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省典型湿地沉积物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
作者 刘韵超 胡亚宁 +5 位作者 龚玉敏 郑子英 丁林 李银辉 刘瑾 王凤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1-540,共10页
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在环境中的污染扩散导致的生态安全和健康风险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湿地生态系统作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重要的生态屏障,具有较高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本文以河北省典型滨海湖泊湿地(曹妃甸和南大港... 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在环境中的污染扩散导致的生态安全和健康风险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湿地生态系统作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重要的生态屏障,具有较高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本文以河北省典型滨海湖泊湿地(曹妃甸和南大港)和内陆淡水湿地(白洋淀和衡水湖)为研究区域,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采用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了河北省典型湿地沉积物ARGs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所有湿地沉积物中均检出2种磺胺类、8种四环素类ARGs和1种整合酶基因(intI1)。南大港湿地沉积物中ARGs总丰度均值显著高于曹妃甸、白洋淀和衡水湖沉积物中ARGs总丰度(衡水湖采样点1除外)(P<0.05)。四环素类ARGs绝对丰度为8.91×10^(3)~8.42×10^(7)copies∙g^(−1)(干土),磺胺类ARGs绝对丰度为9.63×10^(5)~2.62×10^(7)copies∙g^(−1)(干土)。intI1基因检出丰度为3.26×10^(5)~1.11×10^(8)copies·g^(−1)(干土),且intI1基因与tetA、tetL、sul1、sul2基因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或P<0.001),说明intI1基因在湿地沉积物ARGs的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曹妃甸和南大港沉积物细菌的Shannon和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衡水湖(P<0.05)。非度量多维度分析(NMDS)结果表明,曹妃甸、南大港、白洋淀和衡水湖的沉积物细菌Beta多样性无显著差异。进一步通过方差分解分析发现,沉积物理化性质(pH和总磷等)和细菌群落对ARGs分布的总解释率为60.78%,其中细菌群落解释率为37.42%,说明细菌群落是影响ARGs分布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为评估河北省典型湿地沉积物中ARGs的污染现状提供了数据参考,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沉积物 抗生素抗性基因 intI1基因 细菌群落结构
下载PDF
植被覆盖度对生态脆弱性动态演变的影响——以河北省张家口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武帅 田冰 +2 位作者 顾世杰 杨洛祺 胡引翠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0-320,共11页
[目的]研究区域植被覆盖度变化对生态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的影响可为地区生态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格局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有益借鉴。[方法]以张家口地区为例,首先采用序关系法、CRITIC法和博弈论组合赋权法等方法... [目的]研究区域植被覆盖度变化对生态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的影响可为地区生态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格局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有益借鉴。[方法]以张家口地区为例,首先采用序关系法、CRITIC法和博弈论组合赋权法等方法探究张家口地区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探求了植被覆盖度变化对生态脆弱性动态演变的影响。[结果]2010—2019年,张家口地区生态脆弱性先升后降,脆弱性较高地区集中在北部坝上和中西部地区,脆弱性较低地区分布在东部和南部地区,且空间集聚效应明显。9年间植被覆盖度由低向高转变,植被改善区面积增加了7807.77 km^(2),恶化区面积减少了3433.14 km^(2)。植被恶化区主要分布在张家口中部城区和东部区域,其余大部分地区均为植被改善区。植被改善区、恶化区与生态脆弱性升高、降低区域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结论]张家口地区植被覆盖度与生态脆弱性关系密切,二者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能够降低其生态脆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张家口地区 博弈论组合赋权法 植被覆盖度 土地利用类型
