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省围填海开发演进特征及其经济效益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程林 王艳霞 +3 位作者 刘西汉 田海兰 霍永伟 牛彦斌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1年第3期61-69,共9页
为加强对围填海开发的管理,提高围填海利用率及经济效益,基于遥感影像、统计资料与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数据,文章对1990—2015年以来河北省围填海规模发展状况、产业开发特征以及围填海经济效益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990年以来河北省... 为加强对围填海开发的管理,提高围填海利用率及经济效益,基于遥感影像、统计资料与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数据,文章对1990—2015年以来河北省围填海规模发展状况、产业开发特征以及围填海经济效益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990年以来河北省累计围填海总面积达6.21万hm^(2),以港口、工业和城镇建设围填海为主,围填区实体项目所涉产业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与仓储业、制造业。围填海未利用面积占比达53.14%,其中计划用于制造业的围填海未利用面积较大。2015年河北省围填区域生产总值达296.23亿元,对全省GDP的贡献率达0.99%,但单位面积经济效益低于邻近省、市。分析认为,河北省围填海未利用率高、经济效益较低的主要因素包括腹地支撑程度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形势低迷及港口竞争优势不足等。当前河北省应重点从区域协同发展、区域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优惠政策等方面加强围填海开发管理,不断优化围填海开发格局,带动沿海社会经济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围填海 产业开发 经济效益
下载PDF
河北省域地市旅游产业集群实证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田 黄晨红 +1 位作者 张伟 白明刚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1-105,111,共6页
旅游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的高级组织形式。为进一步促进河北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并为其提供智力支撑,该文以2009-2015年河北省11市数据为基础,在借鉴传统产业集群识别方法的基础上,从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度、旅游产业联系... 旅游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的高级组织形式。为进一步促进河北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并为其提供智力支撑,该文以2009-2015年河北省11市数据为基础,在借鉴传统产业集群识别方法的基础上,从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度、旅游产业联系度、旅游产业规模3个维度识别旅游产业集群。采用多指标构建识别模型,判定河北省保定市、张家口市、承德市、秦皇岛市存在旅游产业集群现象;构建面板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法,确定保定、张家口、承德、秦皇岛旅游产业集群带来的经济溢出效应;立足于全省层面,针对不同地市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程度提出针对性建议,为河北省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有效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旅游产业集群 经济溢出效应
下载PDF
河北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的标准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武爱彬 秦彦杰 +3 位作者 王伟 王崇 王建矫 赵艳霞 《中国标准化》 2022年第7期113-117,共5页
省级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本研究结合河北省情,将学理、法理和管理相结合,形成了河北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的“7+1”分类体系,构建了包含工作层、职能层... 省级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本研究结合河北省情,将学理、法理和管理相结合,形成了河北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的“7+1”分类体系,构建了包含工作层、职能层和业务层的河北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标准体系,分别从通用标准子体系、调查标准子体系、监测标准子体系和评价标准子体系明确了标准适用范围。标准体系的构建可以为河北逐步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 标准体系构建 调查 监测 评价
下载PDF
河北省各设区市创新能力特征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鹏 朱苏加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0-133,140,共5页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利用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对河北省各设区市2013-2016年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剖析了各设区市在创新综合能力、创新基础、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等指标上的优/劣势。通过对创新能力现状和提升速度两个维...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利用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对河北省各设区市2013-2016年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剖析了各设区市在创新综合能力、创新基础、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等指标上的优/劣势。通过对创新能力现状和提升速度两个维度进行分析,认为石家庄是河北省创新能力提升的领军区域,保定、唐山、沧州、廊坊、邯郸是河北省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区域,邢台、衡水创新能力具有较强提升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 创新能力 创新评价指标 京津冀协同创新
