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翼点入路在显微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李宝龙 《河北医药》 CAS 2003年第8期579-580,共2页
目的 介绍和总结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与颅底病变临床应用与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一组经翼点入路进行显微外科治疗的病例。结果 多数病例获得良好恢复 ,显微镜下肿瘤全切率为 82 % ,18例脑动脉瘤夹闭成功。术后 3例出现动眼... 目的 介绍和总结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与颅底病变临床应用与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一组经翼点入路进行显微外科治疗的病例。结果 多数病例获得良好恢复 ,显微镜下肿瘤全切率为 82 % ,18例脑动脉瘤夹闭成功。术后 3例出现动眼神经损害 ,偏瘫 2例 ,死亡 0例。结论 翼点入路可对前、中颅底 ,鞍区病变进行良好暴露 ,适用蝶骨嵴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Willis环的动脉瘤等颅底外科手术。掌握该入路的显微外科技术 ,可提高肿瘤全切除率 ,减少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神经外科 手术入路 翼点入路 手术适应证
下载PDF
脊髓肿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效果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宝龙 郝亮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3期266-268,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脊髓肿瘤显微手术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2月显微手术脊髓肿瘤31例,手术切开椎板采取半椎板及全椎板切开复位固定技术,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分离切除脊髓肿瘤。结果脊髓不同部位的肿瘤采取不同的显微... 目的探讨脊髓肿瘤显微手术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2月显微手术脊髓肿瘤31例,手术切开椎板采取半椎板及全椎板切开复位固定技术,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分离切除脊髓肿瘤。结果脊髓不同部位的肿瘤采取不同的显微手术方式,全切率明显提高,神经功能改善显著。结论脊髓肿瘤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安全,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神经外科手术
下载PDF
颅脑创伤合并面神经损伤外科手术疗效观察 被引量:4
3
作者 赵晓波 杨大为 陈涛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7期829-831,共3页
颅脑创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危重疾病,致残率高和病死率高是其显著的病理特点。颅脑创伤的发生率占全身创伤的第2位,而致死率和致残率却在全身创伤中排在第1位,它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头皮损伤、颅骨损伤、面神经损伤、脑损伤等复合存在... 颅脑创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危重疾病,致残率高和病死率高是其显著的病理特点。颅脑创伤的发生率占全身创伤的第2位,而致死率和致残率却在全身创伤中排在第1位,它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头皮损伤、颅骨损伤、面神经损伤、脑损伤等复合存在。有研究显示:"颅脑创伤合并面神经损伤的发生率为5.04%,是颅脑损伤后造成面瘫的首要原因,危害非常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损伤 颅脑创伤 手术疗效观察 颅骨损伤 颅脑损伤 神经外科 头皮损伤 面神经减压术 颅脑伤 危重疾病
下载PDF
神经内镜手术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7
4
作者 陈兴河 冯三平 +5 位作者 韩志光 李起超 华红果 韩莹 赵建华 冯继 《河北医药》 CAS 2018年第19期2913-2917,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在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采用神经内镜治疗为试验组,脑室外引流术治疗34例为对照组,观察2组血肿清除率,手术情况及预后。结果试验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及再出血发生率低于...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在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采用神经内镜治疗为试验组,脑室外引流术治疗34例为对照组,观察2组血肿清除率,手术情况及预后。结果试验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及再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复查脑CT,计算血肿清除率,试验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清除率>90%(基本完全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动态监测2组脑CT结果显示,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2组患者血肿体积均明显缩小,且试验组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多于对照组,但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试验组预后优良率为70.83%,死亡率为4.17%;对照组分别为46.67%、10%,2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具有创伤小、血肿清除率高、预后好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出血 高血压 神经内镜
下载PDF
经额入路神经内镜清除高血压基底节出血疗效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陈兴河 冯三平 +5 位作者 韩志光 李起超 华红果 韩莹 赵建华 冯继 《河北医药》 CAS 2018年第21期3292-3295,共4页
