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SK-3β、E-cadherin、Cytokeratin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马竹君 冯红超 +2 位作者 宋宇峰 高琼 孙昊轩 《贵州医药》 CAS 2016年第4期354-357,共4页
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已确诊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上皮间质化(EMT)相关蛋白及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的表达,初步探讨其在人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临床意义,并研究其在口腔鳞癌及正常上皮组织中上皮间质化中的作用,为口腔鳞状细胞癌... 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已确诊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上皮间质化(EMT)相关蛋白及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的表达,初步探讨其在人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临床意义,并研究其在口腔鳞癌及正常上皮组织中上皮间质化中的作用,为口腔鳞状细胞癌的预防、控制和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32例口腔鳞癌组织中上皮源性标记物:上皮-钙黏蛋白(E-cad)及细胞角蛋白(CK)、GSK-3β的表达情况,并与临床病理资料作对照分析。结果在口腔鳞癌组中,GSK-3β、CK及E-cad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织组(P<0.05);T4+T3组中,E-cad、GSK-3β的表达明显低于T1+T2组(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中,E-cad、CK及GSK-3β的表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E-cad与GSK-3β表达呈正相关(r=0.572,P=0.001)。结论口腔鳞癌组织中存在上皮间质化现象,E-cad、CK表达减少,GSK-3β在OSCC与正常上皮组织表达中存在差异,GSK-3β的减少可促进OSCC细胞发生EMT,使口腔鳞癌侵袭及转移,联合上述3个因子,可能为预测OSCC的转移及针对OSCC转移的治疗研究提供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癌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 细胞角蛋白 上皮-钙黏蛋白 上皮间质化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β-catenin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马竹君 冯红超 +2 位作者 宋宇峰 高琼 孙昊轩 《贵州医药》 CAS 2016年第3期236-238,共3页
目的检测口腔鳞癌中上皮间质化(EMT)相关蛋白和β-连环素(β-catenin)的表达初步探讨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法检测32例口腔鳞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上皮标记物:上皮-钙黏蛋白(E-cad)及细胞角蛋白(CK)、β-catenin的表达。结果口腔鳞癌组β-c... 目的检测口腔鳞癌中上皮间质化(EMT)相关蛋白和β-连环素(β-catenin)的表达初步探讨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法检测32例口腔鳞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上皮标记物:上皮-钙黏蛋白(E-cad)及细胞角蛋白(CK)、β-catenin的表达。结果口腔鳞癌组β-catenin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组(P<0.05),CK及E-cadherin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织组(P<0.05);β-catenin在T4+T3组的表达显著高于T1+T2组(P<0.05),E-cadherin的表达明显低于T1+T2组(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β-catenin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E-cadherin、CK表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口腔鳞癌组织中存在EMT现象,E-cadherin、CK及β-catenin在OSCC与正常组织表达中有差异,β-catenin可能参与OSCC组织发生EMT的进程,促进口腔鳞癌浸润及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癌 Β-连环素 细胞角蛋白 上皮-钙黏蛋白 上皮间质化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橙皮素调控miR-182-5p对口腔鳞癌BcaCD885细胞迁移和分泌IL-6、IL-8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王超 马旭亮 +2 位作者 程瑞卿 张晶晶 杨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63-468,共6页
