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QTT协议的紧急地震信息发布系统应用研究
1
作者 蒋宏毅 李小军 李丽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0-449,共10页
为了向社会公众提供可靠、高效的紧急地震信息,基于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业务需求,提出了紧急地震信息发布系统的4层技术架构方案,包括数据接入层、核心业务层、中间件层和应用服务层,对MQTT协议、数据加密、信息验证等技术进行了研究,制定... 为了向社会公众提供可靠、高效的紧急地震信息,基于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业务需求,提出了紧急地震信息发布系统的4层技术架构方案,包括数据接入层、核心业务层、中间件层和应用服务层,对MQTT协议、数据加密、信息验证等技术进行了研究,制定了基于MQTT的紧急地震信息发布协议,通过数据加密和Token验证机制保证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稳定性,实现了高效的信息发布服务。通过对京津冀、川滇、新疆、甘肃等地区达到发布条件的86个预警事件信息的发布时间、接收时间、应答时间等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平均发布时效为570 ms,表明基于MQTT协议的紧急地震信息发布系统的发布协议和技术架构是可行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急地震信息服务 信息发布 MQTT协议 授权管理
下载PDF
动环监控系统在河北省地震局新机房中的建设与运维
2
作者 盛艳蕊 《地震科学进展》 2025年第4期232-236,共5页
新机房建设的动环监控系统通过采集动环系统、门禁系统、视频系统、制冷系统等子系统运行数据,汇集传输到系统平台进行有效整合、分析、处理,实现对新机房设备实时监控、数据诊断与远程管理。一旦设备故障或数据异常,通过声光、E-mail... 新机房建设的动环监控系统通过采集动环系统、门禁系统、视频系统、制冷系统等子系统运行数据,汇集传输到系统平台进行有效整合、分析、处理,实现对新机房设备实时监控、数据诊断与远程管理。一旦设备故障或数据异常,通过声光、E-mail、短信等告警方式第一时间告知运维人员进行及时处置,优化了系统平台告警参数、界面与视图布局,达到了有效监控机房设备运行环境,提高机房设备运维效率,降低故障风险的目的,为机房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环监控 系统平台 运维效率 告警与处置
下载PDF
红山台地磁观测车辆干扰特征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胡秀娟 和少鹏 +2 位作者 郭鹏昆 田勤 贾立峰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7-158,共12页
近年来,红山台地磁观测数据中多次出现因车辆干扰而引起的异常变化,对台站观测资料的完整率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在红山台实地开展车辆干扰影响实验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了轻型卡车及其他不同类型车辆在公路行驶过程中对地磁观测数据... 近年来,红山台地磁观测数据中多次出现因车辆干扰而引起的异常变化,对台站观测资料的完整率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在红山台实地开展车辆干扰影响实验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了轻型卡车及其他不同类型车辆在公路行驶过程中对地磁观测数据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车辆对观测数据产生的干扰影响与其使用的材质密切相关,车辆铁磁性材质的磁化率值越大,影响的距离越远。干扰的强度随着距离增大逐渐衰减,轻型卡车在距离测点300 m处、重型卡车在距离测点120 m处,两者的干扰影响基本消失。轻型卡车干扰幅度的理论值和实验值一致性较好,重型卡车干扰幅度的理论值和实验值却相差很大。这种差异可能还与不同类型车辆的构造、大小、体积和设计的差异有关。结合观测数据各分量受车辆干扰所表现的形态,初步判断车辆产生的干扰磁场总体呈现出磁轴与地面平行的偶极子磁场特征。此外,频谱分析表明,D和H分量均在车辆行驶时间段出现明显的谱峰,车辆行驶速度越快频率越高。此项工作可为今后识别地磁观测数据中的车辆干扰影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台站 地磁观测 车辆干扰