目的研究经额入路神经内镜清除高血压基底节出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5例,采用骨孔或小骨瓣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内镜组) 50例,骨瓣开颅显微镜下经侧裂手术治疗(显微镜组) 55例,观察2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内镜治疗组... 目的研究经额入路神经内镜清除高血压基底节出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5例,采用骨孔或小骨瓣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内镜组) 50例,骨瓣开颅显微镜下经侧裂手术治疗(显微镜组) 55例,观察2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内镜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低于显微镜组,血肿清除率高于显微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内镜治疗组术后再出血、肺部感染、肾衰竭、脑功能衰竭、继发癫痫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显微镜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内镜治疗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2组术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均逐渐好转,NIHSS评分有降低趋势,其中术后2周开始内镜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显微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6个月后,内镜组失访2例,显微镜组失访3例。内镜组患者预生存质量高于对照组,内镜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经额入路神经内镜清除高血压基底节出血微创,安全,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基底节出血 神经内镜
下载PDF
显微外科条件下鞍区肿瘤入路的选择 被引量:3
6
作者 冯继 佟晓光 +5 位作者 赵建华 杨宗德 于俊华 苏国良 周建云 杨勇 《河北医学》 CAS 2000年第4期323-325,共3页
目的 :评价治疗鞍区肿瘤常用的各种手术入路的治疗效果。方法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并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治疗 4 1例鞍区常见肿瘤 ,从手术显露范围、全切率等不同角度评价各种手术入路的效果。结果 :翼点入路的改良翼点入路能够取代一些创... 目的 :评价治疗鞍区肿瘤常用的各种手术入路的治疗效果。方法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并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治疗 4 1例鞍区常见肿瘤 ,从手术显露范围、全切率等不同角度评价各种手术入路的效果。结果 :翼点入路的改良翼点入路能够取代一些创伤较大的入路 ,在显微外科条件下已成为最常用的手术入路。结论 :结合各类肿瘤的临床特点 ,尤其是肿瘤与邻近结构、生长方向的关系 ,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并与显微外科技术有机结合是取得最好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区肿瘤 手术入路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神经内镜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李宝龙 郝亮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84-85,F0003,共3页
目的研究神经内镜技术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瘤的临床应用及手术技巧。方法对35例经CT扫描和MRI检查确诊为垂体瘤患者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鼻蝶入路,扩张鼻道后,沿中鼻甲找到蝶窦开口,沿蝶窦开口向下切开鼻中隔黏膜,充分打开蝶窦前壁,咬除蝶... 目的研究神经内镜技术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瘤的临床应用及手术技巧。方法对35例经CT扫描和MRI检查确诊为垂体瘤患者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鼻蝶入路,扩张鼻道后,沿中鼻甲找到蝶窦开口,沿蝶窦开口向下切开鼻中隔黏膜,充分打开蝶窦前壁,咬除蝶窦黏膜,暴露鞍底、双侧视交叉隆起、颈内动脉隆起及斜坡,对上述结果辨认清楚后,用磨钻打开鞍底,形成1cm大小骨窗,穿刺除外动脉瘤及证实定位准确后,用钩刀剪开硬膜,用取瘤镊及环形刮匙切除肿瘤。分析术前、术中及术后恢复随访结果,讨论总结鼻蝶入路的解剖标志、手术步骤及注意事项。结果全切30例,近全切5例。20例术后激素水平好转,术后出现一过性尿崩19例,脑脊液鼻漏6例。31例视力好转,1例出现颈内动脉损伤,无颅内感染发生。结论神经内镜辅助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时间短,创伤小,手术风险小,肿瘤全切率高,患者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肿瘤 显微镜检查 治疗应用
下载PDF
脑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8
作者 高新梅 邢雷 +2 位作者 王清涛 母海蕾 朱东林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5年第4期475-479,484,共6页
目的观察脑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202例S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病原菌检测及药物敏感试验,根据多药耐药菌感染情况,将患者分... 目的观察脑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202例S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病原菌检测及药物敏感试验,根据多药耐药菌感染情况,将患者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对比2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SAP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测模型对SAP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202例SAP患者中113例患者发生多药耐药菌感染,发生率为55.94%;感染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于非感染组(P<0.05),合并糖尿病、昏迷、有侵入性操作、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占比高于非感染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NIHSS评分(OR=1.586,95%CI:1.393~1.806,P<0.001)、合并糖尿病(OR=3.259,95%CI:1.505~7.058,P=0.003)、昏迷(OR=2.823,95%CI:1.416~5.629,P=0.003)、有侵入性操作(OR=2.373,95%CI:1.299~4.336,P=0.005)、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OR=2.941,95%CI:1.582~5.468,P=0.001)是SAP患者发生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根据Logistic回归模型得到回归方程Logit(P)=-2.034+0.461X_(NIHSS评分)+1.181X_(糖尿病)+1.038X_(昏迷)+0.864 X_(有侵入性操作)+1.079X_(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将计算得到预测概率作为检验变量,绘制ROC曲线。