目的:研究橙皮素调控miR-182-5p对口腔鳞癌BcaCD885细胞迁移和分泌IL-6、IL-8的影响。方法:以0、20、40、80、160μmol/L橙皮素处理口腔鳞癌BcaCD885细胞,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活性。以0、40、80、160μmol/L橙皮素处理口腔鳞癌BcaCD88... 目的:研究橙皮素调控miR-182-5p对口腔鳞癌BcaCD885细胞迁移和分泌IL-6、IL-8的影响。方法:以0、20、40、80、160μmol/L橙皮素处理口腔鳞癌BcaCD885细胞,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活性。以0、40、80、160μmol/L橙皮素处理口腔鳞癌BcaCD885细胞,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变化,Western blot检测E-cadherin、Vimentin、N-cadherin、MMP-9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分泌IL-6、IL-8的变化,qRT-PCR方法检测miR-182-5p表达变化。在口腔鳞癌BcaCD885细胞中转染miR-182-5p mimics,用80μmol/L橙皮素处理,按照上述方法检测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E-cadherin、Vimentin、N-cadherin、MMP-9蛋白表达以及分泌IL-6、IL-8的变化。结果:与0μmol/L橙皮素处理组比较,20μmol/L橙皮素处理后的口腔鳞癌BcaCD885细胞存活没有变化,而40、80、160μmol/L橙皮素处理后的细胞存活率降低,选择40、80、160μmol/L橙皮素进行后续实验。与0μmol/L橙皮素处理组比较,40、80、160μmol/L橙皮素处理后的细胞迁移和侵袭数目依次降低,细胞中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依次升高,细胞中Vimentin、N-cadherin、MMP-9蛋白水平依次降低,细胞分泌的IL-6、IL-8依次减少,细胞中miR-182-5p水平依次减少。miR-182-5p mimics能够逆转橙皮素对口腔鳞癌BcaCD885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E-cadherin、Vimentin、N-cadherin、MMP-9蛋白表达以及分泌IL-6、IL-8的作用。结论:橙皮素下调miR-182-5p表达从而抑制口腔鳞癌BcaCD885细胞迁移、侵袭和分泌IL-6、IL-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橙皮素 口腔鳞癌 迁移 炎症因子
下载PDF
健侧颏下岛状瓣修复患侧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辛江波 陈卫伶 +2 位作者 李东振 郝晋 赵京华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7年第9期58-60,共3页
目的:评价健侧颏下岛状瓣修复患侧口腔颌面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用健侧颏下岛状瓣修复12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患侧组织缺损,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28~78岁;舌鳞癌7例,口底鳞癌5例。结果:12例肌皮瓣全部存活,口腔颌面部功能恢复... 目的:评价健侧颏下岛状瓣修复患侧口腔颌面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用健侧颏下岛状瓣修复12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患侧组织缺损,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28~78岁;舌鳞癌7例,口底鳞癌5例。结果:12例肌皮瓣全部存活,口腔颌面部功能恢复良好,供区瘢痕隐蔽。术后12个月随访,健侧及患侧颈部均未发现淋巴结转移。结论:健侧颏下岛状瓣是修复患侧口腔颌面部缺损的理想修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癌术后 同期修复 颏下岛状皮瓣 肿瘤 缺损
下载PDF
骨性Ⅲ类畸形正颌外科术后咽腔间隙短期及长期影响的锥形束CT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宏伟 李丽艳 +4 位作者 齐素青 闫明 张超 任素峰 班建东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16年第4期487-491,共5页
目的 :评价正畸联合单颌或双颌手术治疗骨性Ⅲ类畸形对咽腔间隙短期及长期的影响。方法 :选取骨性Ⅲ类患者54例(男28例,女26例),A组(28例)采用正畸联合下颌支矢状劈开术治疗。B组患者(26例)采用正畸联合上颌支Le Fort I型加下颌矢状劈... 目的 :评价正畸联合单颌或双颌手术治疗骨性Ⅲ类畸形对咽腔间隙短期及长期的影响。方法 :选取骨性Ⅲ类患者54例(男28例,女26例),A组(28例)采用正畸联合下颌支矢状劈开术治疗。B组患者(26例)采用正畸联合上颌支Le Fort I型加下颌矢状劈开术治疗,正畸治疗前1周(T0)、术后6个月(T1)及术后3年(T2)拍摄锥形束CT(CBCT),三维重建上气道模型,对治疗前、后各段矢状径、冠状径、截面积和容积进行定量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治疗前、术后6个月及3年上气道的三维变化。结果:A组患者术后6个月各段矢状径和截面积均显著减小(P<0.05),口咽段、舌咽段容积及总容积显著小于治疗前(P<0.05)。术后3年,除第一颈椎平面处矢状径和截面积恢复到治疗前水平(T2-T0:P>0.05,T2-T1:P<0.05)外,其余部位均有所增加但未恢复到治疗前水平。B组患者术后6个月第二、三、四颈椎平面处矢状径和截面积显著减少,但在术后3年大部分缩窄的部位恢复到治疗前水平。结论: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畸形会造成咽腔缩窄,随着时间延长,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不能完全恢复到治疗前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骨性Ⅲ类畸形 咽腔 锥形束CT
原文传递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拟血管生成及VEGF的表达
6
作者 赵天江 闫明 +1 位作者 冯红超 许华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8年第A02期8-11,共4页