下载PDF
乡村振兴与县级行政区划调整分析——以河北省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朱苏加 吴建民 梁子怡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7-142,共6页
乡村振兴是国家在新时代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是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的重要方向。该文论述了县级行政区划变更的重要性,认为行政区划调整在整合乡村资源、推进城乡融合、提高治理效率等方面会对乡村振兴产生积极作用。以河... 乡村振兴是国家在新时代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是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的重要方向。该文论述了县级行政区划变更的重要性,认为行政区划调整在整合乡村资源、推进城乡融合、提高治理效率等方面会对乡村振兴产生积极作用。以河北省为例,发现河北省县级行政区划变更主要围绕城镇化,有效促进了乡村人口转移、城乡要素流动,有利于乡村发展;同时,河北省县级行政区划存在数量多、规模小、城镇化不足等现实问题,对乡村振兴产生了制度性障碍,应进行适度调整。基于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并结合河北省实际,梳理出县级行政区划优化的5种主要模式,即隶属变更、撤县(市)设区或撤县改市、行政区合并或撤县拆分、边界调整、设立新地级市,每种模式都代表了特定的诉求,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县级行政区划调整 城乡融合 河北省
下载PDF
县域城镇化的发展质量与有效性分析——以河北省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朱苏加 广新菊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1-105,共5页
县域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该文基于2001-2013年河北省县域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价了河北省县域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并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测度了城镇化的有效性。结果发现,河北省县域城镇化质量在2001... 县域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该文基于2001-2013年河北省县域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价了河北省县域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并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测度了城镇化的有效性。结果发现,河北省县域城镇化质量在2001-2013年呈现逐步提升的趋势,人口子系统对城镇化质量的影响最大,而就业子系统影响最小,城镇化质量得到改善但没有根本改变;县域城镇化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经济、市场和基础设施子系统的进展上,对就业子系统的反馈性最小,因而提高就业水平和优化就业结构是改进县域城镇化质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城镇化 质量 有效性 河北省
下载PDF
高原地区生态用地分布变化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研究——以河北坝上为例 被引量:7
7
作者 武爱彬 庞磊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8年第8期101-105,共5页
以坝上高原地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90年和2015年Landsat TM影像的解译数据为数据源,应用地形分布指数,通过GIS等工具从高程、坡度和坡向角度,分析了生态用地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生态用地的分布指数随高程的增加先减小... 以坝上高原地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90年和2015年Landsat TM影像的解译数据为数据源,应用地形分布指数,通过GIS等工具从高程、坡度和坡向角度,分析了生态用地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生态用地的分布指数随高程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在不同坡向间起伏程度较小;与1990年相比,2015年林地在高程900~1300 m区间的分布优势有了明显提高,草地在高程900~1300 m区间的分布比例出现了大幅度下降,湿地在半阳坡和阳坡的分布比例有了显著提高。总之,坝上高原地区生态用地的分布受地形因子影响显著,生态用地的优势分布区为高程900~1300 m或1500~2206 m、坡度>5°、坡向为半阳坡和阳坡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地 地形因子 地形分布指数 坝上高原
下载PDF
河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格局演变及发展对策 被引量:2
8
作者 武爱彬 朱苏加 赵艳霞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3期68-74,共7页