下载PDF
基于谱比法的近海地震动S-net台站场地分类研究
4
作者 王时 王想 +1 位作者 胡磊 周旭彤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101,共12页
近海台站往往难以获得台站场地资料,并且海域场地工程特性是海洋重大工程设计、建造和运维的基础,也是研究海域地震动场地放大的重要参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基于日本海沟区域的S-net台网的150个台站的强地震动数据,得到了埋置和未埋台... 近海台站往往难以获得台站场地资料,并且海域场地工程特性是海洋重大工程设计、建造和运维的基础,也是研究海域地震动场地放大的重要参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基于日本海沟区域的S-net台网的150个台站的强地震动数据,得到了埋置和未埋台站的H/V谱比曲线并进行了场地分类。结果表明:海域的H/V谱比曲线有较大谱比值;各个场地类别的埋置和未埋台站的H/V谱比曲线在谱比值和谱比形状存在着巨大差异;震级和震中距对长周期的H/V谱比曲线有较大影响,震源深度对H/V谱比曲线几乎没有影响。研究成果可为海域地震动模拟、海域场地效应研究和海洋工程建设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海地震动 谱比法 海域场地 场地分类 S-net
下载PDF
城镇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单元精细化方法研究
5
作者 温超 刘贾贾 +2 位作者 范志伟 刘晓丹 杨凡 《防灾减灾学报》 2024年第1期68-73,共6页
震后对灾区人员的分布情况和灾害损失情况开展快速、精准的评估工作是制定应急救援辅助决策的关键。河北省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系统基于简单的乡镇行政区划矢量面或分辨率为1 km的栅格数据进行研究开发,其计算结果覆盖范围较大、数据... 震后对灾区人员的分布情况和灾害损失情况开展快速、精准的评估工作是制定应急救援辅助决策的关键。河北省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系统基于简单的乡镇行政区划矢量面或分辨率为1 km的栅格数据进行研究开发,其计算结果覆盖范围较大、数据更新难度大。为了解决该问题,结合居民点、社区、公里格网等数据精度的特点,以怀来县城区为例,提出了改变数据空间分辨率精度的精细化处理方法,实现居民地块体矢量数据与人口、经济数据关联,并建立了相关的数据库表结构,有效地解决了快速评估过程中参与计算数据冗余的问题。为提高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的准确性、科学性、合理性和时效性奠定了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灾害评估 数据精细化 数据表结构
下载PDF
河北涿鹿矾山地震台气氡观测系统改造及观测数据分析
6
作者 姜佳宁 只楠 +2 位作者 王枭一 孙宇飞 马佳 《四川地震》 2024年第4期20-26,共7页
河北涿鹿矾山地震台气氡观测系统采用鼓泡式水气分离装置并放置于地下室中进行气氡观测,常存在集气装置堵塞的现象。2023年4月由于地下室排水管道故障,脱气集气效果较差,造成测值降低且严重影响观测质量。为解决此问题,采用水泵定时自... 河北涿鹿矾山地震台气氡观测系统采用鼓泡式水气分离装置并放置于地下室中进行气氡观测,常存在集气装置堵塞的现象。2023年4月由于地下室排水管道故障,脱气集气效果较差,造成测值降低且严重影响观测质量。为解决此问题,采用水泵定时自动向外抽水保证脱气集气装置正常集气,同时重新改进集气装置气路,减少了脱气集气装置易堵塞的问题。结果显示:观测数据变化动态较之前更加稳定,抗干扰能力明显提高,观测数据质量较改造前的有所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测系统改造 气氡 数据分析 河北涿鹿矾山地震台
下载PDF
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及其强余震的地磁观测同震响应
7