目的研究人口腔鱗状细胞癌(OSCC)中是否存拟血管生成(VM)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关系。方法收集42例手术切除且临床及随访资料完整的OSCC肿瘤组织标本,进行PAS和CD31双重染色,以及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OSCC中是否有VM... 目的研究人口腔鱗状细胞癌(OSCC)中是否存拟血管生成(VM)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关系。方法收集42例手术切除且临床及随访资料完整的OSCC肿瘤组织标本,进行PAS和CD31双重染色,以及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OSCC中是否有VM的存在,描述其结构形态以及VEGF的表达。结果(1)CD31和PAS双重染色结果显示OSCC中存在VM:在42例OSCC病例中,有15例(35.71%)存在VM。其在光镜下表现为完全由肿瘤细胞组成管道结构,无内皮细胞衬附,其管腔侧见有一层PAS阳性物质。(2)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发现VEGF染色阳性主要位于OSCC细胞胞浆,OSCC中VEGF阳性率为66.67%(28/42),其中有VM组VEGF阳性率为60.00%(9/15),无VM组VEGF阳性率为70.37%(19/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SCC中存在VM,OSCC中VEGF可能不是VM形成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血管生成 口腔鱗状细胞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拟血管生成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初步研究
7
作者 闫明 冯红超 +2 位作者 许华 张伟 李丽艳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8年第5期717-720,共4页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是否存在拟血管生成(VM),以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CD31、过碘酸雪夫染色(PAS)双染技术对42例经手术切除的OSCC标本进行染色,观察是否存在VM结构,并描述其形态。结果 CD31和PAS双染结果显示OSCC中存在VM:...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是否存在拟血管生成(VM),以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CD31、过碘酸雪夫染色(PAS)双染技术对42例经手术切除的OSCC标本进行染色,观察是否存在VM结构,并描述其形态。结果 CD31和PAS双染结果显示OSCC中存在VM:在42例OSCC标本中,15例标本VM阳性(35.71%)。其在光镜下表现为:肿瘤细胞构成了管道样结构,此结构中无血管性内皮细胞参与,部分管腔与肿瘤细胞之间有一层PAS染色阳性的物质。在这些管道中可以找到红细胞。病理分级为Ⅰ级的患者中有1例VM生成[14.28%(1/7)],Ⅱ级患者中有6例VM生成[30.00%(6/20)];Ⅲ级患者中有8例VM生成[53.33%(8/15)]。秩和检验结果提示,病理分级恶性程度越高,VM阳性率也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193,P=0.028)。在16例颈淋巴结转移患者中,VM阳性11例;在27例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VM阳性5例。OSCC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其VM阳性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86,P<0.01)。结论OSCC患者中存在VM,且OSCC中有VM的存在更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血管生成 口腔鳞状细胞癌 双重染色技术
下载PDF
沉默Cx43对急性牙髓炎模型大鼠干预效果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2
8
作者 马旭亮 王超 +6 位作者 达云萌 崔京京 任玉峰 程瑞卿 张晶晶 张乐 孙昊轩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695-1698,共4页
目的探究沉默间隙连接蛋白(Cx)43对急性牙髓炎模型大鼠的干预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选取40只SD健康大鼠,其中10只设为正常组,剩余30只建立急性牙髓炎模型,并将其分为模型组、过表达Cx43组、沉默Cx43组。分别对各组进行干预。采用酶... 目的探究沉默间隙连接蛋白(Cx)43对急性牙髓炎模型大鼠的干预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选取40只SD健康大鼠,其中10只设为正常组,剩余30只建立急性牙髓炎模型,并将其分为模型组、过表达Cx43组、沉默Cx43组。分别对各组进行干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白细胞介素(IL)-6、IL-1β、血红素加氧酶(HO)-1、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水平进行检测,分别采用散射比浊法、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管黏附分子(VCAM)-1水平进行检测,通过Western印迹检测法对各组大鼠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NLRP)3、Notch信号蛋白相对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模型组、过表达Cx43组、沉默Cx43组IL-6、IL-1β、TNF-α、HO-1、VCAM-1、ICAM-1水平高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过表达Cx43组IL-6、IL-1β、TNF-α、HO-1、VCAM-1、ICAM-1水平高于模型组、沉默Cx4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沉默Cx43组IL-6、IL-1β、TNF-α、HO-1、VCAM-1、ICAM-1水平低于模型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沉默Cx43对急性牙髓炎大鼠进行干预,可改善临床症状,有效抑制牙髓组织炎症,减少炎症因子,提高牙髓损伤自身修复能力,提高细胞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默缝隙连接蛋白43 急性牙髓炎 炎症反应 自身修复能力