对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格局演变研究可以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建议。通过构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0—2020年河北省县级尺度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格局进行了分析。... 对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格局演变研究可以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建议。通过构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0—2020年河北省县级尺度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河北县域乡村振兴指数与新型城镇化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乡村振兴指数分布区间由0.041-0.302上升至0.215-0.561;新型城镇化指数分布区间由0.034-0.139上升至0.122-0.489。(2)研究期内,新型城镇化水平与乡村振兴空间分布演变为由高水平耦合的大规模集聚状态转变为高水平耦合与磨合阶段的交叉分布状态,各自具有区域小规模集聚特征。(3)研究期内,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演变为过渡期大规模集聚分布转变为基本协调类型的大规模集聚分布、过渡期零散分布状态,失调衰退类型在环京津及冀中南的零散分布到消失,优质协调类型在环京津地区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新型城镇化 耦合 协调 格局演变
下载PDF
碳中和目标下河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格局演变与多情景模拟 被引量:10
9
作者 武爱彬 赵艳霞 +1 位作者 郭小平 陈辅国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261-270,F0003,共11页
分析和优化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格局演变可以为构建低碳排放的国土空间格局、助力碳中和战略目标实现提供参考和借鉴。该研究利用土地利用类型、能源消耗和农业活动碳排放系数法,基于GIS软件和PLUS模型核算了河北省2000—2020年土地利用直... 分析和优化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格局演变可以为构建低碳排放的国土空间格局、助力碳中和战略目标实现提供参考和借鉴。该研究利用土地利用类型、能源消耗和农业活动碳排放系数法,基于GIS软件和PLUS模型核算了河北省2000—2020年土地利用直接碳排放、间接碳排放和净碳排放量及空间格局演变,模拟了自然发展、碳增汇优先发展和碳减排优先发展3种情景下河北省2030和2060年土地利用格局,并核算了生态系统增汇管理下不同情景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河北省土地利用直接碳排放量基本保持稳定,表现为碳吸收;土地利用间接碳排放量和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呈现持续增加趋势,但增加速度明显下降。2)研究期间碳吸收区域和中净碳排放栅格单元空间上呈现收缩趋势,低净碳排放、中高净碳排放和高净碳排放栅格单元空间上呈现扩张趋势。碳吸收区域和低净碳排放栅格单元占比最大,但净碳排放主要产生在中高净碳排放区域和高净碳排放栅格单元。3)碳增汇优先发展情景下,林草地分布范围更广,在环渤海区域水域数量明显增加,土地利用直接碳排放绝对值最大。碳减排优先情景下石家庄、唐山、保定等大城市中心城区向外扩张的范围略有收缩,建设用地集约效果有一定体现,土地利用净碳排放值最小。碳减排是未来实现碳中和战略的根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模型 模拟 格局演变
下载PDF
河北省海岸带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策建议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西汉 田海兰 +1 位作者 程林 王艳霞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9年第2期54-59,共6页
为保护河北省海岸带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结合相关调查和研究资料,分析河北省海岸带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海岸带存在海水污染、有害藻华频现、水母暴发、典型生态系统退化、渔业资... 为保护河北省海岸带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结合相关调查和研究资料,分析河北省海岸带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海岸带存在海水污染、有害藻华频现、水母暴发、典型生态系统退化、渔业资源衰退、海水入侵和海岸侵蚀等生态环境问题,对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威胁;面对严峻的形势,应提高科学研究和认知水平、加强陆海统筹、推进多区域合作和多部门联动、完善监测系统建设、开展典型区域生态修复工作以及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和监督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海洋生态环境 海水污染 生态灾害 陆海统筹
下载PDF
河北坝上高原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11
作者 庞磊 武爱彬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第9期125-126,172,共3页
