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素运筹技术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魏凤珍 李金才 +1 位作者 王成雨 屈会娟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6-29,共4页
研究结果表明施氮量与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均呈二次抛物线关系。籽粒产量的临界施氮量小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临界施氮量,0—23.31g/m^2为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同步增长区,23.31~27.14g/m^2为异步徘徊区,27.14g/m^2以上为同步... 研究结果表明施氮量与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均呈二次抛物线关系。籽粒产量的临界施氮量小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临界施氮量,0—23.31g/m^2为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同步增长区,23.31~27.14g/m^2为异步徘徊区,27.14g/m^2以上为同步下降区。增施氮肥能提高籽粒麦谷蛋白、醇溶蛋白的含量及籽粒麦谷蛋白与醇溶蛋白的比值,同时显著提高籽粒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和面团延伸度。氮肥基施与追施相结合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和品质,以基施、拔节期和孕穗期三次施肥效果最佳,适当加大中后期氮肥施用比例,对提高小麦籽粒营养和加工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素运筹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遥感的小麦籽粒产量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冯伟 朱艳 +3 位作者 田永超 姚霞 郭天财 曹卫星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76-1084,共9页
为了确立能够准确预测小麦籽粒产量的敏感光谱参数和定量模型,于2003-2006年连续3个生长季,通过不同小麦品种和不同施氮水平的4个大田试验,在小麦不同生育期采集田间冠层高光谱数据并测定植株氮含量、重量和叶面积指数及成熟期籽粒产量... 为了确立能够准确预测小麦籽粒产量的敏感光谱参数和定量模型,于2003-2006年连续3个生长季,通过不同小麦品种和不同施氮水平的4个大田试验,在小麦不同生育期采集田间冠层高光谱数据并测定植株氮含量、重量和叶面积指数及成熟期籽粒产量,定量分析小麦籽粒产量与冠层高光谱参数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小麦籽粒产量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不同地力水平间存在显著差异。灌浆前期叶片氮积累量和叶面积氮指数均能够较好地反映成熟期籽粒产量状况,而叶片氮含量和氮积累量及叶面积氮指数在拔节-成熟期的累积值与成熟期籽粒产量的回归拟合效果更好。对叶片氮含量和氮积累量及叶面积氮指数的光谱反演,在不同品种、氮素水平和年度间可以使用统一的光谱参数。根据“特征光谱参数-叶片氮素营养-籽粒产量”这一技术路径,以叶片氮素营养为交接点将模型链接,建立了基于灌浆前期高光谱参数及拔节期-成熟期特征光谱指数累积值的小麦籽粒产量预测模型。经两年独立试验数据检验表明,利用灌浆前期关键特征光谱指数可以有效地评价小麦成熟期籽粒产量状况,拔节-成熟期特征光谱指数的累积值能够稳定预报不同条件下小麦成熟期籽粒产量的变化。因此,利用冠层特征光谱指数可以快速无损地预报小麦成熟期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素营养 籽粒产量 高光谱遥感 预报模型
下载PDF
冬前积温对河南省小麦冬前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9
3
作者 李巧云 年力 +3 位作者 刘万代 李磊 周苏玫 尹钧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10年第4期563-569,共7页
为了给播期调整和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3个半冬性和3个弱春性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对冬前积温为350~900℃.d范围内的小麦冬前生长发育进行了分析。结果得出:①播种-出苗的天数和所需积温随着冬前积温的... 为了给播期调整和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3个半冬性和3个弱春性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对冬前积温为350~900℃.d范围内的小麦冬前生长发育进行了分析。结果得出:①播种-出苗的天数和所需积温随着冬前积温的降低而增加,冬前积温每降低100℃.d,播种-出苗天数约增加0.7d,所需积温约增加3.7℃.d(半冬性)或2.5℃.d(弱春性);②冬前积温与冬前主茎叶龄和冬前每叶积温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冬前积温每降低100℃.d,冬前主茎叶龄约减少0.9片(半冬性)或1.0片(弱春性),每叶积温减少5.0℃.d左右;③随冬前积温的降低,幼穗分化进入单棱期和二棱期的时间推迟,单棱期持续天数增加而二棱期持续天数减少,冬前积温每降低100℃.d,单棱期平均增加10.0d(半冬性)或12.9d(弱春性),二棱期平均减少15.5d(半冬性)或17.4d(弱春性)。结论为,符合冬前壮苗叶龄指标的适宜冬前积温为550~750℃.d(半冬性)和450~600℃.d(弱春性),保证小麦以二棱期安全越冬的适宜冬前积温为650~800℃.d(半冬性)和550~700℃.d(弱春性),从叶龄指标和安全越冬两方面考虑,河南省小麦适宜冬前积温范围为650~750℃.d(半冬性)和550~600℃.d(弱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前积温 河南省 小麦 生长发育