作者 畅国平 王秀敏 +3 位作者 王志敏 王晨晖 胡秀娟 王利兵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5年第1期85-91,共7页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省汶川县发生M_(S)8.0地震。此次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震后发生多次M_(S)≥4.0强余震。在主震及强余震发生过程中,银川地震监测中心站FHDZ-M15磁力仪(...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省汶川县发生M_(S)8.0地震。此次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震后发生多次M_(S)≥4.0强余震。在主震及强余震发生过程中,银川地震监测中心站FHDZ-M15磁力仪(在地磁观测手段中,仅FHDZ-M15磁力仪记录到此次地震同震响应)记录到同震响应,分析发现:地磁场D、H、Z分量均记录到同震响应,响应形态表现为震荡衰减型,响应幅度、响应时长与震级呈正相关,响应延迟时间与震中距呈线性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_(S)8.0地震 FHDZ-M15磁力仪 余震 同震响应
下载PDF
河北红山台宽频带地震记录区域叠加研究
8
作者 纪春玲 张合 +1 位作者 董博 马广庆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80-388,共9页
可靠的震相走时是地震预警技术中精确测定震源位置和发震时刻的基础,本文运用STA/LTA震相识别技术,针对单台(河北红山台)2009−2021年共计12年积累的地震记录进行叠加计算,得到了红山台记录到的区域地震各震相走时曲线。结果显示,震中距0... 可靠的震相走时是地震预警技术中精确测定震源位置和发震时刻的基础,本文运用STA/LTA震相识别技术,针对单台(河北红山台)2009−2021年共计12年积累的地震记录进行叠加计算,得到了红山台记录到的区域地震各震相走时曲线。结果显示,震中距0°~50°范围内红山台共成像7种震相的走时曲线,分别为P、S、PP、SS、PcS、ScS以及R面波震相,且随着组合参数变化,叠加成像的震相种类、震中距范围、清晰度均有所不同。此外,通过绘制各震相走时曲线发现,震中距0°~15°范围内,P波、S波及R波走时曲线基本呈线性变化,震中距0°~15°范围内计算得到红山台区域地震P波传播速度为7.5 km/s左右,S波传播速度为4.2 km/s左右,R波传播速度为3.5 km/s左右,介于P波和S波之间存在一个震相的走时痕迹,波速为5.4 km/s左右。本工作对于提升红山台震中距≤1000 km的地震预警定位精度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相 叠加 STA/LTA 地震记录
下载PDF
河北及邻区地震活动固体潮调制统计分析
9
作者 郭蕾 孟令媛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9-409,共11页
采用Schuster检验方法,以潮汐体应力为计算量,对河北及邻区中小地震活动受固体潮触发情况进行日尺度及月尺度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的固体潮调制特征,晋冀蒙交界区域的地震活动受半月潮调制作用较为显著,冀鲁豫地区的地... 采用Schuster检验方法,以潮汐体应力为计算量,对河北及邻区中小地震活动受固体潮触发情况进行日尺度及月尺度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的固体潮调制特征,晋冀蒙交界区域的地震活动受半月潮调制作用较为显著,冀鲁豫地区的地震活动受半日潮作用较为显著,而京津唐地区的地震活动与固体潮汐之间的相关性较小。不同区域、不同时段地震受潮汐触发的震级有所不同,同一区域不同时段、不同震级的地震活动呈现不同的固体潮调制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及邻区 固体潮触发 Schuster检验
下载PDF
2020年唐山古冶M_(S)5.1地震发震构造及应力触发研究
10
作者 靳志同 周明月 +2 位作者 白梓明 刘佳璐 余海琳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4年第6期2-13,共12页
2020年7月12日唐山古冶发生M_(S)5.1地震,对其发震断层几何形状和滑动性质,以及后续余震的应力触发进行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①发震构造:基于收集的古冶震源区地震精定位结果,使用改进的模糊聚类分析方法,计算得到断层的几何形状和断... 2020年7月12日唐山古冶发生M_(S)5.1地震,对其发震断层几何形状和滑动性质,以及后续余震的应力触发进行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①发震构造:基于收集的古冶震源区地震精定位结果,使用改进的模糊聚类分析方法,计算得到断层的几何形状和断层空间分布,其中断层走向为230.2°,倾角为86.2°;基于震源机制得到该地区构造应力场,并将构造应力场投影到发震断层面上,得到该地震发震断层滑动角,数值为-177.2°。