下载PDF
颌后经腮腺前穿咬肌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的效果
9
作者 王云肖 潘志燕 +5 位作者 代福月 董轩 韩立娜 马旭亮 田荣祥 孟卫东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4期121-124,共4页
目的分析颌后经腮腺前穿咬肌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于河北省邢台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髁突中低位骨折4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2例)。... 目的分析颌后经腮腺前穿咬肌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于河北省邢台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髁突中低位骨折4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绕下颌角切口联合钛板钉固定治疗,观察组选择颌后经腮腺前穿咬肌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疗效,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6个月的口腔活动情况。结果两组术后面神经损伤、口偏斜、涎腺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6个月的张口、下颌前伸运动、下颌侧方运动幅度均高于术前,且术后6个月高于术后3个月(P<0.05)。观察组术后3、6个月的张口、下颌前伸运动、下颌侧方运动幅度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颌后经腮腺前穿咬肌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患者可提高其效果,减少术后切口感染情况,改善口腔活动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后经腮腺前穿咬肌入路 可吸收接骨板 髁突中低位骨折 面神经损伤
下载PDF
血管化自体下颌下腺移植治疗重症角结膜干燥症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马旭亮 任玉峰 +3 位作者 蔡现良 王超 张培成 苏家增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应用血管化自体下颌下腺移植的方法治疗重症角结膜干燥症,并评价其疗效。方法:纳入重症角结膜干燥症患者4例,将患者下颌下腺移植至颞部,完成血管吻合,并将移植腺体导管重新开口于患眼。术后监测移植腺体血运并调控其分泌功能,对患... 目的:应用血管化自体下颌下腺移植的方法治疗重症角结膜干燥症,并评价其疗效。方法:纳入重症角结膜干燥症患者4例,将患者下颌下腺移植至颞部,完成血管吻合,并将移植腺体导管重新开口于患眼。术后监测移植腺体血运并调控其分泌功能,对患眼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2017—2019年共治疗了4例患者的5只眼,其中1例接受双侧眼部手术。所有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核素显像证实移植腺体均成活。经术后功能调控治疗,移植腺体分泌适当。随访结果显示:希尔默试验由术前的0 mm/5 min升至术后的15 mm/5 min;眼表结构改善明显,泪膜破裂时间由术前的0 s增加至术后6 s;患者角膜荧光染色评分降低,视力出现不同程度的提高。主观评价结果显示,患者术后眼干症状改善,所有患者均停止使用人工泪液。结论:在具备显微外科技术的条件下,自体下颌下腺移植手术的成功率较高,是治疗重症角结膜干燥症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下腺移植 角结膜干燥症 显微外科
下载PDF
两种颌后入路治疗下颌骨髁突骨折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辛江波 赵京华 +1 位作者 李东振 蔡现良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24-826,共3页
目的:探讨两种颌后入路治疗下颌骨髁突颈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64例成人下颌骨中低位髁突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经颌后入路,分别采用腮腺前缘入路及横断腮腺入路,解剖复位髁突骨折行坚强内固定术。结果:64例患者均取得良... 目的:探讨两种颌后入路治疗下颌骨髁突颈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64例成人下颌骨中低位髁突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经颌后入路,分别采用腮腺前缘入路及横断腮腺入路,解剖复位髁突骨折行坚强内固定术。结果:64例患者均取得良好解剖复位,咬合关系恢复良好,无关节强直出现。A组2例出现面神经麻痹。B组2例出现涎瘘,4例出现面神经麻痹症状。结论:颌后入路可有效治疗髁突骨折,且腮腺前缘入路较横断腮腺入路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髁突颈部骨折 颌后入路 解剖复位 并发症
下载PDF
正畸联合双颌手术治疗骨性Ⅲ类畸形对上气道长期影响的CBCT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闫明 王宏伟 +1 位作者 李丽艳 张伟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19-1322,共4页