下载PDF
铜、镉胁迫对冬小麦籽粒淀粉含量和糊化特性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郭天财 夏来坤 +3 位作者 朱云集 康国章 秦学磊 张春丽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7-110,共4页
为给小麦优质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中筋型冬小麦品种豫麦70为供试材料.于2004~2005年度在盆栽试验条件下,设置Cu、Cd两种重金属元素各三个浓度水平,即Cu1(100mg/kg)、Cu2(200mg/kg)、Cu3(300mg/kg)和Cd1(10mg/kg)、... 为给小麦优质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中筋型冬小麦品种豫麦70为供试材料.于2004~2005年度在盆栽试验条件下,设置Cu、Cd两种重金属元素各三个浓度水平,即Cu1(100mg/kg)、Cu2(200mg/kg)、Cu3(300mg/kg)和Cd1(10mg/kg)、Cd2(50mg/kg)、Cd3(100mg/kg),共6个处理,以不施重金属元素处理为对照,研究了Cu、Cd胁迫对冬小麦籽粒淀粉含量及其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籽粒淀粉含量随Cu、Cd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与对照相比,Cu处理最大降幅为9.58个百分点,Cd处理最大降幅为11.45个百分点。Cu处理对籽粒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其中,对峰值粘度、低谷粘度、最后粘度和反弹值的影响较大,对稀懈值的影响较小;Cd处理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表现为随浓度的增大.各性状值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特点,且以Cd。处理的影响最大。Cu、Cd胁迫下,籽粒产量和籽粒蛋白质产量随Cu、Cd浓度的增加而急剧下降;籽粒蛋白质含量也随浓度的增高而降低,但处理间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这些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过量施用重金属Cu、Cd对小麦植株产生了明显的胁迫危害,致使小麦籽粒淀粉含量下降,并造成严重减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胁迫 淀粉含量 糊化特性
下载PDF
冬小麦籽粒形成与幼穗发育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崔金梅 王化岑 +3 位作者 刘万代 王永华 罗毅 郭天财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82-686,692,共6页
为了稳定提高小麦粒重,通过多年对郑引一号、百泉41等多个品种的连续观察和测定,研究了冬小麦籽粒形成与幼穗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幼穗发育进程是影响早期粒重的主导因素,特别是幼穗发育的中后期,其发育强度对早期粒重的影响更为明显... 为了稳定提高小麦粒重,通过多年对郑引一号、百泉41等多个品种的连续观察和测定,研究了冬小麦籽粒形成与幼穗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幼穗发育进程是影响早期粒重的主导因素,特别是幼穗发育的中后期,其发育强度对早期粒重的影响更为明显。无论哪种类型的品种,在幼穗发育快,特别是护颖分化期以后幼穗发育强度大的年份,其早期粒重高。早期粒重是最终粒重的基础,早期粒重高的年份,最终粒重通常也比较高。在这些观察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容易形成早期高粒重的发育进程指标及其相应的植株形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幼穗发育 籽粒形成 早期粒重
下载PDF
作物氮素诊断技术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26
6
作者 冯伟 王永华 +3 位作者 谢迎新 康国章 朱云集 郭天财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8年第11期179-185,共7页