下载PDF
河北省2010—2020年生态产品价值空间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3
作者 代汝磊 梁彦庆 +2 位作者 黄志英 董高洁 顾世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7-258,共12页
[目的]评估河北省生态产品价值(EPV),探索其空间演变背后的驱动因子,为构筑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当量因子法核算2010,2015,2020年河北省168个县区的EPV,利用全局莫兰指数、高/低聚类指数、热点... [目的]评估河北省生态产品价值(EPV),探索其空间演变背后的驱动因子,为构筑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当量因子法核算2010,2015,2020年河北省168个县区的EPV,利用全局莫兰指数、高/低聚类指数、热点分析法分析其空间分布演变和聚类演变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探测其主要驱动力。[结果]①2010—2020年河北省EPV均突破3.80×10^(11)元,整体上大幅提高,呈先平稳后急速上升的态势,到2020年突破4.20×10^(11)元;林地EPV最高,始终是所占比例最大的生态产品类型,水域次之且始终是变化量和变化率最大的类型。②2010—2015年EPV空间分布呈现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征,高值集中于北部的燕山、坝上高原地区和西部的太行山地区,低值集中于东南部的河北平原地区;2015—2020年呈现出北高南低,东西高,中部低的特征。③2010—2020年空间聚类表现为显著高值集聚,冷热点分布呈现与空间分布相似的规律。④从单因子探测看,CO表面浓度、O_(3)浓度、年均气温是EPV空间演变的主导因子,人均GDP次之,社会因子的解释力相对最弱;从双因子交互探测看,3期中起主导作用的组合因子分别是人均GDP∩NO_(2)表面浓度、高程∩O_(3)浓度和人均GDP∩CO表面浓度,其解释度(q值)分别为0.71,0.73,0.66。[结论]林地和水域对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具有重要作用,但空间上差距较大,为使其产生更加积极变化,不仅要考虑生态单因子的强大驱动力,也应充分认识驱动力来源的复杂性和非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价值 空间演变 驱动力 当量因子法 地理探测器 河北省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时空演变及障碍因子诊断——以河北省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董高洁 梁彦庆 +2 位作者 胡少雄 崔立烨 代汝磊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47-555,579,共10页
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民众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基础和手段。本文利用2010—2020年河北省11地市面板数据,从“三生空间”视角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TOPSIS法对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进行测算,并综合运用标准差椭... 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民众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基础和手段。本文利用2010—2020年河北省11地市面板数据,从“三生空间”视角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TOPSIS法对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进行测算,并综合运用标准差椭圆分析、变异系数和障碍因子诊断模型探讨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诊断其障碍因子。结果发现:(1)研究时段内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各地市间差距逐渐缩小,呈现以石家庄、唐山和廊坊3市为主的高质量核心区域,以沧州、邯郸、保定、张家口、承德和秦皇岛6市为主的过渡区域,以邢台,衡水3市为主的低质量边缘区域。(2)在空间上呈“核心集聚,局部连片”的分布格局,整体表现为冀中>冀北>冀南的空间格局。(3)各地市间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差距不断缩小,其中高水平区域内部差异明显缩小,中等区域内部差异呈现波动上升变化,而低水平区域内部差异则基本保持稳定。(4)影响河北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主要障碍因子为人均GDP、GDP年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PM2.5浓度、污水处理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演变特征 障碍因子 河北省
下载PDF
河北省主要农作物虚拟水含量时空格局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潘佩佩 苗嘉欣 +3 位作者 温佳昱 王晓旭 李林思 张泽浩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325-337,共13页