②应力触发:基于经验公式,得到该地震破裂模型,其断层长为3.9 m,宽为4.4 m,断层滑动量为1.9 cm;基于破裂模型和PSGRN/PSCMP软件包,计算该地震对M_(S)4.3余震和其他余震的应力触发,结果显示:不同深度上的主震对余震的应力触发不同,其中,主震在12 km深度上对余震的应力触发比例最高;在计算主震对M_(S)4.3余震的应力触发时,发现其位于主震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为正的区域,表明该地震受到M_(S)5.1地震的触发作用。本研究结果对研究和了解唐山震源区地震断层的发震构造以及地震危险性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冶M_(S)5.1地震 断层面拟合 应力场 应力触发
下载PDF
基于密集流动地震台网资料研究古冶—滦县地区上地壳各向异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枭 万永革 +3 位作者 王晓山 吴鹏 张小涛 余海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53-1068,共16页
自唐山地区发生7.8级地震以来,古冶—滦县地区一直为唐山地震的余震频发区.该地区断裂和地质构造十分复杂,这些断裂的破碎程度有哪些差异?这是地震学家所关心的问题.本文使用在古冶—滦县地区布设的密集流动地震台网2020年8月—2021年7... 自唐山地区发生7.8级地震以来,古冶—滦县地区一直为唐山地震的余震频发区.该地区断裂和地质构造十分复杂,这些断裂的破碎程度有哪些差异?这是地震学家所关心的问题.本文使用在古冶—滦县地区布设的密集流动地震台网2020年8月—2021年7月近一年的波形记录,采用剪切波分裂原理通过对古冶—滦县地区上地壳各向异性研究来揭示这些问题.得到以下结论:(1)古冶—滦县地区快剪切波平均偏振方向为NE86.2°±27.8°,慢剪切波平均时间延迟为2.37±1.25 ms·km^(-1).快剪切波偏振第一优势方向为ENE向,与区域背景主压应力方向一致;第二优势方向为NE向,该方向揭示了研究区域断裂主要以NE向为发育的构造意义.(2)唐山断裂带附近台站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均显示出NE向的第二优势方向,与断裂走向一致.断裂附近台站慢剪切波时间延迟较高,各台站时间延迟差异较小,表明区域各向异性程度较强,断裂沿NE向破碎程度较强且破碎均匀.(3)滦县—乐亭断裂和卢龙断裂附近台站快剪切波偏振方向显示出复杂性,表明两条活动断裂的交汇在地壳内部产生了复杂的地壳破裂裂隙结构.断裂附近台站慢剪切波时间延迟较高,各台站时间延迟差异较大,表明区域各向异性和断裂破碎程度较强,且破碎不均匀.(4)丰台—野鸡坨断裂和榛子镇断裂附近台站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接近,慢剪切波时间延迟最小,表明断裂对其附近台站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影响大不,区域各向异性和断裂破碎程度较弱,断裂内部裂隙可能存在愈合的现象.另外,本文还针对1976年唐山M_S7.8地震后在唐山断裂带上出现的尖端效应是否对唐山断裂带北段应力场产生了影响做出了讨论.本研究结果不仅反映了断裂分布的复杂程度与地壳各向异性的关系,还揭示了地壳各向异性在不同破碎程度断裂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冶—滦县地区 地壳各向异性 剪切波分裂 构造应力 断裂破碎程度
下载PDF
2023年8月6日山东平原5.5级地震前地倾斜固体潮特征及动态组合分析
12
作者 纪春玲 马广庆 张新东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87,共15页
计算2023年8月6日山东平原5.5级地震震源附近10个台站2020年1月—2023年11月地倾斜EW和NS两分量的固体潮潮汐因子,绘制了动态组合的3种特征(扩容、剪切应变、介质各向异性)图形,并分析了其与平原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天体间引潮力瞬... 计算2023年8月6日山东平原5.5级地震震源附近10个台站2020年1月—2023年11月地倾斜EW和NS两分量的固体潮潮汐因子,绘制了动态组合的3种特征(扩容、剪切应变、介质各向异性)图形,并分析了其与平原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天体间引潮力瞬时变化对平原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诱发作用;②M2波潮汐因子的上升与下降变化趋势大体呈四象限分布,平原地震震中位于四象限对称中心附近;③M2波潮汐因子动态组合特征量与平原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④一般情况下,测区介质扩容引起膨胀或剪切应变,继而潮汐因子发生阶变,最后潮汐因子各向异性出现异常。本研究对进一步分析平原地震前地球物理异常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地震 地倾斜 潮汐因子 动态组合
