67个棉花立枯病菌菌株,经鉴定均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菌丝融合试验表明,其中的62个菌株属于2个菌丝融合群,即AG-4和AG-2,分别占测定菌株的91.04%和1.50%;另有5个菌株与标准菌株不融合,占7.46%,表明河北省棉田立枯丝核菌的优势菌系是AG-4融合群。通过选用麦芽蛋白胨(MPDA)培养基(Ⅱ)进行对峙培养,将AG-4融合群菌株划分为6个不同的营养亲和群,即AG-4-A、AG-4-B、AG-4-C、AG-4-D、AG-4-E和AG-4-F,分别占测定菌株的59.02%,6.56%,9.84%,1.64%,21.31%,1.64%。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菌丝融合群及其各营养亲和群致病力不同,以AG-4-A对棉苗的致病力最强,其次是AG-2,均导致棉苗死亡;AG-4-E和AG-4-F虽然致病,但并不致死棉苗,各群相对致病力强弱顺序依次为:AG-4-A>AG-2>AG-4-B>AG-4-C>非融合类>AG-4-D>AG-4-E>AG-4-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枯丝核菌 菌丝融合群 营养亲和群 致病力测定
下载PDF
玉米田褐足角胸叶甲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屈振刚 路子云 +4 位作者 赵聚莹 张小风 李建成 李辉利 赵朋伟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225-228,共4页
为了明确玉米田褐足角胸叶甲的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采用田间系统调查与观察的方法,防治技术研究用喷雾和撒颗粒剂两种方法对不同药剂进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褐足角胸叶甲在河北省一年发生一代,成虫发生始期在6月底7月初,发生高峰期为7... 为了明确玉米田褐足角胸叶甲的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采用田间系统调查与观察的方法,防治技术研究用喷雾和撒颗粒剂两种方法对不同药剂进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褐足角胸叶甲在河北省一年发生一代,成虫发生始期在6月底7月初,发生高峰期为7月6-26日,末期为8月10日。成虫有短暂的假死性,白天阳光照射比较强时,喜欢躲藏在玉米心叶内为害,早晚在叶片上为害的习性。用48%毒死蜱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氯.辛乳油、2.5%功夫菊脂乳油、40%辛硫磷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成虫期喷雾防治效果均在87.08%以上;撒5%毒死蜱颗粒剂防效达96.56%,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褐足角胸叶甲 发生规律 防治技术
下载PDF
河北省小麦主产区禾谷孢囊线虫群体致病型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秀花 马娟 +2 位作者 高波 王容燕 陈书龙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7-131,共5页
为了明确河北省小麦主产区禾谷孢囊线虫的致病类型,采用27个国际鉴别寄主品种和2个感病小麦品种‘石新733’和‘温麦4’对河北省邯郸、保定、任丘和唐山的4个禾谷孢囊线虫群体致病型进行了鉴定。依据Andersen等鉴别标准,4个群体的致病... 为了明确河北省小麦主产区禾谷孢囊线虫的致病类型,采用27个国际鉴别寄主品种和2个感病小麦品种‘石新733’和‘温麦4’对河北省邯郸、保定、任丘和唐山的4个禾谷孢囊线虫群体致病型进行了鉴定。依据Andersen等鉴别标准,4个群体的致病型不同于国际上已命名的16个禾谷孢囊线虫致病型。唐山群体为一个致病型,它的致病型和山西太谷、安徽固镇群体的致病型相似;邯郸群体、保定群体和任丘群体的致病型属于同一致病型,这3个群体的致病型和定州群体的致病型很接近。对照小麦品种‘石新733’和‘温麦4’对4个禾谷孢囊线虫群体均表现感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孢囊线虫 毒性 致病型 鉴别寄主
下载PDF
河北省小麦土传病害的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 被引量:16
14
作者 张爱红 路银贵 +3 位作者 邸垫平 田兰芝 段西飞 苗洪芹 《河北农业科学》 2010年第8期95-98,共4页
小麦土传病害是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的根部病害。河北省小麦土传病害的种类主要包括小麦全蚀病、小麦纹枯病和小麦根腐病。详细介绍了3种土传病害的发生特点、病原菌特点及防治方法等,旨为控制小麦土传病害的发生提供参考。
关键词 河北省 小麦 小麦土传病害 小麦全蚀病 小麦纹枯病 小麦根腐病 防治措施
下载PDF
河北省花生果腐病病原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28
15
作者 李术臣 贾海民 +1 位作者 赵聚莹 陈丹 《河北农业科学》 2011年第5期37-39,共3页
对河北省石家庄、保定等地的花生果腐病进行了调查和取样,并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基本明确了河北省花生果腐病主要是由茄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t.)Sacc.]和群结腐霉(Pythium.myriotylum Drechsl)复合侵染引起。同时进行了病菌... 对河北省石家庄、保定等地的花生果腐病进行了调查和取样,并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基本明确了河北省花生果腐病主要是由茄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t.)Sacc.]和群结腐霉(Pythium.myriotylum Drechsl)复合侵染引起。同时进行了病菌回接试验,检验了2种病菌的致病性,结果表明,茄镰刀菌和群结腐霉菌单独接种均可致病,且茄镰刀菌致病力较强,但症状与田间表现有差异;复合接种发病的症状与田间发病症状相同。从回接发病的荚果上再次分离培养病原菌,发现与原分离病原物一致,说明茄镰刀菌和群结腐霉菌是河北省花生果腐病的主要致病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果腐病 病原 鉴定 致病性 研究