围绕贫困地区的农民增收进行深入分析不仅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也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以河北坝上高原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统计数据分析了坝上1995~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变化特征,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围绕贫困地区的农民增收进行深入分析不仅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也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以河北坝上高原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统计数据分析了坝上1995~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变化特征,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了影响坝上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最后从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发展生态工业、发展生态农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四方面探讨了坝上农民增收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人均纯收入 影响因素 对策 坝上高原
下载PDF
河北坝上地区防护林健康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
12
作者 张可慧 刘剑锋 《地球科学前沿(汉斯)》 2018年第4期741-747,共7页
河北坝上地区风大干燥、土壤沙化较重、生态环境脆弱,防护林的建设意义重大,而森林健康评价则是准确地提供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信息,保障其良性有序发展的主要技术监测手段。该文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究了国内外学者对森林健康概... 河北坝上地区风大干燥、土壤沙化较重、生态环境脆弱,防护林的建设意义重大,而森林健康评价则是准确地提供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信息,保障其良性有序发展的主要技术监测手段。该文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究了国内外学者对森林健康概念的阐释,进而结合防护林的特征,做出了防护林健康概念的诠释,同时在分析河北坝上地区防护林影响因子的基础上,首次给出了其健康评价体系,并以河北省张北地区防护林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例研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护林 河北坝上地区 健康评价 体系
下载PDF
京津冀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时空演变研究 被引量:26
13
作者 武爱彬 赵艳霞 +2 位作者 沈会涛 秦彦杰 刘欣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68-975,共8页
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需求和消费均衡关系及空间关联格局,可为生态系统管理和资源合理有效配置提供决策辅助。基于京津冀区域1990和2015年2期土地覆被数据,采用生态系统服务评分矩阵方法,对京津冀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时空演... 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需求和消费均衡关系及空间关联格局,可为生态系统管理和资源合理有效配置提供决策辅助。基于京津冀区域1990和2015年2期土地覆被数据,采用生态系统服务评分矩阵方法,对京津冀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发现1990—2015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供应处于高位供应状态,且供应压力未能得到有效缓解,研究区整体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处于盈余状态,但供需情况趋于恶化。研究期间北京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处于赤字状态,河北、天津处于盈余状态,与1990年相比,2015年京、津、冀3地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状况均趋于恶化。从空间上看,研究区西北部坝上高原、燕山-太行山丘陵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呈盈余状态,东南部除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及周边呈赤字状态外,其他地区呈平衡状态。与1990年相比,2015年研究区西北部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状况变化幅度很小,东南部地区随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边界急剧扩张,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赤字范围在急剧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格局演变 供给 需求 京津冀区域
下载PDF
河北浅山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图谱特征及地形效应 被引量:12
14
作者 刘欣 朱苏加 +1 位作者 赵艳霞 李荣华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4-101,共8页
应用地学信息图谱将土地利用与地形特征相结合,可准确表达地形复杂的土地利用时空属性与演变特征,对区域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具有现实意义。该文基于1995-2015年的DEM和遥感数据,构建土地利用演变图谱和地形分析模型,借助ArcGIS软件从土地... 应用地学信息图谱将土地利用与地形特征相结合,可准确表达地形复杂的土地利用时空属性与演变特征,对区域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具有现实意义。该文基于1995-2015年的DEM和遥感数据,构建土地利用演变图谱和地形分析模型,借助ArcGIS软件从土地利用结构和图谱演变类型两个角度分析了河北浅山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地形效应。结果表明:1)1995-201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以稳定型图谱为主,用地类型以林地、耕地、草地为主,林地、耕地和未利用地总量减少,其余地类总量增加;发生变化的图谱类型以前期变化型的林地转出为主,其次为后期变化型的耕地转出。2)土地利用类型在地形梯度上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低地形位和高地形位是建设用地、耕地和水域的优势分布区,中地形位是林地和草地的优势分布区,未利用地的优势分布从中地形位向低地形位或高地形位转移。3)土地利用演变图谱在地形梯度上差异明显,低地形位是稳定型、前期变化型和后期变化型图谱的优势分布区,土地利用结构较稳定;中地形位不存在优势分布的图谱类型和演变模式,土地利用复杂且变化剧烈;高地形位是各演变类型优势分布的集中区,土地利用多元化。该研究可为河北浅山区生态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学信息图谱 地形效应 时空演变 河北浅山区