基于CropWat模型计算河北省1995-2015年主要农作物的虚拟水含量,并分别从省域、区域和县域尺度分析其时空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主要农作物需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反.1995-2015年河北省农作物虚拟水含量最高... 基于CropWat模型计算河北省1995-2015年主要农作物的虚拟水含量,并分别从省域、区域和县域尺度分析其时空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主要农作物需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反.1995-2015年河北省农作物虚拟水含量最高为棉花,其次为小麦、玉米和蔬菜,4种农作物虚拟水含量总体呈波动降低趋势,其中棉花波动幅度最大,小麦和玉米变化趋势相似,蔬菜变化幅度最小.从空间格局变化看,1995-2015年不同区域主要农作物虚拟水含量变化特征存在差异,整体减少较为明显.县域尺度上虚拟水含量变化均呈减少区多于增加区的特征,且存在高值与低值集聚区.从虚拟水含量视角对农作物耗水量进行分析,可为河北省农业种植结构优化与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水含量 蒸散量 作物需水量 CropWat
下载PDF
结合光学与雷达遥感的张家口坝上地区作物残茬生物量估算
6
作者 于凯昕 李继峰 +5 位作者 甄天乐 张夏蕾 李慧茹 郭中领 常春平 赵雪晴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5-466,共12页
作物残茬等非光合植被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同时在阻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水分、促进土壤发育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张家口坝上地区位于首都两区建设及京津风沙源治理的核心区域,... 作物残茬等非光合植被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同时在阻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水分、促进土壤发育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张家口坝上地区位于首都两区建设及京津风沙源治理的核心区域,利用遥感手段估算该地区作物残茬生物量,对区域风蚀状况评估、生态环境评价及碳、氮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实地测量的作物残茬生物量、Sentinel-2光学影像、Sentinel-1雷达影像构建作物残茬光学遥感指数和雷达遥感指数,采用最优指数归一化相乘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结合光学与雷达遥感的作物残茬生物量估算模型,计算并分析2017—2023年张家口坝上地区作物残茬生物量。结果表明:(1)光学遥感指数中,由Sentinel-2的短波红外波段(B11和B12)构建的RI_((11,12))指数与作物残茬生物量的相关性最高,模型决定系数(R^(2))为0.744。雷达遥感指数中,交叉极化(VH)后向散射系数与作物残茬生物量的相关性最高,R^(2)为0.409。(2)结合光学与雷达遥感估算模型中,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精度最高,R^(2)为0.796,均方根误差(RMSE)为8.84 g·m^(-2),可较好地预测作物残茬生物量。(3)构建的作物残茬生物量估算模型精度较单纯使用光学遥感高约9.72%,较单纯使用雷达遥感高约66.74%。(4)2017—2023年张家口坝上地区年均作物残茬生物量为23.74×10^(4)t,呈波动下降趋势,作物残茬生物量年际变化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近年来,因土地流转政策造成的种植结构变化是导致该地区作物残茬生物量下降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残茬 生物量 光学遥感 雷达遥感 张家口坝上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中国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及变化分析
7
作者 赵乐鋆 李夫星 +6 位作者 王丽梅 蒋镕致 孔韵宁 王金 吴佳仪 赵子渝 王诗瑶 《地球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8,共15页
以地面气象站点监测数据与MAIAC AOD数据构建随机森林模型,对2018—2019年中国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反演,并分析时空变化。结论如下:(1)将数据集划为春、夏、秋、冬4组,分组训练模型优化参数,最终确定决策树个数分别为250、250、200、200... 以地面气象站点监测数据与MAIAC AOD数据构建随机森林模型,对2018—2019年中国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反演,并分析时空变化。结论如下:(1)将数据集划为春、夏、秋、冬4组,分组训练模型优化参数,最终确定决策树个数分别为250、250、200、200,决策树最大深度分别为40、90、40、40。经检验在该参数下模型的学习精度较高,参数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25、0.922、0.935、0.930,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091、0.082、0.055、0.065;(2)基于确定的参数完成AOD反演后,利用AERONET AOD数据检验模型的估值精度,R^(2)为0.891,RMSE为0.129,整体精度较高。同时,各地面气象站点反演后的AOD年均值与原始AOD年均值相比变化趋势相近,且略高于原始年均值;(3)相较于2018年,2019年中国AOD值整体略低,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不同季节的AOD大小关系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4)中国AOD值空间分布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与胡焕庸线揭示的我国人口分布格局相一致。华北平原、华中地区、四川盆地等AOD偏高;南疆地区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沙尘天气频繁,AOD值也较高;东北地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与内蒙古高原,受地形地势、地理位置等影响,经济实力偏弱,人口分布稀疏,AOD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森林模型 MAIAC AOD AERONET AOD 时空分布特征 变化趋势