下载PDF
河北历史地震模拟波形图纸数字化方法及初步研究
13
作者 王莉婵 毛国良 +1 位作者 王红蕾 牟磊育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03-707,共5页
利用HSD软件对河北台网部分模拟图纸进行波形数字化,提取到9个地震27条SAC格式波形文件,利用软件对数字化波形进行震相到时、振幅、震级偏差等多方面校验。结果表明,所有可拾取的震相到时总体平均绝对偏差为0.31 s;振幅总体平均绝对偏差... 利用HSD软件对河北台网部分模拟图纸进行波形数字化,提取到9个地震27条SAC格式波形文件,利用软件对数字化波形进行震相到时、振幅、震级偏差等多方面校验。结果表明,所有可拾取的震相到时总体平均绝对偏差为0.31 s;振幅总体平均绝对偏差为0.04μm,与原振幅值基本相当;震级平均绝对偏差为0.08,整体偏差较小,精度较高。最终校验结果表明,数字化后的波形可较好地应用于数字化软件,为后续波形数字化以及历史数据的数字化应用提供较好的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地震图纸 HSD 波形数字化 SAC 波形校验
下载PDF
考虑地形效应的随机有限断层法地震动模拟研究
14
作者 贾晓辉 曹秀玲 王晓山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9-626,共8页
为在强地震动模拟计算中实现地震动的地形效应,采用地震动随机模拟中的有限断层法,依据山地中的局部场地条件和地形特征,提出在随机模型中构建局部场地放大项和高频衰减联合的场地效应项表征地形效应的方法,并以位处于张家口典型山地地... 为在强地震动模拟计算中实现地震动的地形效应,采用地震动随机模拟中的有限断层法,依据山地中的局部场地条件和地形特征,提出在随机模型中构建局部场地放大项和高频衰减联合的场地效应项表征地形效应的方法,并以位处于张家口典型山地地形的崇礼冬奥会场址区为研究区,结合近场地震构造背景,完成场址区可能面临的强地震动场计算分析。结果表明:①计算得到崇礼场址区潜在最大地震动强度可能会达到210 cm/s 2;②山地模型与平层模型的对比研究得到不考虑地形效应的平层模型会低估地震动特性在山地地形的真实性;③在随机有限断层法中采用相应的局部场地放大系数和高频衰减因子组成的场地联合效应实现地形效应的表达途径是可行的,并且本方法在山体地形效应强度估计的准确性和地震动场计算效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效应 随机有限断层法 强地面运动模拟 冬奥会场址
下载PDF
2020年唐山市古冶区M_(S)5.1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地震活动性分析
15
作者 刘丽 刘檀 +2 位作者 马旭东 朱音杰 杜航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5年第1期29-36,共8页
2020年7月12日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发生M_(S)5.1地震,唐山市区震感强烈。本次地震发生在唐山老震区,可能为1976年唐山M_(S)7.8地震序列的余震。选取河北区域地震台网近震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得到此次地震震源参数。结果显示,此次唐山地... 2020年7月12日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发生M_(S)5.1地震,唐山市区震感强烈。本次地震发生在唐山老震区,可能为1976年唐山M_(S)7.8地震序列的余震。选取河北区域地震台网近震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得到此次地震震源参数。结果显示,此次唐山地震为右旋走滑型破裂,矩震级为M_(W)4.9,发震断层为节面Ⅰ:走向236.0°,倾角77.0°,滑动角-170.0°。同时,选取2000—2021年唐山及周边地区发生的M_(L)>1.0地震,对震中区域b值进行时间及空间扫描,分析地震活动性特征及异常区域。综合分析发现,唐山地区、北京西至晋冀蒙交界地区存在b值降低现象,此次唐山古冶M_(S)5.1地震即发生在唐山地区低b值区域边缘,且处于b值梯度变化较大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M_(S)5.1地震 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B值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P_(d)方法震级估算模型研究