该模型预测SAP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的曲线下面积为0.985,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956、0.888。结论SAP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与诸多因素相关,临床应结合上述因素,早期预测SAP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并采取相关干预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相关性肺炎 多药耐药菌 影响因素 预测模型 药物敏感试验
下载PDF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依达拉奉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患者神经损伤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9
9
作者 黄艳丽 张海垠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0年第1期88-92,共5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应用依达拉奉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患者神经损伤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我院94例SICH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均给予依达拉奉等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疗...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应用依达拉奉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患者神经损伤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我院94例SICH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均给予依达拉奉等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疗法,疗程14d,比较两组血肿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D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评分变化,随访两组并发症和治疗6月时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治疗第1d两组NDS评分和血清VEGF水平升高,对照组血肿体积增加(P<0.05),治疗第7d和第14d两组血肿体积、NDS评分及血清VEGF水平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1、7、14d血肿体积、NDS评分以及血清VE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3、6月两组MoCA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HICH有利于降低血清VEGF水平和促进血肿吸收,同时减轻神经损伤并促进患者认知功能恢复,对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依达拉奉 局部亚低温 神经损伤 认知功能
下载PDF
小骨窗经外侧裂-岛叶入路微创治疗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 被引量:15
10
作者 冯三平 赵建华 +1 位作者 陈兴河 冯继 《河北医药》 CAS 2011年第18期2759-2760,共2页
目的探讨小骨窗经外侧裂岛叶入路微创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手术要点及疗效。方法 2009年6月至2010年3月对40例经CT证实血肿量为30~70ml,双侧瞳孔未散大的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早期行翼点后小骨窗开颅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镜下清除... 目的探讨小骨窗经外侧裂岛叶入路微创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手术要点及疗效。方法 2009年6月至2010年3月对40例经CT证实血肿量为30~70ml,双侧瞳孔未散大的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早期行翼点后小骨窗开颅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镜下清除血肿术。结果术后24h内CT复查,血肿清除达80%以上34例,清除不足70%3例,术后再出血3例;6个月时日常生活能力(ADL)恢复良好30例(75%),中重残8例(15%),死亡2例(5%)。结论小骨窗开颅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治疗基底节出血,具有创伤小,手术显露满意,清除血肿彻底,便于止血,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是基底节区出血首选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裂-岛叶入路 基底节出血 显微外科手术 高血压
下载PDF
双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陈兴河 冯三平 +5 位作者 赵锦程 韩莹 华红果 王永恒 吴磊 赵建华 《河北医药》 CAS 2018年第2期251-254,共4页
目的探讨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54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分为对照组(n=29)和观察组(n=25),对照组行单支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观察组行双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比较2组术后栓塞情况,随访6... 目的探讨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54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分为对照组(n=29)和观察组(n=25),对照组行单支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观察组行双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比较2组术后栓塞情况,随访6个月进行影像学检测,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以判断其预后。结果观察组动脉瘤Ⅰ级栓塞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个月影像学结果显示观察组不显影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评分结果提示,观察组预后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双LVIS支架辅助栓塞能够提高颅内宽颈动脉瘤致密栓塞率,降低复发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宽颈动脉瘤 双支架 LVIS支架 弹簧圈栓塞