原文传递
2008-2022年华北平原七省市AOD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8
作者 赵乐鋆 王诗瑶 +4 位作者 赵子渝 洪星 李夫星 吴佳仪 华婧妤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6-267,共12页
以华北平原七省市为研究区,基于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与Pearson相关系数,从多时空尺度揭示其2008-2022年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华北平原七省市AOD空间异质性显著,豫东、鲁西与冀中南地区AOD偏高,... 以华北平原七省市为研究区,基于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与Pearson相关系数,从多时空尺度揭示其2008-2022年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华北平原七省市AOD空间异质性显著,豫东、鲁西与冀中南地区AOD偏高,冀北与豫西地区AOD偏低。各季节AOD大小关系为夏季(0.57)>春季(0.53)>冬季(0.46)>秋季(0.44)。2)近年来华北平原七省市AOD下降显著,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在AOD变化稳定性与持续性方面,冀鲁豫三省交界处AOD稳定性较差,以反持续性为主;冀北地区、江苏省与安徽省稳定性整体较好,以持续性为主。3)对AOD空间分异的地理探测结果表明,气温(0.607)、人口密度(0.531)和降水(0.318)是影响研究区AOD空间分异的最主要因素,降水与NDVI的影响程度随时间渐趋增强,风速与NDVI的影响程度始终偏弱;交互探测方面,气温与各时期交互作用较强的因子组合密切相关,二产产值占比是交互作用重要的辅助因子。4)研究区AOD变化与气温、降水呈负相关;与一产、二产产值占比呈正相关,与GDP及城市内部人口密度呈负相关。这表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中国大气污染治理贡献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光学厚度 时空变化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Pearson相关系数 华北平原
下载PDF
中国地级市新质生产力水平动态变化及空间异质性研究
9
作者 关哲 潘佩佩 《中国环境管理》 2025年第1期78-89,共12页
本文通过熵权法测算2000—2022年我国283个城市的新质生产力水平,运用马尔科夫链、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我国新质生产力的时空动态特征,探索我国四大区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差异及其来源,并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度进行诊断。... 本文通过熵权法测算2000—2022年我国283个城市的新质生产力水平,运用马尔科夫链、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我国新质生产力的时空动态特征,探索我国四大区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差异及其来源,并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度进行诊断。研究表明:①我国城市新质生产力水平整体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新质生产力高水平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群,中高水平城市在高水平城市周边并连片分布。②我国城市的新质生产力水平总体差异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地区间基尼系数的快速增长,说明四大区域内部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差异正在逐渐扩大。③三级指标中,液化石油气供应量障碍度增长幅度最大,而废气排放障碍度下降幅度最大;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障碍度高水平城市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基于以上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发现,本文建议:逐步提高高新技术行业水平和创新要素的配置效率,打造内陆地区增长极,发挥东部沿海的带动作用,推进区域经济绿色转型,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与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动态演进 区域差异 中国
下载PDF
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提高冰川地貌表达维度的研究
10
作者 刘强 刘金花 +4 位作者 王磊斌 陈鑫 赵志斌 赵晓艳 李英奎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3期1087-1098,共12页