16
作者 王莉婵 毛国良 +1 位作者 郭垚嘉 林庆西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0-265,共6页
基于2019—2022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37次M_(L)3.2~5.9地震的963个烈度计和410个强震仪台站数据,利用P_(d)方法建立垂直向波形在P波到时后2~7 s的P_(d)幅值与震级之间的36种估算模型,通过拟合关系标准差确定烈度计和强震仪的最佳滤波频段... 基于2019—2022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37次M_(L)3.2~5.9地震的963个烈度计和410个强震仪台站数据,利用P_(d)方法建立垂直向波形在P波到时后2~7 s的P_(d)幅值与震级之间的36种估算模型,通过拟合关系标准差确定烈度计和强震仪的最佳滤波频段分别为1~3 Hz和0.5~3 Hz,同时建立二者在P波到时后3 s内的P_(d)方法震级估算模型。参数拟合结果表明,模型拟合斜率和相关系数较高,标准差较小,模型整体可靠度较高。反向验证和新数据验证结果显示,与台网编目震级相比,单台P_(d)方法震级偏差主要集中在±0.5范围内,说明本文建立的2种P_(d)方法震级估算模型具有可行性,可以较好地应用于京津冀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地震预警 P_(d)方法 震级估算模型
下载PDF
野外地震地磁测量的主磁场长期变化改正方法研究
17
作者 苏树朋 王朝景 +1 位作者 刘德强 毛丰龙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23年第3期324-333,350,共11页
本文应用野外测点的重复测量数据,通过加权最小二乘方法,对测量数据进行了长期变改正,并与现行方法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统计数据表明:①新方法显著改善了原方法存在的长期变空间畸变问题,产出的主磁场长期变化结果与IGRF_SV模型的线性相... 本文应用野外测点的重复测量数据,通过加权最小二乘方法,对测量数据进行了长期变改正,并与现行方法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统计数据表明:①新方法显著改善了原方法存在的长期变空间畸变问题,产出的主磁场长期变化结果与IGRF_SV模型的线性相关程度更高。“F、D、I”3要素与IGRF_SV模型“差值的均方差”,分别为原方法结果的“10.7%、47.0%、14.5%”;②应用新的长期变化改正方法,可获得更加稳定、合理的地壳磁场变化结果。“F、D、I”3要素地壳磁场变化的“平均幅度”分别为原结果的“28.5%、55.4%、34.4”,“均方差”分别为原结果的“59.1%、56.5%、40.3%”,“平均梯度”分别为原结果的“93.6%、91.9%、97.0%”;③在新方法的处理结果中,震磁信息得到明显的优化,震中位置与地壳磁场变化“0”值线的吻合程度明显更好。新方法的处理结果明显优于原方法,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外地震地磁测量 主磁场长期变化改正 加权最小二乘法 IGRF_SV 震磁信息
下载PDF
2021年云南漾濞6.4级地震震源区地壳应力不均匀性研究
18
作者 万永革 王昱茹 靳志同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25-1040,共16页
精细地壳应力场在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021年云南漾濞地震序列发生在地震观测台站密集分布的地区,丰富的漾濞地震序列资料为该地区的精细应力场分析提供了大量地震震源机制解数据。为分析漾濞地震震源区的应力状态、... 精细地壳应力场在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021年云南漾濞地震序列发生在地震观测台站密集分布的地区,丰富的漾濞地震序列资料为该地区的精细应力场分析提供了大量地震震源机制解数据。