目的:研究正畸联合双颌手术治疗骨性Ⅲ类畸形对上气道的长期影响。方法:选取骨性Ⅲ类患者26例(男12例,女14例),采用正畸联合上颌LeFort I型骨切开术和下颌升支矢状骨劈开术治疗,正畸矫治前1周(T0),正颌术后6个月(T1)及正颌术后3年(T2)... 目的:研究正畸联合双颌手术治疗骨性Ⅲ类畸形对上气道的长期影响。方法:选取骨性Ⅲ类患者26例(男12例,女14例),采用正畸联合上颌LeFort I型骨切开术和下颌升支矢状骨劈开术治疗,正畸矫治前1周(T0),正颌术后6个月(T1)及正颌术后3年(T2)拍摄锥束CT,三维重建上气道模型,对治疗前后各段矢状径、冠状径、截面积和容积进行定量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方差分析SNK检验治疗前、术后6个月及3年上气道的三维变化。结果:术后6个月第二、三、四颈椎平面处矢状径和截面积显著减少,但在术后3年大部分缩窄的部位能恢复到治疗前水平。结论: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畸形会造成咽腔缩窄,随着时间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部分咽腔部位不能完全恢复到治疗前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骨性Ⅲ类畸形 咽腔 锥形束CT
下载PDF
CT引导下栅栏定位器在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东振 赵岩 +3 位作者 辛江波 闫明 李志军 胡世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86-688,共3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应用栅栏定位器射频温控热凝术(RFT)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取仰卧位采用Hartel入路穿刺法,利用双栅栏定位器联合CT半冠位扫描,进行卵圆孔及半月神经节定位穿刺。结果 81例患者卵圆孔穿刺手术成功率为100%,80例(98....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应用栅栏定位器射频温控热凝术(RFT)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取仰卧位采用Hartel入路穿刺法,利用双栅栏定位器联合CT半冠位扫描,进行卵圆孔及半月神经节定位穿刺。结果 81例患者卵圆孔穿刺手术成功率为100%,80例(98.8%)疼痛即刻消失,1例无效。术后面部明显麻木80例(98.8%),咀嚼无力2例(2.5%),角膜反射减退3例(3.8%)。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随访时间1~4年,复发6例,复发率为7.5%。结论 CT引导下应用栅栏定位器使卵圆孔穿刺成功率达100%,治疗三叉神经痛复发率较低,取得了良好的止痛效果,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定位简单易行,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射频温控热凝术 栅栏定位器
下载PDF
负压吸引术在大型下颌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超 马旭亮 +2 位作者 蔡现良 张晶晶 兴辰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45-547,共3页
目的评价负压吸引术对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疗效。方法对比研究36例大型下颌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病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负压吸引术和开窗减压术2种处理方式,记录并对比手术疗效。结果负压吸引术的疗效明显优于开窗减压术,2组差异有... 目的评价负压吸引术对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疗效。方法对比研究36例大型下颌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病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负压吸引术和开窗减压术2种处理方式,记录并对比手术疗效。结果负压吸引术的疗效明显优于开窗减压术,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负压吸引术在治疗大型下颌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中能有效减少传统手术的并发症,对囊腔有很好的缩小和消除作用,还对颌骨膨胀性畸形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在临床中值得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体会 下颌骨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负压吸引术
下载PDF
负压引流器在下颌骨囊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超 马旭亮 张志印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62-65,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型负压引流器在大型下颌骨囊性病变开窗术后的临床应用。方法 :观察11例改良型负压引流器在大型下颌骨囊性病变中的应用,其中下颌骨大型角化囊性瘤10例,下颌骨单囊型成釉细胞瘤1例。遵医嘱佩戴改良型负压引流器,1个月复诊... 目的:探讨改良型负压引流器在大型下颌骨囊性病变开窗术后的临床应用。方法 :观察11例改良型负压引流器在大型下颌骨囊性病变中的应用,其中下颌骨大型角化囊性瘤10例,下颌骨单囊型成釉细胞瘤1例。遵医嘱佩戴改良型负压引流器,1个月复诊1次。结果:所有病例中,该装置均能完全与组织边缘贴合,负压保持良好。结论:改良型负压引流器是大型下颌骨囊性病变负压引流术治疗中较理想的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窗减压术 负压引流器 下颌骨囊性病变
下载PDF
颌后入路治疗髁突颈部骨折 被引量:4
16
作者 马旭亮 王超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302-304,共3页
目的:探讨颌后入路治疗下颌骨髁突颈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3例单侧成人下颌骨中低位髁突颈骨折患者,经颌后入路,术中保护腮腺及面神经,行切开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术。结果:23例患者均取得良好解剖复位,无1例出现涎瘘,无1例出现... 目的:探讨颌后入路治疗下颌骨髁突颈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3例单侧成人下颌骨中低位髁突颈骨折患者,经颌后入路,术中保护腮腺及面神经,行切开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术。结果:23例患者均取得良好解剖复位,无1例出现涎瘘,无1例出现面神经麻痹,咬合关系恢复良好,通过早期锻炼张口,均能恢复术前张口度,无关节强直出现。结论:颌后入路治疗下颌骨中低位髁突颈骨折,有术野暴露充分、操作方便、有效保护面神经及腮腺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髁突颈部骨折 颌后入路 解剖复位