冰川侵蚀与堆积地貌含有重要的古气候、古环境信息,是鉴别冰川作用范围和性质的标志,也是冰川动力学研究的基础。冰川地貌的表达研究经过1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冰川地貌制图方案,为冰川形成过程、冰川类型及冰川作用的动力... 冰川侵蚀与堆积地貌含有重要的古气候、古环境信息,是鉴别冰川作用范围和性质的标志,也是冰川动力学研究的基础。冰川地貌的表达研究经过1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冰川地貌制图方案,为冰川形成过程、冰川类型及冰川作用的动力学特征判断提供了重要依据。然而,冰川地貌专题图的专业性为古冰川重建和古环境研究提供支撑的同时,也提高了非专业人士的解读难度。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地图、混合现实地图、微地图、语义地图和隐喻地图等的泛地图表达机制提供了更多维度的表达方案,在传统的空间几何维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状态和读图者视角等维度,为冰川地貌表达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使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构建了卡若拉冰川西沟的交互式三维冰川地貌场景,增加了三维、动态和读图者视角等表达维度。通过前期研究工作基础(沉积物特征、测年等工作)对场景内典型的冰川地貌进行标注,将前期冰川地貌的研究认识与VR场景进行较好的对应。该场景可以720°自由变换,包含末次冰盛期-晚冰期、早全新世、新冰期、小冰期和现代冰川共40个分场景,可以激发读图者的沉浸感、交互感和构想感。VR等技术对冰川地貌进行泛地图式的更多维度表达,可以为冰川地貌教学、科普及学术交流提供良好的交互式三维冰川地貌素材,也可以辅助读者更加准确地判别冰川遗迹和认知冰川发育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地貌 虚拟现实 读图者视角 可视化维度 卡若拉冰川
下载PDF
中国省会航空节点城市复杂时空系统协调度变化及空间特征分析
11
作者 韩瑞玲 李宗哲 +2 位作者 冉心月 郭晓阳 杜晓辉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70,共12页
航空运输业提升了城市系统的吸引力并激发新的交通需求,引导城市经济和空间结构快速演进。本文构建了包含经济、规模、外贸、科技、社会、环境、航空等要素在内的城市复杂时空系统指标体系,对中国省会航空节点城市及其构成的7个空管区... 航空运输业提升了城市系统的吸引力并激发新的交通需求,引导城市经济和空间结构快速演进。本文构建了包含经济、规模、外贸、科技、社会、环境、航空等要素在内的城市复杂时空系统指标体系,对中国省会航空节点城市及其构成的7个空管区的复杂时空系统发展的协调程度变化情况及时空聚类特征、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2001—2019年,中国31个省会(首府、直辖市)航空节点城市在复杂时空系统发展过程中呈现了或分散、或集中的趋势特征,南方城市在研究末期的协调程度表现更好。7个空管区中,华北区协调度最高,新疆区、西北区、华东区、中南区的协调度水平发展增速较快,航空系统的平均协调度最高。各航空节点城市复杂时空系统协调度的时空聚类模式存在空间分异特征与聚类特征,航空系统在空管区的聚类优势最为突出,经济系统在空管区聚类辐射范围最大。航空、规模、科技与环境系统均表现了正向直接空间溢出效应,经济与科技系统表现了正向间接空间溢出效应。通过全面分析航空节点城市及空管区的复杂时空系统协调度变化,精准判定了航空节点城市多指标系统在区域发展过程中的影响程度及时空分布异质性,对拓展航空地理研究及促进航空节点城市高质量综合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节点城市 复杂时空系统 协调度 空管区聚类优势
原文传递
基于GeoSOS-FLUS模型的河北省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模拟 被引量:31
12
作者 王雪然 潘佩佩 +1 位作者 王晓旭 王晓萌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67-675,共9页
揭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特征,不仅有助于明确其与自然、人类活动影响因素的关系,还可为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依据。本研究以面临新发展机遇的河北省为研究区,利用GeoSOS-FLUS模型模拟2030年土地利用情况,基于景观生态... 揭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特征,不仅有助于明确其与自然、人类活动影响因素的关系,还可为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依据。本研究以面临新发展机遇的河北省为研究区,利用GeoSOS-FLUS模型模拟2030年土地利用情况,基于景观生态学软件Fragstats探讨区域景观格局演变态势。结果表明:(1)在模拟结果层面,河北省未来建设用地占比增至11.94%,林地、草地面积略有增加,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占比降至46.35%、2.62%、0.71%,Kappa系数和FoM系数的计算结果均说明GeoSOS-FLUS模型的模拟结果具有较高可信度。(2)在景观格局层面,耕地平均斑块面积下降明显,林地、建设用地优势度提升,草地、水域被不断分割;区域整体蔓延度指数降低,分裂指数由1990年的9.37增至2020年的12.71,景观格局变化具有空间异质性。在现行土地政策机制下,2030年景观格局虽向良性态势发展,但依然面临建设用地无序扩张,耕地破碎化严重等问题。本研究结果对于合理规划、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平衡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SOS-FLUS模型 模拟预测 景观格局 河北省