下载PDF
产业转移研究现状及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启示——基于文献分析的视角 被引量:7
15
作者 朱苏加 李佳 +1 位作者 齐银娟 吴建民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0-105,共6页
产业转移和区位选择是产业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产业创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正处在经济增长方式快速变化、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关键期,关注产业转移研究和实践验证越发显得重要。该... 产业转移和区位选择是产业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产业创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正处在经济增长方式快速变化、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关键期,关注产业转移研究和实践验证越发显得重要。该文系统梳理了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路径、理论背景及价值,并进行了简要述评;总结了影响产业转移区位选择的一般特征;回顾了产业转移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在此基础上,以京津冀产业转移研究为例,分析了产业转移理论在区域内的应用及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转移 比较优势 新经济地理学 区位选择 京津冀协同发展
下载PDF
河北生态用地时空格局的地貌分异特征 被引量:3
16
作者 武爱彬 赵艳霞 +2 位作者 秦彦杰 沈会涛 李庆辰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6-153,共8页
生态用地是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主要供给者,对控制区域生态环境起到了关键作用,研究河北省生态用地时空格局的地貌分异特征可以为京津冀区域生态用地保护与优化、土地利用规划以及生态战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基于1990年、2000年和2015年... 生态用地是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主要供给者,对控制区域生态环境起到了关键作用,研究河北省生态用地时空格局的地貌分异特征可以为京津冀区域生态用地保护与优化、土地利用规划以及生态战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基于1990年、2000年和2015年生态用地遥感解译数据和地貌数据,利用分布指数、信息图谱等方法,分析了河北生态用地时空格局的地貌分异特征。研究表明:①研究期间河北省生态用地在平原、台地和高原地貌类型区呈劣势分布,在丘陵、低山和中山地貌类型区呈优势分布;②研究期间林地在台地,其他生态用地在平原、台地、低山和中山地貌类型区空间稳定性极差;林地在平原,草地在高原,湿地在平原、台地、丘陵和低山,其他生态用地在丘陵和高原地貌类型区空间稳定性较差;各生态用地类型在其他地貌类型区空间稳定性较好;③研究期间生态用地变化图谱以稳定型为主,所占比重为86.75%,在平原、台地和高原地貌类型区呈劣势分布,在低山和中山地貌类型区呈微弱优势分布,在丘陵地貌类型区呈标准分布。河北生态用地空间分布、空间稳定性和变化图谱的地貌特征分异显著,制定生态建设战略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区域地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地 时空格局 地貌 河北
下载PDF
近44年来滦河口障壁岛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唐山市龙岛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程林 田海兰 +1 位作者 刘西汉 王艳霞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2-30,共9页
为掌握滦河口障壁岛的演变特征、为海岛保护与适度利用提供数据支撑,以唐山市龙岛为例,基于RS及GIS技术,分析了近44年来障壁岛的演变特征,并探讨了影响海岛演变的主要因素。分析显示,近44年来海岛面积和长度分别呈减少和增加的趋势,海... 为掌握滦河口障壁岛的演变特征、为海岛保护与适度利用提供数据支撑,以唐山市龙岛为例,基于RS及GIS技术,分析了近44年来障壁岛的演变特征,并探讨了影响海岛演变的主要因素。分析显示,近44年来海岛面积和长度分别呈减少和增加的趋势,海岛质心位置向西南偏西方向迁移,海岛外海一侧岸线不断后退,平均后退速率达7.37 m/a,其中1978-1984年、1996-2003年、2008-2013年及2018-2019年海岛侵蚀后退明显。研究认为,由于滦河口的自然迁移,河流输沙减少,受沿岸输沙特征影响,海岛主体部分侵蚀而两端沙嘴处堆积,海岛自然状态下已出现5~6 m/a的侵蚀。航道整治挖岛及景区建设挖岛导致近年来海岸典型断面平均后退速率达到研究期内最大值14.27 m/a,海岛长度也出现明显减少,是影响海岛演变的首要因素。滦河流域大型水库的修建使滦河输沙急剧减少,海岛岸线侵蚀加剧、海岛面积明显减少,是研究时段内影响海岛演变的次要原因。风暴潮是影响海岛演变的主要的突发性因素,尤其是2018年内短期内密集过境的台风,造成海岛岸线典型断面平均后退达10.25m。当前,海岛的保护与适度利用要遵循海岛演变特征,严格禁止不必要的挖岛采砂,并采取海滩修复、构筑透水潜堤等工程措施对重点功能区海岸线加以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障壁岛 龙岛 海岛演变过程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基于红光与远红光叶绿素荧光遥感的作物总初级生产力估算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孙雷刚 王绍强 +3 位作者 徐全洪 陈智 鲁军景 陈敬华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4-42,共9页