下载PDF
两种颌后切口入路治疗下颌骨髁突骨折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辛江波 袁渭 +1 位作者 兴辰 李东振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5年第13期35-37,共3页
目的:探讨两种颌后入路治疗下颌骨髁突颈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68例成人下颌骨中低位髁突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经颌后入路,分别采用腮腺前缘入路及腮腺后下极入路,解剖复位髁突骨折行坚强内固定术。结果:68例患者均取得良好解... 目的:探讨两种颌后入路治疗下颌骨髁突颈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68例成人下颌骨中低位髁突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经颌后入路,分别采用腮腺前缘入路及腮腺后下极入路,解剖复位髁突骨折行坚强内固定术。结果:68例患者均取得良好解剖复位,咬合关系恢复良好,无关节强直出现。A组2例出现面神经麻痹。B组1例出现涎瘘,4例出现面神经麻痹症状。结论:颌后入路可有效治疗髁突骨折,且腮腺前缘入路较腮腺后下极入路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髁突颈部骨折 颌后入路 解剖复位 并发症
下载PDF
网格状定位器在下颌骨髁突骨折手术切口选择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辛江波 陈卫伶 +5 位作者 孙昊轩 袁渭 李菁菁 张曦 李志军 李东振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0年第8期41-43,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网格状定位器在确定下颌骨髁突骨折手术切口选择中的应用。方法:将2014年-2017年在河北省眼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的40例患者分为两组,应用网格状定位器确定下颌骨骨折皮肤切口位置。A组:20例,应用网格状定位器,手术... 目的:探讨应用网格状定位器在确定下颌骨髁突骨折手术切口选择中的应用。方法:将2014年-2017年在河北省眼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的40例患者分为两组,应用网格状定位器确定下颌骨骨折皮肤切口位置。A组:20例,应用网格状定位器,手术治疗;B组:20例,传统经验手术切口治疗。比较手术时间,是否二次延长手术切口、并发症及预后等是否存在差异。结果:A组手术时间较B组减少约20min,无1例出现二次延长手术切口,并发症与预后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网格状定位器可以在皮肤表面准确定位髁突骨折部位及骨折线走向,为手术切口选择提供明确依据,缩短了手术时间,避免了二次延长手术切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 髁突 骨折 定位 切口
下载PDF
经颌后切口入路治疗髁突骨折 被引量:1
19
作者 田荣祥 滕海燕 +3 位作者 任玉峰 王玉铂 代福月 孙京倩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66-68,共3页
目的:探讨经颌后切口入路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8例经颌后入路行髁突中低位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回顾分析,评价患者张口度、开口型、咬合关系、面部表情肌功能、涎瘘等临床指标。结果:18例患者术后咬合关系、张... 目的:探讨经颌后切口入路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8例经颌后入路行髁突中低位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回顾分析,评价患者张口度、开口型、咬合关系、面部表情肌功能、涎瘘等临床指标。结果:18例患者术后咬合关系、张口度、开口型均可恢复正常,无面瘫、涎瘘病例出现。术后3个月复查CT片显示髁突解剖复位,骨折断端无成角或裂开。结论:经颌后切口入路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能充分保护面神经分支,最大程度减轻对腮腺腺体创伤,且能达到髁突解剖复位和坚固内固定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 骨折 面神经 腮腺 手术治疗
下载PDF
少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合并重症牛牙症1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达云萌 郝乐乐 +2 位作者 张乐 王福印 柴志红 《武警医学》 CAS 2021年第8期713-715,共3页
少汗型外胚层发育不全(hypohidrotic etcodermal dysplasia,HED),指胚胎时期外胚层发育异常导致的外胚层的衍生组织形态和功能出现异常或不发育,常表现为汗腺发育不良,先天缺牙等[1]。牛牙症是一种以髓腔垂直方向伸长为特点的牙齿发育异... 少汗型外胚层发育不全(hypohidrotic etcodermal dysplasia,HED),指胚胎时期外胚层发育异常导致的外胚层的衍生组织形态和功能出现异常或不发育,常表现为汗腺发育不良,先天缺牙等[1]。牛牙症是一种以髓腔垂直方向伸长为特点的牙齿发育异常,常与唇腭裂,发-骨-牙综合征等疾病伴发,临床上非常罕见[2]。目前,多采用牛牙症指数(taurodontism index,TI)作为牛牙症的诊断标准[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胚层发育不良 牛牙症 可摘局部义齿 吸附性全口义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