下载PDF
河北省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9
13
作者 杜书 梁彦庆 +2 位作者 张梦 安湘云 王昊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4-80,共7页
研究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可为促进区域农业生产节水及提高用水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10-2017年面板数据,运用DEA-BCC、Malmquist指数和Tobit模型对河北省11地级市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静态和动态时空分异... 研究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可为促进区域农业生产节水及提高用水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10-2017年面板数据,运用DEA-BCC、Malmquist指数和Tobit模型对河北省11地级市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静态和动态时空分异特征及整体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2010-2017年河北省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均值总体水平较低,呈现“倒V”形的时间变化特征和“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全省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7.2%,时序上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空间上呈北部、西北部高,东部、西南部低的趋势分布。农业经济水平、节水农业水平及农作物种植结构中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对河北省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起积极促进作用,水资源禀赋、机械化程度及水资源结构中粮食和蔬菜种植面积的比值则呈消极阻碍作用,其中农作物种植结构和水资源结构起主要导向作用。河北省各地级市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差异明显,总体水平偏低,有较大提升空间,充分利用好技术优势和节水农业设施是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 市域尺度 时空分异特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的河北省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研究 被引量:27
14
作者 王晓萌 潘佩佩 +4 位作者 王晓旭 刘苗苗 赵倩石 王雪然 王新云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0-88,I0002,共10页
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基于InVEST模型计算1985-2015年河北省农作物生产、碳储量、生境质量和土壤保持4种生态系统服务,利用ESCI指数、相关分析法、ESTD模型及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方法识别不同尺度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格局变化及权... 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基于InVEST模型计算1985-2015年河北省农作物生产、碳储量、生境质量和土壤保持4种生态系统服务,利用ESCI指数、相关分析法、ESTD模型及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方法识别不同尺度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格局变化及权衡/协同关系。结果表明:1)1985-2015年河北省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建设用地、林地面积不断增加,耕地、草地、未利用地逐渐减少,但不同时段变化趋势不同。受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河北省4种生态系统服务变化趋势迥异:农作物生产水平不断提升,碳储量呈先增后减趋势,生境质量变化平稳,土壤保持呈波动减少态势。2)从省域尺度看,河北省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相互影响,碳储量与农作物生产以及土壤保持与生境质量均呈现协同关系,农作物生产与生境质量、土壤保持以及碳储量与生境质量、土壤保持均呈现权衡关系;从区域空间分异看,供给服务与支持服务间权衡/协同关系空间变化明显,支持服务中碳储量与生境质量总体上呈现西北协同—东南权衡关系,生境质量与土壤保持以协同关系为主,碳储量与土壤保持以权衡关系为主;从县域尺度看,土壤保持与碳储量、生境质量以及农作物生产与碳储量、土壤保持的权衡/协同关系集聚特征明显,而生境质量与农作物生产、碳储量的权衡/协同关系集聚特征较为分散。理清不同区域生态系统服务间的关系,可避免不必要的权衡风险,为优化河北省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服务双赢奠定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 InVEST模型 权衡/协同
下载PDF
河北省县域住宅地价时空关联特征及溢出效应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官洋溢 梁彦庆 +1 位作者 黄志英 葛京凤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0-97,共8页