氮素是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本文在简述研究背景和作物氮素营养监测与诊断技术需求的基础上,介绍了作物氮素营养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综述了作物氮素营养诊断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指出快速、无损、... 氮素是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本文在简述研究背景和作物氮素营养监测与诊断技术需求的基础上,介绍了作物氮素营养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综述了作物氮素营养诊断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指出快速、无损、准确地监测作物氮素状况,对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氮素营养 诊断技术
下载PDF
不同基因型小麦硫素利用效率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王凡 朱云集 +3 位作者 郭天财 胡金环 田文仲 祝小捷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99-1004,共6页
为给小麦生产实践中硫营养的分级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在高硫(施硫)和低硫(不施硫)供应水平下,研究了14个小麦基因型的硫素吸收利用情况,并对小麦硫素利用类型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小麦的籽粒产量、硫素吸收和利用效率都存... 为给小麦生产实践中硫营养的分级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在高硫(施硫)和低硫(不施硫)供应水平下,研究了14个小麦基因型的硫素吸收利用情况,并对小麦硫素利用类型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小麦的籽粒产量、硫素吸收和利用效率都存在很大差异。根据这些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可将参试小麦基因型划分为4类:低效低响应型、低效高响应型、高效低响应型和高效高响应型。研究还发现施用硫肥增加了植株硫素吸收总量,但降低了硫素利用效率,可以推测不同基因型小麦对施用硫肥的响应程度与硫素的吸收总量存在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基因型 籽粒产量 硫素吸收 硫素利用效率
下载PDF
矮败小麦技术体系在黄淮冬麦区南片抗赤霉病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6
8
作者 周阳 张宏军 +7 位作者 王晨阳 李洪杰 买春艳 杨丽 刘宏伟 于立强 于广军 刘秉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683-2690,共8页
矮败小麦是一个便利的杂交育种工具材料。我们在育种实践中不断对矮败小麦技术体系进行改进,改进后的矮败小麦技术体系包括创制矮败小麦骨干亲本、围绕骨干亲本构建大规模有限回交育种群体、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单倍体育种应用和异地加... 矮败小麦是一个便利的杂交育种工具材料。我们在育种实践中不断对矮败小麦技术体系进行改进,改进后的矮败小麦技术体系包括创制矮败小麦骨干亲本、围绕骨干亲本构建大规模有限回交育种群体、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单倍体育种应用和异地加代技术几项主要内容。利用该技术体系,以黄淮冬麦区高产抗赤霉病为主要育种目标进行了育种实践,成功将抗赤霉病基因Fhb1快速导入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遗传背景,比常规育种方法提前2~3年育成了高产、中抗赤霉病、适宜黄淮冬麦区种植的小麦新品系,显著提高了高产抗赤霉病育种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败小麦 抗赤霉病育种 Fhb1 分子标记
下载PDF
河南传统农业作物起源与耕作制度演变 被引量:7
9
作者 李向东 郭天财 +1 位作者 高旺盛 胡廷积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6年第8期574-579,共6页
河南传统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河南传统农业作物种植历史悠久,其耕作制度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征,以多熟种植和间、混、套作为主要方式。从野生植物驯化为粮食作物到农作物育种;从传统农具的发明创造到精耕细作这种北方旱地... 河南传统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河南传统农业作物种植历史悠久,其耕作制度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征,以多熟种植和间、混、套作为主要方式。从野生植物驯化为粮食作物到农作物育种;从传统农具的发明创造到精耕细作这种北方旱地典型耕作制度的建立和演变,河南传统农业长盛不衰,许多方面都处于当时全国乃至世界领先地位。河南传统农业作物起源以及耕作制度的演变过程,为当今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和农业资源环境高效利用,为新时期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传统农业 作物起源 耕作制度
下载PDF
转反义Trxs基因小麦灌浆期内源Trxh基因表达及淀粉酶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任江萍 赵安民 +3 位作者 王新国 李永春 牛洪斌 尹钧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93-897,共5页