下载PDF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0例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大为 冯继 +2 位作者 于俊华 詹美玉 周益民 《河北医药》 CAS 2005年第9期664-665,共2页
目的总结电解式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局麻下,经导引导管将微导管头端送入动脉性瘤腔,用GDC逐步将瘤腔填塞直至满意。术前、术中、术后造影对比。结果10例动脉瘤均栓塞成功,栓塞完全。术后2周痊愈出院,... 目的总结电解式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局麻下,经导引导管将微导管头端送入动脉性瘤腔,用GDC逐步将瘤腔填塞直至满意。术前、术中、术后造影对比。结果10例动脉瘤均栓塞成功,栓塞完全。术后2周痊愈出院,临床症状消失。结论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种安全、疗效可靠、效果良好、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可脱性铂金弹簧圈 介入性治疗 血管内栓塞治疗 颅内动脉瘤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 电解式可脱弹簧圈 临床效果 导引导管 痊愈出院 临床症状
下载PDF
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大型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兴河 冯三平 +5 位作者 赵锦程 韩莹 华红果 王永恒 吴磊 赵建华 《河北医药》 CAS 2018年第3期384-388,共5页
目的探讨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大型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颈内动脉床突段和后交通段,椎动脉大型动脉瘤共22例,应用双LVIS支架栓塞12例,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0例,统计动脉瘤致密栓塞程度,术中动脉瘤破裂率,支架内血... 目的探讨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大型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颈内动脉床突段和后交通段,椎动脉大型动脉瘤共22例,应用双LVIS支架栓塞12例,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0例,统计动脉瘤致密栓塞程度,术中动脉瘤破裂率,支架内血栓率,动脉瘤复发率,载瘤动脉是否狭窄。结果 22例动脉瘤,应用LVIS支架致密栓塞率93.3%(10/12),术中动脉瘤破裂率8.3%(1/12),载瘤动脉通畅率100%,术中支架血栓率8.3%(1/12);enterprise支架致密栓塞率90%(9/10),载瘤动脉通畅率100%,术中动脉瘤破裂率10%(1/10),术中支架血栓率10%(1/10)。随访0.5~5年2组动脉瘤均未见复发,载瘤动脉均未见狭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91.67%、9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能够提高颅内大型动脉瘤致密栓塞率,降低复发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动脉瘤 双支架 LVIS支架 enterprise支架 弹簧圈 栓塞
下载PDF
临床护理路径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患者自护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陈华征 华红果 +1 位作者 杨亚茹 王自玲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1449-1451,共3页
颅内动脉瘤是由脑动脉局部血管发生异常改变而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病因。其病因尚未阐明,多在脑动脉管壁局部缺陷及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发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临床护理路径 自护能力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患者 介入 常见病因 脑动脉
下载PDF
MRI导向立体定向开颅切除脑胶质瘤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玉斌 冯继 +4 位作者 周益民 杨大为 李宝龙 王永恒 张海垠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41-543,共3页
目的观察MRI导向立体定向开颅切除脑胶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MRI导向立体定向开颅切除脑胶质瘤9例,比较术前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变化,并随访6个月。结果9例患者的病灶均定位精确,一次手术切除,无死亡病例。术后复查MRI提示肿瘤全切,... 目的观察MRI导向立体定向开颅切除脑胶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MRI导向立体定向开颅切除脑胶质瘤9例,比较术前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变化,并随访6个月。结果9例患者的病灶均定位精确,一次手术切除,无死亡病例。术后复查MRI提示肿瘤全切,症状改善7例,无变化1例,加重1例。随访6个月,肢体感觉运动障碍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MRI导向立体定向开颅术可以对胶质瘤精确定位并确定手术切除范围,有助于提高胶质瘤的全切除率及降低手术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立体定位技术 神经胶质瘤
下载PDF
临床护理路径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陈华征 华红果 +1 位作者 杨亚茹 王自玲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8期961-962,共2页