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机制对土地资源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的作用日益突出。基于2012年和2016年河北省145县(市、区)住宅地价,运用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地价时空格局与关联特征进行分析,选择空间计量模型对地价溢出效应及其影... 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机制对土地资源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的作用日益突出。基于2012年和2016年河北省145县(市、区)住宅地价,运用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地价时空格局与关联特征进行分析,选择空间计量模型对地价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甄别和量化。结果表明:2012-2016年全省县域住宅地价整体呈增长趋势,全局与局部空间集聚的空间关联特征显著,Moran′s I指数由0.233升至0.411,相邻县之间差异不断缩小,但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的分布格局基本稳定;全省住宅地价存在干扰性的空间依赖,其溢出效应在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作用下显著增强,在区位条件、城镇集聚规模和基础设施作用下被削弱,对地价贡献最大因素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而距市中心距离始终为阻碍因素。通过探究县域城市间地价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为差别化调控土地市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及指导城市规划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宅地价 时空格局 溢出效应 空间计量模型 河北省
下载PDF
基于修正风蚀模型(RWEQ)的河北省张家口市防风固沙功能空间格局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涵聪 高吉喜 陈艳梅 《环境生态学》 2023年第4期1-9,共9页
RWEQ(Revised Wind Erosion Equation)风蚀模型源于农田土壤风蚀量预测模型,早期适用于田块尺度,当前研究者开始尝试利用该模型测算区域尺度防风固沙能力时空格局。基于原RWEQ模型,对气象因子和地表粗糙度因子进行修正,以张家口市域为... RWEQ(Revised Wind Erosion Equation)风蚀模型源于农田土壤风蚀量预测模型,早期适用于田块尺度,当前研究者开始尝试利用该模型测算区域尺度防风固沙能力时空格局。基于原RWEQ模型,对气象因子和地表粗糙度因子进行修正,以张家口市域为研究区,测算了2018年研究区防风固沙功能空间格局、四季动态变化,分析了相关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2018年张家口市防风固沙总量为1.13亿t,单位面积防风固沙量为25.85 t/hm^(2),整体呈现坝上高原、间山盆地和燕山谷地防风固沙量低,冀西北间山盆地山区、燕山山区和太行山区防风固沙量高的空间分布格局。2)四季防风固沙量由高到低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单位面积防风固沙量分别为8.32、7.65、6.92、2.96 t/hm^(2)。3)2018年张家口市单位面积防风固沙量与风力、地形起伏度和植被覆盖度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37、0.955和0.917。修正后的模型可以用于区域尺度防风固沙功能时空格局测算,研究结果可为张家口市防风固沙功能提升和区域生态建设工程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正风蚀模型 防风固沙 气象因子 地表粗糙度因子 张家口 空间格局
下载PDF
2010—2017年中国典型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邢佳丽 史文娇 +7 位作者 郭旭东 王鸣雷 王晓青 石晓丽 张智杰 王玥 冯冬宾 邵景安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4,共9页
明确典型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有重要意义。以2010与2017年哈长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海峡西岸城市群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土地利用类型... 明确典型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有重要意义。以2010与2017年哈长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海峡西岸城市群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等定量和定性方法对2010—2017年三大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的主要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向建设用地的转化,其规模由大到小依次为:海峡西岸城市群(2186.27 km^(2))>山东半岛城市群(1056.45km^(2))>哈长城市群(897.91km^(2));海峡西岸城市群的耕地面积表现为净增长(192.00 km^(2)),其中流失面积为18755.00km^(2),新增面积为18948.00km^(2),而其余两个城市群的耕地变化则以净流失为主。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交通建设是三大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而气候变暖促进了哈长城市群新增耕地的北移。研究得出三大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长城市群 山东半岛城市群 海峡西岸城市群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 驱动力