为分析漾濞地震震源区的应力状态、断层构造和地震动力学关系,首先选择震源机制中心解算法对搜集到的漾濞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进行中心解求解,以保证震源机制数据的准确性;其次基于地震序列发生的位置,采用移动窗方法将震源机制解划分为6个区域,分别求解了6个区域的应力张量数据;最后分析了非均匀应力场所揭示的动力学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漾濞地震震源区西北部和东南部的压应力轴方向由NNW-SSE向转换为NNE-SSW向,偏转角度达23°,且西北部的应力形因子大于东南部。推测西北部和东南部明显的应力场变化是由破裂区北部物质南移受阻和印缅弧深部NNE向低角度俯冲导致研究区浅部出现NNE向拉张联合作用所致。漾濞地震序列破裂东南区呈现马尾状散开的断层分布及山脉和水系走向在周围的分布均与本研究推测的应力偏转和应力形因子改变相符。这些研究对认识该地区的断裂活动特性和地震动力学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6.4级地震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反演 不均匀性 断层结构
下载PDF
2020年7月12日河北唐山M5.1地震破裂方向性快速测定
19
作者 杨彦明 范强 +3 位作者 王磊 黄瑞滨 贾君鹏 贾彦杰 《华北地震科学》 2023年第4期92-101,共10页
基于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波形数据,利用gCAP反演方法获得2020年7月12日唐山M5.1地震的最佳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150°、倾角76°、滑动角-14°,节面Ⅱ的走向243°、倾角76°、滑动角-166°,矩震级MW5.01;采用空... 基于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波形数据,利用gCAP反演方法获得2020年7月12日唐山M5.1地震的最佳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150°、倾角76°、滑动角-14°,节面Ⅱ的走向243°、倾角76°、滑动角-166°,矩震级MW5.01;采用空间格点搜索算法,获得本次地震矩心的空间坐标为(39.668°N,118.295°E,18 km);根据相关学者对震源机制解的研究成果,计算得到中心震源机制解和标准差,表明震源机制解较为稳定、可靠;使用基于几何学H-C方法进行地震破裂方向性快速测定,显示节面Ⅱ为发震断层面。综合震源区地质构造、余震序列的空间分布和烈度等震线分布特征进行验证,最终推断此次地震断层面为节面Ⅱ,唐山-古冶断裂是发震断层,震源机制解显示以右旋走滑为主,该地震是在深、浅构造共同控制下发生的应力释放事件,属于唐山断裂带强烈活动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M5.1地震 震源机制解 破裂方向 发震构造 唐山断裂带
下载PDF
基于区域构造应力场探讨2014年鲁甸地震余震活动发生在共轭断裂上的原因 被引量:1
20
作者 万永革 宋泽尧 +3 位作者 关兆萱 黄睿琪 顾培苑 王润妍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4-200,共17页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MS6.5地震。该事件的特殊之处在于余震活动表现在共轭的昭通-鲁甸断裂和包谷垴-小河断裂上。为了从应力角度探究地震活动发生在2条断裂上的原因及确定主震发生在哪条断裂上,文中首先搜集了鲁甸地震...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MS6.5地震。该事件的特殊之处在于余震活动表现在共轭的昭通-鲁甸断裂和包谷垴-小河断裂上。为了从应力角度探究地震活动发生在2条断裂上的原因及确定主震发生在哪条断裂上,文中首先搜集了鲁甸地震周围的震源机制数据,求解了区域构造应力场,然后采用新发展的模糊聚类断层面拟合法获得了地震2条断层的产状参数:NNW-SSE向分支的走向和倾角分别为336.67°和88.41°,近EW向分支的走向和倾角分别为266.10°和86.42°。之后,将应力场投影到2条断层面上,发现包谷垴-小河断裂和昭通-鲁甸断裂的相对剪应力都很大,说明2条断层均可能发生地震活动。相比之下,包谷垴-小河断裂处的相对剪应力更大,可能预示着包谷垴-小河断裂的地震活动比昭通-鲁甸断裂更强烈。上述分析得到了2条断层上地震活动的M-T图和总体地震矩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断层 断层结构 发震机制 应力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