为明晰植被冠层叶绿素荧光遥感信息与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间关系,以提高GPP估算精度,该文以典型C3(冬小麦)和C4(夏玉米)作物为例,利用不同传感器采集高频率光谱数据,提取了红光区和远红光区作物冠层日光诱导... 为明晰植被冠层叶绿素荧光遥感信息与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间关系,以提高GPP估算精度,该文以典型C3(冬小麦)和C4(夏玉米)作物为例,利用不同传感器采集高频率光谱数据,提取了红光区和远红光区作物冠层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un-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SIF)遥感信息。结合通量观测数据,分析了SIF与GPP的日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基于SIF估算作物GPP的能力和差异性。结果表明:1)C3、C4作物的GPP日变化特征差异明显,前者呈“双峰”特征,后者呈“单峰”特征;而SIF760和SIF687均呈现明显的“单峰”特征,即早晚低、午间高;2)不同类型传感器对SIF数值大小的影响强于对其日变化特征的影响,同时,低光谱分辨率传感器对SIF687具有明显的高估现象,且对C3作物的高估强于C4作物;3)C3、C4作物SIF760和SIF687均与冠层吸收光合有效辐射(Absorbed Photosynthetic Active Radiation,APAR)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R 2>0.8),可以直接用于APAR产品的反演;4)针对远红光区SIF,单日观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C3、C4作物SIF760与GPP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R 2>0.6),而基于多日观测数据构建的非线性对数关系模型优于线性关系模型;针对红光区SIF,无论是基于单日还是多日观测数据,C3、C4作物均适宜采用一种非线性对数关系模型来估算GPP( R 2 >0.7),且模型更为稳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荧光 荧光遥感 总初级生产力 C3作物 C4作物
下载PDF
基于CA的城市地价变化与规模扩展耦合作用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灿 宋晓慧 +2 位作者 葛京凤 潘佩佩 徐宁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2-119,共8页
元胞自动机(CA)越来越多地用于模拟城市系统复杂变化,但模拟过程中基本未考虑城市地价。该文以石家庄市城市建成区为研究区,采用GIS与CA动态耦合方式,引入"灰度"原理,建立了地价约束下的城市规模扩展模型,分1987-2000年、2000... 元胞自动机(CA)越来越多地用于模拟城市系统复杂变化,但模拟过程中基本未考虑城市地价。该文以石家庄市城市建成区为研究区,采用GIS与CA动态耦合方式,引入"灰度"原理,建立了地价约束下的城市规模扩展模型,分1987-2000年、2000-2006年、2006-2010年、2010-2015年4个阶段进行了城市规模扩展模拟,得出地价变化与规模扩展之间的耦合作用关系。结果显示:1)地价约束下城市用地规模与实际匹配程度较高,4个阶段LeeSallee模拟形状指数分别为0.52、0.58、0.61、0.62。城市用地扩展方向、速度、形式在各阶段呈现不同特征。2)地价约束下城市用地形态紧凑度均高于实际形态,城市用地效益较高。3)实际城市规模限定下城市核心地价增长速率低于城市平均地价增长速率,4个模拟阶段地价衰减参数呈逐阶段降低趋势,分别为0.258、0.230、0.205、0.184,表明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城市用地趋于节约、集约化,城市地价空间结构差异趋于缓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家庄市 城市规模扩展 元胞自动机 地价约束
下载PDF
1965-2014年华北地区极端气候事件与农业气象灾害时空格局研究 被引量:44
20
作者 柏会子 肖登攀 +3 位作者 刘剑锋 王华玲 张贺 栗志强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9-105,共7页
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是诱发农业气象灾害的主要原因。该文采用华北地区82个国家级气象站的逐日气象数据和35个农业气象站的冬小麦气象灾害记录,基于表征不同极端气候事件的相关指数分析了1965-2014年华北地区极端气候事件和... 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是诱发农业气象灾害的主要原因。该文采用华北地区82个国家级气象站的逐日气象数据和35个农业气象站的冬小麦气象灾害记录,基于表征不同极端气候事件的相关指数分析了1965-2014年华北地区极端气候事件和1981-2009年农业气象灾害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两者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表征研究区极端高温事件的指数均呈上升趋势,而表征极端低温事件的指数均呈下降趋势;极端降水指数在过去50年间均无显著变化,但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冬小麦低温灾害事件显著减少,干旱灾害事件显著增加,冬小麦农业气象灾害发生频次与极端气候指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低温灾害发生频次与霜日日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连阴雨灾害发生频次与持续湿润指数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5)。农业气象灾害事件的时空分布与其相关的极端气候事件时空分布基本一致:山东省和河南省的持续干燥指数显著增加,该地区冬小麦干旱灾害发生频次也显著增加;河南省部分地区持续湿润指数有增加趋势,而冬小麦连阴雨灾害也主要集中在该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 农业灾害 时空分布 华北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