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弥散加权成像瘤内及瘤周影像组学预测乳腺癌组织学分级
1
作者 郭亚欣 王贇霞 +5 位作者 尚怡研 魏焕焕 海梦璐 李晓栋 王梅云 谭红娜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0-165,共6页
目的观察弥散加权成像(DWI)瘤内及瘤周影像组学预测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0例经病理诊断单发乳腺癌患者术前DWI,按8∶2比例分为训练集(n=560,含381例Ⅰ+Ⅱ级和179例Ⅲ级)和测试集(n=140,含95例Ⅰ+Ⅱ级和45例Ⅲ级)。... 目的观察弥散加权成像(DWI)瘤内及瘤周影像组学预测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0例经病理诊断单发乳腺癌患者术前DWI,按8∶2比例分为训练集(n=560,含381例Ⅰ+Ⅱ级和179例Ⅲ级)和测试集(n=140,含95例Ⅰ+Ⅱ级和45例Ⅲ级)。手动勾画瘤内ROI(ROI瘤内),将其自动外扩3、5 mm,获得瘤周ROI(ROI+3 mm和ROI+5 mm),以及瘤内-瘤周ROI(ROI瘤内+3 mm、ROI瘤内+5 mm)。提取并筛选最佳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RM)用于预测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预测效能。以校准曲线评估模型校准度,以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其临床实用性。结果RM瘤内、RM+3 mm、RM+5 mm、RM瘤内+3 mm及RM瘤内+5 mm在训练集的AUC分别为0.750、0.724、0.749、0.833及0.807,在测试集分别为0.723、0.718、0.736、0.759及0.782。各模型AUC差异在训练集中均有(P均<0.01)而在测试集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校准度均较高。DCA显示阈值为0.02~0.88时RM瘤内+瘤周在训练集、阈值为0.40~0.72时其在测试集的临床净收益更大。结论DWI瘤内及瘤周影像组学均可有效预测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瘤内-瘤周影像组学诊断效能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组织学分级 影像组学
下载PDF
不同碘流率对肾动脉CTA图像最佳触发阈值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阚晓婧 郭潆 +3 位作者 卫淑芳 高菲菲 王鹏铭 葛英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76-1079,共4页
目的利用智能追踪(Smart Prep)技术探讨不同碘流率时肾动脉CTA的最佳触发阈值及其对肾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临床需行肾动脉CTA检查的患者420例,利用Smart Prep技术进行扫描。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均分入A^D组,碘流率分别为0.90、... 目的利用智能追踪(Smart Prep)技术探讨不同碘流率时肾动脉CTA的最佳触发阈值及其对肾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临床需行肾动脉CTA检查的患者420例,利用Smart Prep技术进行扫描。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均分入A^D组,碘流率分别为0.90、1.11、1.20和1.48gI/s。每组随机平均分为7个亚组,分别按照不同阈值扫描,各亚组触发阈值分别为140~<150 HU、150~<160 HU、160~<170 HU、170~<180 HU、180~<190 HU、190~<200HU和200~210HU。采用5分制评分评价图像质量。分析各组的最佳阈值亚组,并进一步比较各最佳阈值亚组的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 A^D组中,最佳触发扫描阈值范围分别为170~<190 HU、160~<190 HU、170~<180 HU和160~<180HU。触发阈值为170~<180HU时能够满足不同碘流率时肾动脉CTA的成像要求。各最佳阈值亚组间肾动脉CTA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碘流率配合最佳扫描触发阈值可获得优良的肾CTA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智能追踪技术
下载PDF
CMR对急性心肌炎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王静 李佳佳 +1 位作者 刘会娜 葛英辉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83-289,共7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心脏磁共振(CMR)各参数对急性心肌炎(AM)的诊断效能。方法检索Embase、PubMed、Cochran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的CMR诊断AM的中英文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CMR对AM的诊断价值的研究,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0...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心脏磁共振(CMR)各参数对急性心肌炎(AM)的诊断效能。方法检索Embase、PubMed、Cochran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的CMR诊断AM的中英文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CMR对AM的诊断价值的研究,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0年7月31日。根据QUADAS-2条目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采用RevMan5.4评价偏倚风险及临床适用性,采用Meta-disc 1.4软件对纳入研究的合并敏感度、合并特异度、合并阳性似然比、合并阴性似然比和合并诊断比值比进行分析。绘制森林图和综合受试者操作特征(SROC)曲线,并计算相应曲线下面积(AUC)。采用不一致指数(I^(2))和Chochrane Q指数评价异质性,采用阈值效应、Meta回归、敏感性分析探讨异质性来源。采用Stata 15.1绘制漏斗图,评估是否存在发表偏倚,并进行Begg和Egger检验。结果最终纳入21篇中英文文献,包括1678例病人。路易斯湖标准(LLC)和native T_(1) mapping的合并敏感度、合并特异度分别为77%、88%和85%、85%,两参数的合并敏感度、合并特异度相当;native T_(1) mapping的AUC(0.9419)大于LLC的(0.8681)。T_(2)r、EGE、LGE、LLC、native T_(1) mapping、T_(2) mapping和ECV参数均存在中度以上异质性,阈值效应是EGE异质性的重要来源,Meta回归分析显示设备、场强、研究方法和确诊标准均不是异质性来源(均P>0.05)。Begg和Egger检验结果显示纳入研究的以上参数均不存在明显的发表偏倚(均P>0.05)。结论native T_(1) mapping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且只需评估单一参数,可优化检查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磁共振 急性心肌炎 MAPPING META分析
下载PDF
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基于三维可视化列线图模型构建
4