为了进一步揭示反义Trxs基因在抗穗发芽小麦中的作用机理,以转反义Trxs基因的T4代转基因株系(以豫麦70为受体)为材料,运用RT-PCR检测和酶活性测定方法,对其灌浆过程中硫氧还蛋白h(Trxh)基因在不同水平上的表达方式以及α-淀粉酶活... 为了进一步揭示反义Trxs基因在抗穗发芽小麦中的作用机理,以转反义Trxs基因的T4代转基因株系(以豫麦70为受体)为材料,运用RT-PCR检测和酶活性测定方法,对其灌浆过程中硫氧还蛋白h(Trxh)基因在不同水平上的表达方式以及α-淀粉酶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小麦籽粒中内源Trxh基因mRNA转录量、Trxh硫氧还蛋白h活性和α-淀粉酶活性均显著低于未转基因的,平均分别比未转基因籽粒下降了21.1%,23.2%和12.6%。其中,花后25-30 d抑制作用最大。回归分析表明,Trxh基因表达量与Trxh活性、α-淀粉酶活性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说明反义Trxs基因的导入干扰或部分抑制了小麦内源同源基因的表达,致使Trxh表达量减少,Trxh活性降低,从而导致了α-淀粉酶活性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小麦 反义TRXS基因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硫氧还蛋白h Α-淀粉酶
下载PDF
中国小麦转基因研究的现状及前景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永春 王潇 +1 位作者 陈雷 尹钧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8年第5期90-94,共5页
近年来,中国小麦转基因育种研究发展迅速,并成为常规育种的有效补充。分析了各类转基因方法在小麦遗传转化中的应用情况,综述了中国小麦转基因分子育种的发展及现状,主要包括小麦抗病虫、品质改良以及耐非生物逆境胁迫等方面的转基因研... 近年来,中国小麦转基因育种研究发展迅速,并成为常规育种的有效补充。分析了各类转基因方法在小麦遗传转化中的应用情况,综述了中国小麦转基因分子育种的发展及现状,主要包括小麦抗病虫、品质改良以及耐非生物逆境胁迫等方面的转基因研究,并分析了目前小麦转基因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遗传转化 分子育种
下载PDF
环境因素对小麦黑胚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姜玉梅 徐乔乔 李巧云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5,共5页
就栽培措施与气象因子两大主要环境因素对小麦黑胚病发病率的影响进行综述。栽培措施中,耕作方式和播量对黑胚率影响不大,播期对黑胚率影响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土壤质地对黑胚率有一定的影响,灌溉和施肥与黑胚率关系密切。一般认为,黑胚... 就栽培措施与气象因子两大主要环境因素对小麦黑胚病发病率的影响进行综述。栽培措施中,耕作方式和播量对黑胚率影响不大,播期对黑胚率影响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土壤质地对黑胚率有一定的影响,灌溉和施肥与黑胚率关系密切。一般认为,黑胚率随灌水(施肥)次数与总量的增加而升高,但不同生育时期灌水(施肥)对黑胚率的影响效果不同,花后尤其是乳熟至面团期灌水(施肥)引起黑胚率升高。关于气象因子,多数研究认为乳熟至面团期的气象因子对黑胚率影响较大,并构建了气象因子对黑胚率影响的模型。降雨(天数与雨量)和湿度与黑胚率呈正相关关系,温度对黑胚率影响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目前,国内关于气象因子与小麦黑胚率关系的报道很少,建议应用中感黑胚病小麦品系进行气象因子对黑胚率影响的研究,并建立气象因子对黑胚病发生影响效果的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黑胚病 栽培措施 气象因子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小麦黑胚病抗性遗传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巧云 徐凯歌 牛吉山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2-156,共5页
小麦黑胚病病因复杂,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等多种真菌是引起小麦黑胚病的主要病原。有限的研究报告显示,小麦对黑胚病的抗性具有数量性状特征,QTL... 小麦黑胚病病因复杂,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等多种真菌是引起小麦黑胚病的主要病原。有限的研究报告显示,小麦对黑胚病的抗性具有数量性状特征,QTL定位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报道的小麦抗黑胚病QTLs位于1D、2A、2B、2D、3D、4A、5A、7A等多条染色体上。小麦第2部分同源群携带了较多抗病QTLs,与这些QTLs连锁的分子标记有gwm319(2B)、gwm341(3DS)和wmc048(4AS)等,但是还没有见到这些标记在抗小麦黑胚病新品种培育中应用的报道。综上所述,针对目前小麦黑胚病抗性遗传研究中缺乏准确的抗性鉴定方法和病原不清导致的QTL定位结果不可靠的问题,应在明确病原菌的情况下,采取可靠的接菌鉴定方法进行QTL定位研究并开发分子标记,以期辅助抗黑胚病株系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黑胚病 抗病遗传 QTL定位