临床护理路径(CNP)是以患者为中心,在患者住院期间实施的护理模式,能为患者提供主动、连续、规范化的护理,逐渐得到国内外护理人员的关注[1]。本研究对80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实施CNP ,观察其对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影... 临床护理路径(CNP)是以患者为中心,在患者住院期间实施的护理模式,能为患者提供主动、连续、规范化的护理,逐渐得到国内外护理人员的关注[1]。本研究对80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实施CNP ,观察其对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患者 临床护理路径 颅内动脉瘤 应激反应 围手术期 介入栓塞术 护理模式 护理人员
下载PDF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及CRP与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被引量:17
17
作者 尹博文 尹立勇 +3 位作者 吴磊 汪洋 李学良 张威威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7期847-850,共4页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vascular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VMCI)的关系。方法选取腔隙性脑梗死患者339例,分为...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vascular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VMCI)的关系。方法选取腔隙性脑梗死患者339例,分为VMCI组55例,认知正常组(对照组)284例,记录2组的既往病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测定2组血清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载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 A1,ApoA1)、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 B)、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NSE、CRP 。结果 VMCI组有糖尿病史者多于对照组,TG、NSE和CRP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糖尿病、NSE升高和CRP升高是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生VMCI的危险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NSE浓度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总分呈负相关( r =-0.716,P < 0.05),CRP水平与MoCA总分呈负相关( r =-0.653,P < 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有糖尿病史、NSE和CRP升高是VMCI的危险因素,NSE及CRP水平越高,认知功能受损越严重;早期对NSE和CRP进行监测有利于及早诊断和针对性治疗,从而预防血管性痴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腔隙性 轻度认知障碍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M1段和M2段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兴河 冯继 +3 位作者 赵建华 冯三平 吴磊 王永恒 《河北医药》 CAS 2012年第24期3720-3721,共2页
目的研究大脑中动脉M1段和M2段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方法 15例(30侧)颅脑标本经动脉和静脉灌注红色和蓝色乳胶后按翼点入路暴露大脑中动脉M1段和M2段,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并拍照。临床手术夹闭20例大脑中动脉瘤。结果 M1段,30侧半球均存... 目的研究大脑中动脉M1段和M2段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方法 15例(30侧)颅脑标本经动脉和静脉灌注红色和蓝色乳胶后按翼点入路暴露大脑中动脉M1段和M2段,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并拍照。临床手术夹闭20例大脑中动脉瘤。结果 M1段,30侧半球均存在颞早分支,10侧半球存在额早分支,10侧半球同时存在颞早和额早分支,岛阈处分叉占90%,岛阈前分叉占3.3%,岛阈后分叉占6.7%。M2段,双干型占90%,三干型为10%,中央沟动脉沿岛叶中央沟走行。20例动脉瘤患者,术后13例预后良好,肢体轻瘫6例,死亡1例。结论熟练掌握大脑中动脉M1段和M2段显微解剖有助于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瘤,减少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解剖 动脉瘤 岛叶 显微镜检查
下载PDF
钛板预塑形技术在额颞顶颅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冯继 陈兴河 +3 位作者 赵建华 吴磊 冯三平 王永恒 《河北医药》 CAS 2012年第10期1546-1546,共1页
额颞顶部大骨瓣减压后颅骨缺损,不但影响美观[1],还易造成患者心理上的恐惧和脑组织的损害,导致颅骨缺损综合症[2]。颅骨修补术可使原有颅骨缺损综合征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我院2007年5月至2009年10月共行额颞顶颅骨缺损修补术62例,其... 额颞顶部大骨瓣减压后颅骨缺损,不但影响美观[1],还易造成患者心理上的恐惧和脑组织的损害,导致颅骨缺损综合症[2]。颅骨修补术可使原有颅骨缺损综合征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我院2007年5月至2009年10月共行额颞顶颅骨缺损修补术62例,其中采用术前计算机辅助下颅骨钛板三维塑形技术修复额颞顶颅骨缺损30例,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缺损 钛板 颅骨修补 三维塑形技术
下载PDF
岛叶区域的地形解剖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建华 冯三平 +1 位作者 裴玉芳 冯继 《河北医药》 CAS 2011年第6期840-842,共3页
目的研究岛叶及其毗邻的重要结构,为岛叶区域的手术提供一些相关的解剖数据,帮助大家熟悉岛叶及其毗邻结构的解剖关系。方法对10例(20侧)成人尸头标本进行岛叶的解剖与测量。结果岛叶大体上呈一个三角形区域,表面由4~7个岛回组成,周围... 目的研究岛叶及其毗邻的重要结构,为岛叶区域的手术提供一些相关的解剖数据,帮助大家熟悉岛叶及其毗邻结构的解剖关系。方法对10例(20侧)成人尸头标本进行岛叶的解剖与测量。结果岛叶大体上呈一个三角形区域,表面由4~7个岛回组成,周围以前、上和下环岛沟为界与额顶颞叶分隔开。岛叶与外侧裂、岛盖、大脑中动脉、岛叶静脉等关系密切。结论熟悉岛叶的地形解剖和毗邻结构关系,有利于该区域的手术操作,对减少或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叶 岛盖 外侧裂 大脑中动脉 岛叶静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