作者 罗冠彬 蔡驰宇 +7 位作者 陶连元 李冬筱 闫壮壮 王艳勃 王连才 文泽军 宁培钢 李德宇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0-288,共9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MVI)的影响因素及基于三维可视化的列线图模型构建。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河南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90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48例,女42例,年龄为(58±12)岁...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MVI)的影响因素及基于三维可视化的列线图模型构建。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河南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90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48例,女42例,年龄为(58±12)岁。190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按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133例和验证集57例。采用腹腔三维可视化系统进行肿瘤形态等影像学特征分析。观察指标:(1)肝细胞癌MVI的影响因素分析。(2)肝细胞癌MVI的列线图模型构建及评估。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对应的统计学方法。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决策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结果(1)肝细胞癌MVI的影响因素分析。190例肝细胞癌患者中,MVI阳性97例(训练集63例、验证集34例),MVI阴性93例(训练集70例、验证集23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甲胎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肿瘤体积、肿瘤数量、肿瘤形态是影响训练集肝细胞癌患者MVI的独立因素(比值比=5.06,3.62,1.00,2.02,2.59,95%可信区间为1.61~15.90,1.28~10.20,1.00~1.01,1.02~3.98,1.03~6.52,P<0.05)。(2)肝细胞癌MVI的列线图模型构建及评估。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肝细胞癌MVI的列线图预测模型。ROC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训练集的AUC为0.85(95%可信区间为0.79~0.92),根据约登指数计算列线图模型的最佳分数截断值为0.51、灵敏度为0.71、特异度为0.84,验证集上述指标分别为0.92(95%可信区间为0.85~0.99)、0.50、0.90、0.82。训练集的列线图评分总分越高提示肝细胞癌发生MVI的风险越大。列线图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校准曲线与标准曲线均贴合较好,校准度较高。决策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净收益较高。结论甲胎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肿瘤体积、肿瘤数量、肿瘤形态是影响肝细胞癌患者MVI的独立因素。基于三维可视化影像学特征构建的列线图评分模型可预测肝细胞癌MV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微血管侵犯 危险因素 三维可视化 列线图
原文传递
超声与MRI诊断纤维脂肪性血管性病变的效能比较
5
作者 胡文笳 魏帆 +5 位作者 王朝晗 郑玉琳 吴刚 李海婷 董长宪 龚毓宾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3-299,共7页
目的对比纤维脂肪性血管性病变(FAVA)的超声与MRI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行超声和MRI检查的疑似FAVA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超声和MRI的影像学表现及特征并将影像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评价超... 目的对比纤维脂肪性血管性病变(FAVA)的超声与MRI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行超声和MRI检查的疑似FAVA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超声和MRI的影像学表现及特征并将影像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评价超声和MRI诊断FAVA的效能指标采用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符合率。采用配对χ^(2)检验(McNemar检验)比较超声、MRI及两者联合诊断符合率,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50例患者,男24例,女26例,年龄(16.2±10.5)岁(1~50岁)。FAVA患者43例,非FAVA患者7例。超声诊断FAVA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符合率分别为83.7%、71.4%、94.7%、41.7%和82.0%;MRI诊断FAVA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符合率分别为69.8%、85.7%、96.8%、31.6%和72.0%;两者联合诊断FAVA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符合率分别为90.7%、71.4%、95.1%、55.6%和88.0%。超声诊断的符合率高于M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1,P=0.235)。两者联合诊断符合率高于超声(χ^(2)=0.71,P=0.401),高于MRI(χ^(2)=4.00,P=0.039),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与MRI对FAVA均有较高诊断价值,两者联合诊断可提高术前诊断符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超声声像图 纤维脂肪性血管性病变 血管瘤 脉管畸形
原文传递
DSA设备不同曝光模式对冠状动脉造影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陈顺强 王梅云 +4 位作者 马焕玲 谢瑞刚 赵文利 范帅 郭濴 《医药论坛杂志》 2023年第18期110-112,F0003,共4页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设备不同曝光模式对冠状动脉造影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184例患者。根据设备曝光模式...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设备不同曝光模式对冠状动脉造影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184例患者。根据设备曝光模式的不同,共分为两组:冠状动脉造影模式(coronary angiography, CAG)组83例,应用标准曝光帧率及透视滤过(15 f/s、0.10 mmCu+1.00 mmAl);心脏电生理检查模式(cardiac electrophysiology, EP)组101例,采用降低曝光帧率、曝光加透视滤过[7.5 f/s、曝光滤过(0.10 mmCu+1.00 mmAl)、透视滤过(0.90 mmCu+1.00 mmAl)]。分析相关参数包括累积皮肤表面入射剂量(Cumulative Air Kerma, AK、mGy)、剂量面积乘积(Cumulative DAP,DAP、mGy·cm~2)、曝光时间(Fluo time, FT、min)、摄像帧数(FPS)、曝光系列数(Run)、性别、年龄、体重、身高及图像质量等。结果 两组辐射剂量AK、DA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160,P<0.001;Z=-10.071,P<0.001);曝光时间(Z=-1.816,P=0.069)、曝光序列数(Z=-0.249,P=0.803)、性别(χ^(2)=0.948,P=0.33)、年龄(t=0.709,P=0.479)、体重(t=-1.906,P=0.054)、身高(Z=-1.422,P=0.15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均能满足临床诊治要求。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采用心脏的电生理(EP)曝光模式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曝光模式相比,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情况下,明显降低了患者和术者所受到的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曝光模式 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