下载PDF
国审高产小麦新品种厚德麦981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1
14
作者 夏国军 王新国 +6 位作者 李磊 康国章 王翔 李巧云 张锋 张立东 马孝锋 《中国种业》 2023年第5期106-107,110,共3页
厚德麦981是以周麦16为母本、才智97(5)-3为父本进行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210029。厚德麦981高产稳产,产量三要素协调,气候正常年份产量在8400~8800kg/hm^(2)... 厚德麦981是以周麦16为母本、才智97(5)-3为父本进行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210029。厚德麦981高产稳产,产量三要素协调,气候正常年份产量在8400~8800kg/hm^(2)之间。介绍了其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并对其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厚德麦981 品种选育 栽培技术
下载PDF
小麦淀粉的理化特性及其合成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2
15
作者 康国章 王永华 郭天财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665-2673,共9页
淀粉是小麦籽粒中最重要的组分,其含量直接影响粒重和产量,其理化特性是面条、馒头等蒸煮面食制品的主要决定因子。因此,研究小麦淀粉理化特性及其合成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分别占小麦总淀粉含量的17%~34%和66%~8... 淀粉是小麦籽粒中最重要的组分,其含量直接影响粒重和产量,其理化特性是面条、馒头等蒸煮面食制品的主要决定因子。因此,研究小麦淀粉理化特性及其合成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分别占小麦总淀粉含量的17%~34%和66%~83%,以A型和B型2种颗粒形状存在,淀粉含量、直/支比、膨胀和糊化等理化特性显著影响了面条和馒头等蒸煮面食制品的加工品质。小麦基因组中有26个基因编码了淀粉合成酶的亚基或同工酶,这些基因的表达在转录、转录后和翻译后修饰等水平上受到调控。本文综述了小麦淀粉理化特性及其与面食制品品质之间的关系,小麦淀粉合成功能基因及其在转录水平调控、转录后调控和翻译后修饰等分子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小麦淀粉研究的未来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淀粉 理化特性 分子机制
下载PDF
小麦新品种厚德麦981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夏国军 李磊 +7 位作者 王新国 张锋 张立东 马孝锋 李巧云 王翔 康国章 晁召飞 《中国种业》 2024年第2期114-118,共5页
厚德麦981是河南赛德种业有限公司以周麦16为母本、才智97(5)-3为父本,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为进一步了解厚德麦981的生产特性,利用2017-2020年国家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数据,对厚德麦981的产量... 厚德麦981是河南赛德种业有限公司以周麦16为母本、才智97(5)-3为父本,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为进一步了解厚德麦981的生产特性,利用2017-2020年国家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数据,对厚德麦981的产量、变异系数、高稳系数和适应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厚德麦981增产效果显著,变异系数和高稳系数均较小,适应性高,具有较好的丰产性、稳产性,综合性状优良,适宜在黄淮南片的河南大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高中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厚德麦981 丰产性 稳产性 适应性
下载PDF
基于冠层透射微分光谱的小麦植株含水量监测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宜 李晓 +5 位作者 贺利 王洋洋 刘北城 王永华 郭天财 冯伟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121-1131,共11页