下载PDF
甘薯小象甲的生物学特征与综合防治措施 被引量:18
16
作者 于海滨 郑琴 陈书龙 《河北农业科学》 2010年第8期32-35,共4页
甘薯小象甲是甘薯生长期和储藏期最重要的害虫,严重影响甘薯品质和产量。回顾了甘薯小象甲的研究现状,包括甘薯小象甲的生物学特性、分布与为害,重点讨论了甘薯小象甲的防治方法及综合防治策略,并对今后进一步研究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 甘薯小象甲 生物学特征 综合防治
下载PDF
河北省不同地理区域的棉铃虫种群分布
17
作者 李耀发 安静杰 +6 位作者 窦亚楠 张尚卿 党志红 李明远 袁文龙 郭江龙 高占林 《河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60-65,共6页
随着黄河流域棉花种植面积的逐渐缩小,Bt棉花作为棉铃虫“诱杀陷阱”的作用逐渐减弱。为了明确河北省各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后棉铃虫在不同地理区域内的种群分布特点,2018年和2019年利用性信息素诱捕技术,监测了5—9月河北省从南到北不同... 随着黄河流域棉花种植面积的逐渐缩小,Bt棉花作为棉铃虫“诱杀陷阱”的作用逐渐减弱。为了明确河北省各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后棉铃虫在不同地理区域内的种群分布特点,2018年和2019年利用性信息素诱捕技术,监测了5—9月河北省从南到北不同作物上棉铃虫成虫的种群数量。结果表明:(1)河北省棉铃虫种群发生数量大,并在多种寄主作物田中广泛分布,其中冀南地区棉田棉铃虫有4个成虫发生高峰期,高峰期诱捕虫量均达到100头/个(诱捕器)以上,最高达到了272.67头/个(诱捕器);(2)棉铃虫种群数量从南到北呈逐步递减趋势,南部、中部、北部的最高诱捕虫量分别为272.67、118.00和94.50头/个(诱捕器);(3)除棉田外,花生和玉米等作物田以及葡萄等果园的棉铃虫也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本研究结果明确了河北省新的种植结构布局下不同地理区域内棉铃虫的种群数量及其分布动态,可为华北地区不同作物布局下棉铃虫的区域性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虫 作物布局 种群动态 黄河流域 棉花
下载PDF
河北省为害黄芪的主要甲虫种类及其防治策略 被引量:2
18
作者 巴义彬 蒋晓丽 +2 位作者 张慧 赵明 赵聚莹 《河北农业科学》 2014年第3期27-30,共4页
为了明确河北省为害黄芪种植的甲虫种类,进而提出绿色防治策略,2013年在河北省黄芪种植区实地调查了为害黄芪的主要甲虫种类,结果显示,为害河北省黄芪种植的甲虫种类主要有6科46种,为害类型以根际害虫为主;对黄芪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 为了明确河北省为害黄芪种植的甲虫种类,进而提出绿色防治策略,2013年在河北省黄芪种植区实地调查了为害黄芪的主要甲虫种类,结果显示,为害河北省黄芪种植的甲虫种类主要有6科46种,为害类型以根际害虫为主;对黄芪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方法的优劣进行了评述,并针对河北省黄芪种植区相对集中、以农药防治为主的特点,提出了以物理防治为主,生物和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黄芪 害虫 甲虫 综合防治
下载PDF
河北省辣椒主要土传病原菌种类及病害防治 被引量:1
19
作者 齐永志 张小风 +3 位作者 王文桥 马志强 赵卫松 韩秀英 《河北农业科学》 2010年第4期57-59,共3页
采用五点取样法,对河北省辣椒根和茎基部主要病害症状及病原菌种类进行了观察与分类。结果表明:辣椒根和茎基部主要受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Leonian)、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 Schlecht.f.sp.)及核盘菌(Rhizoctonia solani K... 采用五点取样法,对河北省辣椒根和茎基部主要病害症状及病原菌种类进行了观察与分类。结果表明:辣椒根和茎基部主要受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Leonian)、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 Schlecht.f.sp.)及核盘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3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其分离频率分别为48.0%、48.5%和10.2%;同时发现疫霉菌和镰刀菌均容易侵染辣椒叶片及茎段,核盘菌侵染茎段的能力高于叶片。详细介绍病原菌形态特征和病组织表现症状的基础上,结合试验结果和生产实际,提出了有效的综合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辣椒 土传病害 病原菌种类 防治措施
下载PDF
河北省苹果绵蚜的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 被引量:1
20
作者 路子云 冉红凡 +2 位作者 刘文旭 屈振刚 李建成 《河北农业科学》 2014年第5期39-41,74,共4页
对当前河北省苹果绵蚜的发生规律、分布与为害现状、传播扩散途径进行了调查,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严格检疫制度、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4个方面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 苹果绵蚜 河北省 发生规律 防治对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