下载PDF
罗布泊地区1957—2017年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18
作者 王姝怡 付娇 +4 位作者 王晓青 张丹 盖胜芬 赵元杰 李晴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414-425,共12页
以罗布泊地区1957—2017年日气温数据为基础,通过线性倾向估计法、移动平均法、距平与累积距平法、独立样本t检验法及IDW空间插值法,分析了近60 a罗布泊地区气温的时空变化及突变性特征.结果表明:罗布泊地区气温呈上升趋势,且平均线性... 以罗布泊地区1957—2017年日气温数据为基础,通过线性倾向估计法、移动平均法、距平与累积距平法、独立样本t检验法及IDW空间插值法,分析了近60 a罗布泊地区气温的时空变化及突变性特征.结果表明:罗布泊地区气温呈上升趋势,且平均线性增长率为0.27℃/10 a;年平均气温年际空间变化较显著,高值区集中分布于吐鲁番盆地区域,低值区集中分布于阿尔金山地区;季平均气温年际时空特征变化差异性强,冬季升温现象最显著,呈冬暖夏凉的变化趋势.进入21世纪后,气温处于高位震荡期,年平均气温及季平均气温时空特征变化显著且差异性增大,整体上呈增温趋势;罗布泊地区年平均气温累积距平曲线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且突变年份集中在1987,1989,1996以及1997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变化 时空变化 气温突变 罗布泊
下载PDF
基于残余谱方法的农村居民地遥感提取研究
19
作者 付诗雨 李少丹 朱梓萌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85-98,共14页
视觉注意模型通过模拟人类的视觉注意机制而得到图像中最容易引起注意的显著区域.残余谱(spectral residuals,SR)方法是视觉注意模型中的一种,通过分析自然图片在频率域中的log谱来检测图片的显著性目标.将残余谱方法引入到遥感影像中... 视觉注意模型通过模拟人类的视觉注意机制而得到图像中最容易引起注意的显著区域.残余谱(spectral residuals,SR)方法是视觉注意模型中的一种,通过分析自然图片在频率域中的log谱来检测图片的显著性目标.将残余谱方法引入到遥感影像中用于获取农村居民地信息,通过比较高分1号、资源3号和WorldView 2这3个不同传感器的卫星影像,试分析遥感影像中不同的波谱和影像不同的获取时间对居民地提取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卫星影像中RGB组合提取的居民地效果更好,近红外波段在残余谱方法提取居民地时具有消极影响;8月获取的卫星影像用于居民地的提取相比于4月效果更好;残余谱方法用于农村居民地的提取对传感器的选择无明显倾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谱方法 遥感影像 农村居民地 视觉注意模型 显著性目标
下载PDF
基于GMOP-PLUS耦合模型的京津冀土地利用变化多情景模拟及功能关系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张波 潘佩佩 +3 位作者 王新云 温佳昱 任佳璇 刘苗苗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16,共9页
该文利用GMOP-PLUS耦合模型预测2030年京津冀地区多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探究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通过土地利用功能测度探究不同模拟情景下“三生”空间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自然因素在土地利用变化中起基础性作用,其中坡度... 该文利用GMOP-PLUS耦合模型预测2030年京津冀地区多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探究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通过土地利用功能测度探究不同模拟情景下“三生”空间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自然因素在土地利用变化中起基础性作用,其中坡度、DEM、温度和降水贡献度均超过6%;除未利用地外,人口因素贡献度均超过11%,是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导因素;主要交通线对建设用地、耕地和草地的扩张具有重要影响,贡献度均超过4.5%。②预测结果总体呈耕地和草地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增加的趋势,其中建设用地扩张能力最强,耕地较多被占用,但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类型增减幅度不同。③4种情景下京津冀土地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生态功能存在权衡关系,生活功能与生态功能具有协同关系,但不同情景下权衡/协同关系有明显的县域差异。生态涵养情景下耦合协调度最高(0.9089),其次是经济发展情景和耕地保护情景,而惯性发展情景下耦合协调度最低。未来发展应充分考虑生态涵养情景,作为促进国土空间优化和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多情景模拟 GMOP模型 PLUS模型 京津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