为实现基于可见光透射微分光谱的小麦植株含水量监测,通过三年田间试验,测定自拔节期以后小麦关键生育时期冠层透射光谱和植株含水量,确立了透射光谱微分参数与植株含水量间定量关系。结果表明,与小麦冠层原始透光率相比,一阶微分光谱... 为实现基于可见光透射微分光谱的小麦植株含水量监测,通过三年田间试验,测定自拔节期以后小麦关键生育时期冠层透射光谱和植株含水量,确立了透射光谱微分参数与植株含水量间定量关系。结果表明,与小麦冠层原始透光率相比,一阶微分光谱能够很好地减轻生育时期的影响。将不同生育时期数据综合,不同波段的透射率与植株含水量相关性均较差,而微分光谱在439、735、823及950 nm处与植株含水量相关性较好(|r|>0.57),以735 nm处相关性最高。基于蓝光、黄光和红光波段筛选了21个光谱特征参数,其中红边振幅(Dr)、红蓝振幅归一化指数(Dr-Db)/(Dr+Db)、红边面积(SDr)、右峰面积(RSDR)、双峰面积比(RIDA)及双峰面积归一化指数(NDDA)6个光谱特征参数与植株含水量间相关性较好(r>0.70)。在以上优选的光谱参数中,红边双峰面积比值(RIDA)及归一化指数(NDDA)与植株含水量的回归关系表现最好,拟合精度r 2大于0.69,均方根误差RMSE低于4.87,模型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可以实时精确估测小麦植株含水量。这表明利用冠层透射微分光谱可对小麦植株含水量进行精确监测,对指导作物精确灌溉管理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透射光谱 微分技术 植株含水量 监测模型
下载PDF
小麦中后期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
18
作者 王永华 《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 2012年第4期48-48,共1页
小麦生育中后期是多种病虫害发生危害的高峰期,也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期。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害具体防治指标、推荐用药及施药技术如下:1.小麦红蜘蛛防治。
关键词 中后期病虫害 小麦红蜘蛛 综合防控技术 病虫害防治 生育中后期 发生危害 防治指标 施药技术
下载PDF
冬播小麦品种主要品质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及其互作效应分析 被引量:87
19
作者 郭天财 马冬云 +3 位作者 朱云集 王晨阳 夏国军 罗毅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948-953,共6页
选择冬播麦区9个小麦主产省份有代表性的9个品种,分别在9个省份种植,对其品质性状进行系统分析表明,品质指标在不同小麦品种以及不同地点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蛋白质含量、形成时间的环境作用大于基因型作用;沉降值、硬度、稳定时间、... 选择冬播麦区9个小麦主产省份有代表性的9个品种,分别在9个省份种植,对其品质性状进行系统分析表明,品质指标在不同小麦品种以及不同地点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蛋白质含量、形成时间的环境作用大于基因型作用;沉降值、硬度、稳定时间、延伸性和拉伸面积的基因型作用大于环境作用。通过AMMI模型(主效可加互作可乘)对基因型和环境互作对部分品质性状的影响进行分析,品种和环境互作程度比较大的为四川试点,比较小的为陕西和河南试点;同时,不同品种的不同品质指标有不同的适宜区,对于沉降值而言,陕65在四川有好的适宜性,对于稳定时间,豫麦70在山东、河南有好的适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冬季 品质性状 基因型 环境 互作效应
下载PDF
施氮水平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66
20
作者 郭天财 宋晓 +5 位作者 马冬云 王永华 谢迎新 查菲娜 岳艳军 岳彩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977-1981,共5页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对大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旗叶光合特性及氮素调控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旗叶叶绿素含量随籽粒灌浆进程呈逐渐降低的趋势。PSⅡ潜在活性、PSⅡ光化学的最大效率、荧光光化学猝灭系数等随生育进程呈先升高后降低...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对大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旗叶光合特性及氮素调控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旗叶叶绿素含量随籽粒灌浆进程呈逐渐降低的趋势。PSⅡ潜在活性、PSⅡ光化学的最大效率、荧光光化学猝灭系数等随生育进程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在开花期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下降;荧光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则在成熟期达到最大值。氮肥对旗叶光合特性有一定的调控效应,Chl,Fv/Fo,Fv/Fm及qP均随施氮水平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其中Chl和Fv/Fo以N3(180 kg hm-2)处理最大,Fv/Fm和qP(除孕穗期外)以N4(360 kg hm-2)处理最大;qN则随施氮水平增加呈降低的趋势,以N4处理最小。适宜的施氮量(180 kg hm-2)改善了兰考矮早八的光合色素性状,提高PSⅡ潜在活性及PSⅡ光化学的最大效率,减少荧光非光化学猝灭系数,从而有助于籽粒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光合特性 氮素影响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